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 信息化建设 对策研究
【分类号】F323.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农村适龄儿童逐渐减少,为优化教学资源,各地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撤并建”的布局调整,较好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贵州为例,全省现有教学点3400多所,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22.8%。但是,这些教学点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资源缺乏,师资老化,信息闭塞,严重影响到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1.1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仍然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设备十分落后,现状令人堪忧。比如贵州,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在全省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学校仅占60%左右,还有相当部分教学点因缺乏硬件设备而无法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
1.2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处偏远山区的教学点师资力量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点教师老龄化较重。比如贵州省六枝特区朗岱镇石糯尾教学点,全校7个班近170名学生,仅7名教师,且年龄都在45岁以上,其中1名已70多岁;二是教师流动性大。经调查发现,目前教学点教师大多由代课教师和特岗教师担任,工资低、待遇差。教师每月工资1000至2000元,加之农村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大多老师不愿留在基层。三是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在一些具备信息技术条件的学校,一些教师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当成一种负担,不敢用、不会用现代教学设备。
1.3农村教学点接触教学新信息不够
由于农村教学点大都还没有开通互联网,教师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受限,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传统教材。比如贵州省六枝特区朗岱镇上寨教学点,全校仅有的一台电脑也用在了学校日常办公上,因而教师获取新的教学信息较难。通过调研还发现,即使一些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教学点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也大多是面对城市教育的教学资源,适合农村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
2、对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困难的原因分析
2.1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对于贫困边远的省份来说,由于经济比较薄弱,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贵州为例,全省依托“薄改”项目和“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推进乡镇以上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乡镇以上中小学宽带接入和多媒体终端建设超过60%,而对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
2.2农村教学点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不够
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是制约现代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又一重要瓶颈问题。目前,伴随“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各地以县域为单位开展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但是,通过近两年培训的实际情况看,参加培训的大都是一些年轻教师。大多数老教师由于不懂电脑知识,即使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效果也不明显,所以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较难。
2.3农村教学点优质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由于教学点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严格匮乏。 一方面,一些学校因缺乏现代教学设备,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再加之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一些国家规定学科如英语、美术、体育课因缺乏专业老师而无法开足开齐;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一些具备教育信息化条件的学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有限,教育信息化设备闲置、使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3、推进农村教学点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3.1加大对教学点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因此,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来源,首先要依托财政投入。其次,采取“政企合作”模式进行。通过市场运作,让企业先行垫资,后政府分期偿还,切实解决财政资金缺口问题。再次,获取社会资助。加大对教育信息建设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关心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或捐助。
3.2注重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培训
提升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要结合农村教育、学校信息化设施和教师队伍的特征,选择适合于教学点教师需要的方式开展培训。一是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培训。在已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的学校,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提升素质。此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能力。二是开展集中教育培训。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学用结合,通过“互动式”培训, 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教师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开展校本培训。各地要根据本地教育信息化的实际,组织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和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选讲等方式开展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3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
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关系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工程,笔者认为,要从根本解决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除了要增加投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考核机制, 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证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机结合起来,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方面优先考虑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要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对省、市、县三级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的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指导各地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建立教学点教师待遇增长机制。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点教师待遇,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逐步改变教学点教师因待遇过低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从而为全面推进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6-02
在中等教育学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渐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1]。
3中等教育學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數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2]。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3]。
4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4]。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强规范与标准的建设力度,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有章可循,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内部进行协调,建设电子数据库,并且在电子数据库中安装各类病毒防控软件,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安全性。最后,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网络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质量[5]。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建设方式;成效标准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1],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当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可喜成果时,也要对如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冷静的思考。本文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建设方式、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实现自动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与目共睹的,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也不断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从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实施的“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都极大推动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已经完成了基础条件建设,人才和制度建设也逐渐完善,接下来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及其标准化建设。
2.1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思考。
人们谈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黄荣怀教授将这种建设方式称之为“粗放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那何为“集约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呢?黄教授认为是“共享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和提升信息素养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3]。笔者对此深有感触,近几年经过国家、区域以及学校三级部门的不断努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技术环境也逐渐形成,虽然先进的技术装备不断涌现,但基础教育阶段配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跟得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过分强调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就变成了一个资源的浪费。
基于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技术应用上,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条件装备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技术潜力,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面临转型,从原来强调教育资源库建设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从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转移到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提升。在资源建设方面,着重加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质量,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形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互补。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转变传统培训内容和方法,积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培养教师自我接受、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思考。
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显著,但也普遍存在着在认识和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上,缺少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衡量教育信息化成果方面,很难通过一定的硬性指标来判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如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就会过分强调“升学率”,导致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果以学生素质提高为标准,但又缺乏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应该从影响教育主体应用的因素和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与任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软硬件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还应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保证信息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同时,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细化评价指标层次、规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必备条件。
2.3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分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目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开设信息技术课,而不同的学段之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系列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没有统一的依照,各学段的教学起点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在目前我国这种大班制的教育条件下,教师也很难因材施教。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参照标准应该统一,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要做好有机的衔接和过度。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比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应该倾向于具体的有形象化结果的操作,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应该多以公式、文字描述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选修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双向含义:一个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达到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另一个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既是一种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有效运用。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合理运用,不但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主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解决之道。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与教育实际不相符的因素,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制定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3:8-13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投资,对策
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高校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中认识到,信息化不仅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于是,各高校纷纷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信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将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解技术性的问题上,有些问题的显著性暂时被弱化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技术性问题不再是最急切的关注点,高校信息化继续向前发展必然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就浮现眼前,教育信息化经费来源少、投资不足,并且经费分配不合理、投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信息化投资中的困境
1.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单一
高教信息化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且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项常年的投入。除了在建设初期需要购买硬件和软件以外,随之而来的还有维护、服务等等。另外,由信息化而引发的对教职工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训投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始终属于事业单位,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信息化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一是靠财政拨款,二是靠学费收入。例如笔者所在单位每年都要向市财政局或市教育局申请拨款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但是每年能批下来的资金都是未知数,2006年财政划拨信息化建设经费为1000万,而2007年大大锐减为400万,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连贯性,造成信息化建设的不连续,缺少体系规划的背景支持。
2.信息化建设经费分配不合理
据笔者所在单位2008年信息化项目经费预算中可以看出,硬件与网络投入多,软件投入少,服务(含培训)投入更少。硬件经费预算是52%,软件经费预算为18%,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为11%,人员类经费预算为8%,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算为11%。这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并由此导致了校园网软件、技术支持和服务(含培训)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教师无法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表现出了明显的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不合理现象。
3.教育信息化投资利用效率低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匮乏、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偏低的原因,致使有限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虽然前几年部分学校自行开发了一些教育信息资源,国内有些企业开发出一些商品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数量仍然不足,学校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图书情报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教学信息、教育统计信息、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等,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满足课堂教学需要、适合网络特点的教育信息资源很少,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虽然教育信息化已开展数年,但仍有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常规的幻灯演示、单机课件和电子邮件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使校园网络处于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而能运用硬件普及性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较少,教育信息化的有限投资没有实现预期的效率和效益。
4.信息化建设缺乏效益评价
“花了很多钱造就了一个吃钱的系统”,这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有人提出的观点,然而,学校本身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信息化工程的产出效益问题。学校的经济运作方式就是按章办事,有钱赶快花,没钱伸手要,很少考虑成本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管理者缺乏信息化投入的教育绩效意识,不是以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来选择信息技术设备的标准,而是片面追求信息化设施的先进性,甚至连教育行政部门也把信息化设备的先进与否、计算机拥有量作为学校评估达标的重要指标。这样的信息化投资模式,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在信息化过程中重视硬件建设而疏于使用研究、缺少效益评价,结果造成信息化设备“投入大,见效慢,推动难”的局面,甚至于浪费和闲置,高投入并没有实现高的教育产出,信息化工程投入的盲目扩张所造成的教育效益低下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信息化投资中的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要有巨大的资金作后盾,信息化建设前期投入捉襟见肘,以及后期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这就要求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严格论证,既要注重信息化最大效能的发挥,还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投入,使投入与效能发挥有机结合。
1.创新高校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机制
教育信息化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其中经费的保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目前高校经费偏紧的情况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外,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市政府的专项基金和财政拨款用于信息化建筑设施和系统设施的建设;三是通过向银行等金融部门申请贷款,或者争取由市政府或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发行债券等方式,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其建筑设施的建设筹集资金;四是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如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促进本校信息化建设;五是通过和IT商等商品销售商签订长期合作合同,争取企业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帮助;六是制定合理的信息技术使用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适当的技术设施使用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化建设的经常性支出。
同时,高校可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学科方面人才和科研的优势,加快推动信息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的发展。
2.合理分配高校信息化资金机制
目前学校信息化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追求硬件设施和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在硬件方面投资比例过大,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就明显不足,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应用,是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的提升,结果造成高性能、高带宽的网络上只有很少的教育业务信息在流动,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对学校来讲肯定是不合算的。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学校信息化项目经费预算,引入的设施设备、采用的技术不必过于追求先进与最新,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制定自主研发与集成已经成熟的系统相结合的策略,注重采用成熟、稳定的、先进的技术,更强调实用性和适用性,而且根据学校经济能力,分步实施,量力而为,逐步升级和扩充,边运用,边总结,边提高。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软件与培训的投资比例5:3:2较为合适,同时我们还应依据信息化建设的进度,采取适用的技术方案和滚动投资模式,及时调整、合理分配教育信息化经费,确保一次性投资和后续投资资金按时到位,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课堂、被广大师生有效利用。
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及资金的不断投入和支持,很多学校投入到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又很有限,因此,信息部门在立项时一定要做好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
三、结语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认为信息化工程一旦投入使用,就能带来很大的收益和变化,也是对高校信息化的误解。将高校信息化看成长期工程,才是对待高校信息化的正确态度。高校信息化是不是立竿见影的项目,其效益和效果,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才能缓慢的释放。高校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这些投入,在长期的过程,慢慢转化为效益,最终为高校信息化带来积累性的回报收益。
参考文献1 郝增明.教育信息化亟待解决的四大矛盾[J],教育信息化,2003(10).
2 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3 詹萌.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偏差和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1999(4).
4 荆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D].吉林大学 ,2005.
5 李兰英,苏军毅. 对政府支出绩效评价“3E”标准的评析[J]. 财会月刊,2007,(12).
6 鄢丹. 电子政务绩效的4E性质与影响要素研究[D]. 同济大学 ,2006.
7 任友群,程静. 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 教育信息化,2006,(6).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成人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 A
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进步,对传统成人教育思想形成强大冲击,给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深远的影响。
1 信息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1.1 信息化扩大了成人教育对象的范围
高校成人教育具有办学多样化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在办学层次上有高起专、高起本和专升本三种,它的教育对象是除接受普通教育外的所有人群,具有社会性和非正规性[1]。信息化成人教育也改变了教学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人员受教育的不平衡性,促使我国的成人教育形成全民化趋势,延伸了终生学习的内涵。
1. 2 信息化促进了成人教育内容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2]。信息化的成人教育就应在内容自身中体现开放和动态更新,也就是将各领域的知识相互关联,提高教学内容的动态及开放性组织,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 3 信息化促进了成人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信息化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等网络化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学习、获取各种信息资料,信息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 成人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在招生宣传、信息咨询、学籍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了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但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管理
成人教育的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3].但目前来看,高校内部部门、学院之间由于信息建设的时间不一致,功能不同,系统开发平台不同,造成了数据之间难以共享,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工作量。
2.2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分为两种,一种是硬件建设,一种是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有些高校还存在硬件设施落后,如:计算机配置不足、网络设备陈旧、网速慢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而且现有的大部分软件都是相互独立,缺乏高端的应用软件,使得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
2.3 信息化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随着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传统的教育观念只强调专业要求,忽视学生自身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进行改变,以适应教育由学习型向终生教育转变[5]。
3 成人教育信息化的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统一框架,提高信息化水平
成人教育信息化应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将成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应用于成人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根据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兼顾各学院、部门之间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公共数据管理平台,指定统一规范标准,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以便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高高校成人教育信息化水平。
3.2 增加投入、优化设备
上级主管部门应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尽可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重视软硬件设施与教育应用相结合,关注配套软件建设。开发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务管理系统,对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等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成人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 创新教育观念
当前成人教育的内涵已经反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定位,它不仅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终身教育未来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文化和社会文化因素同时影响着成人教育的观念,成人教育必须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把网络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点。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所提出的重点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极不适应,必须适应时展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无论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更新。
3.4 创新教育过程
信息时代各行业之间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所需人才不仅要有本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给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必然要求整个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即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成人教育信息化成为了高校成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高校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布实施,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莹莹. 论成人骄傲与信息化及其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30(10):46-47.
[2] 李剑英.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呼唤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0(1): 48-50.
[3] 伍晓慧. 成人教育信息化创新探析[J]. 新西部,2011,33:117-118.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异化现象原因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经十多年的探求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但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异化现象”,也就是基础教育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或者相矛盾的现象。下面就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几种典型的异化现象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关注。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异化现象”
1、异化现象之一:“硬件建设大投入”与“应用效果低产出”,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产出与巨大投入不相匹配,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窥见一斑。2002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达到208亿元,比2001年增长10.6%。2003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总投资达到226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硬件投资比例达到70%,软件投资比例达到22.4%,服务投资比例达到7.6%。2004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总投资突破250亿元。据计世资讯研究(CCW Research),2005年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为272.6亿元,增长8.7%,2006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299.4 亿元,2007 年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达到336.7 亿元。近六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总投资达到1592.7亿元,因此有人形象地把我国教育信息化称为“千亿工程”。
教育信息化总的投入很大,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投入也不小。这样大的投入当然要讲求效益。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一方面要呈现在普遍的应用上,即教育信息化环境、设备和各种资源要处在一种高效使用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上,要在重大事项上有所反映,要在服务中心工作中体现效率。从基础教育信息化应该产生的效益的这两个方面来看,当前遇到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等问题。基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同时教育信息化投入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也有了明显放缓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批量采购后,由于缺乏应用的亮点,缺乏需求,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投入。有人针对此类现象,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降温以及遇到瓶颈的观点。
2、异化现象之二:理论上的高作用与实际上的低应用,实际上就是信息化建设与学科建设脱节的问题,这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经过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之后,绝大部分城镇中小学,基本完成了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建设。按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理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该步入“应用(applying)”、“浸化((infusing)”、“整合(integrating)”阶段。然而在不少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还是游离于学校主流工作——课堂教学之外的一项附加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科建设关系并不密切,只是在生活管理、食堂用餐、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在其应用上没能形成普及态势,各种试验性的尝试也只是产生局部成果,没能形成规模效益。
3、异化现象之三:预期的集约型效果与教育信息化的粗放型发展,也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的问题,这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由无到有,由局部到全局,由简单应用到深化应用的过程。大到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表现出的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教育信息化应用不到位,小到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表现出的问题更是形形,但总的来说还是应用落不到实处。现在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缺乏持续运行的机制和动力,建设时有钱、有人管、有人过问和关心,投入使用后却很少有人使用,甚至根本就没有人用,也没有人管理,更没有人维护和更新,甚至运营所需要的经费(例如设备和软件的升级、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等)都没有着落。立项轰轰烈烈,结项冷冷清清,交付使用以后无人过问效果如何,更别提评价反思、再提高,这离基础教育信息化要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
4、异化现象之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人才的“泛滥”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不仅极大地拓展基础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多样化、综合性、趣味性、个性化等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还促使基础教育体制、结构、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发生重大变革,使基础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实际的情况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方面与高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社会不相适应;不仅在质量上不符合要求,数量上也离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去甚远。但同时社会上又表现出“人才泛滥”的现象,经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处于惶惶之中,不是不需要,而是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太少,导致出现“人才过剩”的局面。当前信息化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到深水区,进入到一个高原期,一个发展和应用相对缓慢和集中反思的时期,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乃至政策性的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对于出现的各类异化现象,均有其原因,这些原因其实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影响,彼此制约,在此只作粗略的归类。
1、“硬件建设大投入”与“应用效果低产出”出现的原因。
(1)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 管理体制不顺,数字化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教育信息化效益不高;
(2)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
(3)数字化教育资源总体缺乏,尤其缺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且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没有得到有效推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教训没有被充分重视等。
2、理论上的高作用与实际上的低应用的原因。
(1)原有观念陈旧落后且顽固;
(2)标准化低,整合与共享难;
(3)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应用意识不强,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力度不够;
(4)应用能力较低,不符合当前需要。
3、预期的集约型效果与教育信息化的粗放型发展的原因
(1)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条件、环境不同;
(2)政策上的不严密、不紧凑;
(3)执行中的任意性;
(4)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其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理想化地发展。
4、当前环境下培养的大量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原因
(1)当前信息化大环境下,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2)有关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对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深;
(3)教师信息化观念不强,信息素养不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4)全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三、结束语
基础教育信息化“异化现象”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但归根究底是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但观念落后;(2)基础建设上,进展较快但利用率相对较低;(3)师资建设上,能坚持培训,但在质和量方面令人堪忧。
基础教育信息化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针对“人”的伟大工程,它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率,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但在这样一项大的工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类问题,以致阻碍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有效发展,所以要将基础教育信息化贯彻下去,不仅仅是认识到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