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诅咒论;旅游错位现象;经济增长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viewpoint of tourism resource curse is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source curse. But there are major defects of proof in demonstration test, conduc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suggestion. Because of making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mistake, or taking misplacement phenomenon as the tourism resources curse, the viewpoint of tourism resource curse can`t be really verified by the inference. Tourism resources’ disloc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djust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can’t be confused with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resource curs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curse is questionable.
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 ; economics of tourism ; tourism dislocation phenomenon ; viewpoint of tourism resource curse ;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0-44(3)
1 旅游资源诅咒论的由来
资源诅咒论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是矿业经济学家Auty ( 1993) [1],其基本含义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资源丰裕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低于那些资源匮乏型经济体的增长率。这一贫富悖论命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只有在权力或制度等某些条件下才会发生[2]。近年来学者把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也加入到对资源诅咒的讨论中来,国内学者作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左冰从中国31 个省( 市、区) 的旅游经济与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分析,认为“旅游业的繁荣和经济增长之间确实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即“资源诅咒”命题对于旅游业应当成立” [3]。方法林从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度对江苏省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的同步性,也存在着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性,除南京地区外,省内区域出现“资源诅咒”现象”[4]。本文认为,旅游资源诅咒论的立论依据并不充分。按照旅游资源诅咒论文献的三个方面,即对诅咒论的实证检验、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说明、以及规避资源诅咒的政策建议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2 旅游资源诅咒论没有得到真正检验
2.1 旅游资源丰度评价不合理
旅游资源诅咒论试图说明的是旅游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而当前学者论证过程中对旅游资源丰度的评价指标上不那么科学与合理。区域旅游资源丰度学者作了较多的实证研究,通常以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等级作为基本数据,进而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类型与品质的优势程度(即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资源的类型包括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题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示范区等。王凯(1999)以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计算了全国各省市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相对丰度、总丰度、组合指数及整体优势度等几项指标[5]。孙根年提出旅游资源丰度指4A、3A、2A、A景区数的加权求和,其权重分别是2.5、1.5、0.75、0.25[6]。卞显红(2006)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划分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省级)、国家旅游区(AAAA到A共4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8大基本类型,并借用王凯的丰度公式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丰度[7]。上述研究在计算区域旅游资源丰度时全都忽略了旅游资源空间组合、空间匹配和集聚性、旅游资源与城市的空间匹配性、旅游资源交通区位等因素对旅游资源利用价值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完全可以导致一个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降低到与普通旅游资源利用价值相同,甚至更小。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一个高等级旅游资源,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高等级旅游资源统计到旅游资源丰度的计算之中,这就不是很合理。自然资源具有品位的特性,即指自然资源有用组分的富集程度及单位含量,旅游资源同样也存在价值品位问题,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身固有的质量、规模和集聚组合状况;二是其空间区位、适游期。简单地把旅游资源以类型、等级和数量来计算旅游资源优势度,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不能恰当地反映不同区域旅游资源丰裕程度;也就是说,旅游资源类型、等级和数量高的地区,区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不一定也高,因为旅游资源具有“品位现象”。因此,在评价一个区域旅游资源丰裕度时,应该把原有旅游资源通过“品位”折算以后来评价,显得更为合理。
2.2 旅游资源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没有检验
资源诅咒的存在性是以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来论证的,也就是说要论证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对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的“错位现象”,或者是从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错位现象”来论证。如新疆、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实证研究中[8-11] ,采用了定量方法,研究了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之间数据的负相关关系,得到了旅游资源诅咒的结论。上述研究都把旅游发展“错位现象”看成旅游资源诅咒的依据,其推理的前提是旅游经济落后归因于旅游资源丰富引起,即旅游业繁荣地区必须是旅游资源也丰富,旅游经济落后地区应该是旅游资源也贫乏作为推理依据,否则就得诅咒旅游资源。实际上,区域旅游经济的繁荣不仅与资源丰度有关,还与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及旅游资源空间组合等相关,旅游经济规模大的地区,可能由于当地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区位好、全域性旅游吸引力大等因素,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一些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的旅游经济,形成了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错位现象。而且,上述实证研究只是通过旅游资源或经济增长与旅游经济负相关性的间接论证,缺少论证旅游资源与经济增长直接的负影响关系,也就是说没有检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综合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在我国31个省区中,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既有同步,也有错位[12]。因而,旅游经济增长的好与坏,产生旅游发展“错位现象”,不能仅仅归于旅游资源引起,其逻辑推理不很严密。
3 不能充分论证旅游资源诅咒传导机制
“资源诅咒”发生的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对其它更具竞争力的组织和经济活动产生了“挤出效应”。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是指丰裕自然资源经由何种传导路径来遏制经济增长,探讨的是资源丰裕妨碍经济增长的具体路径。目前资源诅咒论的文献主要提出了贸易条件波动、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和政治制度弱化效应四种传导机制[13],其核心是挤出效应,即自然资源丰裕挤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制造业、资金、教育、创新等。
旅游资源诅咒的挤出效应主要依据是旅游业的繁荣将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开展旅游开发,但其投资规模扩张的结果却是削减了区域内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水平,从而削弱了区域综合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这种现象基本上不太会存在,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来看,高等级旅游资源往往分布在发达地区的偏远乡镇或者边远山区,如浙江天目山、莫干山等远离杭州城市,旅游资源分布区与工业分布区空间上是不重叠,这些旅游资源分布区旅游开发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发展旅游业改变了原有区域发展定位,产生对制造业的挤出。即使城市内的旅游资源分布区,也是城市空间功能多元化布局的需要。从我国大区域看,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区的GDP落后,是因为区位条件、科技、人口等因素造成,假设把旅游资源埋藏地下,没有旅游资源可开发,或许地方经济更加落后。从资金投入看,发达地区资金实力雄厚,而旅游投入所占比极低,并不因旅游投入过大而影响制造业投入;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投入水平较低,只是投资者追求投资效益,也不是因为旅游资源开发所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或者是发达地区偏远地方的落后,是不发达地区的通病,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没有理由归咎于旅游资源本身,并冠之以“资源诅咒”这一不实之名。
从旅游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看,可能的传导机制是通过价格水平、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地区开放程度来实现[3],也就是说,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地区整体价格水平提高,或抑制了技术进步,或人力资本的短缺,或导致人们产生保守的习惯,从而造成对经济增长的损害。这些传导机制并非必然,而且是偏面的。其理由有二:
一是旅游业具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存在正反二种观点:旅游发展促进增加旅游目的地收入、就业机会、提升其消费水平、带动关联产业,旅游业本身就具有某种教育功能,中国大量贫困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发展旅游学会了普通话和英语,也学会了经营和计算,给当地居民带来现代意识和现代生活方式;但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文化异化、经济结构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失衡等负外部效应,如海南三亚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房价远远高于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产业影响的两面性不仅在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以及湖南张家界、海南省三亚、桂林阳朔、云南丽江旅游区的专业化旅游城市中,而且也在北京、杭州、厦门等综合性旅游城市中都有充分地表现。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旅游产业负面影响,而强调旅游资源诅咒。
二是旅游业具有融合性特征。随着社会经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进入“旅游+”新时代,出现了旅游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融合,也出现了旅游与城市、乡村的融合,形成区域旅游化趋势,还出现了旅游与文化、民间交流和健康养生等的融合。以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旅游打造新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可见,旅游资源开发与其他部门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在某些情况下,旅游发展还会对其他部门存在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借助旅游资源开发的带动效应实现经济腾飞的例子也不少。因此,区域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而不是把地方经济落后性来诅咒旅游资源太丰富。
4 对规避诅咒的政策建议并不可行
如果按照旅游资源诅咒命题成立,那么,采取的政策将是:无论在经济落后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即使旅游资源丰富,仍然不能寻求旅游业发展,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挤出效应,限制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这种政策建议当然是不可行,甚至显得荒唐可笑。区域经济发展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追求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发展的根本要求,虽然旅游业可能带来一些负反馈作用,但其综合带动功能、融合功能决定了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正向价值,而不是得到诅咒。当然,如果以长期的区域经济增长作为目标,那么旅游资源优势区必须要进入深度改革和产业素质升级,拓展旅游要素体系,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有效地利用旅游业的积极效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将发展旅游所积累的财富投入到回报率和创新性更高的制造业中,培育区域竞争性工业或其它产业,强调企业、科技、人才、资金等新力量的作用,并着力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克服旅游业带来的“负面现象”问题。
5 研究结论
实质上,“旅游资源诅咒”论是一种过分夸大旅游业负面影响的观点,这种观点只从表面数据胡乱寻找因果关系,把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增长空间的“错位现象”,以及旅游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错位现象”归因于旅游开发的挤出效应,忽视区位条件、区域经济、人口市场、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偏面强调旅游资源基础性作用。因此,对于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我们仍然要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同时,也要避免权力腐败和制度障碍产生的旅游业挤出效应,因地制宜,充分发展具有较大竞争力的其它经济。
参考文献:
[1] Auty,Richard M.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London:Routledge,1993.
[2]杨娟.贫富悖论:财富与权力的耦合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12(8):43-46
[3]左冰.旅游能打破资源诅咒吗?―基于中国31 个省( 市、区) 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259(5):60-69.
[4]方法林.江苏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05(5):27-34.
[5]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国土学与国土研究,1999(3):69-74.
[6]孙根年.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59-464.
[7]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城际差异与丰度分析[J].江苏商论,2006(2):109-111.
[8]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5):871-875.
[9]丁旭生,李永文,吕可文.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2):106-108.
[10]王玉珍.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2010,228(8):40-45.
[11]方叶林,黄震方,胡小海.安徽省旅游资源错位现象及相对效率评价[J]. 华东经济管理,2013,27(6):27-31.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范文2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以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旅游行业的开发也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对其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本文针对我国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 因素 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有所追求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在不断的加大,其中旅游行业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最近几年来,我国的旅游市场逐年增长,我国旅游市场行业也在不断的扩大,迅速增长旅游业不但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推动了就业率。目前,根据走访和调查可以看的见,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稳定的中国政治以及持续发展的经济加上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良好政策将会不断的强化中国旅游业。旅游行业如此之热门,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的意识增强。但是在旅游行业中,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旅游资源可以说有着很悠久的历史,随着逐年增多的客流量导致很多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这就要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认识。本文在此针对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来进行小议。
一、旅游资源有效保护的根本性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以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旅游行业的开发也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对于旅游行业来讲如果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也就没有去旅游的地方。旅游行业为了增添人们的娱乐生活,也为了拓展旅游业,他们会对一些地区进行旅游特色改造,开发成旅游产品。但是在开发完旅游产品以后这些旅游产品会随着多种因素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严重者甚至消弱了旅游资源的重复性使用,这样不仅仅对旅游资源的一种损害也减弱了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从而对经济上或者是物质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不仅仅包括旅游资源的自我保护的需要,还涉及到周围环境保护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说明了人们自身的素质问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把保护问题看作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旅游资源成为开展旅游行业的根本也是旅游活动的几个要素之一,它是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甚至是特色等等。
它决定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所以的不断的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已经成为不可取代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均的旅游资源还是比较短缺,很多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迫害。所以要尽可能的保护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可利用性永久资源。
二、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主导因素
旅游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将遭到了极大的迫害和损伤。根据分析和了解,我们看到了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根本性因素,并针对其因素提出了几个解决的管关键。主要有几个方面:
2.1 建设性的不合理性破坏
建设性破坏主要针对一些工程建筑、市镇建筑、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中的不合理规划,导致资源严重破坏。例如一些工程建筑对景区的破坏等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也会对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了景区的完整性。城市建设中的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以及乱选址、乱搭建等等都对文物古迹以及环境破坏严重。[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个人价值观、环境态度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10(04)]同时,对于旅游周边地区的很多污染也给旅游资源蒙上了一层灰暗。
2.2 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不合理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改造过程中,规划的不合理性也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而破坏,严重的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整体效果,尤其是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不合理的拆迁、不当的开发、胡乱的规划使整个资源没有了旅游的价值。同时历史价值也荡然无存。
2.3 游客的破坏
旅游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节假日出旅游的人们非常的多。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加速了自然旅游的损坏和衰败。由于很多游客的走入,给旅游风景区带来了承载负荷的同时,破坏也增加了。游客的很多不良行为以及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缺乏致使很多旅游资源无形的被破坏了。在某一节假日,我对一旅游风景区进行了调查,有一些游客们在树上或者是在某一建筑上会课上“某某到此一游”、乱采花、破坏有特色的树木等等。这些都对旅游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降低了旅游资源的重复性使用价值。促使了旅游资源的伤害性。
三、旅游管理不完善
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们前来的最佳动机,如果没有了特色的旅游资源就很难使游客们驻足。在某种层面上说,旅游资源是游客们的主人,也就是说旅游资源的最根本性权力归国家所有,是大家的共同财产。在当地的部门中有着管理和使用的权力。但是在管理机制上还是不够完善,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度还是不够严格。加上管理架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不是很好,甚至有的旅游资源成为了无人管理区,这就促使了旅游资源遭迫害的程度。
四、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有着完美的旅游资源才能使大家前来欣赏,对于旅游资源的迫害原因我们已经全面的分析和了解。要对旅游资源的综合保护就要从综合的角度去分析。要对旅游资源保护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其实,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根本就是认为因素。如果我们大家在旅游的时候能提高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那么就会对其少伤害一点;如果我们在建设时候对建筑规划进行合理一点,那么对旅游资源少损坏一些;如果我们在管理上严格一点,那么对于旅游资源就会少伤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提高自我素质,那么我们的旅游资源就会重复性利用的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就会高一点。
综上所述,旅游行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也越来越占据市场,现在很多国外友人也前来我国旅游。不久的将来,我国旅游行业会成为整个世界之首。因此有效的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成为了根本性的问题。在此提醒大家,旅游资源是我们旅游的根本,也是我们国家的财富,关爱它,珍惜它。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郑芳,陈田,侯迎,季小妹,李飞.旅游与环境资源关系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6)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
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范文4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摘要】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87-01
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毋庸置疑,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支点。因此,充分认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全面加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
(一)全面认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烙印,是一个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民族历史文化属于社会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寺庙观庵以及民族文化设施等;也包括能体现区域精神、区域气氛、区域风格的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宗教、民俗风情、节日庆典等无形物。
(二)全面理解旅游产业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系统的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经济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架中涉及的领域宽、跨度大,几乎囊括了可资开发利用的所有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不管是历史遗存、文化活动、民俗风情、民间技艺,还是工农林水、山川河流、自然万态,都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和物质基础。因此,旅游产业开发包括潜在或现实旅游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以及潜在或现实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综合开发。
(三)正确认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
目前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的。首先,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旅游产业开发的前提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组合和分布等状况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前提和出发点。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民族旅游资源,尤其不可缺少。
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地位
(一)基础性地位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分支,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要客体,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尤其在当前文化旅游业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尤显重要。因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深化旅游活动,发展高层次旅游的重要资源,其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地方旅游业是否发达,能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垄断且不可替代性地位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最重要吸引物,因而也往往成为旅游者好奇和兴趣的所在,成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而也就具有垄断性。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在竞争中就具有垄断的地位。可见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往往居于垄断的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一)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互动发展
首先,在发展旅游的初期,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不可或缺,它们往往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因素,是当地旅游业在竞争中能否得以发展、成长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而在旅游得以发展之后,又可促使当地其他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发现和保护,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经济借文化发展,文化借经济传播”,往往是许多地方发展旅游的初衷,这也表明旅游活动的开展能促使经济的发展,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区域差距。首先,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手工操作,因而需要大量劳动力。其次,又能增加地方税收或经济收入。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这些消费对当地经济来说则构成一种外来的“经济注入”,可增加当地的财富和收入。
总之,全面理解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开发的相关内容,正确把握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来发展旅游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可以取得独家经营的优势。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生态旅游评估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