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商务的专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商务的专业分析范文1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相关专业需求巨大,但部分高校面临的难题却是电子商务专业较低的就业率和较差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当今高校而言,有效解决低就业率问题并对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改革成为重点。当前有类型诸多的电子商务专业大赛,这种比赛方式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改革带来诸多启发。以赛促教,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专业能力,加快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本文首先阐述电子商务专业大赛促使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优势,然后从多方面分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专业大赛;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
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信息技术也获得快速发展,促进商务模式的改革,当前电子商务已经属于全球十分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同时近年来其发展态势迅猛。社会对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一定要进行调整以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并紧跟其创新脚步,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符合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人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有所参与,掌握电子商务运行原理,使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如何基于专业大赛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当前关注重点,文章论述如下。
1. 专业大赛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予以深化的优势
1.1 促使教学参与度得以提升
学生参加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可促使师生均进入一个由诸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构成的竞争环境中。这样一来,教师在常规教学之外会开展教研教改,更加关注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以及案例等。学生学习新鲜知识时其积极性相较于学习常规书本知识更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师无需强制性安排;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新技术、新知识有求知欲,自主研究和探索。学生参与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在策划竞赛项目过程中会对所学知识予以综合运用,自主收集大量商务案例并进行研习,这些都是常规教学达不到的效果。由此可知,电子商务专业大赛不仅可促教,还可促学,可促使电子商务教学实现赛、教、学一体化,提升师生的参与度,强化教学效果。
1.2 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比赛的口号是重在参与,学生参与了专业大赛注重的是参与体验与收获,而并非比赛的结果。而学校亦可组织一些小型比赛让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位学生可展示并提升自我,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大型电子商务比赛,不仅可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融入,还能对全真电子商务世界有所了解,接触新型电子商务知识与技术,实战能力大幅度提升,且深刻认识到要想使自己成为能力高超的专业能力就要付出相应代价,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除此之外,参加电子商务专业比赛还可促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成为社会人,不仅可展示自我风采,还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技能训练更加重视,且情感态度、责任感也得到相应培养,其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得以提升。
1.3 促进高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大赛可促进高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参赛过程中要发挥辅导作用,掌握比赛规程,充分了解和熟悉电子商务各个岗位的相应标准,积累素材与经验,便于日后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诸多电子商务专业大赛中设置了比赛项目专供教师参与,在比赛中教师可交流教学技能,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身之短,促使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对于教学技能的研究与了解亦可更加深入。比如在2010年开展的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成为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教学竞赛的主要参赛对象,而竞赛内容则为电子商务课程。这种竞赛项目不仅考验教师专业技能,还考验教师基本功,将教师职业风采充分展露,促使教师专业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提升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力量。
1.4 可促进校企合作
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其主要目的为赢利,企业只有在受到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才可能与高校达成合作。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大赛项目中都会将企业现实需求考虑在内,突出比赛的实用性与职业性。比如在第二界“三创”电子商务挑战赛中,广东分赛区“商务策划”这一项目就提出明确要求,即一定要吸引目标企业,且服务或者产品设计一定要能够在目标企业现有业务流程、产品、营销以及服务上有所改进或者创新。而表现最突出的是地区性电子商务大赛将本地企业实际需求引入进来,比如广东某市在“三创”挑战赛中依据当地移动公司的需求确定大赛题目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结合电路板厂要求确定题目为“中国电路板贸易平台”。这样一来大量企业就会高度关注电子商务大赛,校企合作的关键点与兴奋点被找到,可有效转化大赛项目成果,促进高校、企业的双赢。
2. 基于专业大赛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途径
2.1 将“赛教结合”当做主旨,对教学体系予以构建
当前诸多高校教学体系主要还是电子商务资格证考试,在实训教学中主要内容仍然为对软件平台进行模拟。但是一纸资格证并不能促使学生专业就业率得以提升,软件模拟平台又与企业实际相差太远,特别是在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学生对实际问题予以解决的能力较低,需大力培养。在赛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中,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中应充分融入技能竞赛相关活动,与电商企业专业技能、具体项目以及岗位要求充分结合,相辅相成于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改革方案,促使教学行为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为此高校可在每个学年中充分结合于企业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举办技能竞赛,且该竞赛需要有社会与行业的认可。
2.2 激发学生参与电子商务专业大赛的热情与积极性
学校可邀请合作企业或者专业大赛主办方来校开展学生座谈,使学生熟悉了解比赛的详细情况,提升学生认知度,进而对参赛积极性进行提升。开设专业教育讲座,对电子商务大赛进行宣传,例如可邀请往届参赛成绩优异的同学作报告,对学生参赛积极性与兴趣予以激发和调动。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未参赛学生可与已参赛学生沟通交流,讲述比赛经历,分享经验,同时还可将参与比赛结合于学生课程考核。此外,还可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先行专业教育,对学生参与电子商务比赛的热情予以培养。
2.3 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利用
可先行模拟训练,通过相关教学设备与软件使学生接触仿真电子商务平台,其内容可包括C2C、B2B、B2C三大电商模式的前后台去全程仿真,在模拟中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可为学生分组,各组分别为某个角色,而后再适当变换身份开展交互式操作,且在模拟演练过程中需结合实际运营情况。后期还需添加自主创新内容,将理论结合于实际。教师结合比赛过程对任务进行布置,依据项目逐渐进行实训。学生需独立完成设计、开发、构建网站、开网店等环节,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与综合应用能力。
2.4 基于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平台对学生创新能力予以提升
在对实践教学体系予以构建时,高校可结合两大专业大赛平台,分别为“创新、创意、创业”电商大赛以及“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通过比赛将业内先进电商企业网络商务理念引入,学生在实战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于企业,同时邀请企业、高校、业界专家等共同参与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最后向学生分析这些真实企业案例,巧妙结合于教学与学生就业,亦可对商务人才进行培养,促进行业发展,连接高校、媒体、企业、学生以及业界专家,培养复合型人才。
2.5 构建淘宝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使学生创业能力得以提升
高校可创办淘宝实训室,对网商实际工作环境予以提供,让学生自主对项目团队予以构建,运动方式企业化,使学生可感受到企业氛围。将分组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注重任务驱动与项目引导。充分结合于建构主义,增加学生与企业案例的实际接触度。企业案例主要来自于地方各大中小电商企业,主要为遭遇的电子商务问题,而后组建项目组,在教师引导下中学生制定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学生还需模拟开淘宝网店,主要工作内容为调研市场、定位销售目标群、分析客户、谈判与采购、库房管理、市场推广、商品销售、物流、客户维护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在宣传企业产品时可采用类型不一的营销方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于电子商务,并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实际问题,对电商所需技能予以掌握,成为创新型人才,且一专多能。
2.6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大赛涉及内容较多,且多个课程涵盖在内,因此对师生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熟练的动手与实践能力。专业大赛指导教师需对电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与需求予以全面掌握,同时还要深入企业,融入实际生产环境中,对自身实践能力与专业水平予以提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则要将任务驱动作为主导,结合企业项目与竞赛项目,并在每个具体项目中融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各项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专业大赛开展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途径众多,且这种赛教结合模式可对传统教学方式予以转变,加快教学改革,增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学习与参赛主动性,对学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各项技能操作进行有效培养,还可无缝接轨于企业,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加快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彩华.职业技能大赛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作用[J].现代营销,2011(7):352.
[2] 王俊奇.以赛促教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J].电子商务,2014(4):70-71.
电子商务的专业分析范文2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普及,而人才匮乏已成为电子商务实现高速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中。目前对于电商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从理论角度分析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而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定量分析较少。本研究以一个中高职电商专业“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为例,运用QFD模型根据学生在分销系统中的微店运营绩效数据对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并运用双向聚类这一数据挖掘技术对能力评估结果进行特征提取,从理论学习的角度进一步探究造成学生能力差异的课程因素,所得结果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身能力定位,同时为教学方了解学生能力分布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 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教育数据挖掘;QFD模型;双向聚类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02-0033-1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连接工具,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教育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线教育平台在国内呈现出快速普及的状态,其中以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平台已为人熟知,国内大量优秀大学均在这类平台上开设了相关课程。在这些规模较大的在线教育平台课程体系中,基础学科课程居多,职业教育类课程较少。其中,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学科,其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度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平衡已日渐显现,人才匮乏已成为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瓶颈。为了满足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在线教育平台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与现有在线教育平台相同,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汇聚大规模的学习者,并通过多样化的网络学习行为产生种类众多的教育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大量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和识别,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课程构建、学习模式分析以及学习规律发现,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不同于传统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观察法等手段获取学习行为数据,在线教育通过学生在系统中的操作行为可以收集大量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普遍呈现出规模巨大、结构多样的特征,潜藏着更加全面、准确的学习行为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为教育研究者发现学生学习模式和规律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也对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使在线教育平台的效用最大化,对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发现其中潜在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预测型数据分析和描述型数据分析方面(田娜, 陈明选, 2014)。其中,预测型分析通常由分析得到与某个变量相关的模型,以此为依据对该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Al-Radaideh等(2006)分别采用ID3、C4.5和朴素贝叶斯模型,对约旦耶尔穆克大学参加C++课程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对教育数据进行分析时决策树模型比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Hijazi 和Naqvi(2006)通过对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附属学院学生的在校表现和上课态度、课后学习时间、家庭收入、母亲年龄以及教育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与其在校表现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孙力等(2015)运用C5.0决策树方法,通过分析网络学历教育学生英语学习及相关信息,预测了其英语统考成绩,同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提高网络教育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统考通过率。舒忠梅等(2015)在构建学生投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相关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识别出学生投入的相关因素,并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发现学生投入与学生家庭背景、学生入学前特征、学校特征及课程作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描述型分析则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新的模式或结构。常用的方法有聚类分析、因素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等。在这些方法中,聚类分析可以用来识别数据中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或模式,从而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与建模,在教育数据挖掘中被广泛使用。Aher和Lobo(2013)对学生在MOODLE 上的课程学习记录进行聚类和关联规划分析,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程。Romero等(2013)运用分类和聚类的方法分析了学生对社交网络论坛的使用情况与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了课程结束时进行后期预测与课程结束前进行前期预测的适用性,表明了相较于传统识别学生表现模型的分类方法,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有更大的解释力。吴林静等(2014)研究了教育资源的聚类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e-Learning的教育资源聚类系统,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精确的资源导航和更为快速的资源定位。
从国内外教育数据挖掘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聚类分析已成为该研究领域中普遍使用的方法。目前在运用该方法识别学生学习特征时,所使用的多是传统聚类算法。而众多关于高维数据聚类分析的研究已表明,这样的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在查阅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时还发现,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对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以及从理论角度分析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从数据角度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某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为例,通过QFD模型对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并运用双向聚类技术对能力评估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学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造成学生能力差异的课程因素,所得结果可以帮助平台中的学生掌握自己的能力情况,实现自我定位,同时为教学方了解学生能力分布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和微店绩效指标构建
本研究是以某中高职电商专业“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为背景,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一)“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
现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在线教育一方面多以单一课程教学为主,缺乏专业知识系统化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只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却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实现。近年来已有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试图鼓励学生在淘宝等网上商城开设店铺来锻炼其实践能力,但在线教育平台和网上商城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无法实现数据的交互,因此无法有效辅助学校了解和掌握学生实践表现,无法通过实践平台和理论教学两方面的数据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而“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则将上述两个系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三位一体”是指集在线教育系统、微店分销系统和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为一体的集成化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分销系统中开设网店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可以将上述两个系统中产生的数据相结合,分析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内在联系,以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可持续、可循环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学生能力指斯菇
以上述平台为基础,在进行学生能力评估之前,首先应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并选取在线教育平台分销系统中可以衡量学生经营绩效的相关指标。目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分析的研究中,刘立(2015)分析了企业对于不同级别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剖析了各种能力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关注的学生能力;贾志林(2008)论证了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电子商务岗位细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施民宪等(2008)将国家职业标准与市场现时岗位需求相结合,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为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分析文献中对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和学生能力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的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体系。
通过进一步分析该在线教育平台微店分销系统的运营数据,并参考淘宝网等C2C交易平台中对店铺绩效的评价指标,本研究构建了针对“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实践绩效评估的相关指标(如表2所示)。
三、基于QFD模型的学生能力评估
在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体系后,需要根据学生在微店平台的经营绩效对其所具备的能力进行评估。在此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可以体现学生能力的微店绩效指标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从现有C2C电商平台中反映店铺绩效的指标来看,指标之间通常不是完全独立的,因此需要考虑绩效指标间的相关性。在上述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指标对学生能力评估的重要度,并根据每个学生经营的微店与各指标相应的实际值,计算得到学生能力评估值。这一过程恰好与质量功能展开(QFD)的实现过程相类似,因此,本研究选择该模型进行学生能力的评估。
(一)模型介绍
质量功能展开(QFD),作为一种由顾客需求驱动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方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QFD的核心理念是在新产品开发时,将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定性的质量需求转换并关联展开到产品或服务的各个功能部件定量的质量要求上去,使得产品或服务在开发前就完成质量保证,满足顾客需求,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是一种系统化的技术管理方法(Akao, 1972; Akao & Mazur, 2003)。QFD的核心是需求转换,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是实现这种需求转换的工具,是一种直观的矩阵框架表达形式,是QFD方法的精髓(Chan & Wu, 2002a, 2002b, 2005)。在本研究中,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原始QFD模型进行调整,分别用学生能力和微店绩效指标代替质量屋中的顾客需求和工程特性,将微店经营绩效转化为学生能力水平。这一过程与传统QFD中对现有(改进前)产品进行顾客满意度评估类似。调整后的QFD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CRi代表电子商务专业人员需具备的各项能力,W表示各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相对重要度,第i个能力的重要度记为wi,若不考虑该权重,则可以得到单个能力的评估值;ECj代表学生微店运营绩效指标,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实际数值记为xj;R代表学生能力与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矩阵,矩阵中元素rij表示第i个CR与第j个EC之间的相关程度;P表示绩效指标自相关矩阵,其中的元素表示第k个EC与第j个EC之间的关联程度;H表示同时考虑“能力―指标”相关关系和指标间自相关关系后各绩效指标对学生能力评估的相对重要度,第j个指标对第i个能力评估的相对重要度记为;Ci为模型的输出值,即学生各能力的评估值。
(二)数据收集
模型构建完成后,就可以利用QFD的相关原理进行学生能力评估了。在计算之前,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确定模型中两个相关关系矩阵的数值,其二是统计学生微店运营绩效指标数据。
在相关关系的数据收集中,参考传统QFD中相关关系确定方法,选择专家调查法进行关系矩阵数值的确定。由于专家调查法所得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为了增加结果的可信度,本研究选择了来自不同部门的电子商务相关专家进行相关关系评分。参与调查的专家共10人,其中4人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3人为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人员, 另外3人为淘宝网皇冠店主。上述专家根据在QFD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四级量表对相关关系进行打分,该量表的数值分布为9,3,1,0,依次代表相关程度由强到弱(Chan & Wu, 2002)。在得到10位专家对“能力―指标”相关关系和指标间自相关关系的打分结果后,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最终确定的相关关系数值。
在微店绩效指标的数据收集方面,本研究获取了中高职在线教育平台分销系统试运行期间,从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六个月的学生店铺经营数据。这些经营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可以计算得出相应绩效指标数值,具体的指标计算方式及原始数据结构如表2所示。
(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评估
在收集到数据之后,根据各学生微店绩效指标值和相关关系矩阵可以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评估过程如下:
第一,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收集的微店绩效指标数据反映了微店运营各方面的绩效,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直接计算会导致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在计算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假设学生第j个绩效指标的原始数据为lj,则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值为
式中,表示第j个绩效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为第j个指标原始数据中的最大值;表示第j个指标原始数据中的最小值。对于效益型(数值越大则表明能力越强)指标,选择(1-2)式进行处理;对于成本型(数值越大则表明能力越弱)指标,选择(1-1)式进行计算。经过处理之后,可以排除量纲不同对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
第二,计算绩效指标对能力评估的相对重要度。如上所述,微店绩效指标代表其运营中各方面的表现,反映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且不同指标对学生能力的反映程度不同,因此,确定绩效指标对能力评估的重要度十分必要。在收集到专家调查数据,并成指标与能力的相关关系矩阵以及指标间自相关矩阵之后,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出各绩效指标对学生能力评估的绝对重要度。
其中,代表第j个指标对第i个能力评估的绝对重要度,由此可进一步根据公式
计算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
第三,学生能力评估。在得到无量纲化处理的指标数据和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后,即可确定该学生各能力评估结果,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和分别由等式(3)和等式(1)计算得到。标准化后指标数值以及相对重要度的取值范围均为[0-1],为了便于分析,将所得结果转化为百分制。
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评价QFD模型,可以根据学生在在线教育平台分销系统中开设微店的经营绩效,将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量化,从定量的角度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从而较为直观地了解学生的能力状况,也为进一步对学生能力差异进行分析奠定基础。
四、基于双向聚类方法的学生能力差异分析
通过构建基于QFD原理的学生能力评估模型,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学生能力评估值。这样的结果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个体的能力优势,并观察到不同学生能力圈的差异,但对于教学方来说,深入探索其形成原因,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则更为必要。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了解学生能力分布的群体特征。提取群体特征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聚类分析。本研究引入一种在处理高维数据时比传统聚类更为准确的双向聚类方法,对量化后的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划分,以识别拥有不同能力圈的学生群体,为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奠定基础。
(一)原理介绍
双向聚类,相对于传统的单维聚类来说,是一种可以同时从数据矩阵的行和列两个维度进行聚类的方法。该方法最早出现在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中,以解决传统聚类在处理高维数据时出现的精确性较低以及结果弥散等问题,得到只在部分实验条件下有相似表达水平的基因集(Hartigan, 1972)。目前,这仍然是双向聚类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就在线教育平台而言,随着其推广范围的扩大,拥有的用户数据会急剧增长,从而形成庞大的学生数据库。在此情况下,一个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为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本研究从学生能力分析的角度出发,力求识别出在某些能力上有较好表现(能力评估值较高)的学生群体,这意味着需要得到“聚大”型的聚类结果。在双向聚类的算法中,BCBimax是一种特殊的“聚大”型聚类算法,它可以在一个“0-1”型数据矩阵中,搜索到数据空间尽可能大且元素值全为“1”的子矩阵,这样的子矩阵即为识别出的双聚类(Dolnicar, Kaiser, Lazarevski, & Leisch, 2012)。因此,本研究利用BCBimax算法的这一原理,对学生的能力评估结果进行聚类。
(二)基于双向聚类的学生能力分析
在确定了学生能力分布特征提取的方法之后,根据QFD模型输出的能力评估值进行学生及其对应能力圈的聚类。
1. 数据收集与处理
将之前所得学生能力评估结果进行转换后可得到维度为268612的数据矩阵。其中,行代表学生,列代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由于在进行能力评估时,得到的评估值为0-100之间的数值,而BCBimax算法处理的是“0-1”型数据,因此在进行双向聚类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二值化处理,以一定的阈值为标准,将其转化为二进制数据。为了使聚类结果能够代表在不同能力上有突出优势的学生群体,在此将该阈值设置为“85”。
2. 基于BCBimax算法的学生能力聚类结果
经过处理之后,得到268612的二进制矩阵,通过对该数据矩阵运行BCBimax算法,可以得到学生能力圈的聚类结果。数据计算过程在R 3.2.4中完成,计算得到的双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
图2中,每一列代表拥有某些能力优势的学生类群,每一行代表一种能力。其间的黑色方块表示一种类别的学生在相应能力上较其他学生有更明显的优势。从中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学生的能力分布情况,进一步可以观察到不同学生类群具有的能力优势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如第二类学生普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上有较明显的优势。其中“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这一类学生区别于其他类群的独特优势,图中表现为色块中间的小方块颜色较深;对比可知,“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对应的小方块颜色较浅,表示该能力在不同类群间的区分度较低。观察结果发现,第一、四类学生同样在该能力上具有优势。以此类推,可以分析其他类别学生的能力分布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观察各类别学生的能力分布情况,将双聚类结果整理、归纳得到表3所示的结果。
表3中,第二列为双聚类得到的学生类别;第三列为每一类别中的学生数量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势能力数量;第四列显示出与每类学生相匹配的优势能力。对于第一类学生,他们普遍在“网页制作”和“美工设计”上有明显优势。结合前文可知,这两个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相关的编程方法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将在这两个能力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归纳为“技术型”人才。对于第二类和第五类学生,他们同样具有较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但从其他能力的差异可以初步推断,第二类学生在“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方面更倾向于和顾客间的沟通,如及时有效地对顾客的咨询进行回复、与顾客进行互动以达到维持顾客关系的目的等,因此将这一类学生归纳为“交际型”人才;而第五类学生的优势则不然,他们没有显示出杰出的人际交往能力,却在市场分析与定位方面有所建树。但对比第六类同样具有较强“市场分析与定位能力”的学生可以看出,第五类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并没有特长,由此推断,他们的优势更偏重于对市场信息和顾客信息的收集方面,他们往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到竞争对手或顾客的信息,可视为“情报型”人才。第六类学生更侧重于根据已掌握的数据或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为“分析型”人才。相对而言,第七类学生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全面的能力,因此可以被称为“数据全能型”人才,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类学生在学生整体中分布最少。第三类学生在推广和促销这两个需要进行周密策划的能力上表现杰出,因此将其归纳为“策划型”人才。第四类学生在采购和物流管理方面具有优势,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计划和行动能力,因此可以定义为“计划控制型”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学生能力分布的具体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能力掌握程度的群体特征,绘制如图3所示的条形图。
图3中七个方格分别表示7个学生群,以字母“A”“B”“C”“D”“E”“F”和“G”为标记。方格中的条形代表每个学生群具备的优势能力,观察其长短可以看出相应能力在该学生群中的平均水平,条形越长表明平均水平越高。与知识的融会贯通类似,能力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现象。对比“A”“B”和“D”三类可以看出,这三个类别中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但其掌握程度并不相同。“交际型”(B类)学生在该能力上的平均水平相较其他两类最低,而“情报型”(D类)学生最高。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显著。而“情报型”学生相较“数据全能型”(A类)学生而言,有更高的市场分析与定位能力,因此可以看出该能力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大。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市场分析与定位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并理解顾客的需求,而客户关系管理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获取不同顾客的需求特征,二者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同理,对比“A”“C”和“D”三类可以看出,这三类学生都拥有市场分析与定位能力方面的优势,但“分析型”(C类)学生的优势更为明显。观察三类学生在其他能力方面的掌握情况可以看出,相对于风险评估与控制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对市场分析与定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调查所得数据,从而更准确地对市场和产品进行定位。
根据双向聚类的分群结果,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能力掌握情况,在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学方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分布特征,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针对不同能力特征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同时帮助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
五、学生能力差异与理论学习的相关分析
对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中的学生能力进行双向聚类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观察与学生能力差异相关的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学习行为,以此探究对学生能力有影响的理论学习因素。然而个体的学习行为对能力掌握水平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因此需要通过群体普遍呈现的特征,来推断学生能力与在线教育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双向聚类技术得到了学生能力分布情况,识别出不同能力圈的学生群,并通过对比不同群体之间的能力差异,初步分析了W生各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联系在线教育平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数据,从理论学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形成学生能力分布差异的原因。
(一)学生理论课程学习整体情况
在平台试运行的六个月期间,共有2,868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进行实践和理论课程的学习,参与学习的课程共22门,平台系统记录了这些学生22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得分情况,总体得分分布如图4所示,详细分值如表4所示。
结合图4和表4可以看出,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的平均成绩从总体来看分布比较均匀。但“HTML语言与网页制作”和“Java程序设计”平均成绩较低,均在60分以下;“人际交往与沟通”“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和“销售心理基础”三科成绩偏高。原因可能在于编程语言的课程内容专业性较强,对于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较难掌握;而后三门课程的内容呈现出较大的适用性且趣味性较强,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得到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分布后,接下来将根据上述的双向聚类结果具体分析每一类别学生理论课程学习情况,并与整体情况进行对比,以发现学生专业能力和在线学习两者间的相关性。
(二)基于聚类结果的学生理论课程学习情况
对各学生群在线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将各群体学生平均成绩与整体成绩进行比较,观察拥有不同能力圈的学生在理论课程方面较其他同学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以此分析学生能力与课程学习是否存具有潜在的联系。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明显看出,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在理论课程表现上有明显的偏向性。如图5(b)所示,“技术型”学生所学理论课程中,有四门课程的成绩较其他同学有明显的优势,分别为“商务网页设计”“HTML语言与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而这一类学生具有较强的网页制作能力和美工设计能力。从课程内容上来看,这四门课程涉及电子商务网页的设计和制作方法以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并对自己的微店网页和其中的多媒体文件(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制作,从而有效提高微店网页的美观性和便捷性,一方面增加顾客在微店中的浏览时间,增加交易机会,另一方面帮助顾客更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从而提高微店运营的绩效。这些绩效指标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在七个学生群体中,“情报型”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体,表现在其平均成绩相较其他学生并无明显优势。原因可能在于学生对竞争对手或顾客信息的搜集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有明显提高,在情报搜集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可能拥有其熟悉的渠道或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获得对微店经营有利的信息,这种能力并非是由理论课程的学习获得。可以对其他群体学生的学习数据做类似分析,将不同能力圈学生的优势课程进行整理后得到如表5所示的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具有差异化能力圈的学生在理 论课程学习方面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群体特征。这样的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与其在线教育理论学习成果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在某些能力上有明显优势的学生普遍在相应理论课程上有较好的表现。根据这样的结果,可以向存在能力弱项的学生推荐学习相应课程,为之后在实践中有更好的表现奠定理论基础,从而实现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持续学习,并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补充理论知识,不断在实践中应用,使能力得到提升
六、总结
本研究以一个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为例,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进行分析。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所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分析大多以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究电子商务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模式,而本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能力进行数值化分析,得到了更加客观的结果;②对普遍应用于质量管理的QFD模型进行转化,结合研究内容,构建了基于QFD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评估模型,得到学生能力评估的具体数值;③将一种大量用于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双向聚类技术引入学生能力评估数据的聚类中,得到具有不同能力圈的学生群;④以双向聚类结果为基础,进一步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出发,识别具有差异化能力圈的学生群体特征,探究学生能力与理论学习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教学方了解学生能力分布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位一体”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实现:① 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平台,促进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学生一方面通过微商平台开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电子商务学习与实践,培养其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补充,为其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实践打下知识基础。通过教育平台和微商平台的循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生还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能力瓶颈进行重点攻破,同时通过数据挖掘结果进行自身水平的定位,取长补短,实现持续发展。②为教师提供智能便捷的授课和学生管理渠道。教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资源和批改学生作业。同时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数据报告,通过这些报告的分析结果,清楚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理论学习情况以及实践情况。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授课或指导,实现智能、便捷的授课与学生管理。③识别拥有不同能力圈的学生群体,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微商平台学生绩效数据为基础,通过双向聚类技术,识别在不同能力组合上有明显优势的学生群体。针对拥有不同能力圈的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群体学生能力优势情况,为他们推荐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岗位。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对学生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仅从理论课程学习成绩的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但不足以说明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导致学生能力呈现差异化分布的原因,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多方面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出发,采用回归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多种方法,更全面地探究学生能力分布的影响因素。第二,在对双向聚类所需的能力评估数据进行二值化处理时,会造成信息的缺失,今后的研究可以寻找更合适的算法或对现有算法进行改进,避免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缺失。
[参考文献]
贾志林. 2008. 浅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岗位细分[J]. 中国市场(28):154-155.
刘立. 2015. 企业对于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能力需求分析[J]. 代经济(19):102-103.
施民宪,谢菁. 2008. 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电子商务职业能力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36):28-30,32.
舒忠梅,徐晓东,屈琼斐. 2015.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生投入模型与学习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33(1):39-47.
孙力,程玉霞. 2015. 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学习成绩预测的研究与实现――以本科公共课程统考英语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1(3):74-80.
田娜,陈明选. 2014.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学习行为聚类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11):38-41.
吴林静,刘清堂,黄焕,刘,黄景修. 2014. 面向e-Learning的教育资源聚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10):85-89,95.
Aher, S.B., & Lobo, L.M.R.J. (2013). Combin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recommendation of courses in e-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Knowledge-Based Systems, 51(10): 1-14.
Akao, Y. (1972).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quality deployment system.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25(4): 7-14.
Akao, Y., & Mazur, G.H. (2003). The leading edge in QFD: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1): 20-35.
Chan, L.K., & Wu, M.L. (2002a).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s and methods. Quality Engineering, 15(1): 23-35.
Chan, L.K., & Wu, M.L. (2002b).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43(3): 463-497.
Chan, L.K., & Wu, M.L. (2005).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with a full illustrative example. Omega, 33(2): 119-139.
Dolnicar, S., Kaiser, S., Lazarevski, K., & Leisch, F. (2012). Biclustering overcoming data dimensionality problems in market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1(1): 41-49.
Hartigan, J.A. (1972). Direct clustering of a data matrix.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67(337): 123-129.
Radaideh, Q.A., Shawakfa, E.M., & Najjar, M.I. (2006). Mining student data using decision trees. In: International Arab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CIT’2006), Jordan.
电子商务的专业分析范文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编号GDJY-2014-B-b075),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高职学生创业模式与孵化推动机制研究”(编号20130301065),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课题(编号YSYJZW2013QN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与高职“3+2”分段培养机制。基于国家职业标准设计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明确高职、本科工作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职、本科有效衔接的职业能力和课程体系,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设计了“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 :国家职业标准;专本衔接;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
引言
高素质创新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势在必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1.“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回归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但是由于高职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很容易导致高职和普通本科的联合培养较难做到内容上和实质上的对接。专本衔接模式,我国主要有专升本模式、合作培养模式和专本一体化模式3种。研究及实践表明专本一体化分段式培养模式是比较理想的专本衔接模式,目前主要实行的是“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3+2”分段培养计划的实施,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应该从岗位分析与工作能力要求出发,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顺利实现衔接,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计划。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设计专本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避免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了教学内容安排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可以给有特色的学校和有专长的教师提供发挥的空间,有较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3、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电子商务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颁布《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将电子商务职业分为4个等级:电子商务员(国家职业等级四级)、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等级三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等级二级)、高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等级一级)。
目前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三个级别采用全国统一鉴定考试方式。3个级别的报考资格如表1所示:
*只列举了与学历相关的报考条件
按照报考条件,中职、高职、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别可以报考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因此我们将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对应助理电子商务师和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要求。
与高职相对应的助理电子商务师的工作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应用上,如会使用网络工具、能够制作网页、了解基本的安全技术、能够完成网络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会网络信息、能做网络促销、了解电子合同,能完成安全的电子支付。如表2所示。
与本科相对应的电子商务师的工作能力要求高于助理电子商务师,要求在具备助理电子商务师工作能力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完成网站功能设计,网站内容实施,会做市场调研,能完成促销策划,会做网络采购,能完成客户服务,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系统,能完成网站的运营管理和安全管理,在职业技能的应用上,提出了管理技能的要求。如表3所示。
根据助理电子商务师和电子商务师的工作技能要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突出基层岗位技能(如网络营销能力、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网站维护与管理能力)的培养;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高级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突出商务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见表4。
在具体设置分段培养的课程时,把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使学生既要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又要有较宽的知识和能力覆盖面,包括胜任某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基础、职业能力等,尽可能使前后阶段学习内容合理衔接, 并兼顾学生参与更高学历层次的选拔学习,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分段培养的课程设置、各模块学时及所占比例,见表6。
4、结论
“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专科阶段自成完整体系,符合灵活“出口”原则;本科阶段显现出在专科基础上层次的超越,强化商务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两者均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以突出职业性和应用型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中岗位适应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由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应用实践两个并列并逐步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刘松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专本科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3(3).
[2] 邵世光,王月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2(5).
[3] 徐广舒. 高职与本科土建类专业“3+2”分段培养方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作者简介:
电子商务的专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改革,职业岗位
实施“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直接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因此,教育部提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就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一、电子商务专业职业面向分析
(一)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电子商务实践主要涉及通讯服务、生产制造、软件开发、互联网应用和信息化、电子政务等领域,针对这6个领域目前发展态势,电子商务实践最多的是针对互联网应用和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应用,兼顾通信服务、生产制造和软件开发领域的应用成果及其对互联网应用和信息化应用的支持,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边缘性独立学科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
(二)主要就业岗位分析。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地飞速发展,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要真正做到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要针对电子商务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和预测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技能突出、与企业电子商务“零距离”的专业人才。
1. 相关岗位的企业分析
通过对电子商务人才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对电子商务人才有需求的企业可分为以下三类:
(1)进行信息化改造的传统企业。现有企业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经营和管理,需要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这个过程中需要拥有大量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从而改变其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的挑战。
(2)信息化导致传统企业模式发生变化的中小企业。相关岗位需要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从而有效地实施电子商务。如网络广告、网上洽谈、网上采购与销售、网上售后服务等岗位。
(3)新兴电子商务企业。如支付网站、CA 认证、BtoB、BtoC 网上平台等企业的相关岗位。
2.相关岗位的类别分析
通过企业对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需求分析,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技术类和商务类岗位,进而将电子商务专业确定为三大职业方向:“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属技术服务型)、“网络营销与客户服务”(属营销服务型) 及“网上交易与物流”(属流通服务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方向的主要岗位有:网站设计与建设、网站策划、网站编辑、网站运营管理等;“网络营销与客户服务”方向的主要岗位有:网络营销员、客户服务及网络贸易员;“网上交易与物流”方向的主要岗位有:电子收银、物流信息管理等。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几年的在校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并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阶段,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内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构建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以培养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的职业化方向,从而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三大职业岗位群:“网络营销与客户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及“网上交易与物流”。
(二)面向职业岗位, 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课程实践、感知实践以及角色实践三大实践平台,搭建立体化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体系,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通。
(三) 以“课证融合”促进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改革的深化。根据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认证要求的不同关联度,设置 “课证融合”的课程。为学生掌握实际技能,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问题与思考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的机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解决了教学体系开发中的课程岗位针对性,适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高效实施的基础。
(二)对应三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要深入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
(三)开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单元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单元课程,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高效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宗科.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业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 中国外资. 2013(06)
[2]丁明华.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电子商务. 2014(12)
电子商务的专业分析范文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E-commerce curriculum system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universiti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cietal demands for talents and the ability levels, identifies key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features of E-commerce major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poses the practice program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major in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关键词: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财经类院校;课程体系
Key words: E-commerce major;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74-02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诸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成因中,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在以金融和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的健康发展,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注重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使日常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市场需要,学生能力表现多样化。
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国外各高校大都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侧重商务,或侧重技术。英国高校在电子商务教育方面发展较快,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前后相关性即学科的整体性,选修课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在实践教学方面非常重视,注重与实习基地的共建[1,2]。我国高校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发展总体上有两大基本方向:电子商务经管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类方向,由于两大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体系方面各有侧重。例如,浙江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分别设置在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中,依靠学校的优势资源,采用由经济、管理、计算机三个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根本,加强商务管理和商务实践方面的课程,注意学生知识模块的平衡建设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
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起步本身较晚,既没有综合性重点大学雄厚的学科基础,也没有理工类院校信息工程学科的支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无法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结构缺乏有机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要从中选择出既能体现学科前沿,又能体现财经类院校特色;既能符合财经类院校教师专长,又能保证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这存在一定难度。文献[4]汇总统计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设置都体现了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特点,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和相关知识的有机融合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较少,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侧重不够,人才培养方向模糊等问题。
1.2 专业师资缺乏,较难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部分由于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能力较为薄弱,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国内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招生生源质量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许多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践性是电子商务学科的核心[5]。这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认识及做法,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模拟软件的使用及实习基地的参观,而是要将案例教学、应用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地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另外,还需要根据企业、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宽”与“专”的结合。
2 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及核心知识体系、社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等多种因素,采用什么方法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在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有机构建课程体系、寻求专业特色基础上,协调好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既具稳定性,又能与时俱进,文献[6]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即从相对静止的学科特点入手,从问题解决的途径中找到本专业的特色,即核心课程,然后扩展成课程体系,再用相对动态的人才需求及其能力构成进行修正。虽然它是应用于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但是这一设计思路很好地平衡了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合理,对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3 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005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设立,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招生,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按照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指委的意见和专业规范,结合专业特色定位,利用上述思路,对我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3.1 初步确定重点课程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电子支付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金融学科强和与金融行业的天然联系,建立了通过信息技术与金融经济和管理相融合,培养具备网络金融和电子支付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子商务特色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为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
如何更好地实现电子商务与金融经济、管理的结合,一是可以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例如金融类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安全性及实时性成为关键,这就涉及到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有整体理解和把握。对于技术的要求,一方面考虑对现行ERP、CRM等软件或系统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考虑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主要在于系统的规划、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及安全技术与商务模式的创新与融合,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二是电子商务意识的培养,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传统商务运作流程及特点,善于发现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能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网络技术、项目管理等方法为企业设计、创造和管理电子商务,并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电子商务环境下能分析和识别出商业机会及能带来的盈利能力,如何引导商业需求,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等。
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知识体系,结合以上的分析识别出一些重点课程。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开发实践、电子商务安全管理(支付方向)、网络营销及项目管理等课程为电子商务在金融行业中的实施及应用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电子支付与结算、网络金融等课程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与结算体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突出专业特色。以上这些课程把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管理、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金融环境有效融合,使学生能认识、理解、掌握如何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推广、咨询与管理,特别是为企业解决电子支付的应用与管理中的问题。
3.2 市场人才需求及能力特征分析 目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商业模式变化,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求;二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新的企业类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7]。两个方面的人才需求都离不开技术与商务,但这不是技术与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从而适应企业的要求。要适应以上市场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层次细分,各个层次体现出对所需的人才能力差异性,不同的能力需求体现出专业培养的不同方向和层次,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岗位群的分析可以得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分类基本上为技术型、商务型、战略型,另外考虑到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还有教学科研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指在大专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及相应部门和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才[5]。从能力层次上分为高、中、基本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对电子商务战略进行规划与决策;中等层次的人才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实施与管理;基本层次的人才一方面以技术为主的能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美化,另一方面以商务应用为主能进行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等。
由于我校的金融背景及招生的地域特点(以上海生源为主),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突出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层次及能力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围绕信息技术与金融、管理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线开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金融机构新的发展。通过以上市场需求及能力层次分析,结合学校优势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技术背景,本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师、面向电子商务的应用与管理等人员,突出金融行业;从能力层次要求上来看主要以基本层次为基石,中等层次为目标。当然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综合类高层次人才更符合市场所需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通过一些选修课或者与企业的合作,有条件的话参与企业的咨询与顾问工作等多样的方式进行。
3.3 课程体系的确立 围绕已经确立的重点课程扩展成课程体系,根据市场人才能力需求的层次分析按照先确定的知识点,再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确定知识单元、知识模块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细化和调整,形成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一方面按照模块给出了课程设置,另一方面给出了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机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电子商务理论及应用模块、重点课程模块在深度上给予不同的定位,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一方面理论方面知识面较宽,教学过程中以“够用”为度,这个“度”有两层涵义,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应覆盖“电子商务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宽度[8]。另一方面,需要更加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需注重相关课程的实验、综合案例实践、成熟项目实训、实际环境实战等多种形式和方法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通过加强网络交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组织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创业的能力[9]。
总之,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关键,需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实践检验的过程,随着技术、需求不断发展进行合理配置和完善,具有动态性的特性。
参考文献:
[1]Durlabhji, S. & Fusilier, M.R. (2002). Ferment in business education: e-commerce master's program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77(3), 169-176.
[2]Novitzki, J. E. (2002a). E-business education: A comparison of graduate programs and curricula.InSIT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ork Ireland, 1187-1196.
[3]李琪,彭丽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7年4月161-162.
[4]马刚,张英英,苗慧勇.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核心理论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1206.
[5]陈晴光,龚云超.创新电子商务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5):93-96.
[6]陶雷,莫赞,张立厚.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建构实践[J].情报杂志,2010,29(2):180-184.
[7]杨艺,代春艳.从学生就业反思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07,(3):32-34.
电子商务的专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也不断发展成熟,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与人力资源市场上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迅猛需求增长相对应的,却是电子商务专业不到20%的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高教司财经政法管理处处长吴燕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曾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如不同高校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学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等,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对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而言,探索与拟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通过参阅相关资料,结合本学院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和与学生的交流,简单分析一下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提出了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如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求学生既通晓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既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规则;又具有维护电子系统和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我院是由财经管系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更多的强调商务方面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类似于管理类人才,因为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二)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专业科目开得过于繁杂,没有学习重点。从课程设计上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我院根据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进行课程安排:除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等,还要学习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诸多课程,短短两年学习时间,使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只能蜻蜓点水的学一点。由于对这些课程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使这些课程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知识点之间还处于一种人为割裂的状态,使学生从学习到应用都感到茫然。
(三)缺乏实战训练
我院的电子商务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来我院购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实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极差,导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理想。
二、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法的步骤
(一)“以岗定能”设定培养目标
以岗定能,是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涉及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明确相关工作岗位,并根据该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培养。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介入哪些工作环节、获取哪些岗位、需要哪些能力呢?根据我院学生毕业情况,分析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多样性,造成所需技能的多样性,要在短短的两年教学时间内教会学生掌握所有的技能,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个难题。
(二)“按能设课”建立课程体系
按能设课,是指根据岗位入职情况进行分析,按学生就业所需使用的技能来指导、安排教学,设置相应的课程和教学目标。根据所需技能,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分析如下:
根据“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引入企业人员参与合作,以《管理学》、《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4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其他课程作为技能辅助课程,进行课程重组。
(三)“依课导训”实施实践教学
依课导训,是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实践课程应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节,所选教学项目应涵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指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能力特点,选取学生适用的项目。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新兴行业,在发展之初存在着一些专业定位误区。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趋于细分。高职院校应抓住最新的就业契机,调整培养思路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
参考文献
[1]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