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作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卫工作调研报告

环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1

市长到市环保局,昨天。调研全市环保工作,听取市环保局、住建委、城管局等汇报,并认真征求相关专家对南京水环境、大气环境保护的意见建议。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十二五”环保工作目标要求,突出重点,健全机制,铁腕治理,以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最严厉的执法手段、最先进的技术要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并进、实现共赢。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指出。政府工作重要职责,也是市民百姓的新期待。近年来,南京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要把环保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以最严格措施抓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好百姓关注、反映强烈的环保热点问题,维护好百姓环境权益,进一步形成环境倒逼机制,制定并落实相关环保政策标准,引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最严格的产业准入、项目准入、区域准入、标准容量准入等环境准入制度。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对进一步做好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要求。一是从源头入手。生态敏感区、不开发区、生态走廊、河湖沿线周边坚决限制工业开发和污染项目,严格控制“三高两低”产业项目。二是着力推进污染物减排。按照国家和省控标准,细化梳理各类污染物排放指标,实施区域分类控制,将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污染减排措施、环境容量限制严格落实到每个企业。三是大力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全力治理大气环境。加快推进污染企业搬迁、三高两低”企业关停整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程,保持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处于较高水平。四是大力实施绿色施工计划,严格落实扬尘处理措施。把扬尘治理纳入工程招投标环节,明确业主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管理责任,对施工现场、渣土运输等环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五是继续推进清水行动计划,着力改善水功能环境。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网收集系统建设、雨污分流、河道整治、农村水源保护等重点项目,打造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实现水环境治理、水景观保护、水资源利用、水文化弘扬相统筹。六是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设。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七是抓好城市环境整治。围绕“三个提升”总体要求,紧扣序时进度,确保完成主干道、街巷整治,小区出新等各项目标任务。八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秸秆焚烧、畜禽养殖污染,实施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工程,打造青山绿水美丽乡村。九是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加快绿色南京建设。抓好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生态市创建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快绿地建设,完善绿化评估、绿线控制等机制制度,确保实现创建目标。十是加强环保安全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静脉产业园、大气和水体在线监测体系、垃圾分类、环境监测应急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城市环境安全。

要建立完善环境决策管理机制,强调。加快形成有效的环境立法机制、执法管理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环保投入机制、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和考核倒逼机制,更好地落实责任分工,实施有效监管,发动社会参与,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环保部门自身建设,增强环保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坚持铁面执法、铁腕整治;强化科学精神、专业态度;树立大局意识、民本意识,不断提升环保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南京环境质量在十二五”实现新提升,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环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2

县委政研室和县政府经研室是县委、县政府重要参谋机构。“两室”职能特殊,工作辛苦,责任重大,为更好地发挥“两室”在参谋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文稿起草、综合调研、政务服务等方面做好县委、县政府助手,现就“两室”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室”工作人员基本概况

县委政研室:未单列编制。除主任外,现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1名副主任在县委办政工组工作,1人为借调人员。政研室实有工作人员4人:副主任罗荷花,女,37岁,2003年5月调进,2007年12月任副主任;副主任科员、调研组组长申向君,男,34岁,2003年10月借调政研室,2004年4月调入,2008年8月任副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敬晖辉,女,30岁,2007年12月借调政研室,2009年7月调入;**,男,35岁,2008年6月借调至今。

县政府经研室:除主任外,编制6个,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2人在县政府办秘书组工作。经研室实有工作人员4人:副主任彭伟仪,男,35岁,1999年11月至2003年9月借调县政府办综合组,2007年12月任副主任;罗敏,男,33岁,2006年11月调入,现为调研一组组长;赵建新,男,36岁,2006年11月调入,现为调研二组组长;谭晔云,男,36岁,2006年11月调入,现为调研三组组长。

二、“两室”主要工作成绩

近年来,“两室”人员以谋划邵东发展为大局,以服务领导为宗旨,甘做清苦的工作,安于清贫的生活,认真研究上级精神,认真研究领导意图,认真研究基层问题,认真研究外地做法,全面做好县委、县政府重要文件、报告和其他重要综合文稿的起草和修改工作,当好参谋助手。

1、倾心服务,认真撰写各类文稿。承担县委、县政府重要文稿、文件起草,重要会议材料、汇报材料的支部、撰写、编发。2008年,共撰写各类文稿260多篇,计200余万字,基本上达到领导的要求,获得领导的满意。并在《湖南日报》、《新湘评论》、《邵阳日报》、《邵阳经济》、《邵阳工作》等各级各类刊物媒体上共发表各类文章75篇、通讯报道160多篇。

2、诚心谋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本着调研工作“超前、客观、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2008年以来,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社区,采取实地察看、座谈会等形式,掌握实情,形成文字。先后就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环卫工作和环卫体制改革、邵东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起草有关文件,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决策咨询。

3、精心编辑,出色办好党政两刊。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本着“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反映动态、服务经济”的办刊宗旨,抓住经济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和一些工作典型,积极编纂有关调研报告文集、论文集、内参资料等。2008年编发内部刊物《邵东工作》28期、《邵东经济》17期、《决策参考》2期、《邵东快讯》186期,及时总结和推广经济社会建设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汇编《奋进之路》一书,共收集文稿54篇,近30万字。

三、下步工作思路和请求

县委、县政府对“两室”的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对“两室”的干部也是看得很重、极其关心。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发挥“两室”在决策参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参谋服务层次。一是把握好工作定位,紧扣中心工作,突出为县委书记、县长当好参谋,出好计谋。二是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在文字驾驭能力上有新提高,在思想认识水平上有新提高,在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上有新提高。三是积极深入调研,及时直观的掌握全县经济发展情况,立足实际,把经济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形成重要的研究成果,供领导参阅。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请求:

1、对“两室”干部任用、交流适当倾斜。凡扎实工作,埋头苦干,文字综合能力强,且在“两室”工作超过3年以上的同志提拔重用。

2、增加“两室”工作经费。请求安排每室工作经费不低于10万元/年,对两室加班给予适当补贴,对发表文章予以适当奖励。

环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3

城市管理调研报告篇【一】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一支集多项执法功能于一身的执法队伍,承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主要任务。但在城管执法实践中却时常遭受来自主观、客观、内部、外界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在执法过程带来一定的消极被动和难以作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执法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执法难、难执法的现象也凸现出来,再也不能等闲视之,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此,本文试从几个执法难的因素、造成的不良后果、形成起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执法难的成因及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城市管理各方面条件发展不完善造成难管理的局面。城市管理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管理工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使各地区和每个人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大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好,居民素质也比较高,大的城市管理理念也深入人心,但在中、小等发展城市,许多普通市民的城管管理观念意识还没有跟上,更不要提大城市管理理念了。而且由于我国法制还不完善,因此国家也缺乏对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典,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这就造成了城市管理者的管理困难。

2、外部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观扰法情况造成执法人员难管理局面。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群众对城管执法工作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形。例如某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对长期困扰城市管理工作,经常造成交通堵塞,发生买卖纠纷,周围群众反应强烈的马路市场进行取缔,当我们对违法行为实施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时,往往就经常有一大帮的围观群众,出于同情弱者的简单心理,乱打抱不平,乱起哄,喝倒彩,甚至指责执法人员欺负老百姓,欺负外地人,或者无根据地指责城管部门把罚没款物拿回去私分处理等,在社会中造成对执法人员和城管部门的不良影响,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3、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发展的滞后造成难管理的局面。目前涉及城市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太少,而且层次都比较低,大多数都是省级人民政府和副省级人民政府颁发的政府令和条例。因此,对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从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条款来处罚,根本不能对违法者起不到教育和威慑,特别是目前严重破坏城市形象,困扰城市管理的顽疾乱张贴、乱涂写、办假证等,对此种破坏市容市貌,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应加重处罚,但套用现有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乱张贴、乱涂写的违法行为,依据《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只能处以十元到一百元的罚款,并且这些人员一般都是办假证老板临时雇佣的三无人员身无分文,根本起不到教育和处罚的作用。

4、无照经营困扰城市管理难管理的局面。无照经营是目前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和热点,本地下岗待业人员、郊区的农民和外地来禾的无业人员成为无照经营大军的主要人员。他们大都无一技之长,为了生计,一时得不到安置,于是干起了小本生意,又不愿意或不能进入合法经营场所,他们大都没有本钱,而且可以逃避一些费用,因此便加入了无照经营大军。采取游击方式无照经营, 与城管执法人员兜圈子。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时,目前一般采用当场处罚,而二十元、五十元不等的额度对某些经营者来说触动不大;而要加大处罚力度,没收经营工具必须采用一般程序,但如果清除无照经营聚集的市场,当场填写复杂的执法文书则造成执法人员手忙脚乱,没有更多时间执法,无照经营者就逃之夭夭,招致群众围观造成交通堵塞;及时加重处罚了,但是由于这些人大都没有固定居所,事后都难以实行,所以目前城管执法人员都一般实行当场处罚收缴。

建议及相应对策

1、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各方面宏观条件。城市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涉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法律规范、执法规范、行政强制规范、执行规范等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民中只知道偷、抢等是违法犯罪行为,对城市管理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认识的错误和偏差。政府各级机关和部门以及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应当主动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让老百姓产生对乱设摊、乱张贴等行为是违法行为的基本概念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遵守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借鉴那些大城市甚至是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城市管理工作先进经验。

2、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为城市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一个国家法律化程度不仅取决于依法执法的力度,更主要通过国民的法律素质及守法自觉性来体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介于此,城管执法要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切实使用和发挥好各项监督和执法职能,从外部环境努力为城市管理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普法力度和道德文明建设,从社会部门抓起,使行政执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城管部门重点做好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社会居民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等媒体,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地形成宣传声势。让更多的单位和居民理解和支持城管工作,从而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理的大局面。

3、要灵活运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城市管理工作服务。由于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滞后,为了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对当事人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法律的多种的角度对一些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屡禁不止的违法行为,可以从套用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进行从重处罚。例如:城市牛皮癣的制造者,为了揽络办假证的生意,到处乱涂乱写,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这些办假证人员,把他们的造假的窝端掉,对制造假证者以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违法事实,进行刑事审判,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牛皮癣的产生。

4、坚持堵疏结合,着力化解矛盾。 深入探求理性化执法、人性化服务的方法和途径。把人性化、理性化、柔性化贯穿于执法全过程。规范执法文明用语,严格执法程序。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坚决摒弃野蛮执法、随意执法、暗箱执法。坚持专项整治与长远效能相结合。正视进城务工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维系生活的直接经济来源问题,始终以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开源疏导给出路。开辟适当临时市场和建立必要基础设施,想方设法引导市民守法护法,着力解决弱势群体之需、群众关注之切问题,尽量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为。积极发动、提倡、鼓励执法队员为社会、为市民多做好事实事,多做亲民、为民、利民的善事,建立亲民执法机制,最大限度地密切执法者与市民的关系,充分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把矛盾化解于执法过程、解决在萌芽状态。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为一个行使综合行政执法权的政府职能机关,其从组织形式到工作内容都是崭新的,没有模式及规律可以遵循,这就需要在执法实践中,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对执法中遇到的难题,要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

城市管理调研报告篇【二】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代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

一、**县市城市管理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县市现建成区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有街道500余条,垃圾中转站19座,公厕45座,垃圾处理场3座。现有城市建设管理干部职工20xx多人,担负着城市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户外广告管理以及道路绿化、亮化、清扫保洁等任务。近年来,该市以效能提升、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整治三种经营(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流动经营),引导商户进店、归市经营,努力实现双退一还。采取多种方式规范户外广告和取缔占道广告,广泛争取广告企业和广大市民对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意见、建议,把政府的工作目标与企业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兼顾,努力使户外广告设置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加大对胡喷乱画整治和督查力度,将路段分包到人,明确责任,有效遏制了城市牛皮癣的高发态势。沿街门店实行垃圾容器化,所产垃圾入篓归店,按时倾倒,达到垃圾不落地。道路清扫保洁制度健全,定人定岗,落实到人,实行两次清扫、全天保洁。加强建筑垃圾源头化管理,实行建筑垃圾准运制度,运输车辆加盖密封、无沿街抛洒,严厉查处私拉乱倒现象。垃圾中转站、公厕实行专人管理,站厕设备、设施出现故障一日内修复。

为对全市市区十几条主次干道和河道、桥梁标准性建筑进行亮化,全市180条背街小巷新增路灯1672盏,规划区内现有路灯迅速增加至14000盏,此外路灯所还对全市所有路段进行了不间断的维修,使主次干道亮化率达到98%以上,背街小巷亮化率达到96%以上。加强对城区公共绿地游园的管理,分片分路段专人管理,及时给予浇水、施肥、除草、保洁。

二、**县市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市民素质较低,文明意识薄弱。一些市民缺乏文明意识,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肆意践踏绿地、毁绿,破坏绿化设施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商户故意毁坏门店前的行道树,为城市管理工作增加了强度。有的商家为了招徕顾客,将商品摆到店外,甚至占道经营。

(二)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一是主次干道排水不畅,绿化带内侧无排水设施,部分街道人行道地面砖铺设有漏土现象,造成晴天粉尘路,雨天水泥路的现象。二是个别街道交接处路面硬化不到位,影响了街道的整洁,致使街道每10平方米尘土数量难以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三是现有的集贸市场难以满足商户和居民的需求,市场布局不合理,城区部分街道存在各种摊点(群)乱摆、乱放问题。如滨河大道早上蔬菜批发市场,陈家坊街早上至中午菜集、晚上夜市,滨河路西段三监狱门口菜市场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另外,市政设施落后,施工机械老化,数量有限,管理不完善,不能满足正常的施工需要。

(三)城市管理的执法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城管执法的难点是一些弱势群体,这些人谋生心切,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的意识不强,城管人员执行公务时往往难以得到他们的谅解和配合,城市管理的强制扣押容易激化矛盾,有时阻挠、抵制,严重者甚至围攻、谩骂、殴打城管执法人员。此外,部分管理人员执法意识不强,缺乏强制措施,管理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现有城管法规存在行政许可缺失、法规强制力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市政监察缺乏必要的执法证件,城市管理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弱化,城管执法的权威性、有效性难以保证。

(四)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仍未形成。环卫管理网络还未真正覆盖到位,形成城区主次干道与背街小巷的环卫管理分离,导致城市环卫管理纵不能到底,横难以到边,一些城中村的街巷、住宅小区的市容环卫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保障,环境卫生较差,群众反响较大。对于门前五包管理,目前仅仅依靠沿街单位的自律,缺少规范管理的措施,管理效果不理想。城市管理执法存在以罚代管的情况,形成治理过后又反复的现象,造成了城市管理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有禁难止,反复回潮。

三、加强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城市管理要运用有限的资金,花小钱、办大事,进一步提高城市资源共享力,促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精品化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电台、电视、报纸和组织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创建知识、文明知识、环境卫生知识等,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城市管理法规宣传力度,反映城市管理的有益成果,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形成全社会支持城市管理的舆论导向。积极组织引导开展争创活动,提高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建立政府督导、部门督察、舆论监督、社会投诉的立体监督机制,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居民投诉、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将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执法要求、执法结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居民对综合执法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度。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城管队伍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岗位培训,规范队员的执法行为,增强执法责任意识,提高执法效能,打造一支文明、廉洁、勤政的城管执法队伍。

(二)以建促管,加快城市管理的配套设施建设。**县市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对绿化树木的成活造成严重损失,如热力管网在铺设及使用过程中,漏气跑气现象严重,造成行道树及绿化带树木花草大量死亡。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的源头渗透城市管理意识,充分考虑城市管理的需要,严格管网、环卫设施等的规划建设,保证城管配套设施与城建项目统一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避免设施建设不到位给城管造成困难。加强农贸市场、停车场、洗车场等场(点)的规划布点与建设。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实行车辆归场归点停放,加强城区交通静、动态管理。要将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本着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批实施,做到堵疏结合,有堵有疏,缓解城区管理压力。

环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4

一、前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工作

3月份,我局全体党员迅速投入到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学习中,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入基层调研机关事务发展难点问题、热烈讨论思想大解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突出表现在一个“实”字。

(一)学习载体丰富,紧密结合单位实际。

1、学习抓得比较实。我们分三个层面将学习覆盖全局所有党员干部。一是党委组学习,按照学习计划,局党委成员每周开展两次集中学习;二是各党支部学习,由各党支部书记组织本支部党员开展理论培训;三是一般党员的学习,由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组织,每周六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和年迈体弱的退休老党员,我们采取了送学上门的方式,使他们全面了解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

2、学习安排比较细。为提高全局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效果,在局总支和各支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全局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启发党员干部的思维,开阔党员干部的视野。

3、学习方式比较新。充分利用宣传栏、墙报、简报等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坚持边学习边实践,积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工作中。3月份,我局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近30人自带工具赴洛浦公园开展植树活动。另外,我们还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巩固了理论学习的成果。

(二)深入基层调研,紧扣发展实际。

我局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相结合的“粘合剂”,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实践特色,精心设计调研课题,深入基层调研。

1、发放调查问卷。为了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精心制作调查问卷,向广大市民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征求针对环境卫生工作的意见共10条,经整理后总结出切合我局实际的调研课题,并形成了深刻的调研报告。

2、召开座谈会。为了和广大职工群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切实解决服务对象的需求,我局组织召开座谈会,围绕住户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场解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上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创新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上实现科学发展观;在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3、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在深入调查阶段,我局专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开展学习调研活动。在开展城市生活处理费宣传活动中,我们发放宣传页4000余份。真正做到问计于民、求智于民,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同时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上。

(三)思想解放大讨论热烈,深系工作实际。

着眼提高认识,破解难题,开阔思路,并结合我局实际,着力在破除影响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上下功夫;着力在克服阻碍环卫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在解决干部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总结,创新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全局党员干部坚持“一个原则”,围绕“五个主题”展开讨论。“一个原则”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解决实际问题。“五个主题”即:如何在全市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准行管局的“坐标”和位置;如何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科学管理;如何以人为本,解决干部职工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全方位精细服务;如何敢闯敢试,拓展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空间,确保机关事务工作持续发展;如何理顺管理体制,促进机关事务工作转型。

通过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带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创工作新局面形成共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推动机关后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第一阶段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以人为本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进取意识不断强化,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全体党员普遍认为解放思想要立足“抢”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突出“敢”字,敢谋敢为、敢作敢当;注重“新”字,研究新情况,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着眼“实”字,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

二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局领导班子认为创新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理论上要学起来,思想上要活起来,工作上要用起来;解除顾虑,放手大干,大干大进步,小干小进步,不干则退步;更加注重统一管理,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注重解决机关干部职工后顾之忧,更加注重精细服务。

三是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正在加快解决。坚持边学边改,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逐步解决资产管理、公共机构节能、机关服务、干部职工待遇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指导检查组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环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5

这份《意见》的公布,也使广东成为第一个出台户改落实方案的人口流入大省。

近年来,中国户改已然进入深水区。作为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在中国这一首个中央层面的城镇化规划中,用三个“不可持续”点出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广东是人口迁移最活跃、体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其异地务工人员总数约为2700万人,来自外省的有1600多万人。

同年7月底,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此之后,虽有不少省市出台了落实方案,但人口流入地、劳动力最愿意落户的省份大多按兵不动。

就全国情况而言,中西部人口流出省区改革积极性较高,东南沿海人口流入省区积极性稍差。因为就本轮户改的本质特征之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

“一些地方政府还抱有‘要人手不要人口’的思路,将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关系简化为‘劳务关系’,对吸引人力资源以支撑长远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地方政府被动观望,等待中央的‘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广东省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

在此之前,广东本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走在全国前列。从世纪90年代算起,珠三角的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已经较早地推行了“村改居”户籍改革。至今珠三角核心城市几乎全部取消了农村人口。农村成为城市社会,村委会转为居委会。

本轮广东户籍改革及与之相伴的城镇化改革将旨在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为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产权和财产等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其二便是全省落后地区及外来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政策利好让数以千万计的“新广东人”对此寄予期望。但如何筹集到足够的资源给大量的外来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决定广东乃至全国本轮户改成败的关键考验。 户改逻辑

中国自1978年开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广东是人口迁移最活跃、体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其异地务工人员总数约为2700万人,来自外省的有1600多万人。

受外向型加工产业发展路径影响,广东的人口迁移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庞大,二是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体,三是流动人口(特别是省外流动人口)9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前所长郑梓桢看来,这种现状将给广东户改带来两个难题:其一,人口城市化迅速,但普遍缺乏城市正式身份;其次,地域分布过于集中。

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有较强烈的入户需求。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的一项广东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受访农民工中,97%打算留在广东继续工作和生活,其中78.2%愿意留在广东五年以上,而仅有10.8%的受访者不希望留在当前居住的城市。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广东,在过去数年中一直尝试回应这种需求。

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其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包括:“各类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辅助政策还包括,让外来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

改革的利益动机之一,是帮助广东继续保持GDP稳居全国第一。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过半,优质的青壮劳动力资源日渐稀缺。“如何留住人才,保证广东的活力,是近年来广东省领导考虑较多的问题。”广东省委一位官员对《财经》记者表示。

“对广东这样的用工大省来说,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或可破解近年越演越烈的‘民工荒’悖论。”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指出。

即便抛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谈,非户籍常住人口在解决各地方政府社保支付危机方面,亦可起到“近水解近渴”的作用:2014年,广东社保基金总收入3852亿元,支出2618亿元,年收支相抵结余1200多亿元,历年累计结余8217亿元。

7月初公布的《2014年度深圳市社会保险信息披露通告》则显示:该市2014年的抚养比虽从2013年的38∶1下降至36∶1,但依然是一个缴费压力极低的城市,这同样要归功于外来人口比重高。

多重考量加总,早在2010年6月时,广东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正式推行“积分制入户”,被视为是中国延宕多年的户籍改革在进入深水区后的重要地方案例之一。

其随后提出的数项户籍配套改革举措,在规划层面亦不输于其他省份。如在全国首个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行积分入保、入学等。

作为对此前出台的全国城镇化规划的回应,2014年6月15日,广东省亦召开地方性城镇化会议,并在会上勾勒出了其到2020年的城镇化规划总表――到2020年时,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要实现不少于600万本省(从2014年至2020年七年间,每年需吸纳约85.7万人)和70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将在2014年-2020年的七年内依次解决)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今年7月出台的此份《意见》,则被外界普遍认为勾勒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行动路径:

一是在政策调整上进一步明确省内城市的人口准入条件。明确了该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基本落户条件;二是提出了统一省内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健全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三是在民生与人才引进上加快解决省内流动人口存量问题,而这也将成为该省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

“广东现有流动人口3495万人,其中来自省外2433万人(就业的约2200万人),居住时间已满五年以上的395万人,半年到五年的1368万人,并将在2020年前陆续达到居住满五年的条件,半年以下的有670万人。根据《意见》,我们优先解决这部分异地务工人员的落户问题。每年吸纳100万外来人口,占广东全部流动人口的4.5%,应该问题不大。” 广东省公安厅治安局户政处处长黄成龙在《意见》公布的新闻会上如此解释。

《意见》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放宽直系亲属投靠;放宽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毕业生及技能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入户;放宽集体户口设置条件,允许亲友搭户,着重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以及长期从事特殊艰苦行业一线的人员(如环卫工人)落户等。

“广东需要的人才,要么能干,要么肯干。”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财经》记者表示。

广东的此次户籍改革,将分城市落户,并将落户地分成四档。珠三角除广州、深圳外的其他主要城市的落户条件,清晰地量化为就业、居住和缴纳社保的时间长度,使希望落户者的预期大大明确。

作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外来人口想要入户广深依然并不容易。“具体落户政策还需广州、深圳市政府来具体制定,但在人口迁入的条件上,可根据本市环保、就业、社会基础设施的承载量来不断调整,但整体是逐步放宽的。”黄成龙说。

“因城市自身的定位、产业的定位仍在变化之中,所以深圳的人口还处于一种发育的阶段,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城市人口形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对人口数量与质量提出一些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导向,无可厚非。”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梅对《财经》记者表示。 梯度赋权

差别化、层级化入户制度改革,仅是广东本轮以多项措施共同推动的户改重点领域之一。面临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的改革基础,广东在7月公布的《意见》中,亦再次重申了外来人口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路径,即梯度赋权。

所谓梯度赋权,按照王梅的解释,是基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资源的有限性,在居住证管理前提下,兼顾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需求,构建公共服务领域的积分管理制度,不同的积分区间享受不同类型的服务待遇,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建立梯度分布的公共服务待遇享受机制,增强公平性。这样的话,城市常住的非户籍人口也可以分档次在当地享受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

赋权的基础是基本供给服务的总量增加。就这一问题,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彭会在《意见》公布的新闻会上表示,本次改革会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提出更多的改革措施。如推动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卫生计生服务制度,加快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等。广东将通过加大统筹调配现有各项资源、改革配套政策措施来解决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这是对此前广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衔接与补充。广东是中国第一个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下称《规划纲要》)的省份。全省21个市均实行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根据各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各个城市的待遇水平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之上,2012年5月,广东出台了《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

广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八个方面,简单而言是四个公共和四个保障。即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以此为基础,在2014年时,该省财政厅又对《规划纲要》进行修订,不仅将其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扩大到十项,也对任务目标进行了加码。

按照广东省相关部门的判断,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内的城乡之间,特别是珠三角各市城乡户籍人口之间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一些城市已经基本实现均等化目标。而在今年6月,广东又提出在原有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范围,将珠海、河源、湛江等市纳入改革试点。

省内一体化提速容易,省外流入人口则难。因涉及国家统筹及资金问题,省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目前仍然困难重重。

以教育制度为例。广东异地高考政策规定,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城市具有高中阶段三年完整学籍的,2016年起可以报名在广东参加高考。但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的观察,这种放宽仍存一系列制约条件。“因不涉及高考移民和教育公平问题,省内一体化好说。一涉及到省内外,问题就复杂了。”叶兴庆说。

据《财经》记者调查,目前在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与户籍人口的差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的衔接差异。广东省内的异地务工人员的医保衔接可以在省内解决,但是由于目前全国医疗保障系统没有对接,还无法解决外省人员的医保衔接问题。

二是安居住房的政策差异。目前广东各项与安居住房有关的政策主要面对户籍人口,外来人员无法享受。

三是子女受教育水平差异。除上述高等教育受限之外,目前广东可以保证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但是不能保证能进公立学校。“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财政状况好的地方可能会比例高一些。但是在一些人口超级镇,想要做到以公办学校为主就学,困难很大。”叶兴庆说。

“其他外来人口跟广东本地的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待遇是一样的,可以买社保、买医保,可以租房子,就业很自由,培训很自由。” 郑梓桢说。

就上述难题,广东省副省长徐少华此前亦曾公开表示,下一步还将逐步放开健康教育、疾病防控、预防接种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户籍限制,鼓励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省际顺畅转移接续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间的顺畅衔接。 核心是钱

根据2012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所定目标,到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广东的现有户籍人口有8880万,到2020年,将在此基础上加上新解决的700万外来人口,届时广东的户籍人口数量将接近1亿。

原有户籍人口之外,流动人口入户要享受户籍居民的待遇,包括教育、社保等,均涉及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

在本轮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诸多研究机构及学者都曾对全国层面的落户平均成本状况做过测算。大体算来,每个流动人口的入户单一成本在10万元左右。

在目前的财政格局体系之下,地方各有苦衷。具体到广东而言,在2014年6月15日该省召开的城镇化会议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据测算,广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主要包括一次性成本13.41万元,以及每年公共服务成本6851元。而预计2013年至2020年,广东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将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长约12.5%,年均新增投入达450亿元。

广东的一些研究人士则表示,实际数字其实很难计算:因为一方面要看落户在哪里,如果落户在广州天河,成本就很高。此外,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果落户者本身已经是文化技术收入很高的,成本也就没那么高。所以,“这个13万只是估计数。”广东省发改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上述会议期间也表示。

即便如此,在解决如此庞大的新增户改成本时,广东省也难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窘境――在扣除计划单列市深圳之后,广东人均财政支出位居全国倒数第四。与其相比,中国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进城务工人员仅1000万左右,其中来自外省的仅400万,江苏的人均财力要比广东靠前很多。

广东省内目前正在采取的化解措施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主要加大省内统筹,其二为增加地方国资收益上缴比例。

就前一个措施而言,广东省政协此前成立的一个调研组曾如此建议: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改变主要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资金经费划拨方式,加大以常住人口划拨经费系数比例,提高省级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以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为基础,在广东省范围内实现教育补贴经费“钱随人走”,提高对接纳随迁子女就读学校的资金补贴。

广东城镇化会议透露的消息显示:广东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将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正在组织省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共同开展专题研究。

广东省财政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加强对广东省承担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支出预算,在测算的基础上积极向财政部反映,争取财政部转移支付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市县转移支付机制,在转移支付测算中充分考虑非户籍常住人口因素,逐步建立与市民化挂钩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除此之外,在今年6月10日,广东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中亦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此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民生社会建设。

在广东省的2015年财政预算中,已经提及了今年广东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力度的具体措施:2015年将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缴比例从15%提高到20%;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一般公共预算比例提高到21.38%,超过原规定的15%的比例,共4.81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全部用于底线民生政策提标新增支出。

多位政学两界人士指出,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之下,地方所能进行的调整始终有限。理顺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才是解决广东等户改负担较重省份的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