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程序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程序理论范文1
【中国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106―02
护理教学查房是考核和评价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是解决护理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现代护理观要求按系统、科学的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为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提高护士长查房水平和护理查房质量,更好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神经中心护理组在传统的护理教学查房模式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士长轮转式护理教学方法,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中心包括四个护理单元: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病房、神经内科二病房和康复病房。各护理单元的患者相关性强,危重患者多。自2004.5~2005.10神经中心在科护士长组织下共开展护士长轮转式护理教学查房22次,计划每月一次,根据护士长需要,增加4次,其中护理部主任参与的有3次。
2 方法及步骤
2.1资料准备。
2.1.1选择有代表性或疑难病例,护士长提出查房日的,并要求护士必须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
2.1.2责任护士阅病例、深入了解病情、收集并整理资料,详细阅读患者各项辅助检查、关注阳性体征、认真复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整体护理理论。
2.1.3查房者(护士长)在查房前应认真翻阅住院病志、了解和掌握病情、治疗及护理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查阅有关文献,以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
2.1.4查房者提前2天通知护士,提前1天通知科护士长。科护士长查房前阅病例及有关资料,第二天组织中心其他病区护士长参与护理查房。
2.2查房步骤。
2.2.1
由病区护士长主持,责任护士首先介绍病史、各项辅助检查的阳性体征、治疗用药情况,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提出需要护士长帮助解决的难点。
2.2.2查房者组织参与查房的各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查体,检查护理措施实施效果,同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生理、心理状况,检验责任护士确定的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2.2.3展开讨论。参加查房的每一位护理人员积极参与,针对确定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效果展开讨论,提出个人的观点。如责任护士对1例脑出血术后患者提出的护理诊断是: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护理措施应勤吸痰。而一病房护士认为该诊断的相关因素主要是气管插管的位置不妥影响有效吸痰,措施应调整气管插管位置或改变吸痰方法等。另一护士又提出……。
2.2.4查房者根据责任护士汇报及护士讨论的情况,结合自己检查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讲解,给予护理评价;并提出本次查房中的护理疑难问题,与科护士长和其他护士长共同探讨。护士长间相互交流经验,帮助查房者和护士解决疑惑。
2.2.5科护士长最后做总结发言,肯定本次护理教学查房的效果和意义,对查房者及病区提出宝贵意见,以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提高,保证护理查房的有效性。
3 效果
通过近1年半的护士长轮转式护理教学查房,提高了护士长的查房水平和全体护理人员对护理查房的重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全中心护士的整体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运用护理程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科护士长对全中心护士长查房水平和护士工作能力得到全面、及时的了解,使整体护理内涵质量得到进一步深化,便于护士长更好地开展工作。
4 讨论
护理程序理论范文2
关键词:护理教学 整体护理 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广泛,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照顾病人,护士的护理观念和工作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专业化,整体护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趋势,是基于现代医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的护理模式,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整体护理更加关注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护理,有科学的护理程序和实践指导理论。整体护理模式教学能够为建设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提供护理人才,是推动我国医疗护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整体护理教学尚且没有系统的教学理论支撑,没有适应整体护理教学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护理教学的教学实践研讨任务艰巨。[1]
一、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临床护理注重病人在生物学上的某一疾病的护理,整体护理不仅注重疾病护理,更注重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病人在医疗中的心理状况、精神需求、文化需要等提供个性化的整体性护理服务,这就对护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国护生的培养多以专科卫校见多,高等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只能为医院提供少量的护士,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护理临床实践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整体护理教学目标。针对中专生通过整理护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引导护生参与跟班实习,达到与病人良好沟通并对立完成护理病例记录的目的,在后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掌握整体护理程序,能够独立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服务。针对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护生,要夯实整体临床护理的理论教学,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导师引导,完成病人从住院到后期复查的整体护理,在毕业后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护理程序独立提供整体护理服务。[2]
二、培养整体护理意识和观念
整体护理摆脱了“功能制护理”的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整体护理教学注重护生在培养护理哲学和服务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完成主治医生的医嘱,做医生的助手。然而我国医学院校和专科卫校的护理教学长期停留在辅助医疗的护理技能教育上,护理专业的老师多由医学院校的医疗系毕业生或医院的主治大夫担任,老师缺乏整体临床护理的教育理念,束缚在传统的病理、病因、诊断等临床表现的护理教学上,不能脱离传统的护理体制,不能培养护生掌握整体护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忽视了整体护理对病人心理护理、精神需求、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教学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卫校的护理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要改革和转变,注重培养护生在校期间就获得现代整体护理的观念,教师通过护理哲学护生的现代护理观,让学生模拟护士与病人的交谈,进行护理思维的充分锻炼,为毕业后进入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基础和自信。
三、整体护理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师资的有效配置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供不同资历水平的教师资源配置。教师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三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历,并且要具有整体护理的教学理念。学校要对教师的整体护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统一的专门培训和严格考评,确保教师的整体护理教学理念一致,掌握整体护理教学程序。学校要开展教师进修和聘请外教讲座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护理教师要在定期开展整体护理教学的研讨会,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护理的实践,教师手把手带领护生完成整体护理实践教学。学校定期邀请整体护理的高年资护师和护理学博士走进校园,看展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师生护理指导,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实践课程。
2.学生的整体护理理论培训
教师要在传统临床护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教学上要加大教学力度,比如在“护理学基础”中增加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护理哲学,增加护理教学中沟通与交流技巧的课时,掌握护理病历的规范书写和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此外,还要真正领会整体护理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在上岗前进行整体护理的统一培训,加强护生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联系,提高护生整体护理理论水平。[3]
3.实习医院科室的准备
卫校护生要在理论课程完成后下科进行病房整体护理的临床实战。学校要配合教学目标在医院护理部组建护生实习的“支撑系统”,即配套护生实习的医院服务队,包括实习代教计划、实习教学目标、学生科室安排、教学查房、专科理论授课内容安排、护生实习考核标准等,学生在“支持系统”实习时间不应少于三周,学生要在病房中锻炼整体护理实践能力,培养护理的责任感,提高与病人的情感交流能力,在实习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工作的能力。
4.整体护理的教学程序及实践
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教学的核心,在护理教学中占据找那个要位置。护理程序是根据真实的临床实践案例,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完整性、决策性和反馈功能的护理工作方法,使护士由从属于医生向独立提供护完整的护理服务转变,程序包括:①健康评估;②护理诊断;③护理计划;④实施;⑤护理评价。在护理诊断中,护士通过病人的个人身体状况、病历、心理状况、精神需求等制定个性化的整体服务方案,护士根据护理方案进行独立护理,切忌只对病人疾病进行护理诊断而忽视病患的医疗感受。在实施整体护理方案之后进行护理评价,总结护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和措施的改善。在护理程序的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实际临床或模拟病房进行讲授,而不是简单的介绍程序的理论,比如在健康评估中,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病人的体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病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整体护理的实战训练,提高临床护理的观察、沟通、动手检查和综合分析能力。
整体护理教学在我国护理教学属于新兴科目,教学工作者要加强与国内医学高校联系,不断进行教学课程的研讨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提高我国整体护理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兰.刘雪琴.周佳,等.整体护理教学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06).
护理程序理论范文3
当前,我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明显地受到医学专业学科体系的影响。这种课程体系类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临床护理学等进行分类,分别被命名为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对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其优缺点叙述如下。
(一)优点
这种由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在医学基础课程中,集中叙述了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知识,知识归类明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由基础护理学到临床护理学,理论层次清晰,非常便于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存放,比较易于理论传授。在专业课程的构建方面,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分为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两大类。而临床护理学的课程,既采用了学科体系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临床实践过程,把他们分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等。
(二)不足之处
1.学科独立性的课程地位与课程思想表达不明确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自己应有的独立的学科思想。在当今的临床护理学课程中,依照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内容和结构以疾病为主要线索,从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原因开始,在理论上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检查的常用方法或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转归等,逐一展开叙述。这一内容和结构模式,几乎是完全照搬了医学学科体系的课程构建思路,使得护理专业课程中,医学知识体系较护理学知识体系反而更加突出,没有能够体现出护理学独立学科的课程地位和课程思想。
2.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被零碎化
按照学科体系构建的临床护理课程,首先,为了便于对知识较好地进行分类与归纳,就将每一疾病过程整体中的病理、生理、治疗、药物等,强行分拆开来,形成了多个层面或者多个模块的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架构;然后再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的形式,分别陈列到每一门相对独立的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课程中,显得呆板而缺乏活力。此类课程构建模式,相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构建理念,虽然具有系统性,但是却缺乏整体性,其结果是把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细分到了不同的板块(点)中,并最终将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零碎化掉了。
3.有重医轻护之嫌
从当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明显看出,无论中职还是高职,课程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医学生课程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不仅在临床护理学的课程结构中处于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状态,而且其内容大约占到了临床护理学总内容的70%左右。显而易见,这种课程大有重医轻护之嫌。
4.医护知识体系之间缺乏连接性
查阅当前的临床护理学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内容与结构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以具体的疾病为线索,前面介绍有关疾病的医学与医疗的知识,如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后面阐述护理的要点或者护理措施等。这种课程模式,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医疗与护理知识体系之间有大量的重置与重复,而从医学与护理学的学科之间关系来看,却缺乏紧密的联系,似乎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没有医学知识也可以当好护士。
(三)对教学的不良影响
1.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向前发展
缺乏独立的学科思想以及重医轻护的课程现象,直接导致社会人群产生对护理学科与护士社会地位的认识偏差。传统的社会人群意识认为,护理学学科地位低下、护士地位不如医生地位。这种意识的形成,很难说与护理专业这种传统的课程构建模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种课程形成的社会人群意识对护理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社会人群意识将极大地影响了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热情和职业态度,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二是影响了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社会地位评判,不利于调动护理人员专业积极性,从而阻碍专业的发展。
2.增加了教学负担
纵观护理专业现有的课程现状,不难看出,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比医学专业学生更高的学习要求: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他们被要求学习既包含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疗知识体系,又包含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护理学知识体系;从课程知识面覆盖的范围来看,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不仅覆盖了全部医学知识体系,而且必须覆盖全部护理知识体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年龄、心智水平以及护理专业的学制设置等综合考量,很显然,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脱离了护理教学现实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教学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目前这种课程体系把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理论上的知识归类方法,将其分割成为一个一个零碎的知识类别。护理专业教学实践,又简单地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能力系统的要素)呈献给学生,缺乏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律的整装连接过程。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分析这种课程体系,其特点就是完成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认知功能,并没有完成其应用功能。实施上,这些知识或技能的模块,只是相当于系统要素的一部分,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当前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使得我们的护理教育实现的只是其“部分”功能,而并不是“整体”功能。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可见,这种课程体系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
4.脱离实践,应用困难
由于护理实践的知识和技能被课程从理论上分解得支离破碎,其结果是学生学过之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模块式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临床实践过程中,感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根本用不上,或者在学校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和技能。因此,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由局部求整体的教学方式,学习者实际上获得的能力较小,不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护理教学也没有实现为护理临床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
5.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目前,护理专业的课程构建脱离了护理临床工作过程,忽视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工作情境”中培养的教育过程,以至于护理专业学生因缺乏工作过程这一最有效的学习途径,而无法找到形成或者锻炼的机会,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自动构建与形成,因而难以形成适应市场的“做事”或“做成事”的职业能力要求。
6.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当前护理课程体系结构受到医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影响,大多数的知识技术被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等可以复制和拷贝的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写进课程中,因而,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由于缺乏工作过程,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7.中职、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区分不明
现有的护理专业教材,较少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差别,内容大同小异,知识、技能层次深度差别不大,使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学习任务区分不明确。
二、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由此,课程也是以一种教学系统的形式呈现的。
(一)预期目标
1.体现护理学的一级学科地位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应当摆脱传统的医学学科体系的束缚,还应当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属于护理学科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充分表达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性。在当今护理程序理论的支持下,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实现。
2.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是课程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确定了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决定了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的层次差别。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2]。总而言之,护理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临床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而中高职护理课程体系要突出培养护理临床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特点。
3.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提出,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及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把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于学生团队完成的工作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逐渐掌握了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而且通过团体活动的社会实践,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技巧;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调整与人合作的态度,获得与他人协作的机会,积累社会活动的经验,并最终提高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可促进针对某一项目任务,自寻学习资料、研究教材,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从而具备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4.区别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差别
(1)课程构建体现就业岗位层级差别的要求
“国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资料,对我国的中高职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国外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现出了护理人员的分层级管理的特征。以美国为例,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水平:操作护士(TN)及注册护士(RN)。注册护士一般分为初级水平及高级水平。操作护士:一般需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培训。注册护士:高中毕业后,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注册护士所需要的专业基础教育———证书教育(DP),一般为3年;专科教育(AD),一般在社区大学或护理院校,学制2-4年;本科教育(BD),一般学制4年。
(2)护理中职生岗位特点
当前我国医疗单位中,中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其岗位职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技术要求与工作内容居于较低管理层级。二是其工作内容重点局限于基础护理技术及非专业性护理。只需“完成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不得从事创伤性或侵入性护理技术操作,不得独立承担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等。三是这些护士在临床实践的早期阶段,都伴随有高层级护士的持续指导和培训教育。也就是说,中职护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比较高职学生来说,在时间上相对较晚。
(3)护理高职生岗位特点
护理临床实践对高职护理学生的期望远比中职学生要高。一是高职学生就业单位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是临床实践中,给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期比较短暂,高职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快被分配到独立岗位,承担相应职责。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当代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护理临床实践的要求,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实践途径,组织、构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的内涵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3]。工作过程的要素内涵: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4]。
2.护理程序是工作过程
对于护理专业来说,什么是工作过程?如何确定构建护理专业课程的工作过程?这些都是课程构建的重点和难点。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护理专业有一种特殊的工作过程———护理程序。什么是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现代护理的核心,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5]。由此可见,无论从工作过程的概念出发还是从工作过程的理论本身出发,可以毫无疑问地判断护理程序是一种成熟的、系统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经过提炼了的、科学的护理工作过程。
3.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
程序是事物指向一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护理程序包含了五个步骤: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方法,是将医学基础知识,分别贯穿到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当中,而不再如当前的课程一样,虽然也有护理程序的内容,却不知道医学知识与护理学知识体系应该如何“贯穿”,因而形成现存的护理临床课程这种“一门课程,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现象。
4.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与护理有关的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层次需要论、信息论和解决问题论等。系统论组成了护理程序的框架,层次需要论为估计病人健康状况、预见病人的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论赋予护士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技巧的知识,从而确保护理程序的最佳运行。解决问题论为确认病人健康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评价效果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各种理论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由此可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2)贯通医护两种知识体系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的护理临床课程,克服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医护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弊病。它不仅没有忽略医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内容选取,更重要的是,它根据护理实践的应用要求,通过工作过程的主线,将医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护理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既兼顾了护理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要求,又不至于在心理上形成过多学习内容的心理负担,而且还在课程结构的形式上,极大地减少了重复重置医学知识的现象,使得课本变薄、学习轻松,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3)体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差别
在护理程序的相关步骤中,依据中高职护理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差别,可以将对应的医学知识体系中,相应基础知识进行增减和扩展,以此满足岗位就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体现中高职护理课程人才层级培养中的作用与差别,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改革护理专业课程的总目标。
(4)推动护理学历史向前发展
护理程序理论范文4
[关键词]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问题;对策
1 问题分析
11 内容局限,方法单一 中医内科护理学教材 包括37个病证,涉及的知识面局限性很大,不能将临床病证复杂表现及各种行之有效的医护方法都加以叙述,而教学多采用灌输性讲授教学法, 形式单一,且不能结合临床实践将理论深化,使学生觉得课本的理论与实际较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造成学生临床思维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局面。
12 教材编写混乱,课程安排欠妥 目前,《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使用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将现代护理学的护理程序理论结合到中医护理理论之中,对于中西医内科护理学理论的互相结合作了大胆探索与尝试,值得肯定,但尚有不足之处。如教材并没有将护理程序恰当地渗透到中医护理理论中去,使得中医辨证施护的思想不能完整地体现,教师在讲授时不知按照那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去讲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临床课程,涉及中西医基础、临床诸多学科,而目前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与这些课程同步,甚至滞后,导致学生理解程度相对较差,难以掌握教学内容。加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隔时间较长。因而学生到了医院后出现了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的局面。
2 对策研究
21 扩展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了解中医学发展史,以及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护技术,继承传统医学文化和中医护理理论的思维方式;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知名专家治疗、护理经验,还应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现代中医临床护理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22 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①用提问方式启发学习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采用一些提问,提问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②以多媒体方式做到形象直观、生动。③采用病例导入培养学生能力:病例导入式教学(case base study,CBS)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中已作为常规教学法。
23 突出辨证施护,理论结合实际 中医讲究辨证施护,而现代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教材的编写应将现代护理程序的引入放在疾病的每一个证型中,更好地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的思想,达到中西护理理论完美的结合。另外,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建议学校有关部门适当调整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应与临床教学穿行,尽可能让学生较多地接触临床。
24 病例导入式教学的应用
241 课前准备 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选择典型的病例。课前一周把病例资料和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相互讨论,得出可能答案。
242 课堂教学 首先可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典型病例,并提出问题。然后分小组进行。学生为主体,模拟医护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处理患者的程序,抓住病例呈现出关键问题,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此过程是CBS教学法的主要环节。
243 归纳总结 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亮点与不足,分析病例的要点与难点,推断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244 应用效果 我校护理专业本科二年级共有12个教学班,《中医内科护理学》部分章节教学采用CBS教学法。95%以上学生表示该教学法实施过程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获取资料信息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个人综合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对CBS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形式乐于接受。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要适应教学目标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求科学的教学模式、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等具体措施是教好《中医内科护理学》、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桂华内科护理学(上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
护理程序理论范文5
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学生通过完成与临床工作对应的护理任务,达到复习护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思维与职业素养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繁多复杂、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主要为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课程中能接受大量内容,课后遗忘率较高,在后期临床实习中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临床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2]。我校护理系通过与临床护理及教学专家交流,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引进并逐步应用于护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现对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情况进行简要概述。
1.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上,内科护理原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分为九章,各章按概述、该系统临床常见疾病及常用护理技能的顺序编写[3]。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保留了原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为各章内容,但名称设计更改为相应科室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如原体系中“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创造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呼吸内科护士的角色进行学习,使其身处呼吸内科的情境中,充分认识科室常见病种、病人临床表现及所需护理技能。
教学内容上,针对每种临床常见内科疾病选择典型案例,以案例为载体,学生按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对案例中的病人进行护理。虽然不同疾病其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相关甚远,但都可以按护理程序展开护理工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将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护理思维,促使其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收集学习资料、将所学内容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2.教学实施
本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流程为:首先教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护理任务,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任务,同时给学生提供除教材之外可参考的视频学习资料及网络课程;学生通过课后自学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完成任务并填写临床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临床过程;上课时各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按临床护理程序模拟汇报完成任务;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教师亦要评价、演示重要护理技能操作;最后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意见对任务单进行修改、分组练习护理技能,课后亦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及重难点,选择临床典型案例进行任务的设计,使刻板的理论知识具体展现在临床案例中,如相应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课后主动学生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视频及网络资源,有目标性的拓展了学习内容,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理解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熟悉护理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同时培养了其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的临床思维及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可发现自身及同学间的不足,在培养其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亦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之后学生将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点评、示范。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总结,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护理实践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之真正做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3.教学效果
在长期接受传统被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对项目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其认识表现不同,本研究分别在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前期和中期对开展项目化教学的120名学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对比了项目化前期和中期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两种教学方式选择得出以下结果:在项目化教学的前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较项目化教学较优越的学生为99名,占82.5%,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16名,占13.3%;而在项目教学的中期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91名,占75.8%,虽仍有27名(22.5%)学生坚持选择传统教学方式,但与前期调查结果相比已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适应虽经历了一定过程[4],但通过多次训练、真正理解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后,多数学生(约75.8%)认识到该教学方式可促使其课后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课堂上在模拟临床过程中亦掌握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实践中,使繁琐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了所需之学,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护理程序理论范文6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整体护理;护士;作用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各环节系统化的模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护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
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是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护理,护士常被动执行医嘱。责任制护理虽以病人为中心,但实际护理工作不到位,流于形式。而整体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并将护理程序系统化的护理临床实践及护理管理模式,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式,为患者解决问题,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其护理哲理、护理职责与评价标准、护理计划、患者教育标准计划、各种表格书写及护理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皆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环环相扣,整体协调一致,以确保护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为了适应新的护理方式,必须在各方面得到提高、锻炼。尤其是传染科的护理工作,极其复杂和繁琐,传染科护理人员如何适应21 世纪的整体护理要求,既能保证患者的生理健康,又要保证其患者的心理健康,是当前巫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护理人员在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世纪社会变革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拓宽,人们不仅注意防病、治病,还注重卫生保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病房实施整体护理,医院开设“家庭病房”“点名服务”“精神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等项目。国外对患者进行护理,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与健康科学院袁剑博士在50 年代将整体护理引人我国,迅速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的一种新型、科学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包括患者人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纳人护理日程,病历资料,出院后随访工作,都输人电脑,为患者身心提供方便。
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度责任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的不断改变,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患者的目的,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运用护理程序为疾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过程,指导护理活动,护理人员主动观察病情变化,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看到自身价值,增强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护士在多元化场合中,应充当不同角色,患者不论在医院、在家里就医,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念不同,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不仅是床边护理提供者,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切为患者着想,以减轻患者痛苦为目的。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蔼可亲的表现和文雅的举止、勤奋的工作、热情的服务态度,能调节环境气氛,能消除患者的烦躁和苦恼,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安全意识,当我们一接触患者时,一声亲切的问候、耐心仔细的询问,会使病人紧张焦虑的心情得以慰藉。
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由于现代医院科室多,患者多,检查种类繁多,不具有多学科知识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因此必须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熟悉各科室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有关临床诊治知识,熟悉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能力和技巧在21 世纪的今天,护士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科理论知识和各种能力技巧,对患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护士每天要面对来自不同生活环境及不同年龄和工作单位的患者,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反应各不相同。因此,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应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了解患者,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去获得患者的直观资料,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提出并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时发现护理问题,要及时解决。护理常规操作的过程中,要改掉以往“我做你听”的原则,要彻底从患者角度出发,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才可以带动整体护理的实施与运作。
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医疗护理行业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医疗护理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医疗护理质量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专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的优劣,患者是否满意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很多患者的不满意并非因为治疗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在就医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因此,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而且还要有更多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掌握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将人性化服务贯穿到护理的工作中去,以服务赢得信誉,以服务赢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