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1
摘 要:在统计广西2015年暴雨洪涝灾情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中东部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低,其中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最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危险性评价;时空格局
中图分类号 P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21-04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in Guangxi in 2015
Liao Chungui et al.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Resources Use in Beibu Gul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Nanning 530001,China;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Intelligent Simulation(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Records for rainstorm-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 were analyzed for disaster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asters o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the summer is most concentrated;the risk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Nanning ,and the lowest in Chongzuo or Fangchenggang .
Key words:Flood disaster;Index CH;Risk assessment;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暴雨洪吃趾κ怯沙て诒昊蚪邓而造成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人口、经济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1],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下,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影响范围不断上升[2]。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发的,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经济损失高[3]。自然气象灾害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也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4]。我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100亿元以上[5]。2015年中国有20多个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约有2 000万人;造成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有100万人和4.4万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处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西降水丰富、暴雨量大,每年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灾害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据统计,2015年广西洪涝灾害,造成约有300万人受灾,而因灾死亡有28人,有16.7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有8.7万hm2;有7 000多间房屋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亿元。因此需要对广西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危险性进行研究,切实为广西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特征和洪涝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陈香等人根据福建省气象灾害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福建省的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福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对策[6-7];杨佩国等人利用EM-DAT中的灾害记录数据资料,对亚太地区近20a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分析[8];廖永丰等人对我国21世纪初发生的的自然灾情,进行空间分析[9],景垠娜等人利用GIS对上海浦东新区暴雨内涝灾害的危险性分析[1];李香等人利用GIS技术对海南岛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10];马国斌等人对中国短时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研究[11];樊高峰等人用GIS对浙江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12];张振国等人运用情景模拟对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13];范擎宇等人对松花江流域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14]。还有学者对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风险评估与区划、防御对策等进行相关研究[15-21]。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有红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网密度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年暴雨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降水历时较短暴雨量大,区内的河流水位变幅大,喀斯特地区范围广排水不畅,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搜集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数据资料,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为广西防灾减灾的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文中所用统计数据来自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包括各县的行政面积、人口、GDP及耕地面积。应用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资料。
1.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标及评价方法
1.2.1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标 暴雨洪涝致灾和成灾的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方面出现差异。暴雨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与暴雨灾害天气和影响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等有关联,在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包括灾次ZC和承灾指数CH。
[灾次ZC=Ni(i=1,2,3…14)] (1)
当有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时,Ni=1;没有暴雨洪涝灾害时,Ni=0。
[CH=a+b+c3] (2)
式中的a、b、c分别代表人口密度等级数、耕地面积等级数和地均GDP等级数,a、b、c的取值范围在1~6,灾次ZC和承灾指数CH指标的分级标准见表1。
1.2.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评价方法 根据王静爱等人的研究[22],以ZC和CH的等级数构建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危险度指数W,
[W=ZC等级数+CH等级数2] (3)
式中的ZC和CH分别代表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和承灾指数。最后以地级市为单位制图单元编制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度评价图。
2 暴雨洪涝灾害时空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广西南临北部湾,常受到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影响,容易形成致洪暴雨。2015年5―11月,广西共发生14场暴雨洪涝灾害,涉及14个地级市,80多个县,受灾人口达300多万;其中较大范围的有11场。暴雨洪涝灾害从4月下旬_始出现,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由图1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事件中,5月18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达9 500万元;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发生在7月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其受灾人口高达101.87万人;6月15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高达4.9万hm2,占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的29.4%。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
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对比
2.2 空间分布特征 强降水是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势上看广西西北高东南低,受到地形的影响,全区降水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排水不畅,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利用广西气象局网站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数据资料,分析暴雨洪涝灾害灾次的空间分布。由图2可知广西各地级市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河池、南宁以及百色的灾次位居前三,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分别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涝灾次最少,仅有1次。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发生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东地区在2015年共发生28次,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多,占总数的27.2%;桂西地区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次数最少,仅有13次。
1
3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3.1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特征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指数CH表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地区的承灾体强度,是地区单元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和地均GDP的综合指标。地区承灾体指数值越高,表明地区承灾体潜在的危险性越大。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承灾体指数为3.24,属于第3等级,表明全区承灾体潜在的危险性在中度水平。由图3可知,暴雨洪涝灾害的承灾体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中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小的特点。南宁、玉林、北海的承灾体指数位居前三位分别为4.7、4.7和4.3,承灾体指数3~3.5的城市有钦州、柳州、桂林、来宾、崇左,梧州和百色的承灾体指数2.5~3。承灾体指数低于2.5的有河池、防城港、贺州。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是灾次与承灾体综合评价的结果。由图4可知,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危险度指数为3.03。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数桂东>桂中>桂北>桂南>桂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桂东桂中地区向桂西南地区减小的趋势。由图4可知,南宁、玉林的危险度指数都超过5,南宁市的危险度指数甚至高达5.5万人;梧州市、北海市、河池市、百色市的危险度指数也在3.5以上,防城港市、崇左市的危险度指数最低在2以下。由此可知,南宁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最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广西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较低。
4 结论与讨论
采用2015年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统计年鉴等资料对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危险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2015年的灾情数据,重建了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特征,客观地反映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配不均,夏季最为集中,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5月―11月。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数空间差异大,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河池市的灾次最高。
(2)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小。南宁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最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广西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低。
参考文献
[1]马宗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21.
[2]景垠娜,尹占娥,殷杰,等.基于GIS的上海浦东新区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分析[J].灾害学,2010,02:58-63.
[3]丁一汇,张建云.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4]孟翠丽,匡昭敏,李莉,等圣.基于GIS的广西暴雨灾害风险实时评估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6:184-189.
[5]陈J,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陈香. 福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与减灾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4-108.
[7]陈香,王静爱,陈静.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06:1-7.
[8]杨佩国,胡俊锋,于伯华,等.亚太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74-81.
[9]廖永丰,赵飞,王志强,等.2000-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灾害学,2013,04:55-60.
[10]李香,赵志忠,张京红,等.GIS技术支持下的海南岛暴雨灾害危险性评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93-197.
[11]马国斌,蒋卫国,李京,等.中国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验证[J].地理研究,2012,01:34-44.
[12]樊高峰,何月,顾骏强. 基于GIS的浙江省暴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32:293-299.
[13]张振国,温家洪.基于情景模拟的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478-482.
[14]范擎宇,何福红,马国斌,等.基于过程降雨的暴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松花江流域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02:100-104+110.
[15]覃卫坚,李栋梁,王慧,等.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高原气象,2014,02:515-521.
[16]李翩迹汪明,史培军.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429-434.
[17]张雅昕,王存真,白先达.广西漓江洪涝灾害及防御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5,01:82-86.
[18]黎琮炜,覃卫坚,高安宁.1961―2013年广西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01:80-85.
[19]莫建飞,陆甲,李艳兰,等.基于GIS的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灾害学,2012,01:38-43.
[20]黄明策.广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广西气象,2006,03:9-13.
[21]梁玉莲,黄丹萍,黎美宏,等.基于GIS的南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气象科技,2013,05:934-939.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2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
美国企业备灾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
欧洲危机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情况及危机研究进展
美国学术机构之国土安全研究及概念发展
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
风险登记:提升我国社区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急管理系统末端脆弱性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决策论证与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化解
危机情景下政府危机信息的释放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评估之比较研究
从灾难中学习:我国事故调查的反思与改进
国外农民抗争研究:学术传统及其争论
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的内生风险及治理
灾害与群体:基于社会脆弱性视角的国外研究述评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功能与角色——基于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
志愿失灵、灾后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人际互动:一个微观的视角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3
关键词:城市防洪;人水和谐;减灾对策
Abstract: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Shandong Peninsula, the Weihe River runs through the whole territory, through the city centre and tributaries help of import, Three Mile reservoir i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upstream, prone to floods, therefore, the city of city flood control work is very important, the task is formidab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city of city flood control problems, put forward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overall plann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construction and city flood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city flood control;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disaster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TU9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全市总面积2168.3km2,总人口108.2万,其中城区面积38.3km2,总人口21.1万人。潍河纵贯全境,穿过诸城市城区中心并有支流扶淇河汇入,三里庄水库座落城区上游,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诸城市的城市防洪工作十分重要,任务艰巨。
1基本情况
诸城市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呈簸箕状。地面海拔在19679m。南部是绵延起伏呈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间有若干谷状盆地,面积298.6 km2,占总面积的13.7%。南部是绵延起伏呈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间有若干谷状盆地,面积298.6 km2,占总面积的13.7%。中部向北潍、渠河沿岸,多为波状河谷平原和少量洼地,中有残丘分布,面积1138.9 km2,占总面积的52.8%。其余为丘陵间平原地带,面积731.1 km2,占总面积的33.5%。全市有较大河流21条,其中潍河最大,纵贯全市,自成一系,除东南、东北少数部分地区属吉利河、胶河流域外,其余地区均为潍河流域。现有6座大中型水库, 110座小型水库,1411座塘坝,311座拦河闸。
2洪涝灾害
2.1历史灾害
1914年春无雨,到5月连续降雨四十多天。7月19日发大水,庄稼全部涝死,房屋倒塌,潍河两岸一片。1938年7月上旬,涝灾。大部村庄萧条冷落,满目凄凉,群众离乡背井,逃荒要饭饿死者不计其数。
其中,诸城市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最典型的洪涝灾害有两次:
1974年8月13日,全县(诸城市于1985年7月1日撤县建市)突降特大暴雨,平均降雨250mm,最大降雨498mm,全县水库全部溢洪,三里庄水库流量420m3/s,潍河最大流量5100 m3/s,城区大部分被淹没。
1999年8月12日,全市突降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351.8mm,暴雨中心的三里水库点雨量高达720.5 mm,三里庄水库在10小时内拦截洪量2000万m3,由于水位急剧上升,三里庄水库5000m西副坝,有3000m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有5处管涌,29 处塌陷和滑坡。为保住大坝,使城区免受灭顶之灾,三里庄水库闸门全开,向扶淇河泄洪,与此同时,潍河洪峰到达城区,城内的积水无法排出,城区几乎全部受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亿元。
2.2成因及防洪特点
诸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是暴雨洪水。城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潍河由西至东穿过城区,扶淇河由南至北并在城区汇入潍河,坐落在于扶淇河上的三里庄水库距市中心仅1.5km,是一座典型的头顶水库。在雨季,潍河和扶淇河的洪峰往往同时到达城区,对城区造成极大的威胁。
3防洪减灾精品工程
经过多年的建设,以潍河、扶淇河、铁沟河为主的城区排水系统基本上形成网络,并发挥很好的作用。
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于2001年底动工,治理河道20公里。潍河城区段大堤由原来的5m拓宽到10m,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一般河宽350m-400m,最宽处达1000m,最深处达5m。扩大水域面积421亩,形成5600亩水域和2250亩绿地,蓄水总量达2000万方,相当于两座中型水库。风景区内观光平台、音乐广场、自然堆石、游艇帆船、休闲广场、儿童乐园等景观相映成趣,乔木、灌木、草坪合理搭配,春夏秋冬景色各异,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目前,城区水域面积已发展到1.72万亩,占城区总面积的31.8%,真正发挥出“城市之肾”作用,贯穿“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治水理念,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4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
4.1排水系统设计建设无水文依据
居民区、厂矿等在建设中未进行防洪核算,无各种频率下的暴雨设计洪水位、汇流过程和洪水总量,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缺乏依据。
4.2城市规划建设忽视防洪排涝
市内低洼地和水塘被开发利用,减少了滞涝水容量。墨水河被建筑物棚盖堵塞,洪水下泄困难,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市内多条街道在硬化时未建设排水系统,造成马路行洪。
5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5.1城市的防洪设施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不断提高防洪标准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物质积累不断增多,同样强度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防洪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防洪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以适当的幅度前进,以达到不断提高防灾标准的目的。
5.2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应有科学全面的规划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应该认真考虑城市的防洪与排水问题。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高度重视预防洪涝灾害,应尽可能保留城区一些天然小湖泊、小水塘,不要将其填平造地,以免降低防洪排涝标准,扩大灾情。
5.3加强防洪预警及防御系统建设,完善防洪预案
对未按防洪标准建设的防洪排水系统,或建设项目未达到防洪标准的,应加强防洪预警及防御系统的建设,编制防御不同标准暴雨洪水的防洪预案。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4
[关键词] 福清市 城市防洪 形势分析 防御对策
1 城市概况
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介于北纬25 °18′25″~25 °51′45″,东经119°3′41″―119°40′41″之间。福清市全境东西宽46.5km,南北长53.3km,总面积2429.76km2,其中陆地面积1518.24 km2 (包括耕地面积44.9万亩),海域面积911.52 km2。海岸线总长345km,有大小岛屿141个。
全市现有17个镇、7个街道、447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总人口为123万多人。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约50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全国综合改革和农村城市化试点县(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是海峡两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随着外资企业的发展,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设备引进福清,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纺织、塑胶、玻璃、金属制品、建材、气配、食品等行业为骨干的外向型企业,以电子、玻璃、塑料为龙头企业。2006年福清工农业总产值达691.6亿元。
福清城区辖7个街道,面积为244.5 km2,人口为45.8万人,是福清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内有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宽工业村,其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工业总产值达470亿元,占全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68%
2 洪涝灾害成因及特点
福清地处东南沿海,临近海洋,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0℃,年均日照时数1778小时,年降雨量809~2346mm之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自东南向西北递增,3~10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境内多山地丘陵,绝对高度都在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平原为龙田平原、城关平原、渔溪平原、五龙平原。主要河流有龙江、渔溪、大北溪、凤迹溪、一都溪、迳溪,大小河流总长280km,大部分发源于西北,多属于独立入海水系,河床浅,流程短。龙江是福清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62km,在福清境内共35.51km,流域面积474 km2,年降水量在1110~1850mm之间。注入龙江的较大支流有四条,流域面积为231 km2。
福清的洪涝灾害多因梅雨和台风所造成的,特别是雨季强盛的年份,洪水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威胁水库及堤防安全。福清是台风多发地区。在每年7~10月有3~5次台风影响福清,在台风活动期,由于台风影响带来暴雨酿成灾害,再遇海潮顶托,灾情尤为严重。并且洪涝灾害多出现在沿海平原地区,因多数溪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海港河流,上、中游陡,下游平缓,易受涨潮顶托,洪水流速缓慢,水闸排水不及,则洪水泛滥,下游两岸受淹,地势较低的田地也屡受洪涝灾害。尤其在台风暴雨季节,如遇东张水库排洪及龙江下游海潮顶托,则福清城区必然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风暴潮洪水是福清城区灾害的主要成因。
3 历史洪涝灾害
根据1960年~2006年资料统计,共有150多次台风影响福清,其中严重影响福清的有50多次。由于台风带来的影响常引起局部性洪涝,而海啸或大海潮也造成水灾。据城区统计,自1960~2006年的47年间,出现暴雨190多次,其中大暴雨61次。洪涝灾害给福清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略举二例:
(1) 1960年8月7日~12日,第8号强台风袭击福清,过程降雨量达369.4mm,城区降雨量达167.7mm。狂风、暴雨、大潮交加以及东张水库超汛限水位相继开启4扇闸门泄洪,泄洪量达9333m3。山洪暴发、海潮顶托、东张水库泄洪,给福清特别是龙江两岸造成了重大损失,14.37万亩农作物被淹,690间民防倒塌,冲毁小型水库11处、山矿305处、海提299处、桥梁14处、渠道289处、渡槽16座,吹倒电杆287根,冲走船只17条、渔网6310张,打落未成熟龙眼523吨,死亡3人,受伤9人。城区顿成泽国一片,被淹最深处达1.7m以上,时间长达9小时。龙江两岸的宏路、音西、城关、海口低洼地居民35000多人被转移。
(2) 1989年9月20日至24日,全县连日普降暴雨,城关降雨265.4mm、阳下345.4mm、东张水库325.1mm。9月23日下午1时半、城关地区上游山洪暴发,洪水猛涨,龙江南门桥水位迅速猛涨到8.1m高程,比洪水警戒线6.5m高出1.6m,城关东门街道、龙江两岸房屋及农作物均被洪水淹没,出现了东张水库建成后罕见的洪水。
4 城区防洪现状
4.1 工程措施
(1) 福清市城区防洪堤工程位于龙江干流、太城溪支流、虎溪支流沿岸,首起太城溪的清荣大道,经冠捷电子厂、元洪路、古墩村、太城溪与龙江交汇处,东桥村、园中村、茶亭村、虎溪与龙江交汇处,南门桥、瑞云桥至倪埔桥头,按三十年一遇标准建设,全长13.38km,保护范围为:西起宏路桥,东至猪母湾的龙江干流及区间纳入的三条支流。待配套的泵站建成后,将使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三十年一遇,大大提高了城区抵御台风和洪水的能力,缓解城区防洪特别是内涝压力,为城区的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龙江上游的东张水库,集雨面积200km2,库容1.9亿m3,有效库容1.55亿m3,为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库,原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经加固后设计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东张水库在做到蓄洪拦洪的同时对区间洪水进行有效的错峰调节,已对城区的防洪起着重大的作用。
(3) 龙江支流上游的鸟仔底、占贝、梨庄、西溪、墓亭等五座小型水库,总控制面积19.9 km3,总水容1122万m3,对龙江调洪作用甚微。
4.2 非工程措施
(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先进科学的福清市洪水预警报系统。我市投资450多万元在市防汛指挥中心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录音电话、海氏卫星电话、多媒体投影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还增设了局域网、连接因特网,实现了汛期卫星云图下载以及通过网络快速传递各种信息;同时还建成了三座中继站、三座潮水雨量站和15座水位雨量站,完善了福清市洪水预警报系统。实现了运用计算机进行洪水预报,为科学调度和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也使我市防汛工作由“经验防汛”逐步迈向“数字防汛”,对城区的防洪调度、抗灾抢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福清市已先后制订出台了《福清市防台风工作预案》、《福清市防洪工作预案》、《福清市城区防洪应急预案》,多年来,在指导我市城区防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市城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5 城区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 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旧障清除新障又起、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与执法力度,下大决心清除违章占地与建筑,保障引洪河道的正常运行。
(2) 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建议城建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有效地对下水道进行清淤疏竣与整治。
(3) 加强对城区上游水库工程的管理,由于上游五座小(一)型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为此必须认真做好汛前检查,严格汛期水库水位控制,合理调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病险水库要及时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4) 目前,福清市已出台了防洪、防台及城区防洪应急预案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防洪工作的责任、任务、程序,形成有序有效的指挥调度方案。同时,必要时在汛前、汛中进行实战演练,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成员单位,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
(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洪意识。目前一些单位的防洪责任制还停留在纸面上,尚未其正得到落实。部分群众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防洪安全知识缺乏,避险自救能力不强。为此,必须要求各成员单位应严格按照各自分工职责,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贯彻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5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
描述及成因分析
在考试所给的题目中,往往结合区域图、等高线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和文字材料等,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之一。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1题考查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和松花江干流春季凌汛现象;2013年高考海南卷第22题以法国罗纳河圣贝内泽断桥为背景,考查河流凹岸和凸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河流地貌成因等均属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下列表格内容,进一步分析影响某一河流的水文特点和水系特点的因素:
1.河流支流多少与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一般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流域面积的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如热带雨林区的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径流量大,且径流的季节变化小,没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没有结冰期等。
2.地貌特点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水系状况、流域面积等。例如,河流的流向主要受河流所在地区的地势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动;盆地地形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地高原常形成放射状河流水系。
3.河流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若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则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则含沙量较小。
4.河流结冰期,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则河流会结冰,并且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结冰期也越长;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则无结冰期。
二、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导致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包括流域面积、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等,这些是河流的水系特征;另外还有汛期的长短、流量的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等,这是河流的水文特征。另外还有河流所在地点的气候特征,如降水量变化及变率的大小,厄尔尼诺现象等;地形地势特点,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通等都会影响洪涝灾害。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陡坡开荒、开矿等等。
河流的治理措施:在上游地区,修水库、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中游地区则以分洪、蓄洪为主,修建水库等分洪蓄洪区;在下游地区,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裁弯取直,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等。
三、河流水能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即落差和流量,如下表所示:
落差取决于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或从高原、山地向平原、盆地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就大,水能就丰富。比如我国的长江三峡工程和巴西的伊泰普水电站就是选择在了这样的地点,因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流量的大小和变率也影响着河流的水能,因为流量越大,动力就会越强,所以降水量大,变率小,流域面积大、蒸发量小的地区的河流,流量大,水能就丰富。
四、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河流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河流对于聚落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供水(或用水防卫)功能和航运功能。综观世界上的城市分布,对于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五个,即:①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客、货物的转运),如赣州;②位于两河的交汇处,如长江沿岸的武汉、宜宾、重庆等;③位于河口处(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新奥尔良;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⑤位于陆路交通线的过河点位置(渡口),如哈尔滨、南京、伦敦等。
五、河流航运条件的评价
1.自然条件:
(1)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大小影响河流的流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气温则影响河流的结冰期有无和长短,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2)地形,落差大小,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3)通航里程的长短;
(4)植被覆盖率,影响着河流的泥沙多少,影响船只的吃水深度等。
2.经济条件:河流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众多,运输量大。
举例:西欧内河航运发达,主要是因为:
(1)平原地形,水流平稳,运输安全;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均匀,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3)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航运价值大;
(4)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5)没有结冰期或结冰期比较短,通航时间长;
(6)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需要注意的是,河流航运价值的高低,还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经济的影响。如亚马孙河由于流经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密度小,且流域内经济欠发达,货运量和客运量均较少,因此航运价值比较小;相反,流经西欧地区的莱茵河,由于流经欧洲人口密度、城市密度都大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因而航运价值比亚马孙河高很多。
另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三条大型河流虽然流量和流程也比较长,但航运价值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1)纬度高,气温低,导致河流封冻期较长;(2)大部分河段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工农业不发达,人口、聚落数量少,运输需求量小;(3)俄罗斯的工业、人口等主要在欧洲部分,而资源主要分布于亚洲部分,运输方向以东西向为主的,而三条河流流向是南北向的,使得运输方向与河流流向不一致,故航运价值较低。
六、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补给主要有雨水、冰川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形式。
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河水的涨落与流域的降雨量大小密切有关。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洪水期与夏秋多雨相一致,枯水期与冬春少雨相符合。
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河川径流量就大。
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地下水补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河流下切的深度。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较均匀。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季。这类补给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比雨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七、针对性训练
(辽宁鞍山一中2013届三模)下图反映了世界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到图丁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判断1―2题。
1.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雨季时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若村落和城镇在此处布局比较稳定,且有不断向沿岸靠近的趋向,则图中村落可能位于( )
①北半球的右岸 ②南半球的右岸 ③凸岸 ④凹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3年春季,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积雪较深;而进入夏季,又遇到强降雨过程,降水量偏大,松花江流域发生自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嫩江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字母代表的地区是指 平原,该地是 、 、 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2)A地区的河流沼泽广布,试分析该地区沼泽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A地区2013年夏季以来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试分析其成因。
4.读下列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A河支流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地形的接触带上。
(2)从位置、地形方面分析A河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的原因有哪些?
(3)分析A河航运条件及形成原因。
5.下图为“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荆江河段和黄河下游河段河床的共同特征是 ,共同原因为 。
(2)长江荆江河段汛期在 季,成灾的原因是 。
(3)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缓解荆江河段洪涝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措施防治荆江水患?
6.(2012-2013学年河北唐山一中调研考试)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试从含沙量、汛期、结冰期分析M河水文特征。
(2)河流含沙量是影响河流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分析河流含沙量大对河流综合开发的不利影响。
(3)分析水土流失对M河流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D 2.C
3.(1)三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松花江
(2)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土质黏重,且具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春季,大量积雪融化,河流开冻,容易发生春汛。
(3)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的季节变率大,夏季降水量大;副高持续偏北,使中高纬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交绥,产生强降水。
4.(1)支流由山地、高原进入平原
(2)从位置看,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多对流雨;从地形看,亚马孙河流域以平原为主,北、西、南为地势较高,东部较低,开口朝向大西洋,易形成地形雨。
(3)亚马孙河的航运条件优越,但是航运价值不高。主要因为:该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终年高温,没有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但流域内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货运量和客运量均较少,因此航运价值比较低。
5.(1)均为地上河(悬河),从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积,使得河床抬高,为了束水,人们把堤坝加高,使得水位比两侧堤坝下的地面要高出许多,这样就形成了地上河;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河流。
(2)夏、秋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多,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排水不畅,泥沙易沉积。
(3)拦截水源,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措施:裁弯取直,加固堤坝,河道清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湖,分、蓄洪工程,增加滞洪场所等。
6.(1)M河含沙量大;汛期集中在夏季,比较短;M河有结冰期。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6
关键词 后三峡时代;西洞庭湖;防汛抗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01-02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Fighting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st Dongting Lake in ″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LV Yan
(Hans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Hanshou Hunan 4159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rainfall of West Dongting Lake over the year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recents imbalance of Dongting Lake water level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to control flood and fight disaster,it also put forward the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sponse countermeasures in West Dongting Lake.
Key words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West Dongting Lake;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fighting;cause;countermeasure
西洞庭湖位于常德市东部滨湖平原区,总面积4 430 km2。其中,耕地面积22.3万hm2,总人口304万人,分别占全省洞庭湖区的29%和38%,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自20世纪90年代(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连续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近10余年,西洞庭湖一直没有发生过特大洪涝灾害,以前每年汛期都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防汛抗灾大事,如今已被许多干部群众淡忘。部分群众及干部认为情况起了变化,沅水修了五强溪水库,长江建了三峡大坝,今后再不会发生大水高洪,不会闹洪灾,可以高枕无忧。关于“后三峡时代”洞庭湖区的防汛抗灾形势已有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1],现结合西洞庭湖的实际,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增强人们的防汛抗灾意识,切实搞好防汛抗灾工作。
1 近期西洞庭湖水位失衡的成因
1.1 降水的周期变化作用
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年降水量的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2],其中20世纪50年代为多雨期,60―70年代为干旱期,80―90年代为多雨期[3-4],而90年代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10年[5];其中,苏布达等[6]指出洞庭湖平原为整个长江流域降水增加的主要中心之一;而张永领等[7]则指出20世纪后半叶湘江上游和洞庭湖平原夏季降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另外,近期刘会玉等[8]指出洞庭湖地区汛期降水存在周期性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降水将逐渐减少,并将转入干旱时期。
据张剑明等[9]研究分析,1960―2006年洞庭湖区降水存在着4个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2.0年、3.5年、10.0年和21.2年。在3.5年时间尺度上,干湿期之间转换频繁,降水周期性振荡特征在统计年内均比较明显。在10年时间尺度上降水周期性振荡特征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比较明显。在10年左右时间尺度上,降水由1960年代初8年左右逐渐过渡到1990年代中期的12年左右的特征尺度。在21年的尺度上,降水周期明显。46年里大约经历2个干湿转变周期。1960年代中期以前降水较少,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降水比较充沛,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降水比较少,19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降水丰富,20世纪初以后又出现了一个降水较少的时期。
另外,据汉寿县历年降水资料统计显示,年降水最多的2002年,总降水量为2 059.1 mm,相当于常年(1 390.5 mm)的1.5倍左右;年降水量最少的2011年,仅为840.6 mm,比常年少40%,不及多雨年的一半。由于历年降水量时空分布存在不均等性,从而循环往复导致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从汉寿历年降水距平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1960―2011年汉寿县年降水量在1990年前基本上是处在正常或正常偏少范围内波动,变化幅度较小,1990年后到2004年一直处于降水比较充沛的丰水期,2005年后又回到降水相对偏少的干旱期,并且1990年后的波动幅度明显比前期大,波长也更长。这与湖南年降水量变化情况[9-10]较为一致。
1.2 建设拦蓄水利工程减轻下游洪水威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洪工程建设,先后在洞庭湖区四水(湘、资、沅、澧)上游,新建了一批控制性的水利工程,处理和加固了一批病险工程,提升了一批标准不高和效益欠佳的工程设施,大大增强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防洪抗灾能力。特别是三峡、五强溪、江垭、皂市等一大批控制性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行,对一般性洪水能够实行科学调度和有效调控,也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及其危害,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水情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减轻了洪水威胁。
2 西洞庭湖防汛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水系,决定洪水的多发性和长期性
西洞庭湖水系复杂,灾害频繁,长江三口7支中有6支,湖南四水中有沅、澧两水流经西洞庭湖后,再由赤山头的茅草街河和赤山尾的沅江2处通道经东洞庭湖而入长江,但由于河湖内的泥砂淤积和人为因素的乱垦乱围,造成茅草街河和沅江小河口2处阻洪卡口,使滞流在西湖庭湖的洪水不能很快下泄,使西洞庭湖长时间特别是汛期保持高洪水位,成为名符其实的“水袋子”,构成对沿湖堤垸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在沅澧水灌满西洞庭湖以后洪水又不能很快下泄时,再加上长江或湘资二水涨水而造成长江三口来水和湘资二水顶托时,西洞庭湖区汛情就更加严重,堤垸也就更加危险,随时都有发生垮堤溃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自解放以来,先后发生较大洪灾25次,平均2年多1次,其中仅20世纪90年生较大洪灾就有7次之多。每次洪灾都给湖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洪水威胁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常德经济发展的形势。
2.2 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反常也是重要因素
西洞庭湖地处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冬夏季风交替,降水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年均降雨量约1 380 mm。但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环境的影响,降雨的时空和强度分布很不均匀,常常出现几天降几十天的雨,一个月降几个月的雨,或者几十天、几个月少降雨和不降雨的情况,经常造成该区域涝旱灾害的不均匀性、突发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沅澧水流域上中游普降大到暴雨的同时,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亦同时普降大到暴雨,20世纪90年代末就曾连续几年遇到过上述情况,一度造成汉寿南湖撇洪河溃口,围堤湖垸2次决口蓄洪,几十个湖汊小垸漫溃成灾。上述情况的雨型对沅水下游流域堤垸等水利工程设施有很大的致命威胁。
2.3 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工程,还远远不能适应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
西洞庭湖现有在册堤垸38个,其中重点堤垸5个,国家蓄洪垸8个,一般堤垸25个;共有防洪堤长2 870 km,其中一线防洪大堤1 121 km;共有各类涵闸设施1 015座。从防洪角度上看,大堤防洪标准还不高,有些堤身矮小单薄,险工险段和隐患较多,而且很多洪涝灾害形成的隐患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河床常年泥砂淤积及一些河道采砂尾堆清理不及时,造成河道防洪行洪能力减弱,江河上的控制性工程调蓄能力有限,难以做到无条件的调控,有时甚至下游汛期越紧张,上游水库越要泄洪。虽然这些年外河没有发生过较大洪水,但从自然的规律来看,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2.4 河(湖)床淤积严重,河(湖)底不断抬高
河(湖)床淤积严重,河(湖)底不断抬高,造成河道行洪能力减弱,河流湖泊蓄洪调洪能力锐减,常常出现小雨量,高水位,大灾害。根据1952年和1995年2次湖泊地形图对比估算,洞庭湖区河湖总淤积量达513 332万m3,年均淤积量达11 938万m3。据测算,解放以来的53年间,西洞庭湖河床湖床平均每年淤高6.8 cm,已累计平均淤高3.6 m,其中澧水七里湖平均淤高了7 m,沅澧水尾闾的目平湖平均淤高达2.5 m[11],最大淤高5~6 m;如今汉寿最大的湖泊目平湖有的地方已经淤成了“目平洲”。
2.5 洪峰水位碰头机率增大
随着三峡工程以及沅澧水上游五强溪、江垭、皂布等大型水库的建成,江湖关系正在发生新变化,当遇大洪水时,上游水库拦洪削峰,相对单一水系入湖洪峰流量虽有减少,但拉长了洪峰的时间,各水系洪峰水位碰头机率增大。由于沅澧水与长江均有重叠的洪水时间,沅澧洪水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而长江洪水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建国以来,三水碰头就有6次,分别是1968年、1969年、1976年、1986年、1988年和1998年,但由于澧水上游与长江中游同属一个暴雨区,澧水和长江洪水碰头的机率更大,建国以来就有18次。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洪峰水位相应会降低,但随着中高水位时间延长,进入洞庭湖洪水流量不会减少,洪水滞留洞庭湖的时间也会延长,因此,降低洞庭湖洪峰水位也会很小,洪水对洞庭湖的威胁依然严重。
3 防汛抗灾措施与对策
3.1 增强水情意识与忧患观念
从思想上扭转和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能认为“后三峡时代”西洞庭湖不会发生像以前那样的大水高洪。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危险性、危害性和可能性,真正从思想上做到有灾无灾作有灾的准备,大水小水作大水的准备,作了准备不涨大水不要紧,未作准备突然涨了大水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只有有备,才能无患,才能在可能发生大水高洪的情况下,确保堤垸水库的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水利状况和人们对水的价值认识的转变,在防汛抗灾斗争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上也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不应当单纯地视洪水为猛兽,而应当争取做到人水和谐。现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如何运用最先进的手段实现科学治水,科学防洪,科学驯水,科学调度,既要防水为害,又要化水为利;既要防止洪水冲垮堤垸水库,又要充分爱护保护可贵的水资源为发展服务。各项有调蓄能力的工程及湖泊河流,如汉寿县的南湖撇洪河、西湖高水内江、沧浪老河、城北老河以及大小湖泊和山区水库等,可以通过工程措施,采取河湖连通、库渠串连、干枯互补等办法,做到在防汛尾期不要让富余的水量白白流走。特别是山区的水库,只要属于正常运行的,绝对不能任意随便放水,变防洪保安为放洪保安,储备水源,为后期干旱和经济发展提供水源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湖区面临的新任务。
3.3 强化基础工作
加强预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基层预警体系建设,搞好现代化的防汛抢险,必须配备和采用一些现代化的通讯、观测、运输等抢险仪器和机械等先进设备,以速战速决,把险情控制和消灭在刚发生的萌芽险段,以确保不垮不溃堤垸水库,确保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聂芳容,刘世奇,等.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防洪减灾策略探讨[J].人民长江,2009,40(14):68-70.
[2] 翟盘茂,任福民,张强.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J].气象学报,1999,57(2):208-216.
[3] 王叶红,王谦谦,赵玉春.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4):685-691.
[4] 江志红,丁裕国.近40年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l7(1):73-78.
[5] 龚道溢,王绍武,朱锦红.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567-575.
[6] SU Buda,TONG Jiang,SHI Yafeng,et a1.Rainstorm and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the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1951-2002[C]//Climate Change and Yangtze Floods,Beijing:Science Press,2005:101-121.
[7] 张永领,高全洲,丁裕国,等.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2):161-168.
[8]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4):409-418.
[9] 张剑明,章新平,黎祖贤.湖南省46年来降水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8(5):51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