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幼师 幼儿教育 舞蹈技能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65-01
1 引言
文化是艺术基础,有文化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艺术。对于幼师学生更要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与修养,这样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到舞蹈当中,提高学生舞蹈技能,幼师学生学习舞蹈的目标就是,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舞蹈的知识,通过学习到的舞蹈知识来编排创造出舞蹈,增强舞蹈的本身欣赏能力,其次,通过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创作出适合幼儿时期成长发展的舞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和加强幼儿学生对幼儿学习的组织能力。下面,我们从几方面分析文化因素对提高幼师学生舞蹈技能重要性。
2 幼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日常的学习中,有写学生不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单一的注重学习自己的舞蹈,提高舞蹈技能,但是这种技能没有同幼儿的舞蹈教学联系到一起,导致教学的单方面发展,幼师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养低下使他们全面综合能力得不到完美发挥,限制了他们对舞蹈教学理解和表达能力。这就使本来就需要幼师们指导的幼儿无法学习到全面舞蹈知识,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学习技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培养文化素养。这些问提需要二者融合到一起来解决。
3 通过文化学习提高幼师学生的舞蹈技能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我们需要把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幼师舞蹈教学中,加强幼师文化学习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充分的学习各个地区优秀的教学经验,观看教学舞蹈视频,扩展幼师学生的教育教学领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学习笔记,每个舞蹈动作做细致分析、理解,看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看是否能让幼儿很快的学会每个动作,同专业的艺术舞蹈生比,幼师学生的舞蹈技能要更加注重实践的运用,幼师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表演还要学习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进行专业的分析研究,运用所研究的理论,充分的理解和编辑舞蹈作品,扩展幼师学生的思维,极大的开拓舞蹈方面的知识储备。学习各地区各民族的舞蹈,向热爱娱乐的小朋友们讲述各个舞蹈的不同。加强它们对舞蹈的热爱。其次,做为幼师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熟练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教学总结,通过对每节课的总结,可以了解每个幼儿的心里世界,不断改进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控制力,增强教学中的文化素养,让教学准确而生动,达到理想效果。
4 文化因素对幼师学生学习舞蹈的影响
从文化知识对幼师学生的舞蹈技能教学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知识和幼师学生舞蹈技能的关系,说明舞蹈技能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决定的,固有模式的学习舞蹈技能是在套用定向思维方法,单一的追求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文化的修养,是片面的学习方法,自然这种方法不利于幼师学生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每个人对艺术的看法不同,有的学生会理解舞蹈的内涵,有的则会只看重舞蹈的娱乐性,虽然单一的舞蹈技能可以应付课堂教学,但无法使幼儿体会舞蹈自身的魅力所在,不能发挥一个幼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不能启蒙幼儿对舞蹈的热爱。所以说只有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舞蹈技能,使每个幼师学生成为优秀的舞蹈教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在幼师学生日常舞蹈学习中,通过对教育学校为将来幼儿教育而准备的职业训练内容的学习,使幼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幼儿舞蹈的相关理论和技能,从而把握幼儿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所需技能。
5 结语
就幼师舞蹈这一门学科而言,在选择舞蹈教学内容时要强调和考虑幼师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尽可能地将丰富多样的舞蹈种类教授给学生。就所学习的舞蹈技能和技巧难易程度来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上要更加合理化,更多的体现出简明的文化知识内涵。例如:在对幼儿舞蹈教学中不单单要注重幼儿的舞蹈学习,还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站姿,学生的自然体态应该做的更加规范,这样培养它们的良好习惯,已达到手脚灵活运用,协调发展。把幼儿教育融入到舞蹈学习之中,发辉教育更深层的意义。通过这些学习训练,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协调能力,还提高了它们的灵活性,让舞蹈表达变得更加丰富,让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体现的更加明显,提高幼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世琼.课内外结合是提高幼师舞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J].素质教育・教师教育版,2011(8).
[2]杨芳芳.幼师舞蹈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9).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2
一、饮食文化消失的原因
笔者认为,目前我们世代承传的民间文化逐渐消失、甚至部分传承中断的原因为以下几点: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不同来经济理念,更是文化思潮上的碰撞与融合。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放”,其中也指对外来文化积极接纳的态度和对不同文化吸引、吸收的能力,而“开放性”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可以接纳来自欧洲的芝士,学会品尝大洋彼岸的红酒。也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让可乐、汽水、炸薯条、炸薯片、炸鸡、汉堡包这些东西日益成为饮食市场的重要角色。
(二)自身的忽视
中国近代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所以一些人就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结在传统的文化上。所以在他们否定中国传统教育,提倡接受新教育的背景下,现在年轻的一代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断层。
(三)保护的偏差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视野广、层次深、角度多的文化,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府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很多偏差。
首先,重申报、轻保护是现在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由于我们所保护的是民间的饮食文化而非官方文化,政府的保护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教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屡见不鲜。
其次,宣传力度不够也影响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并且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所以,对它宣传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就现在已经公布的几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言,饮食文化涉及的地方微乎其微,仅仅在民俗方面略微提到。然而,韩国人却把端午节作为自己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且更加注重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蕴含,在韩国,在端午这一天要吃传统打糕,喝益仁汁等等,端午节已经成为韩国传统节日的代表,这无疑是给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饮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饮食文化氛围的形成
从2008年开始,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在这样的规定下,大家就能有时间在节日当天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吃月饼,这也是国家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所以,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种文化氛围,面对强大的西式快餐,我们需要在中国饮食与世界各国饮食碰撞中,找到一个坚固的支点,用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秀特质来充当这个支点。往往一个有名的餐饮企业背后都有文化的支撑,一个让人记住的餐点往往都是被它的故事所吸引,所以,我们必须从浮躁中走出来,沉淀自身的饮食文化,创造发扬具有鲜明中华美食特色的餐饮企业。
(二)传播饮食文化的记忆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就能唤起那么多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记忆,在国内,是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展现与传播,在国外,是对中国的软实力的宣传,所以,要重视饮食文化的传播。
一方面,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宣传。在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被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在人民心中,人们更看重“人间国宝”这样的金字招牌。所以,加大对传承人的宣传,不仅能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而且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传承人来继承、学习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加强影视、报刊的宣传。《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饮食文化素材的投入,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用各种媒体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传承方式的改进
在对如何保护饮食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关注的是政府的职责、媒体的作用、学界的责任等等,却忽视了传承人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流变性,属于纯粹的手工技艺的传承,一般来说,分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以及帮工传承等。这几种方式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存在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改变,这样的传承方式已经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师徒传承己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师傅不愿教,而是徒弟不想学了。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习老一代的手艺,也不愿意继承家族的饮食事业,而转向更好的行业和地方去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承人的延续将岌岌可危,培养传承人的方式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变。
1.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重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办职业技术学校,甚至一些专业的厨师培训学校。这些经过国家认证的学校是专业的、系统的,这样就能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饮食的学习中,并且更容易培养出合格的、优质的传承人。
2.个人办班
个人办班的兴起,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老传承人后继无人的情况,总所周知,一个好的厨师,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所以一个优秀的传承人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办班。现在,一些社会团体、资深厨师开始自己办班,虽然他的要求不高,学习并不深入,但它机制灵活,学员较广,方法不一,也对饮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补充。
3.经典菜式的传承
中国地域广大,由于原材料和地狱的差别,形成了风格不同的饮食文化区,并且中国的56个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传统文化、发展水平等差异的存在,所以又形成了各自的民族饮食文化。在这么一个复杂的饮食文化体系中,对经典菜式的传承就显的尤为重要了。所以传承人在收徒办班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对经典菜式的记录和保护,应该把每道菜式的选材、用料、操作标准等如实记录,进行保护式的抢救,使其能够完整的传承下去。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饮食文化;生食;自然;社会
Abstract: Diet culture is a generation of people created in ordinary daily life extraordinary cultural phenomenon, amiable and easy of approach. The diet culture is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and gradually perfect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food ,the food processing and food habi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and from the diet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to analyze the reason in the Japanese diet culture difference.
Key words: Diet culture,Raw food,Nature,Social
一、中日饮食文化的形成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一差异从两国开始交往之初就存在伴随着两国发展一直走到了今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了多少年,中国人就在追求美食这条路上走了多久。我国饮食文化在原始社会时期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基本的烹饪理论;周秦时期便已有了我国饮食文化的雏形,周代已有负责饮食的官员,文献中还能看到“周礼,天官冢宰”这般的食疗方法;发展至唐,我国的饮食文化到达高峰,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的饮食就开始向“精”发展。《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对我国饮食文化的高度总结。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就已经有了大量有关饮食的描写,《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说明了食物的来源;我国酒文化的萌芽也能在《小雅・鹿鸣》中“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中窥见一二;我国共食制也在这一时期决定下来有《小雅・楚茨》中“诸父兄弟,备言燕私”这篇为证。《诗经》也成为研究我国饮食文化的有力证明。我国的饮食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的。
日本虽然受我国文化影响很大,但在饮食方面两国却有着本质的差别,相对而言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比较晚的。在奈良时代之前日本也有自己的饮食方式,但是要论饮食文化的萌芽还要从这一时期算起;平安时代料理技法增加、食物定式出现成为了日本饮食的基础;而在镰仓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由公家变为武家,饮食习惯告别了平安时期的繁琐,形成了一种质朴的风格;室町时代融合了公家和武家的饮食习惯,成为日本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即发展至江户时代,这一时期饮食受到前代饮食和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发展出庶民料理,实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成熟。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饮食文化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发展的。
二、中日饮食的对比
1.两国食物选择的不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国家,早在商周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在种植五谷了,五谷的种植在养育了人民的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受气候、地形地势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就形成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的饮食习惯;地形变化较大,山川河流遍布,这就为古人提供了捕猎的场所,也给家畜的驯化和饲养提供了条件。肉类食物多以猪、牛等家畜,鸡、鸭等家禽还有鱼类为主。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食物的选择范围广、获取食物的方式多。
日本是面积狭小的海岛国家,陆地以山川为主,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资源稀缺,这就直接导致了日本农耕技术的落后。受地形条件限制,日本主食以水稻为主。日本四面环海渔业资源丰富,其肉类获取的主要来源便是各类海产品,所以日本学者总结日本的食物结构是“稻米加鱼类”。跟我国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食物来源较为单一。
2.食物处理方式的差异
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使得饮食具有地区性。各地区人民面对着不同的环境发展出了适宜本区人民的饮食方式,这就是中国菜系的形成原因。这八个代表菜系口味大相径庭,川菜麻辣,苏菜、粤菜清淡,鲁菜咸,湘菜辣,但其烹饪方式却有相通之处。烹饪就是将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我国烹饪常用技法就有24种之多。“炒”是其中使用最广泛也是最基本的技法,这一方法重点在于对油的使用而这也正是中国饮食一大特色。中国菜注重改变食物原本的味道,这点突出表现为对调味近乎登峰造极的运用。《红楼梦》中有一道菜名为茄鲞,这道以茄子为主料的菜的具体做法为“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1]这段详细的描写也说明了我国饮食中对味道的要求之高。且我国肉食来源多为牲畜,为了掩盖肉原本的味道只能大量地使用调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中国菜味重的特点。
日本料理方式有“五法”,分别是生、煮、烤、炸、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饮食中并不是很突出对于油的使用,其中运用最广的是“煮”这种方法,这也成为了日本饮食的一大特色:清淡。日本对肉的摄入量不大,肉的摄入又主要从鱼类获得。他们追求要享受食物最原始的味道所以对调味料的使用也很有限,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酱油。日本人认为美味既是大自然的味道,一年四季都在追随自然的脚步,进而形成了对新鲜度的追求。有一字为“旬”,日本对其的解释为应季,旺季,最佳时机,这也成为了日本饮食的又一大特点。
3.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到阴阳五行和中医养生之说的影响认为五脏六腑相通,需以温热之物来进补,因此中国人忌生冷之物。《红楼梦》中宝玉要喝冷酒宝钗劝说“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2]中国饮食以熟食、热菜为主,当然中国也有各式凉菜,但这大部分都是作为前菜出现,并不作为全餐的重点。
我国沿海地区饮食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出现生鱼配合调味的饮食现象,这种吃法在唐朝时随着中日交往的频繁而传入日本。唐风生鱼片更能突显鱼肉的鲜美,这种吃法在唐朝时传入日本并迅速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今日日本饮食中的一大特色。日本生食历史久远,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饮食现象。日本料理五法中专门将“生”作为一种料理方法与其他烹饪方法并列。如今生鱼片与米饭搭配作为一道日本名菜而闻名于世界。
4.造型摆放的差异
中国菜的味道是用舌头尝出来的。为了配合味觉的美感,中国饮食界的能工巧匠往往借助摆盘或者雕刻原材料来完成造型,使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堪比艺术作品。中国食物的造型起装饰作用为美味服务。中国饮食是共食制的,为了保证全部家庭成员都能满足,菜品一般都用大盘盛装。用餐者用筷子夹取食物,有时还有长辈给晚辈夹菜以示关爱。
人们常说日本的菜是给眼睛吃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日本料理对于形的追求,除了精美的摆放之外更突出的是对餐具的使用。“美食不如美器”[3],精美的容器在日本料理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餐具的材质很多,瓷器、漆器、木器大量运用于日本的饮食。日本饮食为定食制,食物被分为一人份摆放在用餐者面前,细致的摆放加上讲究的餐具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经济原因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分不来的,平民的生活水平高低左右了饮食文化发展的速度以及饮食文化的风格。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先人以饮食为基石推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上我国曾积极对外交往,文化碰撞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饮食文化迅速成长,在融合了本国和外国饮食习惯的基础上于更与各地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大到王公贵族小到平头百姓,中国人的饭桌总是想尽办法热闹起来,可以不夸张的说,我国的饮食文化是“吃”的极致表现。相比之下,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人民难以满足最基本的温饱更别提追求美味了,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饮食文化也很难扎根发展。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是两国饮食文化差异巨大的重要原因。
2.自然环境原因
自然环境对饮食文化有着绝对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饮食习惯的形成,以我国为例,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人民的饮食习惯几乎完全不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气候多样,这些自然条件给了我们各种丰富的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人充分利用着上天的馈赠发展出了具有地区性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先天的优良条件可不是谁都能拥有的,日本的自然条件就残酷许多。日本是一个周围没有接壤邻国的海岛国家,陆地地貌多为山谷丘壑。这就直接导致了日本食物获取的来源十分有限,只能依靠环绕四周的海洋。好在日本领海水质良好,丰富的渔业资源给了日本人捕捞的良好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中日两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3.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环境是文化发展的摇篮,而饮食文化正是文化构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辉煌就是因为其没有停在“吃”这一层面而是继续向深处发展。饮食活动被赋予了“人”的意识,它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紧紧连接,饮食的作用并不仅是充饥果腹这么浅显。皇上借饮食制式来区别身份的高贵,圣人借饮食来阐明世间的道理。饮食走到民间,老百姓说吃惊、吃亏、吃官司等来说明现状。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并不像中国一般重视饮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反他们认为饮食是难于启齿的行为。这种社会环境严重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相反也为今日日本东西结合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四、总结
历史上中日两国有着十分深刻的文化交流,古代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近代中国从明治政府吸取了不少先进观点。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在当今社会只有两国继续良好交往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我认为饮食可以作为两国友好的桥梁架起和谐相处的明天。(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548页,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4
随着陕西的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来陕的外国游客及商务人士数量也在逐年上涨。如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除了能够品尝到陕西美味的面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面食文化,对游客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享受。面食是陕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饮食中的一大特色。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面食不再是人们的饱腹充饥之物,已经成为陕西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承载着陕西饮食文化的积淀与创新。陕西面食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据统计,陕西在西周、秦、汉、唐的历史上有记载的面食就达几十种,可见面食在陕西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面食翻译作为旅游翻译的一种,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客以及传播当地文化,让外国人轻松的了解陕西的面食文化。近年来,翻译界对陕西面食的翻译和发展也逐渐升温,为陕西面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但是对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本论文从陕西面食翻译的研究现状出发,以陕西省商务厅、旅游局官网公布的一些面食翻译及陕西一些著名酒店和饭店的面食翻译为语料,探讨陕西面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翻译的基本要求,并就如何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
一、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分类社会的关系。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饮食科学技术、饮食艺术和狭义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饮食列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不仅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之欲,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甚至环境、礼仪、风俗等等全方位的审美、协调,同时还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深具东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氛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异常发达,极富独创性,正是因为其发生机制内部条件的完善与多层次。中国饮食文化作为形态的一个基本生长点,与哲学、历史、宗教、伦理、美学、文学、礼仪和文化的传播等有密切的关联性。
2.陕西面食文化。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陕西面食便是如此。陕西面食文化积淀深厚与陕西关中主产小麦有关。陕西渭河流域是我国的小麦原产区之一,早在文献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樯的助耕农业时期,这里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中就有小麦。
面食在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饮食文化来说,远古时候的中国是北方的“粟文化”与南方的“稻米文化”双雄并立的局面。但是自从先秦时期小麦传入中国之后,这种来自西亚的粮食作物就逐渐渗透中国北方的农业区;汉朝之后,小麦的规模已经足以取代传统的“粟”,而“粟文化”也就演变成“小麦文化”。
陕西的“面食”文化,从可已考证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陕西面食文化的起始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制作面食,必须先把小麦加工成精细的面粉。我国在西周以前,加工粮食的工具主要用的是杵臼、棒和碓等,这类工具只能对谷物脱壳或加工成碎粒,很难磨制成精细的面粉。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发明了攻城用的云梯和多种木作工具,还创造了磨制面粉的石磨,1965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渭北的秦都栎阳遗址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石磨,从而证实陕西关中地区最迟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了用面粉制作的面食类食品了。陕西的饮食文化就如同陕西的历史一样博大精深,时至今日陕西的面食已有几十余种。
三、陕西面食名称翻译研究现状
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联合华商报曾正式向社会公布陕西50种名小吃的英文名称,其中就有陕西的面食。并建议陕西省内的饭馆,酒店等服务机构推广使用这种面食的翻译名称。但是此次也仅包含部分陕西面食,并且未被广泛接受。现在陕西各旅游杂志、报纸和文化推广网络上所使用的陕西面食翻译名称五花八门,均不一致。同时各类译本缺乏统一管理,使同一种面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翻译,导致了面食翻译混乱,造成了对陕西面食的误解。
2013年9月西藏民族学院宗丽娟发表了《从目的论角度小议陕西小吃民称的翻译》,2014年10月曹绮雯、展卫华在《读书文摘》上发表了《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译》;同年11月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李庆明、王艳在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跨文化背景下陕西小吃的名称翻译》;2015年7月西安工业大学的尚亚宁、睦春迎等人在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阶段性成果中发表了《陕西特色小吃的英译对策》,还有其他人发表的《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译》等,这些文章中都提到了一些面食名称的翻译。但是,以上研究都是从陕西小吃的翻译这个角度進行研究,面食的翻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没有将陕西面食翻译单独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面食名称的翻译”,搜索到的相关论文都是关于山西面食的翻译,没有关于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面食是陕西饮食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作为一种陕西饮食文化,不仅是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且相对于受外来文化影响巨大的菜式来说,更能体现陕西的生活风貌,也更能让外国游客真实清楚的认识陕西面食的魅力和文化。但是目前对于陕西面食的翻译研究还不够充分,不利于陕西面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尽管陕西面食的翻译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对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有的只重视陕西面食的文化内涵,力求中国文化特色的保留,造成了外国游客对陕西面食的理解困难。有的只重视面食材料的翻译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特征,使翻译僵硬毫无优美可言。此外,通过调研陕西一些大型涉外的餐饮企业和网站后,发现面食的各种翻译问题不胜枚举,这些翻译没能通过地道贴切的英文吸引外国游客的品尝和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西面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译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修正。
四、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策略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的陕西是著名的文化教育大省和旅游大省,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面食作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对其英译名称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将针对陕西面食名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面食翻译的方法。
1.音译+解释。陕西面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虽说都是面,但是陕西面食把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例如: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色传统风味面食,是传统的陕西裤带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在大多数情況下直接被翻译为Biangbiang Noddle, 这种译法直接保留了它特有的文化,但是没有突出该面食长宽的特点,让不了解该文化背景的游客,并不清楚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面,故笔者认为可以使用音译+解释的方法,将其翻译为:Biangbiang Noddle(long-wide noddle),这样既保留了它的文化特色也让游客明白了它的特点。
臊子面是陕西的传统面食,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联合华商报曾正式向社会公布陕西50种名小吃的英文名称中将岐山臊子面翻译为:Qishan Noddles with Ground Pork,这种翻译方法虽然突出了地域特征,说明了食材中的“臊子”有猪肉,避免了有些游客的宗教禁忌,但是并没有突出“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音译+解释的方法,将其译为:Qishan Noddles (hot and sour noddle with ground pork).这样既突出了地域,也说明了“臊子”的食材和面的口感。
2.直译法。陕西面食的命名除了以其隐喻的文化背景命名之外,还有很多是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例如刀削杂酱面,菠菜凉面,麻酱拌面等。在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公布的小吃翻译中其中就有这些面食的翻译。“刀削杂酱面”翻译为“Knife-peeled Noodles with Meat Sauce”,“麻酱拌面”翻译为“Noddles with Sesames Sauce”,“菠菜凉面”翻译为“Cold Noodles with Spinach”,这样翻译能够让游客很直观的了解到面食的原材料,便于做出选择。但是商务厅在此次公布的小吃名单的翻译中也有“西府浆水面”,将其直译为“Western Style pickled vegetable Noodles ”,很显然这样的翻译方法是不准确的。“西府”在陕西是指关中以西,尤指宝鸡。如果将其直译为“western”不仅丢失了内涵的面食文化,还会让人误以为这种面食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西府”直译为“Xifu”或者是“Baoji”,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西府浆水面”直译为“Xifu/Baoji Noddles with Pickled Vegetable”, 这种译法既反映了地域特征和原材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3.意译法。陕西有一种面食小吃叫做“葫芦头泡馍”,葫芦头就是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肥肠,因做熟后状像葫芦头,葫芦头泡馍就是将肥肠与掰碎的馍加其他辅料、调料用肉汤泡制成。有的翻译直接将其翻译为“Hulu Tou”,这种翻译方法没有将原材料反映出来。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不吃动物的内脏的,这样的翻译方法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意译法,根据原材料来进行翻译。在英语里“chitterlings”就是指可食用的猪肠,“Hulu Tou(chitterlings in broth)”,这种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它的特色,还能让西方国家的游客清楚所包含的食材,避免饮食上的尴尬。
五、结语
陕西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面食名称翻译的目的一方面是弘扬陕西面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给游客提供简洁准确的信息,避免引起文化冲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准确的反映陕西面食名称还要注意中西方饮食文化观念的差异。政府及各界也要重视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不断的改进不足之处,形成统一的规范,以达到传播陕西面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建中.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view,35693.htm?li=aladdin.
[4]尚亚宁,眭春迎,孟静.陕西特色小吃英译对策探究[J].学术沙龙,2015.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俄语成语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79-02
《现代俄罗斯标准语辞典》中对于成语的解释是:成语是不能逐字地被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言语固定短语。成语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能够经济有效地表达出复杂、深刻甚至丰富的感情。俄语成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俄罗斯的饮食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体现着俄罗斯人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及传统的世界观与处世哲学。俄语中有关民族饮食文化现象的成语,记录反映了俄罗斯的传统饮食及风俗,是民族语言的财富。本文将从历史、宗教、民俗传统三个方面,探讨俄语成语中的饮食文化现象,阐述这些饮食文化现象所体现出的俄罗斯民族特色。
一、俄语成语中饮食文化现象的历史特点
有关饮食文化的俄语成语中,词语хлеб(面包)、соль(盐)、хлеб-соль(面包—盐)参与构成的成语最多,反映出面包及盐在俄罗斯饮食中的地位,以及自古以来俄罗斯民族对于面包和盐的喜爱与重视程度。其中固定短语хлеб-соль(面包—盐)作为沿用至今的一種迎接贵宾的仪式,频频出现在俄语成语中,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俄语成语中хлеб(面包)所体现的历史特点
对俄罗斯民族而言,面包永远是最珍贵的食物,是最典型的主食,是永远的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乃至精神食粮。俄罗斯早在9世纪就出现了由发酵面粉烘烤而成的传统黑麦面包。早期的谚语和俗语中表达了俄罗斯人对面包浓厚的喜爱之情。如:Рыба—вода,ягода—трава,хлеб—всемуголова(鱼儿离不开水,浆果离不开秧,面包谁也离不开)。
在俄语成语中калач(锁形白面包)和каравай(大圆面包)均有体现,例如калачнезаманишь(什么东西也引诱不动)。在9至11世纪沙皇时代的俄国农村生活十分艰苦,有时连用黑麦做的粗劣的黑面包都吃不到,所以用小麦粉烘制的圆形白面包在农村很少见,非常珍贵,只有重大节日时才品尝得到,因此产生了这样一个成语:Начужойкаравайглазанеподымай(不要垂涎别人的东西)。
(二)俄语成语中соль(盐)所体现的历史特点
俄罗斯人民对于盐的深厚感情甚于其他任何民族,盐在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占有极其独特和重要的地位。在古罗斯,盐因来之不易而成为异常珍贵的食物。公元5世纪时匈奴帝国称雄欧亚大陆,匈奴头领阿提拉破坏了俄罗斯大部分晒盐场。到9-10世纪时,盐已经成为稀有的贵重品,款待贵宾时才有幸一尝。如成语несоль,нохлебавщи(大失所望,非常失望)就是指客人若尝到汤里没盐或桌上没有盐罐,就会感觉受到冷落。
盐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赋予了盐可靠、精华、友谊的文化内涵,如成语Человекузнаешь,когдаснимпудсольсъещь(和他吃完一普特盐才知其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俄罗斯人认为吃完一普特盐(相当于16.38公斤)相当于一起生活很久,能全面了解一个人,用一普特盐喻指相知的长久和友情的深厚。出自《圣经》的成语сольземли(民族精华;社会中坚)也认为“盐”即“精华”,因为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盐的提炼也是去糟粕取精华的过程。
(三)俄语成语中хлеб-соль(面包—盐)所体现的历史特点
面包与盐是俄罗斯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主食。对俄罗斯人民来说,面包与盐永远是最珍贵的食物,所以也成了沿用至今的传统待客礼仪。在反映待客与饮食的成语中,хлеб-соль(面包—盐)占据了首要位置。这种礼仪也与俄罗斯饮食的生态环境有关,俄罗斯的种植环境决定了以“麦”为主的单一农作物结构,盐的来之不易决定了俄罗斯人民对于面包和盐的推崇,它们标志着富裕和丰收,也体现出了俄罗斯民族的慷慨好客、和睦友谊。如:встречатьсхлебом-солью(捧着面包和盐欢迎贵客)、хлебдасоль(祝你胃口好!)、подноситьхлеб-соль(献上面包和盐,隆重地欢迎)。按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习俗,迎接贵宾时主人双手托盘,上面铺有漂亮的绣花巾,盘子正中放一个大圆面包,面包上是一个盐罐。而客人应该吻一下面包,然后掰一小块,撒上一点盐,品尝一下并表示谢意。
二、俄语成语中饮食文化现象的宗教特点
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和文化。宗教文化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地影响着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俄语的产生发展一直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俄语成语作为俄语的精华所在,也记录了宗教发展影响下的俄罗斯文化。受宗教影响的饮食文化,伴随着宗教节日仪式及庆典的发展和演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饮食,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色彩。
(一)包含блин(薄饼)的成语的宗教文化特点
公元10世纪中叶前,古罗斯人大多信奉多神教,产生于多神教时期的谢肉节源于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农民急切地盼望冬去春来,所以谢肉节也称“送冬节”。
谢肉节期间最重要的食物是блин(薄饼)。因为薄饼是圆的,人们将它当做太阳的象征。薄饼是谢肉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也成为谢肉节的象征。薄饼的制作过程也很有特点,如成语Первыйблинкомом(第一张饼难烙;万事开头难),因为做第一张薄饼时很难掌握饼的干稀程度和火候,常常烙坏。又如成语печькакблины(像做薄饼那样很快做成许多),谢肉节期间需要大量薄饼,而制作薄饼快速简单;这个成语表示创作某物虽然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却不高,带有不赞成的语气。
(二)包含пасхальныеяйца(复活节彩蛋)的成语的宗教文化特点
复活节是东正教最大的节日之一,为纪念耶稣受难之后从死里复活而设,它象征着信仰和善终将获胜。在俄罗斯复活节被称为“节日中的节日,庆典中的庆典”,庆祝活动格外隆重和神圣。传统的复活节专有食品为кулич(柱形甜面包)、пасха(复活节蛋糕)以及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的пасхальныеяйца(彩蛋)。
пасхальныеяйца(复活节彩蛋)是复活节里最重要的象征食物,意味着生命的开始与延续。俄语成语中反映复活节饮食习俗的成语为ДорогояичкокХристовудню(凡事要做的及时;要雪中送炭,勿雨后送伞)。这一成语源于复活节时人们要互赠彩蛋,尤其是红色的蛋,人们很看重收到的第一个蛋。
三、俄语成语中饮食文化的传统民俗特点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食文化。其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深受欧洲大陆及东方国家的影响。其中щи(菜汤)、борщ(甜菜汤)、окрошка(冷杂拌汤)、каша(粥)、кисель(甜羹)、пирог(馅饼)、пирожки(炸肉馅饼)、оладьи(肉冻)、квас(克瓦斯)、чай(茶)等都成为俄罗斯民族传统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俄語成语中каша(粥)所体现的传统民俗特点
自9世纪以来,俄罗斯人开始种植以麦为主的各种谷物,俄罗斯人习惯将这些谷物煮成粥。粥一直是深受俄罗斯人喜爱的传统食物。俄语中有很多与粥有关的成语,如Щидакаша—пищанаша(汤和粥就是我们的食粮)、Безкашобедневобед(没有粥不成饭)、хорошакаша,домалачашка(僧多粥少)。人们认为用牛奶熬成的粥营养丰富,能够促进成长,所以经常用来喂养小孩。成语Малокашисъел(年轻,没经验)字面意思是粥喝得少,形容人做某事或理解某事经验太少或者体力不够。
(二)俄语成语中пирог(馅饼)所体现的传统民俗特点
馅饼也是俄罗斯人的传统食物,在饮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每逢生日、新年、命名日、婚礼、葬礼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馅饼都是必不可少的。俄式馅饼用料丰富、形状多样、营养美味。
成语Некраснаизбауглами,акраснапирогами(让客人坐得好,不如让客人吃得饱)、Ешьпирогсгрибами,аязыкдержизазубами(多吃馅饼,守口如瓶)、Безблина,немасленабезпирога,неименинник(没有薄饼不过谢肉节,没有馅饼不过命名日),都说明了从古至今馅饼在俄罗斯饮食中的重要意义。
(三)俄语成语中квас(克瓦斯)所体现的传统民俗特点
克瓦斯在俄罗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流行。克瓦斯不含酒精,传统的克瓦斯由麦芽、黑麦粉和糖制成,现在则由面包发酵制成。克瓦斯在基辅时代就已经出现。俄语成语中的схлебанаквасперебиваться(生活贫苦、勉强过活),是说克瓦斯和面包是农民食物的最低标准,寓意生活极度贫困。
(四)俄语成语中чай(茶)所体现的传统民俗特点
茶在明朝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传入俄罗斯,至此茶成为了俄罗斯人民最喜爱的饮料之一,是俄罗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饮品,也延伸出许多茶文化。如成语Гдечаи,таминемощи(有茶的地方没有骨瘦如柴者),茶叶传入初期,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价格很贵,只有上层社会的有钱人才喝得起,因而就产生了上面的成语。
俄语成语中Спасибозачай-сахар(谢谢糖茶;谢谢招待)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Пригласитьначай(начашкучая)(请来喝杯茶)用作对亲朋好友发出做客的邀请,也是向对方传达友好诚意;начайдавать(付小费)也是源于旧时俄罗斯人喝茶给小费的习惯,引申为任何场合下的“付小费”。
俄罗斯的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самовар(茶炊),俄语成语中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没有茶炊不算饮茶)便传达出俄罗斯人对于茶炊的喜爱和推崇。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每逢隆重的节日,俄罗斯人一定将茶炊摆上餐桌,亲朋好友围着茶炊饮茶聊天,体现了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季元龙.俄语语言国情学——教与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马福珍.俄罗斯国情与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
[4]罗菱.俄语成语中的饮食文化与国俗语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
[5]李菊.一些饮食成语反应的俄罗斯民族文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潮汕 潮汕美食 美食旅游资源 旅游业发展
一、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
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乡,可是不论政府和高校、或是行业和企业,至今都还没有成立一个像样的潮菜研究机构。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为汕头一项独特产业,营造一种人人关注饮食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专家学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饮食文化,对潮汕美食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色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经营上过于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很多产品没有质量标准,不符合食品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产品包装十分欠缺,市场策略也缺乏现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馆,应市的菜肴多半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厨师、烹饪师的培训工作缺乏规范化和规模化。我们经常在国内外报纸上看到“高价聘请潮州菜厨师”的广告,也经常听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馆”提供的是“伪劣”产品,这表明市场上对潮菜厨师有较大的需求。我们从老厨师口中得知,培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厨需要十年以上功夫,这又表明了培训工作的艰巨性。当前的现状是,各地都办过一些短期培训班,但是既缺乏中、长期的培训规划,又缺乏一定的办学规模,甚至至今还拿不出一套潮菜厨师的培训教材。
三、如何开发和优化现有的潮汕美食旅游资源
研究潮汕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首先,要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主要有:
其一,个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突出个性,充分揭示和发展其本身独有的特色,把各项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以此来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有特色,就有吸引力,也就有了竞争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自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人文特色,二者的开发又都要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
其二,市场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以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标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市场需求是变动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随时面临着入时或过时、以及扩大或丧失吸引力的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选择开发重点。
其三,效益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提高它的使用价值和吸引能力,要以较小的投资耗费和较短的建设周期换来较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与它吸引旅游者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单正比。
潮汕美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认为,除了要搞好专门规划、加强研究和培训、扩大对外宣传、有效利用内外资金、建设潮汕美食旅游线路等之外,还应该着重做好产品定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