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

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文1

收稿日期:2014-01-13

作者简介:范洁波,韩山师范学院讲师。(广东潮州/521000)

>>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及对策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及解困思路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旅游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及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践行教育分析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常态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对策研究 榜样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 周薇.“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N].南方日报,2012 -11-22.

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层面上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价值观相互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困境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地方,为此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极为重要。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外向型发展经济为主,长期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这些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机遇。但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系列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

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历练,部分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价值观偏离的现象。

(二)教育存在的内部缺陷

1.教育载体途径方面缺乏整体规划。高校的教育载体途径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大多高校都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没有重视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学生从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单纯的用课本和课堂作为教育载体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简单的听讲式学习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弱。

2.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单一。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度不够,缺乏践行的方法,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行为。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价值观追求存在缺失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不高。在“挤独木桥上大学”的社会现状中,我国大多数的父母过于重视对孩子其他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核心的价值观的培养,家庭教育对核心价值观的缺乏会影响了大学生学价值观的动力。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度不高。高校的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大学生接受这方面知识能力较弱,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听讲,另外,教师课件及教学内容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也只是敷衍老师,把课堂时间用作娱乐。

二、改善教育现状与困境的策略思考

(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个稳定发展、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是为了更好的营造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l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应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起到关键性作用,为整个社会营造一个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更多的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学习的外部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外国价值观的流入是为了全面经济的发展,要吸收外国有益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分辨价值观方法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1.拓宽教育途径,探究教育渠道。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足不了现在大学生的需求,所以要探究教育渠道,以满足学生自身需求为前提,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比如各班班级内部召开价值观主题班会,辩论赛,小品表演,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传播,各系辅导员给学生开展价值观的知识竞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观念,才能深入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想的内在需求。

2.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水平和师资力量,结合社会与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研究教育方法,教育者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模式;提高专职教师的个人素养,课堂教学的专业化,多样化,专职辅导员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学工部和分管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社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生产力;协同发展论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122-03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生态关系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同研究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关系的生态学实质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它们都有相近或相类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也都存在生态平衡与优化的系统状态,等等。差异或区别在于:它们在进化的层次上有高低之分,而在系统的调控上则区别于是否存在意识的作用。烟台大学叶峻教授新近推出的专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2012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建构起一门全新的复杂性学科——社会生态学,首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协同发展论。可以相信并且期待,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对于生态科学尤其是社会生态学、经济科学尤其是生态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协同发展论等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科学理论价值。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这个命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和基本规范。《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进一步揭示出社会经济又以社会生态为最根本的基础即根基。因为社会实践已经一再表明并且证实,社会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完全取决于由人类主体及其环境客体所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质量和功能效率。正因为如此,社会经济的生产、消费等基本环节,统统都离不开社会生态系统的支撑与制约:如果没有生态环境(无机环境、有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供应原材料和能源,并且调配组合相关社会人才的话,哪怕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产品或商品,都根本无法制造与生产出来;同样地,如果没有生态群体(经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及时经销和消费这些产品或商品的话,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系统都将难以为继。不言而喻,社会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宗教等)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化,如果没有社会生态系统为其根基的话,它们统统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然,社会生态根基论是对社会经济基础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也是经济基础原理自身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创新。

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态根基论的基础上,《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还提出了诸如“社会平等,必然以社会生态平等为基础”,“社会公民的人权保障,必然以其社会生态权保障为基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然以在社会生态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天赋人权,不啻就是天赋人社会生态权”,“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以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必然以建设社会生态文明为基础”等一系列全新的学术见解和社会理念,从而为包括经济学特别是生态经济学、政治学特别是生态政治学、军事学特别是生态军事学、社会学特别是生态社会学、法学特别是生态法学、哲学特别是生态哲学、伦理学特别是生态伦理学、美学特别是生态美学等在内的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释出了许多新的思维与信息。

遵循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这种思维模式,过去我们总是由经济论经济,也由经济论政治,还由经济论社会的一切。现在,社会生态研究提示我们,今后应当从社会生态来讨论社会经济,再从社会生态及其经济来讨论社会政治,以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这样才能及时找准问题的根源,由此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如,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重大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生态学揭示,所有这些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实质或根源,统统都是由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或紊乱造成的。要真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就必须从社会生态的根基上去着手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分配公平公正、贫富相宜相济、防治,并由此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维持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优化。

过去我们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与论述,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在生产中的作用,即忽视了生态的生产力。所以,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由劳动者(生产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土地、原材料等)、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所组成。显然,传统的生产力概念突出地强调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作用力,从根本上忽略了生态环境因素的力量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由此,在引发和助长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地征服、改造和索取的同时,也导致自然环境不断遭受污染和破坏,其结果是不仅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而且招致自然界持续不断地报复和惩罚人类。对此,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传统的社会生产力,“它把自然力量这部分生产力删除了,剩下的只是半边生产力;它在指导实践活动时,造成了自然力的巨大破坏,说它是一种致残生产力毫不过分。”(柯宗瑞,1991)为此,《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系统,必须将“自然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包括其中;也就是说,一定要把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自然力或生态力)纳入生产力系统中来,即“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态学所关注的许多社会、生态与经济问题,同样也是生态经济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原因在于社会生态学的学科分类上。生态经济学原本就是社会生态学专门研究社会经济的学科领域,它与生态政治学、生态军事学、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生态科学学、生态心理学、生态宗教学、生态文化学等相并列,同是社会生态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和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由此,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同仁,应当热忱欢迎和积极关注社会生态学的建构与发展,以便从中吸收营养和信息,从而更好地充实与完善自己。我们相信并且期盼,随着社会生态学的建立与发展,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

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文4

一、基本原理内涵

马克思在研究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辩证关系时候发现,私有制的最终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革命,最终公有制将会取代私有制。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许多主客观因素,来实现更好地认识和发展。通过这个角度,大家不难发现,对于的发展来说,它对经济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经济学中的一些经济理论在今天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对今天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1.批判了资产阶级政冶经济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方面进行了否定和批判,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也有一定的发展合理性,只是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理论来说是不相符合的。毕竟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倡经济体制的改革,其实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恩格斯提出的这个思想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依据的。在商业活动中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对于商品贱买贵卖,因此买卖双方在利益关系上是相互冲突的,这就导致了商业活动中不信任的产生。商人通过采取欺诈的手段,利用他人的无知与轻信来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可以说商业活动处处充满欺诈。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商人们为了让商业活动中的欺诈合法化的经济学,这也是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

2.关于“竞争”的研究,竞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私有制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打破了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将资本同劳动,资本同社会财富以及资本之间逐渐走向对立,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大鱼吃小鱼”的资本兼并。竞争带来了社会的分工性,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整个大生产上的一个环节,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相互奴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社会财富被浪费掉。马克思认为,尽管竞争的核心是力图平衡供求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供求之间永远不会相互适应,双方相互脱节,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冲突,所以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而资本主义过度竞争的后果就会导致垄断,因为每个人都想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占据着有利地位,这样就会形成垄断。这一个后果的出现,就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危机,并没有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分析就会得出一些经济结论。

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文5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经济学对社会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经济发展;劳动关系;重要意义

一、前言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劳动关系与经济增长的科学,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突出作用。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经济增速较快,经济增长与劳动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要想在新形势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依托劳动关系理论,重点分析劳动经济学内涵,做好劳动经济学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在增速和内容上都能满足实际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认真分析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劳动经济学概述

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和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对于我国而言,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联系,劳动力再生产的本质是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为此,我们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解读劳动力再生产行为。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力是保证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动力,只有把握劳动力利用原则,实现对劳动力的综合利用,并重视劳动力再生产,才能够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力再生产的概念应包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这两方面内容。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再生产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概念。为此,我们应对劳动力再生产的概念有全面的认识,应积极扩大劳动力再生产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才能提高劳动力供给,进而满足社会劳动力需求。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相适应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就会快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会造成劳动力浪费,劳动力供不应求,会制约经济发展。所以,劳动力供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从劳动力资源入手,优化劳动力结构,保持劳动力供给在短期及长期都处于平衡状态,才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3)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目前劳动就业已经纳入了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保增长促就业。劳动就业是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劳动就业率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劳动就业率高,则表明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整体经济增速也比较高。在劳动就业中,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是劳动就业率的具体体现。在对劳动就业进行研究中,我们还要正确分析就业与工资的发展关系,并做好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满足劳动就业需要。所以,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应认识到劳动就业的概念。(4)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的宏观管理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劳动力的宏观管理中,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保证。此外,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需要建立专门的劳务市场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也需要配套的劳务市场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引导。在目前劳动力资源的宏观管理中,建立适合劳动力发展的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从这一点来看,劳动力的宏观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内容。

三、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研究内容,还是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参考和重要研究内容。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遭遇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推进,所有国家和个人都将投身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去;另外一方面,世界范围所有的发展契机将惠及所有国家和个人。在这个大背景下,只有培养起自己本国的效率极高、技术过硬、研发能力强的劳动人才大军在能赢得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竞争。所以,研究当前劳动经济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十分重要。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劳动经济学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劳动经济学以其专业的学术特征,很好地诠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重要性,解释了劳动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考虑到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劳动经济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和劳动力的宏观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理论支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2)劳动经济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明确经济发展方向,找准经济增长点,并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劳动经济学的出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使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对劳动力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劳动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劳动经济学不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正确利用。(3)劳动经济学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空白。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理论较多,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中劳动经济学由于对劳动力资源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从这一点来看,劳动经济学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劳动经济学的作用,以及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将劳动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明确劳动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正确利用劳动经济学理论,促进经济发展。

四、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和劳动力的宏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为此,我们应明确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劳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劳动经济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劳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劳动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具体到个人的劳动行为和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对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准确概括,加深了对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为此,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明确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开展劳动经济学研究,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生产劳动活动衍生出人类社会其他所有活动,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决定因素。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将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生产活动的认识从普通理论层面上升到了经济学层面,对经济活动实现了准确概括。所以,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手段,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重视劳动经济学的作用。(3)劳动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看待,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的了解,重视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劳动经济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使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劳动经济学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劳动经济的研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发展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民,研究劳动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切实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对劳动经济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重点开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劳动经济学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认识到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结论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在很多行业和很多领域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世人瞩目。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多样,较为复杂,系统研究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伦渠,林原.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06).

[2] 熊新发,陈玉杰.劳动科学研究的特征分析——基于学术界对《劳动合同法》争论的反思[J].现代管理科学,2011(06).

[3] 王露萱.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0(28).

[4] 闫威,陈长怀,韩美清.劳动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J].商业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