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1
>> 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保税物流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论当前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鳗鱼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走出困境的对策 我国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机作业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城市供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国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自助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及管理对策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2-3.
[4]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220万亿 从业人员超3000万人,中国经济网[EB/OL]., 2014-10-08.
[6]如何创建智能物流系统?[EB/OL]., 2012-2-12.
[7]俞建峰.物联网工程开发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 农产品基地;建设现状;精品农业;问题;对策;陕西铜川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34-01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辖4个区1个县,总面积为3 882 km2,总人口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农业所占份额虽低,但基础条件优越,随着城市转型的需要,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铜川农业以“果、牧、药、菜”四大产业为主,苹果种植面积5.8万hm2,产量64万t;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3 300、1 600、9 485 t;中药材种植面积4 586.67 hm2,设施蔬菜面积333.33 hm2。铜川市利用基地优势打造精品农业的思路是铜川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
1 铜川市农产品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铜川市针对工业煤尘、粉尘严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坚持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手抓严格执法,着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业,建设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农业生产基地。“春蕾”牌绿色食品鸡蛋为西北鲜蛋第一品牌,也是全国名牌农产品;亨瑞猪场是陕西最大的生猪养殖场;“孟姜红”鲜桃个大、味美,市场紧俏;“维美”樱桃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张响亮“名片”;九州公司的“九州龙”礼品苹果享誉京城、闻名中外。铜川市还被确定为“陕西省奶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市”,正在建设伊利万头奶牛场。
1.1 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精品农业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铜川市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严格源头监管,加强产地检测,使得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宜君县、印台区、耀州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出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分别被陕西省确定为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和专用加工果基地;印台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宜君县优质地膜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印台区绿色食品鸡蛋标准化示范区、耀州区药材―黄芩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耀州区陈坪村樱桃专业合作社2006年以来通过实施统一栽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分户耕作等“五统一分”标准化生产经营,创出了大樱桃品牌,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农民实现了快速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各部门、各县(区)各类示范区、点据不完全统计达50个以上[1-2]。
1.2 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近年来,铜川市把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各级申报涉农项目的优先条件和项目验收的必要条件,引导基层自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支持、指导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要求,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健全完善生产过程记录档案,申报“三品”认证。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8个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8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产品获得绿色认证,7个产品获得有机认证,2个区县(宜君县和铜川新区)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境测评。印台区果业获得了欧盟EUROPE GAP认证,礼品苹果成为全国“两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礼品用果。“铜川樱桃”获得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在认证的同时,铜川市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对获证产品和基地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进一步督促认证主体规范基地统一管理,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为打造精品农业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3-4]。
1.3 落实生产基地“一对一”监管制度
从2013年开始,为了适应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农产品监管链条延长,监管对象大幅增加,监管难度更大、责任更重的实际,铜川市强化了对农产品基地的监管,对农产品基地实行定“人”(监管责任人)、定单位(责任单位)、定期(关键生产时期)的“一对一”监管,将规模化果菜基地监管责任落实到各区县果业局和果菜生产主管单位,将非规模化种植业基地监管责任落实到各区县农业局,将畜牧业养殖基地监管责任落实到各区县畜牧主管部门。并且明确了各有关监管责任人的职责:一是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二是对种植、养殖过程进行巡查,重点对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记录;三是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区县农业、果业部门;四是积极配合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查处。为建立健全基地监管的长效机制,全市统一印制了10万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管理手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管理手册》,并免费发放给各生产基地,建立了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诚信档案库,将基地的基本信息、内部检查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记录、产品质量抽检结果、标志使用情况、基地年检情况等信息纳入数据库管理,全面掌握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营状况。为掌握基地监管责任人的履职情况,统一印制、统一使用《铜川市农产品生产基“地一对一”监管记录》,为了便于农产品基地和市场的有效衔接,又印制了《铜川市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准出记录》,由生产基地与监管责任人如实填写,做到有据可查,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监管痕迹化管理。铜川市的“一对一”监管做法受到了陕西省政府分管领导的充分肯定,监管经验也被其他兄弟地市学习借鉴。
2 打造精品农业面临的问题
利用基地优势打造精品农业的思路是铜川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是对外宣传铜川、发展铜川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富裕铜川百姓、造福子孙后代的长久之计。近几年所做的工作虽然为打造精品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农产品基地规模不大
无论是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基地,还是颇具影响力的能代表全市特色产业的产品基地,在规模上都较其他兄弟城市偏小,尤其是西安市、榆林市和延安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品农业的顺利发展。
2.2 “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铜川市对此项工作没有专项补贴。省内经济条件较好的西安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每项奖励3 000元,绿色食品每项奖励1万元,有机食品每项奖励2万元;经济条件较差的商洛市每个通过认证的产品也补贴2 000元,榆林、延安、宝鸡和咸阳等地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补贴。
2.3 宣传、包装和策划力度不够
精品农业的打造不仅要求产品的质量、外观、色泽较别的产品略胜一筹,更需要借助宣传、包装和策划来支撑其发展。依靠宣传和包装打开市场、拓宽渠道,依靠策划来稳中求胜,以立于不败之地。
2.4 认证标志推广力度不大
铜川市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少见,因为这些产品的标识加贴率很低,标志推广的力度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无法对打造精品农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 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精品农业迅速发展
加强领导是打造精品农业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铜川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打造精品农业的首位,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专职人员狠抓落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3.2 制定扶持政策,多方筹集资金,为“三品”认证提供动力
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采取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三品”认证专项基金、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入股等措施,多渠道集资,做好对认证中产地环境检测与评价、产品检验、标志使用等方面的补贴,对成效显著的申报单位进行奖励。同时对生产中强化质量控制,严格执行技术规程,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农户给予生产型补助,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加快“三品”认证步伐。
3.3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精品农业国际市场
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在大中城市召开铜川精品农业推介会、促销会,广泛宣传推介铜川名优农业品牌;二是在各大中城市、超市设立铜川精品特产直销窗口,以优质抢占市场;三是巩固现有国内市场,紧密联接好客商;四是依托九州、金圣、绿想等出口企业,广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精品农产品的出口率;五是整合注册商标,“九州龙”果品、“春蕾”鸡蛋、“维美”樱桃、“孟姜红”桃等品牌都主打“陕西铜川”公共品牌。
3.4 典型引导,壮大组织,实现精品农业产业化
精品农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壮大精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基地规模,推进精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4 参考文献
[1] 韩伟达,林静,成灿土,等.关于精品农业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9(6):5-9.
[2] 丁声俊.建设城郊现代精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J].中国合作经济,2005(6):14-15.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
中国的历史变迁使农业积累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从整体条件来看,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并不容乐观。地少人多、资源匮乏、草地退化严重、农业污染加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科学家极具眼见地结合传统农业优势和现代科学技术,针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国外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中提出并形成了与我国国情及农业模式相适应的配套技术。而这一初步成就引起了国际范围的广泛关注,并被视作国际农业领域的重要发现和贡献。现代生态农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对自身进一步发展找准定位,总结传统农业的精华,结合新时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特点敢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突破。
1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积累了大量传统农业的精华,层出不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绽放在我国的各大地区。纵然我国在实践方面已有不错的成果,但无法忽略的理论研究缺陷仍摆在我们面前。由于缺乏深度的研究和针对性的总结,我国大部分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仅仅处于经验水平。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设计规划、不同生态农业的模式组合和空间分布、生态农业的标准及价值评估,分类与动态转换等各大方面在理论上缺乏说明与论述,因此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农业的纵深发展。
1.2产业化发展的落后
我国现有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环境设备条件有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小规模、高分散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无法跟上市场的基本需求。农业企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落后,农民专业素养不足、学习能力不够,基础设施供给有限,产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1.3技术缺乏进步与创新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生态农业的发展问题上过分追求模式,过分追求花哨的组装[1]。例如,把重心放在模式中的物种搭配,而不是计算模式中各物种恰当的比例、选择关键环节的配套技术。现阶段,生态农业相关的各项技术不过硬,大部分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更值得重视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在生态农业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和抵制。像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自动化农业和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触礁,导致生态农业无法完成与时代同进退的发展目标。很多人一味地加重沼气技术、间作套种技术等传统农业技术的应用,着力点偏离,不利于生态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2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2.1开展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
正确而系统的理论是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农业系统要想得以稳定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需要在于我国特点相适应的基础上依托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针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目标,开展有效的理论研究指导进一步实践极为重要。例如,根据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间歇的物质传递、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存在于农业生态亚系统之间、农业生态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处于相互作用、互相依赖及制约的状态。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维持并延续生态系统的有序结构,合理地处理好系统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实现农业发展的协调和稳定。
2.2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这一助力,选择市场化的道路是为我国生态农业赋予生命力的重要举措。但随着市场与小农经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向产业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利用本地区生态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开辟一条生产、经济和环境友好型道路[2]。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相对成熟的标准和体系,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量化,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标准化需求。
2.3强化实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高科技现代技术的运用应作为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的重点。例如,接口技术,这一强调以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为主的技术,对其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好、良性循环的微生物还原生态系统。再比如,通过规范化科技的运用,进一步规范了生产行为,从而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相应对策的实施与优化,未来的生态农业将以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加规范的实践操作、更加科学的管理决策、更加完整的信息网络、更加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目标不断进步、趋于完善,现代化、市场化乃至更高层次的统一的全国性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4
关键词 乡镇;农业区域化;发展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26-01
农业区域化的深入实施,可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基层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按照“大基地、广带动、强服务、求双赢”的工作思路,把深入实施农业区域化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向纵深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重要抓手,高起点扎实推进区域化建设各项工作[1-2]。
1 乡镇农业区域化发展模式
1.1 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模式
乡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发展企业自属基地,严格按区域化生产要求进行操作,建立农业特区,成立企业自属基地。同时抓好老基地上档升级,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品牌认证,着力培植精品菜,主攻出口蔬菜和大城市高端市场,逐步竖起自有品牌;另一方面把搞好基础设施配套作为提高区域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基地管理房,整修基地道路,栽植各类树木,新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输变电设备,架设线路。通过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基地形象,为扩大基地规模打下良好基础。
1.2 成立品牌农业办公室模式
设立品牌农业办公室,明确职责任务。重点解决企业部分农产品“有名无牌”的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培育注册市场前景较为广阔、美誉度较高的当地品牌。同时,积极地整合农业资源,在离城区较近的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探索以合作社的模式进行经营,先发展起示范园,建立“休闲农庄”,吸引城区人自己种菜吃,变成城里人的周末休闲菜园。
1.3 依托企业做大基地模式
根据农民群众的种植传统,发挥原有基地优势,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有效运行机制,扩大区域化基地面积,统筹规划农产品种植基地。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逐步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化建设基地模式,以基地引领群众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并严格按区域化生产要求进行操作,重点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发展自属示范基地,申报国家检验检疫部门认证。
1.4 结成共同体谋求双赢模式
在区域化建设过程中,引导企业在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的同时,严格按国际标准规范使用农药、化肥,实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进行标准化生产,努力降低药残和肥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靠质量赢信誉,向质量要效益。改变原来企业与农民之间你种我收的供求关系,引导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转变经营模式,对化学药品的投入从用量、品种和时间上进行严格控制,并对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进行统一调控,以达到同种同收同获利的目的。
1.5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在抓好企业自备基地和订单基地的同时,重点发展土地合作社、种养协会等合作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营业大厅,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发展土地合作社、种养协会,扩大区域化基地。围绕推进区域化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新路子[3-4]。特别是以企业为依托,以建立土地合作社为新型载体,以规模经营为发展方向,完善土地流转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农业区域化向深层次发展。由土地合作社牵头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企业,企业为本社成员及时提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技术指导,并对整个生产过程实行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种子、技术指导、收购加工等“五统一”监控管理,统一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品收获后,由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同时扣除企业先前投入的资金。这样,社员除获取土地租金外,产品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增加农民收入。
2 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基地建设规模受限,土地流转困难
在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基地,推进区域化建设过程中,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生产管理难以统一,土地产出效益低等实际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园区建设中首先面临的是土地问题。由于受土地因素的制约,加之群众认识不够,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园区规模发展受到限制。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有限,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档次不高,不能形成强大的带动力与辐射力,难以满足园区的发展需要。部分群众对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 农业品牌意识不强,资金和人才缺乏
农业品牌创建较少,国家级出口品牌仍是空白,且农民的品牌创建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缺乏品牌营销战略意识。园区建设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人才,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合作社受资金有限、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存在着规模不一、经济实力不强、章程的内容与执行不规范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3.1 搭建合作桥梁,提升集约经营效益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新途径,发挥基地优势,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姻”,走集约经营的路子。完善土地流转模式和运行机制,以规模经营为发展方向,以建立土地合作社为新型载体,与企业搞好对接,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扩大辐射带动面。一是发展股份合作型组织。以企业为依托,由企业与出地村联合成立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将土地向企业集中流转,企业负责为本社成员及时提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并对生产实行全程监控管理。收获后按合同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农民可实现地租、市场差价和工资3种收入。二是发展企业带动型组织。由龙头企业牵头创办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三是发展政府引导型组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村里的能人和种养大户成立专业协会,由协会自我管理,规范运作,发挥作用,与企业同向发展。
3.2 完善服务体系,提供强力服务支撑
一方面,抓培训提高。按照全市的统一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110”服务为核心,搭建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平台积极宣传上级的法规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切实提高企业和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种植水平;另一方面,抓化学投入品管理,成立联合执法队伍,定期开展化学投入品管理专项行动,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追溯体系,确保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规范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保证企业有安全稳定的高端产品货源,实现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互利共赢。一是搞好技术培训。农民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掌握以及对标准化生产行政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长期不懈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可充分利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及培训资料、举办各类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培训,为区域化管理提供大量人才和技术支撑。二是发挥政府职能。成立区域化管理办公室,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110服务中心,负责全镇区域化建设工作规划协调、科技服务等工作,完善其功能配套。在基地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在基地办公区分别建立合作社办公室,配齐档案橱、办公桌椅等设施,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办法,成立联合执法队伍,开展化学投入品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净化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实行两条腿走路,在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内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
3.3 增加投入,激活机制
建设农业园区,采用“政府搭台,社会联手,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激发农民建设园区的热情。
4 参考文献
[1] 沈根华,杨文华,韩源.农业区域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04(7):16-19,1.
[2] 张新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5
关键词: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3]严茂超.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2).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6
[关键词] 油菜 生产现状 发展对策 产量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0-02
一、油菜产业发展概况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由于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最适宜油菜的生产,从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多年的发展,加上原康星公司龙头企业的拉动,油菜从普通的白菜型品种,发展面积为8.5万亩,平均单产52.6公斤,含油量31.2%,而且品质差,到目前推广甘型油菜黔油29号、油研5号“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平均单产从52.6公斤提高到146.2公斤,含油量从31.2%提高到41.5%,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8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形成了从油菜籽生产、加工、销售的整产业链,拉动了金沙油料作物的生产,从2009年至今,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至2012年,种植面积降至15.6万亩,单产从146.2公斤下降到136.98公斤,油菜面积下降,单产降低,油菜籽生产存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
二、油菜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油菜生产比较效益低
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看,经营农业生产的农民比较效益低,在我县农民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三大作物中,又以油菜纯收入最低,平均亩产按140公斤计,市场单价每公斤5.4元,亩产值为756元,每亩种子、肥料投入为205元,每亩农民收入为551元,油菜籽生产平均每亩劳动力13个,每个劳动力投入工资为43.1元,金沙从事务工,每个劳动力为80元,技工工资在150元以上,油菜生产比较效益低,从“三化同步”中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化,延长产业链,这是大方向,油菜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近几年公司的经营效益不好,油菜籽单价低,今年每公斤4.6元,严重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特别是旱地油菜面积大减,全县总产从2008年的4386万公斤,至2012年减到2236.8万公斤,减96.08%。
2.农业结构调整,油菜面积调减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坝区及各乡镇比较适宜种植油菜的土地,大都规划为城市及工业用地,如岩孔镇大水村工业用地达1000多亩,各乡镇规划种植茶叶、蔬菜等各种经济作物有较大面积,粮食面积大减,加上农业比较效益低,特别是油菜作物,油菜种植面积自然调减。
3.2008年至今油菜产业链条断裂
近两年来金沙的主要油菜产业的龙头企业“贵州省康星集团公司”,由于公司异地搬迁,进行改扩建,没有生产加工销售油菜,没有向农户收购油菜籽,油菜产业链条断裂,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4.油菜轻简栽培推广面积小,机械化推广度为零
从整个油菜产业链来看,油菜籽生产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要降低油菜籽生产成本,一是推广农业机械化来降低劳动力成本,但金沙甚至整个贵州省,坡耕地多,土地经营权属农民所有,没有连片适宜农业机械的地块,推广农业机械举步艰难,金沙机播、机收推广度为零。二是推广成熟的轻简栽培技术,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油菜免耕育苗移栽、稻桩点播等各项栽培技术虽然成熟,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油菜轻简栽培技术面积还在处于示范阶,推广面积不大,农民种植油菜还是80年代育苗移的种植方式尚未改变。劳动力成本高,种植油菜纯收入低,大部份农户只种大季作物,不种小季作物的油菜,导致大面积土地弃耕。
5.金沙油菜生产还不够重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是主流,油菜生产仅靠农业部门为完成上级的项目,除了点上油菜生产得到重视外,面上工作是农民自由发展,还没有引起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油菜生产的对策
1.需要贵州省康星集团公司龙头企业拉动,延长油菜产业链、增加产品副加值,油菜生产需要龙头企业的拉动,农户的油菜籽要有龙头企业收购,并且适当让利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企业设法增加附加值,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
2.农业部门和农业机械中心密切配合,推广农艺和油菜全程机械化的示范与推广,降低劳动力成体,增加农民纯收入。
3.成立专业合作社,适当流转土地种植油菜,把各项新技术进行组装,作好示范,向周边推广,同时作好油菜籽的收贮,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4.搞好油菜的有机认证和标准化栽培,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效应,增加附加值打下良好基础。
5.组织机构的完善,由县政府专门成立油菜产业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奖惩机制,重点乡镇也成立专门班子,配备专门力量,安排专项资金,搞好产业建设;县级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一是没菜生产办公室,主要负责油菜籽的生产工作,主要包括推广农艺与农业机械全程结合,推广组装增产栽培技术,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农民纯收益;二是产品加工办公室,负责加工企业的协调、新产品开发、标准实施;三是信息办公室,负责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信息收集、整理、,及时向各级政府、生产基地、专业协会、加工、流通企业提供可靠动态信息、苗头信息等前沿工作;县政府拟对特色农产生产制定优惠政策,包括财政、信贷、税收、外贸、人才等政策,不断完善油菜优势产区建设的投资政策,龙头企业发展政策,基地建设扶持政策,为工商企业进入油菜产业开发领域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新办深加工龙头企业在信贷优先扶持外,从投产时起免缴三年以上国家税费。
6.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有关惠农扶持资金及省地农业产业化调整项目的配套资金外,企业同样调整一部份资金用于油菜业生产上,重点扶持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有机认证、科技攻关、科技培训、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聘请专家等公益事业等;县财政、农业、科技、农开办、扶贫办等涉农单位的专项资金由县政府重新整合,相对集中支持,形成合力,专项资金向优质油菜产业带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倾斜;银信部门优先信贷扶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职能转变的逐步到位,油菜产业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充分发挥油菜资源、科研机构、加工企业、运销企业的优势,通过组建“油菜产业协会”,将油菜育种、科研、供种、种植、收购、加工、运销等环节与产业发展进行有机整合协调,将有利于全面推进优质油菜产业化进程;油菜专业协会这一民间中介组织,不仅可以承担有关双低油菜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而且在组织技术交流、市场信息、技术攻关合作等方面均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婧,喀斯特贫困山区农地流转的问题思考与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9):224—226
[2]梁颖,蔡承智. 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角下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重点探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57—261
[3]候国佐主编,贵州油菜,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12第1版
[4]朱云才,油菜收获机的探讨[J].江苏农机与农艺,2003(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