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职工生活品质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职工生活品质的建议范文1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SMART”原则源于目标管理,本文对其内涵进行创新界定,结合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融入更符合主体要素的结构完备性(Structure Integrity)、匹配性(Matching)、适应性(Adaptability)、关联性(Relevant)、时间限定性(Time Bond),在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搭建有效的联动通道。
关键词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联动;SMART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35-03
作者简介:黄宝章(1964—),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SMART’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80035,项目负责人:黄宝章)
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其中,有55%的已就业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占51%。同时,全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有33%的人在半年内出现过离职现象。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高于本科毕业生,有4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有过离职现象。为何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低、离职率高呢?这引起本课题组所有成员的一致关注。
问题的提出
由麦可思研究院(MY COS Institute)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7届为84.1%,2008届为83.5%,2009届为85.2%。仅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占88%)。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8.1%。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高职高专占63%。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58%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高职高专占60%。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趋势降低。
“面向人人、面向终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已成为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改革的重要依据。但劳动力资源近年来远未达到有效配置甚至呈现闲置状态。《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蓝皮书指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有14.6%处于低就业状态。来自“无业与退休”家庭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低就业比例最高,高职高专占18.5%。这种劳动力的浪费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加之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从单纯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开始向注重办学质量、塑造品牌转型,发展方式也由初期的合并、外延式做大向精简、内涵式做强转变。因此,协调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强调个性发展、特色鲜明、品牌塑造和社会评价已成为职业院校生死攸关的问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研究刻不容缓。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理论依据
三螺旋理论 在知识经济创新时代,制度环境的各要素——政府、企业与学校要以市场要求为纽带创新联结链,形成一种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所谓三螺旋理论。
区域竞争力理论 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要素中,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其中,科技竞争力的26项指标中有19项与教育相关,国民素质竞争力的44项指标中有22项与教育密切相关。
非均衡增长理论 以高等教育为基础的“产业结构更新”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动力,即区域劳动力质量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同样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依托,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实践证明,对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最大的是地方政府。因此,职业教育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应”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有实践动手能力,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和欢迎。我们可以参考“六个对接”进行判断,即培养目标对接、培养模式对接、课程体系对接、教学内容对接、考核评价方式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落地式”、“永久牌”实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最需要的人才。
组织生命全息理论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有机的生命体。健康的生命体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全息的、自组织的、可遗传的耗散结构系统。区域经济是有机的全息生命体,由其基因(组织DNA)和生存环境(产业和市场)组成。区域经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区域内教育、经济、科技的互动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系统。
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SMART构建
英国GNVQ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美国社区学院职教模式、澳大利亚TAFE职教模式、日本企业职业教育模式、韩国政府职教“产学合作”法制化模式等无不说明,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层次、规模、专业结构调整起决定性作用。各国职业教育特色集中体现在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服务本国经济发展、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上。
目前,我国职教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存在不和谐,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缺乏层次、区域间不平衡。我们以江苏为例展开调研,获得的启示为:作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巨大的吸纳作用;围绕区域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类专业群,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进行匹配性调整,培养大批加工制造业“灰领”人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重心将由“偏硬”向“偏软”发展,从关心设备购置、实训厂房建设向关心人文、提升生活品质发展,以工科类为强势的专业布局将向文科类、服务类转移,最终通过专业设置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对接。
针对此特点,我们建议以区域为范围,以行业为纵线,以时间为横线,创新SMART研究思路,实施对职业教育的分段分类分项目管理,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寻找路径。
SMART模型内涵释义
SMART原则源自目标管理,最早由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意思是说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空说无凭,必须加强考核,建立考核指标,含目标与绩效。(1)考核区域职教结构完备性(Structure Integrity),关键看区域职业教育结构的搭配和安排,研究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开设的状态。(2)考核二者匹配性(Matching),关键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配合或搭配,也就是常说的吻合度。(3)考核职教适应性(Adaptability),关键看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这个生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绩效评估。(4)考核二者关联性(Relevant),关键看描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5)考核时间限定性(Time Bond),关键考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所需之间有一定的时差,通俗地说,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只有缩短时间上的距离,才能使人的可用时间增加,使物的获得时间减少,在消费者需要时将产品送达。这里含三方面:一是缩短时间差创造效用;二是弥补时间差创造效用;三是延长时间差创造效用。
因此,应创新性地实施SMART,探寻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途径,研讨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促使职业教育发挥其重要功能,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与吸引力。
研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SMART的意义
目前,职业教育提倡与社会需求接轨,接轨着重看三种能力:一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能力;二是专业群的基础能力;三是学习者生涯规划和自我适应能力。
为职业教育规划提供导向——行为标准 通过调研比较,清晰地显示职业教育结构完备以及与社会对接的匹配度,为职业教育规划提供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供需的均衡度。
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合理的评价尺度——评价标准 通过对比分析,职业教育在关注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应关注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公众、企业、服务、回应、效率的职业教育绩效评估价值角度建构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
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路径——控制标准 通过比较分析、个案探讨,研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职业院校发展态势,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路径,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推动职教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元素——相关标准 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产业结构、专业结构、就业结构,论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联性,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提高职教吻合度。
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时限标准 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培养主体职业院校与用人主体即区域经济之间搭建有效通道,充分发挥人才效用,实现人才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