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1
一、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网络资源的积极作用
(一)拓展课堂教学范围
网络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中,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拓展了课堂教学范围,实现了课本知识的升华与外延,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通过网络资源中的各种生动案例,消除政治教学偏理论化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学生听”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的自主性未能激发出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缺乏参与感。应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学生能够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而教师的教学也变得不再单调,并且还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很多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三)增强学生的学习创造力
政治学习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结不同类型学科的一般学习方法,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为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创设了良好的空间。在面对多样性的学习资源时,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网络资源的应用法则
(一)应用网络资源要结合政治教学的基本特征
网络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体现特殊性,需要深入结合政治学科的基本特征,以宣扬积极正面的思想为基本前提,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消费面面观”的内容时,教师引用了网络资源中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既有青少年学生挥霍成性、无节制消费的反面案例,也有不从众、个性化消费的正面案例,但教师最终还是要使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消费观。
(二)应用网络资源要融入课程设计思想
网络资源以其丰富性、多样性成为教学者进行辅助教学的首选素材,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融入课程设计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从备课、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中均通过网络资源提升其质量,使学生获得最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者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素质
高中政治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需要教学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增强辨析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更好地为政治教学服务。具体来看,高中政治教师主要需要提升以下几种能力: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融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病毒与预防课程;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90-02
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以信息安全技术一章中的计算机病毒与预防为例,介绍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来设计本节课教学。
1 基于信息化资源、教材、学情的思考
1)基于信息化资源为了保证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准备了以下资源:本课程的计算机室;本课程的网络课程;网络教室管理软件;网络教学资源库;校园网站。
2)基于教材在网络信息时代,黑客与病毒成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已在个人电脑中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危害,成为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有鉴于此,本节内容选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授课时间2学时。教材在全面介绍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之后,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其重点是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及杀毒软件的使用,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3)基于学情中职年龄段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学习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库建立信息化环境,采用直观的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内容,丰富课堂内容,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准备、目标、方法
课前准备工作 借助班级Q群、微信群帖子,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图片和文字素材,自行将素材拷贝到课堂。同时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名单公布到群上,让学生在网上先自行学习。
目标确定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标和教材特点,基本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病毒、防范病毒、清除病毒等;2)能力目标:学会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技能;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精神,养成好习惯尊重知识产权文明守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该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难点是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操作,增强病毒防范意识。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设置疑问,让学生在任务指导书的指引下,在小组自主探究的模式下,在趣味游戏及作品展示的任务下,逐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分析 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来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协作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游戏教学等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应用的能力。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他们会学。
3 信息化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程时间分配为教学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实施45分钟,课程练习35分钟,总结评价5分钟。通过贴近学生的4个主题,应用信息化技术于教学。
环节一:趣味导入。导入表哥和表妹的故事。表哥买电脑一年多,不见他使用,表妹深感奇怪,就问他:“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开电脑呢?”表哥垂头丧气地答:“真倒霉,电脑买来第二天就中毒了,我一年都不开电脑,就是想把病毒饿死再说!”
提出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的区别又是什么呢?设问思考,引导观察产生感性认识。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病毒爆发的视频,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开始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基本特征。
环节二:教学实施。通过下载关于如何传播计算机病毒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有外部设备、拷贝文件、网上下载、电子邮件等。并逐步介绍频繁死机、无法正常启动、文件的属性变化都是计算机病毒的表现。通过案例、演示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讲解的视频让学生开始认识黑客,讲解防范黑客的方法,引导道德规范。
接着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了解新增病毒的数据,病毒造成的危害。创设情境:电脑中毒,资料丢失,无法工作该怎么办?讲解简单病毒、顽固病毒、恶性病毒的区别,如何清除病毒。最后又通过几个杀毒软件的图片以及视频进行知识点讲解,如何让电脑安全无懈可击。
环节三:课堂训练。教师发出两个程序,让学生进行杀毒训练,通过练习杀毒软件的使用树立防范警惕意识,把病毒拒之门外。以上内容都是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老师自编的口诀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真正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
环节四:课程小结主要采用教师串讲、学生体验、分组讨论、尝试归纳的方式。如果还未能完全掌握,还可以通过老师自编的口诀进行巩固。拓展提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国内著名的杀毒软件,为学校的机房和教学办公室进行查杀病毒。
环节五:教学评教。教学评教通过教学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1)学生自我的评价;2)组内合作评价;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在学习接近尾声时,通过评教活动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后助学: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可以查阅资料,查看上课视频,网上测试等,通过网络课程可以练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助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同时采用学生熟悉的QQ、微信、微博作为课外沟通手段,用心交流,及时解决课堂内外的问题。
4 结语
立足实践、采用时尚的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多媒体信息化的使用,原本抽象、难以理解、枯燥的计算机病毒及预防内容,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都提出新的教学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应该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更好地把握教学,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都能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的信息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更新教学观念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必须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以保证教授学生的都是最新的知识。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学习一些新的技术,还要不断地走出去,接受一定培训。同时新课标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还特别要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合理选用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任何学科的教学,总离不开对教材思想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然后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各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新课程以自主性学习为基石、以小组探究为方式、以教师的疏导为线索、以信息素养和能力为目标,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我们选用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体验:
2.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例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在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如从长板桥张飞喝退百万曹兵、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空城计、张松献地图、刘备借荆州、关羽水淹七军和在江边修建烽火台却大意失荆州导致军心涣散败走麦城等等中找出信息的各种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2、讨论教学法
在教学中,要经常穿插讨论进行教学,因为它的信息交换模式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换量大,反馈信息快而强;激发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深入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力,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展;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可以随时调节教学进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授《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课,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和“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等主题线索进行讨论,学生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浓厚。而此时教师就要注意调节节奏,以提高效率和效果。
2.3、分组教学法
上课期间,师生要互动教学,加强辅导与交流,提高学生互动学习能力。如:教师布置了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学生组内之间相互讨论,加强组内的协作,而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老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点拨各组,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与个人,然后组间交流,组间小结,总结经验、方法,博采众长。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教师还可以挑选出那些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悉、学有余力、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组长,加强组长的监督、辅导作用,同时老师也能分出身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4、案例教学法
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在进行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时,经常将学生作为听众,把记忆知识当成是目标,但这样做,很可能丧失了更富有教育意义的“思维过程”,而案例教学法则不同,它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技能和态度,而这些宝贵的东西也正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实现的。
3、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引导学生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4
自2010年以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已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展示平台,受到了各职业院校和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参赛教师是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水平较高的群体,其年龄、性别、专业、学历、职务、地域、参赛项目等特征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概貌。鉴于2013年是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4年来参赛覆盖面最广的一次,代表性最强,本文试图通过对2013年参赛的中高职教师基本特征的数理统计,勾勒出我国信息化教学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师形象。同时,通过不同地区参赛、获奖数量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描绘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2013年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区域数据比较
2013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共收到37个参赛队的667件参赛作品,参赛教师1168人,基本实现了省级单位的全覆盖。其中,中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77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204件,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83件;高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68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173件,网络课程比赛62件。最终,中职组214个项目获奖,高职组210个项目获奖。
根据大赛报名平台采集的参赛以及获奖信息,首先从地域分布上进行统计。
(一)各地参赛报名情况
从参赛队的报名情况来看,参赛人数排名前十的省市见表1。
以片区统计,可以得到以下饼图,见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教学的参与程度有一定关联,如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华东省份参赛意愿最强,而中部地区参加比例相对较低。大连、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其报名参赛人数超过了很多人口大省,这与其经济、信息化发展水平高有直接关联。其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组织与动员状况,对参赛比例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辽宁、江苏是曾承办过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省份,两省的职业院校、教师对大赛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非常高,2013年参赛报名人数位列前茅。与之相对,经济较发达的华南片区的参赛人数占比却与西南、西北地区一样,同为9%,而其中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参赛总人数却未能进入前十,甚至低于大连、宁波。这种情况与相关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大赛的组织动员情况有关。
(二)各地获奖数量统计
如果说参赛比例主要反映该省的经济状况、组织工作情况及教师的参赛热情,那么获奖数量应该能更直接地反映当地的实际信息化教学水平。所以,对公布的2013年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的Top10情况做了如下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辽宁获奖总数并列第一,获得一等奖的数量也并列第一;大连、宁波不仅参赛积极性高,获奖总数也引人瞩目,尤其是大连超越北京,在获奖总数上排名第三;在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天津两市入围Top10,而上海、重庆在参赛数量与获奖数量都未进入Top10;四川、山东两省虽然在参赛数量榜单中进入top10,但却未能登上获奖总数的top10榜单;而湖南、广东两省虽然在参赛积极性上表现一般,但在获奖榜单上却挤进前10。如果说一等奖是信息化教学成果最高水平的较量,那么从一等奖获奖数量统计,北京、江苏、辽宁明显是第一阵营,一等奖数量远超其他省市,其基本上代表了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最高水平。
(三)各地获奖比例统计
如果用获奖人数与参赛人数的比例以及获奖总数两个参数来统计,排名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西藏派出的人员最少,但2位选手都获得了三等奖,因此获奖比例为100%,但这个是比较特例的情况,可以暂且不考虑。浙江省、海南省虽然在表1、表2中都没能上榜,但在获奖比例表中却处于靠前位置,说明其参赛教师的综合实力较强。江苏、大连、辽宁三个参赛队虽然在之前的获奖总数中排名相近,但在获奖比例表中却出现了位次的变化与分化。在获奖总数表中排名第5的河南省,这次却没能在比例表上榜。另一个比较意外的是参赛人数排名第7的四川省,在获奖比例排行中仅为28位,获奖比例22%。
二、2013年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教师特征统计
(一)参赛教师任教内容
从参赛教师的任教内容来看,公共基础课教师占19.1%,其余均为专业课教师。这一比例,与大赛赛项设置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相关。具体的任教内容、专业比例如图2。
(二)参赛教师的学历背景
统计显示,高职参赛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37%)的比例大于中职(本科83%,硕士15%,博士1%,大专1%),但总体来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是参赛的主体,比例基本都在99%左右。
(三)参赛教师年龄结构统计
为了便于统计,将参赛教师的年龄分为7段: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岁以上。中高职参赛教师年龄比例结构如图3、图4。中高职参赛教师的年龄构成总体趋同,45岁以上和25岁以下的比例都较小。中高职参赛的主体人群略有差异。中职26~35岁的教师占62%,而高职则年龄相对上移,31~40岁是主力,占59%,这可能与高职教师的学历背景略高于中职教师,就业年龄相对较晚有关。但抛开差异,可以看出31~35岁是中高职教师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黄金年龄段。此年龄段的教师既对教育技术有较高的敏感性与较强的接受度,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课程建设体会,有较成型的教研思路,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
(四)性别
统计显示,中职参赛的女教师(62%)要明显多于男教师(38%),高职参赛的男女教师比例基本对等(男51%,女49%)。而从中高职参赛总人数的性别比例来看,女教师多于男教师。这个结果说明,信息化教学手段正日益人性化,操作和使用日趋简单,性别差异不再是推广信息化教学的障碍。
(五)参赛教师职务状况
参赛教师职务的统计情况如图5。可以看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部分院系主任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而职业院校中的行政编制人员,如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等行政岗位的人员也能积极投身教育信息化大赛,参与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工作,这样的局面对于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利。企业人员参赛体现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对参赛情况、获奖情况的统计,以及中高职参赛教师特征的分析,可以做出如下描述: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同时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态度与实干精神非常关键,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越重视,推动力度越大,则这项工作的发展越稳健。
其次,我国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人才基础已经具备,其中,信息化教学的“核心人群”面貌特征描述如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1~35岁之间,主要教授专业课,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往往更突出。
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保障对这项工作的组织与引导。
二是正视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通过交流学习、辐射示范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以提升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5
一、信息化改变教学方式
1、信息化改变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教学的完成必须基于学校和教室的实体。和在信息环境下,教育系统将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传统的学校,如开放虚拟课堂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环境,如校园、教室将网络体系结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新的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将会最大程度的整合、教育的形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并创建新的教育教学规则。
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领域。受教育者不仅可以由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获得知识,也从未离开家的帮助下,电脑,网络远程接受教育,学生和教师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虚拟教室课程和讨论。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学校也将融入我们的生活。
2、信息化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研形式正在被以校本网络教研所替代。教学研究正在走向网络化,教学日常管理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传统的教研形式正在被以校本网络教研所替代。教学日常管理和教学方案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
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纸笔备课方式,电子备课方式应运而生。我市大部分学校都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备课室,解决教师备课需要.有的学校通过学校校园网络的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上传课件、集体备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有的学校教案全部按照该校“网络化备课规范”进行编写。网络备课内容要具备“电子教案、教学提纲、电子板书、配套课件”四要素,网络备课与课堂教学完全接轨。
3、信息化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信息转化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到具体,无聊到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可能使用现成的信息和知识的自主学习,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学生认知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角色,学生的学习可以灵活、多元和开放。充分体现了指导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改变教师“主导”的“安排”,学生“被动”更改为“积极”的思想, 他们开始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学习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以前遇到不会的问题只能求助于老师,现在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找到需要的问题解答方案和方法,这对起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信息化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化改变着当今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中各方交流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正确的面对信息泛滥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积极学习各种有效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寻找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与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面对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是学生能够正确认知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信息时代的变化,成为基本特征。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使信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适应时代的变化,并获得自己的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信息时代教师的有效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并促进教学和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在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可以为教师提供研究项目、工具支持和指导。教师应该打破教育科学研究神秘,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加强与他人沟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质量,并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试图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
三、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 电化教学 开放式
一、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探索电化教学的规律
1.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创设情境,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爱我的家乡》的作文时,先让学生听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然后再播放事先拍摄好的展示家乡风貌的短片,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和图像的过程中领略家乡的美好。
2.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基本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
3.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如教师在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彻底改变以往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范进中举》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把知识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可以增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智力的开拓和思维的发展。
5.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的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和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教师还可以将课件做到校园网的资料库中,学生在阅读课利用微机进行阅读时,既可以复习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又照顾个性发展的需要,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要合理。吸引学生的不是课件,而是教学的内容,不可滥用感官刺激的东西,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老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机展现给学生,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
2.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决非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引入学校或搬入课堂了事,它还应当指导和驾驭教育技术实践效果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之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契机。它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媒体教学型的教师更高,因为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技巧,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对于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个重大而又关键的挑战。
3.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