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服务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服务专业知识范文1
015年起,湖南航空产业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黄花国际机场第二条跑道即将完工,T3航站楼即将开始建设。而基于区域经济和民航产业新的发展趋势,按教育部最新的高职专业目录,将原航空服务专业调整为空中乘务专业。其专业面向针对性会更强,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发及实施现状分析
长沙航空职院自2007年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一贯贯彻校企合作办专业的思路,已有了与深航、川航等航空企业合作的基础。校企全方位合作贯彻人才培养体系,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注重突出职业能力全面发展,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健全职业人格养成、职业精神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
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工作要求展开分析,目前专业教学品质提升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因素,进一步降低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转变传统专业课程按学科化课程设置的课程设置思路,不断提升对接岗位能力开展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机制建设
1.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学院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及情况统计等,广泛邀请合作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岗位面向。将原有空中乘务方向及地面服务方向按工作领域重新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涵盖航空服务典型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参照行业企业及IATA等行业协会岗位标准调整职业面向,集中涵盖空中乘务员、客运服务员、值机票务服务员等航空服务典型岗位。
2.广泛邀请民航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能手,开展专业对口岗位(群)工作分析。进一步分解岗位要素,提炼能力培养要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工作,深度分析专业面向岗位,按照航空服务产业岗位细化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服务产业价值增值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
对航空服务专业群涉及领域开展全面市场调研,通过对湖南机场集团、深圳航空等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的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明确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分析民航企业共性岗位任务,明确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劳动对象及工具、工作与管理办法、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等,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共性及特点,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为后续选择学习载体,及确定学习内容提供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全面掌握民航服务典型岗位工作特性,只有从岗位特性入手来开展教学改革,后续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
3.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归纳职业能力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1)职业能力分析。通过教师一线岗位直接顶岗形式,体验岗位能力组成要素,归纳提取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影响的职业能力,将其组合成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或项目集,这是教学实施、教学组织单元的原始素材。(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确认典型工作任务的是专业学习领域开发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工作过程载体。代表性指项目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完一个学习领域,就可完整掌握一种作业方法,或能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比如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学会BSP自动出票软件基本程序、打票操作、证件识别方法并不是一个项目,完成一次完整的旅客订票环节才是一个项目。在航空服务专业领域我们要认识到,部分工作任务是独立的工作过程环节,本身就具有典型性,但部分工作任务的甄选比较困难。这取决于任务环境复杂性、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岗位知识域的复合性等。
4.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方案,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包括操作标准和质量标准)、工作方法(包括工具和对象、组织形式)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典型性:学习领域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的提升和深化,其教学内容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职业能力。设计的教学与训练项目必须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2)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最终职业岗位。在学习领域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始终遵循学习领域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各层次或同层级学习领域的开发,均需明确学生前置知识要求、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基于岗位能力形成课程的支持。(3)针对性:课程项目化或任务引领化是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每个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任务环节。课程需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场景要求,并推动信息化课程建设工作,实施线下至线上的一体化教学训练接口。
5.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航空服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航空服务产业的相关性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航空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深度对接航空服务与管理产业群一线岗位,调整航空服务产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解构、重构专业群课程结构。按照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理念,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全方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真实模拟工作岗位,组织教学实施,构建的课程体系图如下。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引入优质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建立合作共享型课程体系。按照“职业素养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的形式,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标准、新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坚持“教学做一体”,广泛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重点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6.校企共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专业群四层次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构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习过程由企业一线能手兼职和学校专任实训教师共同指导,按照企业用工标准进行考核,做到“真实企业环境”、“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职业要求”。
7.建设“能学、辅教”的情境式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库。以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单位,综合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流媒体载体,建立专业群素材库。校企共同确定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框架及资源标准,建设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的一体化共享型资源库,营造灵活、高效、逼真的技能训练环境,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好地在实践中检验,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能力。依据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专业素材库的基础上,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将关联的素材参照岗位工作流程结构化组合构建项目任务(或学习单元),形成自主学习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情境式”网络课程。并将建成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同时建设包括岗位信息库、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一系列专业群共享资源并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以业集群及同行共享。
三、体会与思考
1.航空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应科学分析航空服务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充分与民航企业校企协同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2.将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作为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根据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强化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3.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阶段的教学实施和共同管理,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航空服务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航空服务专业;人材培养;师资构建;实践经验
一、高职院校航空专业师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对高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他们端正的职业态度及服务精神。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的资队伍现状存在诸多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教师数量不充足
航空服务专业被关注以来的几年间,各高校均没有形成壮大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多数院校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旅游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过来“半路出家”的“专家”,应对学校需要临时培养、应急教学。为数不多的该专业教师面对需求甚大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其准确的专业知识需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就业情况不清晰的状态。
(二)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培养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学科,该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有从事过一线工作的具备多经验的人员,要求较高的职业素质、既可以讲授技能知识又可以真正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实践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转行而来,缺乏一定的专业气质和职业素质,比较勉强地适应着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
(1)专业理论知识不精通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素养和能力仍然不高,这与他们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具体地指导是密切相关的。系统的航空服务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成熟的一整套培训课程尚未形成,具我所知,大部分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对自身所学的原专业较为熟悉,而航空服务专业的实践知识基本是空白,所接触的实践并不多,对乘务员真正处理起航班及旅客问题的把握不够,因此造成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较差,执教学生时,其效果很难使学生信服。
(2)专业实践经验不丰富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需要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虽然各高职院校教师中“双师”比例比较大,但在航空服务这一领域的“双师”却为数很少,名师就更少了。另外,许多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师大多因为课时量不轻松的关系,专业进修机会也非常少,大多数教师缺乏行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缺乏岗位经验或体验,这就造成了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影响了该专业的教学的质量,使把课上好的的理念和想法在教学中仅限于“纸上谈兵”。
(3)合作外聘教师缺少教师感
现阶段,国内很多院校尝试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请拥有国际、国内航线飞行经验的空姐前来传授经验。但由于他们非师范专业以及很少有讲课经验,授课时很难把握重点,缺少教师感。记得有次我们学院聘请了一位在外航工作的空姐前来授课,专、兼职教师以及航空服务的学生本是对其高雅的气质充满了无限好奇感和羡慕感,对聆听其工作经验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授课效果却让师生有些失望,只记得该空姐的紧张。很多时候,再加上外聘合作老师缺乏与高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沟通、配合,导致学生上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高职院航空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一)教研室分工细化,使授课的实施更加顺畅
(1)加强细化教研室能力
教研室主要职能是在学院领导下,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系统最基层的教学单位,也是高校直接进行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的基层组织,是学校专业支撑的基础。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抓好教研室建设,就把握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和基础。航空服务教研室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机构,师资队伍通常采用以专职教师为基础,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方式组建,根据学生数量、课程设置等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师数量和结构。各高校航空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教师数量及专业能力结构,设置具体细化分工,尽量使每位教师都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授课,取得综合教育效果。
(2)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由于在实际工作当中,航空服务专业师资队伍涵盖了专兼职教师,校内外的教师,而且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及惩处制度,解决好教师的激励机制,让他们拥有一种真正的归属感是十分重要的。
①聘任制度
由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师资队伍构成复杂,既包括专职教师又包括兼职教师,因此在师资队伍组建上,应实行程序化聘任制度。首先,制定并公布相关教师聘任条件及聘任办法,例如规定从事航空服务主要基础课的教师的资格必须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聘请的有实际飞行经验的教师和特别优秀的教师条件可以适当放宽。其次,由研究室进行资格审查。第三,由研究室组织试讲、面试等考核环节,确定教师人选并发放聘书,组成教师队伍。通过规范化管理, 使教师队伍的建立站较高的起点上,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起步条件。
航空服务专业知识范文3
一、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方向传统英语课程教学状况
1.改革前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航空服务类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体系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相应的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基础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专业英语的分类不够细致。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不能够紧密结合,学生应用能力AB级的过级率和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航空的专业知识的掌握都没有稳步提高。很难达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要求,从而影响就业。
2.改革前航空服务类学生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工作的展开,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学识浅薄,思想简单和懒惰,缺乏主见和进取心,不愿接受新事物,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差,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怯懦,遇事缺乏果断,感情用事。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计划性,不考虑各学科的关联性。英语发音不标准,词汇量匮乏,口语表达困难,并且近年来学生出生在九十年代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家人的宠爱,外形容貌姣好,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情商较低,缺乏服务意识。这与民航业的空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航空服务类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航空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10》,在课程定位上,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侧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基础英语和民航服务英语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且民航服务英语教学要渗透教学全过程 。基于上述情况,在航空服务类高职英语教学中将基础英语与民航服务英语和民航口语相结合,是一种全面综合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满足该行业对航空服务类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进而提高就业率。
2.航空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基础英语课程应以过级为主要教学目标,重点针对全国应用能力AB级及四级考试设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按照学生的英语基础分成四级小组、三级A小组以及三级B小组。教师根据小组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的需求。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考察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定期将学生重新分组。提高了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学生过级率呈稳步上升趋势。
航空专业英语主要以听说为主,将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英语语音,专业词汇,口语句型,英语思维四个阶段以及贯穿服务意识。第一阶段英语语音课程重点是英语语音技巧,将不同发音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互相帮助,改善学生之前形成的不良发音习惯,提高学生语音水平。第二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民航相关的专业词汇以及民航空乘人员的英文广播词,作为第一阶段的后续课程,掌握了语音技巧之后,学生提高了朗读英语广播词的兴趣,并对客舱服务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三阶段为口语句型的学习,主要是以空乘以及地勤人员的口语对话为主,施行模块教学,以5-6个人为一个机舱工作组,根据不同模块进行角色扮演,组织情境对话。第四阶段为英语思维以及服务意识,迫使学生以英语思维进行民航各岗位情境模拟服务。
考核方式采取过程考核方案。设置可以与礼仪、化妆等课程相结合的考试内容,同时考查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以及学生在进行情景模拟时的仪表仪态,真正做到将各个课程相互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3.航空英语教学技术改革。鉴于传统英语学习枯燥乏味,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先进而新颖的教学技术就变得至关重要。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机应用软件帮助学生学习以及监督学生的学习成果。
航空服务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165-02
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国内外人事的往来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航空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广阔,航空服务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航空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实现由“民航大国”向转向“民航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截止2010年,民航航空服务人员中的空乘人员队伍已经超过25万,其发展规模还将成倍数增涨。优秀的航空服务人才不但是我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对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问题加以研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航空服务人才主要是指机乘空务人员,如空乘人员、航空维修人员,本文的主要从空乘人员的角度出来,探讨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
一、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培养航空服务人才的学校有中专、高职、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也相应具有梯度,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所有院校开设的课程大致相同,且都存在其他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及理论的教学课时比实践教学课多得多的问题,其他学科诸如与航空服务人才相关的基础的医学学科、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科,与人交际的社会学科等开设不足,而这些基本的其他学科正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养料。由重理论轻实践而导致的根本的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较为欠缺,不符合真正人才的标准。特别是在以技术性学习为主的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它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论学习应该服务于实践要求并运用在实践。与此要求相背地是在当前的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上,许多学校为了教学方便,减少教学成本,往往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内容则相对欠缺许多,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高分低能的通病,在航空服务中难以适应。。
虽然也有部分院校开展了实践教学如学生进入航空单位或企业见习,但是发展成熟的航空事业单位或企业分工细致,在航空服务上,一般的见习生是很少有机会能一次性参与进去,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从事一般性的服务工作,导致专业见习的针对性难以到位。
此外,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学校航空教育与现实航空发展需要没有实现有效对接,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培养职能设定。例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航空服务人才要求在科技素养能力上进一步加强,而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反应没有那么灵敏。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航空事业,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有相应的调整,而大众对其的期望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对航空服务人才质量的把关,是实现我国航空事业伟大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
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方法,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航空服务的基础素养、第二外语的学习、人际沟通交流的学习,以空乘人员为例,空乘人员的基础素养有空乘服饰礼仪、空乘举止和妆容礼仪等。第二外语的学习在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中十分重要,一方面是我国航空事业尤其是民航的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对于航空服务人才的成长意义重大。第二外语中尤其是英语,作为一门世界的通用语,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沟通,对一名从事航空服务性质的人才来说是职业必修课。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是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来获得的,这主要是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代社会,与人的沟通交流已然成为一种艺术,能否实现与人之间的愉快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服务行业的业绩和口碑,航空服务更是如此。需要注意地是航空服务人才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其内涵应该是十分宽广的,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也包含身体素质等,它是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
此外,在航空专业技能的掌握上,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内容有空乘客舱服务技能的培训、航空安全救护的训练以及对紧急突况的处理训练。空乘客舱服务技能实训是空乘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其内容涉及到整个飞行过程流程服务技能的训练,是航空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核心,培训过程中要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训操作并予以考核。航空安全救护技能的主要涉及仓内人员的救治问题,其对航空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特别是逃生训练一项,一般学校很难有专业的条件来进行。但是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救护或是对一些特殊旅客的护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量血压、跌打包扎、常见疾病的治疗、心肺的复苏等。
三、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培训目的,建立科学培训体系
在进行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时,对人才培训的目的要有清晰的认识。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具有一定航空乘务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熟练的外语使用能力、良好的体能及健康心理素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服务形成一种较为专业的认识。因此培训的目标可总结为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及强化能力三个主要方面。从此目标出发,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夯实航空服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学习基础,加强服务人员必要具备的安全应急处理能力。现实中,虽然航空用人单位的招生标准与实际录用者的自身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如果用人单位能明确所开展的培训目的,并采取科学的方法,从强化培训效果、提高受培训人员的基本素质出发,注重其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则至少能保证整个培训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力争培养出既有实力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
(二)加大实践力度,探索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航空服务专业的实践模式多种多样,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种。
1.依托学校背景建立培训基地,近年来随着对航空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航空服务技能的培训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在民航系统所属的航空高职院校,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依托这种行业背景建立了具有高水准的培训基地,这类培训基地给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本确保了所在在校学习的学生都有参与培训的机会,而它所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理想的。
2.校企合作,依托航空企业、这是航空服务人才培训常见的培训模式,校企合作,航空院校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购买实训设备,满足部分实训需要。例如校企共建模拟客舱、进行空乘人员实战演练与测试等。培训的模式是学生首先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即实行校内的技能培养,待考核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得进一步的检测和提高。此外,实行校企联合教学也是加强人才培训的一种重要方法,航空院校从企业聘请优秀的人员来校授课,由于他们本身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更贴近实践的理解,这样无疑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
另一方面,拥有企业内部的自营实训基地的航空企业也有可能只作为合作方来参与,为航空院校提供实训的机会,每年在特定时间段招生航空院校的学生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见习,这样专业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市场导向性明显。而见习表现优异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学生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条件。在见习培训过程中院校和企业可派专人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可以说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培训模式而且总体效果较好。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培训也会由于航空企业政策的调整而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3.依靠培训企业,进行人员培训部分航空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专业实训或培训的条件,通常采取依靠校外培训企业来时行相应的培训教学,院校一般在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配合课程安排进度,集中选择一个时间段将专业技能的训练转交给专业的培训企业。这样的培训模式成本较高,课程安排往往受培训企业的限制较多,培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企业的资质水准。若选择的培训企业拥有良好的培训资质则相应的培训质量会得到一定的保障。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出专业实践。从所周知,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仅仅是依靠学校或航空企业的力量,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以空中乘务专业培训来说,其具有与其他服务专业不同的地方,“高风险、高强度、高技能”是其主要的特点。但也有与其他行业相通的地方,如基本的职业礼仪、危机情况的应对。因此对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技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广泛资源。航空院校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参加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和社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例如,组织学生承担当地一些重大活动的志愿活动或礼仪活动,对航空服务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次很好锻炼机会。
此外,可以考虑利用相关课程的教学参与社会活动,比如结合外语的教学去历史博物馆、画展开展现场双语教学,结合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去国际化酒店进行中西餐礼仪的实践教学,结合航空专业知识的讲解到国际机场进行实地认知,结合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到知名酒店等进行培训。这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模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于他们整体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5.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在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中,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专业技能的竞赛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可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其专业技能需要,邀请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系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示范作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两者有机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过程中强化重点环节,完善理论知识结构,注重讲座的针对性和对实践的引导性,在举办技能竞赛的同时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促进更多人员参与进来,达到推广竞争活动的目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随着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民营航空业的不断发展,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目前在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有市场就会有动力,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也在时代变化的印记下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旭颖.关于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探讨[J].网络财富,2009(10).
[2]洪玲,刘秀丽.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定位及构建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3]胡成富.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
航空服务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航空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8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航空运输业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目前,我国航空市场蓬勃发展,整个航空业正在逐步演变成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务维修、空中服务、流程派签、票务销售等业务在内的多元化综合行业,对行业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1],从而为高职院校建设航空类专业提供了人才需求动力,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培养适应航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多层次、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挑战。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南通空港产业园”、“南通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地方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延伸配套服务于长三角及华东地区航空产业对航空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航空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开展民航商务、飞机维修、航空服务等航空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航空类专业具有安全防范严、技术含量高、规范操作强的特点,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相对于一般高职专业而言,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更需要通过校企合作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实质性问题。
(一)办学定位遵循行业要求
民航业作为高标准、严要求、重安全的特殊行业,服务指向明确、岗位职责清晰、行业标准规范。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针对行业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专业,依据相应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开设民航特有和优势专业。
(二)素质教育体现职业特色
要达到高职航空类专业团结协作、安全规范、遵章守纪、敬业奉献、优质服务的职业素质要求,就必须更好地突出以生为本,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航空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融入航空特色的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满足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三)人才培养突出工学结合
虽然高职航空类专业注重将民航相关职业的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与航空专业教学及课程体系相融合,但基于校企双主体共同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尚未达到有效匹配和无缝连接的理想程度,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生产性实训过程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教学内容反映工作实际
目前高职航空类专业虽然正在努力摆脱学科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与课程体系转变,并积极实施以工作项目和生产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2][3],但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实际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尤其是与航空企业的战略发展及工作流程的融合度较少,与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的“五对接”原则
(一)教育对接航空产业
跟进国家航空产业规划,以航空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为依托,将航空类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与航空制造、维修、服务等产业领域相结合,并进一步通过航空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来深化具有航空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达到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发展机制以及工学结合长效保障机制的目的。
(二)专业对接航空企业
航空类专业种类多、涉及面广,需要与航空产业链上下延伸的相关航空企业密切合作,立足航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拓展合作空间和领域,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传统优势,努力挖掘专业建设对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探索校企共建航空类专业的合作机制,为航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对接航空生产
基于航空产业链所形成的航空类专业体系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教学与航空生产的关联度,探索与航空企业生产管理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新机制,构建与航空企业工作岗位和生产过程要求相符的课程体系,通过航空实训基地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目标。
(四)学业对接航空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提高航空类专业学习与学生就业的契合度,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定制培养、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学习模式,在学习内容整体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实现具有航空类专业特色的学业综合规划新格局,使学生的学习始终贴近航空类企业职业岗位,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业水平的目的。
(五)学历证书对接航空职业资格证书
从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角度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根据航空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及规格要求,将航空类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量化和细化,融入航空类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之中,使之充分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创新航空类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针对高职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提出校企共建“五对接”原则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了实施航空类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工学四段递进”构建航空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根据航空产业及行业职业岗位在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对员工的共性要求,提出“1+0.5+1+0.5”的三年制“工学四段递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的校内学习中完成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第二阶段由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院和企业共同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所针对的企业特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企业定制课程,主要依托相关企业的场地和设备,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实现学生对航空类企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所选专业方向的进一步认知;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基础上,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根据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航空类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方向课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实现学生有效掌握航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第四阶段是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民航企业岗位实习,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就业的无缝连接。
(二)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民航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决定其用人单位逐步从“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使得高职航空类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已不能仅仅停留于教育标准――学历证书的获得,而要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纳入教育过程中。学院遵循民航标准,将航空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活动作为航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根基,以航空职业技能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依据,确定专业课程种类与内容,构建体现航空职业技能岗位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坚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校企共建具有民航安全理念、反映民航生产流程、体现民航技术规范、具备工学结合特点的航空类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建设集专业教材、网络课件、案例分析等为一体的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三)基于“三位一体”构建航空实训教学基地
学院根据航空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校企资源优化整合的建设目标,采取有效途径,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创新构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相辅相成的综合实训教学模式。首先,稳步建设校内航空实训基地。依据民航企业标准和规范,围绕民用航空器维修、航空服务、民航运输、航空物流等专项技能训练和职业习惯养成教育,营造真实航空文化环境和航空工程环境,满足航空专业(仿真)实训教学的需要。其次,大力拓展校外航空实训基地。将航空类企业所能提供的生产场所与企业定制课程相结合,从而真正发挥校外航空实训基地企业实作培训的作用。再次,积极实施校企共建航空培训基地。为了使实训教学能够更好地与民航职业培训相结合,学院通过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加强联系,校企共同出资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共建“南通航空培训中心”,使之成为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综合实训基地。
(四)基于“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构建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基于南通市、江苏省以及长三角地区航空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航空领域专业人才较为集中的优势,学院不断强化与航空制造、维修、服务等民航企业的交流合作,以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共建航空类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内培外引持有民航相关证照的教师和专家,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航空类专业师资团队。一方面,以岗位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专业教师到民航企业挂职锻炼为途径、以专业教师参加民航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资质为抓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以专兼结合为引导,加强对民航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培训和管理,从民航企业聘请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技能课程的讲授,积极开拓专兼职教师(尤其是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途径,通过国内与国外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努力形成规范的师资培养环境,构建校企齐抓共管的师资队伍管理新机制。
(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及流程”构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模式
为了适应航空类专业对学生更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学院在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将过程管理机制与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双主体地位,明确校企双方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责、权、利,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管理和培育航空类专业的创新机制。一方面,通过教学管理流程再造,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完善校企共同管理学生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使之真正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要求,实施与企业员工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模式,与企业合作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质量考核标准和实践监控体系,将其纳入学院总体教学评估之中,突出过程管理与过程考核的重要性与可操作性。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高职航空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充分明确双方需求、合理体现双方利益,才能在互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高职航空类专业与航空产业的真正结合,开拓航空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 注 释 ]
[1] 宋晓燕.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79-80.
航空服务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直招士官 任职教育 教学方法
直招士官是与军官、士官相区别的军队新兴力量,是新的教学对象,在当前任职教育背景下,培养任职岗位合格人才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而《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对后续课程和培养学员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结合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和课程性质,不断改进教学,培养和提高直招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1 直招士官层次《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简要介绍
1.1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员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航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的理念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航材法规为依据,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航材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现代管理理论与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结合。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航空器材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
1.3 课程学时数与授课对象 本课程学时数为30学时,授课对象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学员。
2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现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不够鲜明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直招士官学员具有以下特点:学历层次较高,但基础相对薄弱,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学内容设置难度比士官中专层次的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对管理知识知之甚少。虽然部分学员已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与航材管理专业相关的较少,导致某些学员较难理解部分专业知识。
2.2 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由于过去实行的是学历教育,突出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强调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从以往教学来看,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员主要对以往的教学内容稍加调整,而不是完全按岗位所需去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加上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部队,使得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工作岗位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明显。
2.3 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由于本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而且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管理知识,更不了解航空器材专业知识,所以,多数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教员为中心,学员课堂参与性差、师生互动较少,教员与学员主要是单向沟通,并没有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丰富教学方法,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 充分考虑学员情况 任职教育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鉴于直招士官学员学历较高但是基础薄弱、具备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的特点,合理分组,每一组中既有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员(如在民航做过机械员的),又有无工作经验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较差的。这样,在学习本课程教学内容时,基础较扎实的、以往工作经验相近的学员可以帮助小组中其他基础较差的学员,通过他们互相的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本课程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航材管理方法模块的内容,应充分调动具有民用航空公司工作经验学员的积极性,以便帮助其他的学员尽快掌握和熟悉各种管理方法在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2 突出任职教育的教学目的 任职教育是以岗位任职为指向的教育,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它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员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员成为能够满足部队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军事人才。因此,任职教育具有突出的岗位指向性。这就要求把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作为士官任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将培训对象任职岗位能力的需要作为改革教学最根本的牵引力量。而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的直招士官学员毕业后的岗位主要是航材“三员”,即航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直招士官学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原理、理论和方法解决航空器材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航材工作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岗位职责安排教学内容,与航空器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岗位相贴近。
3.3 丰富教学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的核心的作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方法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课程既有管理原理与理论内容,也有管理的具体方法,为了让学员既能理解和掌握理论,并学会运用各个管理方法,又能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日后的航材管理工作,就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3.3.1 互动式教学 如,在讲授“现代管理理论”时,由于多数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具有较大的抽象性,针对这一情况,不能单纯讲理论,而是通过让学员之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学员理解所学内容,如“你认为在军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进行讨论。
3.3.2 启发式教学 做到教员的“教”与学员的“思”相同步,教员的“启”与学员的“问”相一致,增强教学效果,如“你认为如何做好航空器材质量管理”。
3.3.3 案例教学 选取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如“标准化管理”部分中,由于航材保管员工作疏忽,没有按照器材目录正确摆放器材,造成器材无法找到,影响器材及时发付。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