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的起源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1

一、微课的含义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而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辅助方式,能够优化教学流程以及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基础的教学结构,是一种更加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概念起源于国外,Dacid Penrose认为若是将微课与相关的作业和讨论结合实施教学,便可以更好地达到与课堂授课时一样的效果。而随着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进行的相关实践,其含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着,笔者看来,微课实质上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者是某个具体知识点来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微视频为教学核心,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微课设计原则

1.主体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的情况下,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教师通过数学微课进行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参与,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质疑,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时间性

微课设计一般一个课程只会关注一个知识点,而同时由于小学生的特点,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进行微课设计时,需要有时间观念,每个课程内容的设计都应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从而避免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分散以及内容过泛的现象。

3.完整性、针对性

即便是微课设计,也应当是完整而具体,且有针对性。课程需要分为课程导入、学习、小结以及课后练习四个部分,或者是适当进行课外学习等。同时需要进行目的性较强的逻辑思维训练,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从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说提供或者组织各种探索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层次。

三、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微课设计

1.微课功能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微课设计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统一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课程框架,在学习中慢慢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系统。而微课资源一般都是基于Flash的微课件、学习任务单、知识地图以及相应的逻辑思维练习组成。其中基于Flash的微课件是微课中的重点内容,一般包含了课程辅助以及课程学习两个模块的内容。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基于Flash的微课件的微课资源中,更为突出教学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方法与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微课界面设计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2

反思性外语教学,也被称为反思性实践,起源于约翰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这是被中国人普遍认可的反思性教学定义。源于反思性思维理论的反思性教学近些年来备受推崇,俨然成为了新型教学方法的代表,而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同反思性教学方法一样,成为了大家熟悉的热词。

一、教师的反思能力根源

反思能力来源于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反思性外语教学虽然源于反思性思维理论,但又不完全依靠反思性思维理论。西方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常识性思维都是反思性思维基础。在这整个的思维方式中,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反思性思维的两个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以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方式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是反思性思维或者是反思能力的根本,清楚了这个问题,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许多教师从思维角度看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缺乏系统的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或者是仅仅处于尝试性思维、基础的逻辑思维的层面上,这些都为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思维能力在思维层面上创造了障碍。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思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其特殊性,首先,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文化属性不同。目前我们提到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针对国内的教师到国外从事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和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主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东西方的文化障碍。属于东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宏观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西方文化的根源是建立在理性逻辑认识基础之上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属性形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很难短时间达到一种统一,必然会存在一种相互碰撞的过程。所幸,这种不同属性反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这种环境下显得要轻松得多,也比较好解决的多。其次,汉语是一种意会语言。这种反映东方传统文化的意合语言对于西方人较难接受。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外国人学习汉语首先想到的是到中国来的原因。可以说,没有一个语言环境,学生学习汉语是相对而言比较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存在不同的认知程度。这两年派到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是从大中小学抽调的经过培训的汉语或者英语教师。而学生主体则年龄跨度比较大,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存在。学生年龄巨大的跨度要求教师换位思考,采用较为适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具备不同的能力。在各种能力中,教师需要具备反思能力、创新能力,总结经验,学习,职业规划诸多能力。在各项能力之中,反思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师最主要的能力。笔者曾对有出国经历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汉语国际推广胜任力的调查。在调查结果中,有82.67%的受访者认为反思能力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最为缺乏的能力,其他结果分别为,学习能力(79.54%),创新能力(76.32%),总结经验能力(65.23%),职业规划能力(56.73%)。从调查问卷的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大部分有过出国经历的受访者都认同在跨文化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教师提高反思能力。这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及对于国外思维方式不了解所导致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提高教师的思维水平从事反思性的教学活动来解决。

三、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反思能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反思能力,首先要从思维角度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尝试性思维能力。反思性思维从理论上说应该属于一种思维习惯,其根本应该建立在主要的思维方式上,而主要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中国教师从根本上对于理性思维方式掌握较为肤浅,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反思性教学的效果。如果从教师素质上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教师的思维能力则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因为依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就完全得出不同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最终影响教师未来的发展。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反思能力,就需要组织教师学习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就容易很多。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3

    摘要:审美心理机制在审美主体观照审美客体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对审美心理机制的特性,尤其是遗传性作深入的实证性研究,可以开创审美学研究的新局面、新视野、新方向。本文阐释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机理假说原理及其显著的特征。这为揭示审美心理结构的奥秘,原始文化的研究,审美心理发生机理的建构,文化的承传、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都有着导向性的建设意义。

    关键词:审美心理  遗传  原始思维  显隐渐变  原始文化

    对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属性的深入剖析,给审美领域尚有争议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审美发生的契机是什么,如何理解审美心理发生机理,是否存在审美心理结构……以建设性的导向意义。

    一、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机理假说

    心理活动是人脑特有的一种高级机能,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支配并反映着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照或体验的审美心理活动应该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思维活动。这种审美心理机制实际上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特别的思维机制——以自我为中心的物我相互渗透的原始共相为显著特征的原始思维形态。由原始人类共同创造的作为原始思维物态化形态的原始文化、文明折射着原始思维有着整个类的特性,并且是原始人类共同的思维模式的映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生繁衍和人类文明、文化的创新、发展而包蕴着鲜活的生命力。即是说,它随着人类及其所创造的文明、文化的代代承传而始终存在着,并发挥着应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它不可能被消灭或取代,只可能在不同的程度上被压抑、压制和遮盖。作为人类思维发展模式雏形的原始思维始终因为类的根本性存在而随着人类的存在、延续而得以存在和被遗传。根源于原始思维形态的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机理正在此。

    二、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原理阐释

    对审美心理机制遗传原理的阐释,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原始思维与审美发生的关系层面,还理应从思维与心理关系的宏观层面,即从审美心理机制遗传的普适性视阈来对其予以定性和阐析。

    (一)思维机制是心理活动的运载程序

    一切心理活动的展开皆是以某种思维形式的运作为基础的。根据心理活动发生的形式和展开的状态,即意识直接或间接参与心理活动开展的程度,可将其分为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活动。显性的心理活动是指受到明显的思维形态的控制,有意识地对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刺激的一种积极地反映和应对的心理运作型式。而隐性的心理活动则是指在潜伏着的原始思维支配下,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刺激事体唤起并激活了潜意识领域里经过长期原始积累的思维共相,而以此来观照或体验他在世界的一种心理运作模式。无论是显性或隐性心理活动,都是在某种思维形态所能及的领域内展开相应的心理投射活动。判断某一心理活动的属性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关键在于分析和判定支配它的思维形式的性质。

    思维形式变化的根据在于支配其运作的思维机制有所差别或不同。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受相应思维机制的制约和支持的并且是其最普通最根本的外化表现形式。换言之,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都不能够也不可能跳离思维的领域而独立存在和运作。质言之,没有思维机制支配的思维模式的运载,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僵化的甚至不在场的。因而,对心理活动属性判断的关键之关键在于对思维机制属性的辨别和鉴定。诚然,人类情感领域里的审美心理活动也有其相应的思维机制形式存在并决定其存在状态。

    (二)原始思维是审美心理发生的程序平台

    原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对外在世界的物我相融的整体性观照或体验,是以原始共相为其基本呈现形式的。所谓原始共相是指原始思维机制所特有的原始思维形态驱使相对应形式的心理活动对外在世界深入细致地观照或体验之后而直接形成的稳定的共通的永恒的意象积淀物。并且,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它在相应刺激物或情景的诱导下极易被激活,而且不会因为时间、空间、地域、民族、种族的差异而有所丝毫地流变。即它始终具有人类思维型式共通性、普适性和稳定性的显著特征,这就是原始思维机制的本质特征及其外在形式的必然呈现。

    对审美发生问题的阐释的关键就在于准确、详细、清晰地论述如何使由外在世界投影到审美主体鉴赏视域中的形象或形象群成为可供审美主体玩味、感悟、咀嚼的美的意象或意象群的问题。一直以来,关于外在形象怎样转化为内在审美意象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必须回到支持转化过程的思维机制上来开掘其根源。由外在世界的零散杂乱的形象转化为审美视野中和谐、秩序、匀称、统一的富于生机和美感的意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审美主体在原始思维机制支配下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中不断内化整理升华美的过程。其内化的过程性可大致描述为:存在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一个认知、道德伦理和情感需要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的综合体。然而,由于条件的差异性,在来自外部世界的某些特殊的形象或事体契合了实践主体的某一思维机制而刺激其对应的心理活动兴奋起来并在一定时限内持续下去,通过心理活动与相应思维机制的频繁交互作用,积淀在意识深层结构中的原始共相经由原始思维机制的激活而被激活并驱使人在原始思维形态域中产生相对应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亢奋,因而,普通的实践主体就由此而上升到审美主体并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纯的美的愉悦之中。要言之,存在主体的心理活动作用于外在世界之物时,只有激活其原始思维机制来唤起其原始共相的共鸣之后,审美心理发生的契机才开始了现实化,普通的实践主体才开始了向着审美主体的飞跃。这即是审美心理发生的内化机制原理。

    (三)原始思维的遗传特征及其原则

    1、原始思维的遗传特征的表现

    在过程中把握本质,在发展中理解永恒。因此,对原始思维的遗传性及其特征的审视和理解,应该放到思维发展演化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去,这才是科学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原始思维的遗传特征表现在:

    (1)思维的层次性

    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根据思维的进化过程的抽象程度,大致可以从逻辑思维和原逻辑思维两个层次来理解思维的发展历程。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抽象的以概念为基础、判断为内容、推理为前提的理性思维型式。原逻辑思维则是一种原始的形象的以物我相融的原始共相为显著特征的感性思维型式。二者看似对立,实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承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层次。逻辑思维是人类或是人类个体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实际经验改造优化原逻辑思维的必然的历史性结果。而原逻辑思维是支配原始人类或儿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不但不排斥逻辑思维活动,而且在实际的进化历程中,还包孕甚至包含着逻辑思维的思维模式。这是因为“即使在相当低级的社会集体中,抽象、概念就已经形成着了,尽管它们在一切方面都不能与我们的概念相比,但它们终究是概念。”[1]p446 这即是说,在思维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思维形态域中,已开始伴随着不同抽象程度的逻辑思维了。只有在原始思维的存在和承传中,逻辑思维才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并且,逻辑思维只有对原始思维的超越和提升,人类思维才得以发展、成熟。

    (2)思维层次的平衡性

    逻辑思维和原逻辑思维作为思维的两个基本层次,不是互相排斥、否定,而是和谐共同地存在于思维的平衡的张力场中。逻辑思维的存在发展必须以原始思维的存在成熟为前提,而且逻辑思维还是原始思维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趋向和历史产物。作为必要基础前提的原始思维和作为必然历史结果的逻辑思维的存在发展在其内部机制上是一脉相承的。活跃于原始思维领域的原始共相即使“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害,但并没有被根除,而是与那些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表象并行不悖的。” [1]p452 因而,无论在逻辑思维层次还是在原逻辑思维层面,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平行地共处于思维的力场中。即是说,在整个思维的力场里,它们之间始终存在并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张力制约并调节着二者的关系、作用、位置。倘若它们之间的平衡性受到破坏——或者任何一方消失,或者任何一方受到强制的弹压——那都会造成整个思维机制的瘫痪和废弃,而致使一切思维活动无从展开和存在。思维张力场的平衡性受到破坏就犹如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在张力的挤压下失衡而破裂一样,一切存在转眼间灰飞烟灭。“抽象的和一般的概念一经形成,任何东西也不能阻止它在自己身上保持着属于前时期仍然可辨的痕迹的因素。” [1]p446 由此可见,原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人类思维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发挥着由二者之间平衡的张力所维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整个思维机制的认识、理解、把握忌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2、原始思维遵循的遗传原则

    规律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它不但潜在于各类事物现象之中,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甚至支配着现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性质。诚然,原始思维的遗传规律制约并影响着原始思维的遗传机制的作用的发挥和效力的生成,其物态化表现形式就是原始思维遗传所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

    (1)显隐渐变原则

    原始思维在自身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在不同程度上伴随着逻辑思维发生发展的痕迹。它们之间是相互平行制衡的,根本不存在谁替代谁的单一发展的存在模式。它们共同遵循着思维演化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则——显隐渐变原则。所谓显隐渐变原则,就是指事物或现象在自身的整个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实践发展需要相吻合而呈现出的或清晰或模糊影象时所遵循的潜在的一种规则。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原始思维遗传机制的根本性原则,还在于它从思维发展的动态中恰切地反映了其运作机制的质的规定性和规律性。

    原始思维是原始人类在原始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一种当在时相当成熟的思维模式。它具有原始人类所特有的“逻辑思维”结构和特征——以我为中心的物我融一,即是说,它不排斥矛盾,也不回避矛盾,而且,认为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我”之世界。它即是我,我即是它,是原始思维逻辑结构的最为根本的特征。原始人类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色彩,一切皆联系于我,一切皆因我而存在。在原始人类的思维结构中,世界、自然、人、物等元素皆是以原始共相的形式存在、呈现和运作的。以我观物,以物系我的实质就是它十分强调的物我间的高度共存性。在整个漫长的原始思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原始思维始终主要是以显性或较显性的形式支配着原始人类的实践、生活、创造等活动及其从事这些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机制及状态。这是由因为原始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原始文化的原始性本身从根本上决定了原始思维的独特的逻辑构架的特质所决定的。尽管在原始思维演化的历史阶段,必须也只能是原始思维居于重要的支配地位。然而,实践在发展,因其而产生的思维也随之在演进,所以,即使在原始思维自身的进化过程中,它也不是居于一成不变的独霸局面,而是有一个由显性转化为隐性的历史必然的趋向性过程的。

    在原始思维显隐渐变演化的同时,还包孕着逻辑思维隐显渐变推进的客观必然性。原始思维自身所独有的逻辑结构(机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演化、充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由长期的隐藏中显性化,并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这是因为“关于这些人和物的集体表象开始向着我们叫做‘概念’的那个方向发展了。这表象还远不是概念,但把它引向概念的那个过程已经开始了。” [1]p441 可见,逻辑思维在人类思维发端之时,即原始思维发生之时,就已经随之而隐性地潜伏在思维的张力场中。由于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认知结构未能够成熟、发达,以及实践活动水平的低下和原始,没有能够也不可能充分激发并激活逻辑思维机制,迫使它在原始思维的支配下,长期蛰伏。逻辑思维开始明朗化、显性化的同时,就是原始思维开始明显隐性化的起点。这个演化历程是漫长的,但又是历史必然的。促使这一过程发生并最终实现的原动力及其中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细致、深入的分工化。这说明了人类已经有了驾驭各种纷繁复杂事体的能力,有了关于各种事物、现象的初步或较成熟的概念,并且能够寻找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事物、现象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和由此可知,社会实践活动精细的分工化就意味着开始打破以原始共相为显著特征的原始思维所主导的局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有抽象性质的概念和简单的推理,这标志着逻辑思维开始被唤醒并逐步确立了思维领域的主导地位。由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实践中,原始思维的逻辑结构暴露出了相应的缺陷和不足,呼之而来的就必然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显著特征的逻辑思维模式。

    (2)淡化与强化:显隐渐变原则的根本特征

    原始思维由显性转化为隐性,逻辑思维由隐性凸现为显性的契机是社会实践的分工化。这一思维领域里的历史性巨变不是偶然的,它有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这种积淀的过程性呈现出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原始思维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达而逐渐被淡化,逻辑思维则因此而逐渐被强化。这里,须先明白:“淡化”不是被抹杀消失,而是一种因失去其彰显性而被隐藏、掩盖却始终存在着的过程性状态。“强化”不是替代剔除,而是一种使始终存在着却被长期隐藏、掩盖的事体更加显性化的过程性状态。这两种状态同时强调了两种思维型式的平衡制约关系及其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如图所示:

            

    两种思维型式在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以不同形式存在,这取决于相应思维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大小、程度。其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和需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两种思维型式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的必然。质言之,社会实践的永恒决定了两种思维型式存在的永恒。要言之,原始思维机制在思维的整个张力场中,在显隐渐变原则的支配下,以一种被弱化的状态,随着人类生命的延续、承传而一代一代遗传下来。诚然,以原始思维机制为运载程序的审美心理机制也因之而具有种和类的遗传特性。

    三、审美心理机制遗传原理在审美活动领域的意义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精神观照、心灵体验的一种雅致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状态。在这一关系状态持续的过程中,审美的相关的各项内容皆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相应地反作用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及状态,审美主客体间的关系,审美观照的方式、途径,审美发生的机理、契机,审美心理机制的内涵、本质属性、根本特征、外化形式,审美鉴赏评价系统模型,审美价值取向……都是审美活动领域研究的重要的课题。加之“人的鉴赏功能有一部分是无法选择的,先天不足的人无法成为歌唱家。功能有遗传性天赋性,它只有大小强弱的区别而无正确错误之分。” [6]p19 因此以审美心理机制及相关内容为其研究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社会历史的人始终不能跳离社会历史领域而单独生活、存在。但是,仅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没有在原始思维机制运载下的审美心理机制的内化,一切审美观照皆成虚无。换言之,只有在审美心理机制的激活状态中,一切社会生活的内容方才变得有意义,特别是审美鉴赏的意义。因此,对审美心理机制,特别是其遗传特性的认识、理解就尤为重要和根本。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原理不仅阐释了审美主体的类的遗传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审美主体内在的原始思维机制阐述了审美发生的内在契机,并为认识、理解、建构审美发生机理开辟了独特的理论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 [法] 列维—布留尔著 丁由译《原始思维》[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朱狄 《原始文化》[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8

    [3] 朱狄 《艺术的起源》[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4

1.1微课

微课称为短期课程或者单元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其核心是列出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核心概念,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强调视频的类型是在线网络课程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微资源。

微课的特点:视频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相比与传统的课堂来说较少,微课的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制作方法非常的简单,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的问题精确,主题突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的时长一般是5~8分钟。一个微课就是一个小小的主题,只需要会制作简单的PPT以及录制软件,里面包含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却能以此制作出有自己教学特色。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以课前、课中为分解,把过去教师上课知识传递的部分迁移到课前,即课前学生观看教师讲解视频,让学生在课外预习,预习完回到课堂研讨,课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首先由小组内学生帮助,促进学习、情况简述和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翻转课堂的重构了学习的流程。

实际教学中,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和协作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互动交流来解决学习的困难。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微课所选择的内容,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知识,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景中产生,是学生在网上主动的收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认知结构。通过微课的学习,自主进行学习,小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微课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目前很多教师用微课形式来进行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给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学习基础,对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有所益处。但是,有许多教师对如何进行微课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还没有对微课的真实内涵真正理解。微课是以小视频的形式来教学的,但不等同于一节数学课由多个小视频组合而成。没有了教师的详细讲解,没有了学生的思考思索时间,就没有师生的互动。因此,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微课的设计环节在微课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自己制作微课。在讲授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着重围绕这些来设计制作微课。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制作的微课也应当分成层次,这样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观看学习。并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素材的选择,可以利用图片、生活物品,也可以利用语言文字,还可以搭配上适合的音乐等,更多的还是要开发和利用新的素材,给学生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刺激他们的感官,调动学习兴趣。

微课的制作环节关键在于录制过程。教师准备好所有的录制素材,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录像机来记录微课内容。微课虽然短小,但它比较讲究内容的精细,因此,教师在录制过程中要注意表达语言文字组织和图片的利用,将微课的制作做到近似完美。

3微课在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利用微课教学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拥有这种思维能力。

微课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安于现状,仅仅使用现有的微课资源,因为再有趣的东西,如果一直看它也会失去兴趣。很多数学教师把精力放在制作新的微课形式的新颖上,使课堂成为教师个人技术的展览,设计的小视频虽然很炫很美,但是内容却很空洞,没有达到教学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逻辑思维课程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做一个设计框架,然后将自己的知识填充进去。首先设计出一个总体的页面,让学生看到这个页面后能够轻松地了解自己需掌握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这个?面设计时应当利用色彩的搭配,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在微课视频中要避免使用过多的文字描述,而是多用图片和变形字体交叉使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设计的最后,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讨论交流,做一个很好的互动。

微课的制作中最主要的还是素材,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数学题,利用制图软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有趣的模块。而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找规律的课程和题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具有一定的益处,并且这些找规律题目的解答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现成的资源,在现成资源中挑选一些适合自己教授班级的东西,也可以利用作图软件再制作微课,放到小视频中,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进行讲解,最后可以出一些类似的题目留给学生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微课教学考验的是师生两者的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拥有超高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因为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信息素质,将微课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牢固掌握,这样才可以使教学开展得顺利。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开展。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5

提起综合材料版画,有一部分人还是比较陌生的。近年来在一大批版画人的努力推动下,版画在整个艺术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版画的基础教育也开始深入中小学,版画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普及。所谓版画,就是以版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艺术家在版上用不同方式进行加工绘制,最后再通过印刷到纸张或画布上的画。版画起源于印刷,但绝不等同于印刷品,每个艺术家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也会给自己的每幅版画有版数限制。版画从印刷方式可以分为平、凹、凸、漏、综合版。从版的材质又可以分为石板、木板、铜板(金属板)、丝网版、麻胶版、综合版等。而综合材料版画是当中包容性最强,材料最丰富,且难易程度适中,最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提高审美意识、培养耐心和创造力的一个版种。综合材料版画可以用两个或以上版种叠加印制,也可以运用综合材料的肌理制版创作画面印制。综合版相对较为自由,版的媒介也可以由不同学生的年龄需求,根据安全和各方面考虑调换不同版质,适合思维活跃的不同年龄阶段。美术教育中,绘画只是千百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版画也是其中一个分支,而我们应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综合材料版画的学习无疑是最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形式。

二、美术教育

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都能有很大提升。我以为的美术教育,应当是正值纯真年纪的学生在他们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基础上进行的美术素质培养。美术的教育不应有局限性,不应是照样学样,不应是机械式训练,不应是培养只会应试、考级、获取证书的机器。在日常教育中,应当注重全方位开拓孩子的思维模式,让孩子用开放性的视角接触艺术。艺术与美是最不可被定义的东西。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人生而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有的个性。像这世间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人亦然。古有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代美术教育中,教师们更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允许个性和差异的存在,并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发觉每个孩子的潜能。鼓励学生对色彩和材料的不同偏好,鼓励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视角,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绘画形式和风格的表达。不要急于给孩子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和认知事物的多面和丰富。应试化和机械化的教育方式更是不可取。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阶段的孩子正是思维活跃、天真烂漫、想象力最不受拘束的时候。从趣味性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愿意进入课堂。综合材料版画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动态的教学,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

(三)敢于打破传统教学

相比古板枯燥的临摹式教学,学生们其实更喜欢动手对材料、画笔随意摆弄,这种相对随性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不再让学生临摹和学习既定好的图形和形象,用他们这个年纪独有的视角和纯净目光,加之略显生疏却活力十足的技巧,让孩子通过自己对材料、版材、画材、纸张等工具的主观感受,再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和加工,使得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一幅幅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在自己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相比临摹既定图画,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对于综合材料版画创作中许多未知的肌理效果,孩子的兴趣感也会更加的浓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当以欣赏的目光多鼓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并在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

三、综合材料版画在美术教育中功能性的体现

综合材料版画是传统版画种类中较为年轻的一支,但它也是版画种类里最包容的一种。我们可以在同一幅版画中同时运用版画技法里的平、凹、凸、漏中的多种技法。也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版材操作难度进行调换。在多种材料和不同印刷方式的叠加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更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综合材料版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性显著。

(一)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材料版画前期的材料准备、制版,以及后期的印制步骤,这些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实现的,都需要孩子动手实践,在学与做中比较积累经验。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的情况下,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更适合综合材料版画的学习。在制版过程中的粘贴、刻制、印压,印刷过程中手工印刷的力度、机器印刷中压力把控和速度把控,这些过程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二)培养对材料的主观感知,激发创造力

综合材料版画,自然过程中免不了综合材料的运用,在运用之前自然会让学生对材料有些基本的认识,而这个认识不是老师讲给他们听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接触和运用,对这些材料的肌理、外形、触感等等任何方面,形成一个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更易于激发学生在后面运用材料进行创作时的兴趣与激情。这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源于主观认识与客观材料,是鲜活的,是无所拘束的。而非老师人工干预的二手认知。

(三)逻辑思维的培养

众所周知,传统版画的制作工序繁复。想要成功的印制出一幅合格的版画并不容易。在具备很好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严谨的逻辑思维思维显得更加重要。由于版画印制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最初绘制画稿的时候,就要对这幅画面的整体表达,以及后期印制的每一步分版和印刷都有一个完整的整体规划,否则在过程中一步出错,整幅画面就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对学生日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规划都有莫大的帮助。接触并学习综合材料版画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严谨逻辑思维、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等。在现今的美术教育中,选择综合材料版画的教学,无疑是更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

作者:李惠萍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科汉•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逻辑思维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数学;教学探究

现代教学技术能够再现数学的知识背景与形成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数学课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相应的数学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中。利用便捷的教育手段,采取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为高中生提供一个教学平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还原其生动活泼的本质,揭开数学的实质。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学知识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可作为我们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利用情境模式来引发学生追根问底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国际象棋的传说”并向学生提问:国王是否能够实现他的诺言?大部分学生凭着直觉会觉得完成这个承诺并不难,国王是可以满足的。这时教师在屏幕上生动地显示出麦子数量增加的过程,当最后麦子的数量总质量显示超过6000亿吨后,学生的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真正感受到等比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产生了探索的心理。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现知识背景

数学的逻辑思维是比较强的,对抽象思维的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涉及一些空间、动态过程与复杂的计算等时更需要逻辑思维,通过在数学课堂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重现知识的背景与形成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数学课堂

数学的概念、方法与思想等等的起源都是自然的,每一个阶段的知识也都是相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知识的横向对比,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直观的感知。学生认识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与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现代数学教学与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现如今,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数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本质的改变,更是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更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就应当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