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文化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酒文化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酒文化起源

白酒文化起源范文1

白酒行业是一个夕阳产业的提法由来已久,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白酒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因此其生产一直受到国家一定程度的抑制。在酿酒工业行业协会的“十五”规划中,白酒是惟一以减产为目标的酒种, 另外国家对白酒进行高税收,对白酒广告的限制,都表明了国家对白酒业的态度是限制性引导。其次,白酒的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强烈关注,过量饮酒伤身,虽然其他酒种也是这样,但对于白酒来说可能更受到苛责。第三,白酒文化的传播狭隘化,虽然酒文化博大精深,但目前我们的白酒文化传播上更集中诉求在请客送礼、朋友聚饮、商务活动 中,这使得白酒文化被简单化了。第四,白酒文化形象较低,一提起白酒,许多人想起醉气熏熏的酒桌文化,白酒文化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第五,白酒产销量下降:白酒产销量从98年的800多万吨到2003年的300多万吨,整个白酒市场大盘在缩小。

从原来的“无酒不成席”、“无白不成席”到现在的“夕阳产业”的提法,这传达给白酒业内人士的信息是沮丧不安和对白酒前途没有信心,传达给消费者的则是白酒文化已经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了。这种信息的传达对白酒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它有可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突然质变崩盘,白酒整个大盘会急剧缩水。

二、白酒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代表

那么白酒文化真的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白酒文化不是一种落后的酒文化,相反它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

首先,白酒文化中强烈的凸显了精英文化色彩。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所以酒的反映应该是百态的。但是,我们今天从酒的人文精神来看,酒却更主要是文人与士大夫们饮酒行为与心理的写照传记,这在酒文化史上是对现代影响很大的,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却在酒文化的精神主旨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小。同样是饮酒,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精神影响差距很大的结果呢?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产出现了分化。这种文化的分化是由社会结构的分化造成的,在私有制和城邦出现以后,社会群体开始分化,产生了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少数贵族。古代饮酒还是有一定阶级性的,“庶人无故不食珍”(《礼记.王制》),老百姓除了逢年过节等特别日子外,平时很难喝到酒。明朝《搓上老舌》写到“茶酒之用,在唐宋以前,皆是中户以上人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贵族阶层及其知识分子掌握着文化上的权力,他们的文化一直占据着主流文化地位,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统治,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酒礼和酒德就是统治阶级思想文化在酒文化上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统治阶级潜移默化强加给社会大众的。中国酒文化强烈的政治性把也社会少数精英分子的饮酒价值取向作为社会楷模来宣传推广,因此中国酒文化凸显出了强烈的精英文化色彩。

在当时,这种精英文化色彩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色彩,也是一种时尚的文化色彩,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沉淀后,在今天,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有巨大动力的传统文化去影响广大消费者。这种精英文化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障了那些有“话语权”的社会主流人群带动社会其他人群进行酒文化消费市场格局的稳固。   其次,白酒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民族精神。白酒是几千年来的传统特色酒种,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酒中,孕育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忧患精神、和谐精神等民族精神,这是其他酒种所不能比拟的。我们说一种民族精神的形成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批判、选择,最终才能被打磨成一种积极的有长远影响力的精华文化指导体系。葡萄酒、果酒、啤酒是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酒种,在这之前,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早已打磨成型,并且早已和传统酒种——白酒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白酒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文化载体,反映了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啤酒、果酒目前则只是一种食品饮料而已,更多的局限于一种行业文化。当然,葡萄酒的文化枝芽正在迅速蔓延生长着,但是和白酒比起来,它的精神内涵要浅薄的多。

三、白酒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白酒的精英文化烙印和民族精神滋养使它应该成为一种先进的酒文化代表。然而现在它却面临着其他酒种的替代与竞争,白酒文化的生存意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酒与其他酒种在酒文化的什么层次上存在替代竞争。   酒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外层物的部分,中层心物结合部分,内层心的部分。白酒与葡萄酒、啤酒、果酒的竞争,不是在物的层面上竞争,白酒有酒窖、酒坊、酒器具、酒原料,葡萄酒也有酒庄、橡木桶,葡萄品种等自己的物的部分。啤酒也有自己的酿酒设备,酿酒原料等,可以说在物的层面上,各个酒种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是不可替代的。在心物结合层面即酒礼酒德层面,白酒与葡萄酒各有自己的酒礼,其他酒种则有些模糊,酒德方面则都是“不醉为度”,在这一层次上不存在什么竞争。酒文化心的层面上包括价值观念、审美偏好等,不同酒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心的层面的竞争,即情感竞争力的竞争。可以说谁能在心的层面上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谁就能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

在心的部分即情感竞争力方面,白酒文化与其他商品其他行业所代表的文化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心的部分是白酒行业文化价值的最根本体现,如果这一部分失守,那么白酒的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将遭到最强烈的质疑,白酒文化有被全面边缘化的危险,这将使白酒市场大面积萎缩。

白酒文化的绿色保健文化受到了饮料、果酒的竞争;白酒文化的豪爽,义气受到了啤酒文化的竞争;白酒文化的高贵典雅受到了洋酒的冲击;白酒文化的浪漫温情受到了葡萄酒的挑战。在这四个方面,这四种替代品都可以替代白酒的某一个分支文化。白酒的文化分支诉求也遭到了其他产品的文化替代,比如福文化是许多酒产品的品牌诉求点,但是这个福文化并不是白酒品牌所特有的文化,福临门食用油、云南曲靖福文化传播中心、保健品的福文化诉求都可以形成对酒产品的福文化替代。

与此同时,我们再来审视一下曾经对酒文化消费有重大影响的精英文化色彩时,我们发现依附在白酒上的精英文化色彩正在分流与弱化,首先有话语权的社会主流人群正在面对日益增多的产品选择,原来的传统酒种——白酒一枝独秀的局面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白酒面临着葡萄酒、洋酒、啤酒、果酒的多重冲击,因此社会精英分子的饮酒价值取向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分流,从而带动了社会其他人群消费观念的转变。其次,白酒本身所具有的精英文化色彩也正在弱化。如果说原来的白酒精英文化色彩是社会精英分子主动赋予的话,那么现在,这种精英文化色彩则需要白酒企业白酒行业自己去挖掘创新。由于我们的白酒行业属于传统行业,行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造成了这种挖掘创新工作的落后性与滞后性,白酒的文化色彩已经不是先进的文化色彩了,已经不能代表最有号召力、最有榜样性、最有活力的社会精英的先进需要了,因此白酒的精英文化色彩正在退化。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竞争同质化现象的逐渐加重,许多产品都非常重视文化的塑造,传统产品茶的隐逸幽雅自然不必说,地产文化的人文关怀,汽车文化的现代享受理念、电器文化的以人为本,珠宝文化的珍贵情谊、高雅气质……这些产品文化都形成了自己强有力的文化沟通体系,这些文化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冲击、替代着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酒文化体系。白酒文化深深打有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烙印,而其他的产品文化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它们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或多或少存在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子,与酒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一定的重叠,产生了相应的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白酒文化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那么它很容易被其他产品文化所替代掉,因此白酒行业必须展示出最优秀的文化来吸引消费者。

四、白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酒文化

对于白酒行业来说,它与其他替代品相比,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酒文化。为什么我们的许多白酒业内人士对于白酒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认为有强大的酒文化保障,白酒行业会继续辉煌。从核心竞争力的四个特点来看,酒文化可以充分的体现用户的价值,白酒文化唯一见证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性,白酒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与时俱进具备充分的延展性,酒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是白酒行业茁壮发展的根本保障具备持久性,因此酒文化是白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酒文化是白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酒文化不是靠惯性自然维持的,而是要靠白酒行业自己来积极建设推动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不一定都能一直传承发展强大下去,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是有很多的,这其中有很多是已经灭亡或正在衰落的。比如说皮影戏,老北京天桥绝技,吹糖人等绝活就已经不再辉煌了,所以说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不一定就必然会保留下来。如要保留,它必须要有保留的价值,要能够与时代同发展,满足时代的要求。这需要白酒行业迅速行动起来,建设起自己强大的酒文化体系,打造出自己的行业核心竞争力。

五、白酒行业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白酒行业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首先,对于白酒这种产品来说,它的最大威胁是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如果消费者认为喝白酒是过时的了,那么即使白酒工艺再改进,也很难改变消费者改弦更辙的决心。所以在目前许多消费者对白酒若即若离的时候,及时挖掘创新出优秀的白酒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其次,白酒的竞争对手啤酒、葡萄酒、果酒及其他软饮料正在抓紧时间谋篇布局。这几年,虽然也有一些行业外资本涌入白酒行业,但整体来说规模较小,投机性较强。而涌入啤酒、葡萄酒、果酒及其他软饮料的资本力量却非常庞大,且投资的战略意图较为明显;在啤酒行业,青啤集团、燕京集团、华润集团等行业大鳄正抓紧时间进行资本整合,外国的百威啤酒等老牌啤酒集团也在抓紧时间谋划全局;在葡萄酒行业,虽然暂时张裕、长城、新天、印象等国内大企业占据主导,但长城酒业咨询专家Robert Ben认为,洋葡萄酒在中国受阻的关键在于中国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文化知之甚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将有更多的国际著名葡萄酒品牌来到中国。它们将带来优秀的西方酒文化来影响中国消费者,将在国内葡萄酒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使整个葡萄酒业大盘迅速扩大;果酒产业生机勃勃,虽然暂无行业巨头,但成长势头良好;其他饮料如可乐、果汁、茶饮料等有自己的主导性企业。虽然说白酒与其他竞争对手都处在一个混乱期,但其他行业是混乱中的上升,而白酒行业则属于混乱中的下降。白酒行业必须在其他行业调整完毕站稳阵脚之前,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酒文化建设的非常优秀,否则消费者一旦被其他竞争对手拉走,再想往回拉可就非常困难了。

目前的白酒行业酒文化建设散乱不成系统,白酒企业多是从自己企业角度建设中华酒文化,这只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白酒行业的生存意义在哪里,白酒文化的核心内涵在哪里,白酒文化的神秘魅力在哪里,白酒文化的哲学精华在哪里,这些问题很少有企业去考虑,所以白酒行业的凝聚力差,白酒文化的影响力弱,白酒的社会形象逊色于主要竞争对手葡萄酒、啤酒、果酒。

白酒文化的高度与深度不够将极大的影响白酒文化的传播效果,将极大的影响白酒行业和白酒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白酒行业的酒文化建设工作时不我待。与啤酒、葡萄酒相比,白酒的文化挖掘创新权在自己。中国的啤酒、葡萄酒产业只是世界啤酒、葡萄酒产业中的一个链条,它的主流部分还是在西方,中国本土的啤酒与葡萄酒只是该行业主流文化的跟随者,而非创新者和重要影响者。而白酒则不同,它是根植于中国的特色酒种,本土的白酒企业有挖掘创新权,他们的挖掘创新决定了白酒文化的发展走向。一句话,啤酒葡萄酒它们的文化风格是西方文化西方企业决定的,而白酒文化风格是由中国文化中国企业决定的。

六、白酒行业将要进行的几项工作

那么,白酒行业将会进行哪几项工作呢?

首先,要进行白酒文化在中华酒文化中的定位,这是决定白酒文化在中华酒文化中地位的重大问题。白酒文化是中华酒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是由中华酒文化和白酒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在五千年的中华酒史中,主要包括黄酒文化和白酒文化,黄酒经历了从酒的发明到宋末约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有不少专门著作予以介绍,如晋的《酒浩》、北宋《北山酒经》等,在黄酒文化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酒文化遗产,包括大量关于酒的诗词文章,酒闻逸事、名人喜好等,可以说黄酒文化是中华酒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文化明珠。到了宋末,黄酒的地位逐渐由白酒取而代之,“而黄酒只有药铺售卖,以之入药或调味,饮者甚少了”(齐思和《毛诗谷名考》)。黄酒文化的衰落,只是形式的衰落,其所具有的酒文化内涵并没有衰落,而是被白酒文化继承发展了。白酒凭借其多种的香型、巨大的影响力、广泛的渗透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酒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次,要进行白酒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定位,这是决定白酒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地位的重大问题。定位:白酒是国宝级文化产品。白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这是白酒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以白酒文化为代表的中华酒文化与中华文化同起源,共成长,见证并传载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是它的独特文化价值之所在。中华酒文化不仅是人与自然交融斗争的产物,更重要的它也是人与社会交融斗争的产物。中华酒文化深深打有中华主流文化的烙印,反映了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精华,是一种大文化。

第三,白酒的产业性质定位问题,这是决定白酒产业能否向纵深层次发展的大问题。文化产业是指各种门类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得到实现的总和,文化产业以文化属性为依托,通过满足人们娱乐求知、审美、休闲、健身、交际等精神和智力需求获得利润,它也可以在新创造的增加值的量上得到体现。白酒之所以要进行文化产业定位,首先因为文化产业属于一个朝阳产业,它将给有些“暮气”的白酒行业带来新的生机。其次,白酒的文化产业定位也是白酒文化差异化成熟后水道渠成的事情。第三,白酒的文化产业定位将使白酒企业以白酒文化为核心建设开发多层级的文化产品,包括酒文化旅游,酒文化出版,酒产品品尝等一系列形式。白酒的文化产业定位能否成功一个关键点是要看我们的中华酒文化建设能到什么样的高度,只有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酒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带动起白酒的文化产业定位。

当然,上述三项定位不是如此简单,它将是一个白酒文化体系搭建的艰难过程,也是打造白酒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艰难过程。那么,在白酒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即白酒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的白酒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呢?

七、白酒核心竞争力形成中白酒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前者是战略性问题,后者是战术性问题。白酒行业是缺乏战略的,很少有企业对整个白酒行业作出战略发展规划,或预测白酒文化的发展走势。很多企业都是凭着直觉做事,走哪算哪,这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可能战术上执行的都对,但因为和白酒文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和整个白酒行业的发展战略相悖,所以事倍功半,或者贻误了发展良机。因此,白酒企业应该站在行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上,从中华酒文化角度建设企业酒文化,只有胸怀全局,顺应酒文化发展潮流,才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其次,要善于利用行业空白点,抓紧时间树立酒文化权威形象。前文讨论过,白酒文化建设不能靠别人只能靠白酒企业自己来建设完成。因此,这里有一个谁来为白酒行业作贡献的问题,对于白酒产品来说,文化空间决定市场空间,如何展现优秀的白酒文化来扩大白酒行业的影响力,这是关系到整个白酒行业大盘规模的问题,十分重要。因此,白酒企业应该积极投身于酒文化建设中。这种酒文化建设其实是树立自己酒文化权威性的最好机遇,是关系到自己能否在白酒文化竞争中抢到战略制高点的最好机遇。这不但会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提升白酒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有没有强大的酒文化影响力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最终规模。一流白酒企业和二流白酒企业的最大差别不是酒质量也不是市场建设,而是酒文化影响力。在白酒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它的酒文化建设最高成就将决定企业发展规模的最终档次:一个优秀的酒文化成就有极大的拉动力,将极大地提升整个企业酒文化群落的建设工作;而一个不好的酒文化表现将会限制和制约企业文化群落的建设工作。因此,白酒企业应该积极寻求酒文化突破点,以求带动整个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第四:建设优秀的白酒文化有利于行业环境的优化。国家对白酒业的态度是限制性引导,社会舆论对白酒文化的态度是诟病大于褒扬,即使是一些消费者也是无奈大于自愿,白酒行业的外部环境是不太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所以白酒行业应该挖掘创新出优秀的白酒文化以赢得政策支持,舆论敬重,消费者自豪。对于白酒这种产品来说,它对国家和社会的根本贡献就在于它的文化,白酒文化如果只是一种落后的或可有可无的产品文化,它只会逐渐受到国家越来越严厉的压制,舆论越来越强烈的打压,消费者越来越明显的疏离。反之,优秀的白酒文化将促进白酒行业环境的优化。

判断一个行业的前景如何,不在于当前这两年的行业效益如何,而要看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消费这种产品,即这种行业产品的未来成长性怎么样。白酒行业经过这两年的产品结构调整,整个行业暂时摆脱了赢利下滑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白酒行业总销售额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我们的白酒企业是靠“杀熟”才得以维持局面的。原来的“忠诚消费者”可能消费中低档产品就可以了,现在却不得不消费中高档产品,而原来的很多边缘消费者则逃离了白酒消费。逃离的人越多则白酒的吸引力越弱,既而也会形成一种社会大势带动白酒的忠诚者越来越少,这样的话,白酒的未来不容乐观。白酒行业要想有好的成长性,必须要大力培养消费者,把更多的边缘消费者变为忠诚消费者。可口可乐能把一种没什么营养的“药水”作到全球第一饮料,不是这种产品有多好喝,而是它一直告诉消费者,可口可乐是自由、创新的美国精神代表,消费者首先是接受了这种文化,既而才接受了这种产品。对于我们的白酒行业白酒企业也是一样,消费者只有接受了负载在白酒产品上的文化,才可能进一步接受产品。文化空间决定市场空间,建设优秀的白酒文化是白酒行业企业扩展市场空间的最重要前提。

结语:白酒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它也必须要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只有这样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力,才会远离所谓的“夕阳产业”;否则当白酒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饮料时,它就离崩盘不远了。

优秀的白酒文化是白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白酒生存价值的充分体现,白酒行业应该积极建设酒文化,使酒文化成为有吸引力的酒文化,能和消费者沟通互动的酒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酒文化,赢得尊重与支持的酒文化,这将使白酒在与其他酒种的竞争中占得上风。

白酒文化起源范文2

文化:在酒桌上传承

山东人善饮酒,天下皆知,山东的酒桌文化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座次表、行酒令、劝酒词……五花八门的山东酒桌文化礼仪绝对会让你哑口无言,乖乖就范。而说到这种酒桌文化的起源,还得追溯到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后,就衍生出了一系列规范约束人们饮酒的条条框框,即酒德、酒礼等,完全把喝酒这种行为纳入到秩序道德的范畴之中。但这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并不影响人们对酒的喜好,也没有束缚人们对鲁酒的追求。这种对酒的需求,到了魏晋上升到了极致,以至于魏晋士人说“三日不饮酒,觉神情不复相亲”。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极为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与山东人同桌共饮的人肯定深有体会,山东人那种豪爽、憨厚、倔直的性格在饮酒过程中得到了淋漓致尽的展示,甚至有时会让某些远方朋友招架不住。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触,似乎在这方齐鲁大地更能获得人们的共鸣。但实际上,论酒量山东人比不过蒙古人,而论饮酒的猛烈程度,山东人也比不上东北人。那么至于山东这些颇多的酒桌风俗和礼节,到底是好是坏,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看到的是山东酒桌文化的俗文化,比如请客送礼、聚饮酗酒,他们认为酒沦落成打通关节的必需品,李白挥毫的潇洒、文君当垆的浪漫、贵妃醉酒的雅致都荡然无存。而有的人看到的是山东酒桌文化的重大影响,调节气氛,活跃主宾,让大家吃得尽兴,玩得开心,增进宾客之间的交流,加深感情。

虽然大家对山东酒桌文化的争议一直存在,但是因为酒的激发,催生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动人诗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杨万里在《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写道“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由此可见,酒桌上传承的不仅仅是喝酒的文化礼仪,还有酒后传承的文学文化。

承载着褒贬不一的言论,山东酒桌文化是依然兴盛还是传承断代;依托厚重的齐鲁文化,鲁酒的未来又是何种前景;鲁酒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否运用并发展好鲁酒文化……深挖鲁酒文化,了解鲁酒发展近况,我们还需走进鲁酒,了解鲁酒文化的发展渊源。

发展:昔日的辉煌

中国是酒的故乡,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翻开《二十五史》有关酒的记载更是无处不在。而谈起鲁酒的发展史,在中国白酒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与山东悠久的人文史一样久远。

“兰陵美酒夜光杯,玉碗盛来琥珀光”,作为鲁酒的代名词,兰陵美酒拥有三千多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产于齐鲁三大古镇之一“景芝镇”的景芝景阳春酒,自元末清初伊始,也有千年历史;孔府家酒始酿于孔府内的酒坊;扳倒井始于唐末;就连泰山酒也是历代皇帝祭祀的泰山脚下的酿酒坊酿造。

作为中国的消费大省以及全国白酒生产第一大省,山东拥有白酒生产厂家近600家,兰陵、孔府家、泰山、景阳“四大家族”,以及景芝、扳倒井、琅琊台、古贝春、趵突泉等“金刚”,其酒厂年销售量逐年增长。

时光辗转到现代,鲁酒没有辜负其历史悠久的文化熏陶,其发展并没有辱没自己高贵的出身。1985年孔府家在全国推出了第一个低度白酒品种,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当其他企业还处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沉睡中时,鲁酒第一个推出了广告营销的模式,并大获成功;上世纪90年代鲁酒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鲁酒企业可以说是中国白酒市场创新的引领者,开启了白酒市场营销的新时代。

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引起了千万血性男儿的思家情怀;而一句“饮不尽的豪爽——扳倒井”,又将山东人的豪爽彰显得淋漓尽致。孔府家、景阳春、泰山特曲、秦池、孔府宴、扳倒井、董公酒、喜临门等诸多鲁酒品牌都在这一鲁酒兴盛时期大步走向全国,并且依靠这种广告营销模式迅速占据中国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1996年成都糖酒会鲁酒猛烈的宣传攻势,让竞争对手们目瞪口呆。而广告宣传更是铺天盖地,肆意蔓延在中国白酒阵地的上空。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鲁酒的兴盛之路也未能逃过这老话限定的宿命。随着秦池“标王”的负面效应以及消费者“川酒鲁卖”的错误认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鲁酒开始呈现严重的下坡之势,其各白酒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都严重下降。在消费者心目中也一度形成了“山东无好酒,产品全靠过度包装”的认知印象。鲁酒淡出人们的视野……

瓶颈:不堪回首的尴尬

一招之伤,必有性命之忧。1997年,秦池“标王”事件绝对是鲁酒不愿回首的痛。“勾兑酒”引爆的危机炸弹不仅炸毁了秦池,也不同程度地波及了其他鲁酒。“标王”的荣耀、风光和现实利益被炸得无影无踪,鲁酒一个个偃旗息鼓,在生存与亏损的线上挣扎。

白酒文化起源范文3

关键词:酒;酒的起源;差异与对比;民族特征

        一、酒文化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早在公元724年唐代高僧鉴真就应荣睿、普照等日本学僧的邀请到日本传授佛教。鉴真到达日本后,为日本天皇、天后、皇太子及440多名僧人受戒。鉴真的东渡,不但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教思想,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酒的酿造等技艺。所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有着许多的共通点,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境遇的不同,可以说日本的酒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酒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传说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天然果酒的基础上,不过猿猴造酒的这种酒,与人类酿的酒是有本质区别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就具有了野果自然发酵酿酒的知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酒,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饮酒需求。在上古时代酒主要用来祭神,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人类关系的剂以及社会礼仪的表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是很重要的美德,在《礼记》中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由此可见酒是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饮酒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的名酒有很多,例如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其中一种,早在唐代时期就很负盛名。传说明末时期闯王李自成率兵路过杏花村,村民献上汾酒以表敬意,李自成醉倒三日后口中仍然残留余香便惊呼道“真是好酒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酒。

        三、日本酒文化的发展史

        日本酒文化的起源就比中国要晚一些。在日本,关于酒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倭人”部分——在日本此书叫做《魏志倭人传》。那里面已经有了“人性嗜酒”的记载。绳文时代大量江南地区的农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海那边的岛屿,于是带来了水稻的耕种技术,日本利用稻米开始了他们的酿酒历史。在镰仓时代朝廷的酿酒机关是寺院,所以僧侣们都有很好的酿酒技术,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寺院有着紧密联系,酒类从朝廷向民间开始作为商品流通。在日本的制酒方法上看最接近中国白酒酿制方法的是日本的“烧酌”,这种酒的制作方法主要是蒸馏,因而酒精含量较高,著名的就是冲绳生产的“沧盛”,总之,经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本地人的努力,日本人的酿酒技术在中世纪真正成熟起来.。如今饮酒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四、中日酒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中日文化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酒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国民性以及礼仪表现的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日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当他们说干杯的时候不必一饮而尽,只需按照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所以日本人没有劝酒的习惯。而中国人性格比较豪放,在饮酒时说道干杯,就必须把自己杯内的酒喝完。在招待客人时,认为要把客人喝到尽兴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所以常常会互相劝酒。

白酒文化起源范文4

一、文化自觉

在其论著《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中提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形成、特色和趋向。”[4]明白中国酒文化的形成、特色和趋向,是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一)中国酒文化的形成

1.在物质层面。根据张崇琛(2000)[5]、冯恩学(2015)[6]等学者的研究以及对吉林省大安酒厂遗址的考古,中国白酒(蒸馏酒)的商业性生产始于辽金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生产的酒类主要是黄酒(发酵酒)。也就是说,中国酒文化在早期是黄酒文化,然后才是白酒文化。此外,不同时期的制酒原料、酒具也反映了当时物质层面的酒文化。

2.在精神层面。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借酒起兴助兴、抒怀、激发灵感、释放潜能,逐渐形成了借酒促诗、借酒生词、借酒颂歌、借酒激赋、借酒疾书、借酒成画的文人酒文化。在朝堂宴会、接风洗尘、饯别送行、自饮独酌、亲友相聚、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表达酒情、酒态、酒具、酒味、酒场、酒令、酒艺、酒制、酒境的诗词歌赋和书画艺术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流传至今的五万余首唐诗中六千多首与酒有关[7];《宋词三百首》中126首与酒有关;杜甫诗文中与酒有关的约占21%,李白的约占16%,白居易的约占25%[8]。

3.在制度层面。中国酒文化体现了所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例如,西周酒文化有“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吉礼”用酒主要是为了实现心愿、趋利避害、追求回报。“嘉礼”用酒主要是为了人际沟通和联络感情,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等。“宾礼”用酒主要是为了接待宾客,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等,其器具摆放、饮酒秩序等都要遵从严格的等级规范。“军礼”用酒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宣扬国威君威。“凶礼”期间虽然要减膳少饮、停止娱乐,但也要以酒祝寿归天、祭神祀祖、敬仰先人。随着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酒礼酒德逐渐消解,但新的酒礼酒德尚未确立,地方酒制也各有圭臬,制度层面的酒文化仍处于混杂多元状态。

4.在行为层面。中国的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的酿制技艺,中国领先全球的陶瓷酒具烧制技艺(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烧制温度、使用原料、坚硬程度、透明度和釉料),各个地域和民族丰富多彩的酒事活动等,都形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二)中国酒文化的特色

与西方国家的主要酒种——葡萄酒、啤酒及其玻璃酒具相区别的是中国主要酒种是白酒和黄酒,其传统酒具大多为青铜器、漆器、陶器和瓷器,其制作和包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酒文化的物质特色。与西方国家的酒神精神、法治精神相区别的是中国传统酒文化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放荡不羁和创作才华,并与儒学同体同构,中国的现代酒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中国酒文化的精神特色。与西方国家对酒类问题较为完善的综合治理相区别的是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以儒家“礼治”为基础,并被统治者赋予了树立权威、明确等级仪式化的功能,而中国的现代酒礼酒德和相关法制尚处于建设阶段,这是中国酒文化的制度特色。与西方国家看重酒类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相区别的是中国酒文化体现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即更看重酒事活动中主宾的身份和地位、遵循的酒礼与酒德、场面的奢华与气派、气氛的和谐与热烈、关系的融洽与拉近等,这是中国酒文化的行为特色。

(三)中国酒文化的趋向

影响中国酒文化趋向的两大现实语境:一是全球化,二是现代化。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中外酒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些外国酒文化在其强势经济的裹挟下流入中国,并在文化软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与中国酒文化相交融。中国酒文化若因此淡化甚至丢掉自己的民族传统,就会变成羸弱、无根、忘本的文化;若自我陶醉、故步自封,也会与现实渐行渐远。中国酒文化唯有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内在要求,以中外互补、、融合创新为发展路径,才能彰显自身特色、增强国际认同、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国际传播、开拓国际市场、繁荣国际贸易。

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首先,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保存,而是包含创新的延续。有关部门应研究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传承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传承水平和传承积极性,保护传统酒镇、酒村、酒区、酒肆、酒坊、酒窖等文化空间及其传承体系,对酒文化既要进行传统表达,又要涵养现代生机,尤其要借助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现代管理增强其传承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应以新思维、新科技、新材料、新方法来开发利用酒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以现代精神文明改造传统酒礼酒德,以现代社会治理改变酒风酒俗,以更高标准创造新的酒文化。

二、酒驾治理

中国机动车驾驶的普及性和民众饮酒的普遍性,使得酒驾(包括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成为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尽管2011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定为犯罪,2011年4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修正案(二)》再次明确了酒驾的责任归咎,但仍有不少人不顾法律威慑,不顾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抱着侥幸心理实施酒驾。2014年,中国发生酒驾交通事故5669起,导致8000多人伤亡,而且,机动车违法统计排序中酒驾违法位列第二。酒驾在中国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当代酒礼酒德建设乏力以及酒驾治理手段欠缺,所以,应从加强酒礼酒德建设和完善酒驾治理手段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酒驾治理体系。

(一)加强酒礼酒德建设

禁酒文化是一些西方国家治理酒驾的基础,而当今中国受传统酒礼酒德的影响,很多国人仍然鼓励多饮、赞扬能饮、夸耀善饮,而且以酒事活动作为人际应酬的介质和工具,认为“无酒不成席”“酒桌上好办事”,酒产业的商业话语也赋予饮酒以各种美好的象征,许多地方仍流行劝酒、拼酒和变花样逼酒,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以禁酒为主题的酒礼酒德,也难以复制西方国家以禁酒文化为基础的酒驾治理。

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借助各方力量,以交通安全建设并强化当代酒礼酒德,以媒介广泛传播和相关活动组织者让大众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当代酒礼酒德,逐渐形成驾驶员自觉自律、他人劝诫监督的社会氛围,进而形成酒驾治理的基础。这就需要政府带头组织整治酒风和治理酒驾的相关活动,需要交通部门向全社会进行科普和案例教育,让大众了解饮酒对驾驶员生理的影响和酒驾事故的惨痛教训,需要文化和媒体机构创作、传播理性饮酒或禁止饮酒的宣传内容,或梳理传统酒文化中有利于酒驾治理的文本,如《酒戒》《酒诰》《酒训》《酒箴》,并将其改编为新的版本,需要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需要餐饮企业推行安全、健康、文明的餐饮文化,提供醒酒、代驾、代呼出租车、张贴醒目标语等安全服务,需要监督机构向警方及时通告拒绝接受安全服务且试图酒后驾车的人员状况,并将其列入不良行为名单。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形成他律与自律、限制与自由、责任与权利、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当代酒礼酒德,才能以此为基础提升酒驾治理效果。

(二)完善酒驾治理手段

1.在法律手段上。中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酒驾治理与所有涉酒问题的法律治理联系起来,加强涉酒立法,明确执法主体,丰富惩处手段,加大惩处力度,建立有序衔接、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执法队伍。相对于道德建设的本土性和根植性,法制建设具有通用性和移植性特征,因此,借鉴或移植其他国家富有成效的法律,应是中国治理酒驾的重要路径。

2.在行政手段上。政府应从源头入手,让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履行预防酒驾的社会责任,要求其龙头企业带头预防酒驾的公益广告并明确广告播放的内容和次数,同时加大对酒类广告违法的处罚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可施行酒类产品销售许可证制度,并要求企业在酒类产品包装上印制交通安全警示语。针对乡镇农村酒驾治理薄弱以及摩托车、农用车酒驾多发的问题,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应专门开展生动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组织村民集体学习并相互监督,同时加强对乡镇农村酒驾的查处力度。

3.在传播手段上。应组织传媒机构制作、传播相关的宣传内容,并面向社会公众开办针对涉酒问题的讨论专栏。通过该专栏的自由讨论、平等沟通和参与者互动,既可围绕酒驾协调各方价值观,并达成群体共识,又可深化对其他涉酒问题的认知,进而有利于发动更多部门和民众参与监督管理,有利于推动相关非政府组织成立并发挥作用,有利于建设新的酒礼酒德,有利于酒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交融和价值和谐。

三、饮酒保健

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保健意识的显著提高,饮酒保健得到了普遍认同,保健酒文化也就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类型。保健酒文化在物质层面有保健酒、中药酒、酿制或调配工具,在精神层面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养生保健理论、企业和产品声誉,在制度层面有医药管理制度、酒业管理制度,在行为层面有生产的规范操作、产品的合理使用,等等。对于饮酒保健,主要应从关注其功效和市场问题入手。

(一)保健酒的功效

按照中医药理论,酒能浸出并保存中药材的有益成分,能使药力外达肌表、内通血脉,能促进药物成分吸收,能提升药材的药力和疗效,所以,中国自古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资料显示,适量饮酒者的健康水平普遍高于一般人群[9]。那么,饮酒到何种程度才算适量?这不仅要参考医学上的指标,还要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和饮酒状态等。

按照功效,中国的保健酒可划分为两大类:对症类和补益类。前者对特定人群或特定身体部位、生理系统的病症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因而药材选配严格、用药禁忌明确,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其中一些可作为药品在药店销售;后者适用性强、安全性高、消费面广,通常具有延缓衰老、补气养血、美容养颜、滋阴壮阳、养护脏器、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一般是作为饮品、食品在商业网点销售。

(二)保健酒的市场

1.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一些保健酒厂在营销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质量管理和消费者服务上没有下足功夫,其结果是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2.为了牟取不当利益,一些保健酒厂夸大其产品的功能和疗效,在专利和非遗的申报上弄虚作假,聘请明星或专家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其结果是被媒体曝光或被工商查处,这不但败坏了其自身信誉,也影响了整个保健酒市场。

3.为了以品质、诚信、创新、品牌来开拓市场,一些保健酒厂注重质量管理并将工艺流程公开展示,详细说明如何生成动植物浸提物、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酯类、多酚类等有益成分以及如何滤除杂醇类、醛类、酮类等有害成分,或者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以保密配方获得商业机密保护、以老字号获得商标保护、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知识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以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老字号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来打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将来,保健酒厂若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还应在产品细分、突出特色、体现差异、电子商务、餐饮配套、物流配送、酒类会展等方面进行精耕细作并寻求突破。

四、改良酒风

酒风直接体现了行为文化,并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关联。正常的餐饮娱乐,人们往往以饮酒放松自我、增加趣味、增进感情、消除隔膜。正当的人际交往,人们有时以赠送酒类礼品表达情谊、和谐关系。但更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的不良酒风,如公款吃喝、借酒事活动进行公关和贿赂、借各种名目滥办酒席、借大操大办收取礼金、为了攀比和“面子”铺张浪费等。虽然有的不良酒风得到了遏制,但有的仍在变相发展甚至加剧蔓延。中国高档礼品酒市场大于自饮酒市场的事实,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良酒风的严重性。不良酒风不仅浪费大量公款、加重家庭负担,更使得一些人饱受“酒精考验”进而健康受损,更会损害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恶化干群关系和人际关系。改良酒风应是中国酒文化建设中的政策性任务,其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严格监管公务接待用酒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类似规定,对公务接待用酒进行更加具体、更加严格的监管。例如,新疆、安徽等地在规定中要求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接待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要饮酒的,必须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在国家和地方“禁酒令”渐趋严格的情况下,公职人员的不良酒风明显扭转,但还有一些公职人员将酒席转移到食堂、会所、民宅、农家乐等隐秘场所,并通过地方政府预算中的“其他支出”、黑市发票等报销费用。对此,应改革公务接待制度和报销制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和预算约束功能,要求党政机关定期向社会公布“三公”消费,实现公务接待预算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进而杜绝隐蔽吃喝、暗箱操作、隐性开支、做假账等不良行为。

(二)以专项政策改良地方酒风

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贵州省普定县出台了《关于禁止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引领淳朴民风规范酒席办理工作的意见》,并由主要县领导牵头成立了“规范城乡酒席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了“四五六”工作法,即组建四支队伍(宣传队、互助队、纠风队和巡查队),明确五个内容(酒席的范围、规格、流程、标准和主体),强化六个环节(责任分解、村民自治、宣传引导、台账管理、公开曝光和督促检查)。该县将酒风改良与星级文明户评比挂钩,滥办酒席者不仅失去评选星级文明户的资格,而且要受到处罚。该县实施以上政策之后,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的事件基本杜绝,民间以各种名目滥办酒席的现象也显著减少,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谋求发展。

以此为参考,各地政府应以切实有效的专项政策改良酒风,使地方形成正当消费、理性消费、节俭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透明消费的酒文化。为了遏制酒类产品的特权消费、求人消费、炫耀消费和奢侈消费,避免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形象受到不良影响,政府应制止地方酒厂为其产品贴上“部门专供、领导专用、帝王御用、国宴等级”等标签,并没收贴有此类标签的产品。

五、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可分为物质文化的融合(设施、设备、人员层面)、精神文化的融合(企业精神、理念、知识、科技、品牌层面)、行为文化的融合(管理行为、业务行为层面)、制度文化的融合(行业制度、企业制度层面)。目前,酒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文化的融合已成常态,并有利于形成新的业态、动力源和增长极。

(一)酒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酒文化具有了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由此也产生了新的旅游类型——酒文化旅游。根据酒文化的类型,酒文化旅游可分为白酒文化旅游、葡萄酒文化旅游、啤酒文化旅游、黄酒文化旅游等;根据发展的侧重,酒文化旅游可分为生态旅游、工业旅游、节庆旅游、遗产旅游和养生旅游。名酒生产企业是酒文化旅游的主要发起者。例如,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绵竹剑南春、古蔺郎酒等名企推出了宜宾五粮液酒史博物馆、中国宜宾酒圣节、泸州老窖陈列馆、泸州1573老窖窖池、剑南春酒史博物馆和酒坊遗址、郎酒厂天宝洞和地宝洞等酒文化旅游产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也发起或支持酒文化旅游,如泸州市建设“中国酒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并将酒文化旅游确定为该市旅游的主打类型、宜宾市打造“中国白酒之都”、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国际啤酒节”打造为国际著名的酒文化旅游品牌和亚洲最大的啤酒旅游盛会。

(二)酒文化与创意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创意设计、创意开发成为酒文化创新的核心动力,使得创意产品成为酒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例如,对酒类产品的造型、包装、展销、广告、衍生品以及酒厂的建筑、内外部环境、品牌形象、网站等进行创意设计,对与酒相关的诗词歌赋、文物古迹、名人名事、民俗文化、工艺美术、工业景观、农业产品等进行创意开发,推出既保留酒文化韵味和内涵又满足消费者审美、实用、便利、安全、舒适、时尚等需求的高附加值创意产品。

(三)酒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与酒相关的企业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涌现,酒类产品的生产、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环节逐渐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向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进化并且不断创新的“智慧型组织”方面转变,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以互联网思维发展酒产业。例如,从业人员以大数据分析市场,面向不同的消费者及其“痛点”进行产品的精准开发和精准营销,企业以020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以C2B模式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定价权、选择权、评价权进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赢,以交互式网络平台将消费者转化为编外员工和企业“粉丝”,以网络营销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法则,以全球化网络体系将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模块化,以小众市场和分散市场开发实现“长尾”经济效应。

六、结语

本文对中国酒文化的五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尤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角度对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利于酒文化自觉、酒驾治理、大众健康、酒风改良和产业融合,有利于中国酒产业探寻发展路径和优化发展环境。由于以上问题涉及众多领域且相互关联,所以其实践者应打破不同地方、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领域的决策、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相关机构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中国酒文化的软实力,进而使其在世界酒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全根.酒文化是中华饮食文明的奇葩[J].中华文化论坛,2009,(4):110-113.

[2]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70-74.

[3]姜娜.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日本酒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及其借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5-59.

[4].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18.

[5]张崇琛.酒香五千年——酒的起源、演变与展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2):27-29.

[6]冯恩学.中国烧酒起源新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63-176.

[7]王玉成,邢慧斌.唐代诗酒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4-87.

[8]周全霞.试论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与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86.

[9]汪建国.科学饮酒,有益健康,预防治病[J].中国酿造,2010,(1):180-185.

〔责任编辑:崔家善〕

白酒文化起源范文5

一、色彩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文化语境

酒,自古以来以贺礼或祭祀故人为多,既可以缅怀故人,又有恭贺新禧之意。因此,酒给人的印象以温暖的感觉为主。如金六福白酒包装以红色为底,稍加修饰的金色图案镶嵌其中,更显高贵大气。在中国,红色一直具有喜庆、吉祥的文化含义。金色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秋天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人们丰衣足食,以粮酿酒,庆祝丰收。另外,金色在古代通常用于皇亲国戚,民间不准使用,因此金色更具有高贵与奢华的含义。这两种颜色的结合,符合大众的审美意识。酒通过感官记忆给人一种火辣的直观感受,体现了温暖、热情。酒与红、金两色的结合,不仅从视觉上,更从嗅觉和味觉上给人带来满足和幸福的感受。白酒包装的文化语境是酒文化、色彩文化和人文内涵的交融,而色彩设计是白酒包装设计中重要的第一步。

二、传统图案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表意

中国的传统图案文化源于人们对自然的直观感受,这些图案的产生是对自然万物的形象概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图案,象征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在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设计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由意及形,将图案的表意性以装饰素材融入其中,这样往往能将准确的产品信息与视觉效果传达给消费者。如北京的红星二锅头白酒包装,将白酒的瓶身设计为青花瓷样式。北京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它独特的气息给人一种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感。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朝康熙时期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由此可见,青花瓷历史悠久,清晰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瓶身青花瓷的纹样以祥龙飞舞为主,瓶底是蓝色的海浪,瓶颈口处是下垂的是中国结。青龙升天飞舞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神幻的仙境,喻示平安、祥瑞。瓶底的海浪,象征酒的纯净和与人宽容的品质,代表了一种豁达的心境。瓶颈口的中国结是吉祥的象征,喻示平安。这些传统图案的应用能在第一时间向消费者传达出白酒的文化语意,通过图案的诠释与运用,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来。

三、独特的汉字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华民族的汉字是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财富。汉字起源于图画,是一种象形文字。因此,在包装设计中,我们通常将汉字图形化、装饰化。汉字的象形给予设计者很大的启发。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用汉字做装饰图案。如劲酒的包装,“劲”字的笔画断开,留下局部的空白,打破了原来“中国劲酒”四个字的平稳,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动感十足、充满活力。汉字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应用在白酒包装中,能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很好地表现出酒本身的品格,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感受,让消费者想要一饮为快。

结语

白酒文化起源范文6

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而成,华夏文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吐故纳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考验。进口葡萄酒占据大半江山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既有成长也充满了挑战。有对比才有“自知之明”,国产葡萄酒只有在与成熟的西方葡萄酒的对比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越走越远。

葡萄酒是舶来品?

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实则非也。对比中西方葡萄酒的“发家史”,不难看出中国葡萄酒因王朝更替而跌宕起伏,而西方葡萄酒却一直是社会主要酒种。

据考古资料记载,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在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段,以及葡萄栽培随着旅行者和移民传入埃及等其它地区阶段。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尤其是法国。

而我国是世界人类文明和葡萄的起源之一,商代我国就已出现葡萄酒,因此,葡萄酒应是“古已有之”了。纵看葡萄酒的“跌宕史”,葡萄酒在唐元两朝达到兴盛,自明朝开始逐渐淡化,清朝时更加衰败;直到清末华侨张弼士创建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近代葡萄酒业才开始起步;但连年的战乱,使葡萄酒业苟延残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几乎面临关闭,解放后我国葡萄酒业才有了长足发展。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在进口葡萄酒大批进入中国葡萄酒市场后,中国的葡萄酒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不断进步,而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葡萄酒消费市场。

上帝的厚此薄彼

了解葡萄酒的人都知道,葡萄酒是讲风土的。也许上帝在播撒葡萄种子的时候有点偏心,让同一维度的地区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气候风土。

从地理位置来看,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其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适中,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是世界葡萄酒生产重要产区。而与法国同纬度的渤海湾地区亦是我国葡萄酒的重要产地。但和法国的葡萄生产自然条件相比,我国稍逊。宁夏贺兰山东麓位于葡萄酒种植的“黄金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宁夏将葡萄酒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扶持发展,迄今为止,宁夏产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且出色的葡萄酒产区。因地制宜的开发适合葡萄生长的产区和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是目前国产葡萄酒仍在继续探索的路程。

制度的力量

能够成为优质的法定产区,生产高品质的葡萄酒,不是简单靠上帝垂爱的风土就可以的。制度是人类文明社会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

法国在其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中,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严格的产区划分和等级划分,这保证了其葡萄酒市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的严谨和可追溯。法国有着严格的产区划分和等级划分,不同的产区、不同的葡萄种植品种,不同的葡萄酒类型也丰富着这个庞大的葡萄酒王国。法国有香槟、阿尔萨斯,卢瓦尔河谷,勃艮第,汝拉和萨瓦,罗讷河谷,波尔多,西南,朗格多克―鲁西雍,普罗旺斯―科西嘉等10大产区,有些专家将香槟产区、勃艮第产区和波尔多产区列为法国三大代表性产区。另外,法国法律将法国葡萄酒分为4级: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餐酒、地区餐酒、日常餐酒。

“古老”这个词在中国不是淘汰的意思,而是“值钱”的意思。这种文化底蕴造就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思想中对于“老”的另类价值,包括在酒行业。中国一直是以白酒文化著称的国家,从古到今,白酒的“陈酿”、“窖藏”概念一直都未曾改变。当西方葡萄酒文化乘风破浪的席卷而来的时候,将“老”、“陈酿”这个概念直接拿来套用成为在中国不成熟的葡萄酒市场分一杯羹最快的方法,而这也是对尚未了解葡萄酒消费者的最大的欺骗。“酒是陈的香”成为最有力的卖点和噱头,哪怕其厂房的水泥还没干透,由此可见葡萄酒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无法无天”。在这方面国外的葡萄酒就表现得老实许多,哪一年的葡萄,是何品种,哪一年灌装,是何级别,哪一个产区,是何庄园,都白纸黑字写在标签上,并受法律约束。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已经逐渐开始往规范和质优的路上走。葡萄酒市场从一开始的无标准、无规范,到今天国家法定标准和各个产区颁布的产区规范的出台,可以说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距离法国成熟的体制还差距甚大。中国葡萄酒市场想要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法律和行业标准的日渐完善不可缺少。

文化底蕴是根基

每一个国度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底蕴“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指挥”着你的行为。文化沉淀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如同一只隐藏的手,从你出生那一刻开始便会悄然无声地将你吞噬成它的“奴隶”。文化底蕴的魅力也正在于这种强大的控制力,正因为有了文化底蕴的堆砌,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一切,而文化底蕴也正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根基。

形成“自我标准”

中国的酒文化是集体主义性质的,讲究的是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主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既有群聚而饮,也颇多浅尝独酌;二是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酿酒师的作用。

在中国喝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氛围。不管你喝的是什么酒,与酒本身的品质无关,只是感觉这个氛围适合喝一杯,那就开始把酒言欢或慰藉寂寞。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着很强的特定主义,强调在特定情景下饮用葡萄酒,譬如恋人共聚晚餐、高级宴会等等,同事、朋友或者家庭聚餐都以白酒或者啤酒为多,多数人认为,高价的葡萄酒是高档产品或者奢侈品,有钱人喝葡萄酒是身份或者地位的象征,穷人喝葡萄酒简直是浪费,这也显示出葡萄酒在中国的阶级局限性。而这需要在社会普通大众达到一定认知度的情况下才能化解这种自定义形成的阶级“矛盾”。很多葡萄酒圈内的专业人士对于西方传过来的那一套葡萄酒的形容词,有着“中国化”的认识。在所有介绍葡萄酒的文章中,在形容葡萄酒的味道时无一例外的用到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当形容一种酒的香气和口感时,“浆果、橡子、奶酪、覆盆子、黑醋栗”这些词,一般中国消费者的脑海里除了迷惑还是迷惑――你干嘛不说像麻婆豆腐、京酱肉丝呢?将国外的这种比喻找到国内的“落脚点”,是目前达到普及化程度需要解决的一种典型的沟通障碍,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则是通用主义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喝葡萄酒。早在古希腊时期,喝酒的规范已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在亲朋欢聚、家庭盛事、庆祝社会重大事件时,或仅仅是为了巩固友谊时,开一瓶葡萄酒的惯例,至今依然保留着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品尝一种葡萄酒,无论是高雅的,还是普通的葡萄酒,都包含着稳重,对道德的尊重,对鉴赏葡萄酒的价值,并与其本质进行交流的氛围的尊敬。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葡萄酒仅仅被作为一个新的酒种来推广,人们是出于猎奇心理和跟风心理来购买葡萄酒。由于缺乏对葡萄酒的欣赏与辨别能力,缺乏专业文化的支撑,缺乏有关的标准、监督和管理,葡萄酒市场几度跌宕起伏。随着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数的增加,有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葡萄酒的消费才开始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

酒礼

从饮酒礼仪来看,中国人饮酒十分注重礼仪。酒礼就是人们喝酒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行为等,如“敬酒”、“劝酒”。劝酒是敬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人好客的一种典型表现,西方人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种的搭配、葡萄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他们在斟酒、倒酒、品尝、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西方葡萄酒在餐酒中起到很大的调和菜肴味道的作用,但复杂和完美的中国菜中,酒的概念只是一种陪衬,在这方面,餐酒搭配在本质上的概念就不一样。而探索葡萄酒与中餐的完美搭配也是推广葡萄酒文化必须要做好的基本落脚点。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到今天,让中国人从骨子里就带有了老祖宗饮酒文化的概念,这种基因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喝的不是酒,是当下饮酒的心情”。

中西方饮酒的目的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中国人认为,酒是一种供人使用的工具,中国人虽然十分热爱它、经常使用它,但很少注重酒本身,缺少对美酒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性分析和品评、鉴别,更在意的是使用它以后产生的美妙作用,在于“味外之味”,就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意蕴丰富的饮酒趣事。在这里,酒成为了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至于酒本身味道是好是坏已经无关紧要。

在不少西方人眼里,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而葡萄酒更是其中的代表。对于西方人而言,醉翁之意就在酒,在酒的“味内之味”。仅以葡萄酒为例,它们把酿造葡萄酒看成是在制造艺术品,把饮用葡萄酒看成是欣赏艺术品,认为每一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温度、味道和与其搭配饮用的杯子、菜肴,只有相互之间完美的搭配,只有仔细地观色、闻香、品味才无愧于美妙的葡萄酒。相比之下,西方人则多为了喝酒而喝酒,更注重喝酒的过程,注重对酒本身的品尝和欣赏。

构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

中国的葡萄酒经过近几年的爆发式发展,如今已经开始暴露出自身在快速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一种新兴事物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在时间的考验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对于葡萄酒也同样如此。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葡萄种植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品种培育、庄园发展方面都有待提高。在葡萄酒发展中,法国法律法规对葡萄产区的严格划分以及对葡萄酒的等级划分和监管等制度的健全也折射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葡萄酒消费在中国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葡萄酒的同质化、不讲究与饮食的搭配、价高质低等,这些都不利于葡萄酒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国内许多消费者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对等,缺乏对葡萄酒的欣赏与辨别能力,对外国葡萄酒有种盲目崇洋消费的心理,造成“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消费乱象。

近年来,随着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数的增加,有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葡萄酒的消费才开始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中国人在探索中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华,如进行博大精深的中国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探索,提倡用健康的方式饮酒等。中国葡萄酒只有构建属于自己的葡萄酒文化,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独特的地位,也才能保持行业沿着健康的既定轨道前进,用丰富多彩的葡萄酒文化向社会和消费者奉献自然、健康的绿色葡萄酒产品。相信随着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国人的葡萄酒消费心理和方式将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葡萄酒。

走向“庄园制造”

葡萄酒在西方一直讲的是“庄园制造”,酒庄就如同是葡萄酒的商标,代表着自身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口感品质。从葡萄酒的庄园文化来看,法国葡萄酒产业走的是“庄园生产,精雕细作”的小农生产模式,从种植、酿造到销售,这一系列工作都在酒庄中完成,而且重要的工艺、细节都要求用手工来完成,正是对葡萄酒风格和质量的严格控制,把葡萄酒的质量控制前移到种植的每个阶段,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控制,从每一个环节来保证酒的品质,法国每个庄园的葡萄酒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造就法国葡萄酒如此盛名的正是那些遍布法国多如繁星的葡萄酒庄园。

我国的葡萄酒庄园虽不如法国那般纯熟,但近年来随着葡萄酒消费的兴起,中国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些优质产区也被不断发现,为中国酒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从法国葡萄酒庄园发展中我们知道,葡萄酒庄园成就葡萄酒,葡萄酒反过来提升庄园的知名度,两者相辅相成。我国在葡萄酒庄园管理模式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法国学习。当然,建立庄园酒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而掌握并运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才是实质内容。庄园葡萄酒贵在精,不在多;贵在有特色,不能随大流。

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