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舞狮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舞狮艺术论文

舞狮艺术论文范文1

1.实验内容开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本着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革新实验教学方式的核心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基本的目标,提出以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性质由验证性实验过度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占总实验学时的80%以上,采用开放性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压缩到20%以内,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2.实验场地开放实验场地是制约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主要原因。以国家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采用开放式实验室运行机制,结合学科点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室配2~3名研究生协助管理,仪器设备采用预约登记制度,使用前须经专人培训合格后才能使用。实验耗材按实验计划,由实验室统一提供。

3.实验时间开放以3~4人为一个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室一次可以同时安排6个小组开展实验。实验时间由以前固定时间,改为课程理论授课3周开始至学期末前1周结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合理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时间采用预约制,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安排。上班时间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节假日和晚上由研究生协助管理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开放实验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取得的效果

1.实验教学方式开放,激发学生兴趣在大多数同学印象中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以实验方法、手段、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过于抽象,通过授课形式讲授或单独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效果很差,很难达到掌握实验内容的目的。任何研究都是从好奇和怀疑开始的,通过典型的生物技术实例,如柑橘细胞融合获得原生质体杂种、植物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人类基因组测序及园艺植物基因组测序的不断完成,生物信息学预测基因的功能分析等,这些实例在网络上的介绍与视频非常多,通过网站浏览和视频观看,让同学们真正了解生物技术的神秘与贴近生活的两个方面,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行动。

2.实验时间及空间开放,提高动手能力实验室的开放,即仪器设备和时间概念上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实验人数多、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例如,生物分子实验室的定量PCR仪、PCR仪、离心机、核酸仪、电泳仪、紫外投射仪等,实验时间一旦开放,学生可以用充裕的时间来把实验独立完成,不会被课程所限制。通过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多次进入实验室。同时,研究生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三的带领本科生进行实验,开展相关的扩展实验内容,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

3.实验内容开放,自主设计试验在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有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实验内容组合与创新,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及生物公司的广告资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条件,突出实用性,根据学校实验条件提出以下实验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通过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学生打破传统的拟定学时的验证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大量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自选实验内容,自定实验步骤,自选仪器设备,自己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觉接受现代教育技术新的成果,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突出双向性、参与性、互动性。在实验操作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独立分析结果,发现问题。

4.实验结果灵活,革新考核与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将与老师的课堂交流转变为通过面对面、QQ、微信等其他平台,对实验进展随时进行分析、讨论及总结,并且学生通过查阅相应的资料,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开放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也避免了同学之间相互抄袭、模仿。因此,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除在以上方面进行开放外,同时也革新了实验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与以往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课堂成绩与实验报告成绩之外,在实验教学方面补充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工作、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实验方案撰写(20%)+实验前的准备(20%)+实验过程(30%)+实验结果分析(30%)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分为优、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五种不同的方式。

舞狮艺术论文范文2

移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移动图书馆互联

在发展移动技术的同时,为满足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快捷、便利性,灵活自由的对图书馆不限地点的访问,是图书馆人所努力的长期任务。所以,在移动图书馆之间进行互联,这作为了各个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手段。将移动图书馆进行互联,是以为满足用户能够不限制时间和地点的访问和获取信息资源为主要任务,采用无线网络技术传播信息资源的方式,结合参与各方提供的自身资源与网络资源为一体,组建成的一个大型知识数据库,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进而从中互相获得收益,最后同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信息公司和数据库支持方等合作组成的一个网络互联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可以使信息服务达到畅通的一站式操作,读者在查找自身需求信息时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图书馆要以先进的移动网络系统为基准,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力度,尽量使读者在体验的过程中都能对服务有一个满意的使用感受,这样保持下去,优势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图书馆同样可以结合眼下的流行元素,借助短信、OICQ及微博等社交工具和网站等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将图书馆的服务和信息资源空间拓展的更加广泛,并注重用户使用过程的引导,制作出简单、实用的教程,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上手,获得良好的操作体验。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移动图书馆下,图书馆无法对读者做出明确的选择,但读者却能反过来自由的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做出选择。这就要求了图书馆应要根据读者群体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为用户提供出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各类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优质和丰富的服务,并有意引导读者之间相互的互动,使其能感受到一份“家”的温暖。

(四)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

舞狮艺术论文范文3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等院校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并于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范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学制。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主要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命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医学院校是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临床医学也是医学生物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医学生物技术与临床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满足医药领域的科研及创新要求。这就提示我们,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舞狮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中华武术精神 文化意涵 人生修悟

1 中华武术精神的内涵

其一,刚健有为。它所包含的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的思想,分别解决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刚健有为的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 《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其二,持之以恒。武术名言中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练功,莫放松;要练武,别怕苦”之类。莫天全创办搜房网的最大体悟就是“从商和习武,似乎有着巨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贵在坚持。”李小龙说“想超乎常人,惟有随时准备把最艰苦、最乏味的训练当成最大的乐趣,越是乐意接受此等折磨,则其成功的概率愈大”。此谓一项技术多样苦练,持之以恒杀手锏成。

其三,静心。练武是思考,是自我反省,以武入哲。中国人讲究从世间万物寻找真理,无一不是。所谓“武者要战胜心魔,朝着自己的坦荡大道而去。”习武须静心,由此可见一斑。习武的过程是体悟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反省之后的升华。常见小说中描述,某某高人闭关修炼多少年,有朝一日横空出世,打败天下无敌手。唯有如此静心修炼,方能自成一家,习得境界。此外,“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等名言也说明了静心对于习武之人的重要性;

其四,涉世仁爱。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武德”?在处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其他人之间、武术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等诸方面的关系时,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武德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指导下,在孟子的善、信、美、大、圣等道德观影响下,在民族精神滋润的培养下,不断充实和完善,且带有鲜明的儒家仁学色彩。

2 武术精神——中国文化传统的表征之一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土壤。中华武术所承载的武术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由前文的叙述可以知道,它除了具有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更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我们的历史脉络和民族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生命哲学意义,在其中充分融合了儒道释诸家的精神品质。

有关武术史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武术虽然并非是中国社会的特有产物,但自其发生之初,中国武术即充分的表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质,表征着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程。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就已经制造和使用粗制石器及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能,这可以作为武术格斗的萌芽;在后来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践中产生了徒手搏斗技能、武器搏斗技能及空手夺刀技能等;春秋时期,我国即已经出现了以舞蹈的形式来锻炼筋骨,以活动关节、调节气息而去除疾病;到了周秦时代,就又有了角力、手搏、击剑、 刺枪等比较先进的武术技能;之后的诸朝代,由于战事攻伐,基于各种形势,皆对武术的技能和形式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自科举以来,一些朝代还设立了武举科考,对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到近代中国武术的体系形成,也充分延续了既有的武术脉络,但是一些武术内容也日益被遗忘。现代武术体系更多的发展为集竞争、健身、娱乐和艺术观赏等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更多的传承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凝练的武术精神,许多的形式被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融汇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文化内涵。不过总体上来说,现代武术主要传承的武术精神,可以表述为“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理论,即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总之,从历史角度来看,渊源悠久的中华武术即传承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和影响着包括哲学、兵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知道,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一般认为儒道释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武术精神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于武术精神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无为、虚静,并注重调心、调身和调息,主张明心见性等方面。而中国武术中所提出的静、忍、恒、悟等,更是充分地表现了中国武术精神的传统文化载体的特质。

3 武术、文化与人生

在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宁静与专注之下的进取。而精进,是武术不变的追求。习武之人要充分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冬炼三九,夏练三伏。要抱定精益求精的精神。武术更讲究所谓“高平低下”。真正的高手往往闭门修练,待到功成之日,往往已是霜染双鬓。练武之人偷懒一日,功夫便荒废一日。“日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积极进取的革新精神。

舞狮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不同群体,团体、或为个人,看做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观念的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术和相关的工具,手工做出来的物品与文化场地。每个团体因为自身所在的地方,与历史的条件、自然的关系的变更使不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更新,并让那些人实现了自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始终依靠人存在,以形象、技艺和声音为表现手段,还以嘴巴、耳朵、身体为载体能够代代相传,在“活”的传统文化中,其又是极脆弱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亟需解决。

一、材料工艺创新

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下去,只靠口头上的宣扬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民间工艺美术皮影戏,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喜欢皮影戏的人不少,但观看的人却很少,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只能听懂音乐,却看不懂内容。如果想将这项文化遗产发展下去,应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皮影的造型角色,表演方式也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与数字技术合作,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原有的镂空花纹,可以在数字动画中转化为纹饰。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可以将原来的牛皮和驴皮材料模拟成布料、布纹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改进,使皮影戏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再如一些传统的柳编工艺品,在国内的市场销售一直不是很景气,中国人把它看成传统的手工制品,代表着落后,同时代脱节。如何让国内追求现代化时尚消费思想的人们能够接收我们民族自身的非遗产品,这就迫切需要生产厂家进行创新和改变,不断丰富柳编的材料,科学地融入其他不同质感的材料,使传统的柳编工艺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柳编装饰品和摆件,像台灯和花瓶等制品可以和金属铜结合,产生肌理的对比,一个富有金属光泽、光滑圆润,一个具有自然柳条纹理,产品的装饰味和现代感倍增。此外还可以尝试同陶瓷、石头、铁器等材料结合,打破柳编材质一贯单一的现状,使国内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从而扩大国内市场。

在沿袭几百年的柳编技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了很多种编织法,例如立编、拧编、排编等十几种编法,打造出口创汇的名片和主导产业。老外觉得它绿色环保、纯手工编织,天然材料,所以和喜欢。而柳编产品在国内市场销量却不那么好,因为国内的年轻人认为柳编不就是手工编织的菜篮、果篮吗?都是过时的物件,缺少现代感。因此厂家可以从柳编制作工艺上进行创新,引入艺术设计中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方法来设计与制作,采用立体构成的方法设计出各种器型,然后用铁丝、木框、柳条等搭好骨架,再把柳条、竹片、木片、树皮等材料按照平面构成的方法拼贴上去,这样不仅效率高,也可以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又不失手工绿色环保的特点,同时也丰富了柳编的生产工艺,增强了产品的设计味道,传统中不失现代感,可以作为新中式家具配饰用品的首选,国内销售市场将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传播媒介创新

媒体传播的方式能记载各个阶段各种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后来的研究人员带去便捷,让他们能有更详细真实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能够对群众进行科普教育,让人们能够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当今科技发展的很快,人们认识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多。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网络等等,这些途径可以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类别划分存入档案,设立整体系统的资源数据库。例如,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文化部统一要求,将普查收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素材录入电脑,建立健全的自治区、地(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媒体传播还包括期刊、电影、网络等传媒,这些目前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是宣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手段。例如:(1)影视传播,电影是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民众通常是在一些电影中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纪实片、专题记录等多种途径。(2)表演传播,这些年来,春晚,元宵喜乐会、话剧巡演、甚至是综艺节目等文艺娱乐节目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3)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动漫已是新媒体产品中的一个发光点,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无疑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以前就有合作,中国很多的早期动画大部分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线,例如早些年中国的一部获奖动画作品《桃花源记》,它就是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皮影、剪纸、水墨等等。国内的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互相参考学习,相互融合。动漫的出现、推广,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去了方式上的创新。(4)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合作从游戏出现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作品中那些富有想象力与生命力的形象、情节、观念等,早已形成一系列的文学“原型”,在游戏的设计制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原型被带入各类游戏中。通过游戏的画面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多了一种传播方式。(5)网络传播,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各种事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的传播能够得到很好的普及作用。由此,网络传播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舞狮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物名称;内蒙古博物院;目的论

一、引言

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积累的重要窗口,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内蒙古博物院作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国内外游客领略内蒙古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驿站”。为了使游客更好地从文物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内蒙古博物院对展品名称的标示采用了汉语、蒙语和英语三种语言。笔者在走访内蒙古博物院时发现部分展品名称的英译存在一些问题,而提高博物院内文物名称的英译质量无论是对博物院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还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都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在实证基础上展开研究,将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中的典型错误分类、点评、重译,希望能有助于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质量的提高,也为中国其他博物馆文物展品名称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文物名称翻译要求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的重要理论家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1]。

为了使翻译有的放矢,译者必须熟知翻译的目的。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之前应该有一份详细说明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包括译文的预期读者、预期功能、传播时空及媒介等。对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的翻译要求可作如下设想:

(一)译文的预期读者。译文的受众包括来博物馆参观、旅游、工作或学习的外国人士,他们大多数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其文化期待与原文接受者有所不同,因此译文要尽可能地符合译语的文化规范,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二)译文的预期功能。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基本相同,即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信息功能指译文要涵盖文物的材质、用途、文化内涵等信息,呼唤功能指译文要展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三)传播时空及媒介。文物名称的传播媒介以博物馆中的标牌为主,而且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具有临时性,因此文物名称的英译必须简洁明了,以便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了解相关信息。

三、少数民族文物名称英译失误探析

诺德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中将翻译失误(translation errors)定义为: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预期读者中实现预期的功能,那么任何阻碍该目的的达成的翻译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翻译失误。诺德把翻译失误自上而下归纳为四种不同层次的类型,即:语用性翻译失误、文化性翻译失误、语言性翻译失误和语篇类型翻译失误[1]。内蒙古博物院文物英文名称英译中出现的失误多为语言性翻译失误、语用性翻译失误和文化性翻译失误,笔者将这些错误分类、点评、重译如下,以供商榷。

(一)语言性翻译失误

诺德指出,语言性翻译错误指的是翻译中出现的与语言表达相关的错误[1]。内蒙古博物院部分展品名称的英译存在一些语言性翻译失误,最为明显的是拼写、印刷错误以及大小写问题。该博物院展品名的英文翻译大部分只将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在查看了国家博物馆展品的英译,并了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认为文物展品名称属于专用名词的一种,应将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和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另外,笔者发现了一些拼写或印刷错误,例如:

例1:鎏金铜冠

原译:Copper har

此处har为拼写或印刷错误,该单词应为Hat。

例2:环耳青铜杯

原译:Bronze cup with loop-handl

此处的loop-handl应为Loop-handle。

文物名称翻译中的拼写或印刷错误容易给外国参观者带来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文物内涵的正确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使外国参观者领略中国文物的魅力的目的,译者应反复校对译文,排版印刷人员要认真负责,站好翻译最后一道岗。

(二)逐字翻译造成的语用失误

诺德认为语用失误是宏观层面上的翻译失误,在她看来,所有翻译过程都是在源语文本情景与译语文本情景之间进行调停的过程,而语用翻译错误正是由这两种情景之间的差异造成的[1]。在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中,笔者发现若干由逐字翻译造成的语用失误,这些失误将导致译文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例3:马衔

原译:Horse rank

马衔是指连着缰绳套在马嘴上的金属部分,借以控制马匹的活动。而原译中的rank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a level of relative value,ability,importance etc,on a scale,especially the official position someone holds in the army,navy etc (等级;军阶,军衔)[2]。译文明显有悖于源语原意,属于死译或硬译,看似字字对应,实则严重扭曲了原文的信息内容,导致语用失误。“马衔”应译为Stiff-bit。

例4:结盟杯

原译:Alignment cup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间誓盟时,以牛角盛酒,交臂把盏,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这种牛角饮具称为结盟杯[3]。原译Alignment cup属于逐字的呆板翻译,而且没有表明该器具是用来乘酒的,无法达到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的目的。建议将其改译为Wine Cup for Celebrating Alignment。

例5:扳指

原译:Pull a finger

此例的原译也犯了逐字硬译的错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扳指意为用象牙、兽骨、玉石、翡翠、玛瑙等制成的圆环,通常套在右拇指上[4]。因此,宜将其译为Thumb Ring。

(三)信息缺失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强调以译者的目的和功能为出发点和归依,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文意图,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有些原文表达起来较为困难而故意漏去,或由于疏忽而省去了某些部分,都会造成信息缺失,这是对原文不忠实的做法,应力戒。例如:

例6:东布壶

原译:Dongbu Pot

东布壶源于中亚地区的多穆壶,在清代以后在中国汉藏地区广为流传,主要用于斟白酒、奶酒、奶茶等,是蒙古族最喜欢的酒具[5]。过于简单的翻译会给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带来诸多困难,容易使不熟悉中国文物,特别是不熟悉少数民族文物的外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有助于外国参观者理解东布壶的功用的信息,建议将“东布壶”译为Dongbu Pot (for Liquor or Milk Tea)。

例7:鎏金马鞍饰

原译:Saddle ornaments

原译将“鎏金”的翻译删减,缺失了对文物材质和工艺的描述,这样简化了的翻译容易使看到该文物的外国游览者误以为该物品的材质是金,无法展现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鎏金”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土石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4]。不妨将该文物名称英译为Gold-plated Saddle Ornaments。

(四)少数民族特色缺失

目的论翻译学者曼塔里指出,信息的传递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语境,因此对原文信息的转换,也意味着各种形式的跨文化转换。在曼塔里的理论模式中,翻译不仅是译字、词、句或文本,也是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有意识的合作,这种合作建立在以功能为主的交际之上。缺乏文化意识、忽略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感受等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一些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引起读者不适或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1]。在内蒙古博物院馆藏的十万余件(套)文物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物,如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文物,这些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特殊性,透过这些文物可以领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涵盖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风俗等各个方面。在对这些文物名称进行英译时,应该尽量保留其少数民族特色,以便外国游览者更好地领略其特色。

例8:萨满铁鼓

原译:Iron drum

萨满教是蒙古族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一种原始宗教,它是在多神论和信仰万物有灵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萨满鼓是萨满跳神祭祀必不可少的主要神器和珍贵的传世文物,它起初只是萨满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和舞蹈神器,后来逐渐被民间用于祭天祭祖、烧香还愿、欢庆丰收、节日娱乐等场合中[6]。因此,“萨满铁鼓”不应被简单地译为Iron drum,而应将凸显民族特色的Shamanic也译出,即:Shamanic Iron Drum。

例9:挂饰

原译:Religion ornaments

佛教是蒙古族的重要宗教,于元宪宗蒙哥时正式传入蒙古。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象征着圆满,也象征着轮回,如车轮一般生生不息,有摧毁世间一切邪恶的寓意[6]。原译只是将其译为Religion ornaments,缺失了表露民族宗教特色的部分,“挂饰”译为Dharma Wheel Ornaments更为合适。

四、结语

文物译名既是一张“文化名片”,又是传播本国文化、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博物馆展品名称的英译问题不容忽视。从上文可以看出,内蒙古博物院少数民族文物名称英译时出现的失误主要有语言性翻译失误、逐字翻译造成的语用失误、信息缺失、少数民族特色缺失等。为了提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名称英译质量,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支持;译者应掌握足够的翻译知识,对少数民族文物的文化要素予以充分认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了解;排版印刷人员也要认真负责,站好最后一道岗。诚然,本文的观点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正,也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共同促进文物名称英译的不断规范和统一。(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Nord,Christina.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 结盟杯[EB/OL].http://.cn/shownews.aspx?id=1254,2015/6/10.

[4]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