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价值观公正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价值观公正的含义范文1
《威尼斯商人》(节选)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学将文本主题基本定位于善恶斗争,对人物形象夏洛克的剖析也大都当作反面人物典型。近几年来,一些教学研究从其作为受害者的身份角度切入,着重分析他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把夏洛克当作生命人而不是单一符号(恶人)的解读,无疑是语文文学欣赏教学的进步。然而如果一味纠结于夏洛克是不是个十足的恶人、值不值得同情这个问题上,则会窄化这部世界经典剧本作为阅读教材的教学价值。对于戏剧剧本教学来说,能否抓住戏剧冲突、剖析作品主题内涵要比理解人物角色性格更为重要。从课文节选部分来看,第四幕第一场《威尼斯法庭》,因安东尼奥未能按时归还从夏洛克手里借走的三千金币,,夏洛克向威尼斯法庭提起公诉,请求公爵遵照借约判决执行,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偿还债务。威尼斯法庭能否给予公正的判决是这场戏最具张力的核心冲突,在夏洛克一方,公正的判决就是按约从安东尼奥胸口割下一磅肉,如若不然,威尼斯城法令就只是一纸空文;在安东尼奥一方,按约判决执行则是对恶的纵容,与公正所包含的正义原则相违背。
法庭最后的判决是认定原告犹太商人夏洛克具备蓄意危害被告安东尼奥的企图和行为,没收其全部财产,一半归属于借债人安东尼奥,另一半则被充公。一般的解读者对这样的判决结果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支持,认为威尼斯法庭不仅公正而且还很仁慈。而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并不只是文本内容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学会对原有阅读感受体验进行反恿,成为文本意义的发现者、评判者。反思性解读是指个体思维自觉地对已有阅读结论进行反观,原有解读过程、解读方法的合理性都要受到思维的再次审核和验证,在此过程中,先前解读未能注意到的疏漏和疑点会被重新发现纳入解释,原有结论随之会发生相应的更改和修正。
对《威尼斯商人》(节选)进行反思性解读,需要审核的第一个问题是威尼斯法庭果真公正、仁慈吗?解读者出于怎样的心理会默认法庭判决?答案如果是认同法庭的公正性,那么这个公正又是谁的公正?法庭上的夏洛克唯一想要的东西也是公正,为此他不惜舍弃三倍甚至更多的金币赔偿,他的公正需求为什么会被拒绝?由第一个问题紧接带出了第二个问题,法庭秉持的公正标准是什么?既然承认按约赔偿的正当性,为什么没能遵照约定执行?第三个问题原告夏洛克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官司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反转?鲍西亚对借约的重新解释合法吗?第四个问题,鲍西亚真像葛莱西安诺所赞扬的那样,是个公平正直的法官吗?她所维护的安东尼奥纯然是受害者吗?四个需要审核问题全部聚焦在“公正”上,聚焦到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去评价威尼斯法庭公正与否。要明了公正的标准,就得先从理解公正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范畴开始。公正是个社会学概念,包括两个向度:一是指社会群体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念,二是指秉公行事的个人德性。无论是社会价值观念层面的公正,还是个人德性层面的公正,所具备的核心要义都是一致的,即一是公平,二是正义。社会向度的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个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不得凌驾于他人之上,享有特殊的社会权力和利益;个人德性向度的公平是指平等地看待他人与自己,尊重他人与自身的差异性,不把自身的观念态度行为强加给他人。社会向度的正义是指依据法律原则和道德准则保障每个公民的应得权益不受侵犯;个人德性向度的正义是指能够按照公认原则的要求无私无偏袒地行事。由公正的核心要义可以推论出公正的评价标准——公平和正义;衡量威尼斯法庭公正与否的标准应该就是社会向度的公平和正义。从公平向度看,威尼斯法庭对待犹太人等异邦人和威尼斯公民是有差别的,二者享有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个号称自由之邦的威尼斯,不仅对犹太人实施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而且对其触犯法令行为的量刑也失之过重。按威尼斯法律,犹太人只能居住在旧城里,四周用围墙隔离,日落之后大门就会锁上,由基督教徒来看守。白天任何犹太人离开居住地都要戴上一顶表明他们身份的红帽子,他们被禁止拥有财产,只能靠放高利贷将钱借出收取利息。“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当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人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置,他人不得过问。”①从正义向度看,法庭明显倾向于保障安东尼奥的应得权益。正式庭审前,先有法庭最高审判者威尼斯公爵,后有巴萨尼奥、假冒法官鲍西亚等人为安东尼奥多次求情;庭审开始后,鲍西亚先承认借约内容与威尼斯法律条文的含义并无抵触,转而又对借约内容进行二次解释。原借约只写了从安东尼奥胸部靠近心口的所在割下一磅肉,并没有提及流血问题,鲍西亚却将借约内容解释为割肉时绝不能流一滴血,肉的重量也绝不能相差一丝一毫,哪怕仅仅是一根汗毛之微。对安东尼奥权益如此尊重保护的法庭对待另一权益个体夏洛克却是截然不同的做法,咒骂、侮辱加威胁。当夏洛克拒绝公爵等人为安东尼奥的求情,公爵说他是“不近人情的恶汉”,巴萨尼奥骂他是“冷酷无情的家伙”“恶魔”“逞”,葛莱西安诺则侮辱他是“万恶不赦的狗”“前生一定是一头豺狼”。不仅咒骂他个人,并且连带他的母亲也被骂成是腌躜的,甚至对他的种族也充满了蔑视,“你这犹太人”,“传那犹太人到庭”。当法庭判决夏洛克输掉官司时,葛莱西安诺一边盛赞鲍西亚法官的聪明才智,大喊“一个再世的但尼尔”;一边恶狠狠地威胁夏洛克,“犹太人!现在你可掉在我的手里了,你这异教徒!”。
由此可以判断出威尼斯法庭是不公平的,不完全正义的。不公平是因为它违背了公正的首要原则——平等。不完全正义是因为它只维护了道德正义,就是基督徒口中多次提到的仁慈,却把法律正义丢到一边。一般解读者之所以对法庭不够公正的情况几乎毫无察觉,偏执地认为夏洛克一方罪有应得,显然是受了作品意志的引导,潜在地将自身阅读立场与威尼斯法庭保持一致,自发地担当起基督徒安东尼奥的守护者,因而解读过程只注意到夏洛克残酷、狠毒、下作的表现,对安东尼奥施害于夏洛克的语句视而不见。高贵、友爱的安东尼奥在夏洛克眼里却是“毒蛇”般的人物,夏洛克和他之间是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如果说这仅仅出于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敌意,那么作为安东尼奥的好朋友巴萨尼奥的话应该比较可靠,巴萨尼奥承认安东尼奥曾经冒犯过夏洛克,“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根据第一幕和第三幕的相关剧情,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所作所为不只是初次的冒犯那么简单,他对夏洛克的伤害程度远比巴萨尼奥所说的严重得多。
第一幕第三场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③
第三幕第一场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④
就连有求于夏洛克向他借钱的时候,安东尼奥依然傲慢地说,“我恨不得再这样骂你、唾你、踢你”⑤,安东尼奥的数次施害激发了夏洛克强烈的报复心理,他抓住借约绝不放过安东尼奥的意念和行为,正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安东尼奥事实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⑥。夏洛克的反击越固执越冷酷越无情,越能表明安东尼奥对待犹太人的态度行为令人齿寒。
同样都是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为什么法庭只强调安东尼奥是受害者,而把惩处的矛头直指夏洛克?夏洛克输掉官司的根本原因在于威尼斯法庭是基督徒的法庭,整个城邦从立法到司法都不可能给犹太人、异邦人、异教徒同等的政治权益。可悲的夏洛克以为能够凭借法庭一战给安东尼奥以及所有不把犹太人当人看的基督徒们以严厉打击,“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⑦。他想把基督徒施与异教徒的精神压迫漂亮地反弹回去,因此面对巴萨尼奥提出的双倍赔偿诱惑,他打心眼里蔑视,“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成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③,“不,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⑨。然而他失败了,威尼斯法庭只给了他形式上的公正,实质的公正却是属于他的对立面威尼斯基督徒的。
夏洛克的失败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受欺压的犹太民族的失败,在他身上,流露着作家对被损害被侮辱的犹太人的人道主义同情。反思性解读不仅能打开学生从法律公正、社会公正角度解读作品的新思路,使他们对反面人物夏洛克的社会公正诉求能有深刻的理解,也使他们对作品主题内涵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这种解读思路解读经验的累积,一方面会为他们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著名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提供有利的认知支撑,能够自主理解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实质,黑人只有在政治上与白人具有同等的权利,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民主、平等、自由与公正;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他们在思想观念上逐步认同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并能在现实性活动中主动践行这一价值观,成为公正社会的塑造者和守护者。而后者才是教育的重大使命,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和教育》里阐述的那样,民主的政治理想通过适当有效的民主教育才能实现,那么可以说公正教育有利予公正社会的形成与建立。
社会价值观公正的含义范文2
一、大学生的国家发展价值观教育
(一)富强观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富强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富强的内涵与意义,国家只有经济强盛了才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土家园,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证。也只有国家强盛了,个人才能获得良好发展的环境,才有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才会有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通过国家富强观教育,激发大学生对国家富强的强烈渴望,使大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二)民主观
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民主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懂得只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才能真正获得生存权利与发展权利。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与‘西式民主’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正确道路。”[1]通过国家民主观教育,使大学生看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三)文明观
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文明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明确实现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创新文明成果,特别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个人的幸福才会成为可能,个人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通过国家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建立起国家发展的文明标准,并自觉地以自己的努力拼搏促进国家的文明发展。
(四)和谐观
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和谐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了解只有实现社会和谐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国家失去了和谐、矛盾不断激化,国家的发展将无从谈起。通过国家和谐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环境的宝贵,激发大学生为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的社会进步价值观教育
(一)自由观
对大学生进行自由观教育首先就要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自由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分的自由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宣扬的自由的不同。让大学生懂得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没有人剥削人的现实基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与发展,因此,社会主义自由才是真实的、真正的自由。通过社会自由观教育,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自由的优越感,为实现社会主义自由不断地开拓创新。
(二)平等观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平等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确立人人平等的意识,明确只有实现实质平等的社会主义才是先进的社会。同时要能够是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的本质,它只是用形式的平等掩盖了实质的不平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平等才是真正实质的平等。通过社会平等观教育,使大学生对真正的平等有深刻地理解,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三)公正观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正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明确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评价社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同时要让大学生理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公正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能够为实现社会真正的公平正义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法治观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法治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树立起依法治国的价值理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社会法治观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依法治国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调动大学生学习法律、宣传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发展法律的自觉性,为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大学生的个人完善价值观教育
(一)爱国观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观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让大学生看到今天的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正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创造着自己的未来。通过爱国观教育,使大学生培养起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懂得热爱祖国最终要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上,自觉做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事情,要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敬业观
对大学生进行敬业观教育就是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通过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即将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和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客观要求。”[2]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着期待,通过敬业观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未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将来进入社会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诚信观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教育是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是人与人交往基础前提,是个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使大学生明确只有对人讲诚信、对事讲诚信,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才能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通过诚信观教育,使大学生培养起诚实守信的宝贵品质,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诚信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诚信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
(四)友善观
社会价值观公正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职业意识;高职教育;职业生涯;培养
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和职业氛围中,在培训和任职实践中形成的与从事职业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观念称为职业意识。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而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的基础。健康的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所以职业意识在注重素质培养的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是一个社会职业者必备的条件。高职学生在市场经济中应实现价值观从重现实向重理想、从重利益向重义务、从重个体向重集体方向的转化,而不应过度关注自我和现实。针对这些特征,职业意识培养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加强和提高。
一、学习意识
(一)学会“四会”,培养职业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非同寻常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供,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的重要观点,并指明了终身学习通过四大支柱实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支柱。
(二)终身学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周期大大缩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日本政府在展望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为使教育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必须实施终身教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终身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会自学
只有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包括更新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新技能,结合各门学科知识来发展和完善自我;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真正成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意识
高职学生应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经受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对课内所学知识会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从中会发现更多所在专业领域内和其他领域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虚心学习、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三、企业文化意识
存在决定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要培养企业意识,高职学生首先要到公司、到企业、到社会中去经受实践的锻炼,去体验、去感悟企业文化。其次要注重职业岗位的操练,要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强化专业技术的训练,这样既能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动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又能在企业文化环境中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为成为卓越的员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是要求人们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意识属于基本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尊重也是对自己社会价值的认可。使敬业意识作为规范存在于意识形态,可加快整个行业乃至职业体系的成熟。培养敬业意识,首先应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应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通过规章制度和学生自我约束形成其自身固定的行为模式。
五、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奉献精神是一种能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工作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支付个人的社会需要,一部分用于国家的整体建设。工作也是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冲突时,应以法律与道德规范为天平,以社会价值为准绳寻求解决之道。奉献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理论的学习,更应融入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社会实践中,从小规模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全局观念,塑造他们的集体精神。
六、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要从传统的中庸观念中解脱出来,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积极思考上未经检验的假设。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在校期间,高职教育应特别注意科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发散性思维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创立新思想。培养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等方法思考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紧跟国际、国内的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从改善现有的科研方案,以获得新的更有效率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同时,加大对创新培养的投入,这对教育的长足发展是有益的。
七、竞争意识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存在竞争,社会才能不断的自我更新,发挥潜力;只有重视竞争,才能不断前进,走在时代的前列。而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又源于个体的竞争意识。社会竞争在于综合素质的竞争。增强竞争意识,懂得竞争的含义,更应懂得竞争所需具备的素质。竞争意识的培养重在竞争氛围的营造。首先,竞争以优秀的思想道德为基础,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比竞争本身更加重要。其次,竞争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在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举办多种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不失为增强高职学生竞争意识的途径之一。
八、合作意识
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主动合作精神,竞争与协作相伴而生,相离而失。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离不开同行业的支持与协作,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需要加强联合。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也要求一个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必须团结协作。
九、质量与效率意识
质量与效率是企业的生命。质量能为企业赢得客户的认可,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效率的提高使产品成本降低,可获得比同行业企业更高的利润。在企业内部推行质量与效率意识,可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中也应包括质量与效率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和实习活动中全面推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养成严格遵守标准生产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方法提高标准在团队中推行。在完成同一任务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熟练技术、改善生产流程和部门合作来提高效率。
十、诚信意识
诚信是从业人员对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是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从业人员对企业提供的书面材料均以事实为依据,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均符合企业的质量标准,遵守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承载着诚信意识的延伸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标准完成学习和实习任务,培养其用准确的语言撰写报告并进行全面的检验。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与专业教育紧密的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毅主编.职业学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詹万生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社会价值观公正的含义范文4
论文关键词 诊所法律教育 道德冲突 解决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采取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理解法律含义、讲授法律知识”为其宗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诟病。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法学院校开始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纷纷开设了许多法律实践课程,其中尤其以诊所法律教育受到推崇。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又称为“临床法学教育”(Clinical Program),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法律教育模式,它借鉴医学院校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Clinician)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为其将来执业做好准备。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诊所法律教育育已经走出美国,成为欧洲、非洲和亚洲等诸多国家法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0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中国内地七所法律院系先后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截止2012年1月,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145个会员院校中,已经有76个会员院校开设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120个,诊所主题方向涉及民事、行政、谈判、消费、公益、法律援助、劳动法、劳工、知识产权、环境法、刑事辩护等领域。?
随着诊所法律教育如火如荼的展开,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法律学子开始接触到光怪陆离的社会。实际案件的承办,除了让他们熟悉了案件的流程、提高了实践能力之外,其原有的道德认知与社会现实也会产生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就体现为一种道德上的冲突,或道德上的困境。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生活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每天都必须作出决定,我们必须知道我们行动的价值或者至少隐约的想到它们。道德与法律也是密切相连的,正如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道德冲突是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时面临的矛盾状况,是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它将直接导致人们道德评价以及道德价值目标上的困惑,从而影响人的道德选择。
社会价值观公正的含义范文5
一、研究模型的构建
(一)基础理论分析1.政治认同分析政治认同是认同的一个研究支脉。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体向其他个体或团队的价值和规范进行模仿和内化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哈贝马斯认为:认同过程需要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认为:政治认同是一个人感觉自己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团体的主观意识,特别包括个体对认同单位和团体的义务和责任、甚至强烈效忠。政治认同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个人或团队等政治主体在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中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及作用,以及政治制度的执行者所形成的一定的政治认知,以及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并基于自身的价值在政治生活中积极支持和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活动。影响人们的政治认同的非理性因素包含三个方面:情绪和情感、传统习惯、本能和需求。政治认同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本研究将知识型人才政治认同分为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两个要素。情感认同是指在感情或情绪上对现行的政治制度持认同态度,而行为认同是指在行为上对现行的政治制度持认同活动。2.心理契约优化分析心理契约是一种内隐于雇佣双方心中的一种主观约定,对雇佣双方的心理义务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理解,反映了组织和员工之间一系列微妙和含蓄的心理期望。Argyris首先提出了“心理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workcontrac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工厂或车间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不过,Argyris并没有给出“心理的工作契约”的确切内涵。随后,Levinson在一个人事案例研究中将“心理的工作契约”修改为“心理契约”,也称“未书面化的契约(unwrittencontract)”,指个体和团队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合,用来强调产生于雇佣双方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言明的、相互默认的期望。Schein认为心理契约是“长时期存在于组织成员心中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expecta⁃tion)”,并将心理契约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强调心理契约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一种隐性心理约定(implicitcontract),是将双方关系中的一方希望的付出与从另一方得到回报的期望的具体化。Rousseau认为心理契约存在两个类型:交易型心理契约(transactionalpsychologicalcontract)和关系型心理契约(rela⁃tionalpsychologicalcontract)。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对员工外在需求的满足,具有经济性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期限,涉及更少的雇员生活,雇员的责任较为分明。关系型心理契约关注社会情感的满足,没有时间期限的限制,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涉及更多的雇员生活,雇员责任的界限也不清晰。Rousseau心理契约是一种单向型心理契约,即员工对雇主的内在期望,而不包括雇主对员工的期望。本研究将知识型人才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个要素。3.成功智力分析智力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成功智力是智力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Sternberg在《超越智力》一书中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主体实现对主体有关的现实环境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心理活动。在三元智力理论中,Stern⁃berg认为人的智力包括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环境智力三个方面。其中:成分智力是指计划和执行任务的心理机制,包括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取成分;经验智力是指个体应用经验处理新问题以及形成创造思维的能力;环境智力是一种帮助个体适应和应对环境的能力。1996年,Sternberg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intelligence)的概念,认为成功智力由分析型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组成。分析型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它可以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对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创造型智力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它能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才能创造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实践型智力是一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它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成功智力理论是对三元智力理论的超越,更贴近于人的现实性心智活动。本研究将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分为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三个要素。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1.政治认同对心理契约优化的促进效应分析(1)情感认同对心理契约优化的促进效应分析。情感认同是指知识型人才对现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心理支持程度,以及对执政党所宣传的主流价值观的赞同程度。知识型人才是思想激进的群体,对社会主义的现实特征存在着持续性和深入性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趋炎附势。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持有支持和赞同态度,就会兢兢业业地从事本职工作,积极地参与技术开发,以主人翁的精神来对待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为组织的发展殚精竭虑,同时,又可以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心尽意为社会做贡献,不计个人的得失,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相反,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观持有反对或厌恶的态度,就会消极工作,敷衍了事,缺乏长远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南茜•弗雷泽(2011)认为,当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对正义的实质缺乏共识,运动参与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可能导向彼此的对立和冲突。倪春纳(2011)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外流的“用脚投票”的现象不能完全归咎于经济因素,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对执政党的服从、理解和信仰的递进演变的“认同链”的断裂,突出地表现在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上的“碎片与多元”。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a:知识型人才的情感认同促进了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优化;H1b:知识型人才的情感认同促进了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优化。(2)行为认同对心理契约优化的促进效应分析。行为认同是指知识型人才在行动上表现出对现有制度和价值观的支持和赞同。相比于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是从思想上升到行为,表现为对主流价值观的拥护和宣传,对社会性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甚至对执政党的失误和错误提出中肯的批评等。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行为认同,就会从行动上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在遇到挫折时一如既往,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心向往之,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贡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言行一致、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无限的期望。相反,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行为抵触,则会导致行为上的畏畏缩缩、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相互推诿。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陈学明(2011)认为: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两极分化却越来越严重;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而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突破了0.5;不公平现象引发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田家官(2011)围绕着社会主义平等问题,从平等的含义、权力平等、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四个方面解析了的平等观,并从知识分子的视角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长久地保持社会平等的思路。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a:知识型人才的行为认同促进了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优化;H2b:知识型人才的行为认同促进了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优化。2.心理契约优化对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1)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对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交易型心理契约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表现于对工作、组织和他人的热爱,从而能在现阶段全身心发挥自己的能力。交易型心理契约具有短期性,不仅具有物质利益性,也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相对而言,物质性要高于意识形态性。在优良的交易型心理契约态势下,知识型人才不仅表现对组织的忠诚,也表现对社会的忠诚。心理契约优化不仅受到组织内物质的驱动,也受到社会因素的驱动。在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过程中,知识型人才的思维越开阔,悟性越高,进入一种涣然冰释的心理状态,更有机会发现知识中潜藏的社会价值,也更愿意和他人合作,将经验融入自觉的行为之中。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KarkR,ShamirR,ChenG(2003)解析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机制,认为心理因素是制约职业规划与潜力挖掘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Chowd⁃huryS(2005)解析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变迁机制,分析了心理契约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路径,认为创造力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MuseL.A.&StamperC.L(2007)从组织支持与关系心理契约的视角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能力的培育问题,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能力的重要支持因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3a: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的成长;H3b: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创造型智力的成长;H3c: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实践型智力的成长。(2)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对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关系型心理契约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表现于对企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顺从,从而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充满信心。关系型心理契约是一种长远性的心理期望,适合于知识分析的深沉性思维心态,对事物存在着思索性关注,具有自己的见解。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受到组织内部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组织外部价值观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性大于物质性。关系型心理契约与情感认同存在着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而后者仅包括精神的因素。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过程中,知识型人才很容易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各种潜力得到深度地挖掘,爆发出不可预料的创造力,不断发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突破口,不为琐碎的事务所拘束,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可以在短时期内进入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邓玉林、王文平、达庆利(2007)基于风险偏好和风险成本分析了知识型员工风险心理偏好的特征,利用委托——模型解析了确定与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激励强度与员工心理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发现心理期望对工作潜力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张兰霞、闵琳琳、吴小康等(2008)基于心理契约的角度探讨了知识型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问题,认为学习培训、工作认可、薪酬福利、工作成就、公平对待、成长空间和工作挑战等因素对知识型员工创造力存在着显著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4a: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的成长;H4b: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创造型智力的成长;H4c: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实践型智力的成长。
(三)要素分解1.政治认同的要素分解基于政治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在知识型人才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调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政治认同的要素分解。情感认同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对主流价值观,即执政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存在着认同感;②对社会的政治制度存在认同感;③对社会的法律制度存在认同感;④对社会的分配制度存在认同感。行为认同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积极地学习和领会执政党价值观的思想精髓;②对政治、法律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③在必要时能够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对者进行驳斥;④在一定时机勇敢地抵制执政党成员的腐败行为。2.心理契约优化的要素分解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在知识型人才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调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心理契约优化的要素分解。交易型心理契约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认为所在的单位或雇主对自己的利益分配是公正的;②认为单位各级主管或领导能够尊重自己的人格;③认为所在的单位或组织存在着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或文化氛围;④认为应该在本单位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系型心理契约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认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都是暂时的;②认为应该尽心尽意地服务于社会;③认为社会环境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④认为社会环境有利于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3.成功智力的要素分解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在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调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成功智力的要素分解。分析型智力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善于运用成熟的经验来分析新问题;②善于运用既有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③能够在新的事物中提炼出新的思想或方法;④善于发现新生事物与传统事物的差异。创造型智力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善于在普通的生活和工作中捕捉到思想或灵感的闪光点;②善于将书面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③善于对传统的思想、技术、工艺进行革新;④善于对现有的思想、观念和技能进行组合或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思维体系。实践型智力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善于将成熟的经验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②在所在行业或组织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③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既有的思想、经验和技能不断地反思和总结;④能够保持从善如流的思维境界,自然地应对万事万物的变化。(四)研究模型的确立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构方程分析,也称为结构方程建模,或者协方差结构分析,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各个变量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据分析技巧。是多变量分析的重要方法。根据研究假设和要素分解的内容,可以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模型检验
(一)数据收集本研究以我国企业事业单位的知识型人才作为样本,但不包括政府机构的知识型人才,数据调查方法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基于要素分解的内容,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测度题项的基础上,设计了28个题项的调查问卷,确保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次数据调查自2013年3月4日起,至2013年5月5日止,历时61天,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660份,问卷回收率为66%。在回收的问卷中,选择数据质量较高的问卷200份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样本数和指标数之比约为7,满足结构方程检验的一般性数据条件。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1.信度检验信度是指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即调查信息的可靠性,信度高的问卷可以收集到更为准确和有效的信息。问卷信度主要估计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内在一致性信度。基于有效样本数据,借助于SPSS软件,探索性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2.效度检验效度是衡量问卷有效性和正确性的指标,即测试能够测量出欲测特质的有效程度,是评价测试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有效样本数据,借助于Liserl8.7软件,验证性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三)模型验证在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基于获取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SPSS11.5和LISREL8.7对研究模型进行全模型检验,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r)如表4所示。根据表4的内容可知,所有的研究假设均通过了检验。在全模型检验过程中,同时得拟合指数列表如表5所示。根据拟合指数列表可知,研究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限于篇幅,其他检验结果略去。
三、结论分析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于我国知识型人才而言,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对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均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进而促进了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经验型智力的成长。也就是说,政治认同对我国知识型人才的成功智力的开发存在着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应引起知识型人才密集的组织机构的高度关注。如何正确地引导知识型人才的价值观,让他们对现有的制度和思想体系充分信任和挚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处于低迷状态,存在着较大的激活空间,同时,各类组织机构的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对价值观采取回避态度,或者沿用数十年前的僵化模式,都无助于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的开发。
根据研究结果,从微观的视角来看:①情感认同对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均存在着促进效应;②行为认同对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均存在着促进效应;③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成长存在着促进效应;④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成长存在着促进效应。可见,所有的假设都得到了验证,检验结果是完美的,但完美的检验结果并不代表现实的完美,仅说明了这些变量的内在相关性的存在,并不表明这些变量的经济效应得到了彻底的实现。相反,我国知识分子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力度并不高,如果这些认同的力度得到增强,则无疑有助于心理契约的优化,并最终有助于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快速成长。
社会价值观公正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诚信从教 教育 教师 职业道德 缺失
[作者简介]周燕(1980-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师德建设理论研究专项课题“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诚信问题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SDB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83-02
一、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概念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诚实守信,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自古以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品格。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社会呼唤诚信,时代需要诚信,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关键靠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水平的教师是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高校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一项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建立公众对教育服务的信心。高质量的教育行为,除了需要优越的工作环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专业的教学能力、完善的社会政策支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必备条件。高水平的公共教育的实践,除了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精神外,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的支持和周全的政策也是必备条件。只有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才能有效地执行他们的教育活动。
诚信从教,是当代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所谓诚信从教,是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诚实不欺、信守承诺,杜绝言而无信、弄虚作假等失信行为。对高校教师而言,诚信从教分为诚信教学与诚信育人。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包括授课、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出卷命题、监考、阅卷、成绩评定、指导论文等环节;高校教师育人活动则渗透在教学、科研、人际交往等多个环节。诚信从教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在以上教育环节能做到诚信、公正、廉洁等道德规范。
二、高校教师诚信缺失的表现
1.思想认识模糊。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理应在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优于其他群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群体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这就容易使人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欣喜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正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人的思想状况。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中的一些人直白地认为市场经济运作下人的价值等同于挣钱的多少,金钱日趋成为人类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导致拜金主义在社会上的泛滥。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失衡直接导致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淡漠与模糊。
2.学科教学失衡。学科教学包括两部分,即“教”与“学”,“教”与“学”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范畴。“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是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以知识为媒介相互影响的过程。“教”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对于教师而言比“教”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的效果。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要求教师通过情感投入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只管“教”的量不管“学”的质。由此带来的负效应则是高等教育只追求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的投入,培养不出善的情感,造成不诚信的教育后果。可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只管“教”不管“学”的做法,是一种相当恶劣的不诚信行为。
3.学术行为不端。所谓学术行为不端,是指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各种捏造、抄袭、剽窃以及其他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由于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与教师科研业绩直接挂钩,学术研究中的失信现象颇为严重。有的教师抄袭别人的研究论文;有的教师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有的教师捏造研究数据用以;有的教师通过权钱交易找代替自己。
4.人际交往失信。人际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人际交往失信是指高校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守信用,违背诺言的不良行为。高校教师的人际交往通常体现在几个方面:与领导的交往、与同事的交往、与学生的交往。高校中有些教师能成为教学的典范、学术研究的榜样,却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楷模。有些教师在与学校领导的沟通中易产生距离感,不愿或不敢接近领导;又或者一味地以领导为中心,对领导唯命是从。有些教师在与同事的交往中结盟图谋私利,有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能维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宽待优等生而刻薄后进生,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轻易承诺学生却不能及时兑现。教师人际交往中的种种不诚信行为,势必影响教师群体在公众中的形象,亦必然对学生诚信品德造成影响。
三、加强高校教师诚信从教教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是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地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现阶段的中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社会环境,当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处于初级水平,人的全面发展仍受到许多限制。同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道德环境,即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诚信度,那么,教育以及其他各行各业就容易形成诚信氛围。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之传统美德,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有了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方能稳步发展,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环境也会更健康。
2.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行为约束。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完成教书育人活动具有约束作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设是高校师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励高校教师,帮助教师迅速成长,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办学质量。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人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人的每个个体具有差异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在构建评价机制时务必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制定出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激励和管理的作用。
3.推进合理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内在动力。高校教师诚信从教意识的增强,归根到底不是靠外界的环境、制度等其他条件的“他律”约束,而是要靠“自律”,依赖自我的信念来约束自己。高校教师充分“自律”的前提是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完善高校教师素质教育是根据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而确定的,教师素质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师培训目标的变化和调整。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真正树立“师者,人之模范也”的思想,培养教师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楷模。集中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养。通过《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奉公守法、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在教育形式上,亦可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各类优秀教师典型活动,引导教师在学典型、学先进的过程中提高意识,摆脱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平.经济全球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08(5).
[2]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秦莉.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微[J].教书育人,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