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1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其中还有的企业已经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有些小公司自成立伊始就坚持走社会责任的发展道路,传奇般地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终成行业强者,开创了以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成功商业模式;有些大企业则对业务模式进行深刻变革,在经营过程中加入了社会责任相关的战略,不仅在环境、社会等方面推动全球进步,而且自身的经营绩效焕发出新的活力。
社会责任竞争力成就中小企业高成长
成长企业中,美国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Market)就是成功的代表。全食超市成立于1980年,专门零售天然、有机食品,凭借健康环保的食品品质差异化战略和高售价策略,在巨头林立的零售业中走出新路,2010年末名列财富500强第284位,公司自1991年纳斯达克上市起算,以27%的营业额复合增长率高速成长,而同期沃尔玛的复合增长率仅为5.7%。多年以来,全食超市逐步将社会责任理念注入到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真正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全食超市树立起了高质量的商品形象——全食的商品就是天然和有机食品,是安全和营养的保证。公司对于商品的选择和标识,都显而易见地体现出对于天然和有机食品的推崇。全食超市的天然食品经过最低限度加工、几乎不使用人工化学添加剂;有机农作物里,不能包括基因改造农产品,不使用长效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对于有机牲畜,给予其健康发育的条件和人道待遇,以有机饲料喂养,给予充足的阳光和户外空间,不使用抗生素和生长激素;对于食品加工过程,尽可能保持营养的完整性,防止辐射、基因修改和添加人工防腐剂。
其次,全食超市于2010年开始试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超市为顾客提供健康咨询和饮食建议,这种附加服务有望提升健康食品超市的品牌形象和客户黏性。
第三,全食超市从2010年起在野生海鲜的销售中给予明确的生态影响评级,绿色级别表示这类海鲜供应充足并且不会破坏生态环境,黄色和红色级别的海鲜捕捞对生态的影响加重。对于节能减排,全食超市的表现也广受称赞,积极采购风电能源,并且在多个超市楼顶铺设太阳能发电设备。
再者,公司为了对上游供应商给予资金扶持,于2005年启动了全食小额贷款基金会(Whole PlanetFoundation),这个非盈利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处于贫困阶段的农民提供机会勤劳致富,运营资金来源于公司的销售额和顾客的捐赠,迄今为止为20余个国家的近10万人提供超过1200万美元的贷款。
我们看到,全食超市的天然有机商品属性,是一种独特的、差异化的竞争路线,很难被同业完全复制。围绕着这一属性,全食超市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对消费者、供应链、环境等各方面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从而在美、英、加等地快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开店数量迅速增长,单店毛利稳定在高位。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讲故事,不是作秀,而是成为全食超市的优质品牌形象、持续的竞争优势和重要的轻资产,最终成就了二十年高增长。
“大象”公司的社会责任战略转型更具影响力
社会责任战略对于大企业而言,可能意味着业务的深刻转型和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影响力和贡献度更大。通用电气(GE)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借鉴。
通用电气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跨国公司,在130多年的发展史上,公司经历过多次成功转型,其科技创新和研发实力出色,公司的管理能力也广受推崇。作为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其业务涵盖了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水处理和安全技术,到医疗成像、金融、媒体和工业产品等等。管理奇才杰克韦尔奇卸任之后,GE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2005年以来,公司投入巨资推动“绿色创想”(Ecomagination)和“健康创想”(healthymagination)战略,重点解决目前人类最关注的三大难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现在,GE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贡献,成为大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其品牌形象较以往更加令人尊敬。
“绿色创想”从全球环境治理的迫切性出发,围绕客户在环保方面的巨大需求,以提高能效为主要目标,将盈利与节约能源相结合,为全球企业提供盈利性环保解决方案。时至今日,“绿色创想”成为通用电气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内涵之一,成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来源,也成为推动全球企业变绿的重要推手,其在经济和社会意义上所取得成功远远超出预期。
经过数年的培育,绿色创想产品种类从2005年的17种增加到2009年的90种,并且已经渗透到GE的各个主营业务模块:
上表根据《GE公司2008年绿色创想年度报告》整理
从财务绩效方面看,绿色创想产品对GE的贡献越来越大。2005年至2009年,GE的年销售额从1363亿美元增长到1568亿美元,年均增长不过3%;而其中,具有环保优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给GE带来的收入从50亿增长到180亿美元,增速超过30%。如果把绿色创想的业务分拆出来,就可以再造一个排在财富500强第130名的公司。根据GE设定的“绿色创想”2015年阶段性目标以及未来五年的追加100亿美元的投入力度,绿色创想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速将两倍于总体收入增长,可以说GE未来的增长动力主要就是来自于绿色产业了。
受到“绿色创想”成功的鼓舞,GE又在2009年推出了“健康创想”计划,投入巨资加强医疗技术研究,目的是为民众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全球经济发展至今,环境、能源、医疗成本等社会问题已日益突出,GE正是看准了这一商机,以其已有的与民生有关的业务优势为基础,加上“绿色创想”和“健康创想”两条清晰地主线,将自身的经营重点与各国政府的想法、环境和社会矛盾的解决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大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于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对于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已有多年,但不少企业的认识还存在局限和误区,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简单的成本支出、营销宣传的表面文章、或者是迫于社会压力而作出的姿态。
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2
8月28日,“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召开,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八次社会责任年会。会议以“美丽纺织,责任发展”为主题,总结了过去一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并根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战略,探讨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未来在行业内外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思路和规划。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中国的纺织行连续8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管理之间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责任工作对于行业发展自身,提供着不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健康原动力,形成社会责任与行业进步两者相生相长良性循环。王会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核心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了《2012—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7个产业集群和10个企业也了各自的社会责任报告。可喜的是,通过连续8年召开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行业和企业普遍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孙瑞哲分析了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出口市场的需求不旺加上国内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提醒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建设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未来我国纺织服装的发展模式将主要取决于行业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
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出版业;上市银行;对比分析
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表述也有了相应的变化。①但究其精髓与实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大致为:企业不应该将盈利作为唯一的目标,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企业还应该承担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相应责任。②
任何企业都应受到社会的监督,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出版企业也不例外。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笔者将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概括为:出版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的实现,③自觉承担对股东、员工、作者、读者等利益相关方应尽的义务,并积极履行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以实现自身创造价值的最大化。
一、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2009年4月,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了我国出版业第一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至2014年,时代出版已经连续六年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10年年初,时尚传媒集团了一份1993年~2009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截至目前,时尚传媒集团公布的唯一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13年4月,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其2012年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这也是该集团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了我国出版行业的第一部单体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启了我国单体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先例。
2014年1月6日,刊登于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中国首部单体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文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为视作“我国出版行业步入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成熟期”的标志,④笔者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评价。从上述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单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仍不具有普遍性,且即便在曾经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版企业中,仍有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到每年都报告。因此,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出版企业仍处于践行社会责任的起步阶段。
二、从报告看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1.出版企业尚未全面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
随着最近几年对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深入,部分出版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然而,从已有的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看出,出版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这种认知仍处于表面层次。比如,中南传媒在其2012年与2013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虽然广泛提到了其在股东利益保障、员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履行的责任,但基本上都是一语带过,没有实质性的数据与事实支撑。又比如,时代出版传媒集团的2010、2011、2012三年的报告明显采用同一个模板,内容重复率相当高,甚至出现了页码编码的错误,这些现象难免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书面呈现,⑤报告中出现的这些缺陷说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并没有尽心尽力。导致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没有得到全面的建立。
2.报告内容的主观性太强,选择性披露现象严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报告阐述了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设计了“七为”路径讲述了出版社为行业、为学术、为读者、为伙伴、为员工、为环境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但在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方面却只字未提。时代出版、中南传媒、时尚传媒编制的报告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何况是一个偌大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如果企业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一味地宣扬自身的优点而刻意回避不足,那在日后的发展中也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这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责任的履行没有嵌入到企业的整体治理结构中
笔者曾经对我国上市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多数上市银行,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都设立了类似于“社会责任委员会”的专门部门。专门部门的存在,使得企业在公司治理架构上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组织保障。而在我国出版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出版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部门,这说明我国出版企业并没有将社会责任履行嵌入到企业的整体治理与经营管理中。
4.第三方独立鉴证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客观性
据笔者统计,我国银行业的16家上市银行都邀请了四大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对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第三方独立鉴证,以保证报告内容的客观性。然而,在出版业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报告中表明,曾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报告进行了审验并出具了声明,且将声明附在了报告中。可惜的是,笔者并没有在报告的附录中找到这份声明,且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也未能下载到相关材料。
三、我国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报告编制的改进对策
1.针对出版企业管理层组织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培训
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实际履行时的重视程度,而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可以由出版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牵头举办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班,对出版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认知上的强化,从而促使出版企业全面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
2.探索建立统一的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与评价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包含着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在我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详细而科学的报告编制指南与指标评价体系,银行可以向利益相关方规范地详述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承诺及其当年的重大活动与未来改进。然而,我国出版业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指南与评价体系,这便导致了出版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和方法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这一方面导致了出版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大相径庭,给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另一方面致使出版企业无法完全掌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且在信息披露的选择上易被功利性思维左右,导致选择性披露现象的产生。因此,如何借鉴和参照其他行业的经验,推动具有出版行业特色的报告指南和指标体系的出台,使我国出版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日渐完善,并走向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须进行的工作。
3.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加强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执行力
只有从企业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才能使其成为企业持之以恒的工作与使命。我国出版业社会责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亟须将已经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因此,笔者认为,出版业企业可以设置类似于“社会责任委员会”这样的部门,专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监督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的设立将有助于在组织层面建立相应的决策与执行机构,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的展开成为可能。同时,专门部门的设立使得社会责任履行环节有了独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撑,从而能够大幅度加强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环节的执行力。
4.借助高校平台进行第三方独立鉴证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在我国,银行业接受的是四大会计事务所、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UREAU VERITAS)等机构的第三方独立鉴证。出版业具有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的双重属性,对其所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评价不应简单地套用银行业等其他行业的模式。笔者认为,通过高等院校的出版研究部门对出版企业所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第三方鉴定,不失为一种严谨而可行的途径。一方面,高等院校的出版研究部门依托出版专业学科而设,具备实力雄厚的学术研究人员,且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普及,高等院校的相关师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学校作为进行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其公正性与公开性优势十分明显,借助高校平台进行第三方独立鉴证具备高度的权威性。
总之,我国出版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代表出版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就此止步了。反观我国银行业,在2005年之前,银行业尚未出现一份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然而,仅仅通过9年的发展,其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情况都取得了令人为之惊叹的成绩。因此,笔者坚信,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出版业也会像银行业等其他行业一样,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
(陈霄栋,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管曹梦茜,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数字出版发展与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研究”(课题编号:13XWB002)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王华.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对策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4(1):50-52.
② 周勇剑.国有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③ 张志强.现代出版学[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环境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环境和社会的贡献。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步成为融洽企业与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容不断得到丰富,自1924年Oliver Sheldon就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联系起来了,而Howard R. Bowen于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近代首先给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著作,其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此后,引起了各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否定论,Friedman(1962)认为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存在的基础具有颠覆性的破坏作用,企业唯一的责任就是为股东赚取尽可能多的钱;Rutherford Smith (1988)发展了Adolph Berle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义模糊,单凭此点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不过是企业、管理者及消费者团体之间相互斗争的武器罢了;而韩国商法学者李哲松(200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应纳入公司法并从其有违企业本质、义务内容模糊、义务对象不存在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否定论作了全面的概述。而肯定论的支持者针对否定论也作出一系列回应并不断扩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容及分类。Joseph McGuire(1963)和Jules Backman (1975)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承担一些除经济和法律责任之外的其他责任,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1971)提出“三个中心圈”。内圈代表企业基本责任,即提供商品、工作机会和实现利润促进经济增长;中间圈是代表在实现经济职能时要承担其行为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责任,如保护环境、合理对待雇员、回应顾客期望等;外圈则代表更大范围的衍生责任如改善社会贫困问题、都市环境恶化等。Manne(197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还应包括志愿者活动,Steiner(1975)认为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志愿者活动, Sethi (1975)区分了社会义务、社会责任、社会响应,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并于1991年提出了金字塔模型,Schwartz and Carroll (2003)提出了三领域划分方法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等。至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仍不断衍生和扩充,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其他理论联系起来。本文主要以Carroll(1975,1991)、Schwartz和Carroll (2003)的理论为基础,对其一些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前提
Schwartz and Carroll (2003)肯定了四层次分类及金字塔模型在社会问题管理领域仍保持着领先的范例地位,其中四层次企业社会责任分类被理论研究者(Wartick and Cochran 1985; Wood 1991,Swanson 1995,1999等)和实证研究者(Aupperle 1984; Aupperle, Carroll, and Hatfield 1985;Burton and Hegarty 1999; 等)广泛引用,金字塔模型也被大众接受(Trevino and Nelson 1995; Sexty 1995;Jackson and Miller 1997)。在分析了四层次分类及金字塔模型的一些局限性后,认为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领域能更完整、更准确地区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而三个圆相交形成七个领域比金字塔更好地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沿用四分模式,突出公益责任的重要性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Schwartz and Carroll(2003)认为,Carroll四分模型中的公益责任如其定义所示具有志愿性或自愿性、企业不履行不能认为其不道德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称为责任,如果确有存在的理由应将其归入伦理责任或经济责任,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都很难区分公益活动和伦理活动,而且一些公益活动就是出于经济动机,即战略性慈善,所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更合理。对此,本文设想了一个例子,如下:
A公司作为一位企业公民,以B摔倒了表示A可以对其实施帮助行为且帮助了B,为简化情节认为B可以是自然人、法人等并不区分是否是A的利益相关群体,A的帮助行为会使其发生经济消耗但在其可承受范围内,例子中的“留名”行为代表有经济动机,并且留名后A可以增加一些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帮助行为而发生的经济消耗。该例子的矩阵如表1所示。
本例中的“重复发生”代表A又帮助了B或C、D等,此时四种情形效果一样,即前两种情形A虽然没有留名但知道了帮助他们的是A,从而社会福利增加且A的消耗得到补偿。因为事实证明重复博弈的结果是雷锋的名字最终还是被大众知晓并广泛流传。此例意在说明本文赞成Schwartz and Carroll (2003)中认为公益责任与伦理责任或经济责任不能完全分开,但基于本文研究的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而是在可持续发展观下,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间相互作用机制,即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的相互关系,后文中仍采用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四分模式旨在强调公益责任的重要性,不应该像现在这样被忽视或仅仅放在次要地位,而不是认为其应与其他责任明确区分。
(二)公益责任重要性的体现
关于重要性,Carroll(1979)按重要性及履行的强制性由强到弱将企业社会责任依次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用竖立的长方形表示并用虚线区分,虚线代表他们既不互相排斥也不是一个连续体。Carroll(1991)提出了金字塔模型,认为企业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其存在就是以提供商品、工作机会和赚取利润为基础的,自企业成立起利润最大化就是其价值观,其他的社会责任都是建立在经济责任之上的,没有经济责任做基础其他的社会责任就不容考虑,并从每股盈余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保持优势竞争地位、高效经营能力、持续盈利能力五个方面说明了经济责任包含的内容;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企业应当遵守法律;企业下一步应当考虑履行伦理责任,即做正确、公正、公平的事,使对利益相关者的损害最小化;最后企业应当努力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履行公益责任。Schwartz and Carroll (2003)中认为金字塔模型具有局限性,金字塔的最高层一般公认为最高级别的期望或声望,而这显然与Carroll所述的意思相悖,因此将其划分为三个相交圆比金字塔形状更能清晰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本文认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对企业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都处在举足轻重地位,并且因不能将它们同度量化而不能笼统地判定哪一种责任更重要。经济责任的重要性被大家公认,持续的入不敷出、资不抵债,结果必然是破产。但创造巨额利润的企业如果违反了法律也直接影响到其持续经营。伦理责任也不容忽视,若企业行为违反了社会大众的伦理认识将会使企业形象、客户信赖、员工士气等软实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最终也会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即不能可持续发展。而公益责任(在此不严格区分公益责任与伦理责任)的重要却因为其正效应基于日积月累且其收益大多不易用货币计量而常常被忽视,因此,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公益责任履行的重要性。公益责任的履行一方面可以使接受帮助的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心怀感恩,促进社会感恩戴德良好风尚的循环;另一方面媒体、公众及其他第三方群体会增强其对该企业的信任及认可程度,所有的这些感情依赖都会成就企业的形象及品牌价值,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以下“王老吉”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语,充分体现了大众对“王老吉”(加多宝集团)的肯定。面对四川汶川遭受的重大地震灾害,加多宝集团于2008年5月18日晚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现场慷慨解囊捐款1亿元,成为捐款环节的压轴戏,当时台下掌声雷动。加多宝集团公司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形象迅速得到提升,赢得了大众对“王老吉”的信赖,当然其形象的树立不仅仅在于这次捐款,加多宝集团此前也积极支持公益活动:从2001年开始“王老吉・学子情”爱心助学行动已经连续开展了9年,成为了助学捐款的平台,“圆今日学子梦,造未来栋梁材”,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2007年6月,“王老吉”独家赞助了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与中国少数民族体协联合主办的“祝福北京”活动,在全国发起56个民族“祝福北京使者”的寻找和评选活动,在全国100多个城市举行300多场以民族体育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大型活动,并持续了一年,如此大规模的全民大联欢,“王老吉”改变了以往在消费者心目中仅仅是“凉茶”的印象,而是与奥运、与全国人民紧密联系的爱国品牌、民族品牌,使得“王老吉”品牌内涵得到丰富与提升;2007年11月举行“为健儿护航”捐赠等等。
“王老吉”乐于公益,关注社会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摆脱是“凉茶”还是“饮料”的产品性质认知尴尬境地、突破市场地域限制之困是不容忽视的。提起“王老吉”大众想到的不仅仅是饮品还有更多的温情与亲善,日积月累建立的公众信任与情感依赖稳定了其市场地位并促进了其可持续发展,使其在饮品业独树一帜。而对于社会来讲,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使社会福利增加体现了价值最大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将公益活动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固然可以体现其关注社会、注重和谐、强调可持续发展,但这只是部分的、间接的,最高境界应是将“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企业文化,融入企业营运的每一环节,这才是解决可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底蕴的厚度决定企业生命的长度”,而佳能集团的实践体现并验证了这一真理。
佳能集团在2009年全球的营业额达到了348.83亿美元,净收入达到14.31亿美元,员工人数168 879名,控股子公司241家,2009年美国专利注册件数前10位公司中,佳能以2 204件仅次于IBM、三星、微软位居第四位,2009年被《商业周刊》列入世界最佳品牌第33位,被《财富》杂志列入Fortune Global 500世界第190位,被《金融时报》列入FT Global 500 世界第104位。《世界经理人》2008年“十大经理人品牌”调查中,佳能的品牌崇尚度、占有率和偏爱度三个指标都排在数码相机类的第一位。佳能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品牌满意度和影响力呢?本文认为,其“共生”的企业理念、“促进世界繁荣和人类幸福”的企业目标、“感动常在”的品牌主张是佳能集团发展的支柱。
2003年,佳能的CEO御手洗富士夫说:“佳能的企业理念是‘共生’。我们渴望建立一个跨越语言及文化障碍,所有人在一起和谐共处的社会,即我们的目标不是通过全球化而仅仅让公司自身受益,我们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直接投资于本地,并与本地社团积极合作而达到共同的繁荣。”佳能从产品开发入手,在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直至废物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加以评估,并倡导“绿色采购”计划、单元式生产代替传送带实现节能、货物运输方式转变减少卡车运输、高能量效率及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回收等,迄今为止,佳能的所有生产基地均已通过了ISO14001国际认证。此外,佳能还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包括从1990年开始持续赞助北美地区的“净化地球”活动,举办面向美国高中学生的“佳能环境保护马拉松”的全国环境保护科学竞赛活动,以及在欧洲协助世界野生自然基金会(WWF)开展活动,以及佳能(中国)支援SARS、汶川地震、希望工程等等。所有的行动都在实践“共生・和谐・感动”的精神,这是佳能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的数码市场成为领导品牌并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源,因为大众相信“感动常在”、相信“佳能”。
(三)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的相互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四个方面责任的重要性不能同度量化,不能笼统比较,更不能以金字塔来反映其重要程度。此外,“有经济能力的企业才有能力履行其他社会责任”(Carroll,1991)的默认含义是不盈利的企业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其他社会责任了。但以持续发展为视角,这个观点至少是片面的,某一时点或一段时期没有盈利并不意味它会持续亏损至退市。IBM公司在1991年底亏损额高达28亿美元,这是IBM公司67年历史中所没有的,1993年1月19日公布亏损达到了49.7亿美元,但毋庸置疑的是IBM至今仍是IT行业一大巨头。即经济能力的实现只是一个时点指标,从时期及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潜力、可持续增长能力及盈利能力才是其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
而且企业的初创期一般是没有盈利的,虽然没有实现经济责任,但不影响其他社会责任的实现,即经济责任并不是其他社会责任的绝对基础,只是特定时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他社会责任履行的规模及履行水平。初创期企业处于亏损阶段但企业行为必然会涉及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的履行(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类的公益责任实现并不以足额资金为基础),而且正是由于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的履行才逐渐建立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赢得客户及大众的信赖,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实现经济责任,即在实现经济责任的过程中,其他非经济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责任的实现及扩大可以削减资金对其他社会责任履行的限制,从而更多更好地履行其他社会责任。
三、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关于CSR分类、重要性及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螺旋前进模式,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本文提出了以下模型,如图1和图2。
该模型符合美国学者George A. Steiner and John F. Steiner提出的关于社会责任原则的五点建议:即第一,没有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公式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任何单独的企业;第二,必须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利润动机的经济组织,而不能期望企业可以在没有财务刺激的条件下,去完成非经济的目标;第三,企业有责任纠正那些由它们引起的不良的社会影响;第四,社会责任因企业特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第五,(企业的)经理们可以受一个国家公共政策基本导向的引导。
该模型结合了前面对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的阐述,表明其吸收了企业社会责任否定论中,企业应当以实现经济责任为重要责任的思想,坚持了企业社会责任肯定论中,企业作为社会人或企业公民应当履行社会责任的立场,认为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并相互促进,非经济责任的履行有助于履行经济责任的稳定及扩大,而经济实力的增长有助于其他非经济责任更好更多的履行。
该模型以利益相关者作为底基,不仅消除了企业社会责任否定论中,以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不明确、责任内容不确定而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论证,使企业社会责任有权利与义务的所有者落到实处,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相应的义务,而且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及相对稳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本文中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及界定是综合研究了各种学派观点后确定的,如下所述。从1963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首次对利益相关者下定义起,经济学家 Ansoff (1965)、Freeman (1984)、Clarkson(1995)等各学者赋予了“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含义,本文所述利益相关者概念以Mitchell(1997)在考察了27种定义后提出的操作性强的外延式定义为基础,即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影响力,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二是合法性,即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有对企业拥有索取权;三是紧迫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各学者也各有不同,Charkham (1992)按相关者群体与企业合同关系的性质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Starik(1994)从动态角度考虑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动的利益相关者和被动的利益相关者,又根据利害关系的紧密程度分为首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Carroll (1996)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第二种是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环境利益相关者等等。由于本文是基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标准不作明确限定,仅以与企业拥有同类利益关系的某一群体作为一类,排列顺序所暗含的重要性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相关性不显著,即呈现动态变化,企业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各类群体进行排序,因此本文的模型中未将各群体分别列示出来。
该模型以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企业纵向发展的依据,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改进,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低落期、再生期、成长期的不断循环,该模型吸收了基业长青的理念:“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模式,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以再生期代替传统的衰退期并循环。改进的生命周期理论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阶段、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作出具体的社会责任响应从而更贴近企业实际、更具操作性。初创期是指企业资金投入大且周期长,处于亏损阶段,企业各项事务均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走上正轨;成长期是指企业有了自己的主导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生产能力已经形成,销量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企业开始盈利;成熟期是指企业各个方面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甚至名牌产品,市场趋向饱和,竞争相当激烈,但财务状况良好;低落期是指企业的销量、利润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成本费用居高不下,企业负担沉重,营运能力减弱,市场份额缩小;再生期是指企业进行SWOT分析后,改变僵化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
企业应该根据该模型明确其“定位”,作出更优的战略决策。企业的“定位” 是企业的战略基础、是企业的决策依据、是企业的行动导航,合理的“定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蒙牛从“争做仅次于伊利的内蒙古牛”到“中国牛”到“世界牛”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目标,使其销售额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3年的40多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0倍,年平均发展速度高达323%!在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排名由1 116位上升为第2位,创造了在诞生最初的1 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奇迹!2006年蒙牛获得“最具创造力的中国企业”称号,是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食品制造企业。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定位”的明确和适当,而该模型更为企业“定位”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全局观。
总之,该模型基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核心,以利益相关群体为底基,以改进的生命周期理论为纵向基准,阐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的螺旋促进模式,体现“CSR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专设的CSR部门而是将CSR融入企业血液”的精神。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其定义、内容、类型的区分及相互关系都是各学派争论的焦点问题,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企业社会责任否定派的争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而后提出的金字塔模型也被各学者广泛转引并进行延伸。对此,本文在分析了其理论框架后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
首先,本文基于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四分模式,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以企业期望可持续发展并把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核心目标为前提,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四层次社会责任不是金字塔型(Carroll,1991),也不能笼统地说成“同样重要”(Schwartz and Carroll, 2003 ),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螺旋前进模式,并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结合不同的内外环境而有不同侧重的动态更迭机制。
其次,本文以Carroll的四层次社会责任划分为基础,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的社会责任模型,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根据其所属具体行业对应模型中的相关版块基于立体的全局观进行合理的“定位”,强调“定位”的重要性,以便管理层作出更优的战略决策。此外,还有助于各学者对该模型的逻辑作进一步探讨以不断推进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
最后,本文并不是完全否定Carroll的观点,只是在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的前提下,阐述了其观点存在的局限性并作出相应的改进,本文还存在一些细节部分有待进一步改进及后续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 1979.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497-505.
[2] Archie B. Carroll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34:39-48.
[3] Mark S. Schwartz and Archie B .Carroll 2003.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ree-Domain Approach.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13(4):503-530.
[4] McGuire J. W. Business and society.New York : McGraw-Hill, 1963.
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5
一、良好的团队以及队员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是完成一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文件,我们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为此次活动的顺利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大家多是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经验不足,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不但要开展政策的宣讲、咨询、解疑,还要与当地的乡镇领导、农民朋友开座谈会、进行入户调查等多项工作,大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大家并没有退却,而是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从这次活动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及团队的重要性。
二、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6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
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戴维•林诺维斯便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分支。西方国家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对于我国的披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首次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社会责任要求。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予以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在2007年11月了《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7):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明确表示今后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正式展开。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结合国外经验以及国内相关准则的要求,我国企业在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公司治理方面,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治理方式,发展目标,发展观等信息;环保方面,包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节能工作的开展和新能源的开发等;产品方面,包括产品的质量、社会价值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等;员工方面,包括员工的报酬、福利信息,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信息以及员工的人身安全状况等;社会方面,包括企业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捐赠以及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利益相关者方面,包括企业的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其他方面,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其他信息。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
国内外现存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1、以文字说明的方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这是最简单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法,即编制一份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书,以文字叙述为主要形式描述企业在上述的各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编制完成之后由相关的审计部门审计通过后即可公开。该报告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数据,较少涉及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内容。
2、通过财务报告披露相关信息
所谓通过财务报告并不是简单地以附注形式加以披露,而是在财务报表中添加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并予以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科目,通过科目余额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并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解释说明。这一阶段需要结合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关内容来编制企业的财务报告。
3、基于社会责任会计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这是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完善也是最有效地方式,这种披露形式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而是基于社会责任会计,利用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科目和会计计量方法,编制一套独立于财务报告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货币计量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在编制完成之后由权威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并公开。
三、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较晚,较之西方国家人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首先,披露形式单一。前面已经介绍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三种形式,虽然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能对社会责任进行相关披露,但采取的主要是第一种形式,即编制一份文字性的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中没有太多的数据分析,只能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而不能用货币计量的方式加以量化;此外,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统一的时间要求,多数企业采取不定期的方式来公布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使得企业间的信息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相关部门的审查和监管。
其次,披露内容不全面。一方面,由于受披露形式的限制,社会责任报告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几乎没有用到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计量方法,没有数据的支持,使得披露的内容无法使人信服。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由企业自愿披露,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容要求,许多企业在披露相关责任的时候避重就轻,或者干脆“报喜不报忧”,只强调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中所作的努力,却不说对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煤矿企业每年的安全事故一直较高,在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中只是简单介绍,却不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让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意义大打折扣。
最后,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由于我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较晚,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与财务报告相同,需要确保其准确性与真实性,这就需要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相应的第三方审计,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还是初级阶段,许多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并非聘请相关的会计事务所来审计,而是聘请国外的咨询公司来进行,可靠性不足。此外,社会责任报告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愿,有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披露太多的社会责任信息或者干脆不予以披露,导致目前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混杂,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四、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针对之前介绍的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里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做好信息披露的准备工作
要明确哪些公司需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目前的规定是上市公司必须进行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其他公司不做要求。但是除了上市公司,许多规模较大的非上市公司也有必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另外还有那些在境外上市,内地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必须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以借鉴之前的学者提出的方法,根据公司的注册资本来确定公司是否需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至于具体的注册资本标准,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之前介绍过社会责任会计,它是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依据,因此要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工作,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明确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内容、编制方法以及披露时间和要求,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为信息披露工作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2、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仅靠简单的文字报告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必然要结合社会责任会计来进行,即基于社会责任会计来编制完善的、全面的社会责任报告。这就要求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能够针对公司的自身情况,编制出一份合理的社会责任报告,既加强了报告的真实性,又增强了其可比性。
3、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监管
在法规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但是多数规定只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些企业而言的,内容不全面并且没有强制的法律效力,因此要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在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后,还要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设立一个第三方审计机构专门审计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另一种是继续由现在的会计事务所来担任审计工作。在现有的情况来看,由于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一脉相承,没有必要单独设立一个新的审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学习掌握了社会责任会计之后即可从事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工作,因此可以完全交由现存的会计事务所来完成。
近几年,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甚远,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其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工作的全面展开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