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疾病治疗措施

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文1

【关键词】 精神病;分区;防治;康复;发展与现状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 :2445-2446

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文2

各地频发的精神病伤人、杀人事件,近年来引发公众普遍担忧。这些可能危害他人或公共安全的精神病人,多属重症精神病人。据国家卫生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数据、以及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文章显示,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已超过1亿人――抑郁症已取代精神分裂症,成为第二大精神疾病――且绝大部分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其中,重症精神病人超过1600万,住院治疗的不超过12万。而这些重症病人中,10%左右存在潜在暴力倾向。目前大陆公共卫生系统对这其中的大多数病人,缺乏具体的防范和治疗措施。一旦有病人发病,不仅可能给他人带来严重伤害,对精神病患的家庭也是一种伤害,还可能出现医疗赔付等经济负担。

精神病高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2012年美国滥用药物和精神健康服务局最新报告就显示,美国每5人中便有一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约5%的美国人患有重度精神疾病,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种种迹象表明,对精神疾病的重视和防治正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益成为检测各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2013年中国即开始实施《精神卫生法》,要求对重症精神病人进行筛查,对有暴力行为的可强制医疗。《刑法》也规定,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必要时可由政府强制医疗。但由于政府对这类精神病人如何收治、费用如何承担,一直无明确的说法,加上各地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除非发生严重伤害事件,很少地方能真正按照规划执行。精神病院即使收治了病人,也多由病人家庭支付高昂费用。这使大量家庭尤其是乡村贫困家庭,只能对精神病人放任自流。

2016年6月8日,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推出了公开征求意见的《强制医疗所条例(送审稿)》。这个条例的一大亮点是第十一条:“强制医疗所经费开支单立账户,其修缮、工作人员费用、被强制医疗人员治疗、生活等所需经费开支,纳入本级政府财政保障。强制医疗所新建、扩建和迁建应当列入基本建设项目”――首次明确对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承担,从而解除执法机关及病人家庭的后顾之忧。

第二十五条也是亮点:“被强制医疗半年以上、经诊断病情明显缓解,本人申请临时请假回家,其监护人、近亲属书面担保能够履行看护、治疗、安全、按期送回责任的,强制医疗所可以批准其临时请假回家”――这种人性化的临时请假回家制度的设立,将有助于培养精神病人与社会、家人相处的能力。强制治疗的目的,是帮助这些病人在病情得到缓解后,最终回到社会、回归家庭,人性化措施显然利于患者重新融入世界,而不是就此与世隔绝。

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精神病患者急性期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出现暴饮暴食、拒食、拒服药,极易导致原有糖尿病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危害自身的健康。因此,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精神症状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现将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男12例,女48例。35岁以下4例,36~60岁38例,60岁以上18例。文化程度:文盲16例,小学14例,中学20例,大学10例。精神障碍按CCMD-3诊断标准[1]:精神分裂症35例,双相情感障碍13例,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4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3例,躯体形式障碍3例,老年痴呆2例。根据内科糖尿病诊断标准[2]:1型37例,2型23例。血糖控制51例,未控制9例。精神疾病临床治愈9例,好转50例,未愈1例。

2 护理

2.1 强化沟通 由于患者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客观反映自己的躯体疾病,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恢复期患者当其自知力恢复,知晓精神疾病复发率较高,需要长期坚持服药,而糖尿病也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将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并发症,均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以上的心理问题,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关心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感受,耐心听取其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情绪。本组20例患者焦虑情绪明显,认为同时得了两种终身性疾病而表现紧张、焦虑,觉得活着没意思,对此采取经常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引导患者把精神和注意力投向外界,让患者明白乐观情绪的重要性。通过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社会支持,重新树立治疗及生活信心。

2.2 加强饮食调控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控制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更是难点,因精神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出现不规律饮食、拒食,不利于血糖控制。本组病例中有10例在精神症状支配下食欲亢进不知饥饱,暴饮暴食,护理时限制进食量,必要时将患者与其他患者隔离进餐,由护士协助控制进餐速度及数量;有15例存在被害妄想不肯进食,为此,请有过类似拒食的患者进行劝解,用解释性和告知性言语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鼓励其与其他病友共同进餐,允许他任选饭菜,必要时护士当着患者的面先尝几口,以减轻或消除其疑虑增加安全感[3]。多种护理手段无效时按医嘱给予鼻饲或输液,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当患者病情稳定时告知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建议多吃粗纤维食物,饮食量在一定时间内固定不变,严格限制糖果、糕点,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本组病例中有51例因能遵守饮食原则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3 重视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本组病例45例使用降血糖药物治疗。给患者使用降糖药时要掌握准确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对于精神症状引起的拒服药患者要耐心劝导、解释,让患者正确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给药时,认真检查口腔、舌下,确保服药入口,严防私藏药物。在用药过程中要掌握区别低血糖反应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性低血压。性低血压表现为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血压下降等症状,此时护士应立即给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位保暖。指导患者在起居过程中做到3个30 s:即醒后30 s起床,起床后30 s再立,站立30 s后再行走。若为低血糖引起则立即扶上床平卧,及时给口服糖水、饼干等并抽血标本送检,同时进行有效疏导[4]。

2.4 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 通过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对治疗和对生活的信心,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组59例能主动服药,建立合理的相对固定的生活制度、饮食习惯。本组中有25%的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对知识接受能力差,即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图片播放录像带来增加其印象,有48%患者年龄偏大,记忆力差,通过奖励及重复讲解措施增加记忆。使用胰岛素患者反复多次强化讲解如何操作,让患者在指导下能亲自注射。最终达到自行熟练操作目的。

3 体会

本组51例患者通过以上针对性的护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59例患者能主动服药并严格饮食控制。从中体会到综合护理对此类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掌握专科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陈彦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 张审恭.内科护理学,第3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28.

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文4

【关键词】老年 精神病人 冠心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80-01

我科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1名合并冠心病的老年精神病人入院调查及查体结果分析,发现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了解很少,加上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发作期间因受精神症状支配,不配合饮食,且拒绝药物治疗,极易导致原有症状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精神病合并冠心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现报告如下:

本组病例31例均为近2年来住院病人,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病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60~73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24例,心绞痛型7型,其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

1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确定健康教育方式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并查阅门诊病历,对照本次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书面、卡片与口头讲解、提问、讨论、自学等。

2 加强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处于精神疾病发作期及对自己所患疾病相知甚少,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易怒,睡眠明显减少,情绪低落等,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常有着恐慌心理,非常担忧自己的冠心病复发,担心突然病情发作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对医生的治疗措施形成依赖性,不相信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案。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预防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以主动热情、诚挚温和的态度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治疗、护理、饮食方面的相关要求,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

3 确保治疗及时到位

有的病人因为受精神疾病的影响,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药物治疗,经常藏药。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故做好服药工作很重要,关系到他们病情的稳定。首先,按序服药,请依从性好配合服药者起表率作用,将服药困难者留在最后服,服后检查口腔、舌下,证明咽下后方可离开。其次,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如尿潴留、便秘、性低血压等,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耐心解释,不要影响他们的情绪加重对服药的抗拒。对于不合作的病人应耐心细致的讲解已取得配合,必要时给予强迫治疗,以保持医嘱的顺利执行,从而较好的控制病情。

4 加强饮食和运动的护理

冠心病人应进行适量锻炼,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遇天气变化时,应在室内活动。运动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合理搭配膳食,控制体重,因肥胖可以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提倡少食多餐,七八成饱,粗细粮搭配。应坚持低盐、低糖、低脂、低刺激饮食,过多摄入高脂饮食,对于冠心病是大忌,应避免进食过多动物性脂肪或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5 睡眠及休息的护理

对患者讲解合理的睡眠和休息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满足患者不违反原则的睡眠习惯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安眠类药物。

6 加强卫生宣教

病人出院后康复训练的继续,家属的配合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生活日程的安排,按时服用维持药量等。用简单易懂的话对病人及家属讲解精神疾病及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以及诱发因素,能有助于科学安排患者的饮食、运动、睡眠以及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与恢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文5

1 护患纠纷分析

1.1 学科特点 精神障碍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常有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出走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具有随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精神疾病一般具有较难根治、易复发的特点,致使患者反复住院,部分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产生冲动伤人毁物的行为,影响了其工作、学习和生活,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较少,对患者存有偏见,而采取歧视态度;导致部分家属因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易发生医疗纠纷[1]。

1.2 医源性因素

1.2.1 护理服务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精神科对住院患者采用无陪护的封闭管理,护士要全面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安全等工作,而护士的配备数量远远不够,特别是节假日和夜间,值班人员较少,工作压力过大,护士忙于治疗性工作,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患者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容易发生意外情况而产生护患纠纷。

1.2.2 护士理论水平低和护理操作技术欠熟练 在理论学习方面,对一般护理学学生来说,精神科护理学的知识较深奥难学,护理院校对这门课程安排的学习课时又少,到医院后虽然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是学习到的知识也很肤浅。护理技术操作方面因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多不配合治疗,导致操作难以顺利进行,如在对行为躁闹的患者进行静脉穿刺、鼻饲插管、保护性约束等操作时,若一次操作不成功,极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易产生护患纠纷。

1.2.3 护患沟通不当 患者因精神症状的影响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属又因各种原因出现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失控,易出现沟通无效。而护士因工作繁忙,所以在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时相应的解释工作又常不到位,或有时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回答问题过于简单、生硬,使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缺乏信任,易产生护患纠纷[2]。

1.2.4 护士责任感不强 护士只着重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法律意识淡薄[3]。在工作中,个别护士对“尊重患者”的意识较淡薄,态度生硬,甚至偶尔欺侮患者人格的语言。 面对患者的误解、打骂及繁琐的生活护理,个别护士出现厌烦心理,工作中缺乏责任感,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时出现医嘱执行错误,如漏用、错用药物,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工作中缺乏高度的警惕性和预见性,易导致意外情况发生。

1.3 患者及家属因素

1.3.1 知识缺乏 精神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愿接受治疗。患者病情短期内无明显好转,药物治疗有时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受精神症状影响患者出现难以预防的冲动伤人、自杀行为等临床常见现象,而家属却不能理解,误认为是工作人员失职,易发生护患纠纷。

1.3.2 依从性不够 不按医嘱用药,不重视告知,随心所欲。部分家属汇报病情时避重就轻或隐瞒病情,对工作人员讲解的有关规章制度置之不理,私自带危险物品给患者,易发生意外情况,而导致护患纠纷。

1.3.3 医疗费用 随着新医疗技术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医疗成本不断增高,部分家属对医疗费用的增长不理解,尤其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时,易产生不满情绪,诱发护患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更新服务观念 工作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增强主动为患者及家属服务的意识,尊重、关心、爱护患者,语言文明,服务周到。做好生活自理能力欠佳及约束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多与患者沟通,掌握其心理动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满足其需求,切实做到“服务好,质量好,使患者和家属满意”的宗旨。

2.2 加强护士法律意识的培养 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化护士法律意识,加强护士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的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事前控制,做到“三预 、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部门,超前教育、超前监督,并进一步督促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供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3 加强业务学习 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精神科的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举办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比赛,帮助护士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4 加强危险物品管理 对住院患者每日晨、午、晚间护理时要严格检查危险物品,患者使用危险物品时护士要在旁监护,使用完毕要及时收回。新入院、返院患者更衣时要严格检查,发现危险物品请家属带回或交工作人员妥善保管。向探视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其配合,杜绝危险物品流入病室。

2.5 加强有暴力行为患者的监护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或患者病友之间接触不当时均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3]。护士应根据病情合理安排床位,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对有严重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兴奋躁闹的患者,可安置于单独房间,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约束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目的,取得他们的合作。约束后要防止有冲动倾向的患者对被约束者的伤害,又要防止被约束患者自解保护带而将其作为自杀自伤的工具。

2.6 加强护患沟通 精神病患者因否认有病,对住院治疗有抵触情绪,出现躁闹、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走失等行为。另一方面家属产生焦虑、无助的心理,对一些治疗措施不能理解。因此,护士应一方面对患者给予良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有关疾病知识,让家属理解护士的工作意图,帮助劝导患者服从治疗,稳定其情绪,化解对护士的误解。

2.7 合理收费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多次或长期住院治疗,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我们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将诊疗计划告知家属。在通知家属欠费时,语言表达清楚,态度要温和,同时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心理状态反馈给医生。

3 讨论

由于精神科的特殊性,因而不管护士多么努力,偶尔也会出现患者发生意外的情况。通过对精神科常见护患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督促每位护士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加强护士的安全、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活动和病态体验,同情、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感受,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取得其信任。在提倡奉献的同时,管理者应从人性化管理角度出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整工作负荷,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使她们自觉、主动、积极努力地工作,满足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服务需求,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将护患纠纷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王建,朱莉. 对254名护士身心耗竭综合征的调查[J]. 护理研究,2004,18(2):218-220.

精神疾病治疗措施范文6

【摘要】 目的 探讨医生、患者及家属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评价。 方法 对20名精神科临床医生、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名患者家属采用自编评定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医生最关心的不良反应依次为: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药源性肝损伤,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焦虑;患者最难耐受的不良反应依次为:过度镇静、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受抑制,面具脸、步态呆板,活动减少、体重增加,静坐不能、焦虑;家属最担心的不良反应依次为:活动减少、体重增加,过度镇静、瞌睡,静坐不能、焦虑,面具脸、步态呆板。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结论 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要重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评价;依从性

抗精神病药物不断研发上市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其它各种治疗的基础。为保证治疗效果稳定和减少病情复发,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是长期治疗的关键。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制约了服药的依从性,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又经常与临床医生的判别尺度不一致。

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重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观感受。为此作者分别对医生、患者、家属进行了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评价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名被调查医师均为我院精神科住院医师,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6名,临床工作>5a的医师8名;100名被调查患者为2003年4~9mo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无合并脑、心、肝、肾等躯体疾病,血、尿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无异常;100名家属系承担主要照顾任务的患者家属。

1.2 方法

采用自编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调查,量表共分15项,按每项被选择的人次多少统计。调查前逐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各种不良反应条目的含意,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被调查患者中男43例,女57例,平均年龄30.81±10.62a,平均服药时间8.65±7.62a。其中62例患者曾在不同时期联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49例患者曾在不同时期联用3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均有深刻体验。

2.2 三组人群对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的不同评价,见表1。 表1 三组人群对各种不良反应的评价不良反应 (略)

表1显示:医生最关心的药物不良反应依次为:造血系统15例,心血管系统12例,药源性肝损伤11例,急性肌张力张障碍10例,静坐不能、焦虑8例;患者最不愿接受的药物不良反应依次为:过度镇静、瞌睡60例,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受抑制50例,面具脸、步态呆板42例,活动减少、体重增加40例,静坐不能、焦虑39例;家属最担心的药物不良反应依次为:活动减少、体重增加60例,过度镇静、瞌睡50例,静坐不能、焦虑37例,面具脸、步态呆板32例。

3 讨论

由于精神分裂症病因尚未明了,其诊断、治疗还局限于症状学方面。因此,药物的局限性决定了患者必需长期用药,也必须具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影响药物依从性的因素很多,除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治疗态度、自知力等因素外,药物本身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