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危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气象灾害进行很好的防御是我国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江西省乐安县因为持续的低温和阴雨天气,导致农作物接收的阳光很少,最终给农作物的产量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乐安县气象局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决定提前计划、精心设计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乐安县气象局加强了对于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气象相关仪器的检测和维护,严密的监督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在阴雨低温时期,更要加强对于气象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的向政府以及农业部的相关部门传达气象信息,并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农业生产方面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传递天气信息。
1 常见气象灾害的简单分析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种植地的气象条件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会因为不利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经调查江西省乐安县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低温冷害、冻害、风暴、台风以及由于气象条件而引起的一些病虫害等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在这些灾害中,发生次数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是洪涝灾害,其次就是干旱。下面对这些气象灾害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洪涝灾害的简单分析
洪涝灾害主要是指巨大的水体对农作物造成的冲击甚至是淹没等的现象,由于暴雨或者是低洼地的积涝而造成的洪涝灾害通常是无法阻止的,下面从水稻的角度来对洪涝灾害进行简单的分析。水稻如果在拔节期受淹的话,节间的延长程度就会随着淹水的天数以及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水退之后才会发现,淹水的节长比没有淹水的节长要短,从而可以得出:整株水稻的高度随着淹水的时间的增加而变短。如果洪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水稻体内的养分消耗尽了,那么水退之后,也会造成茎秆细弱等的现象,植株会出现弯曲、折断甚至是倒伏等畸形的现象。
1.2 冷害的简单分析
冷害主要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内,因为温度下降到了农作物生长时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就会给农作物的生理活动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造成农作物自身的某些组成组织受到危害,从而造成减产的现象。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随着农作物的品种、发育期等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当冷害对农作物产生危害时,通常情况下会使农作物体内细胞中那些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减慢,逐渐的停止流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对于农作物的养分的吸收和输送受到障碍。如果农作物受低温影响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之后,细胞内的细胞质就会继续正常的流动,农作物也就可以正常的生长。如果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低温影响时,就会使细胞质停止流动,从而农作物停止生长。
1.3 干旱灾害的简单分析
干旱是世界上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的威胁之一。干旱发生不仅仅范围很广,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十分的高,是我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种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长期的缺乏水资源,而造成空气十分干燥、土壤十分缺水,这样使农作物体内的水分就会出现匮乏的现象,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最终造成产量在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干旱主要是把农作物体内的水分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农作物出现萎蔫的现象。干旱在农作物生长到下列3个时期时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农作物水分的临界期、灌浆成熟期以及播种期。
2 对常见气象灾害的防御、治理措施的分析
气象灾害对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好坏直接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下面对上述常见的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2.1 对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洪涝灾害的治理首先要对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造成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如果是由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可以通过建筑河堤和大坝来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把洪水进行分流,就可以减轻甚至是限制洪涝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
2.2 对冷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冷害现象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包括:科学的施肥、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等。这些措施都会对土壤的性能产生影响,氮、磷、钾肥料的综合使用以及合理的灌水等都可以很好的改善土壤的性能。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了解磷钾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能,可以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在遭受低温冷害的年度,土壤的温度不高,那么磷肥的效力就会变的很低并且移动十分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对磷肥的吸收,所以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来改变农作物的吸收率。
2.3 对干旱灾害的防御措施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干旱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气象的角度来看,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气环流的不正常现象产生的,高气压的长期控制使降水量减少。除此之外,土壤以及地形等对农作物的水分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就是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土壤的水分、气候等。
3 结语
我国是涉及了世界上两条巨型自然灾害地带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并迫切了。上述对于农作物可能会受到的气象灾害以及相关防御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未来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鹏.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J].地理学报,2012.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2
8月3日上午,受省农委委托,吉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在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召开了“吉林省水稻生产应对洪灾现场会”。国家和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20余名专家和当地200多名农民参加了会议。
7月下旬以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强降雨袭击,造成了特大洪涝灾害,对水稻中后期生长影响极大。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孕穗初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植株受淹后,株高生长加快,节间延长,造成茎杆细弱打曲,影响幼穗发育,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孕穗末期稻株光合作用增强,新陈代谢旺盛,对淹水反应最敏感,受淹后剑叶面积减少,颖花分化受抑制,易导致空瘪粒增加,千粒重平均降低,致使产量下降明显,减产率高;水稻抽穗开花结实阶段,淹水后易造成部分植株含苞不抽,或抽穗而不授粉,影响籽粒形成,空瘪粒多,千粒重下降,此期减产率仅次于孕穗末期。为使我省广大稻农在生产上能够正确应对洪涝灾害对水稻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做好抗灾自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水稻专家在会上提出了六点具体科技应急措施:
一是突击抢排,及早补肥。水稻涝害基本稳定后,抢排积水,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发育。二是排污清淤,抓好内排。对遭受洪涝灾害的稻田,及时清理稻田内杂物、植株体上的淤泥;对绝收田块,在淤泥凝固前,应及时排污清淤,确保明年正常生产。三是扶稻扎把,抗灾增产。倒伏不太严重的田块,稻株自动调节能力强,水稻倒伏后可不扶稻扎把,以免加重机械损伤;对倒伏严重的地块,及时扶稻扎把,减轻倒伏损失。四是培肥养田,促进恢复。对洪涝灾害严重的田块,对土壤进行普查,根据土壤情况及时培肥养田,确保明年正常生产。五是喷施生长调节剂。生育进程较晚的田块,始穗期喷施赤霉素和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对受淹水稻具有独特作用。在抽穗20%时喷赤霉素,可促使抽穗整齐,中、下层穗位提高,相对缩短高位穗与中低位穗生育进程,增强光合生产。六是综防病虫,统防统治。水稻受涝后易受病虫危害,特别是目前气候、品种和栽培等诸多因素都有利于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全省应普遍将稻瘟病作为统防统治重点。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岗位专家赵国臣、育种研究室岗位专家张三元,吉林试验站站长王孝甲,白城试验站站长闫喜东,通化试验站站长赵基洪和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周广春,课题主持人张俊国,吉林农业大学凌凤楼教授等还分别对灾害的影响、预警以及技术措施、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当场解答了农民提出的相关问题。会上,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向广大农民分发了各种“抗灾自救”宣传资料1500余份,水稻病虫害防治药品价值2万余元。(省农委科教处 供稿)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3
1、番茄苗、茄子苗、辣椒苗
主要防霜冻危害措施有:
采用小拱棚塑料薄膜覆盖,霜冻为害期间,每天中午揭膜(小拱棚两头)通风1小时左右,防止闷秧死苗。
增施暧性肥料,育苗期间多施干细粪、草木灰、草皮灰等农家肥,增强秧苗抗寒力,减轻冻害。
增施磷钾,育苗期间经常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叶面肥,可提高秧苗抗寒防冻能力。
霜冻为害期间,可在小拱棚再膜覆一层稻草保温,可明显减轻霜冻为害。
2、如马铃薯霜冻预防及补救措施
灌水及排水保温:如遇晴朗霜冻天气应在来临前1―2天往马铃薯种植田块沟灌半沟水,畦面保持湿润,以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和降低导热率,提高地温,减轻冻害,如持续时间长应做到晚上灌水白天排水;如遇低温阴雨霜冻天气,应及时把厢沟疏通排干积水,以利于地温的提升。
增施热性肥料:适当增施热性肥料及含钾肥料如草木灰等,提高抗寒能力。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稻草、杂草、塑料薄膜等覆盖预防霜冻危害。
熏烟驱霜:在霜冻来临当夜11时左右,用炉或废旧铁桶装稻谷壳或木屑,上面覆盖少许土,每亩放置5―6个点,进行熏烟,改变小气候,达到驱霜减霜的目的。
及时洗霜减轻冻害:下霜后,每天清晨应勤巡查,发现植株有霜,抓紧在早晨化霜前及时喷清水洗霜,既清洗霜水又缩小温差,防止生理脱水以减轻冻害。并及时喷施叶面肥,亩用尿素三两、磷酸二氢钾四两、红糖五两兑水100斤进行叶面喷施,以提高马铃薯抗冻能力。
目前正处于播种或尚未播种的,应采取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或地膜覆盖栽培,确保冬种马铃薯安全越冬,夺取高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冬春作物低温冻害的预防措施
大幅度的降温天气来临之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保护农作物,减轻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由于在低温高湿环境中,病害会加重。因此薄膜覆盖栽培的作物,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要注意把两端的薄膜短时揭开,进行通风换气,提高植株抗逆性,并降低膜内湿度,防止病害发生和蔓延流行。
大棚蔬菜等作物,要注意防治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可采用百菌清烟熏剂、腐霉利、扑海因等药剂防治。当前要及时加固大棚,以防大雪压垮骨架;密封好大棚膜,加盖一层棚内小拱棚;在大棚内用炭火加温,有条件的可在大棚内安装500至1000瓦的灯泡或使用沼气灯加温,一个标准棚0.5亩可安装2至3只灯。对于早春蔬菜,应及时加盖覆盖物(薄膜或草帘等);做好通风透光,出苗后根据气候、苗情做好小拱棚敞棚、通风;苗期应及时预防病虫害,重点防治猝倒病、立枯病,并注意轮换用药和安全用药,棚内不应在阴天喷药。
适当增施磷、钾肥、叶面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叶面撒施草木灰;增加作物抗逆性,预防冻害和病虫害。
作物受冻害后,植株抵抗能力弱,此时要注意检查,发现病害要及时指导农民用药防治,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流行。
4、严重受冻的玉米,要在田间解冻后每亩开沟施尿素6至10公斤,春节后及早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并及时清理“三沟”,以防渍害。
二、干旱
为了减轻旱灾,提高单产,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
农作物播种前,如玉米播种前要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结合锄草、追肥,搞好中耕培土,保水,保墒。经常观察田间土壤墒情,根据天气预报和玉米生长需水规律,确定是否需要灌溉,灌溉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沟灌,另一种是用机器管道实施浇灌。实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从而增加产量。建设人工增雨作业示范区,加大以增加河流与水库水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用水为重点的人工增雨作业服务力度。加强干旱机理的科学研究,提高防御干旱灾害的科技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暴雨洪涝
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涝害的发生。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四、结论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旱涝;灾害;水土保持;预防
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涝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的频率是最大的,严重的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涝灾特别是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较大。持续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滥,淹没城市、工厂、农场、村庄等,从而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所造成的损失表现形式比洪涝灾害缓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续潜在影响比较大。
1 旱涝灾害的成因
从中国历史上看,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很大,最近几年有日渐加强的趋势,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1 大气环境异常
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够迅速排出,就会形成涝灾。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过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1.2 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
在丘陵山区盲目毁林开荒,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也是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森林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层浅薄的山区形成石漠化,直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基础,并加剧了土壤干旱;同时水土流失也会增加暴雨径流,造成水体和河道淤积而加重洪涝灾害。
1.3 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变为工业,商业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坏。不透水地面与路基面积不断扩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时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灾日趋严重。
2 旱涝灾害的预防
2.1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我国已经建设了3.5万个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测井点,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监测防灾网络。有了全面的监测防灾网络,对于暴雨的预测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带来的灾害,对于干旱的预测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小一定程度的灾害。利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灌溉排水技术有效减小灾害破坏程度。
2.2 兴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应该治理大江大河,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进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坝进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断提高湖泊水库江河等调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为了减少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矿基地遭到洪水破坏,在大江大河沿岸,选择低洼地带建立分洪、蓄洪区水库。
2.3 开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深山区,要首先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陡坡毁林开荒。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大搞闸沟淤地,努力建设多种涵养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浅山丘陵区,要吸取过去以粮为纲的教训,坚持农、林、牧并举,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开展封沟造林,荒坡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减轻当地和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作用十分明显。
2.4 改善居住条件
不断改善居住地条件,以避免洪水破坏。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对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袭击地区修建围村堤以阻止洪水;对平原易淹地区修筑高台建房避水;对小片低洼地区实行易地搬迁,搬迁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袭地区;对易遭台风暴雨袭击的地区将土、草房改为砖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居住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灾人口;提高耕地面积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研制抗旱涝能力强的作物会降低旱涝造成的农业损失。
2.5 加强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每年汛期来临,都要根据汛情出动成千上万的防汛大军。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库堤坝旁,千方百计制止洪水漫堤,风浪破堤,抢堵险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对受到干早严重威胁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对临灾地区的群众和重要财物进行转移这是抗御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我们国家为抵抗水灾,每年都要有近百万群众进行临时转移,使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减少。
3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大气环境异常,森林资源长期破坏,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旱涝灾害越来越严重。但是目前,人类对旱涝灾害还不能彻底的操控.然而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就要求各个地区在旱涝灾害的预防过程中,能够立足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损害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马培衢.农业旱涝灾害协同防治体制创新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 -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Vol.31(2), pp.183-186.
[2]王芳,芮珏.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Vol.39(4), pp.2002-2004.
[3]张治军,唐芳林,刘绍娟,刘文国.森林资源与旱涝灾害关系浅析. 林业建设 -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0, Issue 6, pp.35-39.
[4]陈维杰 ,李重新. 水土流失与旱涝灾害. 中国水土保持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996, Issue 2, pp.15-17。
[5]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养水源惟靠森林.中国林业[J]. 2010, 5A: 4 -7.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5
1.干旱。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极为显著。我国的干旱情况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季节性与区域性。我国的干旱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大旱灾发生次数至少十余次。我国的干旱横跨四季,春季集中在华北、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地区,秋季在东北西南、黄淮、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南等地,冬季则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涝。洪涝灾害的形成与降水量、土壤结构、地理位置、植被、季节等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都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国江河众多,每年汛期都会有一定的洪涝灾害发生。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耕地密集,洪灾频发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特点分为:一是普遍性。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侵蚀。二是高损失性。根据1991年到2007年的中国历年洪涝灾害损失官方数据,其中损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个数有八个,损失金额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三是突发性。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然而防洪能力较弱,经常是洪涝灾害突袭来临,造成损失较大,突发性较强。
3.台风。台风源自于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当近地最大风速超过17.2km/s时就称之为“台风”。我国在气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受灾严重,台风也被人们称为全球上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受灾程度大、出现频率高、以及灾区较为集中等特点。台风一般发生在5月到11月之间,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季风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台风的高发区,间接影响达到32个省市。
4.冰雹。在农业气象灾害范畴内,冰雹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实、枝叶以及杆茎上,属于机械性损伤。冰雹灾害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中发生,与地理位置、外部环境以及气象条件所形成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在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均由分布,可以说一种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近年来,在不经常发生冰雹灾害的湖南、江西等省也遭受了冰雹的袭击。我国的北方山区地带是冰雹灾害的高发区,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危害。
5.冷冻。冷冻灾害主要指由于温度较低而引起的霜冻、寒冻等气象灾害,根据冷冻灾害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冻害与低温冷害。冻害产生于冬季期间,一般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冻害分为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两种,在此种条件下。农作物较易产生冻害,严重时农作物则会死亡。低温冷害则指的是由于温度偏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生障碍的情况,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的气象灾害。
6.其它气象灾害。除了上述五种气象灾害以外,还有低温连阴雨、雪灾等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乃至农业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报道,2007年,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遭受了连续十几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了很多农作物产生霉变,有的已长出的农作物也产生的烂果现象,致使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我国湖南、广西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雪灾侵害,直接影响到冬季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减产,农业经济稳定性失衡。
二、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气象灾害的产生,它对农业的不良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疆土辽阔,包括多种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冷冻等等,不同种气象灾害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以洪涝灾害为例,每年七八月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此时也是长江流域玉米的生长盛期,此时,如果发生洪涝灾害,容易造成大片玉米的绝收。
2.对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影响。如果时值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却发生了气象灾害会导致推迟农作物的种植,如果继续提前播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该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质量。以山东省冬小麦的种植为例,到了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却恰逢冷冻气象灾害,为了能够使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与诸多外界因素相适应,势必要延迟播种时间。如果提前播种,就会出现小麦在入冬前长势过旺,造成小麦过冬时遭受冷冻灾害侵蚀,从而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3.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所谓设施农业是指人们为了抵御气象灾害或者是不良气候条件而进行的工程农业,如保温、加光、人工建筑等,主要以花卉果蔬、田间作物以及水产畜牧营造一个小型的气候环境。气象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气象灾害也会对设施农业造成破坏,如暴雨、冰雹、冷冻等,都会造成相关设施的毁坏。
三、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我国的农业经济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显著的上升走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分为十五个阶段,其中,1988年到1991年的农田受灾面积达到了全国农田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750亿元以上,而受灾面积则达到47952万平方公顷。根据2007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达到50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3%。2008年,同样尤其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100亿元,占GDP总值的4.5%。
2.农业经济影响频率加快。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其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分别为12.5%、42.9%、60%、70%、100%,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频率不断加快,危害随之增加。平均每年国民生长总值的4%都被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抵消,损失严重。
3.农业经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气象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农业经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对其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旦气象灾害产生,将会极大地降低农业产量,而产量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季农作物的市场价格,由于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将会增涨,气象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通胀压力,不利于我国市场的稳定。
四、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到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内,由政府牵头对气象防灾减灾进行通盘部署,其构建完善的防御工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系统,以统一领导、联合进行的方式,有规律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指挥、预报警报、防御实施;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从而保障各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开展大型农业设施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系统,减低灾害的破坏率。
2.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当前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相关政府与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了解环境变化、掌握气象规律,提高农业对气象变化的防御性,进而调整农业布局,以达到农业发展与气象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质,农业经济高效的目的。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首先,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系统,将减灾教育纳入各类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气象灾害易发区人群了解灾害的起因及防御措施。其次,提高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逐步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天气农业保险模式,建立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补贴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新模式,有效化解农业灾害风险,稳定农业生产。
5.增强生态意识,农业生产与气象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气象灾害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以对水资源污染控制与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与防灾减灾进行统筹考虑,比如对山、水、林等合理开局,统筹考虑村镇小气候形成,避免发生气象灾害。
五、总结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水系统;流量参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飞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温室效应的加剧,降水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导致城市洪涝灾害不断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经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城市防洪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一、城市防洪现状
1.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集中
由于城市的人口集中,产业聚集,保护区域相对来说不大且较集中。所以通常情况下城市防洪体系可以进行集中防护,同时对城市防洪进行分区防护提高实施可行性。对城市的核心区域要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对非核心区域则可以采取相应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的效益。
2.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对象价值巨大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通常在城市中都会建有一些重要的部门和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需要进行特别保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大部分的固定资产都集中到了城市,人口密集,因而城市的防洪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出现问题,将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3.盲目侵占城区河道,破坏生态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工业蓬勃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忽视,导致城市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随意的侵占河道,兴建街道和商城等,使城市水面积不断减少,天然调蓄功能缺失,导致内河排水受阻,堵塞洪水通道。遇到暴雨时,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4.城市防洪标准相对较高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对于非农业人口超过150万城市的防洪标准要采用大于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50万~150万和20万~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分别达到100~200年一遇和50~100年一遇。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很多城市都没有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在全国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仅有236个城市达到了国家的防洪标准,63%的城市都没有达标。而防洪标准偏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5.城市防洪存在二元结构与多方管理并存现象
目前我国的城市防洪体系大致分为内外两部分,两者的关系应该高度统一,但国内大多数城市在防洪体系建设中存在着“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在城市内部除了河道部分归水利部门管辖外,防洪排涝工程主要归城建部门管辖,而城市外周边的防洪则归水利部门管辖。这种管理不统一的模式很容易导致城里城外在河道管理和防汛对接上出现问题,影响城市防洪的整体规划建设。
6.城市防洪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防洪的传统一直集中于对大江大河的整治,而对于城市的防洪工作一直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很多城市根本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在城市防洪建设中,资金缺乏,没有固定的专项工作人员,导致我国城市整体防洪能力普遍较低。
二、我国城市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1.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伴随着城市用地的过度开采使用,城市中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在规划中为了配合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随意的更改排水系统。这样一旦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地面径流量大大增加,而排水系统无法满足通排要求,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大增加。
2.现有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
很多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没有实行管道改建,仍然沿用上世纪留下的管道,这些管道因修建年代久远、内径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日常排水需求。并且城市的一部分排水管道布局不合理,使新建管道和旧管道无法在运行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共同抵御洪涝灾害的作用。此外,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各种自然水体的利用,例如不能合理利用湖泊等这些自身就可作为一个蓄水池功能的天然水体来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大的作用。
3.排水管网养护管理缺乏
无论是主管道还是支线管道,每年都必须定期的进行养护管理。清除管道中的污泥等障碍物和杂质,及时修复损坏的排水设施。保证管道的正常排水功能,否则就很难发挥排出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
三、城市防洪对策措施
1. 保护环境,控制热岛效应
严格控制城市的能耗排热,倡导节能减排,保护气候环境,防止因城市热岛效应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暴雨频发。
2.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段
对于有些城区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者低洼积水区域的,需要采用相应措施加高加固河道堤防,增加铺设泄洪量大的排水管道,建设抗洪排涝泵站。如果情况允许,进行局部搬迁。此外还要大力开发湿地,共同防御洪水。
3. 保护良好的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要保证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协调发展,保护好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拓宽河道,疏浚河流通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加强对河流堤防的建设,提高抵御洪水的能力。
4.建设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加强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建设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对于排涝设施应当留有一定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要积极开拓和开发新的防洪体系,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同时提高设计排涝泵站的能力。由于老城区道路比较窄,可以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因地下管线复杂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的开发则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建设配套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合理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此外,例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并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排涝设施正常工作。
5.增大渗水地面面积,减缓径流速度
扩大绿地面积,倡导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增大渗水地面面积,使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减缓地面的雨水径流速度,减少雨水的聚集。同时,在绿地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防止周边街区被淹。
6.科学合理处理城区地面标高
对于老城区中一些因地面标高过低而导致常年受淹的地方,可选择在地势最低处开发建设绿地,开挖河池水面,纳水蓄洪,改善城区的绿化环境。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如果高于老城区的标高,应当在新老城区结合处集中开挖河渠,截断新建区的雨水流向老城区。系统有效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7.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应采用国家标准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基本保障标准,据此结合各省市区的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规范作为各自城市的标准。特殊地区可视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在编制过程别要注意的是防洪排涝标准一定要相互匹配,适当的提高排涝标准。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的快速推进, 城市规模和要求不断提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考验,城市防洪体系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必须要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在规划设计时, 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计排水管网体制和标准进行规划布局。要切实加强管网的养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城市防洪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同时还要改造旧管网,建设更多新管网,实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制,充分发挥城市排水管网防洪排涝的作用,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我国城市洪水灾害发生频繁,要不断加强我国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工作,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建设力度,使人人爱护堤防建设,有效提高城市防涝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问题研究.江苏南京.灾害学.2008.9.23.3
[2]伊学农,刘遂庆,张敬光.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4)
[3]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