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石油企业 节能审计 定位 挖潜 管理
企业进行节能审汁是一种加强能源管理及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作为既是产能大户同时又是耗能大户的石油企业,节能审计的监督、促进作用尤甚,节能审计已成为石油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很好的促进了企业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作为一名石油企业审计人员,现就石油企业节能审计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定位准确,找准要害
石油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独特性,在进行节能审计时要从两方面内容入手,第一个方面是对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审计,首先审查企业能源管理机构,看企业是否成立了由地区公司、各二级单位和工区及车间科室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是节能的组织保证; 接下来看企业有没有能源管理规章制度 (含能源采购和审批管理制度),看企业节能是否有章可循;第三查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情况,看企业的能源计量系统的范围、计量器具配备状况及原油、天然气、电力、蒸汽及水计量网络图。计量是节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强化用能考核的前提;第四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状况,包括能源统计范围、各类能源统计报表的设立、统计台帐及报表的管理等,看公司级和厂级的统计的数据是否真实可信,是否是计量的真实记录;第五看企业能源定额管理情况,看定额是否合适,是否存在定额过高、过低以至于造成衡量失准的现象。第六查看企业主要耗能设备监测情况,如开展的时间、周期、监测的内容、监测的数量、所占的比例、监测结果评价等,关注监测结果、未达标设备情况、整改情况及节能监测管理企业节能技改管理;第七关注近年来节能技改项目的管理、重点项目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如油田火炬放空气完善回收工程、空抽控制器、天然气发电、低压变频等。第二个方面是针对石油企业的具体特点,分析企业的用能概况和能源流程,按照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的四个环节,根据生产机构设置,考察整个系统、各个车间或单元的能源输入量和输出量,并计算其当量值,从而了解企业能源的消费状况和能源流向。以油田为例,原油生产工艺由原油集输工艺、原油处理工艺、采出水处理工艺及注水工艺组成,主要消耗的能源原油、天然气、电力、原煤与水,其中原油主要为原油集输处理过程中的损耗;天然气主要用于联合站的加热炉、锅炉、天然气压缩机等设备及集气处理过程中的损耗;电力主要用于抽油机、注水泵、输油泵等机泵设备;原煤主要用于采油厂的加热炉;新鲜水主要用于油田注水、生活及绿化用水等,节能审计时要根据企业能源消费结构,理清企业能源消费流向,计算出企业产品能源成本;根据企业主要耗能设备监测结果,提出哪些高耗能设备需更新淘汰的建议;通过对产品产量、能源消耗量、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核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和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的计算和分析来进行对产品能耗指标的核算,完成对油田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二、注重挖潜,增加效益
在石油企业进行节能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利用在全系统进行审计的平台,站在行业的高度,利用“见多识广”的优势,对企业的耗能情况进行全面深层次的分析,重要的是对企业节能潜力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给管理层全面准确的建议,也使企业的节能工作找出不足,挖掘潜力,增加企业效益。
企业节能潜力分析的全面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对标分析潜力
采取主要单耗或效率指标,比照石油行业先进水平或自身可以继续提高的水平,按单耗降低或效率提高计算节能潜力,找出差距,学习先进的节能经验,提升本企业的节能水平。
(二)技措节能潜力
通过以节能为目的的技术改造或技术推广项目,根据可实施性,测算技措节能潜力,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把节能的技措落实到位,节能审计应关注于分析技措节能潜力,并对技改项目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 转贴于
(三)管理节能潜力
根据以节能为目的的能源管理方式改进测算的节能潜力。目前大部分石油企业的能源管理系统不尽健全和完善,这也是导致能源浪费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任何管理的松懈和遗漏,如能源消耗定额的制定和考核不合理、岗位操作过程不够完善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等,都会影响到能源利用效率,企业应把能源管理融入到企业全面管理中,管理是节能的重要保证,管理得当,就会减少能源浪费,加强管理,是企业降低能耗的关键,搞好节能现场管理,做好合理用能,节能审计要从节能管理方面进行反映和剖析,为企业提出节能的管理建议。
(四)相关节能潜力
不以节能为目的的结构调整、规模扩张、设施完善、更新改造等带来的“自然”节能效果。 包括技术改造方案,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预测,节能效果预测和环境保护提高(CO2减排)等。
综上所述,如果掌握了节能潜力的全面分析,那么将极大程度地提高石油企业节能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实用价值。
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家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也在加剧。尤其近些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保障。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能源系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远高于GDP增长的速度急剧增加,煤、电、油、气全面紧缺,进口石油大幅增加。能源供需正面临严峻挑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能耗低而单位产值能耗高,大量一次能源消耗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环境逐年恶化。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是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4.7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262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14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20.1%、5.1%、86.2%。煤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于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供需不平衡。近几年,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而且呈上升的趋势,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量大增,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第二是结构不合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造成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主导下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所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第三是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危机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性,主要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缺煤、缺电,超出了电网错峰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石油制品供应不足。国内部分城市柴油、汽油的品种调配经常出现断档现象。
二、节能减排的意义
国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所以,能源的节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解决资源战略问题必须下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目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石油资源,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量逐年上升。要解决资源战略问题,必须大力开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要把节约和替代石油放在突出位置,这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2.保护环境迫切需要加强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年排放二氧化硫近2000万吨,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3亿吨标准煤的消耗,这将使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极大地改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3.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能源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很大。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大力开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能源计量的作用
1.能源计量是科学用能的基础
结构节能、管理节能,必须要有扎实的管理基础做保证,包括标准化、定额管理、计量工作、信息统计、基础教育和责任制等基础工作。而计量工作又是最根本的基础工作,能源管理需要“凭数据说话”,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能源管理工作就无法开展,节能效果将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能源计量是用能单位科学用能、管理节能的重要技术基础。
2.能源计量是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的保障
在能源贸易上,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可为用能单位提供能源进出厂的计量数据,以减少亏损,避免经济结算纠纷,保护供需双方权益。
在能源管理上,做好能源计量工作能保证能源统计报表数据准确,保证能源单耗的可比性进而达到先进合理,保证能耗定额的贯彻执行。
在实施节能措施上,能源计量为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做到有的放矢;在评价节能效果方面,能源计量又为科学评价节能效果或效益提供可靠的数据。
3.能源计量为节能监管提供依据
无论是《节约能源法》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义务的要求,还是国务院节能主管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的要求,都涉及能源计量的工作范围,只有准确的能源计量数据,才能编制出准确反映企业用能情况的能源利用报告,才能满足国务院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对节能监管的需求。
四、能源计量工作的内容
对于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用能单位应进行能源计量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2.重点用能单位应建立和健全单位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明确计量职责,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包括能源计量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计量器具的采购、入库、流转、报废等管理制度,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采集、处理、使用、保管及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
3.重点用能单位应配备符合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以满足单位能源计量分类、分级、分项的计量要求。
4.重点用能单位应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账,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并按规定使用符合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确保在用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可靠。
5.重点用能单位应加强能源数据管理,建立完善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制度。应当保证能源计量数据与能源计量器具实际测量结果相符,不得伪造或篡改能源计量数据。
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3
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能源供应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能源发展的目标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将环境保护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内生决策要素。
二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强管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方向转变,以克服当前能源领域依然突出的计划经济弊端,进一步发挥体制改革的巨大作用,保障能源供给、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
三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据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也就是说需要从国际视角来制定新时期中国的能源战略。
按照上述原则和着眼解决能源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在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市场推动”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行国际化战略,力争实现GDP翻两番、能源消费翻一番的目标;优先满足人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能源需求,有效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生产利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节能优先
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减少15%~27%。预计在2000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可累计节能10.4亿吨标准煤,价值9320亿元。
由此可见,节能和提高能效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能否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的潜力能否有效挖掘出来。节能也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少能源生产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产生明显的效益。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
从一次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看,到2020年,工业部门占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将逐步下降到56.7%~58.7%,仍然为第一大用能部门;而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所占比例,将分别增长到16.3%~17.1%和25.0%~26.7%。
由此可见,节能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对三大耗能部门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今后20年能耗始终占一半以上的工业部门,仍是节能的重点领域,预计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有5亿吨标准煤左右。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改变偏重工业节能,忽视建筑、交通节能的现状,对当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后需求比例明显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门,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如果近期实施燃油税和旨在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燃油效率标准,并逐步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取得进展,那么到2020年交通部门可少消费8700万吨油,几乎占届时国内原油产量的一半左右。在建筑部门也存在着很大的节能潜力,与同纬度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和空调能耗约高出2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建筑物能源消费量可减少1.6亿吨标准煤。
结构多元
中国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的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能源结构的优质化进程对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很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2000万吨标准煤。
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是: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利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使得优质能源的比例明显提高。
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例力争控制在60%左右。单纯从资源量的角度来看,我国煤炭资源是有中长期保证能力的,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来推算可供应80年。但是,按照煤炭需求量最小的方案,要保证煤炭的稳定供应,从2000~2020年,年均需要净增加产能至少5000万吨,煤矿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如果这一问题处理不好,甚至会再度出现煤炭供应紧张。
加速发展天然气以替代煤炭消费;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满足国内对石油的基本需求。从国内资源供给能力看,2001年天然气的储采比为62.2,远高于石油15.4的储采比;直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的储量增长仍保持青年期特点。为提高天然气消费占国内一次能源的比例,天然气开发利用必须实现高速发展。到2020年国内的天然气产量要比2002年增加3~4倍,同时还需要为利用进口天然气建成较大规模的输气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
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在4.5亿~6亿吨。由于受国内资源禀赋的制约,以及大规模石油进口对石油安全带来的压力,石油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做为替代煤炭的能源,并力争在2020年将石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之内。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预计此三者到2020年所需发电装机达8.6亿~9.5亿千瓦,相当于今后20年每年新增2900万~3300多万千瓦的装机。除发展水电与核电外,我国应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其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为今后更大规模地替代化石燃料奠定基础。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比2000年增加1倍左右。
环境友好
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约束对能源战略和能源供求技术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许多情况下,环境因素比资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更具决定性。鉴于我国环境已严重破坏以及能源生产利用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环境保护应做为决策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能源发展受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容量的制约。如果是基于酸雨控制考虑二氧化硫的容量,全国最多能容纳二氧化硫1620万吨左右;如果是基于空气质量要求的二氧化硫容量,则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才能使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亿吨~20亿吨,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在0.9吨~1.3吨。2020年以后中国将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随着温室气体的限排,二氧化碳的边际削减成本将趋于上升。因此,未来中国能源的发展将受到来自全球环境的压力。三是环境小康需求的制约。
市场推动
总体上讲,我国能源领域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与全国总体改革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要求明显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未来20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特别是着重解决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体制效应,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改革政府能源管理体制。由于当前存在着政府管理职能过度分散,缺少代表国家意志、统一的能源部门,以及政策随意性等突出问题,因此应组建统一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以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统筹能源各产业的发展和利益协调,综合规划国家能源战略和制定能源政策。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使政府的管制职能转变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维护公众利益和维护环境保护等职能上来,将现行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并提高政策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港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单位,作为水运大省的浙江,构建高能效、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港口,绿色港口,必然会大大促进“低碳交通”的实现。
一、低碳港口
低碳港口是指依靠科技创新和国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经济的港口发展模式。
二、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现状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港口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港口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竞争能力日益增强。沿海港口吞吐量由1995年的8853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39071.1万吨。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港口企业对低碳港口建设高度重视,各港口在低碳港口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强化节能减排组织领导
各港口企业分别建立了三级能源管理机构,一级为公司节能领导小组,二级为公司节能办公室,三级为厂队科室节能小组。
(二)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
建立能源管理制度,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节能指标考核制度,加强非生产用能管理制度,定期编写能源分析报告。
(三)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港口节能减排的关键途径。各港口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攻关解决节能降耗和防污问题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实施并完成了如龙门吊油改电项目,试用港内LNG集卡,船舶岸电供电项目等多项节能技改项目。
(四)注重能耗统计及分析工作
各港口企业分别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每月按时做好能耗数据的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定期编写主要能源消耗情况的分析报告并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五)及时进行节能减排总结,并制订计划
各港口企业每年进行年中和年度的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和计划,主要根据节能减排相关数据统计和实际效果,结合公司现状以及各部门反馈意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规划出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要点。
三、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消耗缺乏完整的数据统计
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既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预测能源使用,制订政策法规的依据:也是企业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技术设备状态,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的依据:没有能源消耗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那么任何规划、决策都无法展开。但是目前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均没有辖区内能源消耗量的统计数据。
(二)能源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大型港口企业管理规范,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但有些中小型港口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没有设置能源管理机构,没有制订有关的能源管理制度。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低碳港口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而在港口营运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港口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其中以柴油、燃料油、汽油为主,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根据上述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设途径,以推进浙江省低碳港口的建设。
(一)建设思路
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应当立足行业实际,实现统筹发展。基于浙江省港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港口营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家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结合国家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统筹当前与长远,合理地确定浙江省低碳港口发展的目标,持续地推进浙江省港口建设的低碳化进程。
在发展重点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和政府政策保障。积极发挥科学技术进步力量在低碳港口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积极利用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促进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
(二)建设重点
根据低碳港口的内涵,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浙江省港口发展现状,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建设需要构建高度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使港口在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一部分,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衔接。从而提高港口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港口系统运行的综合能耗和碳排放。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应按照运输需求合理地进行配置,水运作为综合单耗最低的低碳运输方式,应得到充分发展。
2.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在运输组织方面应采用集约化模式,使运输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运输系统的服务效率,从而降低单位运输服务的碳排放。
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通过海河联运、水铁联运等方式,构建多式联运的系统,实现高效组合:另一方面通过水运由单船运输转变为顶推船队模式等方式,改进现有组织模式,提高单位运输服务的产出效率。
3.节能型的港口运力装备系统
港口运输装备是港口营运的用能主体,包括装卸机械、港区内运输车辆等。低碳港口系统的运力装备系统应当由节能高效的装备构成,提高运输装卸环节的整体能效水平,降低碳排量。
4.多元化的港口低碳技术系统
全方位的港口低碳技术使用,是低碳港口建设中的创新力量所在,也是低碳港口发展中潜力最大的环节。
低碳港口系统的低碳技术主要包含低碳产品、低碳材料、低碳工艺、低碳操作及智能交通技术等。在技术开发方面,对于港口系统各领域的能源利用,研究其中各个用能环节的能源利用、转化模式,不断改进其原有用能技术,充分挖掘各环节的减排潜力,开发相应的低碳技术:在技术应用方面,根据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成本效益等特性,采取适宜的推广措施,形成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的有效机制。
5.清洁化的港口能源替代系统
能源消费结构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低碳港口系统的重要特征和低碳港口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港口各领域的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变化。
替代能源技术的进步与港口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目前可用于替代汽油、柴油等交通运输传统能源的能源品种主要包括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以及太阳能、地源能、海水源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港口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根据其阶段性特征选择适宜的替代能源技术组合。
6.规范化的港口政策制度系统
充分发挥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推进港口低碳发展的相应政策,建立各项基础性制度,实现对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有效监管,是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力量。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低碳发展总体战略、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升级,引导低碳选择、投融资、节能减排产业及市场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注重港口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考核、评价制度,用于分析评估低碳港口系统的建设水平。
(三)保障措施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浙江省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低碳港口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设立低碳港口发展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低碳港口管理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加强低碳港口系统的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制定出台有关低碳港口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工作方案。
2.加大政策激励
各级港口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及奖惩措施,如设立低碳专项基金,保障碳排放量统计、低碳标准研究、低碳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及低碳技术研究等项目及时开展并顺利实施:积极实施资金补助政策和规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化、专用化、社会化运力,提高车辆和船舶的安全、环保、低碳水平:加强行业调控和运输市场监管,建立有利于低碳的运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价格对运输节能的积极作用,引导运输经营者和个人节能低碳:各级主管部门和港口企业要建立低碳工作激励机制,认真做好低碳工作总结,对在低碳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
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能耗;评价体系;三层四面
一、前言
2016年国际原油价格在低位徘徊,石油行业应当做好长期应对寒冬期的准备,冷静面对低油价带来的行业调整,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实现稳健发展。
为了降低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油田井下作业系统积极探索和创新能源消耗管理,建立了一套适合作业施工特点的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了能源的合理利用及效益的最大化。
二、能源消耗现状
能耗成本在作业系统总成本中约占10%,压缩能耗成本,对降低作业总成本,增强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作业处消耗柴油7800吨,汽油700吨,年消耗能源折合标准煤约12000吨,万元产值能耗约249千克标煤。由于井下作业工程施工市场,进入门槛不高,竞争一直较为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必须在降本增效上做文章,在压缩能耗成本上下功夫。
三、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的提出
能源消耗评价体系是以井下作业工作特点和能耗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精细化能源消耗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推进节约型企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消耗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制定能源消耗标准和能源消耗单元的分层次评价考核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三层四面”。三层:第一层对各个工程部的能源评价考核;第二层对各个基层作业队的能源评价考核;第三层对能耗设备的能源评价考核。四面:一是对于作业工期短的小修作业队采用标准井次单耗的评价方式。小修作业队伍在工作量核算的时候采用的是标准井次,该标准井次的核算在石油石化行业已有一套标准的核算体系,这使得核算能源单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对于工期长、技术含量高的作业队伍以及辅助工作队采用万元产值单耗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大修队、试油队、压裂酸化队等。这些工程队伍由于其工作性质,工期长,工艺复杂等,用万元产值单耗能相对科学的评价能耗的真实情况;三是对于工程运输车辆采用百公里耗油的评价方式。主要的耗能设备就是车辆,采用百公里耗油将能科学的反映能耗的实际情况;四是对于工程车台上设备及作业配套设备采用工时单耗评价方式。工程车辆台上部分设备及作业配套设备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消耗能源,因此工作工时单耗能有效的反映该设备的能耗情况。
四、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的本质以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为核心,以工作性质对工程队伍和能耗设备进行分类,同一类型的队伍和车辆采用相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此来科学的评价能耗情况,实现能耗的精细化管理。
1.分析能源构成情况
为准确摸清能耗状况及构成,确定节能工作重点,我们重点分析能源消耗构成及明细:油料消耗占综合能源消耗的94.2%,电、水、天然气占5.8%。油料主要用于车辆和设备消耗;水电天然气主要用于办公、生活消耗。将油料能耗作为重点全面控制,其他能耗列为正常控制。分析油料消耗构成可以看出:配套设备、运输车辆和特种设备的油料消耗占到了整个油料消耗的98%。因此评价管理的重点是针对这3个方面的能源消耗。
2.建立能源消耗评价管理体系执行考核体系
(1)小修队伍采用标准井次能耗(升/标准井次)
每个作业队建立一套完整的能耗指标记录资料。每日的加油量由成本员记录加油记录表。每月月底各队成本员将该队的油料用量和核算的作业标准报能源管理部,统一折算标准井次单耗。
(2)大修队、试油队、特车队等采用万元产值能耗(升/万元产值)
大修队、试油队、特车队等队伍采用了万元产值能耗的评价方法。修井工序加油记录表可以清楚的记录油料的发生情况,每个队伍每日的加油量都会由各队的成本员收集统计。每月20日成本员将该队的油料用量和核算的作业标准报节能管理部门,统一折算成万元产值单耗。对大修队、试油队、特车队这几类队伍进行了分别评价排序。
(3)运输车辆采用百公里耗油(升/百公里)
制定合理的车辆评价考核标准,按照车型的不同,季节的不同进行分别的能耗考核评价。对每台车的消耗数据进行实际测定,实施精细化单车计量能耗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管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车和人。
(4)特种车辆台上及能耗设备采用工时单耗(升/工时)
特种车辆台上及能耗设备部分在工作时才消耗能源。台上设备耗油与季节和设备年限有很大关系,因此,把设备根据型号、年限、季节不同进行细化分类进行评价。
五、实施效果
1.全员节能意识得到了强化
经过一年来的工作,由于宣传到位,制度不断完善,在管理中严格执行了节能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全员节能降耗氛围。
2.完善配套制度和管理网络
为了配合节能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完善了处-工程部-工程队-个人四级管理体系,并专门制定了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井下作业系统能耗指标考核评价体系》《井下作业系统能源消耗评价管理细则》等;同时,定期召开能源消耗分析会,确保了节能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和持续改进。
面对当前寒冬期的严峻形势,系统上下必须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转变思想、革新技术、管理创新是应对“寒冬期”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能源消耗评价体系,使油田井下作业系统的降耗工作更上一个新水平。
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能源 发展战略 对策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也是世界上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1%,天然气占1%,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我国已探明煤炭储量仅占世界的11.6%,储采比为69年,人均煤炭资源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能源逐年减少,消费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制定了各有特色的能源发展战略,并在具体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能源前景,提出能源战略的预期目标。我国也必须从我国能源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明确的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展望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可由五方面组成: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上述五方面统筹发展,将使我国2050年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打好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二是设立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三是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先进核能系统,建立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重大措施。要继续将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推动清洁、节能和高增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要保障石油供应,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我国能源技术研发体系,持续进行能源战略研究,并尽早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与机构。要进一步争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动地位,用全面、确凿、详实、有力的数据来阐明问题的实质,维护国家发展的权益,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制CO2的排放。
二、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配置效率
尽管我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改革仍处在初级阶段,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影响能源企业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才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竞争框架正在搭建中,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贯彻实施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能源部门的竞争力。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各种能源领域的挑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还要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将现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处于高能耗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缩短这一阶段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工业,产值不足工业总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从2000―2005年,我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在1.3亿吨标准煤左右,2005―2010年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很大一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
四、提高能源技术创新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气的两大转变。在目前能源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抢占新能源开发的制高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由于能源开采和使用的一些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远低于国际上80%~100%的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而国外已达到70%~80%。目前我国主要煤炭技术装备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5年左右。在技术创新上,应当全面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投入中的比例以及政府研发预算中能源研发的比重,并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国内外各类资源的紧密合作。
各个国家的能源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我国必须根据我国能源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就生物能源而言,我国沼气的生产及应用已基本形成规模,而燃料乙醇、生物制氢和生物柴油项目的开发进度相对落后。根据我国国情,能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采收率和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这也是开发新能源的关键。
五、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1亿吨,2020年为2亿吨左右。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至2020年达到50%左右。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安全,而石油储备更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因此,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战略能源安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解决能源问题的有利经验,通过有效的宏观政策指导,建立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机制,加快能源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妥善解决能源供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战略能源安全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把能源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安全领域,给能源发展战略安全以高度重视。二是要尽快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完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尤其是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三是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为我国利用国外的能源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能源发展战略安全提供后续保障。
六、优化能源结构,改革政府管理模式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应该“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当然,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并不是煤炭所占比重越大越好,因为当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的时候,就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一极限,煤炭的开采难度会加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优化也并非是搞“油气化”,减少石油比重是结构优化,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核能、风能、太阳能更是优化能源结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在出席中国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研讨会时曾指出,长期来看,政策在能源供应上的左右摇摆致使结构调整没有清晰的方向。即当环境问题突出时,政策就偏向限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倡清洁能源;当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煤炭比重的增加又得到政策支持。我国能源规划应该重点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因此,只有解决体制问题以后,才能让能源结构的调整免受环境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如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问题。
由于能源领域的特殊性,政府垄断、越位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指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传统体制下,企业成为政府“生产车间”,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纷争缺失了一条沟通、妥协、寻求利益平衡的通道,结果不仅政府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败现象,这种现象在能源行业尤其明显。要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就必须把过去的“政府―企业”的二层结构转变为“政府―市场―企业”的三层结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与政府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将有利于能源领域体制的良性运行,从而促进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保障。
总之,能源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而且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能源发展战略或者能源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国情,则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希望本文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探讨、研究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的发展、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研究组:21世纪上半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A].中国科学院:2008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BP.200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Z].省略.
[3] 郑湘明、项贤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构思[J].学习与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