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专业定位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从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任务、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环节阐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特色专业?就是未来希望能够把我校的一些专业能够建成学校的品牌,提到兰州交通大学很多人就会想起电气工程专业,另外希望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该行业的优秀人才,扩大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主要应该完成三大任务:第一,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第二,如何使学校乃至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专业的布局更加优化合理;第三,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提高的专业建设机制。

要完成这些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第二,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第三,实验室建设问题;第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第五,教学管理问题。

我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采用统一总体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质量监控等“三统”方案,采用定任务、定方向、定完成时间等“三定”措施,从上述五个方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二、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的建设,本质就是克服高校专业建设同构化、同质化倾向,促进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的过程。作为原有的铁路高校,如何体现“服务交通、面向铁路”的专业特色就成为我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所在,所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以此为出发点。

我校从2008年开始,一直围绕特色专业的建设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方面进行研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工作:第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第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运用比较科学和先进的专业教育教学思想;第三,建立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一种长效机制;第四,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调作用。

为此,修订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面向交通、服务铁路的特色,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三、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

课程建设,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问题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利用与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采纳有效建议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结合各铁路局、地铁公司、工程单位的意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等方面体现铁路特色,保证培养人才在有一定特色的基础上能够发挥用武之地。

(二)教学内容

1.积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鼓励教师开始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

2.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

(三)教材建设

1.课堂教学尽可能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2.制高水平教材及专著,体现学科特色

3.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电气工程专业主要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问题应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思考能力。

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的内容是复杂,除传统的室内实验教学外,还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及创新试验的环节,我校实践教学建设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新试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采用教授、教师、研究生三级辅导实验体制;第二,开展项目教学,鼓励课题进实验课堂;第三,有效改善实验条件;第四,有效开放实验资源;第五,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第六,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建设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特色,吸引部分优秀研究生留校任教,补充实验和科研队伍,利用各类有利条件进行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从生产一线聘请少数兼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引进人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教”和“科”相互结合;第三,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补充师资队伍;第四,设立师资队伍培训中心,全面提高教师能力。

(五)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问题的改革涉及多个方面,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1.制定了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副教授或博士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赋予一定的权力,负责课程建设

2.建立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讨论制度,采用教师集体讨论和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

3.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保障,鼓励教师参与教学

4.设立大学生创新试验基金,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等试验活动

5.配合专业建设,建立教学管理体系质量评价和评估机制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校电气工程专业以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计划特色突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完善、毕业生深受欢迎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2012年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8―04

一 引言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断学习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有关理论、技术与方法,结合学院及各专业的实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特色突出、理念先进、形式规范、内容完整的原则不断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 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要先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已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比较与分析。

1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研究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代表有:(1)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2)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CBET)模式;(3)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关键能力”培养模式;(4)以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DCCD)模式。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培养模式典型代表为三段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二个阶段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模式典型代表为CBE模式;第三个阶段是目前我们国家大力推广的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DCCD模式。第一种模式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知识本位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第二种模式主要问题是,通过针对具体岗位进行的能力(技能点)分析的方法无法满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1)能力是抽象的,存在于具体的工作活动中,人们无法脱离具体工作(任务、对象和要求等),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养;(2)针对具体岗位的能力分析和培养,可能会满足岗位培训的需要,但无法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3)职业能力中很大部分是隐性能力,无法具体说出或写出来;(4)目前人们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将具体的能力点组合成课程。因此,就出现了第三种模式。德国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模式,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其中,核心是要通过职业分析与工作过程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2)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3)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4)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情况,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2)“2+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在3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合作,通过优质课程与有效实训的整合,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合作培养模式。(4)“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甚至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亦不同。

综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其共同点在于:一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组织教学,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二是能力标准都是由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来制定,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课程开发;三是产教结合,共同培养人才。

我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是以培养IT人才为主的学校,在借鉴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同时,可以结合软件工程与IT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 基于“1-3-2教学体系模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以技能达标与职业认证为考核标准,以就业质量为评价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我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力求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通过创建“产学合作与发展中心”,密切校企合作,各专业与方正对口公司共建专业,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公司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使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可以传授,技能要靠训练,素质需经养成,经验要靠实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课堂与“公司”合一,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合一,教授与教练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兴趣与成功合一,成才与就业合一。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了“1-3-2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型”的构建思路,将知识、技能、素质与经验有机结合,融入课程之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职业认知阶段(1个学期左右),使学生了解专业与职业岗位要求及培养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第二个阶段为技能训练阶段(3个学期左右),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第三个阶段为职业经验积累阶段(2个学期左右),通过真实项目和企业实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达到就业目的。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计算机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专业为例,构建“1-3-2教学体系模型”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四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与制订

在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就可以在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与制订流程。

1 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1)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的。

(2)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3) 各专业要成立有企业、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4) 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

2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专业代码及名称(含方向);(2)职业岗位及就业方向;(3)培养目标;(4)职业能力与教学分析表;(5)课程体系(结构);(6)教学进度表;(7)职业认证;(8)毕业要求。

3 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般流程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一般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调查社会需求:包括对专业与课程内容需求的调查和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2)职业分析与关键技能分析:调查分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及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从中进一步分析对应于该职业的关键技能及其特征。

(3)教学分析: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转向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4)确定课程:将全部教学单元或模块归并综合形成各门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课程),并按教学年限进行计划安排。

(5)编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包括课时细目及内容、学习范围的深度与广度、实践训练安排、教学方法建议、配套教学仪器与设备、考核标准与方式等。

(6)教学实施:具体课时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与学的方法、合适的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方案等。

(7)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

4 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DCCD)有一套完整的开发方法,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流程也与其他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如图4所示:

5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从两方面考虑:学历教育方面,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学生的基础与智能、个人发展与终身学习等因素;职业教育方面,则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

(2)职业岗位与职业要求的确定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家标准体系,反映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照标准之一。我国职业标准体系还处在不断健全中,很多标准陈旧、过时,跟不上职业岗位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因此,不断更新的行业技术标准也要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参考依据。

(3)把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

高职人才培养要以素质为核心。这里主要指职业素质、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沟通与交流、团队精神等许多方面。解决做人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0 世纪80 年代,德国企业界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内涵。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等都是合格高职人才的关键能力,它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 左右。目前,国内现代化大企业正在与国际接轨,追求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如对语言表达能力、精神文明、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职业道德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建立并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纳入该体系之中,还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职业素质教育新体系。

结束语

学院成立以来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也几经修订。但要制订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特色鲜明、有创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麦秋,王绍良,贺召平.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4).

[2] 彭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博士论文[D].华中科技大学,2006.

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38

在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与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理念相吻合。因此,西安思源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要以产业为依据培养用技术型国贸人才,也应该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培养真正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国贸人才。

1产教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两个对接,即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商贸实践、职业标准对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是学校单方面的“闭门造车”,而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制定主体为校企双方专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校方专家主要关注学生四年学完所有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理论是否够用;企业专家则主要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能培养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步骤为:校内专业团队前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撰写草案――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论证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校内专业团队修订完善方案、定稿。之后,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定期总结、评估和修正。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贸专业课程内容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结构应以外贸业务为核心。因此,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实务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新生的专业导论课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也可以让企业人士参与课程大纲的制定与讲授,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提前有所认知。此外,在学科拓展课中,为了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操类课程也应加强。

3改进教学方法

3.1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

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就是让师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教与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讲理论和做实操同时进行,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到国贸专业,就是通过依托国贸模拟仿真实验室,利用外贸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外贸业务的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与进出口公司、商检局、海关、货代、保险公司等机构打交道。通过仿真模拟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教学法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方式,由“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的外贸综合实验室或校企合作基地,一边讲授理论,一边现场实践操作,将原来教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学生学习、工作。

4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有多种,如笔试、面试与机试,开卷与闭卷,课堂考试与现场考核,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等。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一门课程的考评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理论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可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实践性强的课程,如《Simtrade外贸实训》、《外贸单证制作实训》可以采用机考,更加注重过程考评。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的实务类课程正在尝试采用“3-5-2”结构性考核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总成绩20%)、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3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而对学生毕业水平的评定主要还是以企业评价为核心,如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并把毕业实习企业导师评定的成绩纳入毕业考核中去,真正做到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对于选择创业的少数学生,创业业绩可以作为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替代部分理论课成绩,从而保障创业实践的进行。此外,还可以将全国外贸单证员、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等考证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使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

5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

5.1与企业建立产教基地

如与苏州国际科技园、西安港务区、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示范园、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教基地,进行外贸、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联合培养。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针对毕业生组建了阿里巴巴跨境电商特色班。由企业人士为学生讲授有关跨境电商的实战型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陕西跨境电商、外贸龙头企业。特色班同学通过此项目不仅成功考取“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和“互联网+人才证书”,还被成功推荐到西安、上海、义乌等地对口实习及就业。

5.2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从事外贸岗位的热情,提升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国贸专业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首先,由校外外贸专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组织校级外贸技能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积累创业经验。其次,校内外导师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再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解决学生创业资金紧缺及周转问题。最后,校外导师团队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货源。

5.3尝试建立“外贸工作室”

可以利用西安国际港务区电商产业园和物联网产业园中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如房租、税收减免等,由校企导师带领学生成立“外贸工作室”,在跨境平台上开设店铺,联系供货企业,从事跨境电商及外贸业务,进行实际的运营。这不仅能让校内教师和学生在“国贸工作室”里学到实战型知识,又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孵化成为一个创业项目。

6产教融合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

目前,国贸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落后且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性、技能性及国贸领域前沿知识较为滞后,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教材建设迫在眉睫。而要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开发国贸专业应用技术型教材,就不能单靠校内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需由校内理论知识深厚的教师和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士合作组建应用型教材开发团队,在教材建设选题、编写、评估反馈等方面深度融合,使应用型教材与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吴勤.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分析――以宁波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3116.

[2]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个案[D].长沙:中南大学,2008.

[3]方春龙.产教融合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14):1820.

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基于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和资源,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广度和深度,文章以地方性高校温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校企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详细介绍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实践,为同类地方性高校基于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6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领》(2010―2020年)明确倡导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同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直接接轨行业标准,培养服务于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设计辅导、专业实习指导等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接触工程实践,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岗位需求差距;另一方面主要基于现阶段地方性高校“双师型”队伍缺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温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工民建专业(专科),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浙江省新专业验收,并成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2014年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作为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专业,服务和依托地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1-6],经多年探索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设计辅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

应用型人才校企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积极扩大企业参与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领导机构

土木工程专业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工民建专业(专科),迄今30多年,毕业生超过2 000人并广泛分布于温州乃至浙南地区的建筑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及生产一线企业。学院充分利用广大校友资源,同时积极与温州建设集团、温州设计集团等建筑业龙头企业组建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统筹与指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全过程。理事会由行业企业协会专家、知名校友、知名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骨干教师组成,涉及建筑业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施工、监理、概预算、监测等土木工程各领域专业专家,理事会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开发建设、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毕业生答辩考核、学生就业推荐、毕业生跟踪调研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完善等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依托校友和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咨询座谈、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与资料研读等多种途径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制定上,在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乃至专业课程课时的设置上,在毕业设计内容、设计参数选择、成果要求及校企双方职责的确定上,专业实习的形式、内容、校企双方职责、成果要求的设定上等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框架制定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产学对接、企业高度介入,梳理土建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在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为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构建了基于“3+1”模式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学时。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进一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对不同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按照分层分类思想,培养方案中设置“工程设计类”和“工程建设类”两大类别,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三、课堂教学

首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三位”是指课程理论、课程案例和课程实践三个教学单元,“一体”指将课程案例和课程实践贯穿于课程理论教学中,通过现场参观、现场学习、视频录像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在土木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等专业课程中推行“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在其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实践时间及内容(一般为两次,共4个学时,两个不同参观内容)。课程实践中由现场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担任导师,共同讲解相关内容,每次课程实践后各小组完成实习报告。

其次部分专业课程的部分章节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专业性强,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课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讲解,其中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担任,而企业工程师以专家讲座形式,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相关知识的工程应用,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中的结构设计PKPM软件、工程造价广联达软件、建筑节能等专业课程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讲解。

专家系列讲座。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技术两门课采用理论教学+专家系列讲座形式开展,其中理论教学部分由校内教师担任,讲解整个课程脉络、整个框架,之后请校外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土木工程概论主要

进行宏观、科普性地讲解,由行业专家具体介绍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各领域发展及典型案例,使学生初步认识专业并激发学习兴趣。土木工程技术则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具体应用技术,如桩基础、基坑围护、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建筑节能等具体技术。

四、专业实习

首先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广大校友资源构建覆盖土木工程全领域的实习基地,基地覆盖建筑业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概预算、监测等土木工程各领域,并与各实习基地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实习方式、指导书、考核办法、校内外导师职责及报酬等规定。实习前请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开展系列讲座,包括“施工员第一课”、“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混凝土、钢筋施工注意要点”、“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等讲座,使学生知道到现场要看些、注意什么,并给学生发放各工种实习教学录像,通过现场参观、辅导讲座、交流座谈及教学录像等多维教学模式,有效保证实习效果。

实施纵向+横向的多维实习模式。根据学生自愿,可结合就业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或者参加学院统一安排实习,部分学生甚至可选择吃住在现场的集中实习方式。学院一般在实习基地中选择地下工程与上部结构同时在施工的实习基地,在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期间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多维实习模式。横向即学生在实习前半阶段先在多个工种上实习,熟悉了解多个工种,后半阶段在其中一个工种上实行顶岗实习,做到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多维实习。

五、毕业设计

首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内容及成果要求。1)与企业共同制定各种毕业设计类型成果要求,如建筑+结构类型,明确建筑设计图纸、结构设计图纸、计算书等具体要求;2)PKPM电算时参数选择及设计方法直接套用设计院做法。

其次毕业设计过程中开展系列专家讲座。毕业设计过程中针对共性问题聘请设计院等企业相关专家开展专家讲座,如房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构造与施工图,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手算、PKPM电算、施工图,建筑钢结构屋盖设计,桩基础与基坑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房地产开发与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等。讲座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相关专题如何开展,参数如何选择,与其他工种如何衔接配合等,使学生了解熟悉实际工程相关设计。

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聘请部分企业工程师直接担任导师,一方面可直接接纳少数学生在设计院等企业边毕业设计边实习,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环境,个别甚至可在导师指导下直接参与实际工程。同时鉴于企业工程师没法每周两次来校指导,企业工程师可在若干关键节点参与指导,包括选题、计算参数选取、计算结果合理性判别、出图规范性等方面,

从而保证质量。

学院组织外审。虽然浙江省教育厅已组织毕业设计外审,但学院为充分保证质量,在毕业设计答辩前,将所有毕业设计成果送设计院等企业按企业标准评审。设计院等企业工程师按照审图标准给出设计成果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则需根据修改意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逐条完成修改意见,如企业评审不及格则该学生直接不及格。学院每年汇总外审意见,并请设计院总工对学院所有专业教师及下一届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以提升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水平,逐年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最后,企业工程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聘请设计院等企业人员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不仅对学生,同时也为学院其他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六、结语

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吸纳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指导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一方面可直接接轨行业标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有效弥补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做法可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2]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7-80.

[3]罗臻,邓敏,叶雁冰.提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23-126.

[4]焦楚杰,张俊平,吴珊瑚,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112-116.

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综合素质

1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广,如网络产品的生产管理与销售、网络工程实施与监管、网络组建、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犹如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在找工作时因为学无所专,出现什么都知道一点,对不会的东西畏惧,没有自信、茫然没有目标。

1.2 网络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特色。

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市场变化,学习内容和技术的滞后。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学校都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有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由于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拘泥于传统课程,仍沿用本科及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脱离岗位实际需要,没有高职特色,导致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

1.3 实训条件跟不上,不重视实践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主要培养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是纸上谈兵。高职学校如果不能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战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无任何特长和优势可言。网络设备、软件的购买、更新和维护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学校如何解决这部分开支将是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2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2.1 确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通过学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各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

2.1.1 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社会需求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道、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借鉴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选择到示范性院校进行调研,但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实力、政策支持、生源结构等都有所不同。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越来越依赖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状态和产业结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2.1.2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如何确定培养的目标,如何去设置岗位,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关注行业的发展,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获得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深入到企业,与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专家进行讨论。在调研考察的过程中,要挖掘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优势、文化环境优势、经济产业优势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挖掘开发一种潜在的优势。

2.2 让学生改变择业观念,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对专业技术工作无法胜任、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现状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体现。所以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仍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只有综合素质比较高、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2.2.1 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网络通讯技术升级换代频繁,高职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领域就业工作,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在学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启发和培养。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2.2.2 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同样要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找到有能力的人很重要,找到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更为重要。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吃苦耐劳、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主要标准。职业技能的欠缺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提高,而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

2.2.3 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团结合作,对自己的成长和新环境适应起到重要作用。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活动,利用假期和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为以后更快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创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改革的关键。始终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在注重学生技能、动手能力的锻炼的同时,注重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和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