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1
然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仍一直沿用“理论课满堂灌,实验课看切片,老师说了算”的旧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时间衔接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等弊端,已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牢固掌握组织学与病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其利用所学的组织病理知识独立分析相关临床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本文谨对我院2001年以来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
1、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搞好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病理学内容涉及临床教学跨度较大,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
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觉得既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医学院通过临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能在讲课过程中将各章节、各系统疾病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及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用设问的方式将每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与相应的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阐述,层层展开,并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课程设计是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关键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学习掌握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很强的教学连续性。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的教学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我院组织胚胎教研室与病理教研室已合并为组织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师、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特别是第二学期开设组织学,第四学期开设病理学的课程安排影响到在上病理课时,学生对一年前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已淡忘。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占用很多课时来复习组织学的主要内容,即便如此,学生对组织学的细节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针对存在的弊端,我们设计对组织学病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合并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内容后紧接相关的病理学内容。第二,组织学与病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者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授课。这样做既能省去病理课复习组织学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加快病理学教学进度,又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安排。
二、实验教学
组织学与病理学实践性较强,组织病理学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也通过实验课直观地认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往的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简述理论,学生看看标本的旧模式上,学生动手少,兴趣低等弊端逐渐显露,致使实验课流于形式,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实行实验项目导师制和招标制。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课都由理论课老师担任.由教师根据每门课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将相关内容串联为实验单元,实验项目从标题到步骤、结论设计完成后交学院审查,通过后向学生张榜公布,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全面了解比较后报名参与其认为设计合理、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学院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本及报名人数划拨实验经费,确定教师实验课酬,正式启动实验项目。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造性实验新模式,遵循学生动手,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验开始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概况,并做教学演示,然后,由学生从解剖动物、建立动物模型,直到制作标本,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病理学心血管实验为例,学生自己动手建立高血脂动物模型,在直观高血脂症大中型动脉主要病理变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以建立动物模型为主线,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演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知识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对比法;PBL;病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71-02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也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性学科,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必修课程,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因此,病理学教学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填鸭式”的被动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仅仅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已不能适应当前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3]。对比法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分别进行分析、区别、鉴赏、归纳,辨析异同,把握特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4]。近年来,我们在病理学的教学中,应用图片对比法与PBL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2014级本科中医专业2个班为研究对象,共计117名学生,其中男生67人,女生50人。
(二)方法
1.选出对比的图片,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典型的病变图片和相应的正常组织结构图片、同一组织的不同病变图片,并且围绕图片设计恰当的问题。
2.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并思考。将需要学生对比分析的图片以及讨论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病理学相应章节以及相关书籍、文献、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找出答案。
3.课堂小组讨论。将学生随机分成8―10人组成的PBL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围绕图片对比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掌控讨论的节奏和方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
4.归纳总结。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指正,并归纳总结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匿名问卷117份,收回有效问卷1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病理阅片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能接受对比法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表示对比法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95%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87%的学生表示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1%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86%的学生表示提高了病理阅片能力和观察能力,82%的学生表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89%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
三、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同时,病理学也属于形态学基础学科,其课程内容繁杂、联系广,学习时既要以解剖学、组胚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知识为基础,又涉及到临床医学课程的内容,而且概念多、病变描述抽象,尤其是显微镜下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复杂。而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灌输式”、“填鸭式”等方法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多W生抱怨知识点过多,大量的概念、各种病理变化容易混淆,病理图片观察机会少,看不懂,难以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中医院校的中医、针推等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更加困难,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佳,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未得到培养,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对比法是将相似而又有差异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肉眼观和镜下观的形态结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观察病理图片是学生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的主要途径。但要理解病理图片中的各种变化,学生首先要掌握组胚学和解剖学中的正常组织形态结构,而很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上一学年学习过的组胚学和解剖学的知识。因此,先将正常组织结构图片与病变组织进行对比辨认,然后将同一组织的不同病变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使病理学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病变,学习积极性增强,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病理阅片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这种对比教学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教学活动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带着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知识,从而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获取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W实践表明,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对比法与PBL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二者的教学优势,对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学生欢迎。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不仅使病理学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了解剖学、组胚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进行充分挖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玉芳.病理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
[2]王斌,郑亚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63-64.
[3]付玉环.P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3):58-59.
[4]张金波,周秀芳.“对比法”在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23):5152.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parison Method combined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athology Teaching
ZHOU Zhi-yu,LIU Chun-hua*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Jiangxi,330004,China)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 形态学;组织学;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28-02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医学基础课程中重要的主干学科,也是基础与临床相联系的桥梁学科。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类型的基本组织,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为微观水平的形态学课程,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影响深远。
我国的医学院校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受到课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特别是中医院校多以组织学部分作为授课主要内容。机体的微观结构,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理论讲授相对抽象,记忆难度较大,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的问题。同时,组织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相关研究业已较为深入,课程的知识扩展与更新相对缓慢。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课程性质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随意调整教学计划变更课时甚至取消此课程授课的情况屡见不鲜。实际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丝毫没有降低,其重要意义与价值日渐突出[1]。
1 组织学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结构的纽带
医学基础课程中,正常人体形态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两部分。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这些肉眼可见的宏观结构特点较为直观,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而组织学所涵盖的微观结构则更为抽象,学生理解、掌握的难度明显加大。没有充分领悟组织学的基本知识要点和思维方式,就不能延续、深化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就不能在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等不同水平认识机体的结构特点与相互关联,更无法将宏观与微观的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医学院校授课过程中,人体解剖学的课时通常比较充分,与之密切相关又互为基础的组织学价值更应得到足够重视。
2 组织学是深刻认识病理学的基础
在医学院校,病理学课程通常针对各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病理条件下的人体宏观与微观结构变化,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均为学习病理学必要的基础课程。宏观水平的病理学诊断方式易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所以无论是病理学授课,还是临床的病理诊断过程,均以微观形态结构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组织学作为其基础学科的价值尤为明显。没有针对正常组织形态的系统学习,就无从谈及病理条件下组织的结构特点。充分认识正常机体的微细结构,才能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相关知识,完成从“正常结构”到“病理结构”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
3 组织学是学好生理学的前提
生理学是以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典型的机能学学科。而组织学作为研究形态结构为主的学科,在介绍组织、细胞微细结构的同时,通常还会涉及它们的重要功能。组织学中相关功能的介绍并非越俎代庖,其目的既是为了便于学生从机能角度理解结构存在的意义,更在于为后续的生理学课程做以铺垫。人体定的形态结构总是和相应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结构与功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只有深入了解机体的结构特点,才能更加透彻地阐明其相关功能。因此,组织学同样是生理学重要的基础课程,组织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理念的发展过程极大促进了生理学进步,是学习掌握生理学不可或缺的前提。
4 组织学对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同样具备广泛意义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学业已摆脱以往的传统形象,在经典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应用各种特殊显微镜、荧光技术、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融合、细胞培养、蛋白与核酸的分离提取、同位素标记、原位杂交技术、分子重组和基因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性科学研究崭新阶段。现代组织学涉及多种医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能,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的学科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组织学课程既要肩负起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的传统责任,又要完成众多医学基础课启蒙的目标,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组织学的学术意义远非经典的组织学定义所能涵盖,其重要性已得到相关学科的充分肯定。
5 组织学对临床课程的学习以及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极为广泛,组织学的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深刻影响这些课程学习。显而易见,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期,一年级都是学习方法养成的重要阶段。没有在组织学的授课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担负众多临床课学习的任务,极易导致临床课程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过程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组织学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思维体系同样对临床工作影响深远。组织学使用的仪器如显微镜在临床科室特别是检验科室中应用十分广泛。任何设备的使用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这要求医务工作者的各项技能都必须准确规范,在组织学的学习中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风格是医学生的良好习惯,更是日后参与临床工作的基本素质。
同时,组织学所强调空间思维能力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极为必要。在临床工作中,诊断显然是治疗的基础与前提。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方法种类繁多,形态学相关的诊断方式以其直观性、准确性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检查手段,如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所获得的图像多为二维平面图像,而机体是典型的三维立体结构。医务工作者想要准确了解患者病情、正确诊断患者疾病、合理制订治疗方案,无疑要将仪器所得二维图像数据还原为三维立体构象。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组织学的学习过程恰恰是培养空间思维的良好时机。
组织学切片的显微镜下图像同样是二维平面结构,其学习过程同样需要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深刻领会组织学的必要条件,更是临床工作中正确分析形态学检查结果、合理治疗的前提。
综上所述,组织学与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其他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及临床学科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组织学的学习,可系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为学习日后的医学课程奠定必备的形态学基础、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当代组织学的研究手段和领域早已超出其传统范畴,在理论、技术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科融合日益加深。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其作为形态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意义正与时俱进。总之,组织学既是传统意义的经典学科,更是现代意义的前沿学科,在医学领域依然具备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学习特征,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方式
1前言
学生的学习特征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和学生今后的发展,研究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对曲靖医专部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试图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生实验活动和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等学习特征,为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学习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择
本研究选取曲靖医专助产、临床和护理三个专业的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87份,收回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86份。,学习方式。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PISA06的学生问卷[1],编制了学生学习特征问卷表,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习方法、实验活动等方面。
2.3施测[1]
2010年6月,由研究者到测试班级,采用分班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问卷。
2.4数据处理
运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习兴趣
表1 学习兴趣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5
第一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由Rudolf Groner在德国的伯恩发起的,当时欧洲眼动大会的规模非常小。现在,欧洲眼动大会虽然冠以“欧洲”二字,但它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出了欧洲的界限,成为全世界眼动研究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盛会。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研究中心的白学军教授和闫国利教授向大会提交了论文,并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根据大会最后印发的与会者名录(List of Participants),经我们统计,参加十三届欧洲眼动大会的代表有319人,其中欧洲国家中英国代表47人、德国代表54人、芬兰代表10人、法国代表13人、荷兰代表8人、瑞典代表14人、比利时代表10人、意大利代表2人、爱尔兰代表3人、西班牙代表1人、瑞士代表52人、波兰代表1人、挪威代表1人、希腊代表1人、拉托维亚代表2人、捷克代表3人、丹麦代表1人、立陶宛代表1人、葡萄牙代表3人;美洲国家中美国代表48人、加拿大代表9人;亚洲国家中日本代表24人、以色列代表2人、中国代表5人(其湾有3人);大洋洲国家中新西兰代表2人。可以看出,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主体是欧洲,占总会议代表人数的72%,18%的代表来自美洲,9%的代表来自亚洲。值得注意的是,亚洲的代表主要是来自日本,其参加会议的人数列居第五位。
大会收到论文273篇。大会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邀请报告、讲座、专题发言、论文张贴。
第一部分是邀请报告(invited lectures)
在邀请报告中,A. Kennedy对阅读过程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考察;C. Pierot-Deseilligny等人介绍了眼动控制的中枢生理机制问题的前沿性研究成果;H. Tzwahlen介绍了对驾驶员的眼动研究。
第二部分是讲座(workshops)
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过程中的加工、神经分裂症病人追随运动失调的脑机制、知觉和眼动功能失调的临床研究、语言和视觉的整合、眼动控制和Noton & Stark扫描路径理论、眼动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视觉艺术和眼动、眼注视行为的模型等。
第三部分是专题发言(thematic sessions)
主要内容包括:形状知觉和运动、注意与眼动、人面和图象加工、阅读中的句法因素、眼动的方法论问题、交通心理学中的功效学、阅读中的空间因素、E-Z读者模型、眼动的中枢控制、副中央窝和中央窝的加工、真实和虚拟环境中的功效学、记忆与眼动、阅读中的推理。
第四部分是张贴(poster sessions)
该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眼动的神经生理学和知觉过程、方法论问题、临床应用研究、功效学研究、图象和自然情景的眼动研究、眼跳、注意和记忆、阅读。
从以上论文的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一、眼动生理机制的研究;
二、眼动记录技术的研究;
三、阅读的眼动研究;
四、图画观看与视觉搜索;
五、应用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从与会代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来看,论文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
1、眼动生理机制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从脑机制、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脑成像角度去进行研究。
2、英语阅读仍然是阅读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他语言阅读的眼动研究有所增加,特别是亚洲的一些语言如汉语。
3、注重眼动理论模型的建立与论证。
4、注重眼动的应用研究,如在医学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汽车驾驶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领域。
除了以上内容以外,与上届眼动大会一样,一些世界著名的眼动仪生产厂家也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展示。为了便于对眼动仪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有关信息,我们将这些公司的名称和网址介绍如下:
1、美国Applied Science Laboratories, http://省略
2、英国Cambridge Research Systems LTD(CRS), http://省略
3、德国EST, Engineering Systems Techonologies Gmbh & KG., http://省略
4、美国Fourward Optical Technologies, http://省略
5、美国L C Technologies, Inc, http://
6、德国NAC Deutschland Gmbh http:// nacine.de
7、德国SensoMotoric Instrument, http://smi.de
8、加拿大SR Research, http://省略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社会需求;课程体系;植保专业;改革;高职高专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经历了规模大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转向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发展阶段,更加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而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检验指标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1]。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不同于本科教育[2]。根据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和归宿。
近年来,信阳农专植保教研室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高专教育植保专业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确立了富有时代性和种植类特色的植保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植保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植保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主干课程主要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植物检疫》、《病虫害预测预报》、《农药生产与加工》等。植保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找出本专业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并紧密跟踪行业发展,使课程体系更富时代性和种植类特色。
1.完善课程体系,培养适用人才
植保专业设置之初,课程体系专业课仅围绕植保这个领域进行构建,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开设《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主干课。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来自城市,以及学生全为“80后”,对基本的农业知识掌握和理解很有限,特别是植保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利用的作物生育期,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其与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相结合,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不认识一些作物或者把一部分作物混淆,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此,我们为植保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作物栽培学》,使学生在有一定农学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学习、掌握植保理论和知识。为了紧跟社会需求,每年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都要对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药生产和销售企业或单位,一般都同时从事种子的生产或销售,这样的企业或单位更青睐具有一定种子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植保专业学生。因此,又为植保专业开设了《作物育种学》和《种子学》,并明确提出,种子生产经营技能与综合防治技能、测报检疫技能和农药生产营销技能一并作为植保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四大专业技能。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用性
根据就业市场调查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体系逐步进行优化。专业刚开办的时候,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培养目标重点不明确,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一些重要的课程学时较少,一些必要课程没有开设。部分课程实践学时偏少,以致有些实践课质量不能保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及视野的开拓。诸多原因导致毕业生的适用性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我们对专业选修课体系进行了逐步的修改与优化。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强化农药类课程,根据就业市场调查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植保专业毕业生有过半从事农药的销售工作。因此,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是学生重要的专业技能,为此,开设了《农药营销学》课程,由丰富农药销售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并创造条件要求学生利用暑假参加农药销售的社会实践。(2)删除一些与植保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将一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有所增加,如《植物检疫》、《病虫害预测预报》等。(3)加大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使课程体系总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几乎达到1:1,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部分培养操作技能的课程,如《昆虫研究方法》、《植病研究方法》等的实践学时达课程总课时的3/4。(4)突出地域特色课程的选修,信阳农专学校所处的河南省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茶叶和药用植物是信阳市重要的地域特色植物和农业产业,我校设置有关专业,并为其开设《茶树病虫害防治》和《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且《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为河南省精品课程。我们也为植保专业开设了这两门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5)根据就业需要,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社交礼仪》人文素质选修课。
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毕业生在社会上受欢迎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建设的水平,而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组织实施教学的最基本单元,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随之,各省和各高校也开始组织精品课程建设。我校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学校每年会根据各课程的实际建设情况,评选出一定数目的校级精品课程。植保专业的《植物学》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于2007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细则,要求植保专业各课程教研组从每一节课抓起,紧紧围绕课堂授课水平的提高来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定期组织教师观摩已建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还利用每周的集体学习机会组织相关教师就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展开讨论。每年根据学生、老教师督导组、教务处、其他教师等的评教结果,推荐部分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三、多渠道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的重心是实践动手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植保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包括实验、实训和顶岗实训。实践教学约占教学全过程的一半左右,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大体为1:1。为了培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正常的实践教学和“5+1”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实验教学,为出人才、出成果、出产品奠定了基础。“5+1”教学模式即三年制植保专业5个学期为在校理论教学时间,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训时间。
1.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积极努力地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训基地7个,可完全满足植保专业实践教学需求。
2.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全天候为学生开放,使学生平时采到的标本能及时在实验室进行制作、分离、鉴定等,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做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操作,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植保协会是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主要进行植保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一般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专业教师指导。通过植保协会的活动,专业教师可以把一些课堂上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无法开展的实践内容,在此传授给学生,扩充学生的实践知识面。特别是植保协会可以起到以老生带新生的目的。
4.其他方式
如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每年暑期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利用连续几年我校开展“鸡公山物种多样性调查”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昆虫和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植保各实验室的标本定期进行更换,指导学生参与这部分工作等。
四、做好课程体系配套教材建设,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它是联系师生教与学的纽带。教师据此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学生以它吸收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建设内容。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植保专业缺乏合适的配套教材,部分课程有高职高专教材,但其出版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其他无高职高专教材的课程则完全采用本科教材。本科教材大都过多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掌握、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进行植保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课程体系改革配套教材的建设,组织各任课教师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点,将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成果,按照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积极参加相关出版社组织的教材编写,担任主编或参编,与国内10多所兄弟院校协作,编写高职高专植保专业系列专业课教材,使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真正做到适用、有用。目前已有6本教材出版,5本教材正在出版或编写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