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9-01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各环节对金融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决定了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步伐。应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增强金融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目前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还存在着些许不足,现论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1 金融支农的服务功能薄弱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农业相关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增量的30%。进一步推行农信社深化改革,目前我国由农村信用社改建的农村银行机构已超过400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数据显示,各商业银行出于商业效率考虑已经在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服务功能逐步减弱。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在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且服务手段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 农业保险体系缺位
农业保险为国家的农业政策服务,对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根本保障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三农”提供保险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农业资金的流入,但因为农业保险回报率低,而且缺乏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多不愿办理农业保险。数据显示,2007―2012年,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赔款超过400亿元,5年来,农业保险的总体赔付率已经超过66%,明显高于其他险种的赔付率水平。这也成为各保险公司“惜贷”的主要原因,由此增加了农业融资的难度,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各金融机构严格控制成本高、拉低平均收益率的农村贷款。
1.3 需求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对“三农”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广大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多数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了解仅仅是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对于贷款、理财、担保等其他各项服务不甚了解,对于各大银行新推出的业务信息也无法及时获取,这都限制了金融支持的推进。由于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导致农业企业由于对金融业务不了解而无法顺利获得贷款。
2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
由于农业企业运营风险高且收益低,使得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支持其他高收益的产业,而不愿支持农业企业。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种金融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强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提高业务服务水平和质量。例如可以针对农业产业的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对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开设业务网点的金融机构给予优惠政策,对新兴农业金融机构给予金融支持等[3]。
2.2 疏通农业现代化风险分散渠道
农业保险为国家的农业政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从国外农业发展来看,很多国家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制度来保障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开办各项农业保险提供低费率和高补贴;通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整合农业保险与信贷为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同时通过规范现有的保险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政府提供补贴等方式提高参保率。此外,试推行存款风险基金和存贷款保险制度也是有效的措施。最后,还需在农村金融的监督管理上进行改进,主要的途径是增强监督力量、明确分工、提升监管技术等[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除了信用社、农业银行、农村发展银行、邮政储蓄以外,农村金融体系应将证券、保险、汇率和信贷等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疏通农业现代化风险的目的。
2.3 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
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业务推广过程中,应主动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及时反馈总结并进行研究开发,同时还应结合地域性与适应性。多措并举深化宣传内容、丰富宣传形式,根据不同客户层次和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客户回访活动等,了解客户需求,同时,大力推广使用自助设备、电子银行渠道,鼓励客户体验优质高效金融服务。例如揭西农村商业银行于2013年9月1日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个人贷款、借记卡、信用卡、银行理财、网上银行、自助银行、银行代销产品、防范诈骗及非法集资8项银行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点、安全使用提示等内容向公众进行宣传讲解和风险提示。活动中,揭西农村商业银行分别在辖下营业部和17个支行设置了宣传展位,并采取手机短信、宣传折页、张贴海报、LED屏滚动播放、工作人员现场答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真实生动的事例向广大客户宣讲基本金融知识,推介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
3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关联性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4):310-311.
[2] 代洪丽.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7):76-77.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2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本文使用调研论证,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比了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文献资料;并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案例做了走访。通过数理统计,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就某个典型山区的情况做了分析,对搜集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处理。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研究方向和意义现代农业指的就是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高、产品商品率高的一类农业。目前我国步发展,积极向现代化趋势迈进,为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的,在一系列的优异发展条件、环境中,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阻碍。总体上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尚不够完善,许多农业现代化的必备要素也存在缺失。我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整体缺失,并且存在投入机制僵化现象;农业企业发展疲软,无论是在产品数量还是质量上竞争力都较弱,更无从谈到品牌效应。我国的农业生产仍旧维持原有的小农生产方式,即粗放的增长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农业增长不是依赖农业出产率而是依赖于农产品产出量的增加,同时因为对科技的利用较少使得化肥等过多投入,这在增加了消耗的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农业现代化应用分析研究
本文以典型的农业粮产区进行分析,选用农业的复合指标系统,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保障进行分析。重点评估农业的科技要素。农业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我国农业向来以种粮为主,林牧业非常落后。依据农业复合系统的具体特征,采用了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农业的现代化,已经不能够仅仅就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必须同时兼顾农业科技发展的生态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例如,施加化肥虽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但是却对农业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使用地下水进行喷灌时,如何喷灌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要兼顾其社会性,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发展,也要考虑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农民本身的反映等要素。本文主要从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功能方面挑选出了能够代表农业现代化的复合系统具体特征的有关指标,组成水平评价体系和能力评价体系。为突出科技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科技提升能力指标。
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保障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了解了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投入的重要性,由于我国长期的农业投入欠债较多,因此,必须要对现代农业进行持续投入。政府与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政府应搭建农业信息平台,掌握农户的信息需求,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农户的积极参与,使各种要素连接畅通,形成一体,保障农业现代化体系畅通有效地运行。不过政府在此只是搭台作用,唱戏的还是农民,只有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技术接受、应用,它的价值才能最终体现。所以,政府与农民的联系应更加紧密,可以对信息需求较为强烈的群体加以引导、加以鼓励,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进而带动农户积极参与,逐步实现现代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全面应用。壮大科技队伍,加强示范带头作用人才是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核心,壮大人才队伍是利用好农业现代技术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大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应用人员的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技术发挥作用;其次,创造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第三,强化农民自身的能力,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是懂知识、会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民如果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想状态,如果部分农民首先利用先进的科技取得较好的收益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组织、合作,强化农业科技的运用我国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过于分散,是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运用的。对于这个问题应由政府来着手进行解决,在政策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可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分散的经营、生产问题。现代化农业更多的是利用农民自我服务性专业合作组织来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根据全国范围来看,各种专业性的合作社是能够很好的对农业生产进行、经营进行组织的自我服务性专业合作组织,它能够很好的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同时也有利于产销一体化、科研一条龙的发展。
结论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3
1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差;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处于初步加工的阶段,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农产品效益的增值;标准化、高效化、高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严重匮乏;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1.2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致使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此外,在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服务功能不强、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3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经营效益和市场拓展能力;其次,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仅仅重视企业和农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农业产业链自身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再次,在农业同一产业链中,呈现出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缺乏有效竞争的现状,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2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2.1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建设重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契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融种、养、供、销、加、产、商、贸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从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大农业自身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首先,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品种、增强农产品附加价值为核心,建立安全、生态、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其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农业产业链的既定框架下,政府应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辐射面广的优势,构建“产学园”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再次,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促进农业产业向城镇聚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取向,以此降低城市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最后,秉承标准化原则。将标准化视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农产品供应、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以此发挥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2.2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现代化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高产,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最终达到提高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首先,应加大对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农民作为农村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有直接影响,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及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才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农产品;其次,应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由于我国有很多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面,并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借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农田作业机械化、沟路渠林网化、地里田间灌溉节水化、机耕路平整化;再次,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应着眼于科技含量的项目,并加强与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转化速度,增加科技含量;最后,应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予以完善,一方面构件立体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并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并将品种、技术、规模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便实现农业现代化。
2.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现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而是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来考虑,注重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以可持续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并始终坚持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加快沃土工程建设速度,以此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同时还应致力于发展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新型农业产品。此外,还应不断推广多功能农机,并优化肥料结构,加快适合不同土壤特点、不同作物的专用肥的开发,并相应地加大对新型农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奖励政策,以此来推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转化速度。鼓励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是建立生态循环链,这样不但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也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目标。当前的社会环境逐渐恶化,而且资源的过渡开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就成为实现农业发展的必要过程。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而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制约,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导致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质量不太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而且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低,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不足等,都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另外,农产品处在初始的加工阶段,不利于实现农产品的增值销售,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经营方式。
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太少
现在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到位,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公共设施简直可以说是等同于无。我国现有的很多农业基础设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这些工程大多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的投资有3个主渠道:国家投资、农民自我投资和市场投资,农民自我投资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资金的来源单一,几乎全部靠国家财政资金进行投入,由于各地方财力不同,导致部分基层的农业工程项目数量少、质量低;而市场投资又由于小农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无法获得发展。
3.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经济的产业链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规模较小,科技水平比较低的问题,而且一些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企业的竞争力也比较弱,所以经济效益也不高。同时,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重视了企业和农民的生产效益提高,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另外,在具体的农业产业链中,一些龙头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分析
1.促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
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将农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产业链。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农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确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将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的品种作为核心,建立安全、高效和生态环保的生产基地,形成广泛的农业产业链。另外,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当尽力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化的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能够降低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
2.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业部门的介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等,使农业成为工业化的农业、科学化的农业、集约化的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把农业建成竞争力强大,能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积极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以及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等重点项目的建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加快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强化经济农业示范区、示范园、示范点建设等。
3.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的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其次,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5.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普遍的素质比较低,专业性的知识比较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规范方面的知识。其次,要促进度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并有效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结语
当前,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当前的农业现代化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技术水平比较低,而且农业发展产业链不合理,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实现产业化的经营,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速度,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这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以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
参考文献:
[1]郭永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5.
[2]王丽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乡镇农机推广 推广机制 工作人员职责 工作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13-01
引言
乡镇农机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增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能忽视的是,当前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仍然存在不足,有必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1 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的成效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乡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增强,当前农机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数量增多。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及惠农政策力度增强,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表现是,农机推广数量不断增多。近些年来,使用农机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多,农机耕地、插秧、收割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对现代化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2 效果初显。随着农机推广数量的不断增多,农业生产和机械化水平也在增强,效果初步显现。例如,农机总动力、排灌机械动力、农副产品机械加工动力在不断增长,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增强,掌握农机操作技能的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技能也在提升。总体上看,农机推广效果初步显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的问题
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对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重视不够。一些乡镇政府对农机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机械。例如,推广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严格落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难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水平。
2.2 机制缺失。农机干部对推广工作的重视不够,思想散漫,没有明确工作目标。再加上相关的推广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约束和规范工作人员日常行动。此外,岗位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或者即使建立完善的机制,但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大大影响农业机械推广效果。
2.3 职责淡薄。集中表现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明确农机推广工作人员责任。一些人员存在相互推诿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工作热情,不利于提升农机推广的实效性。
2.4 素质偏低。现有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不到位,忽视对他们开展管理和培训,导致推广技能没有全面掌握,制约他们的综合技能提升,也难以顺应新形势和新需要。
3 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为提高乡镇农机推广工作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根据存在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3.1 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机推广。乡镇农机站是基层事业单位,具有管理和服务职能,他们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乡镇农机推广效果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乡镇政府要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将农机推广摆在重要位置。并加强宣传,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农机推广管理和激励机制,做好整体规划工作,促进农机推广活动顺利进行。
3.2 构建完善的推广工作机制。增强乡镇干部农机推广意识,加强思想教育,去除思想上的懒惰,从岗位职责、人身奋斗目标等方面进行说服教育,引导他们多干实事,钻心做好农机推广的各项工作。建立岗位激励机制,注重农机推广工作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扎实、责任心强的工作队伍,并在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照顾,确保工作队伍稳定。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让他们努力完成农机推广的各项工作。建立推广队伍管理、考核和培训机制,让他们有效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工作实效性提升。
3.3 明确推广工作人员的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制,明确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职责。因此,必须明确岗位职责,让他们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主要职责包括:贯彻和执行农业现代化的方针和政策,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并协调农机服务、机械化生产等活动。_展农机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开展安全驾驶培训,组织农机技术推广活动。同时还要制定考核评价机制,让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农机推广工作效率提升。
3.4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引进专业扎实,工作技能强的人员,充实农机推广队伍。乡镇农机推广人员要加强学习,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工作经验,更好顺应新时代和新趋势,出色完成农机推广的每一项任务。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注重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增进与农民交流,耐心、及时帮助他们解答农机购买、使用和维护中遇到的疑惑。另外还要加强农机推广人员管理和教育培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提高农机推广工作实效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农机推广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根据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采取工作策略。从而有效提升乡镇农机推广工作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现代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官德.浅谈乡镇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北农机,2013(3),37-38
[2]汪令国,钱立鹏.乡镇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南农机,2013(9),1-2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加,科技创新能力跃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区域差距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体制机制问题都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给我国下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也日益恶化,欧洲债务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增长乏力给我国所造成的外需不振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动力不足的问题。党的十报告适时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布局,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开启了新的动力源泉。
只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会极大地促进这三个“转变”的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能够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能够增强第一产业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增加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二、我国“四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加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已进入成长阶段。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还不高,城镇化也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措施
我国要提升工业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我们要坚持智能发展原则,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我们要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发展。我们要深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推进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合理布局城市产业,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类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压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经济成长性较好的中等城市,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四是统筹城乡非农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城乡非正规就业组织发展,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