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龙头企业;营销中介;内生交易费用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64-02

一、文献回顾

农业产业化经营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继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其核心就是要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在各地实践中主要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和市场带动型等模式 。其中第一种模式也就是通过互惠合同形式(即所谓的商品契约)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的经营组织形式居主要地位,据农业部产业办公室的调查,这种形式占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的80%左右,因而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周立群和曹利群通过对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山东莱阳市的调查,指出:在农业产业化之初,农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农户”。但是,这两种组织形式都存在一定缺陷,前者主要是受制于资金不足和缺乏抵押性资产;后者主要是契约不能对当事人构成有效约束。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引入组织中介的新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大户+农户”便应运而生了。这种组织形式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制度的缺陷,从而在实践中日益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态。然而,它们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和履约方面的制度缺陷:一是由于契约不完全,合作社和大户不能制约龙头企业的压级收购行为;二是由于合作社和大户的资产数量有限,龙头企业不能在事后制约它们的机会主义行为[1]。杨明洪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变的分析,也得出几近一致的结论[2]。

如何提高契约对交易各方的约束力并进而提高履约程度,以信誉与合作为核心的“法人文化”(吴敬琏语)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中国特别是农村这种“法人文化”是相当缺乏的。但信用是长期博弈的结果[3],在自利性强的交易主体之间,这种博弈很可能因为其中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中断,从而影响契约的稳定性。因而,通过组织改善和组织创新来弥补信用缺失,以提高交易框架的有效性,则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周立群和曹利群从稳定交易的角度,提出了信誉与合作、专用性投资与组织调整、政府的互补性制度安排三项改善措施。杨明洪则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演进方向作了预测。这些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二、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笔者在进行一项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不同于前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在这里,龙头企业是陕西香菊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通过GMP认证的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其签订合同供应中药材(原料)的是安徽毫州市药材公司(营销型企业),药材公司以下仍然实行“合作社+农户”或“大户+农户”。于是便形成了“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大户+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大户+农户”的不足,同时放大了它们的优点,有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一种方向。

其创新之处在于:(1)营销型企业的加入。在这里营销型企业不是龙头企业,而是作为一种提供前项和后项服务的中介组织进入的。这时,营销型企业和合作社(大户)共同构成了组织链条中的中介组织。这样一来,延长了组织链条,使原来交易的三个环节变成了四个环节,外生交易费用增加,而内生交易费用降低了。(2)契约的稳定性。在这种组织形态中,龙头企业只需和营销型企业签订合同。营销型企业与合作社(大户)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资产数量较大;二是企业法人合同观念强,因而降低了履约风险,使契约趋于长期和稳定。(3)龙头企业的跨区域性。在以往所有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文献中,龙头企业都具有“本地性”,一般情况下是在一个镇、一个县,更大一点在一个市的范围内,和当地的合作社(大户)及农户联结成产业化链条。我们观察到的新型产业化组织形态,龙头企业在陕西,“龙身”和“龙尾”在安徽,突破了龙头企业的空间局限。这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二是龙头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购买到优质原料,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所谓优质原料,指的是农产品最适产区生产的产品。比如药材,不同产区有效成份含量有所差别。安徽毫州是中国著名的中药材之乡,药材品质好,种植规模大,价格较低,陕西龙头企业和其建立产业化经营组织,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这里的“线”,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需要指出的是,跨区域性只是本文个案中龙头企业的一个特征,并非龙头企业的一般特征。事实上,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在地域上更靠近于农产品基地或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或者就是在农产品基地或交易市场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这表明,龙头企业在区位分布上是以原料为指向的,而不是以市场或技术为指向。

三、理论解释

对“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这种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产生,如何从理论上予以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说明“组织链”中引入营销型企业这一新元素的合理性。

按照杨明洪的分析,“组织链”中要素的增减,主要是当事人为节省内生交易费用所做的努力。内生交易费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机会主义的对策行为所引起的交易费用,是市场均衡同怕累托最优之间的差额,它比外生交易费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费用)对均衡分工网络大小和经济绩效的影响更大。农业产业化“组织链”中引入“合作社(大户)”这种新的元素,逐渐深化为“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其根本动因在于节省内生交易费用[2]。笔者认为,“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中引入“营销型企业”这种新的元素,其根本动因仍在于节省内生交易费用。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中,由于组织的内在缺陷,产生了巨大的内生交易费用。从龙头企业一方看,由于其直接对接市场所以对农副产品质量最终的检验定级一般由龙头企业集中确定。它总可以通过合同中事先留下的“公共空间”决定如何实施合同,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龙头企业存在着强烈的压级压价动机而合作社却无法制约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这实际上限定了组织的适用范围,即只有农副产品市场看好、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这种组织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从合作社一方看,由于其本身拥有的资产数量极其有限,加之合作社成员进退社自由,这使得合作社数量很不稳定。没有自有资金和资产抵押就不能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大户的情况比之更差,因为大户比合作社存在着更强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这样一来,契约对各方的约束力比较弱,使合同关系变得较为不稳定。

营销型企业作为一种中介组织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由于营销型企业资产数量较大,克服了单纯合作社(或大户)资产数量有限的缺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谈判能力,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压级压价行为。反过来,营销型企业有足够的自有资产龙头企业也能够在事后制约其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双方的合同关系较为稳定,也节省了内生交易费用。

新古典经济学指出,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之间存在替代性。营销型企业加入之后,中介组织多了一个环节,相应地外生交易费用也会增加。那么合作社(大户)是否可以退出“组织链”以减少外生交易费用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正如周立群和曹利群指出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农民之间不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着相互监督。由于道德约束有极强的制约力,所以,单个农户成为合作社成员后,会自然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合作社也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主动地对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予以制止。农产品生产大户也可以起到类似的监督作用。因而合作社(大户)的介入在节省内生交易费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如果退出,外生交易费用降低,而内生交易费用会明显增加,不利于契约稳定。所以营销型企业的加入,强化了中介组织功能,但它不能替代合作社(大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只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演变中的一种具体形态。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演变是复杂多样的,应该是多种形态并存。即使对于“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而言,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内生交易费用,也可以采取将龙头企业资产折股售给合作社社员或把技术监督部门引入农产品检测环节等组织改善措施,并非一概地引入营销型企业。

四、结论

“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是为了克服合作社(大户)资产数量有限的缺陷而产生的。营销型企业的介入减少了交易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内生交易费用,但由于“组织链”的延长,增加了外生交易费用。当合作社(大户)经济壮大到一定程度时,营销型企业的介入成为多余,到那时,为降低外生交易费用,营销型企业的退出将成为有价值的行为。

另外,本文关于龙头企业跨区域性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不仅要建立和培育龙头企业,还要关于到市场上去“寻找”龙头企业,用异地之“龙头”带动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防止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趋同。

参考文献:

[1]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进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70.

[2] 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J].中国农业经济,2002,(10):15.

[3] 蒋永穆,高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路径及动因分析[J].探索,2012,(8):108.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西部农业 产业化 探索

一、现阶段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也加快了对外发展的步伐,但是在西部地区农业对外出口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技术贸易壁垒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产业化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西部农业自身具有周期长、地域范围广、风险大等特点,这不仅阻碍了管理部门对千千万万农户的管理,也阻碍了农民的信贷工作和外来投资的力度,结果从整体上导致了一些政策不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二)农产品流通方式单一

对于西部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来说,距离远、交通不便、储藏成本高、运输成本高等原因都导致了西部地区农业产品的流通不顺畅,另外,运输方式和运输体系的单一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的原因,例如陕西的农产品市场主要以零售为主,批发为辅,这就导致其发散性和辅射性的能力弱,不能带动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这种单一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就致使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无法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西部地区的农业化进程虽然在大幅提高,但比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研发性不高、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等原因都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现象,另外,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由于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使新产品的数量少、科技水平不高,因此,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占有量小,竞争力不强,无法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另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在另一方面表现在信息闭塞,由于西部地区信息交流不如中部和东部地区交流得顺畅,这就导致很多产品在销售和生产等环节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甚至互相分离,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提高政府的推动力度

第一,对农业地位的重视,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应该把农业和工业、手工业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第二,系统地把握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计划,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切入点,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加强对西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技术支持

现如今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雄厚的技术手段是促进我国农业产品逐渐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保证,尤其对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除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外,更要加大力度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使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并从单一性的技术支持转为综合性技术支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扩展,先加大力度提高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含量,然后再让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带动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同时,要注意对技术人员的使用,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加强对西部农业工作中机械设备的添置,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费用和资料费用等也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不足是制约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西部农业产业化经济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对外来投资者和信贷行业没有过多的吸引力,因此,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西部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特点,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为大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降低标准,积极为小型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另外,也要为农产品建立专项基金,促进农业投资朝着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

结束语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省区的农业发展也在积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身的特色优势、加强产业化进程,只有不断加强政府在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并结合西部各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自身特点,打造出一条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促进西部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省印,杜军志,常宗堂,袁万良,司立征,张会梅. 陕西早春甜瓜产业化发展研究与推广态势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0(7)

[2] 朱海霞,张雪阳. 特色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以陕西关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3] 安成立,张俊杰,丁选户,李酶. 关中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6)

[4] 张俊杰,张正新. 陕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

[5] 彭春凝. 论农业产业化的法律促进机制[J].天中学刊,2005,20(6)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建议

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全国一样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武陵地区区情的发展途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武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税收政策既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农业与地区经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税收政策的优化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合理界定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

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引导武陵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使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武陵地区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武陵地区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形成符合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税收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应为: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税收应加大对武陵地区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引导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开发具有区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其重点是在税收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解决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殖,鼓励武陵地区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国际认证,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对武陵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其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标准化,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四是支持武陵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应从税收政策上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保护收购价、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武陵地区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武陵地区基地和农户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把资金引向武陵地区农村和农业产业;应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武陵地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武陵地区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加大对武陵地区农村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我国城乡差距大,不同地区的农村间差距同样很大,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武陵地区农村,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武陵地区投资或服务,促进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鼓励武陵地区农业工业化、规模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在武陵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其次,对武陵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等应实行免税支持政策。再次,对武陵地区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鼓励武陵地区农业用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最后,采取鼓励生产要素在武陵地区城乡之间流动的税收政策。对在武陵地区农村从事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企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对武陵地区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产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武陵地区企业专门服务于农村的交通运输、通讯、有线电视、电力所获得的收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实施税收优惠,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理论上分析,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有以下方面:一是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及投资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制度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统一武陵地区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税收制度。鉴于目前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比照《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24号)规定,对武陵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以及向武陵地区农村转移扩散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取得的所得,均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武陵地区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吸收武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力,增加武陵地区农民收入;对武陵地区农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同样适用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第(一)项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5条的规定,实行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其次,对出口武陵地区农产品实行彻底退税的零税率政策。我国对出口农产品增值税采用出口退税的办法,依据出口退税率来计算实际应退税额,低于农产品中实际所含税额,退税不彻底。为了增强武陵地区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考虑到WTO允许对农业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及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低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对武陵地区出口农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使出口农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五、完善农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科技进步

税收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技术研发的直接成本与收益,激励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从实质上讲,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

企业和社会增加科研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投资,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步伐,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水平和效率。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致力于农业科技进步总体投入活动中的风险。农业科技进步的整个实施和实现过程,是一种实验新技术成效的风险过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施阶段,这种风险更高也更明显。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新出产品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些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否带来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降低和化解这种风险的作用,从而促使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投入科技研究和应用。事实上,从税收实践来看,广泛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武陵地区就更不能例外。首先要明确武陵地区农业高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特点,实行差别优惠待遇;其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员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实用技术。现行税收政策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下一步税收优惠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创新孵育体系和高新技术或果产业化支持体系方面,建立起比较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又能满足武陵地区需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制定有关武陵地区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武陵地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投入减免个人所得税,以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各界向武陵地区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最高捐赠限额,可在税前据实列支。

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武陵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首先,通过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土地整理,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和农药,把生态农业建设和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作为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村新能源建设,有针对性地引导投资和消费,从而限制发展能耗高、污染大的农产品,鼓励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投资于防治污染、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促使武陵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调整。再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秩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税收优惠程度。如对企业用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但国内又不能生产的进口农业设施和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园区内直接用于农、林、渔、牧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时,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以降低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的费用;允许用于清洁生产的设备加速折旧;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或生产有利于环境的绿色环抱产品的,给予企业所得税减税甚至免税的优惠。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文4

1.1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口约1.27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38人(我国是137人),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山地和丘陵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80%。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四国、九州等91 个农业区。日本耕地面积只有504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3.5%,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蔬菜、水果、花卉和饲料等作物。农业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绝大多数农产品依靠进口。凡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几乎都会惊讶当地食品价格的昂贵。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东京食品价格比世界其他主要城市高出25%~100%。在日本,用于“吃”的开支每个普通家庭必须精打细算。耕地有限、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是造成日本食品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 

1.2日本农业的“一村一品”运动 “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使每个市町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一村一品”的实质是搞活地区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这个地方在某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和全世界市场上享有的声誉,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 

2.日本农业政策和发展特点 

2.1变明补为暗补,提高关税力保农业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税制、补贴和控制进口3个方面。日本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每年需要缴纳与土地关联的税收,但是,如果农业用地被继承人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话,遗产税总额超过土地交易价格的部分便可以延期缴纳;如果继承人死亡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满20年后,未缴纳的部分税收可以免除。在其他税种中,日本政府也对农业网开一面,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和个人事业税、法人和个人所得税、继承税、赠与税等许多方面得到优惠。比起税收来,日本的农业补贴对于农民来说优惠更大。日本每年农业补贴总额在4万亿日元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日本还对进口农产品通过提高关税或加征批发价来保持国内农产品售价的平稳。 

2.2培育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日本在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推广所和农协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485个地区改良推广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有推广员20人,中央政府每年拨技术推广经费约350亿日元,占农业预算1.2%,都道府县配套与此相当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日本农协则成为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完善的组织体系。1996年,全国有农协组织5985个,营农指导员近2万名,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大力推进改革,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 为在21世纪保证农业持续发展,日本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在保证农业增产、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修改基本法,制定新的法律,重点在于确保食物供给、保证食物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应对新挑战的需要,对农业管理本身赋予了多方面功用,即不仅确保食物稳定供给,努力提高食物自给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起到保护国土、水资源、自然环境,提供美丽的景观等作用。为实现这些目标,日本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培育新品种,开发普及新技术;支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人,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术以及必要的资金;开展规模经营,扩大水稻种植户的耕作面积,实现小麦、大豆、饲料的规模生产;推进经营多元化,支持农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对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设立“农业特区”,放宽农业准入条件,吸引企业、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领域。 

2.4积极调整作物结构,鼓励发展蔬菜生产 近年来,日本一直实行作物结构调整政策。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种粮,进行价格补贴,从而保证了大米生产和粮食自给,但现已供过于求。于是,政府一方面对农民种植水稻实行严格的面积控制,以免过多种植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鼓励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对改种蔬菜、饲料作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生产补贴。 

2.5实行集约化管理,开展区域化生产 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有90%以上的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同时,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和地势,推行区域化生产,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2.6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日本政府为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工作。重点是促进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产品上市也按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的产品都标明产地、生产者、电话等,既表明诚信经营,又在万一出现问题时便于追溯,查明其“身份”。由于日本人喜欢生食,所以他们高度重视食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管理也非常严格。由于畜产品、油脂类产品消费增加,大米消费减少,结果造成日本民众营养失衡,生活习惯病趋于严重。为此,政府加强了对平衡饮食的指导,制定了“饮食生活指针”,努力帮助国民实现健康而丰富的饮食生活。 

3.日本农业政策和发展特点的几点启示 

3.1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破解“三农”难题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大分县发端,日本通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类似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业、工业、商业,生产、供应、销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溶为一体,引导和帮助农户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是强化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襄阳;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1-07-03

作者简介:覃青青(1989―),女,湖北宜昌人,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19-03

1 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阳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2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和现状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中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市,其农业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襄阳地处中国地势的山区和平原转折地带,域内山区、岗地和平原都有,大部分土地都可利用,为农业经济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气候适宜,水资源丰沛,河运航道便捷,灌溉水利发电等多方面皆可利用;生物资源丰富,兼有亚热带和温带动植物,南北交汇,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亚基础设施完备,形成了系统的农田水利设施网,旱涝保收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该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不断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组织流通壮大公司制农业。目前,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1)涌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目前,全市建立了多个与农民利益相关联的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中企组织带动型组织,专业市场带动型经营组织和干部能人带动型经营组织,各组之间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立了农业合作组织600个,网络会员300多个,带动60多万农户。订单农业面积逐渐扩大,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成立,农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如金华麦面集团每年与枣阳市14个乡镇签订50多万亩优质小麦订单,占全市小麦面积的70%,每年为农民增收1 000万元以上。

(2)涌现了一批龙头产业,实现了产销两旺,资产运营健康。据统计汇总,2009年,15家龙头企业共完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4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55.8%、56.7%。其中,奥星、鲁花(襄阳)、万宝、金华4家企业产销超过20亿元,襄大农牧、妞妞、惠农、三杰4家企业产销达5亿元以上。

资产运营方面,15家龙头企业总资产达22.6亿元,平均拥有资产1.5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0.5亿元,平均7 000万元),负债总额9.2亿元(平均6 133万元),资产负债率40.7%;企业自有流动资金7.8亿元(平均5 200万元),占负债总额的84.8%;银行贷款余额8.2亿元(平均5 466万元),占负债总额的89.1%。这几组数据显示的企业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充分表明,15家龙头企业资产优良、营运健康,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而且作为投资风险相对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着很大的举债发展空间。尤其是万宝、奥星、襄大农牧3家企业资产均超过了3亿元,被省发改委纳入了上市公司后备企业,上市融资前景可观。

(3)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区,推动了全市农业结构的优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地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种植结构,构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区,如老河口,枣阳的棉粮生产区,老河口的沿江林果产业带,南漳,保康,谷城等地的山区林牧产业带等。目前,全市按“岗地麦棉薯,沿河果蔬瓜,丘林油麻茶,山区苞药茶,城郊菜和花”的总体产业格局,建成了以“三北”岗地百万亩的优质小麦,丘林地区的100万亩的优质油菜,山区的30万亩玉米基地,城郊的20万亩蔬菜和万亩的花卉为主的产业基地。

3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1 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不够合理

第一产业基础不牢,资源利用不够,获利能力低。如全市621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分别只有64%、50%和25%;耕地少,山场水面资源利用不足,全市六山一水三分田,但三分田产出却占了65%;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版图面积的45%等。第二产业科技含量低,乡镇企业设备均为20世纪60到70年代水平,达80%年代的仅占30%。管理水平、产业层次上也处于较低阶段;同时3大产业联系松散,各自为政,发展失调。

3.2 农产品加工业落后

与先进水平相比,襄樊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着总体加工水平不高、龙头不大、品牌不响、基地不稳、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新兴产业开发滞后等问题。粮食加工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产业链延伸不够,绝大多数加工企业的终端产品是大米,基本处于原粮状态;面粉加工业大多数也仅到生产挂面为止,加工增值非常有限。而本省监利县的福娃集团,其大米加工60%转化成雪饼、八宝粥等食品;京山县的“国宝桥米”系列产品达75个,目前正在实施米乳、饴糖、桥料酒等8个精深加工和配套项目。襄樊市类似深层次、多系列的产品开发还少有踪迹。再如在品牌打造方面,京山“国宝桥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监利“福娃”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而襄樊市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品牌,更无“双汇”这样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3.2 农村劳动力问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剩余劳动力减少,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缓慢,而外出成本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从近两年调查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人情况看,2004年人均务工收人为7 098元,2005年为7 424元增长4.6%,明显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名义增长率。从支出情况看,外出从业的生产性费用支出2004年人均为242元,2005年人均为350元.增长44.4%;外出务工人员生活消费总支出2004年人均为2 760元.2005年为3 112元,增长12.8%。收支相抵后,务工收入净结余额呈减少趋势,2004年人均结余4 095.8元,2005年人均结余3 961.8元,同比降低3.3%;务工带回农村的现金收人减少的幅度更大,2005年比2004年人均减少12.4%。外出务工收人增长慢而支出增长快,导致外出务工净收人不升反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也是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所谓“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3.4 农产品出口体制不顺

(1)广大农民群众分散,零星,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科学有效的进入国际市场。

(2)广大农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出口各个而环节相分离,为建立一种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流通领域中有关收购商,外贸公司层层加价,农民群众生产农产品收益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民群众与国际市场相脱节,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因而农产品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4 襄阳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4.2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是以良种良法为先导,加快良种产业工程建设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农业技术革命和兴农的突破口来抓,适应市场需求,淘汰不适销的品种和无市场前景的品种,发展优质品种,扩大特色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进程。同时要发展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的基础上还要发展专用化农场农品。其次是充分利用现有高科技龙头企业优势,把农业常规技术与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改变目前农产品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所带来的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等问题。最后是要充分发挥襄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4.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要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的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2)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的抓好综和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的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其次是要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以及其他经济法规为基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都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4.4 大力培植市场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

培植多元市场体系,改变国有专营体制,将储备和经营分开;逐步扩大大宗农产品的私人经营,打破垄断专营;培育农产品贸易市场,特别是专业专业批发市场,网上无形市场,期货市场等,搞活农产品的流通。

4.5 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职能定位,建立起高效全面的管理体系,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起完善的以各级农贸市场为基点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学会应用政策和财政,金融和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明芬.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101~103.

[2] 史清华,卓建伟,郑龙兵.农民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68~69.

[3] 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5):7~10.

[4] 白安义,田家富,谢晓翠,等.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33~34.

[5] 琚兆成.中西部农业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鄂西北襄阳市农业生产为例[J].现代农业,2007(5):43~49.

[6] 樊 丽.重视农业科技 发展农村经济[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7):151~153.

[7] 屠风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 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10):223~224.

[9] 王亦兵.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4(5):178~179.

[10] 林文胜.闽北山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21~22.

[11] 周淑芳.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8,6(1):45~46.

[12] 张家林.襄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J].经济与科技,2006(5):43~45.

[13] 郝群会,邓胜文.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分析[J].湖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34~36.

[14] 戴开富,胡水华,要旭峰.襄樊高新区管理模式与发展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7(3):77~79.

[15]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 国家统计局.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Research on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sation in Xiangyang City

Qin Qinqing,Zhang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ning University,Hubei,Xianning 437100,China)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范文6

1.1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口约1.27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38人(我国是137人),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山地和丘陵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80%。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四国、九州等91 个农业区。日本耕地面积只有504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3.5%,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蔬菜、水果、花卉和饲料等作物。农业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绝大多数农产品依靠进口。凡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几乎都会惊讶当地食品价格的昂贵。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东京食品价格比世界其他主要城市高出25%~100%。在日本,用于“吃”的开支每个普通家庭必须精打细算。耕地有限、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是造成日本食品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

1.2日本农业的“一村一品”运动 “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使每个市町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一村一品”的实质是搞活地区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这个地方在某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和全世界市场上享有的声誉,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

2.日本农业政策和发展特点

2.1变明补为暗补,提高关税力保农业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税制、补贴和控制进口3个方面。日本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每年需要缴纳与土地关联的税收,但是,如果农业用地被继承人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话,遗产税总额超过土地交易价格的部分便可以延期缴纳;如果继承人死亡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满20年后,未缴纳的部分税收可以免除。在其他税种中,日本政府也对农业网开一面,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和个人事业税、法人和个人所得税、继承税、赠与税等许多方面得到优惠。比起税收来,日本的农业补贴对于农民来说优惠更大。日本每年农业补贴总额在4万亿日元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日本还对进口农产品通过提高关税或加征批发价来保持国内农产品售价的平稳。

2.2培育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日本在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推广所和农协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485个地区改良推广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有推广员20人,中央政府每年拨技术推广经费约350亿日元,占农业预算1.2%,都道府县配套与此相当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日本农协则成为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完善的组织体系。1996年,全国有农协组织5985个,营农指导员近2万名,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大力推进改革,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 为在21世纪保证农业持续发展,日本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在保证农业增产、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修改基本法,制定新的法律,重点在于确保食物供给、保证食物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应对新挑战的需要,对农业管理本身赋予了多方面功用,即不仅确保食物稳定供给,努力提高食物自给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起到保护国土、水资源、自然环境,提供美丽的景观等作用。为实现这些目标,日本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培育新品种,开发普及新技术;支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人,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术以及必要的资金;开展规模经营,扩大水稻种植户的耕作面积,实现小麦、大豆、饲料的规模生产;推进经营多元化,支持农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对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设立“农业特区”,放宽农业准入条件,吸引企业、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领域。

2.4积极调整作物结构,鼓励发展蔬菜生产 近年来,日本一直实行作物结构调整政策。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种粮,进行价格补贴,从而保证了大米生产和粮食自给,但现已供过于求。于是,政府一方面对农民种植水稻实行严格的面积控制,以免过多种植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鼓励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对改种蔬菜、饲料作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生产补贴。

2.5实行集约化管理,开展区域化生产 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有90%以上的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同时,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和地势,推行区域化生产,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2.6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日本政府为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工作。重点是促进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产品上市也按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的产品都标明产地、生产者、电话等,既表明诚信经营,又在万一出现问题时便于追溯,查明其“身份”。由于日本人喜欢生食,所以他们高度重视食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管理也非常严格。由于畜产品、油脂类产品消费增加,大米消费减少,结果造成日本民众营养失衡,生活习惯病趋于严重。为此,政府加强了对平衡饮食的指导,制定了“饮食生活指针”,努力帮助国民实现健康而丰富的饮食生活。

3.日本农业政策和发展特点的几点启示

3.1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破解“三农”难题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大分县发端,日本通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类似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业、工业、商业,生产、供应、销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溶为一体,引导和帮助农户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是强化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3.2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日本农业结构也是典型的超小型结构,农业经营以分散、细小的农户为单位。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和组织上,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引导,在经费上进行适当资助,在产品销售中帮助开展促销宣传,并为实现调控目标创造发展环境。借鉴日本经验,适应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和入世后的市场经济条件,加强政策引导,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农业产业化运作,带动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主导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链条经济协调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减少调整的盲目性,提高调整的自觉性和对经济规律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