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based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urban green spa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营建成为组织城市空间景象艺术和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科学生态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城市化背景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本文提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概念,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囿于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研究上,没有能够跳出城市的范围,没有从区域生态的角度来建立科学的规划生态观;改变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停留在城市绿化种植、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层面上,忽视对人精神心理环境的关怀和环境文化的塑造。
1相关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象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一种绿色公共开放空间,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以绿化种植面积占主体的城市建设用地(或水面)。城市绿地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种生活场所,它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只有处于生活状态(相对于生存状态)的人才有能力营建和享用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发展过程,城市绿地系统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拓展,这是对其功能特质和真实内涵不断认识的结果。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是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城市绿地有机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复合功能。
为了整合城市绿地系统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以及赋予城市绿地系统真实内涵,笔者拟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概念来弥补城市绿地系统概念的研究空间上的不足,其目的不是否定城市绿地系统,而是试图从概念上统一其应有的园艺、生态及空间的真实内涵。为了保持与国家标准的衔接,从而使之更具应用价值。在英文译名上与国标名称保持一致,即“Urban Green Space System”而非“Urban Greenland System”,以体现其生态空间的涵义。在此思想指导下,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作如下界定:狭义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指在城市区域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空间景象艺术和居民休闲娱乐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市郊农田、森林及绿色通道(Greenway)和自然的水域;广义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指对大自然生态平衡有积极作用、在人居环境中发挥平衡功能、对城市生态有直接影响,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绿色生态空间和自然的水域。
2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及其功能特质
2.1 空间层级结构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系统性必须以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为基础,我们以往形成的误区在于每个城市构想自己的城市绿地系统,却忽视了城市是在大自然中的这一基本事实。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城市网络中的基质,而不是单个城市的留白。因此,划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使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各个空间层级规划的工作重点,也能使我们更加清晰认知各个层级的功能特质和生态内涵。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应分为三个层级: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城市绿地系统、微观——城市绿地。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针对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和生物圈保护而言的;其规划的界域应突破传统的以地区行政界域来确定规划界域的方法,应以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保护系统为原则,按照区域生态域的实际状况、城镇空间分布、自然地貌空间特征等进行合理的界定;因此,不同的区域生态域,其规划的界域是不尽相同的;其功能特质主要是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平衡、提供农业经济生产、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输入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郊野游憩功能需要,它也是城市生态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是针对城市自身生态而言的,其研究范围应该是城市市域及影响城市生态的周边地域的绿地系统。其功能特质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的复合。微观的城市绿地主要是城市公共和住区的绿地,其功能特质是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的环境保证以及环境文化的塑造。从城市生态的物质层面上来看,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和微观的城市绿地不可能解决城市生态的本质问题,城市的生态主要靠周边地域生态系统乃至区域的生态系统来完成。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研究才是解决城市生态本质问题的关键。
2.2 功能特质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通过对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层面结构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已经不是单纯的土地、植物两大要素,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面不是单纯的城市范围,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的认识其功能特质才能指导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也必然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全方位的功能。
3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3.1 空间范围
笔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和传统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的空间范围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空间范围的确定,即规划界域的确定应突破传统的以地区行政界域来确定规划界域的方法,应以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保护系统为原则,依据依照区域生态域的实际状况、城镇空间分布、自然地貌空间特征等进行合理的界定。因此,不同的区域生态域,其规划的界域是不尽相同的。
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范围的确定,即规划界域的确定是按城市行政界域来确定的,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区域生态域的整体结构,对城市生态不利。城市绿地的空间范围一般按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地块的划分来确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见缝插针的布局形式,大规模成系统的城市绿地建设尚属少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的生态服务效益。
根据城市生态的理论研究,我们必须考虑城市生态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的整体耦合和生态协调。因此,考虑到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界域的弊端,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范围理论上是包含城市绿地系统空间范围,笔者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归结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中观和微观层级,一并纳入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研究之中。
3.2 针对主体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的针对主体是有所侧重的,一共构筑了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三个层级——宏观、中观、微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针对的主体是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其目的是追求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乃至生物圈保护。城市绿地系统针对的主体是城市自身,其目的是追求城市自身物质空间环境的生态。城市绿地针对的主体是人,其目的是追求居民精神心理健康和环境文化的塑造。
3.3 功能侧重
宏观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微观的城市绿地三者的功能侧重是不同的。从城市生态的意义上来说,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和中观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物质生态上,强调对大自然和城市生态的作用;微观城市绿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精神生态上,强调对人的作用。
4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特质及其生态建构
4.1 生态特质
基于前文关于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理论的层面结构的界定以及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和功能特质的认识,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生态特质是功能特质在空间层级上的反映。即宏观上针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中观上针对城市生态的作用,微观上针对人的作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实现具有与城市生态实现相类似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对象,其生态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是不尽相同的。
4.2 生态建构
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首先应遵循城市科学生态的理念,在建设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时应坚持城市生态的原则。其次,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必须从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三个层级:宏观——城市绿化空间系统、中观——城市绿地系统、微观——城市绿地来研究具体的生态建构途径,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生态”。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是针对城市的区域生态协调、大自然生态平衡和地球生物圈保护而言的,它是城市生态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宏观层面的绿地生态中,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城市需要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持,这决定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大小影响整个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城市用地属于生态消费型,而区域的自然环境则属于生态生产性,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周边的区域自然环境共同组成了遵循“生态学金字塔”规律的生态系统。从宏观层级上分析,城市用地应科学紧凑,保持城市用地面积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中占有尽量小的空间比例,同时必须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小用地规模,不应盲目的扩大城市用地面积,给城市周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过重的负荷,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或者全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用地整合,进行区域生态空间管制。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是针对城市自身生态而言的,除研究市域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构筑和生态保护外,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城市绿地系统。在中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中,城市绿化用地的合理比例要讲究生态科学性。在以往的绿地生态研究中,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生态功能的发挥,很多人认为城市绿地整体数量越大,城市生态环境越好。笔者认为一定规模范围内的绿地可以改善和调节城市气候,增加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但是过量城市绿化用地会导致城市规模的相应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不足,对城市经济发展不利,这同样会给宏观层级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造成影响。此外,人为干扰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绿地远比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绿地生态效率低。坚持城市绿化用地规模的合理科学性不仅能够对城市生态有益,更有益于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
(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城市绿地主要是针对城市公共和住区的绿地,其功能特质除一定生态功能之外,主要是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的环境保证和环境文化的塑造。城市绿地的生态建设分为物质生态建设和精神生态建设以及相对意义上的环境文化生态建设。物质生态建设为城市公共和住区绿地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作用,精神生态建设则是城市公共和住区绿地对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和精神心理健康的功能,并从环境文化的塑造上,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和城市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开拓。
总之,在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中,城市绿地的物质生态环境建设与精神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站在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和人文精神的情怀,我们应该对城市绿地的精神和文化生态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加强绿地的游憩功能,为城市居民塑造更多的户外游憩和交往的绿色空间。
5结语
笔者认为城市绿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建构必须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层面入手,针对不同的研究层面,其研究的主体对象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宏观上应强调城市用地的科学节约和紧凑;中观上应强调城市绿地规模的科学合理和城市绿地的连续有机;微观上应强调城市绿地的精神生态建设,注重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空间的创造和精神心理的健康,并从环境文化的塑造上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J185-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2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运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Some of its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principle, patch-corridor-matrix principle, the landscape pattern such as principle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guidance. I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ill be applied to,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s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不仅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也在显著扩张[1]。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显而易见。如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等[2]。这些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也受到影响。因为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塑造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采取形式和达到效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4].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学者Troll通过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5]。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6]。简而言之,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7]。
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势在于集中了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精华,克服了两者的弱点,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对空间异质性的管理[8]。
2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2. 1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 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 是指一个景观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形状) 在空间( 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 或强度)[9].景观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以及功能异质性, 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10]. 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11].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12].
2. 2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 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类型、大小、形状、边界、动态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13]。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灭绝等有重要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14]。斑块的形状则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15]。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16]。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17]。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廊道可分为三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18]。在城市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 way)、绿道(green way)和灰道(gray way)。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19]。绿道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型要素,即种植廊道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20]。而灰道就是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21]。
基质,又称衬质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22]。
2. 3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 往往是指空间格局, 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与格局不同, 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23]. 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 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24].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 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2)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 (3)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25].
3.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26]。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27]。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 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28]。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缺乏生态性思考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只强调了“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却相对忽视了生态性的思考[29]。
4.2 绿地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绿地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4 项[30],单以4 项定额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缺乏科学理性,难以反映真实性[31]。
4.3 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及忽视绿地生态性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往往依附于城市结构,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并未因生态性需要而优先考虑城市绿化用地[32]。
4.4 城市绿地系统编制、法制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33]。
4.5 城市绿地系统缺乏城郊之间的完整统一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34]。
4.6 缺乏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35]。
5.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36]。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3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以点―线―面的形式共同构成城市的绿色体系[38]。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在城市范围,公园、风景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都是以缀块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绿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这个景观单元的基质[39]。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40]。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41]。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42]。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43]。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 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44]。
5.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5.1.1 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45]。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46]。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47]。
5.1.2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48]。
5.1.3 独特性原则。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49]。
6.总结
基于生态学的相互关联思想,运用地理学的规划方法,综合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既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50]。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绿地规划融合原理对城市绿地各种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绿地景观格局,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
参考文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 28
[3]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4]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6]R・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哈滨. 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框架[ J] . 生态学进展, 1998, 5( 1) : 23- 33.
[10]王仰麟.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 J] . 自然资源译丛, 1991, 36( 4) : 43- 49.
[11]李海丽.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关注公路景观设计[J]. 现代企业教育 , 2008,(12)
[12]肖英, 刘思华. 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09,(02)
[13]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J].华中建筑,2001,19(3):59~60
[14] 隋艳.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9,(08)
[15] 郭玮, 张硕新.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6,(01)
[16] 卫凌志, 牛月波.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 民营科技 , 2008,(07)
[17] 傅立群.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葫芦岛市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 2007,(04)
[18] 吴兴琼, 张绿水. 浅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4)[19]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20] 夏娃, 黄守敏.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趋势[J]. 中国林副特产 , 2007,(05)
[21] 宗跃光.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22]唐东芹,傅德亮.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 J ]. 中国园林, 1999 (3) : 40 - 43.
[2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高峻,杨名静,陶康华. 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J ]. 中国园林, 2000 (1) : 53 - 56.
[26]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27]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8]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 ].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1) : 9- 14.
[29]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30] 王煜倩. 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8,(07)
[31]李敏.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J ]. 建筑学报, 1995,( 2) : 148-157.
[32]许克福.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7,5(2):39~41
[33]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4]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35]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
规划,1999,23(8).
[36] 姜允芳, 刘滨谊, 石铁矛. 城市绿地系统多学科的协作研究[J]. 城市问题 , 2009,(02)[37] 刘婧, 张培, 孙峻峰. 成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3)[38]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39] 李小龙. 金溪县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 2008,(12)
[41] 江阜家.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 2008,(11)[42] 郝本泉, 杜潇, 赵磊. 浅析现代居住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J]. 科技致富向导 , 2008,(24)
[43] 夏林. 浅析景观设计中生态价值的体现[J]. 国外建材科技 , 2007,(02)[44] 陈连波, 张国军. 浅谈生态位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8,(02)[45] 王萍. 景观设计须遵循自然辨证法[J]. 艺海 , 2008,(03)
[46]林耕, 夏青. 创造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深圳特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J ]. 建筑学报, 1997,( 12) : 37- 39.
[47]李嘉乐. 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 J ]. 中国园林, 1993 (4) : 42 - 43.
[48]赵慎,陈尔鹤. 园林生态学刍议[ J ]. 中国园林, 2001 (3) : 8 - 10.
[49]谷康,江婷,苏同向.城市绿地系统的地方特色初探[J].中国园林, 2005(12):36- 40
[50]张惠远,倪晋仁. 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 J ]. 城市规划, 2001 (7) : 15 - 18.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3
关键词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ree Suitable"
Abstract――Nowadays, the study city location, the intensified urban development trends, peopl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livable", " industrial ", " tourist " the " Three Suitable " new town development concept is came into being in such a background.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this mode, help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lighting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green " Three Suitable" ideal city goals.
Key words ――livable; industrial; touris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1.“三宜型”城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社会,关于城市定位、城市发展动向的研究日趋深入,各高校、研究机构都对城市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城市发展有着更为迫切需求,“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型”新型城镇发展理念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宜居”、“宜业”、“宜游”三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镇把建设“三宜型”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发展的首要发展目标。
2.“三宜型”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2.1“三宜型”城市内涵
从“宜居”城市研究来看,其中心思想是打造稳定经济发展与良好人居环境的新型城市。 “宜居”作为一个传统城市规划概念,既包含舒适的人居自然环境,也包含特色的人文社会环境。如今,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我国新的城市理念。
从“宜业”城市研究来看,该城市具有适宜的岗位就业或者更好的机会去创业,也包括人们不会感受到沉重工作压力,体会工作的快乐。“宜游”城市一般与“城市”相辅相成的,因为二者在城市建设的一定程度上并驾齐驱。
从“宜游”城市研究来看,“宜游”城市的概念起源于旅游型城镇,字面意思是适宜旅游的城市,更深层次的是指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设施完备,道路交通便利,旅游产品丰富的城市。“宜游”城市的发展必定与“宜居”“宜业”一脉相承。
2.2“三宜型”城市特征
“宜业”、“宜居”、“宜游”本身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没有“宜业”就不会有“宜居”,“宜居”必然“宜游”,而“宜游”也是“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宜型”城市必须满足舒适的人居环境,特色的人文环境,充足的就业岗位,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备的旅游设施等,综合多方面发展的新型城市。
3. “三宜型”城市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1“三宜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三宜型”城市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立足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理念。“三宜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此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3.2规划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景观生态建设括对景观“斑块”“基质”“廊道”的建设,规划时应给与优先考虑。
(2)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相关生态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规划中应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点”“线”“面”相结合原则,优化统筹,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3)时序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分期建设,系统管理,遵循时序性原则。依据时令变化,做到季季有景,完善绿地系统的季相性。
(4)合理布局原则。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景观复合系统,应布局均衡,比例得当。做到景观斑块(街间绿地、公园绿地等)、景观廊道(城市绿道、水道、道路沿线绿地等)合理布局,形成整体统一的城市绿地系统。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4.1绿地布局不均衡空间格局不合理
城市绿地在不断的发展中已初步形成绿色网络系统,但很不完善。绿地斑块之间缺乏联系,空间格局结合不紧密,绿地配置没有很好的从各类城市用地的特点出发,导致绿地系统功能和效益较低。
4.2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 “三宜型”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配合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但目前有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造成绿地景观资源的浪费。
4.3城市绿地景观缺少人文地方特色
城市绿地规划中,在充分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对人文资源挖掘不够,使城市特色不能充分表达,各个城市景观相似、风貌雷同 。
4.4 城市绿地功能不够完善
在现实的城市绿地建设中,为追求形象工程而大建草坪、广场,盲目引进外来树种等行为限制了空间生态、美化、防护等其他功能,不能很好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4.5 资金投入不足执行力度不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是一项面很广的工作,从最初方案形成到建设都需要资金投入和有力的监管执行,但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容易浪费规划成果和绿地资源。
5.对“三宜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5.1 确定良好的规划思路
将“三宜型”城市的指导理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的。运用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绿地利用率,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环境。
5.2 协调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其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加以落实。我们要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要具有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眼光,重视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性,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5.3加强规划的地方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满足外,要融合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利用景观来传达每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但要做到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不冗杂,从而更好的提升城市特色和竞争力。
5.4延伸城市绿地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注重绿地功能与形态、格局的有机融合,使有限的绿地面积满足更多功能的需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5.5加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力度
城市绿地系统的运行庞大复杂,包含多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需要社会公众多方面的参与,共同参与建设。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等增加社会共识,全民参与创建“三宜型”城市。
6.小结
“三宜型”城市理念的提出需要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应完善,将城市的各项资源高效分配利用,在各类绿地之间进行优化,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任重道远,仍有待于探索研究,相信我国“三宜型”城市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张国忠. 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
[2] 裴莹.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
[3] 卢艳.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4] 李崇富,张文.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4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系统;雨水管理
1 引言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却频频出现“看海”的窘况,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广泛关注。而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同时,在减轻城市内涝及雨水灾害也有较明显的作用[1]。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的城市理念后出现的新概念[2]。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绿地对降低城市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保持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新型城市绿地雨水管理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2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及演进历程
2.1 海绵城市概念提出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之城市市政排水系统不完备,使得城市内涝现象越发严重。近年来,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屡遭暴雨而频现内涝灾害,如广州“5・7”暴雨,南京“7・18”暴雨,2016年夏,武汉、北京、重庆等多地再次遭遇暴雨袭击,重启“看海”模式。内城“看海”的景象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众多遇难的生命和惨重的经济损失,雨洪问题已被推到了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面前。
我国传统的城市建设却不能较好的解决城市内涝和洪水问题,其主要问题在于传统的管道排水设施、防洪设施、排水工程落后以及对雨水资源利用意识的缺乏。管道排水是我国传统的城市排水的主要方式,这种全人力的排水模式依然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然而,随着人地观念更新,这种滞后的排水系统不能改善城市水生态服务功能,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渐被专业领域的学者提出并推广,成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2 海绵城市概念及内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能力,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杨阳等人综合国内关于海绵城市的研究和讨论,将海绵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归纳为概念雏形、实践探索、概念发展和概念形成四个阶段[2]。2013年12月,在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时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便联合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路径[6]。此后,仇保兴[7]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指出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撑[8]。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的水循环及生态特征以及推行低影响开发[7]。
3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的发展
3.1 城市绿地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其出现便是为了调和人类改造自然建设城市的实际需要和作为自然产物对自然的依赖与保护心理之间的矛盾。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目前尚没有统一概念。李素英综合不同领域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得出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色空间中以植被为主体,以土壤为基质,以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为特征,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协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有序整体[9]。此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此的释义为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10]。
城市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经济水平落后,城市规模较小,这一时期的绿地主要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宅院之内,其主要功能为满足人们的观赏与休憩,主要以点状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工业企业不断增加,人口集聚现象日趋明显,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城市的快速增长,城市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于是,在英、法、美等国率先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及“田园城市”理念,大量修建城市公@,使得城市绿地逐渐形成规模[11]。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也初现于这一阶段。随着信息产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城市建设城市绿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这一阶段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多的是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城市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12]。
3.2 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现有城市绿地系统雨水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系统有美化环境、休憩娱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9]。但传统城市绿地系统依然被作为休憩娱乐和环境美化等方面,其在雨水管理上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多依赖市政雨水管网系统,注重雨水的收集与快速排放。但随着城市雨水管理观念的转变,雨水已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被视作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因此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蓄水、排水和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二是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形态单一,金云峰等[13]在对国外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中发现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形态主要呈现点、线、面3种形态。然而在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只是对点状要素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因此说明我国当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要素主要为点状要素。要素单一且要素之间相互隔离使得城市绿地并没有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城市雨水管理c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将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与现有城市绿地系统整合为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是城市绿地与城市雨水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
(1)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整合能够保证和促进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两者在功能上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传统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由于其蓄水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及时将短时大量雨水输送出去,因此传统城市雨水管理系统输水功能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蓄水功能可实现其各自功能的最大化,因此两者满足实现整合的前提。
(2)两者的整合有助于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无论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建设都将占用大量的城市空间,而如果将两者进行空间整合,建立立体的城市可持续绿地雨水管理系统,将大大节约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同时,城市绿地系统的线状和面状布局本身也可实现更多的城市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实际上,两者整合之后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尽管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空间整合,形成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但这种系统依然存在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地方。首先,现有城市绿地系统,其本身的功能与结构尚不够完善,因此整合后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其城市雨水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现有的城市雨水管理规划与城市绿地建设规划的连接性不强,缺乏统一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规划,因为城市雨水问题不仅仅是城市排水系统或者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的问题,应协调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整体功能,才能确保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海绵城市概念下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除了保证系统内部的有序性以外,还应保证其与其他系统的连续性。
5 结语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下,现有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应当在空间上完成和城市绿地系统的整合,形成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自身功能与结构并实现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良好对接,同时协调与城市其他系统的关系,实现雨水在复杂城市系统内的有序流动,只有这样,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绿地系统才能整合城市间其他系统来共同解决城市的综合雨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包志毅, 陈 波.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2): 155~160.
[2]杨 阳, 林广思. 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 南方建筑, 2015(3): 59~64.
[3]车 伍, 马 震, 王思思,等.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 29(2): 8~12.
[4]刘应宗, 李 明, 金宇澄. 城市排水规划中雨水资源化问题探讨[J]. 中国给水排水, 2003, 19(12): 97~98.
[5]宋 云, 俞孔坚. 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07(8): 64~70.
[6]住房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 4~7.
[7]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建设科技, 2015(1): 11~18.
[8]车生泉, 谢长坤, 陈 丹,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中国园林, 2015(6): 11~15
[9]李素英, 王计平, 任慧君,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77~384.
[10]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11]马建梅.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12]卢 艳. 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以保定市为例[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13]金云峰, 周聪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3): 86~92.
Study on Rainwater Utilization of UrbanGreen Land
System Based on the Sponge City Perspective
Zhou Wei , Zhang Kai, Zhang Lijuan
(Chengdu Huaxing Zhongzh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47,China)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5
关 键 词: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前 言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2 研究概念的提出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的提出, 是在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研究过程中, 因着手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在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有效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期参与”总体规划修编, 并作为修编的基础性工作, 为总体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这一工作思路。
该思路的提出, 无疑使总体规划的修编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以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的, 这就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身受到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与制约。
而“同期参与”的工作方式, 使这种“指导”与“制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需要考虑从城市绿地建设角度所提出的要求, 以便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综合考虑与落实, 另一方面, 要求我们跳出以往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城市总体规划尚未确定之前, 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符合城市绿地良性发展需求的“规划任务书”。
从另一个角度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 G 类) 以及其他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地提出规划要求, 而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来看, 要想整体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为市民提供合理的分级配套的绿化休闲体系, 只考虑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绿地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以更宏观的视角, 从市域的层面对城市绿地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才有可能应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市民日益多样的休闲需求。
以上两个方面的课题提示我们, 要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初期“同期”提供关于城市绿地的技术支撑, 靠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不够的, 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 从更宏观的角度、以更超前的视野, 对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梳理, 在城市各类用地布局确定前, 提出科学的绿地建设目标要求, 以求在总体规划中得以落实, 确保今后城市绿地的发展能够步入合理、正常的轨道。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了。“城市绿地发展战略”从宏观发展的角度, 通过对区域内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各类因子的分析, 从风景园林行业的角度出发探讨“绿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和其自身可能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以及综合效益的形成, 以求为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为下一步的实质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基础。
因此, 在“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所提到的“绿地”概念, 已经不是传统的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 G类) 范畴, 而是“在城市市域范围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全部用地, 包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以及城市建设用地之外, 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的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这一广义的“绿地”概念。
3 研究的内容
3.1 现状问题的把握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城市绿地的现状。归纳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绿地结构是否完整。城市绿地结构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 也是绿地与城市发展之关系的体现。结构是否合理、完整, 直接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性, 否则, 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综合效能。
(2)区域内自然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绿地, 还包括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一切自然元素, 例如: 水系、山林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资源、农田以及果园等, 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保护, 是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 而对其有序合理的利用, 是使之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以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公园绿地体系是否合理、完善。在城市绿地体系中, 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这种休闲活动, 随着人们活动时间的不同、活动内容的不同、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 是由一个自楼间绿地、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市级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直至郊区风景名胜区这样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休闲绿地体系来承担的。
从以上 3 个方面来审视城市绿地的建设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反思, 找出问题的根源, 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现状问题把握的目的所在。在现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都是城市发展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绿地结构的框架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绿地整体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市域范围内大型生态廊道不完整且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插入城市中心的楔形绿地没有很好地实施, 无法建立城市中心区与自然空间的联系沟通。可以说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综合发展的参与性不强“,弱势”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2 结构布局的建构
“城市绿地结构”是通过对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整合、提炼而构建的一个复合体, 能够实现绿地合理、完整、有效的发展目标, 对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结构的建立, 一方面让城市的管理者明确: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另一方面让城市绿化的从业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点工作在什么地方, 因此, 城市绿地结构具有很强的提纲挈领作用。构建城市绿地布局结构, 是“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结构布局的构建,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确保两者能够协调有序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 绿地结构布局与城市结构布局互为依托, 密不可分。也就是说, 绿地的布局能够对合理有序的城市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通过绿地结构布局的衬托, 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才能有效地显现出来, 反之, 城市将会逐步形成无序蔓延。
其次, 通过构建绿地布局结构, 能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 为各类绿地布局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之设置更加完善,分布更加合理, 达到充分发挥综合功能的目的。构建城市绿地结构布局, 将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 城市的自然生态条件;
第二, 城市的人文历史景观资源;
第三, 城市发展对绿地的要求;
第四,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城市结构;
第五, 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城市发展的设想以及现状绿地等特点提出“山脉平原相拥、河流林网交错、绿带环绕、绿楔穿插”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这一结构, 是某市区等自然及基质的集中体现, 是对沿河流水系、高速公路等线性绿地建设的肯定和发展, 同时也是对城市建设区公园环与楔形绿地体系的高度概括。
3.3 规划指标的拟定
绿地指标, 是对城市绿地建设的指导, 同时也是对绿地建设成果的检验。在“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拟定的绿地指标体系, 是在尊重城市范围内绿地现状的基础之上,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适宜的休闲体系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 它对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拟定绿地规划指标将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现状自然环境和绿地指标的水平;
(2)城市的性质、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3) 城市环境发展对绿地的要求;
(4)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5)相关法规文件对绿地指标的规定;
(6)与国外同等城市相关指标的可比性。“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绿地指标由相关的一组指标体系构成, 包括:
(1) 市域绿地指标: 指市域范围内绿色空间占市域的比例;
(2)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 包括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人均绿地以及绿化覆盖率( 注: 该项为考核指标) 。绿地指标的拟定, 能够量化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 为其合理有序的发展提供保障。“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拟定的指标体系, 在字面上与以往的表述没什么区别, 但在内涵方面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由于“城市绿地发展战略”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 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之前进行的, 因此, 此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 是通过相关研究所得出的成果,是绿地对总体规划所提出的量化要求, 需要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落实到城市建设用地上面,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今后城市绿地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3.4 重点项目的提出
除了要建立起绿地结构布局体系、绿地指标体系外, 针对那些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 在“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中作为重点项目提出, 并明确其规划控制要求。重点项目一般分布在生态敏感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区域、城市旧城中心区域和城市发展主要重点区域这四大区域内。
对于重点项目的控制, 并不是超越规划层次, 简单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而是针对项目自身的特点, 对其边界、性质、重要内容、主要指标、核心结构等提出规定性要求和指导性内容, 为进一步的规划确定条件。现状分析、结构布局、指标体系、重点项目 4 个方面, 构成了“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
4 研究的作用
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的研究应与城市的总体发展相结合, 并从中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 达到促进城市风景园林行业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具体来看, 研究工作成果应达到以下 3 方面的目标:
4.1 通过多专业的融合, 提升绿地的规划地位多专业合作, 是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避免了单一专业的片面性, 有利于将城市绿地的发展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使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合理、科学, 同时, 摆脱以往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被动地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状态。在合作过程中, 站在广义绿地的立场上, 通过与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境、地质、文物等多部门与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确立城市绿地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并将这种作用最终以“提前将绿地发展的总体要求、布局要点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衔接与融合”这一方式加以落实,达到提升绿地的规划地位和绿地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的目的, 使城市绿地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为城市绿地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4.2 通过多视角的分析, 梳理行业发展思路通过“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 对行业自身进行梳理和剖析, 以促进城市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绿地现状问题的分析与归纳, 明确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整体发展的问题所在, 有利于行业的开拓和进取; 绿地结构和绿地指标体系的确立, 确定了城市绿地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要求, 为城市绿地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 而重点项目的控制, 分清了城市绿地建设的主次, 便于抓住重点, 开展工作。
4.3 通过多途径的宣传, 提高社会的认知程度“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的工作过程, 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反复多次与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以及总体规划修编中其他的专题研究进行沟通交流, 并通过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这无疑是一个广泛宣传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提高社会认知度的过程。这种变单纯的行业行为为全社会共同参与行为的过程, 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 体会“: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中的“虚”与“实”
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上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之上的“实体”规划, 而“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 甚至成为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这一变化要求我们改变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从更宏观的层面、做更综合的分析、用更准确的把握、以更前瞻的认识, 重新审视和对待一个城市的绿地体系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将“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定位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它的本质不是一个实体规划, 而是规划研究, 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咨询服务。从这个角度看, 这是一种务“虚”。但这种务“虚”一方面要求有来自于更扎实的基础性研究的认识上的提升, 另一方面要求有向下一步工作推进的务实精神和实施途径。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 对于“虚”、“实”的把握至关重要。相对于传统按部就班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说“,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新生事物, 无论规划方法还是规划成果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成果的形成过程中, 对“虚”、“实”结合把握的好坏, 直接关系着项目的成败。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6
【关键词】城市植物;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应;规划建设
0 前言
科学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总结。城市作为人类聚居地的一种形式,带来了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资源能源消耗集中、需水量增加、不透水地面增多、绿地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在这样一个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森林中,如何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如何处理好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一个急迫而重要的问题,而城市绿地,就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之一,而如何运用物理学、生态学、甚至美学等学科来设计我们的生态绿地,就是景观及城市设计师的任务,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世纪接班人,也应仔细研究生态绿地的环境效果,在设计中合理的运用,来使我们的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1 城市植被
1.1 概念
植被是指某一地区地面上生长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植物之间以及它们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往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集体群,叫植物群落,城市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植物和生存环境,使植物群落的原来面貌发生了变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植被。
1.2 城市植被的生态景观类型
(1)耕地:有水田、旱地和菜地,种植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瓜菜等。
(2)园地:有果园、桑园、茶园等,种植各种果树、桑树、茶树。
(3)林地:生长乔木、灌木、竹类、沿海红树林等,是城市植被的主要类型。
(4)草地:有牧草地、草坪、荒草地等。
(5)城市绿地:与建筑物地面混合的所有绿地,包括工、矿、机关单位绿地。
(6)交通道路绿地:为公路两旁、车站、码头、机场周围的绿地
(7)其他绿地:有名胜古迹、陵园、公园、风景区、国防用地、特殊用地等的绿化植物。
1.3 城市植被的特点
覆盖率低、群落类型多呈岛状分布;自然群落比例减少,人工群落比例增加;出现城市有的群落类型;脆弱性。
1.4 城市植被的生态特征
树木长势差,容易生病和遭受虫害;原生植被破坏退化,次生种的成分增多,单优种群占优势;群落结构简单,以单层乔木为主;植物生长量小,生产力低,生态环境功能衰退。
2 城市绿地系统
2.1 城市绿地的功能
2.1.1 环境功能
(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改善小气候,减弱温室效应。
(2)植物根系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避免洪涝灾害。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平衡空气中的碳和氧。
(4)城市植物能吸滤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消减噪音。
(5)保护生物多样性。
2.1.2 生产功能
(1)城市植物可提供各种竹、木产品、人造纸板、纤维原料等。
(2)城市植物可提供各种果品、油料、香料、化工原料、中药材、食用菌等。
(3)城市植物可提供薪、碳材。
(4)城市植物可提供旅游产品。
2.1.3 生活功能
(1)美化生活环境、有益公众身心健康。
(2)为城市居民提供庇荫、娱乐,满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3)提供科研和教育场所。
(4)提供社会劳动就业场所。
2.2 城市绿地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绿地、生产绿地。
特点:多元性明显,零星分散,按点线面三种形状布局,结构单一性,管理上的分散性。
3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3.1 城市绿地的光能效应
(1)减光效应:绿化树木由于树冠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使到达树冠下面的光照强度大大减弱。
(2)削减太阳辐射效应:由于树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遮挡作用,使到达地面及树冠下面的太阳辐射显著的减少。
(3)热量平衡效应:由于植物对辐射平衡的削减作用,使日夜温差减小,达到对热量的平衡作用。
3.2 降温增湿效应
城市绿化地带具有良好的调节气温和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这是因为植物特别是树木有遮阳庇荫、减低风速和蒸腾作用的缘故。
3.3 碳―氧平衡效应
植物与人类一样,具有呼吸作用,但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呼吸作用大得多,绿色植物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的制造者,起着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稳定的作用。
3.4 净化环境效应
植物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和氟等有害气体具有明显的吸收效应,同样,它们对灰尘也有滞留、吸附、过滤等作用,因此,绿地、林带对减少大气尘量和有毒气体的作用非常显著。
4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4.1 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1)生态功能优先原则:符合生态学原理,尊重自然规律,在生态功能优先的前提下,正确处理绿化、美化、净化等问题。
(2)因地制宜原则:在规划中必须对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建设起与城市特点相匹配的,有自然风格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3)整体优化原则:在规划时必须对各子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方向一致的综合效应,发挥最佳的生态作用。
(4)以人为本原则:在规划中必须针对人的美学观点,运用美学原理进行设计,使城市园林体现生态功能与美化的完美结合,满足市民的需要。
(5)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应避免因一时的利益而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并且以财政能力来安排近期可以做到的绿化工程,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
4.2 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
均匀分布,连接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布局形式多种多样。
4.3 植物选择的原则1)适地选树:根据地域气候的特点来选择树木,确保植物适合该地区的环境情况,使其良好生长。
(2)适生境选树:要从生态学出发,适应立地条件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
(3)适时选树: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叶的枯荣期与结果期等植物周期变化。
4.4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1)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园林建筑或园林小品。
(2)公园绿化用地应占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
(3)绿化树种以乔木、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营造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地方特色的森林。
(4)在布局上力求合理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