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1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殊的医学体系。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中医学课程,这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之一[1]。新疆多民族聚居,新疆医科大学在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做成了很大贡献,但由于中西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差异,教学受到内容过多、课时较少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医术语理解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深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一些在少数民族班级中医学教育体会总结如下,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民族学生的中医教学质量。

1 语言简介、重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

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来自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优秀综合素质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而低劣的教师综合素质 会使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厌恶而厌恶一门课程,需知“爱屋及乌”的另一面是“恨屋及乌”[2]。维语为维吾尔同学的母语,虽同学们均经过汉语等级考试,但对中医术语理解较同水平的汉族同学吃力。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修改收集整理教学方法,尽量做到知识点简单化、清晰化,去掉大段的文字叙述,用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中医学的原理和现象。在五行中讲到“火性炎上”,从生活中看到的火的性质,特点下手,用点燃的火柴更加形象的让同学们加深火性炎上的印象和理解。增加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释疑,最后由教师补充,纠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掌握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重视临床,理论联系实践

中医学课一般在大学3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肝”“肾”与西医的“肝”“肾”相比较,应反复强调西医研究对象是“病”,主要依据“症状”,中医研究对象是“人”,主要依据“证型”,即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要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学理论无高低对错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只有多临床,勤临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临床实践带教中,老师依然需要不断加深和交融此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除了代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时间,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然后遣方用药,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遇到一些中医特色的理疗,例如在推拿中将到提捏法,此类治疗类似维医的“且木艾力什”, 中医的穴位敷贴治疗,联系维医的“孜麻得”等等,通过中维医的相似相通来促进民族同学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更亲切的理解和学习。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挂图之外,多媒体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枯燥晦涩的中医理论通过图片、图标等尽量以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信息量,通过色彩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阐述五行的关系和经络的循行时使用动态的图片演示,比一般的图形演示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尤其对“舌诊”、“脉诊”及“中药”的教学中可使学生产生直观感性认识,易于掌握及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2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制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28-02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将专业定位成工程类,开设了较多工程类的课程,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考查课;缺少实践环节;缺少专业特色。使学生走进“制药工程只需要面对制药的仪器设备,知道制药的工艺就可以了,微生物学对我们专业没用”的误区。导致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动力和兴趣都不高。因此,有必要对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思考,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目前关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微生物学教学的探讨相对较少,仅从教材和实验教学有少量探讨。因此结合铜仁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课时较少,缺少实践部分教学安排,考核方式为考查等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促进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的完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1.教材选定。教材选择方面充分考虑铜仁学院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突破原有的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固有观念。选择满足既要基础知识又要专业应用相关知识的专业需求的教材。但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材。因此,初步确定教材选用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与沈关心主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2.教学内容选定。(1)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主要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微生物学概念,以及联系药物的生产实际,理解微生物与药物及药物生产的关系两个方面着手考虑。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的内容作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帮助学生建立有菌、无菌、什么菌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代谢,微生物控制、菌种保藏等制药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基本知识。沈关心主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内容作为微生物在制药专业中应用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和处理方式、微生物药物的重要地位、研究步骤、生产过程;了解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结合专业特点深入介绍微生物在制药中的应用对制药过程的影响;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抗生素的制备及应用;微生物其他产物在制药中的应用;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等微生物在制药应用的相关知识。(2)实践教学内容。铜仁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也同其他大多数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一样忽略了微生物学在制药工程中的重要性,课程中未设置实验课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机能,增加了实验课,主要包括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以微生物控制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研究与应用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就业面。

三、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思路为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微生物在制药工程中应用的实例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书本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微生物在自己专业中是如何应用,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再讲解基本原理等重点和难点。

1.探讨式。借鉴慕课的教学方式,学习之前先提出问题或案例,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学习,课堂上分组就问题或案例用微生物学知识进行讨论讨论。例如抗生素头孢的生产,在课前首先提出分组查阅头孢的生产过程、生产菌株,产生的机理,生产过程中微生物需要如何控制,如何确定药品的质量等内容,再回到课堂就自己查阅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探讨。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不懂的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最新的研究引入到教学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建立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互补的模式。引导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锻炼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3.自学式。对于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较多获得渠道的部分章节选择由学生自学,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学习的知识。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怯场或胆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

四、多样化教学手段

根据微生物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用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手段将内容简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时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考核

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搭配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尚不足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学习压力。需要通过合理设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将学习压力分散到学期的各个时段。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比例为平时考核50%;期末考核50%。平时考核中包括4次课堂考核占50%,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讲解,考勤、平时回答问题分别占10%;期末考核包括期末笔试和实验考核分别占70%和30%。实验考核通过期末操作考核体现。可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3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 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渗透,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监测方面已凸显出它的巨大作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微生物知识的人才,不仅熟知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染物的原理,而且能够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与时俱进地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就对环境微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单一化,多采用笔试,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每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1]。

1.突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与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增加“医院环境”内容,以适合医学院校内环境类专业学生使用。医院环境问题是非医学院校的环境专业的弱项,医学院校办环境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医学特色,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解决医院环境问题,使医学和环境科学很好地交叉;同时,可以增加学校新专业特色和增加学生就业渠道。《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治理”、“耐药性菌株”等相关主题。编写相关的讲义,内容增加:①医院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②抗辐射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③细菌耐药性对医院废水的生物治理的影响;④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联系,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繁殖过程时,除了讲解教材中所列举的大肠杆菌T4繁殖过程外,同时补充讲解SARS、AIDS及H1N1病毒的结构,繁殖过程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应如何防范该类致病性病毒。将这些例子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2]。

《环境微生物学》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有前有后,如何避免与先上的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学科的特有内容,这就需要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确定一些不属于本门课程的必要内容,在讲授中少讲或不讲;同时,要注意经常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映,对涉及到前面课程已学过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仅作重点提示,让学生提前预习回顾,上课时以重点提问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平行授课的课程内容,则与授课教师相互商定,力求使课程之间在内容授课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重复讲授[3]。如:“微生物的营养”一章中的微生物细胞成分,在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课程中作了详细介绍,我们只是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本课程不必讲授;在能量代谢中,生物化学课程详述了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本课程只讲丙酮酸以后的几个不同发酵途径,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柠檬酸发酵、醋酸发酵等,以及不同菌群特殊的电子传递途径及其呼吸类型;“微生物遗传”一章,重点讲述“微生物菌种选育”,避免与遗传学重复。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4]。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40%的实践教学时间,更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即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教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突出实验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对象需要活的、新鲜材料,因此大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材料都要提前一定时间做准备。由于学生实验时间有限,过去这些实验材料多半都是由实验教师准备[6]。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把有些实验材料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如培养基配制、细菌培养,使学生较为完整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实验内容上拟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的监测”和“医院环境污染物生物治理”。

以往我们的实验内容大都是为了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对各类微生物的感性认识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各个实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全部的实验材料都是由教师预备的,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做完就忘。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与验证性相结合,增加了系统性和学生的动手机会[7]。例如“从土壤中分离并初步鉴定芽胞杆菌”的设计性题目,就是把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细菌的形态观察、细菌的特殊染色法、细菌大小测定与计数、细菌生理生化实验等,几个独立的实验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又为他们今后从事微生物工作或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增加实践结合实际的实验内容。将过去的一些传统型实验融入新的综合实验中,让实验教学紧跟科学技术的前列,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到当今的先进技术,很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实验探索的主动参与。如在做“发酵酸奶的制作”实验时,我们就设计了用奶粉和购买的酸奶作为菌株自己发酵酸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使实验教学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2.4实验考核。实验课结束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两部分:(1)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到课情况、实验完成后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预习考察、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六项。(2)实验设计考核: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步骤、实验分析共四项。这部分考核是我们针对本专业的特点,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新增加的改革性环节,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以书面形式完成。在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交回教师评阅。考核内容包括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计数方法、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等,教师对这些内容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口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的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通过考核,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要改革灌输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过于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但是微生物学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不能以公式进行推导,也无法把所有的内容都用于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还是忙于讲授、板书,学生还是忙于记笔记。如果碰到一些概念,教师还得写到黑板上或慢慢地念几遍,学生才能完整地记下来。如何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弊病呢?我们认为,除了课本以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本教学提纲,教学提纲记有教师要板书、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与一些思考题。学生有了提纲后不必忙于记笔记,教师的讲课速度可以加快,每堂课所讲的内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而且学生从忙于记笔记当中解放出来后,就有时间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提倡形象化教学。由于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远不如动物和植物,这使得《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形象教学。形象教学对增强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进行直观教学(微生物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教学单靠幻灯和投影是不够的,必须开发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如菌体形态与生存环境的模型,菌体结构分部演示,代谢途径、作用机理演示说明,等等[3]。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3多媒体课程资料的获取和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的口头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避免以上弊端,教师在课前做好讲授的课件,把课程要点、难点、思路、授课过程设计好。通过收集、整理、制作获取大量课程相关的图片,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的多媒体内容,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不断提高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先进、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脚本。目的是把优真和动感的画面及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和文本,展示给学生,使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建立一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多媒体库。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某些描述微生物形态的图片,清晰度很高,视频效果好,甚至比在实验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效果要形象逼真得多,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它涉及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更新,以及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人才越来越注重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不断寻找适合的内容,培养出综合型、设计型、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这不仅需要教师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学生的积极响应,而且需要教与学环境条件的改善,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教改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时代的发展不断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

参考文献:

[1]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姚晓华.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0):36-37.

[3]秦华明.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2006,26,(6):220-222.

[4]朱长俊,许平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导语设计艺术[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57-59.

[5]王振艳,刘国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3):62-63.

[6]魏明宝,魏丽芳,郑先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改研究,2008,18,(3):14-15.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4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普通微生物学 课程分析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制约因素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职卫生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的前提,也是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必须学科。医学微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高职卫生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应切实体现医用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和突出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和媒介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实验教学引导、补充、强化理论课教学。但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从课堂到实验室那么简单,还要增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衔接能力、课堂组织、实验预习以及实验基础操作等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学习现状、动手操作能力与课程设置等环节的制约,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生源现状

面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于是,教育部门放开招生,各类职业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滑,导致他们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本科学生的特点。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和调查我发现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接收的是专科层次教育,生源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职卫生院校是文理科兼收的招生体制,学生接触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少,部分学生上课不能理解教学内容,导致不学、厌学现象严重。并且文理科毕业生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础操作水平上的差异性,给医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2自我约束能力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上课期间玩手机、看小说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讲解时视若罔闻,随意性比较大。在实验室不遵从教师的指导,随心所欲、或者只看不做、远远观瞧,或者在老师不注意时任意使用实验用品,给实验造成不良后果。

1.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职高专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学习科目多,教学速度快。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差,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并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课堂练习随写随扔、甚至不写,课堂提问无人应答,教师基本上都在自问自答、自讲自听。

1.4学习方式简单、直观

高职高专部分学生学习方式简单、直观,学习方法单一死板、只会死记硬背、不会举一反三,不爱动脑筋、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上课堂演示实验,一部分学生只是看过即可、不分析、不总结,不记录。造成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独立解决。

综合以上,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微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微生物实验技能的培养。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出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全面的学生,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设置

由于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储备、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编班时难于做到分层编制,加上教材起点偏高,教学时数紧张,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很难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教学深度,很多时候在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这些情况,都极大地影响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2.1相对于学生的现状教材起点偏高

高职卫生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起点相对偏高。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完全理解新知识,不会识别、掌握知识要点,逐渐跟不上教学进度;加上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行为不连贯,难以做到整堂课精力集中、认真听讲,导致听不懂后续的课程内容;更有个别学生基础太差,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仍听不懂所有的课程内容。表面上给学生以学习负担重,理解上有难度的假象,让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放弃学习。另外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没有基础的实验操作,在不认识实验仪器、没有实验操作经验的情况下安排的较高水平的学生实验,就像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2.2教学学时紧张,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