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艺艺术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艺艺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艺艺术教育

美艺艺术教育范文1

艺术家由此开始使用自己的视觉语言作为精神交流的媒介,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可以概括为是通过不同的符号所实施的文化形式和宗教形式的社会,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是符号元素既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象征,所指是意会。由此艺术创作内涵的感性与开放性特征就处于游离的状态和相依状态。艺术作品是艺术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物质形式成果,在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后,就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受众。

一、论艺术外延之美的性质

在自然界中,人们对美的感受力大部分都是由直接的感觉形式引起的。人们反复地接触这些自然美的形式,便能引起美的联觉,人们对外界环境、声音、气氛和色调的和谐组合形式不断记忆,就会产生一种形式美的感受力,逐渐将这种感受力分解成细小的分子进行外延,对每一个细小因素的感受加以判断,然后,综合得出一个总括性的记忆表象。那么美在何处?在人类由劳动创造美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了人对各种形式构成因素的印象,包括声音、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延分子,这些外延分子人类已逐渐掌握了这些形式因素的各自特点。视知觉可以打通各种感官,调动更多的感受参与美术形式的体验。[3]如对声音这个要素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不是泛泛的停留在声音本身的结构之中,而是指向声音内部更深的层面。当人听到强烈的噪音时,不仅不能引起美感,而且会烦躁甚至造成听觉的损坏;当人听到优美、柔和、的乐曲时,人们就会进入热情自信心境,而当人们听到凄凉的乐曲时,就会产生一种悲痛、压抑的感受。这就说明音乐的穿透力是极强的,音乐的特性就在于音波的运动,声音的运动是随着旋律的移动,人的感情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随着声音流动。声音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情感的东西是非常深刻的,声音的美感就在于声音流动的形式既外延分子的流动,是美的形式感的集中表现。

二、论造型艺术之美的性质

在绘画艺术之中,美的外延符号就是线条,线条是线在空间状态运动而得到的轨迹。图形的线条看得见,中国书法艺术已超越了实用性,书法已充分展现了线条的变化奥妙,笔调、行走、妙运形成书法的形式感,好的绝妙的运笔行走给人一种雄健的感受,书法已成为一种美的艺术。曲线表现柔和,波状线表现轻快流畅,辐状线表现奔放,交错线表现激荡,平行线表现安稳。绘画就是以线条为主的,突出线条,用线条勾勒出世界的景观,一幅画中表现的挺拔的松树,用直线才能表现出它的气势和力量,直线在这里就很美。石头雕刻充分展现了雕刻之功,其实就是刀随线条运行的轨迹,就是一件充分展现形式感的美的作品。线条的运动要先有一个意境,行走有神,有气势,有韵律,勾勒出的图形就是让人进入形式感之美的体验。

三、艺术色彩之美的性质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的形式。单一的色彩或是五颜六色的色彩搭配,可以构成视觉上的美的感受。心理学的试验已经表明:色彩的种类不同所诱导的情感也不同。[4]一般认为红色代表着热烈、活泼;黄色代表着明朗、富有;绿色代表着生命力;白色代表着纯洁。人们对不同的色彩所产生的不同感受是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在生活中,遇到红色使人常常产生出一种联想,那就是炽热的火焰,遇到绿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幽静的树林,绿茵的草地,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明亮的灯光,温暖的阳光。这些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红色还包含着危险性,在一定条件下红色还可以反衬环境的萧条之感。白色除了象征纯洁,还象征悲惨。所以,确定色彩的语言时不能脱离具体语言环境。如红色出现在人的面颊上就表现了一种健康的美,若出现在鼻尖上就会变为丑,不同的色彩体现了人的不同性格。色彩只有附于语境上才能体现他的真实的意义。在形体方面,图形柔和、饱满。一切立体图形中球形最美;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方形使人感到刚劲;立三角形使人感到安稳,倒三角形使人感到倾危;高而窄的形体使人感到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使人有安稳感。人们对形体的感受是形式感进入人的头脑意识中的美的印象。

四、艺术综合美的性质

美艺艺术教育范文2

摘要: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衍化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思潮,其观念越来越多地遍及教育、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尤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以及新的角度,对调整美术教育理念、学生观、课程观方面不无启示。本文试图通过透视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理论特征,对现时中国美术教育的诸多方面作一点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 美术教育 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20世纪中叶兴盛于西方世界颇具影响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注重反思批判性,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

1.坚持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

后现代是针对现代主义而定义的,反思、批判现代性成为后现代思想家的共同动机和追求目标。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一切合法性的基础加以怀疑,意在摧毁人们对话语的信仰感。作为教育者,具备了勇于质疑的精神,才有利于进行不断的理论探索,从而达到新的理论境界。

2.鼓励多元思维风格。

后现代主义艺术反对以一种标准来限制另一种标准,拒绝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后现代艺术家不再讲一个整体的观念、一种共享的兴趣。他要打破公式,承认多样化、暂时性。倡导标准的多样化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以使主体能尽其可能地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问题。

3.推崇创造性的活动。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视界里,创造性活动是最为推崇的活动。大卫・格里芬曾经说过:“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的能量(至少在这个星球上如此)”。所以说,人的本质属性要求重视创造性。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艺术教育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中,我国的美术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涉及诸多领域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艺术无疑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美术教育理念的调整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导人们去观察美、鉴赏美,旨在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因为审美在人的发展,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其实翻开教育史,不难看出人类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周代周公的“制礼作乐”的制度,要求人们在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形成规范的语言和行为;孔子时代“乐以教和”的主张,指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或最终阶段(引自滕守尧先生的《艺术与创生》)。所以,美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技法,后现代艺术是综合的艺术,现代美术教育亦是综合的教育。透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思想,强调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美术教育让学生运用像声、光、电等一切可利用的多样材料语言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懂得如今的美术并不是涂涂画画,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些都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所推崇的生活化、解构化、多元化特征相关联的。

2.课程与教学观

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推崇开放性、平等性对话,“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交往,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认同决定了他们会“倾听他人”、“学习他人”、 “尊重他人”。可见,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从而为我们重构一种平等、对话、理解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新形势下,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都应该“去中心化”,取消过去强调精神功用的“纯艺术”和老师把持话语权的满堂灌教学。将工艺、设计等实用美术引进课堂,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美术课堂和生活、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

3.新的学生观

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观察今天的教育,我们会发现学生观的更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将学生看作成长中的独立个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学生还是被看成与社会隔离开来的现象,这种切断,将使学生脱离社会。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的观念深刻影响着美术教育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以达到完美的人格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育思想,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提倡人的个性,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

第二、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精神。

在后现代教育思想大合唱的演奏中,创造的旋律是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同时,教育还应担负发展文化、创造文明的另一重任,这一切将依靠教育所培养的人去完成。如美国学者罗蒂强调认为,如果人类要重朔自己的形象,就是要去创造而不是去发现。但是,长期以来美术教育着重于继承和传递原有的成就,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及精神的培养,这是值得反思并需要改进的。此外, 后现代主义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人认识的差异性,提倡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这对我们当今教育亦有启示:其一,传统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接受并认同原有结论和原则,并不注意培养他们的怀疑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其二,教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世界。以一种批判、解构的态度营造更广阔的思考和创造空间。

后现代主义眼中的教育过程是学生不断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充分挖掘自我潜能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自居,而是地位上与学生平等、方位上平行的年长者或学习伙伴,指引学生,使之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当然,后现代主义艺术毕竟是在外面和尚念的经,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一种理念,是西方社会矛盾的产物,而我国的艺术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美术教育这两种文化观念不断冲突的情况下,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应是吴庸置疑的前提,汲取后现代艺术观念中合理的营养,更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冲突,剔除后现代主义理念中排斥传统、不追求艺术内涵、艺术与生活没有界限等消极的一面,找到适应我国美术教育的理念,以更好的指导美术教育。这样,中国美术教育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 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4.

美艺艺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工艺美术;绘画;比较

1 工艺美术与绘画概念解析

1.1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个新兴词语,在中国的历史不足百年,但它涵盖的艺术门类却是最早的艺术创造。在古代,工艺美术就是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现代工艺美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在品种保存和开发、表现题材、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上都结合了当代科学技术。所以工艺美术不仅是指手工艺人的劳动创作价值,还融合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处理痕迹。

《中国美术词典》中“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由此看来,工艺美术是一个艺术的门类,具备艺术的一切典型特征,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简而言之,工艺美术并不完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品,还具有生活的目的性和使用性,是一种交叉型学科。

1.2 绘画

绘画在近代的艺术发展中被认为是追求纯粹之美的艺术。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以具象的画面呈现在观者面前,自由表现画家的个性。不同材质、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方式能充分展示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或许就是绘画艺术被称为“纯艺术”的理由。

《中国美术词典中》“绘画是一种美术,用笔、刷、竹木削枝、刀等工具,黑墨、颜料、油脂、溶剂、稀释剂等物质材料,在木板、纸板、纸品、墙壁或其他的平面上,经过构图、造型、线条、色彩和明暗处理等表现手段,绘制可视的形象,并借以表情达意。”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绘画制作材料也不断发达起来,不同的材料又产生出不同的画种,如油画、水彩、水粉画、水墨画等等。总之,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所进行的视觉创造,是画家对于自然空间研究的一种抽象反映。

2 工艺美术与绘画的发展现状

2.1 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工艺美术不仅是艺术产品,而且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作为物质产品在生活领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作为精神产品在精神生活领域带来了愉悦和情趣,为平淡的生活增光添彩。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者是大量的手工艺人。这些匠人为了养家糊口,学习一门手艺大多是从亲人或者师傅那里继承工艺,教给他们技艺的人又是从他们的师傅那里继承而来,久而久之积累了许多代人的智慧,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所以手工艺品有一种蕴含的人文情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工艺美术已经超过以手工艺为主的古代。工艺美术品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在商品流通领域以消费品的形式流转到消费者手中。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对工艺美术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工艺美术品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大量的市场需求刺激了手工艺品的机器化大生产,形成生产、批发、销售一体的市场化机制。工艺美术品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了工艺美术品的市场流通。但是,在机械化大生产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工艺美术品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载体,在大量的机器生产背后,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违背了早期手工艺品的审美原则。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流失,涌现出大批为了生活工作的流水线工人,这些工人不用思考产品的审美性,只需在短暂的培训后做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

笔者曾到莆田工艺美术城和崇武石雕城作过简单考察。莆田工艺美术城一家木雕店的老板一边看着自己店里的诸多产品,一边讲述着木雕生意不好做的事实。由于大家都采用机器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所产出的木雕作品几乎一样,而且老一辈著名木雕艺术家逐渐老去,大多数年轻人以工钱少、活又脏又累为由很少有人再去传承这些优秀的木雕文化。崇武也是同样的现象,大量工厂林立,传统的惠安青石也开始逐渐被汉白玉所取代。无论是木雕还是惠安石雕都是工艺美术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一个缩影。

总之,商业化的时代背景刺激了工艺美术品市场,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也忽视了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性。

2.2 绘画的发展现状

文科尔曼说:“作品之所以生动,是由于他们是从艺术家的心灵自由地产生出来的”。这强调了艺术绘画的主观性和个人性,这就把绘画艺术的个人崇拜推崇到了极致。绘画在中国古代本就是知识分子阶层愉悦生活抒发自己内心感情的上层建筑,尤其是自宋代以后文人画被上升到不可超越的艺术地位,这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其他手工艺美术的社会地位。

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绘画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简单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了生活而作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绘画成为一种热门的投资方式,对绘画作品的购买与收藏成了一种上层社会的主流。画画本是一件画家主动思考的工作,在激烈的艺术品市场竞争中,购买者的思想占据了绘画作品的主流。第二,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绘画脱离生活,这些艺术家远离生活,甚至穷困潦倒,坚持自我,抛开实用和销售的任何目的,做一个全心全意的绘画爱好者。第三,学院派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同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也在坚持着,很符合儒家思想文化的中庸思想。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年代有不同的绘画审美标准、不同的艺术风格。当代艺术的发展对绘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力,过度市场化也使绘画作品创作进入一种混乱状态。同时,高度集中的学院派教育有发展也有束缚,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形势严峻。

绘画脱离生活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保障。人们所称颂的绘画大师的作品的纯粹性几乎与生活分离,离平凡的生活越远就越让人感到高级深奥,这是真正绘画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吗?绘画作品是不能重复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杰作,不是廉价文化。

3 工艺美术与绘画的相互关联

工艺美术与绘画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艺术品种,却常常被混为一谈。究其原因,工艺美术与绘画确有很深的关联。工艺美术基础包括绘画、装饰和工艺。从概念上不难发现绘画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工艺美术是具有功能性的生活艺术,工艺美术通过绘画达到装饰目的,绘画把客观对象作为描绘对象。

工艺美术现阶段的发展趋势过分强调功能性以及批量生产,忽视了产品的审美价值。绘画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远离生活,单纯地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而孤立存在,是名副其实的“纯艺术”。这就要求我们用“大美术”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美是来源于生活的,对工匠进行基础的美术培训工作,鼓励绘画反映现实生活,而并非那些似是而非的当代艺术。绘画的发展需要创新,并非廉价文化。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与绘画都是美术的范畴,工艺美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载体。绘画是一种高雅的意识形态,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相互借鉴,以求达到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柳宗悦.工艺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美艺艺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术鉴赏 审美能力 创新能力

美术鉴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深刻理解,是一种深层次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审美享受。美术鉴赏教学方案制定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①美术鉴赏教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术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灵感的同时,通过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自身的经历以及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进行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并进行画面联想和理论分析,最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对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拥有正确的理解。美术鉴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美术鉴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术鉴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形式之美,还是美术作品所传达的美学理念,或者是美学意境带给人美的享受,都能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美术作品,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培养。在众多的美学教育中,美术鉴赏是教育工作者最擅长运用并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美术鉴赏,有助于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批评中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其判断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二)美术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对其创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仅限于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赏析,对艺术大师的作品通常是以赞美为主,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名家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艺术作品进行美学评价。通过美术鉴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发现每一件作品中与众不同的美,或者是作品的一些缺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②

二、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观赏大师的作品,还需要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创建探究式美术鉴赏教学

探究式美术鉴赏教学能够改善学生机械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探索、实践与总结,获得全新的经验与体会。探究式美术鉴赏教学有利于在美术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给予学生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八骏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画家的水墨画技法,体会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轻重的变化,讨论画家如何通过寥寥几笔就把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神奇。教师可以结合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③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表达出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随着各种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

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其最终目的都是引导人们向善、爱美。音乐以听觉为主,美术以视觉为主。美术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进行美术鉴赏的同时,播放一些适合氛围的音乐,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④比如在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配上一些压抑低沉的俄国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想象能力会得到拓展。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鉴赏具体作品

学生时期是一个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此时学生的思维、脑力以及认知状态处于最佳时期,创新能力也处于萌芽阶段。这时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不断发掘,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教师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以鉴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为例,教师在进行作品展示后,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为这幅作品起个合适的题目。接下来,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对画作进行欣赏,让学生感悟画作的具体内容,如古铜色的脸庞,布满深深的皱纹,一双粗糙的手里,一个破旧的茶碗,人物身后一片丰收的景象等。观赏完毕后,教师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时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来思考画家的创作意图,并用语言描述出来。⑤经过讨论后,画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饱满。教师最后告诉学生这幅画的主题,学生便更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从而为自己的创作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赏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针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他们发现美、辨识美,从而引领学生走向独立创作之路。

注释:

①刘永强.试谈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5):200-200.

②燕燕.试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0(9):50-51.

③廖国珍.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放式美术鉴赏教学中激活[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2(2):49-50.

④巩伟民.浅谈根艺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引领作用[J]. 教育界,2013(23):146-147.

美艺艺术教育范文5

学习美术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技法,进行创作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参与了课堂实践,或者是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临摹,进行创作,才能掌握中国传统美术的技法,形成基本的技能。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必须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学习好美术的基础,有了这兴趣和爱好,学生就会跟着教师去临摹,去感悟,去体会。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过程。让学生临摹,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安排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每一次的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教师要把握好时机结合教材的内容,或者学生的作业,适时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实,绘画的题材、用料和技法都有民族的特点。它表现了我们民族非凡的创造力,是任何一个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自豪,让我们为之骄傲。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依然是中国绘画的主要内容,保持着恒久的魅力。教师可以抓住材料的特点重点介绍,就题材的多样性重点展示,就技法的独特性当堂演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好办法。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中国画技美妙多姿,学生一定会为此而感染,为它的艺术魅力而折服。学生热爱的艺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主动地去欣赏优秀的作品,临摹优秀的作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结语

美艺艺术教育范文6

一、欣赏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二、技法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

在课业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画是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绘画种类之一。因为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这样做,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在临摹与写生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注重教学方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