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科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科研范文1
科研是高附加值和高推动力的体现,在医疗领域尤为明显。高科技设备、新药及材料从价格到作用都体现了科研的价值。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旨在综合、集中并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技术设备、经费,通过优化组合,达到高效利用目的。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推进医院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利用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方法最大化的使用科研资源,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科技生产力保驾护航。
2.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方针
医院科研管理应该遵循“以医疗为主线,用科研助推实践,用实践优化科研,用管理和人才推进科研”的方针。将医疗实践作为科研的源头,通过归纳总结提出理论,开发科研命题,既解决实践问题,又充分利用科研资源。科研成果反过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科学的管理过程及方式将极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医院科研管理人才及经费短缺
多数医院依然走着“靠技术熟练、靠个人技能提高医疗水平”的单一模式路线,不能有效利用科研资源,传统的“英雄式”人才模式,逐渐成为医疗发展的瓶颈。科研管理人才受环境影响,从基层管理人员到高端人才都显现供不应求状态。医院往往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设备采购等见效快的地方,对于科研管理这种需要夯实基础、逐步推进但较长时间才能显著见效的项目不够亲睐,人才和经费的短缺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长期短板。
2.医院科研实力不足
受人力及资金困扰,医院进行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很多医院有条件,但科研效果却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注重数量忽略质量。对于医疗水平提高的贡献有限,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繁琐,基本没有高质量项目,科研项目各行其是,没有串联性、连续性的科研,实验室和物质资源严重浪费。
3.医院科研管理过程不规范
医院科研管理缺乏监管,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使得科研过程盲目散乱,如选题、论证、申请、评定、激励等方面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引导,使得科研收效甚微,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很多项目低水平、重复、方向错误,医院内部科室很少交流,缺乏协作。
三、推进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
1.改善科研思维及理念
医院要树立“科技兴医”观念,把科研工作提上重要日程。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强化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通过开展科研项目,使医务人员参与到科研过程中;通过鼓励和奖励科研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建立院际科室间科研项目合作,使得科研协作深入人心;通过建立规范的科研队伍,用引导和传帮带方式,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2.加强人才、经费管理
医院科研人员管理应注重尖端人才、骨干人才和科研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引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高新技术的领军人才,领导高精尖科研项目实施;引进和培养学科骨干人才,建立以科室为框架的科研骨干网络;建立涵盖整个医院各科室人才的科研团队,通过公开选拔、严格考核机制,集合优秀人才攻关科研课题。人才的管理要以福利和制度调动积极性,用严格评选考核保证高水平,合理调用保证高效性。科研经费要有专门的投入和管理,保证投入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使得科研项目和活动不因经费而停滞,经费既要包括项目也要包括人才、设备等投入,投入要分优先级,急所急、助所需。
3.推动医院科研创新及进步
从制度和资金上鼓励科研创新和进步,科研活动应坚持“突出优势,发展重点,拓展普通”的原则。打造国家级省级优秀的特色学科,作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重点学科要重点发展,开展科研活动,攻克难关,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科建设,逐步向优势推进;对于普通学科,要不断拓展,开发基础科研,通过与院校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医疗质量。
4.规范医院科研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对人员和科研信息进行管理。人员管理包括职位、科研成果、经费情况、奖惩情况等,通过信息化系统记录科研动态,向信息化管理迈进;科研信息管理包括立项、审批、进程、成果、转化等,加强对各环节管理和规划,建立制度和资金绿色通道为科研服务,加大奖励、考核等确保科研进度质量。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科研信息及时公布整理,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达到资源共享目的。三是加强协作,加强与院校、同行、科室之间的科研交流,相互协作、攻坚克难,使科研管理迈入更高阶段。
四、结语
医院科研范文2
关键词:科研管理;精益管理;医院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科研立项呈瀑布式增长,因此,如何快速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目前,大多数医院中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者一般来自以下两类人员:①具备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的研究人员,转行做科研管理,即“学而优则管”。他们的优势是对于科研相关流程十分熟悉,在科研管理中容易与科研人员沟通,利用自身优势快速提升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但相应的,由于能者多劳,这类科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精力容易被分散,对于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往往体会不深。②具有管理学背景,并未从事过具体的科研工作,甚至无相关医学背景,凭借管理经验和相对较强的管理能力,来进行科研管理,即“外行领导内行”。他们的优势是尊重制度,严格按程序管理。但缺乏变通,由于对具体科研工作的理解有限,管理容易流于形式,增加科研人员的额外工作,难以把握科研发展的关键机遇。客观的说,目前多数医院的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根本无法匹配科研的相关投入与发展,为什么只见盖大楼,不见出大师?为什么只见投入,不见收入?为什么临床大夫总是抱怨科研工作繁重?医院的科研管理应做哪些调整来与我们不断发展的学术水平相匹配?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位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只能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来不断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精益管理”是源自于制造业的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医院系统的科研管理工作。
1精益管理的定义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是衍生于“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的一种管理哲学。二次世界大战后,丰田公司大力发展和应用TPS系统一跃成为汽车业巨头。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姆斯•沃麦克等将TPS系统总结为“精益生产”,并开始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大量实践证实,“精益生产”能够降低成本和浪费,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1]。随后,“精益生产”理论又被延伸至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为“精益管理”,其核心都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并提高产出。“精”即为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益”即为多产出效益,最大化创造价值,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精益管理,要树立“精益思想”,如消除浪费、创造价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确定“精益目标”,如生产过程中的零差错、零浪费、零事故;掌握“精益原理和原则”,实现向优化管理程序要效益,向个性化服务要效益,向细节管理要效益,向沟通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建立“精益组织”,即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而非多层的管理结构;采用“精益技术”,如标准化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在医院科研管理中引入精益管理模式,对医院科研管理水平提升,实现医院科研工作的高效管理有重要意义。
2精益管理用于医院科研管理的优势
2.1精益管理带来创新
科研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是一种切实的、有目的的价值创造过程。在一般性的创新活动中,需要经历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称为“感知”。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对于任何一个科研工作来说,这个阶段就是选择一个好的命题/假说。②第二个阶段称为“创造”。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所提出的命题/假说,进行解构、思考并产生大量的方案。这一阶段也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投入最大精力的部分,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不断对自我的否定和提升,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解决命题或验证假说。③第三个阶段称为“价值捕获”,这一阶段也是创新活动达到的最终目的,比如科研成果的、专利的获取,成果的转化、市场化等。这一阶段不可轻视,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价值捕获,那么这一轮创新不能完成,甚至可能被评估为不成功的创新。分析“创新”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精益管理在科研管理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促进作用。在“感知”阶段,精益管理就是要主动审视当前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思路,及各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关键/瓶颈问题,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前景对立项评估的权重。从国家层面讲,精益管理能够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优中选优,从而避免盲目上新项目,避免“大而空”和“小而偏”。从立项角度来讲,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益理念下,又能最大化避免立项不透明。只有加强多方的评估和论证,才能够增加科研立项的可行性,保证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在“创造阶段”,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既要尽可能地为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环境。又要熟知科研工作需要借用和调动的资源,为科技人员组织和协调相关资源,但又不过多干涉和影响具体的“实施方案”。当研究项目遇到困难或者偏离方向时,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知晓,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支持,对于经过评估已经没有意义继续下去的科研项目,及时终止以降低损失。这样真正去实现有“管”有“理”。在“价值捕获”阶段,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最大程度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要求管理人员在熟悉项目的基础上,对项目成果有最客观的评估和最准确的认知,进而才能指导研究人员将成果的价值最大化,如推荐报奖、临床推广或联系转化等。这对医院的科研水平提升,对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对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都将大有裨益。
2.2精益管理带来效率
效率的低下,其本质是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在粗放、随意的管理体系中,由于缺乏对科研项目的精确把握,容易出现管理流程繁冗、节奏失控、管理条目反复等情况,导致科研工作效率低下及临床资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重要的工作重复做,重要的信息被丢失;不重要的工作和事务性工作消耗了大量精力;无论是管理工作者还是科技工作者,都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事倍功半。精益管理,就是要对科研工作具有全面、细致、准确的把握,把科研工作进行整体布局,对不同项目的立项、进度、预算、人力资源分配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安排,最大程度解放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整体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对许多传统行业都进行了颠覆和再发展,这就是“互联网+”的概念,其核心是“大数据”。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也要有“互联网思维”,要建立和使用相关的“大数据”,如临床生物样本库。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医院的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优势病种,把巨大的临床资源向科研资源转化,使优势病种的研究能够形成体系和传承,不断积累,更加有利于优势病种所在学科和专科的良性发展。这样,可以将现有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调配和使用,激励科技人员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最终建立起精益管理的高效科研管理体制。
2.3精益管理促进科研产出
管理是一种生产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科研的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将“精益管理”的理念引入科研管理,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对于医院的科研工作来说,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科研优势,明确医院科研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要和医学发展主流方向和医院的医疗工作实际需求相结合,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实际需求;也不能闭门造车,与其他同类医院的发展方向脱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对医院的科研工作制定好发展路线图,做好顶层设计,然后相应的制订出近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做好的“顶层设计”之后,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就都要围绕着规划来布局和进行资源分配。以精益管理的理念来看,应该集中优势资源来扶持进入规划的平台、科室、团队、人才,探索符合医院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对于重复性的、类似的项目,也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进行甄选和合并。当科研成果出来之后,由于“顶层设计”已经做好,那么就要毫不犹豫、不遗余力的推动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医院为其提供必要支持。在这一环节,“精益管理”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不断优化成果转化程序、制定推动成果转化和推广方案,积累成果转化的资源和渠道,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因此,“精益管理”能够不断优化科研工作中的生产关系,也就能够不断促进科研的产出。
3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实践
3.1“精益管理”管理的范围
“精益管理”是一种理念,在具体工作中要贯穿整个科研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医院的科研规划和策略,科研制度的制定和优化,科研平台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及评估,科研周期和节点的控制,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执行,科研项目的验收,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激励等。按照“精益管理”思维,管理者要对科研工作有足够深的理解,建立符合医院科研发展需求的“大数据”,如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依据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对每个科研工作管理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SOP,每年对SOP进行更新和优化,最大化的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效率;借助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提高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科研信息统计、成果管理的效率。能够对医院科研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更精确的把握,合理制定和调整相应规章制度,避免“拍脑门决定”。按照“精益管理”的理念,对“大数据”平台的管理要更加实际,不能只停留于“建设”层面,更要向“大数据”平台要成果,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助力医院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助力医院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助力医院参与更多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国际交流合作,不仅要“投入”更要“产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两个概念:“精益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精益管理”不是一味的追求细致,而是把有限的资源、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工作环节中,要“高屋建瓴”,不要“事无巨细”,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维,讲求的是“精、准、细、严”[2],但更适用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对于科研管理这种需要鼓励创新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来说,显然“精益管理”更加适合。
3.2“精益管理”管理的方法
(1)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相应的SOP,建立了科研制度和流程,就可以淡化人为色彩,使任何工作和步骤都有据可循,让科研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坚定的执行制度和流程,并不断优化更新,对于长期不使用和过时不适用的制度和流程,及时废止,从而让制度和流程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工作。(2)要推广和使用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管理科学也在发生不断的变革。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早已经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它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3]。在科研管理和项目管理中,也有很多进行项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专业系统与软件。但这些系统都相对独立,或偏于项目申报,或偏于经费管理,无法满足科研项目申报及过程管理中诸如信息统计、人员、成果转化跟踪等的工作需求,时效性也低于企业资源计划。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更体现出它巨大的力量。在精益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学会善用新的管理手段,谁先进入大数据时代,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整合,谁就实现了管理的转型升级,就更能精确、快速、高质量的实施管理工作。(3)要提高标准,严格要求。管理的升级,最终的效果还是体现在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精益管理下,对于科研的每个环节都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不要再保留“模糊地带”“灰色地带”,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质量提升。如实现科研临床一体化,建立科研数据溯源机制,既能从源头上把关科学研究质量,避免数据造假及学术不端,又能保证临床资源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3.3科研团队的精益思维建设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对人的思想管理才是最高水平的管理。在建立了精益的科研管理模式之后,对科研工作的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但为了让“精益管理”不断发展,就需要管理者致力于建立精益求精的科研团队文化。让精益思维深入每一位科技工作人员,科研工作者人人自觉自愿的按照“精益管理”的要求去工作。在遇到没有具体制度和流程的特殊情况时,能够按照精益思维去做出最佳选择,到那时,科研团队的精益文化就已经建立,而具体的科研工作也会进入一个蓬勃繁荣的高速健康发展期。
4结语
精益管理原本是来自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管理学名词,但管理总是相通的,虽然医院系统的科研工作有它的特殊性,但精益管理同样适用于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通过对“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优势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剖析,认为应该对“精益管理”进行深入理解和大力推广,相信随着精益管理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不断实践,一定能够提升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质量,“精益管理”的思维也一定会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马智宏,王治华.精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洋航务,2006(6):36-40.
[2]闫雪冬,陈瑛,张焕萍.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6(1):31-33.
医院科研范文3
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直接反映了科研的学术水平。做好科研档案工作,对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科研档案作为科研工作的历史记录,具有较高的文献分析研究价值。医院的科研档案记载了医疗和科研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动态发展的情况,是医院珍贵的信息资源。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科研活动的基础,直接反映着一个医院的学术水平,对提高医疗、教学和学科发展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医院的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科研档案是医院科技人员在从事与医学相关科学研究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最原始地记载了科学研究的详细内容和过程,是一种卫生资源,对科研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实用价值的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套完整规范的医学科研档案即可以随时为研究者提供科研进展状况,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科研档案管理的目标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而科研文档的系统、完整、规范则要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目前,医院的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科研档案资料在科研工作过程中收集不齐全、不完整、尤其是缺少反映科研过程的资料。这是由于医学科研档案的特殊性造成的,医学科研档案专题性强,跨度大,周期长,研究均以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都是围绕着某种疾病病因的探讨、治疗和预防,或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损伤等进行专题研究,许多重大项目更是多专业、多学科综合研究,共同攻关完成。因此,除了项目初始的技术制定完成后,研究课题就步入了主要阶段,有的是每个病例信息归档后就纳入分析系统,有的是等全部试验调查数据收集齐全后进行系统化,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或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案,原始数据的收集只能在课题完成后,也因此导致科研材料收集、归档不齐。
二是科研成果复印件多,原件少。已完成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将科研全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资料及时完整建档;科研成果技术资料形成系统的比例太少,有连续性并且保存完整的少,原始技术、文件保存到项目完成时完整无缺归档的少。这主要是由于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造成的。不少科研人员不懂得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是用来评职称的,是自己的心血,不愿意将原件归档。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科研意识不强,对《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又缺少科研档案管理的经验,不是主动地关心医院科研工作的进程及做好科研项目档案的跟踪管理,而是靠科研管理部门及其课题研究人员自愿上交。特别是对年份已远的证书、奖状、奖章等科研成果由于管理的不善,造成资料的不全,给将来科研资料的使用带来许多不便。
二、科研档案的分类
科研档案分为七个方面:课题管理、成果管理、学科管理、学术活动管理、学术刊物管理、学术语言管理和科研统计管理等。此外,还有外事工作和研究生工作档案等等。
课题管理包括两部分:院外和院内,院内分院级和所级管理,计划内和计划外项目。按照课题管理的工作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题立项阶段,包括选题、申排除万难、立项审批、经费预算等;第二阶段为课题进展阶段,包括中期检查(阶段成果、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管理、年度拨款情况、课题变更)等;第三阶段为课题结项阶段,包括结项、评估、鉴定等材料。
成果管理包括个人成果信息和集体成果信息、成果评估管理、成果出版管理(出版基金资助)、成果奖励管理(申报、推荐、审批、获奖)等。
学科管理包括各单位二、三级学科调整,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室的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的管理,也包括新兴边缘学科、扶持学科等等。
三、科研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科研档案管理是现代化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直接影响医院科研工作效率的提高。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无论是项目管理、制度管理、还是流程管理、手段管理等,都与档案管理紧密联系。承受着医院的不断发展,科研档案管理在医院学科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一)科研档案对科研成果的形成和提高有指导价值
科研成果的申报从科研的先是立项、完成、结题到成果鉴定,一般小的课题需1-3年,较难的课题则需要5-7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许多科研人员经过努力得到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就存放在档案库里,或是放在自己手中,成为个人技术,不作后续的研究,如不及时加以总结,积累和利用,就不能形成更新、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造成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做好科研档案工作,可指导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科研成果的申报必须有完整的科研档案材料作为依据,它包括:1.科研课题立项申报书、计划任务书、协议书、合同、立项审批文件;2.研究实验等阶段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3.结题阶段的结题报告书、工作总结、发表的论文或专著、科研投资情况、经费决算等;4.成果申报的成果申报书、鉴定证书、推荐书、研究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成果查新报告、论文被引证明、论文复印件等;5.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证明材料、合作单位同具的成果申报证明等。在成果申报时少本项资料,都会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申报。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使申报的成果档案结构合理、排列有序,既使有缺漏之处也能及时发展、补救,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避免因材料的不全而导致成果无法申报的现象。
(二)科研档案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上要包括临床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3个方面,科研是学科建设依托的平台,学科的水平、学科的知名度,是靠有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及其成果来体现的,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也是学科发展的源泉。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作依托,没有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工作,学科建设将无从谈起。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提升的重要条件。学科建设的质量又从科研活动提高技术得到支撑和保障,学科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科研水平上。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又从科研活动的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科研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长远效益
科研档案是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研究完成所形成的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资料,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就是说,它不同于文书档案,仅仅保管在医院的档案室内,供本医院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除了为本医院提供进行交流或成果转让外,更应该大力弄好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提供大量的、准确的、规范的、系统的信息服务,面向社会发挥它的成果性和资料性作用。满足社会各界对医学科研档案信息的需求,让医学科研档案创造出更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静态管理来看,科研文档的储存、积累、整理、查阅、审核,直至销毁,都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个人是无权变动的这就维护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从动态管理来看,科研文档需要不断得到补充,保持其系统完整性。文档的存储是项目、制度、流程、手段更新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社会中,长期积累的科研文档信息是重要的科研管理资源。文档信息资源短缺,文档管理工作薄弱,科研管理的历史记录残缺不全,管理工作就会陷入困境;科研文档管理信息充足,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琼.浅谈科研档案在我校科研成果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科研范文4
关键词:学科馆员;医院科研;促进与保障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主要盛行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我国清华大学最早在1998年引入了这一制度,随后国内各大学相继建立起了相关制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对于学术型图书馆为学科科研提供专业对口的信息服务和文献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1学科馆员制度
1.1学科馆员的概念与工作内容 学科馆员又称为专业馆员、学科专家,是指具有某学科专业背景与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对于特定学科的各类文献资源十分的熟悉,能够为选定的学科研究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学科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文献资源情况;主动为本学科专业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为本学科教师使用专业电子信息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本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导航服务;为本学科教师的科研提供定题跟踪服务;及时向本学科教师通告图书馆的新资源与新服务;为本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利用信息资源的指导与培训。
1.2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模式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在我国主要是各类高校图书馆为了支持本校的科研工作,选定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工作能力和特定专业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主动为对口院系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的制度。其主要的模式包括:
1.2.1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对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图书馆选定具有专业能力和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各院系也选定自己院系当中了解本学科研究动态并热心于图书情报工作的教师作为图情教授,通过图情教授与学科馆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使图情教授能够为本院系学科研究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1.2.2学科馆员直接对口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科馆员需要具有对口专业的学科背景,从而直接为对口院系提供信息服务。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科馆员直接对口模式由于对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因而较难实现,更多的高校图书馆采用了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的对接模式。
2医学学科馆员制度
2.1医学学科馆员的概念 医学学科馆员,即具有专业图书情报背景并具有医学专业学科背景的专业馆员。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1971年的美国,并随后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得到极大的应用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虽然也发展了学科馆员制度,但相较于其他学科,医学学科馆员的发展力度明显落后。但从需求来看,医院图书馆的医学文献资源相对集中、占比较大,读者群稳定、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随着医学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以及医院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医院图书馆建立医学学科馆员制度也具有了推动本学科科研发展的重要作用。
2.2医学学科馆员的意义 国内医学学科馆员的尝试可以推溯到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医学文献数量的激增,以及由分支学科不断涌现所带来的文献分类的复杂化,医院的专业科研人员获取具有价值的研究信息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医院图书馆传统的以被动式图书管理为主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医学学科馆员的出现,使得医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由被动转向主动,对医院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3医学学科馆员的定位与职责 医学学科馆员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医院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因此从定位来说,学科馆员是医学学科专家的助手和参谋,其主要的职责包括:主动联络医学学科专业人员,了解其信息需求;针对科研工作优化馆藏图书资源;主动向学科专业人员推介馆藏资源,主动通告新资源与新服务;为学科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咨询与技术支持;为医学科研提供定题跟踪服务与文献综述服务。
3医学学科馆员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3.1医学学科馆员对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3.1.1促进医院学术科研水平提升 医院的良性发展,需要依靠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而医学科研水平是构成医院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内容。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文献资源,在目前医学文献数量庞大、分类复杂、可靠性低、重复率大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大量的深加工,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学科馆员由于具有信息专业背景,由其来完成此项工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有价值的科研信息,从而推动医院学术科研水平的提升。
3.1.2促进医院文献信息建设 在学科馆员制度的推动下,科研工作不再是由科研人员一个主体来完成,医院图书馆也不再是被动提供图书管理服务,学科馆员会主动的了解科研人员对于信息文献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优化医院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并为科研人员主动提供信息支持,起到促进科研工作的作用。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医院图书馆也不再以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机构的身份出现,而是主动参与到了科研工作当中,并在与科研工作的紧密合作中,为自身馆藏文献的优化与服务模式的变革带来彻底的革新。
3.1.3促进医院学术科研优化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医学专业的文献资源数量庞大,而且随着分支学科的增加,其专业文献的分类也日趋复杂,加上文献资源重复率攀升、可靠性下降,使得科研工作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文献资源的难度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展、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量。而学科馆员的出现,通过其积极的主动工作,充分了解本医院学科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对目前馆藏资源与大量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分类、试用、评价和筛选,从而优化医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而大大的降低科研工作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的难度、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
3.1.4提供学术科研推介信息 在学科馆员的工作中,不仅要主动的了解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而且要根据本院学科科研的进展情况及研究特点,及时的向科研人员推介学科信息资源,并及时通告医院图书馆的新资源和新服务,做到主动服务于科研工作。如为科研工作提供定题跟踪服务、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利用的培训、提供电子信息资源使用的技术支持、编撰学科专业文献指南等,从而利用持续性的文献资源服务促进科研工作。
3.1.5提供文献咨询服务 除了主动的为医院科研提供图书情报外,学科馆员也需要做好馆藏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使用引导,提供专业的学科文献咨询服务,从而使科研人员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更易于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提供文献资源导航、技术支持、学科文献评价、文献综述服务等辅工作,从而为医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医学学科馆员对科研工作的保障作用
3.2.1参与科研文献资源的建设 医院图书馆作为主要服务于医院科研实践工作的专业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要围绕医院的科研工作进行,特别是要在充分了解本院的学科设置、优势学科及科研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医院科研工作的特点定位,从而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在这方面,学科馆员的作用十分重要,学科馆员通过与医院各科室的深入交流,从学科情况、科研情况及图书馆文献情况出发,以优先满足优势学科与重点科研项目、兼顾一般学科与普通科研项目的原则来配置文献资源,从而建立起符合医院科研特点的文献资源结构,实现以文献资源保障科研工作的目的。
3.2.2建立科研专项信息库 科研专项信息库的建立是医院主动服务于科研工作、保障科研工作进展顺利的有效措施。学科馆员通过建立科研专项信息库,能够彻底的摸清本院各科室的专家情况、现有的科研项目主持人、研究人员及其各自的科研进展,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全面的为在库科研专家提供定题跟踪、文献综述、成果鉴定、专利查新、项目论证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对于专项信息库的建立,首先要摸清本院科研人员基本情况,如职称、联络方式、学术领域、研究方向等等,并通过邮件、QQ、电话等方式保持定期联系,从而及时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服务。此外,信息库还应当保持实时更新,从而使信息库数据更具有参考意义。
3.2.3收集整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数字出版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最主要的文献来源,同时各类最新研究成果往往也会通过网络专业资源予以,而这种更新速度要明显优于纸质传媒。在这种信息传递背景下,医院图书馆必须依靠网络资源进行自身的文献更新,并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科馆员由于具有医学专业与图书情报专业的双重背景,因而就肩负有在极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当中,为本院科研工作搜寻相关医学信息资源的任务。经过学科馆员大量的工作,使得丰富而分散的医学信息按照本院科研工作的特点加以分类、整理,形成信息导航,并及时的给本院科研人员。
3.2.4探索适合医院科研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 对于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来说,不仅有自身的重点科室,而且往往会承担一些国家或省级的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科研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并逐步形成学科馆员与医院科研人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互动式信息服务模式,对于医院的科研不仅起到了保障作用,而且会极大促进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学科馆员在定期与科研人员沟通、了解科研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科研人员也可以就科研中的信息文献需求及时与学科馆员进行沟通,由学科馆员进行及时的回复,在互动中使得学科馆员对科研文献的需求情况更为了解,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3.2.5运用信息技术为科研服务 在网络出版资源与网络信息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图书馆不仅要利用好馆藏数字资源,而且要进一步开拓网络出版资源的购买与馆际互借,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相对于社会图书馆或者高校图书馆而言,医院图书馆由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读者群体相对稳定、具有相近的学科背景与共性的阅读需求,同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与获取能力,这就对于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的设置不仅是为科研提供文献服务,更要求能够将本馆资源、信息技术与科研需求结合起来,使科研人员能够更为方便快捷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2.6带动科研人员信息素养提升 医院科研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但相对于专业从事信息处理的学科馆员而言,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仍然有待提高。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学科馆员保障科研体系,就需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学科馆员通过各种形式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素养的再教育,使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并且能够及时的与学科馆员开展科研互动,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
4提升学科馆员在医院科研中作用的具体对策
4.1学科馆员在医院图书馆的实施现状 从目前国内医院发展学科馆员制度的情况来看,各地发展水平极不均衡,除省级公立医院、教学医院以及地市级公立医院外,大多数医院的图书馆本身就面临生存困境、更谈不上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甚至部分医院由于投入资金少、对图书馆重视不足,将图书馆与病案室合并,导致馆藏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低下、文献业务工作难以开展,更不可能对医院的科研工作产生促进与保障作用。
而某些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医院图书馆,由于对学科馆员的发展重视不足,没有将学科馆员与医院的科研密切挂钩,也就没有在科研方面形成与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学科馆员的互动机制,导致图书馆整体资源与医院科研任务相脱节,图书馆管理仍然固守于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方式也只是被动的单一借阅管理,难以形成对科研工作的促进与保障。
可以说,目前在国内大部分的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仍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医院图书馆也并没有借助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加强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
4.2提升学科馆员作用的具体建议
4.2.1推动学科馆员培养与医学信息研究相结合 医院本身是医疗卫生的第一线实践单位,但医院由于具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因而也必然离不开科研工作的伴随。同时,任何一家具有自身医疗技术特点的医院也需要依靠先进、独创的科研成果来加以支持。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最直接的是提升了医学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运用,从而在当前信息环境下直接支持了医学科研的发展。因此把学科馆员培养放在与医院科研发展相互促进的地位上,重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这是提升学科馆员作用的首要措施。
4.2.2提升医学学科馆员整体素质 学科馆员的设置,本身就兼顾了医学专业背景与图书情报专业特长,然而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使得学科馆员也不可能具备永远无须更新的专业学识与服务能力,因此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也必须不断提升。一方面,学科馆员要努力的培养自身在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新、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学科馆员还需要在医学基础知识、科研专业知识背景方面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并在工作实践中将二者努力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身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促进与信息保障作用。作为医院图书馆自我健康发展的新方向,学科馆员还有义务为图书馆的良性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提供自身的学识支持。
4.2.3加强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的互信机制 在医院科研体系中,科研人员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受信任度,他们在医院体系中更有权威和说服力。而图书馆由于一直以来在医院中都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因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初期,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加深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图情教授的互信,才能使学科馆员制度得到良性发展,受到医院其他群体的认可与重视。这一方面需要学科馆员主动的为医院科研人员、图情教授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文献信息问题,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科研人员、图情教授主动的为学科馆员的辛勤工作进行宣传、支持,使学科馆员的应有地位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2.4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学科馆员即是一种岗位、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制度设计,要保障其高效运作,就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的原则,是合理、高效、切实可行,内容主要是学科馆员的选拔、任用、激励,要充分调动全院对学科馆员的重视,特别是医院领导对于学科馆员制度设立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学科馆员的责权利、完善考评奖惩制度,使得学科馆员制度完善、高效,有力支持医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在配套措施上,主要是完善各科室与学科馆员的联系制度,可以参考图情教授的模式,在各科室中指定业务能力突出、对科研情况了解的科研人员,全力配合学科馆员的工作,同时学科馆员也可以通过与图情教授的联系迅速的开展工作,建立起互信机制。
4.2.5完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针对当前医院图书馆普遍投入力度不足、纸质文献多、电子信息文献资源较少的情况,应当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医院图书馆尽快完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电子文献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与医学相关的信息资源要尽快加大馆藏规模、建立文献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科馆员的工作,使电子信息资源能够更为便捷的为科研人员所利用。从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来说,要将文献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与处理充分的整合,使信息的利用效率更高、获取更为便捷。
5结论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将极大的扭转当前医院图书馆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同时学科馆员将从根本上为医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促进与保障的坚实作用。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意义应当得到医院领导层的重视,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将成为医院图书馆专业化、针对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吴东,鲁重美.浅析我国大型医院规模与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杂志,2011(12).
[2]赵多,于锦霞.医院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实用医药杂志,2006(10).
[3]王秉康,刘红鹰.论医院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意义[J].西南国防医药,2006(5).
医院科研范文5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科研服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与科技高度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医疗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学科前沿进行科研,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掌握有关动态,了解学术动向,从而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浪费。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图书情报工作的主体,承担着为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收集、存贮、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因此必须积极做好资料和信息服务的保障工作。
1为临床提供科研服务的现状
1.1自身意识不够,限制科研服务发展
一直以来,许多医院图书馆在为临床服务时,更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及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存在着“被动服务”的意识,忽略甚至淡忘了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服务的职能。不少医院图书馆难以为较深层次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更勿论参与其中。不少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科研是医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自己的事,与图书馆日常工作无关。这种定位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医院图书馆有限经费的合理分配及日常工作中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水平。
1.2人员素质低下,信息服务水平有限
医院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贫乏,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低下,缺乏科研课题立项参考、信息检索策略、信息加工筛选、信息挖掘创新等科研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导致图书馆与科研部门、临床科室沟通不畅,很多医院图书馆不了解医院每年都有哪些科研立项和科研课题,不能提供科研工作进行所必需的查新服务,更缺少关于科研服务工作的承诺。
1.3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进程缓慢
现代图书馆多以纸质知识信息为收藏对象,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等;而阅读方式主要有办证阅读和馆内阅读两种方式。由于医院图书馆资金和馆舍有限,使知识信息的存储量大大受到了限制;来馆读者受时间和地域影响很大,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大量、及时、便捷的要求,给读者查阅信息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只有实现医院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而当今我国多数医院图书馆还远没有达到建立体系完整、架构清晰、特点突出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环境的水平。
2提高为临床科研服务质量的方式
2.1建立与科研需求相适应的馆藏体系
搞好藏书建设是医院图书馆为科研提供服务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种医学文献资料,加强重点学科的藏书建设,围绕重点学科临床及科研,尽量把各种有代表性的书刊资料收集全,保证其学科资料的新颖性、实用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交叉渗透和相互依存,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体系除了以重点学科为收集重点外,同时要兼顾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料,使藏书结构呈主体交叉多维状态。
2.2充分挖掘各种生物医学信息资源
为临床提供医学科研服务,依靠图书馆有限的书刊文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工具书、检索刊物、期刊累积索引进行检索咨询的同时,还要依托强大的网络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各种标准专利数据库及光盘数据库,这是医院图书馆为临床提供科研服务的重要保障。
2.3提高馆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
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1]。队伍建设是医院图书馆提供科研服务的基础。信息时代对医院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知识、信息资源整序和开发利用的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及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目前医院图书馆馆员离此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的方式,优化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4提供深层次的读者服务
随着读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图书馆应利用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的优势,将科技含量高、流通率较大的英文医学期刊中的最新信息迅速翻译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改变服务的被动性。
2.5协助医务人员做好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贯穿于全部科研工作的主体思想,是指导科研工作各项设计安排的主线。尽管医院图书馆员不能直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但是从所面对的浩如烟海的医学研究文献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是医务人员所不能比拟的。而临床医务人员平时担负着繁重的医疗服务工作,阅读其他学科专业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形式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因而图书馆员的信息优势与医务人员的思维相互碰撞、融合,对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取长补短,有助于科研人员甄选出好的课题。
在选题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
2.6跟踪临床医学科研的全过程
在做好选题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该密切跟踪医院相关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使研究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类似课题的研究现状,以便及时调整研究内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同时,在科研碰到困难时,可通过重新检索和论证,甚至通过网上论坛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解决困难。
科研课题的初步成果是论文。图书馆员可利用自己熟练掌握检索工具的优势,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刊物。科研课题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课题的新颖性,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成果申报等级等。
2.7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医院普遍存在一种重科研成果、重评奖、不重视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的现象,导致科研脱离实际,造成成果转化难、经济效益低、重复性研究多,影响了医院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2]。为此,图书馆应加强情报研究,开展信息调研及定题跟踪服务工作,减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自身价值,使科研可持续发展。
3加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相比,医院图书馆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和馆舍面积有限等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的今天,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成为21世纪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3.1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各地医院、医疗信息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公众网等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已经建立的网络系统,加强网页的功能性,通过链接功能和网络搜索引擎设计,制作栏目齐全、功能完善的网页。除了设置本馆数据库资源、服务项目介绍、学科导航、其他资源链接等栏目外,还应该在页面上设立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直接信息交流的平台,比如馆长信箱、BBS论坛等,这些信息平台将成为图书馆了解大众信息服务需求倾向的主要渠道。
3.2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医院图书馆应加大力度对馆藏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组织与揭示,并传送上网络,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得以共知,这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而数字化对象应针对那些用户需求大、利用率高的文献,既珍贵又无版权问题的文献应优先数字化。这样有选择和评价地开展数字化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需求。
3.3自建特色数据库
由于医院专科和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图书馆在文献采集上都有自己的收藏重点和馆藏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转化为计算机可检索的数据并传输上网,这是当前图书馆将馆藏实现网络化转换的又一方式。特色数据库建设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
3.4加大电子文献采访力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科研事业,医院图书馆除了依靠本馆馆藏资源,还应该进一步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访力度,根据本地教学、科研的需求,合理补充电子文献,从原来单一的静态实体收藏向动态实体收藏与虚拟电子文献收藏并存转化,优化馆藏结构,以满足读者需求。当今高水平的期刊数据库有CHKD、CMCC等,电子图书出版商主要有超星电子图书和国家医学数字图书馆等。通过采买和授权等方式利用Web资源建立虚拟馆藏,将成为医院图书馆突破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发展事业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晓芳.医院图书馆为医疗科研服务的途径[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3)
[2]吴晓明.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图书馆建设,2001(6)
[3]孙谦.论专科医院图书馆与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5(1)
医院科研范文6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控制科研队伍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人员经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科研管理队伍管理水平不高,制约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随着国家、地方财政和医院对医疗科研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医院获得的科研经费成倍增加,而科研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医院的科研管理团队包括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总务部门等,有些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年龄老化,学历不高,新招聘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经验,从医疗护理部门抽调到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缺乏科学研究的实践,无法为科研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各部门之间因沟通不畅,主次不分,经常为科研项目预算、经费使用进度、项目结题等问题产生矛盾。各部门之间不能发挥管理团队的整体优势,不能高效开展工作,从而影响了医院科研管理团队为科研服务的能力。
(二)科研经费监督控制不利
医院科研处、财务部、医院审计机构对科研经费监督不够,科研经费管理控制不到位。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需要预算调整的项目未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导致科研经费预、决算不符。医院财务部门未设置专职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经费,不了解科研项目各节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物资采购无申请单、材料费无明细清单也能入账。医院审计部门对经费管理监督措施乏力,科研项目负责人通常为专家教授或科室主任,他们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权限较大,有些支出项目不经过科研部门和院领导的审批就直接到财务部门报销,并且对经费审查有抵触情绪。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检查科研经费时,对科研管理人员抹不开面子,导致医院内部审计大打折扣,无审计部门的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就更弱了。
(三)科研经费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缺乏高效的手段,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医院非常重视HIS系统的开发,却很少关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少,在研课题项目多,没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辅助,他们只能粗放化管理,注重课题立项管理,忽视科研经费管理,重视科研项目成果管理,忽视科研项目绩效评价。
二、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科研管理团队服务水平
人才是医院科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科研管理团队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科研发展水平。医院应从优秀的科研人员中选拔科研管理人员,补充到科研管理队伍中,他们不仅具有权威性和领导力,还可从宏观到微观,做好医院中远期科研发展规划,同时理顺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团队的培训制度,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掌握了解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及单位制定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还可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经费使用导航和制度汇编了解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流程、财务报销制度等。科研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财务部门应设置懂科研业务流程的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牢固树立为科研一线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我单位在经历了多次科研部门人员调整后建立了以科研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为首的科研管理团队,使科研管理水平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科研水平获得了发展,医院的竞争力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科研经费各环节的管理控制活动,确保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贯彻执行
1、在课题申报环节,重点保证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有效性
医院应适时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切实制定医院科研经费配套办法,向符合医院科研发展方向的项目重点倾斜。科研经费专职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科研项目情况,积极配合项目组测算各环节使用的经费数额,根据单位制度客观的确定国家经费和单位配套经费的比例,科学的编制项目预算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项下的各类支出额度。
2、在课题经费使用环节,重点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流程管理
项目负责人应按照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流程使用经费,经费使用时,首先由使用人填写申请单,科研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审核,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来源审核,经项目负责人或院领导签批后执行;经费报销时,财务部门对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核,经项目负责人或院领导签批后入账。费用签批要科学合理设置审批权限,在预算内开支的经费,一定限额内的项目负责人拥有签批权,超限额的由院领导签批。
3、在科研经费使用中控制预算的执行率
科研管理部门要针对预算偏差提出合理的调整方案,确需调整的科研项目应按规定报委托部门审批。对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组织项目负责人和财务部门沟通协商,并形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得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得到落实。
在课题经费使用环节,还需加强科研物资的管理。科研物资的采购应由医院总务部门按照国家政策统一集中招标采购,总务部门对物资采购的送货单、实物和发票要认真审核,核对无误后将货物转交课题组使用,实验室设一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物资管理,减少科研人员采购物资的负担,提高科研物资的使用效率。
4、在结题环节,重点加强项目决算的编制和结题后科研经费的结转
财务部门专职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应了解科研项目整个过程的经费预算情况,融入到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及时配合项目负责人做好课题决算,预算经费分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的决算时要准确科学的分类填报。对已结题有剩余经费的科研项目医院给予结题项目半年到一年的后续研究期,到期解除限定后按会计制度规定办理结转。
(三)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机制,促进科研经费管理能力的提升
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绩效指标可保证科研项目的成效,使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医院科研部门要制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项目资源、项目管理和科研产出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评价。科研经费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重点考核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率、经费使用情况、经费结余率。通过医院科研项目评价小组综合评定,最终得出每一科研项目的绩效分值,医院将按绩效分值与课题经费配套比例、完成课题奖励挂钩,对绩效分值低的科研项目课题减少下次经费配套比例、减少本课题完成奖励金额直至为零,对绩效分值高的课题要加大奖励力度,并对以后的课题申请经费配套比例给予政策倾斜,逐步形成良性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信息系统,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科研项目信息系统的建立可有效解决医院在研课题多、管理人员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难落实的弊端,能极大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规范科研项目管理的流程,保障科研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模块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包括经费使用导航、预算管理、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结题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会计核算系统和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同步运行,财务信息适时传输到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课题负责人可随时查询自己负责的科研项目财务收支及结余情况,还可查询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掌握预算数与支出数的差异。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可设置业务提醒,提高各环节的管理控制。预算申报时,无财务部门审核意见,系统将提示请财务部门审核,经费使用时,无经费申请单及各环节人员网上签批,系统提示某部门未签批财务无法报销,结题时系统自动提醒需要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需提出申请组织项目验收,经项目主管、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方能对外申报。
三、结束语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通过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项目信息系统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还要通过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来管理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能动性,管好用好科研经费,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实现医院科研水平的跨越,以科研促进医疗的持续发展,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适用新医改下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
参考文献:
[1]蔡秀芳.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9)):79-81
[2]黄小琼.浅析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3(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