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文化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文化的核心

教育文化的核心范文1

特色;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037―01

笔者所在学校把“赏美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追求,“赏贵在发现,美贵在践行”意思是发现美、体验美、践行美,提出“以美立校,和谐育人,为师生的生命美奠基”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塑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以“赏美教育”为核心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对“赏美教育”进一步的解读和深化。

一、特色班级文化异彩纷呈

在进行“赏美教育”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根据每个班的班情,制定了不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学校办学理念,例如“净美班”以“净”作为切入点,践行了“美”,确立了“净美”为其班名,班级口号是“净表净心,以净为美”,班级目标是“厉行净美,美美与共”。在班级理念的形成中,班主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本班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高贵品质。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从“净面容”、“净衣着”、“净言语”、“净行为”、“净心灵”五个方面来践行“净美”,希望本班学生能够以“镜子”正衣冠,以此来“净面容”“净衣着”;以“文明用语”来“净言语”;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净行为”;以“阅读优秀的课外图书”来“净化心灵”。

除此之外“赏美教育”特色班级还有展现艺术特长的“艺美班”、以劳为美的“劳美班”、盛开礼仪之花的“礼美班”、讲究行为美的“行美班”、以德为贵的“德美班”、倡勤劳刻苦的“勤美班”、与人为善的“善美班”等,班级文化的“小美”铸就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大美”。

二、特色班级显性文化让个性张扬

在班级显性文化建设中,除有学校统一要求的“图书角”、“三表栏”、“卫生角”和“荣誉栏”,更有个性化布置。如“净美班”以一幅荷花图诠释了班级理念,以此为背景,呈现出了独有的“镜子”文化,在教室里挂起了一面“净面容”、“净衣着”的镜子,学生在进教室后形成了整理衣着的好习惯;将教室后面的白板当成了一面大“镜子”,为其用粉色卡纸镶了“镜框”,在这面“镜子”中呈现了四个小“镜子”,分别为“净行为”的“净美公约”、时时警醒学生的“净美誓词”、争做“净美”公民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书净心的读书资料卡;教室里的第三面“镜子”是导学生前行的“净美”周评比栏,各组的组长会根据组员的表现从“净面容”、“净衣着”、“净言语”、“净行为”、“净心灵”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比栏的周评价结果进行累积,学期末评选出“净美之星”进行表彰奖励。

这种处处体现班级文化理念的显性布置,装点了教室,形成了一种外在美,却也彰显了各班特色班级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各班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三、特色班级文化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班级文化的特色除了显性文化的呈现,更有隐性文化的浸润,隐性文化的载体就是活动。我校各班借助主题班队会、庆元旦经典诵读等特色活动深化各班班级理念,使特色班级文化臻于完善,如,“净美班”的“诵读经典、净化心灵、孝在我心”、“漫步诗园净心灵辞旧迎新庆元旦”等主题队会和“走近诗词朗诵比赛”“净美在行动”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净化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灵,使其向“净美”不断迈进;“墨美班”的“读书资料卡展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好书推荐会”等活动扬起了学生读书的风帆。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艺体节上,展示各班班级文化特色的节目表演更是新颖独特、精彩绝伦。“礼美班”的“文明礼仪在心中”手语操、“体美班”的“健美形体拳”等将班级文化做了精彩的展示。“润物无声”的活动中使得班级文化渗透在了每一个学生心中,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孩子们睁开了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互相学习着、践行着。为了及时总结展示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亮点,各班编写了《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手册》与《特色中队活动手册》。

教育文化的核心范文2

一、情感熏陶:

红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情感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因而,消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隔阂、获得教育对象的情感共识、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运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维度,红色文化只有联系、融入、植根于大学生生活,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外,本文将大学生生活细化为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以更深入地展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一)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于生活的高深理论,也不是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而是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精练概括和通俗表达,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适用于社会生活。因而,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于社会生活,利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通性,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动有趣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红色事迹、震撼人心的红色遗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素材制作成多样化的文字教育资料、影像教育资料、网络教育资料,通过教学教材、报刊书籍、社会活动、电视电影、宣传广告等方式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娱乐生活中去,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二) 红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强大学生价值认知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同样,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和社会教化。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体,一个个体的道德人格势必影响其道德观念。譬如,在资本主义道德涵养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则难以形成、甚至会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通过红色历史的学习、红色事迹的感染、红色人物的感召、红色精神的弘扬,借助红色文化调节大学生道德冲突、化解大学生道德矛盾、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人格,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三) 红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学生价值观念确立的生活领域。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转移过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精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起来; 扩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盖面、影响面,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丰富精神世界,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精神食粮,从而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理性教化:

红色文化着力于教育、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情感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暂时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无法替代持久性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通过理性教化,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 一) 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确立价值目标我国的红色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奋斗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亲身实践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凝聚着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价值目标的坚持、对个人生死的淡然、对艰苦环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都是极具教育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对的信仰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先进典型的塑造,加强对红色精神的解读。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红色历史的史料中探求红色精神的内涵,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深思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红色精神的内心认同,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 二) 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指导大学生做出价值判断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够引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信息交流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不同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历史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三) 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响大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写照,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人物品格必将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感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让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净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统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道德伦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帮助。

三、实践养成:

红色文化贯彻于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仅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沟通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一) 以沟通实践拓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不是单纯地宣传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来面目。我们应当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允许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这就需要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红色文化在归属情感、明辨是非、增进共识、整合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红色文化架起主流价值观念和非主流价值观念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鉴别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从而拓展宣传广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统摄力。

教育文化的核心范文3

论文摘要:教师文化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和外延的教育行业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作为从事教育者角色的职业价值观,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职业意识控制下的职业理想选择、职业行为规范以及职业影响的辐射等方面。从教师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引导、凝聚、激励、约束等内在功能与协调、辐射等外在功能往往是同时呈现的。教师文化的结构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诸系统方面是既独立存在又融合共长的。

一个社会职业群体的发展和群体成员自身价值的进发,是离不开文化支撑的。就一种职业而言,其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内从业者经过反复实践所形成的并为群体成员所秉持的特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情操等内在品质的精神统一体以及从事职业活动所遵循的相应行为准则。文化赋予职业以灵魂,职业一旦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便会成为每一个职业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性”发生的动力来源。就此而言,教师文化应是反映教师对服务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职业操守并为广大教师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行业文化和群体文化。

就笔者目前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学者研究教师文化的学术视角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取向:一是按照文化的某种分类标准,对教师文化进行对应式的分类研究。如关于教师物质文化、教师制度文化和教师精神文化的研究,关于教师显性文化和教师隐性文化的研究等。二是通过理论借用的方法,用某种文化理论(大多是西方的文化理论)来研究作为文化现象一个子系统的教师文化。如以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特的“文化四维度理论”来研究教师文化的特征,用美国当代理论家詹姆逊(Fredric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来研究教师文化的社会适应性等。三是从微观的层面上具体研究和教师活动有关的文化现象。如关于教师言语文化的研究,关于教师交往文化的研究等。但问题是,假如一个研究没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关注研究对象本身所涵意义的话,难免会给人一种概念上游离不定的摇摆感觉。因此,本文就拟从教师文化的核心、功能和结构三个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关于教师文化的核心

文化是价值化的社会体系。社会上的各种职业都有一定的价值,不同的职业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内容。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追求和向往的心理倾向就是其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values)。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价值评价体系,对一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情感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影响到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就,甚至影响到其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人生理想实现的程度。国外很多相关研究的结论也表明: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结果之问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有人(如Vernon、Lindsey、Sagie·A)就把它看作是具有动机性作用的一个激励因子。还有人(如French Kahn)则把它描述成具有通过物体、行为或事件的状态来激励目标指向行为的能力。

教师职业是一个具有独特劳动对象,独特劳动过程,独特劳动价值和独特评价标准的社会性职业。“教师承担的诸种角色及其表现,使得教师的思想、态度、行为、价值取向等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成为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式。”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之所以是教师文化得以形成和巩固的基础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它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哲学层面决定并反映着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表现,是教师以某种状态从事职业活动的精神主轴和动机调适器。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主要通过教师的职业理念和人文素养表现出来。它主要解决教师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进行教育实践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其精神层面上的从教理念,还影响到其行为层面上的教师职业修养和行为规范。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自觉而充分的体验教育活动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教师成为自觉创造其职业生命意义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从而也有助于教师文化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它是形成并影响与教师文化相关的其他文化诸方面的精神之根。

教师职业价值观之所以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还在于其对学校内部的学生文化、校园文化、交往文化等方面的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甚至是其中的某种文化特质形成的重要精神来源。在一所学校中,一个无法做到“慎重师道”的教师群体很难赢得社会和学生的尊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向上和向善,对学生文化的道德要求必须首先成为对教师文化的道德要求,并由教师率先做到。没有教师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校德育和高水平的校园文化。

第三,它是增强教师文化社会影响力和传播辐射力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教师职业以外,一般的职业道德规范只涉及工作行为和工作角色,并不涉及从业人员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生活,也不涉及他们纯粹作为公民的社会公共生活。但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其他专业从业人员还是有所不同的。在一个社会结构分层系统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教师总是以理性为宗旨,以社会良心自居,以发现自然与社会的普遍法则与价值为己任的独立群体。教师在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缺陷一旦暴露给公众,他就部分或全部地丧失了职业生活最需要的信任力量和支持力量。

二、关于教师文化的功能

对教师文化具有的多种功能,我们可以从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内在功能

1.引导功能。不论是国家、民族、社会还是行业、个人都应有其文化作为指引方向,一个没有文化指引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的道理,离开了文化指引的行业和个人也就失去了其发展的方向。教师文化既反映了教师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又反映了教师行业整体的共有价值观和共同理想,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教师个体在工作内外对某个方向作专门的注意,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自然而然地引导到某种默认境界和规范标准上来。好的教师文化对于整个教师行业、教育行业乃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精神导向作用,反之,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具有相反的引导作用。

2.凝聚功能。在社会文化体系中,能将个体凝聚起来的主要是特定的心理力量而不是物质的力量。教师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极强心理凝聚力量的文化范型。应当说,凝聚功能是教师文化最显著的功能。它通过一个共同的职业价值观来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而使其产生群体归属感、职业认同感和从业自豪感,使教师间不断的进行沟通、交流,将每个教师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学校所设立与追求的同一目标和同一方向,并为这个目标和方向协同努力,从而使他们围绕共同理想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业意识。同时,教师文化还能沟通教师之间的思想感情,融合教师的理想、信念,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全体教师凝聚成一个协调有机的紧密型道德共同体,进而使得教师队伍整体上能够得到均衡发展。团结起来的教师才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建立在团结基础上的教师文化才能汇集全体教师的聪明和智慧,才能使彼此产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组织荣誉感及共同的责任心。

3.激励功能。学校的活力最终来源于教师个人能力的发挥,实质上也就是教师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教师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其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激励因素。当它被教师接受并融合在内心深处,便会引导教师主动自觉地理解、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积极认同和崇尚学校提倡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范,从而激发出所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教师文化激励功能的发挥,在教师身上就表现为发乎内心地产生出职业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就会不由自主地洋溢着一种对教师事业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言谈举止中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教师特具的人文气质,就会很自然地以教育智慧去实践理想,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去从事“育人”的教育服务工作。

4.约束功能。教师文化既有对教师行为模式的硬性约束,更强调以一种无形的精神、价值观和教师的优良传统等因素形成心理上的软约束。教师文化作用于每个成员,能够规范每个成员的言行、价值趋向几工作风格,这也是教师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教师文化就象一部不成文的、难以具体化和难以被察觉的行动宪法。个人所有的道德规章及行为指向都以其为发生源,并在它的框架下运行和调控。譬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论他们在道德意义上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也不论是家境优越的学生还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教师都不能凭其本人之好恶而决定其工作态度。因此,教师文化中所包含的种种规范都会逐步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习惯性依赖,进而在其工作过程中自然的使其行为符合规范的要求,真正达到自律而不致有失偏颇。 5.发展功能。教师文化对教师个体发展作用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职业意识的自我觉醒。优越的教师文化不仅能够促进教师自我人格锻造的速度加快和质量提升,同时也能够客观的促进教师所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教师都把追逐眼前利益、追求享受等放在首位,甚至形成这样一种氛围,那么这个学校注定不会有所发展,甚至会走向衰退。在这样的集体中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教师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学者就提出了“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观点。

(二)外在功能

1.协调功能。教师文化使得学校不再单纯是教师共同工作的场所,而是若干教师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组织体。只要通过教师文化的传播与完善,在学校内部形成了纵向与横向的沟通与交流通道,就有助于学校内部分歧与矛盾的解决。如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教师文化网络,可以使学校的全体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很自然地取得价值观上的共识、心理上的共鸣、情感上的沟通,教师也会比较自觉的将管理者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渗透到自己头脑中,并最终趋同而达成一致。同时,在学校各业务部门之间,在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由于教师文化的存在与协调,也很容易形成一个和谐、良好的沟通氛围,建立一个善解人意、高水准的交流平台。另外,教师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也必然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通过它也能够协调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和谐一致,共融共进。

2.辐射功能。一种优越的凝聚着无穷智慧的文化一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不但影响类似的社会活动群体,也能够逐渐影响相关行业文化的建设,甚至有人把它称之为文化的生产力。教师文化的辐射功能和其他功能相比更具有积极的社会性。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服务精神向社会传播教师文化的先进理念和高尚价值体系,并辐射到教师以外的领域,从而对整个社会风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最广泛的教育学意义上看,教师的言行举止不断地传递着一种文化,也不断再生产着一种文化,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教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更容易成为其他职业群体效仿和参照的对象。从现象上看,教师群体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话语方式和行动规范,他们这样的表现又往往与社会道德的上限要求是一致的,因而也就最有可能成为影响其他群体的文化代表。

三、关于教师文化的结构

教师文化包括了教师的理念、教师的道德规范、教师的内在修养等内容结构体系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形式结构体系,且其内部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对应方式。

1.精神义化系统。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服务过程中,受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长期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相对于教师文化系统的其他层次来说,它居于核心位置。它体现了教师在长期教育服务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并深深的根植于教师的心里,通过一定的文化网络呈现出来,继而得到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系统能对教师的精神面貌产生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行为文化来促进物质文化的增长。

2.制度文化系统。所谓教师制度文化,是围绕教育核心价值观,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综合。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源”,制度是“流”。制度文化存在之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价值观之“源”转化为制度之“流”的必要过程。教师制度文化系统是教师文化以及整个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制度直接决定着良好的教师文化形成的速度和发展的质量,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制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文化稳固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则直接影响着教师文化的社会声誉,教师的权利保障和申诉制度则直接影响着教师文化的社会吸引力。

3.行为文化系统。教师行为文化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人际关系、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特有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行业风气、教师精神面貌、师生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教师教育精神、职业价值观的折射。秀外慧中的言谈举止,启迪智慧的思想交流,准确清晰的语言与文字表达,漂亮的书法等,都与教师的行为文化有关,实际上也就是教育文化精神通过教师行为的外化反映。

教育文化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秦素粉(1981-),女,河南漯河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比较教育。(重庆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水利高职院校学生水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36-03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之母,润泽万物,孕育文明。中华文明发源于水资源丰富的江河流域,人们在用水与治水的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水文化遗产,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于水利建设一线、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的水利类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水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水文化及水文化教育的内涵

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加以研究,是1988年10月在蚌埠召开的淮河流域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水文化是水与文化的联姻,有着丰富的内涵,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诠释。文中的水文化主要是指广义上的水文化,即全社会以水为载体共同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及制度、习俗等在内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文化形态上看,水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精神文化是全社会及水利行业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水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水文化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各种水文化方面(包括各种形态的水文化)影响的教育,以把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在水利高职院校开展的水文化教育,教育对象具有特定性,受教育环境有着天然的优越性,施教者具有相对的专业性。这为水利高职院校实施水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水利高职院校开展水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已有研究表明,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昌工程学院是本科高校中水文化教育研究和实施的先行者,高职院校中浙江水电专科学校、安徽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水文化教育的效果相对显著。但整体来说,水利高等院校能够卓有成效地实施水文化教育的并不多,多数院校尚未构建起完整的水文化教育体系。

(一)开展水文化教育,是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场所,优秀的文化也是培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类灿烂的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当今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院校加强水文化教育与研究,培育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既是建设“人文校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充分利用水文化资源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的重要形式。水利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水利建设一线输送人才的重任,开展水文化教育对培养21世纪现代水利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教育,是水利专业学生素质提高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水利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水利情怀和“献身、求实、负责”的现代水利精神,培养学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行业思想、“科教兴水”的行业职责。加强水文化教育与实践,实行文理科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既可以拓宽水利水电类专业的学科领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又可以向人文社科的研究方向拓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水利工作发展提供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水文化教育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增强水利事业接班人的认同感、归属感,既能承接历史,又能面向未来,既能凝心聚力,又能居安思危,使广大学生始终以水利发展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三)水文化教育的开展,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提升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水文化教育是水利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水利高职院校的主流价值观和办学方向。加强校园水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彰显学校的水利特色、提升校园的人文氛围,更是确立一种育人理念、营造一种育人环境。水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却因其自由而富于力量的秉性被看做是理想人格的象征,并被广泛地用于喻人、喻性、喻德、喻道。在先哲那里,水不再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意义,并上升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政之道有“拯救黎民于水火”,交友之道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修身之道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人之道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利院校的学生需要具备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水的这些品质恰恰可以成为水利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把水文化与水利学校文化结合是再恰当不过的。例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上善若水、学竞江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训“博于问学,笃于务实”、办学宗旨“弘扬水文化,培育水利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训“守诚、求新、创业、修能”,南昌工程学院校训“自强不息、格物致知”,无不蕴涵着水利精神。

(四)水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助于科学利用水资源

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所以说人水和谐是水文化的核心。只有深入了解水,人们才能亲近水、保护水、爱惜水,从而实现人水和谐。水利院校学生是水利行业的后备人才,通过水文化教育要让他们懂得科学治水原理和人水和谐理念。例如,都江堰布置无坝引水枢纽,调节水流的“鱼嘴”分流工程。通过水文化教育,要让他们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水困扰。通过水文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爱水、惜水”的情怀和“亲水、乐水”的情操,提升其环保意识,促使其科学地利用水资源。

三、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内容

开展水文化教育是水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结构具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精神文化是灵魂”。水文化教育则主要是围绕物态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和行为水文化而开展的。

(一)物态水文化使文化显于形

物态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比较直观的水文化,大致包括水形态、水环境、水工程、水工具等。水的不同相态寄托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古代的诗人词匠常常临水而歌、临渊赋诗;水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耕作需要水的灌溉,人们的饮食需要水的调和;水工程和水工具则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成就。水利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天然的水以及水利人创造的水工程、水工具等,将其作为水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理论知识与物态的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其思想认识,鼓励他们为成为新一代水利人而努力。另外,水利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例如,黄河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建造了一座人工堆砌的瀑布,飞流直下,甚为壮观;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则四面环水,校园内有河道,图书楼是水电站造型,体育馆是流水型设计。这些有形的水文化足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幻化于行。

(二)精神水文化使文化化于心

精神水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在长期的水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和一笔精神财富,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精神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文艺、水著作、水风俗等,是水利人在长期亲水、管水、治水等实践活动过程中悟出水的启示而形成的作品,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积淀为水利人的精神,演变为现代水利精神,即“献身、求实、负责”。这些著作抑或是水利精神在无形中激励着代代水利人,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水利事业。因此,精神水文化尤其是水著作、水文艺应该成为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励学生为现代水利事业而努力,使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

(三)行为水文化使文化融于性

行为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等方面营造起来的的文化。例如,学校进行的水利教育,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水工程管理中的治水文化行为、管水文化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爱水、亲水、惜水及人水和谐的文化行为等。水利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水文化教育,培养他们水利工程行业治水、管水的技能,使他们在日常行为生活中养成亲水、爱水、惜水的习惯。通过行为水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上善若水的性情,使他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能以水文化为指导并且贯彻始终。

四、水利高职院校实施水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校独具水利特色的校园环境

水利高职院校在学校建筑和校园景观上要充分体现水文化,既展现出水文化的历史,又充分体现现代水利技术,并且充分利用校园已有水利设施建筑实训场和水利模型,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在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耳濡目染水文化的历史变迁,沐浴古代和现代水利人的丰功伟绩,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将水文化作为水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开展爱校爱水的活动以及与水相关的文化文艺活动,在校风校训中融入水文化。通过水利先哲的传世作品和伟大形象、校园内有特色的水文化符号等隐性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水利精神的熏陶。

(二)发挥教育科研对水文化教育的主力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内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要坚持将水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进行宣传,高度重视水文化宣传推广活动。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正式的知识文化传承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即课内文化教育与课外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它有着内化于心的行为上的约束力,注重学生品质的提升。

要落实水文化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在课堂中开设水文化系列选修课程。例如,《水与艺术》《水与人类文明》《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结合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在学生心中播下扎根水利、发展水利的种子,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水文化行为习惯。另外,水利高职院校应组织力量编写相关的内部实用型教材,加强教材建设;建立水科学研究所,组织科研团队,深入开展水文化研究,构建水文化教育研究的师资队伍。全院师生齐心协力,将水文化教育落实在行动上。

其次,要高度重视水文化教育的宣传,积极发挥课外教育的作用。每年新生入学时,举办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新生入学教育,以水利知识趣味问答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大一新生灌输学校博大、深厚的水文化特色教育,为学生开启大学生涯意义重大的第一课。在每年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中,策划规模较大的水利百科知识竞赛,使学生切身体会开展水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在学习的基础上将“献身、负责、求实”升华为自身的精神境界。为促进学生对水文化的深刻认识并付诸行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创办水文化创意研究室,由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大量极具特色的水文化产品并向社会宣传。

(三)注重培养学生献身水利的精神

水利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对水利事业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一方面,可以邀请一线水利专家和优秀的校友现身说法,使学生了解水利行业的艰苦和伟大,使作为未来水利人的他们对“水”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水景观、考察各流域水利工程、采访杰出水利人,增强他们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另外,还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让学生参与水资源调研、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及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一些实践考察活动,让他们切身感悟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及水利事业的责任重大,培养学生知水、乐水、爱水的博大情怀。

(四)加强对水文化教育的舆论宣传

水利高职院校要充分依托各种媒介,如校园网、校报、文化橱窗、水文化特色书架等,营造浓厚的水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在校园网或校报上开设水文化研究专栏,通过水文化的相关知识、刊登水文化研究的动态等有力地宣传水文化,并且将其建设为水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争取利用学院水利特色文化资源,建立起数字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水利文化科技馆,采用虚拟现实和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出水利改革与发展、水生态、水文化、科教兴水等方面的声像、图片资料,陈列关于水文化的历史资料以及有关水利专家突出事迹的文献等,使受众可以直观生动地了解水利建设、水生态和水利科技。同时,以长江流域水系、重庆市江河水系等实体建筑或视频来展示中国的水资源、千百万年来水利的发展和水的演变过程,使大家能够形象地了解整个过程。另外,通过特色文化橱窗和特色书架,给学生营造一种特色的水文化氛围,使水文化教育贯穿于他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汪小布.水文化教育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思考与尝试[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张建平.论水利院校学生水文化素质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02(2).

[3]曹琳.先秦哲学“水”观念述论[DB/OL]./kns50/detail.aspx? dbname=CMFD2005&filename=2004124033.nh,2004-10-19.

[4]张建平.论水利院校学生水文化素质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02(2).

教育文化的核心范文5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1.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人格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首要!让大学生:

(1)懂得尊重。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尊。以自尊获取他人尊重,是魅力。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生活中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友情。

(2)诚实守信。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出现在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之中,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立身之本,是高尚人格的根本准则,更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走入社会,走入市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大学生要做到真诚待人、诚信考试、诚信就业。

(3)正直友善。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正直善良,拥有博大的胸怀,仁厚宽和的内心,不斤斤计较个人小的得失,对任何事物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为人处世既心态平和又坚持原则,品行端正,光明磊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

对人友善就是不苛责外在的世界,只叩问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对自己要求多一些,对身边之心的人就会友善。有一颗包容的心,“不怨天,不尤人”,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具有“同情”之心。

(4)谦逊恭谨。谦虚不仅仅是一种品行,一种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作为大学生,不应自高自大,应该善于从一些优秀的人身上发现闪光的品格。

2.培养高尚的情操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外部言行的文明文雅,还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培养内在的高尚志趣和情操,两者内外谐调,相辅相成。

(1)志趣高雅。大学生应志趣高雅。青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够完善人生,建立科学健康的价值取向,可以受益终生。

(2)人文情怀。人文修养和人文知识是有差别的。一个真正拥有人文情怀而坦率真诚的人,会思考,会审视,会叩问,会内省,一切以“人”为终极关怀。儒学思想重视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来被认出为是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传承优秀文化,确立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信念,有理想,学会思考,拥有智慧,这些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1.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课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十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大学生德育大纲要求,按年级、教育主题等设计入学适应、文明修身、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感恩、诚信等六个传统文化教育系列,结合学生专业,构建班会课程,在班会课堂内外探寻有效的实施途径。

(1)主题:文明修身。目的:了解传统文化中“礼”、“修身明德”等重要思想,从自身做起,传递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2)感恩。主题:心存感恩,成就阳光人生。目的:学生了解认识传统文化中“孝”、“仁”的思想。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鼓励学生表达感恩之情,学会善待、宽容他人,促进班级建设。

(3)民族精神。主题:任历史的车轮向前,爱国之心永在我心。目的:让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中“忠”、“义”的思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提高爱国主义觉悟。

2.儒家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知识讲座和文化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钱耕森先生讲学。著名哲学家钱耕森先生的题为《大哲张岱年先生一生受用无尽的家风家教》讲座。钱先生以张岱年先生的家风家教为主题,结合社会现实,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了一场自觉、自省、自立、自强的教育。从张岱年先生的学问、人品、学术、性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为学生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打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2)滕文生会长应邀来衡考察。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先生一行来到衡水,对我市地域文化进行考察。滕会长认为,当今社会中存在有些青少年信仰缺失、价值观偏颇等问题,非常迫切和有必要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儒学文化的熏陶,重树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倡导的价值观。此次考察活动对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问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3)六小龄童专题讲座。国家一级演员、《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老师应邀作了题为《品读西游文化,共享人生真经》的主题讲座。章金莱老师身上的那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猴王精神”,也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大学生。

(4)郑万耕教授专题讲座。著名易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郑万耕教授应邀以“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为题作专场讲座。郑教授以其高广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哲学智慧奉献了一场精美的文化盛宴。

3.专业教师专题讲座

邀请专业教师进行传统文化专题知识讲座。辅导员在班会课程体系中也逐步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班会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专题讲座、传统文化活动和班会课程相结合,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教育文化的核心范文6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文化的发展

教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的教学中,革新了教师原有的文化,推动了教师文化的新发展。

1 试卷文化的演变促进了教师命题艺术的发展

20年前,教师用钢板刻字来完成学生的试卷。钢板刻字技术要求很高:字要刻得端正,大小要匀称,轻重要适度。最难刻的是地理的空白地图,刻得太轻。印刷出来就不清楚,刻得太重,会刻破纸。每次刻一张蜡纸大约需要2~3个小时,有时好不容易刻好了一张蜡纸,因印刷放的位置不好,皱了、印的张数过多或油印的用力度不均匀都有可能使蜡纸损破。有时候考试,学生会抱怨因试卷问题而影响他成绩的发挥。后来用铅字打印,教师虽然省力了不少,但打字的蜡纸不如手刻的蜡纸效果好,印刷时经常皱了,假如班级数多,一张试卷要打好几份备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教师刻写试卷得到解放。教育信息化的运用,不仅使教师可以考虑到卷面的安排合理、整洁,更是讲究了浓浓的试卷文化。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发挥良好的水平,在题目前用了一些激励性语言和指导性语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有的鞭策学生“失败在知识方面不可怕,失败在习惯方面又不觉醒最可怕”:有的督促学生“不经过思考的问题是假问题,让思考成为习惯”。试卷不再是冷冰冰的了,它变得有一点温情,有一点可爱了。试卷文化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老师的爱生之情在试卷上不再是红红的对号或错号,批阅之后的评价性语言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了诚恳的指导。因此,每当教师命题结束时,总要写上几句勉励的语言。可见,教师不仅要学会打字、命题、绘图,还要会写试卷心语。

2 课堂文化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观靠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每当课堂要用到地图,就要把准备好的地图用图钉或小型的磁铁固定好,教室里电风扇或外面来的风吹来,地图就飘落在地;布置作业或课堂演练习题,会事先将练习题抄在小黑板上,如果小黑板太小抄不下,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抄;因为有的教师字体潦草或写得不规范,会给学生的抄写造成困难。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师选择各种新型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活动,推动了教学的革命,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下教师探索的课题之一。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辩论赛,再现历史情景、社会热点等,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从而构建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在教育信息化运用到课堂的优势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3 教研文化的变化扩大了教师学习的空间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可以适用于远程,也可以适应于近程,与传统教学活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可交流性强、受众面广,能有效扩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传统教研方式受客观条件制约,很难实现为所有教师个体提供所需,只能归纳共性的重点的内容进行研究。新课程环境下,教学内容综合化突出、教学方式个性化,使得教师们急需一种因人而异,各取所需的教学研究方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网络教研具有传统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受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可以用视频、博客、QQ等网络工具,当堂提供理论学习的材料,直接把学习的体会或收获跟帖在博客上,随时记录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等等。这种信息化的教研活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宽的专业发展平台。

网络教研最大的魅力在于,突破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局限。有的教师个人建立了博客,利用博客这个平台,记录和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用博客备课、进行教学研究、记录个案、反思教学和讨论问题。上传后,会与同伴发生思想碰撞,碰撞的越多思考的就会越多,思考的越多收获也就会越多。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还通过DE――LIGHT5.0远程交互式教学平台,使一些集团化的学校、对口结对的异地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实时同步观看到对方的课堂场景,从而把身处不同的班级的学生合二为一在同一个“课堂”里。网络教研活动,它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工作、交流的平台。

4 学生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教师课堂智慧的运用

“学生文化”代表着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蕴涵着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文化包括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生社团文化、学生特色文化等。过去学生有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教教师和同学。笔者记得的那年,为了买到一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丛书,从乡下几次跑到城里的新华书店都没买到。当年,在复习中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只能搁浅,等到有多个问题时才跑到20里以外的母校请教自己的老师。网络文化进入学生的视野后,学生文化的外延扩大了。现在的学生无论是遇到一般的问题还是较难的问题,不用花时间跑到老师家或学校里问,自己可以通过网络上找解题的方法,更不用说运用电话咨询老师和同学。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畅。在网上可以利用BBS、E-mail等网络工具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讨论问题,形成交互式学习。还可登陆相应站点,进行自学辅导、作业测验、升学模拟考试,等等。网络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在网络教育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的关系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交往逐步由直接走向间接,失去了传统单一靠老师的依赖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应花在

如何传授学习的技巧上。夏江萍说“学生文化是一种从局限向精致过渡的发展中的文化,学生思维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信仰带有盲从性,其态度也常伴有浓厚的感彩。这种未成熟、低层次的文化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让学生文化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

5 家校文化的生成改进了教师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传统的教师采用“登门家访”或家长“登门造访”,现在已行不通了,因为现在的教师和家长一样忙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广开沟通渠道。如家长和教师通过电子邮箱相互沟通;通过手机发送信息;有的教师和家长还约好,每个周末7时通过QQ聊天交流、互动。这些都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信息技术普及到每个家庭之后,给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带来了便利:一是双方节省了路上的时间;二是避免学生不喜欢教师到家里的尴尬:三是避免出现有些家长很好客,教师常被弄得去留两难的情形。现代信息技术下,家长和老师虽然不是真正的“面对面”,但通过这些方式的家校互动,可以让文明之风、廉洁之风在学生与家长之间传递、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传递。

二、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的耦合

教师专业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师文化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文化的发展。

1 教师文化多元性促进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人生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面临一个“聚变与适应”的阶段。信息背景下的教师文化不仅是指教师的学历、知识面、能力水平诸方面,而是教师全方面共生文化的体现。教师的文化底蕴决定着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因此,当代教师文化的重建是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层次发展的,教师文化的发展最终能够促进教师成为一个教育变革、课程变革的主体,最终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有内涵的“文化人”。

教育信息化促成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教师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知识的自我扩张迁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应用、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应全面不断地深入学习,更新思维理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才能更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师文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又决定了教师文化发展。不同方式的知识管理和组织设计,可能更新教师文化,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也可能压制教师文化,导致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一种旁观漠视的态度。教师文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动态的相互适应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实现经验交流和研训合作,以信息化的教师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促进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网络教研所营造的教师文化,在内容上,教师除了可以在学校内部继续与同事切磋交流,如教学叙事、教学反思等,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网络与外界同行和专家交流:在形式上,除了参加校内教研组、备课组以外,还可以加入网络社群,与知名的教育家对话,获得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撑。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文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