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设计定位分析

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文1

关键词:旅游地;景观设计;场所依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鉴于当前旅游地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多蕴含在景观生态学中,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已有的概念体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景观指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它由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相互作用的斑块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在广泛和一般意义上可把景观理解为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水、植被、动物及人类活动的完整组合而形成的空间异质性的自然综合体。旅游地景观设计(或称为旅游地景观规划)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上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进行的一种规划。

1 场所依赖的基本概念

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场所依赖的反映。围绕着场所依赖,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3个概念:1)恋地情结是人与场所之间形成的感情联系,这种感情联系是人对地方的关系、感知、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总和;2)场所感知是人与自然以某种美妙的体验为中心的结合,这种感知和意识往往集中于某些地点的特别设施,带着强大的情绪和心理联系,深刻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使得在该地点所进行的所有活动似乎都充满了意义;3)场所依赖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从概念的描述进行分析,3个概念基本一致,包含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描述的是人与地的关系,强调这种关系是人与地的感情联系,强调这种感情联系的来源,如价值观、认知等。

2 基于场所依赖的旅游地景观设计

2.1 旅游地景观设计应考虑场所依赖

对某个场所产生依赖的人会对这个场所贡献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场所依赖是产生重游的主要动机;场所认同的增加会减少休闲者付费使用资源的反感,会增进对该场所管理费用支出的认同。因此,旅游地景观设计所营造的景观场如果能够使游客产生场所依赖,或者能够进一步加强忠诚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游客将会贡献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并产生重游动机;同时,推行门票提价和维修改造部分区域也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反之,如果景观设计不能使游客形成场所依赖,则不能吸引游客重游;如果景观设计降低了忠诚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则会导致游客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游客会选择另觅游憩之所;对于已经形成较强场所依赖的游客,原有旅游地的变化会使其感到愤怒,甚至会组织起来对旅游地的维修改造进行抵制。旅游地景观设计营造的场所依赖与游客忠诚度的关系。

同理,对于旅游地的社区居民,更应该考虑到他们对长期生活地区的场所依赖,谨慎设计,以获得社区的支持。因此,不管是待开发的处女地,还是已经成型的旅游景区,景观设计一定要考虑场所依赖。

2.2 以场所依赖理论指导旅游地景观设计

2.2.1 将场所依赖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指导思想

在景观设计前,应先完成前期策划,确立项目的主题和完成市场定位分析,只有确立了项目的定位和主题,才能确定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方向,才能进行项目景观的概念设计和后续工作。项目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以及景观设计指导思想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场所依赖。对于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应充分考虑社区已有的场所依赖,使其开发不受抵制;同时,应考虑如何才能使将来的游客形成场所依赖,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此外,对于拟进行维修的旅游地,应充分考虑已经形成场所依赖的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感受,使维修工作能顺利进行;同时也要考虑景观设计吸引新游客的程度。在适应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景观需与建筑、场所融为一体,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同时景观可增加建筑的品位与内涵,建筑和景观等人工符号加深场所感知,逐渐形成场所认同,进而使游客形成场所依赖。

2.2.2 前期调查工作增加场所依赖水平调查 在传统的景观设计流程中,景观设计之前有前期调查阶段,设计方应做好以下工作:了解土地自然特性、发展因素和策划营销报告,总结景观设计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这些工作是搞好景区景观设计的前提。引入场所依赖理念后,前期调查中需增加场所依赖水平评估项目,具体包括社区居民的场所依赖水平、历史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和忠诚游客的场所依赖水平。只有充分了解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场所依赖水平,才能使景观设计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并带来预期的收益。

2.2.3 具体设计工作考虑场所依赖

景观设计要塑造场所依赖,首先必须进行场地分析,即在景观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地脉,指地形、气候、植被、水土等自然要素)与人文环境(人脉,指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第二,进行主题定位,即在场地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旅游景区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炼出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此主题就是旅游景区景观场营造的依据。第三,进行功能分区,旅游景区功能分区涉及两个层次,一是游览区和旅游服务接待区的划分,二是游览区和旅游服务区内部的细分。第四,景观要素规划设计。在场地分析时,要评估旅游地的地脉和人脉中对哪些游客具有场所依赖以及场所依赖的强度;在主题定位时,要确定能增加游客对旅游地场所依赖的主题;在功能分区时,要根据旅游地内场所认同、场所依赖各自强度的不同;景观要素规划时,虚实景观要素的布局也要考虑场所依赖强度的差异。总之,在上述4个过程中,要始终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场所依赖以及如何形成新的场所依赖,把场所依赖作为具体设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2.2.4 对场所依赖水平进行整体评估

景观设计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评估。当前场所依赖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存在场所依赖水平的评估手段。很多测量方法都可用于场所依赖水平的整体评估,即对指导思想具体设计施工、景观设计之前景观设计之后的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整体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确保不断强化游客对旅游地的场所依赖。

3 结语

遵从自然、因地制宜、源于文化、考虑市场、适度设计、注重社区和人性设计等旅游地景观设计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旅游地景观设计实践中。随着景观设计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景观设计研究也不断进步,应该将场所依赖这一新理念引入旅游地景观设计全过程。这就要求将场所依赖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前期调查工作增加场所依赖水平调查,景观设计实施注重塑造场所依赖,进行场所依赖水平整体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将场所依赖的基本理论运用于旅游地景观设计,提高游客重游率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张琴.旅游景观设计及其文化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2-3.

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文2

将工作过程的理念引入到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能够取得高效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景观设计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对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和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难以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的运用,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更好地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挂钩。

一、在高职景观设计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重要意义

所谓工作过程,一般是指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指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其引入到课程教学的设计之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的目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之中,使其学习过程能够更加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从而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是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去工作的学习模式。同时,景观设计和其他基础性课程有所不同的是,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更强。再加上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在该种背景下,对景观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当前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中有效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这同时也符合景观设计的发展特点,尤其对于培养新时期优秀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

和其他的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主要包括整体化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学习领域转化以及学习情境的创设等四个主要方面。首先,在整体化职业分析方面,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组织召开由行业专业和专职的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再通过整体的职业化分析,邀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要点分析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当前高职景观设计专业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定位

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及景观设计相关课程的定位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的首要步骤。具体来说,可以对市场上相关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对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访谈,从而从整体上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和全面的分析。同时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景观设计课程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而笔者根据景观设计课程的具体特点,基本上确立了理论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景观设计理论基础,以培养其具备较高的景观设计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也即是说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之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

2.景观设计中典型任务的选取

所谓景观设计课程中典型任务的选取,主要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能够对该职业活动的本质进行反映的工作过程。在当前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其中不仅包括了较小范围的公园、休闲景观设计,也包含了较大面积的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等。因此,在具体课题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为主要考虑方向,选择多样化的项目,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继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在选择时可以考虑到工作任务是否实用、是否复杂等因素,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校园绿地、庭院景观以及住宅景观、城市广场等典型的景观设计工作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

3.学习领域的转化

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学习领域的转化也是非常关键的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是其主要的基础所在。当然,在学习领域转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所需的实践和理论景观设计知识。而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任务接受、方案设计、画图、预算考虑等,其按照工作过程的整合、虚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提出工作任务、设计转变、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方案设计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习情境的具体创设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的最后展现阶段,是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在学习领域知识转化之后,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掌握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5.课程的考核评价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引入课程的考核和评价环节。在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之下,通过单一的试卷考试难以达到客观有效评价。因此,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入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而在具体的评价过程设计中,评价体系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组成,而评价的方式可以将个人自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以及小组互评进行充分结合,在此基础上得到总分的汇总,进而能够对学生的景观设计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优势

通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念引入到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践中,可发现:

1.学生明显提升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主要是因为该种教学手段更好地带领学生走入了接近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避免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逼真的实践情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只要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2.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景观设计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面对的都是一些文字、图片或者设计图纸,很难真正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更不用说亲自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之中。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而有效建立了全员参与学习过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之前很难理解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当前市场

此课程模式可针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手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过程对表达方式进行理解,有效掌握具体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能够得心应手。

总之,在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全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完成,让其体会到了和实际工作更加贴近的情境,继而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也同时达到了高职景观设计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为我们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作者:彭鑫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左冕.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开发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45):180-181.

[2]李洪达,吴振明,宋志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J].科学时代,2009,(1):184+145.

[3]李刚.基于工作过程的“BEC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2):84-86.

[4]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5-87+89.

[5]邹劲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20):158-159.

[6]曹仁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园林工程”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6-18.

[7]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文3

1.1城市滨湖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定位

城市滨湖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水利生态功能。

②旅游娱乐功能。

③城市形象功能。

④自然生态保护功能。

1.2国内外规划实例分析

1.2.1金鸡湖规划剖析金鸡湖整个景观按功能大致划分为三个游览区域: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望湖角。金鸡湖畔的湖滨大道、城市广场以及改造一新的中央公园是苏州工业园区人气汇集的焦点。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

1.2.2马来西亚布城湖规划实例分析布城湖位于普特拉贾亚城的城市核心,2002年完工,水域面积6km2。布城湖的景观规划突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导,兼具文化性、休闲性、观赏性。规划区将主题旅游线路、景观轴线和功能节点进行有机衔接,提高功能区景观空间的通达性和吸引力。亲水环境设计利用原始地貌,考虑建筑标高及亲水环境因势就利营造不同类型水景,既强调观赏性,同时也强调参与性。

2城市湖泊景观概念规划手法

2.1了解湖泊区位优势及城市发展沿革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它所在区位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运输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项条件,这些条件是构成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了解城市发展沿革即了解城市与水的共生关系,了解水在城市内生机制发生转变时发挥的作用。

2.2基地SWOT分析

规划基地的swot分析主要调查以下几方面的情况:基地内开发用地定位;与滨湖新城、老城之间交通关系;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现状水质、水资源;滨水空间尺度;地区土壤营养条件及植栽难度;城市商业发展阶段;基地有无历史文化古迹;周边水系水质对规划湖泊的影响程度。

2.3定位湖泊规划愿景及目标

城市滨湖景观的规划愿景及目标相对统一:促进湖泊成为城市秀美的化身,做出亲民、自然地滨湖体,最后目标促进城市产业发展。

2.4滨湖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湖泊对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情况,可以从五个方面统筹考虑功能分区。

2.5滨湖区景观设计

2.5.1对滨湖景观进行规划定位“点”———湖泊得天独厚的自然特色;“线”———与周边湖、河联系形成宝贵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面”———最终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滨水城市。

2.5.2景观设计策略景观设计应对环境进行分析,从景观设计语言、城市发展历史出发确定景观设计样式、材料、风格。

1)设计语言:

(1)阡陌:阡陌纵横;类城市结构;系列连续功能。

(2)河道:多方向;多角度;景观深远无边。

(3)鱼塘湿地:多个模块;以水为中心;多样性体验。

(4)建筑:传统符号和空间组合;与环境融为一体。

(5)木桩:阵列与变化;雕塑;日常符号的积极使用。

(6)隔栅:纵横交错;与光影对话。

2)文化背景:景观规划应时刻与湖泊所在城市的丰富的文化历史结合,会对景观设计有极大的灵感启发。3)材料策略:从材料上体现从城市空间到水岸的过渡,根据使用功能和空间要求,以及成本控制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体现设计概念。

2.5.3植栽设计植物造景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景观设计的布局要求,进行合理的配置,创造出各种优美的景观,是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植物,景观设计和建筑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2.6城市湖泊的生态延续

2.6.1可持续理念实施发展绿色有机养殖业,同时融入观光体验游线,形成集有机养殖、生态观光、生产体验、湖鲜美食于一体的风情。利用农作物、花卉、植物等配合地形起伏塑造具有层次色彩美感的农业林地花田。景观小品及配套设施的设置均从生态可持续观念出发,大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布置成雕塑、艺术,还包括了生态农田规划,通过利用农作物、花卉以及不同层次的绿色植物,实现不同程度的观赏、经济等功能。

2.6.2生态环境设计

1)生态定位。水质涵养的水源保护地;生物多样的城市水岸生态系统;连绵缤纷的城市景观湿地;绿色生态的城市休闲地。

2)生态功能区。

①环湖岸线廊道。

②湖体与水系廊道。

③防洪安全区。

④生态防护绿地区:陆地生态防护林区起涵养水土的作用。

3)生态环境策略。

①水体-湿地生态系统。

②陆生生态系统。

③生态通廊。

④环湖生态驳岸。

3现代城市滨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3.1滨湖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湖区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范围内的滨湖区建设在近几年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滨湖生态环境失衡。许多水景往往表面上看起来美观大方,其实背面都隐藏着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危害。一般的湖泊水景多从景观效果和文化内涵方面来考虑,对水质的治理问题考虑得少,很多水体景观自身缺少维护循环的能力和自净的功能。

2)开发管理力度不够。目前国内大量滨湖土地被少数单位占用或被急功近利的开发商过渡开发,从而使得普通市民丧失了对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滨湖区的享用权,导致公共利益被忽视。

3.2滨湖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

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要从景观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把握好三者的平衡对于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实施时,需明确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对水域污染进行治理,改善漏湖水质,恢复水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滨湖带整体设计着重于完善旅游项目的建设,打造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同时,全面启动创业产业、商业、教育事业等产业的建设,初步构建滨湖景区产业体系结构。

3.3滨湖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1)功能定位:对于一条河流、一片湖泊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必然与城市发生关系。它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强调滨湖区与城市的连接性,力求用有效的规划设计手法来加强城市和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尤为重要。

2)防洪规划:滨湖区紧靠水体,容易受洪水淹没的威胁,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防洪规划根据城市的重要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并确定适当的城市防洪标准,建设包括水库、堤防、护岸、水闸、排水泵站等工程设施在内的防洪排涝设施,以及安排河道整治、上游水土保持、设置蓄洪、分洪地区等防洪设施。

3)可持续规划:宏观上滨湖景观设计要将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的考虑,以不破坏区域资源,以符合几代人的生存需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为其发展目标;微观上的滨湖景观规划设计要对每一个景观要素精益求精,以良好的设计为今后环境的发展打下基础。

4)地域文化引入:滨湖区所在的地域包含了该地域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地理特征,滨湖区景观应该体现所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活的反映。

4结语

本文以城市滨湖区的建设为研究的基点,从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发,探索出了以下符合滨湖区景观规划的新兴理念:

①现代城市滨湖景区要具有独特感。没有一个滨湖区完全相似于另一个,规划时应该承认每一个场景的内在特征,发掘其隐含的结构特点。

②滨河区域与城市的整体性。滨湖区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为城市景观输送着养分,而城市则为滨湖区的发展提供的先天的条件。

③城市滨湖空间应足够的开放。城市滨湖景观应该具有渗透性,即对公众的活动应该是开放的。

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文4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景观设计;售楼部

引言:居住区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居住生活包含着居住、休憩、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一系列活动。城市的居民一生中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城市的居住区度过,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健康以及精神生活。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美丽而又整洁的休闲和活动空间,使其可以满足多样化的使用要求。丰富而生态的绿化景观及较大面积的自然水景还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当今的居住区开发设计中,良好的景观环境是一个居住区成熟的标志。

1、居住景观设计的特点

1.1小而精致

居住区景观工程相对于市政工程面积较小,但是要求很高。

1.2注重成本

相比较于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商更加注重于对成本的控制。因为要参与市场竞争的,所以每一分钱的投入都是要严格控制的。

1.3强调风格

景观是衬托建筑,注重风格的统一和谐是居住区景观提升档次的首要条件。

2、居住区景观设计步骤

2.1 任务解读以及定位: 基地分析的详略程度主要依靠前期对基地现状资料的收集,而分析的结果又能直接影响到之后的概念设计乃至设计成果。因而对基地分析时应尽可能详实和具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

(1)住区建筑风格分析以及居住区景观的定位。(2)分析周边楼盘档次定位,结合自身居住区设计要求从而决定景观档次的定位。

如今市场上流行的建筑风格有这么几大类:现代主义风格、新中式风格、地中海风格、英式风格、装饰主义(artdeco)风格。我们想很好的把握景观风格,前提是要能准确的认识建筑风格,从而提取建筑的元素运用到我们的景观设计当中来,使整个居住区景观与建筑是和谐,统一的。

2.2 功能分区:通常居住区景观有以下几区域:商业街区,入口景观空间,售楼部展示区空间,轴(中心)景观带,儿童活动健身区,休闲空间等。

商业街:人车要分流 使人要有一个安全的舒适的购物环境。铺装面积大,并且用料要讲究,需平整,便于步行逛街。有带坐凳的绿化池等等。

售楼部:它最先建设,它的规模不大,但承载着楼盘形象、客户体验、销售等功能,因此是个外在炫目,内在功能高度集中的场所。开发商一般都不惜重金打造该区域。

主入口: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是居住小区与街道之间的过渡空间,又是整个居住小区空间的起点。它是小区设计的点睛之笔,具有标志作用,传达着小区的设计思想、特定的品质和气氛。

中心景观:居住区中心景观是指居住区中供所有次级居住组团共同使用的中心区域景观绿地或景观带,它是整个居住区景观的中心节点,是整个居住区的休闲活动中心。

2.3 组织空间:了解了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哪些功能空间之后我们接下来就是去考虑如何组织各个功能空间。组织形式:几何型,自由型,组合型可以尝试多种型式去构思,从各个方向对方案进行探索,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概念设计。

几何型:多以直线,折线,弧线等几何形式去组合各个空间。

自由型:多以流畅的自由曲线形式去组织每个功能空间。

组合型:采用几何型和自由型相结合的形式。

3、方案的空间化体现

目的:知道方案在空间中的效果,反过来通过空间推敲检验平面方案的合理性。解决高差问题,尺度把握等等。

同一种平面能够有多种空间效果.材质,园建的样式尺度等等的不同,营造出来的空间也千变万化,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SU把自己的想法推敲出来。从而更好的把握细节,把握风格,把握空间尺度。解决了高差以及空间尺度问题,反过来也验证了平面方案的合理性。

4、风格的细节化体现

4.1 现代主义风格: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在景观设计中一般运用的元素:景观元素主要是现代构成主义风格,进骨干中的构造形式简约,材料一般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高品质材料,以简单的点线面为基本构图元素,以抽象雕塑品,艺术花盘,石块鹅卵石,木板,竹子,不锈钢为一般的造景元素,去才上更趋于不拘一格。

4.2 新中式风格:现代中式风格,被称作新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妇幼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的脉络传承下去。

4.3 地中海风格: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粗朴而富有质感的材料并拥有众多的回廊,构架和景观平台,其建筑风格和它所代表的轻松闲适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来看,仍然备受推崇和喜爱,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豪宅的符号。

在景观设计中一般运用的元素:开放式的草地,精修的乔灌木,地上,墙上木栏上处处可见的华彩藤木组成的立体绿化,手工漆刷白灰泥墙,海蓝色屋瓦与门窗,连续拱廊与拱门以及陶转等建材。

4.4 英式风格:大多保持着红砖在外,斜顶在上,屋顶为深灰色,也有墙面涂成白色或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砖,木和钢材等材料构成,郁郁葱葱的草坪和花木映衬着色彩鲜艳的红墙,白窗,黑瓦,使得英式建筑显得优雅,庄重。

4.5东南亚风格:还原最自然的景观,充分运用当地材料,就如植物,桌椅,石材等都是取材当地,强调简谱,舒适的度假风情,多姿的热带植物,讲究植物的多种形态,目标大手法非常人性化,有司机花常开,眼花缭乱的效果,东南亚风格对建筑材料的运用也很有代表性,如黄木纹理,青石板,鹅卵石,麻石等,很接近真正的大自然。它继承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大到空间打造,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的崇尚。

5、结语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苗族传统文化;西江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生态景观

贵州是中国苗族人口聚居最为集中、最多的省份,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苗族文化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极具特色,也是贵州在对外宣传、旅游等方面主打的一张名牌。所以在旅游景区景观设计中,更应该考虑景观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考虑如何将苗族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手法表现、强化地域文化,使之成为宜居、宜乐、轻松、舒适且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景观环境。根据景观设计项目所处地理环境中的传统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使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内容更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如何把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到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传统文化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独特的生态智慧。他们生活的环境,从山到水,从水到田,到处是一片绿色。苗族传统地域文化包含了历史文化、崇拜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工艺技术、建筑风格等元素。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这些元素便能体现出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形成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越是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越能为世界所接纳和承认。

2苗族传统文化的提炼与运用

2.1从总体构思,总体规划中融入

在接受景观设计任务之后,我们会先考虑景观设计的规划范围,考察项目及其周边的环境情况,以及周边的规划情况,包括规划决策部门对整个地区的定位及规划,交通规划等,以此来考量这些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然后进行相关的设计分析工作,比如整体规划分析、功能分析、人群分析、项目地形分析、项目绿地分析、所处地水系分析等。做了这些分析之后,接着对项目的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从地域民族历史、生活方式、建筑特点、民俗活动、风俗习惯、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民族禁忌、民族恋爱观等。在充分研究项目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文化元素的归纳、筛选、提炼及总结,将抽象的概念元素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元素,使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更好的融合,使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完美恰当的表现出来,使人感知、感受、产生共鸣。例:西江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景观设计,根据其项目的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综合性旅游景区。西江镇辖24个行政村,58个自然寨,全镇共有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2万多人,占总人口的90%左右,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这个地区近一段时间来经过政府在“多彩贵州”的统筹规划下,其苗族文化缤纷灿烂,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在西江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景观设计中,从总体规划方面就充分结合当地苗族文化特色,以苗族神话为切入点,将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设计中,提高园区景观的民族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从神灵、自然、艺术、民俗、爱情等方面展现苗族文化、实现生态景观,让游客不仅感受到西江的特色风情(美食、美景),更希望游客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立体的、鲜活的“苗族史诗”。西江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景观设计在总体规划上是按照以下手段来设计的,根据项目地形地势特点和景观的功能分区规划,营造景观空间的连续序列,这个完整的序列便是以景观设计中每个独立节点有机的串联起来的。运用现代手法揉合传统文化元素,主要从神话传说、民俗、艺术(形态、颜色、材料)等方面归纳和提炼并应用到设计中,完整的体现苗族文化内涵。

2.2从细节构思,节点中融入

针对具体的景观节点,应该在总体构思下把苗族文化元素、地域文化元素具象化,运用现代景观营造手法,寻找恰当的载体或表现形式诠释苗族文化元素。例子一:按照起始阶段、过渡阶段、阶段、终结阶段的空间序列,在园区入口处定位为空间序列的起始阶段,从立意上,这里是起源,象征着民族之源。因此结合此处设置的阶梯设计了一组浮雕景点,内容为蝴蝶妈妈与十二子,象征苗族之源。例子二:沿阶而上,来到中央商业区,从功能上看,这里被定义为商业休闲区,主要以休闲、游憩、购物为主。作为景观空间中的过渡部分,在这里安排了迁徙史景墙,来源于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除了五面景墙表现五次迁徙之外,在地铺和绿植上也融入了苗族重要的乐器———芦笙的元素,造型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感。例子二:沿阶而上,来到中央商业区,从功能上看,这里被定义为商业休闲区,主要以休闲、游憩、购物为主。作为景观空间中的过渡部分,在这里安排了迁徙史景墙,来源于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除了五面景墙表现五次迁徙之外,在地铺和绿植上也融入了苗族重要的乐器———芦笙的元素,造型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感。

3结语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以苗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苗族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炎黄时期的蚩尤部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对于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在充分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苗族典型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用概括、归纳、提炼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景观载体做出合理的表现,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使其不仅功能合理、形式美观且具有地域特色,更好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伍新福.苗族历史探考[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3]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景观设计定位分析范文6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寻常景观;平民化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64

1项目研究背景

居住区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随着城市进程化加剧、社会阶层分化,居住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对美的理解与喜好也呈现多元化特征。挖掘寻常事物的景观价值,探讨寻常景观的设计新视角。以实际项目为研究载体,寻找如何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追求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挖掘景观的可参与性,而非普遍意义上的观赏性、纯美化性景观的设计途径。

2项目认知分析

21区位认知

昆明市五华区“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7-3号地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2';昆明市五华区龙泉路北三环外,由项目地经高速可北至成都、重庆,东达昆明长水机场,南通缅甸、越南,西至拉萨等地;“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面积612183平方米,背倚地块9长虫山森林公园,主入口紧接昆明市区主干道――龙泉路。

22项目规划条件及现状分析

221规划文件分析

“中天城”7-3号地块净用地面积6020416平方米,居住用地面积6020416平方米,居住户数920户,居住人数2944人,绿地面积2746909平方米,绿地率4563%,容积率171,建筑高度60米;建筑定位为原居民回迁用房。

222场地现状认知分析

车库顶板绿化多;场地原有地形遭到严重破坏:场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建筑朝向:场地建筑朝向统一为坐西南朝东北。

23项目地理信息调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场地高差变化大: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总高程差约455米;整体倚靠西北长虫山,向东、东南放坡接龙泉路;台地式地形:场地整体呈梯台状地势;中央绿地平坦:中央三块绿地呈三块平坦绿地;整体坡向:以东向、东南坡向为主。

232日照分析

场地夏季中心景观区和东面、东南面光照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遮阳;场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该地应充分加以利用,设置康体活动场所。

24项目使用主体分析

昆明市五华区“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7-3号地块为原城中村居民回迁用房。基于居住主体――原城中村居民组成成员的复杂性,其文化层次的参差性、职业构成的多样性、普遍城中村居民无专业职业技能、无稳定工作等特点,如何营造出一个能使居民充分参与其中的环境景观,成为本次设计的一大挑战。

3项目设计

31总体景观定位

通过对设计市场现状之辨析,项目规划信息之认知,居住主体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我们总结出本项目的总体景观定位,即需要营造一个平民化的、寻常化的、体验与参与性极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主体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该环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纯观赏、展示、游玩场所。设计上应体现出:寻常之景观、参与性之景观、生产性之景观。

32设计理念

人文需求:自然、健康、绿色、田园等。磨平浮夸的线脚,剔除烦琐的装饰,倡导“寻常景观”之诗意,在整体定位上突出独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场地地理信息系统为设计依据,设计遵循场地适宜性分析成果。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用科学手段分析、利用场地自然资源,与土地建立友好关系,倡导“丰产之美”、“野草之美”。反对庆宴式之奢华、城市化装舞会式之浮夸。

4总体景观设计

41景观结构说明

由景观构筑物层+场所空间层+水景系统层+路网系统层+田网系统层构成了整体景观一个景观主轴、三个一级景观节点、三个二级景观节点、四个三级景观节点(如下图)。

景观结构分析与道路组织设计

42景观道路组织设计

依托小区规划道路,设置三级景观游步道和主轴景观桥将居民从每个单元入户口与小区主干道串联起来,方便出行与游览。

43景观总平面图设计

在总体设计中通过十七个节点景观设计来体现寻常景观的价值:居住区主入口、居住区次入口、入口商业广场、康体广场、跌瀑水田、油菜花梯田、索桥栈道、交换广场、彩虹桥、中心水景、雨水花园、体验田、种植示范田、果林田、野草梯田、儿童娱乐、宅间交互空间。

5分区设计(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51入口商业区和康体广场

巷口生活:该区域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场地之文脉故事,提取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之元素载体,体现设计为文化传承、为教育展示、为寻常生活而设计。芳草萋萋:解放脚下之土地,尊重场地自发生长之芳草,倡导野草之美、自然之美。康体健身:把人吸引到户外来,交流、健身、休憩。

52跌瀑花草梯田

临跌瀑,听水之潺潺。为消耗此区域近8m高程,效仿云贵高原梯田,顺着等高线做台地景观处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时加以原木栈道搭建起居住区快速进入通道,缩短景观与居民的距离。尽量保持场地之原有地形,顺着等高线建挡土墙,形成油菜花梯田,为居民提供美丽田园风景的同时,又具有高回报、高产值,与消费型景观彻底说再见。倡导如乾隆帝诗句所言“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53中心景观区生产性景观设计

倡导回到土地、回到生产、“丰产之美”的人地关系理念,叩问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进行生产性机理设计。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之田制机理,融入现代人之生活交流习惯,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发展生产、娱乐、休闲、康体活动等人地环境行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园、种植体验田、种植观景田、果林田、康体广场、儿童游乐、观景盒等单元组成的居住区中心景观区。此中心景观区有别于传统中心景观设计做法,它将充分带动居民参与其间,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教育示范意义、增强人文关怀意义、邻里交互意义等。

54二十四节气种植体验田设计

打造开心农场、亲子体验农场、生态蔬菜种植园等新都市乡土体验景观。把租赁体验庄园搬到家门口,使居民能体验耕作过程、管养过程、体味收获之喜,搭建邻里关系。

55交易与交流广场

以物易物、以钱易物之生态种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动场所,增强区内居民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起邻里交流平台。此区域之小商铺间管理用房构筑物设计,提取云贵高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营造“屋舍俨然”的居住环境效果。

56彩虹桥设计

思考解决三块中心景观区间13m的高程差,加强三块景观区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主轴景观的快速游览观光通道。彩虹桥自由穿梭于果林中、田野间,自然成趣。

6项目特色设计分析

根据该项目设计出发点:发掘寻常景观文化价值、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回到土地,让居民完全参与其中,伴随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居住区环境景观也将随之更替变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观区的植物设计与水体设计方面提出特殊设计策略。

61植物规划设计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设计理念,提出设计原则:①适地适树;②植配遵循养护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原则;③发动居民参与到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中来。总结、分析、整理出二十四节气作物轮作循环表,以此作为参考来进行种植设计。

62中心景观雨水花园设计

珍惜自然馈赠之资源――雨水,对建筑屋顶雨水、道路雨水等进行收集,汇入雨水花园,进行水生植物过滤进化作用,溢出管接景观用水补给管,使雨水慢下来,取代传统市政管网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为虫鸟、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扩大生物圈模式。

7结论

如今,在我们的人居环境中,依然存在诸如景观过于形式化、景观可参与性低、人文关怀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问题,探索景观设计新思路,挖掘寻常景观之价值、注重景观的人为可参与性,不断尝试与创新,才能不断为景观设计注入新生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