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75-03

一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1.集体备课是践行新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封闭的、单向的、片面的教学。传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所以传统的教学就以知识为本位,也以教师为本位,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设定的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更多地强调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学也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备课应该有所改变。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的备课方式也要把握这一方向,与时俱进。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2.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有效方法

由于教师的知识功底、学科专长、教学年限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如果只靠教师个体的单兵作战,仅靠教师个体的能力打拼,将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因而教师有必要团结协作,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如我校教师有从县城选调的优秀教师,有从乡镇考调来的教师,也有来自全国各师范大学的新教师。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理念、方法经验等不同,我们只有团结协作,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使集体备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优势,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集体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可以引发老师们智慧的碰撞,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弥补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我校2011级语文组,在2013年春季学期(高二下学期)所开展的集体备课,主要针对本学期的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组织了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复习备考方面的集体备课。本组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备课,中心发言人认真准备发言资料,其他教师主动参与讨论,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课方案供大家使用。结果是2011级两千多名学生全体通过了本次学业水平考试,创造了我校学生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过关率百分之百的新纪录。

事实证明,集体备课与一人独自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会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会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应备什么

语文教师明确语文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后,就要进一步分析备课内容,才能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使学生更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1.备课标

备课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集体备课一定要有“课标意识”。学校教育只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使高中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2.备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集体备课要研读教材。教师要把教材弄懂、弄熟、弄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到优秀教师备课时认为,教师备课,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他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作为教师,要想备好课,要想课堂实现高效益,必须在教材研究上下功夫。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方法和能力。只有教师真正读透教材,才能找到处理教材的入口,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如我校语文老师的备后反思,一是对前一周全组教学工作的总体回顾和反思,肯定成功的策略,找出不理想的环节;二是在讨论中、在听取其他老师的发言中、在互相听课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教学体验中,反思自己对语文新课程的理解、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重难点的突破、对已经实施的和计划采用的教学策略等进行反思,在这一系列的比较、思考、判断和调整中获取进步。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是新课标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大面积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意义重大,我们应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侯全民.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J].教书育人,2001(15)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问题式教学模式 应用 研究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其中,“与文本展开对话”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重新调整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阅读教学过程。本课题将以现代学习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基础,充分吸收其它课题研究的精华,从不同的层面,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和教师回应及其策略形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课堂实践,尽可能地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可操作和有绩效。

1 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重视和保护高中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总是害怕自己所提的问题因落俗、浅显而容易遭人取笑,因此顾虑重重,保持沉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诱导,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肤浅,或者缺少深度,也要求予以肯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赏,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要注意学生批判思维的开发。高中语文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当抓住核心,即重点对学生批判思维进行开发。所谓批判性思维,实际上就是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既定的理论或者思想观点质疑,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定型模式,将思路、思维指向一个新的领域或视角。

最后,培养学生会问的意识和能力。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甚至用一堂课的时间也难以全部解决。此时,教师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自己主导者的作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筛选,将其中比较价值的问题当作语文课教学的切入点。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将“标准答案”给学生,而是应当细心地为他们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自己去求知;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当然就是学生最有利、最好的学习支架。比如,在《失街亭》一文中,对课后“失街亭,谁之过?”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有同学说是诸葛亮之错,因为是他用人不当;同时也有人认为是马谡之错,因为他刚愎自用。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答案,并向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提问。从实践来看,为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将课堂转化成了一次有秩序的辩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言之有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读课文,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提问能力。

2 问题的生成

所谓问题生成,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预设等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及面对学习对象产生的原初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理解,从而生成了新的教学问题或教学资源,以作为课堂教与学的进一步思维指向;另一方面是指师生把学习引向深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当学生相对完成自我知识建构和思考表达时而产生出新的求知思考,以至于生成了新的有效的教学问题或教学资源。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能促进学生问题生成并形成问题教学与问题思考,以及进一步有效生成为教学可利用资源的方法或战略。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整合、评价,有针对性地将问题性有效地渗透于课堂中,并使得问题性充分作用于课堂中的教与学的全过程的方法和途径。

3 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当适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当源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目的一定要明确。实践中,应当将问题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位置,尤其要注意思考转折与规律的探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应当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出现,尽量减少或避免那些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琐碎难题出现,因为太多无聊的问号会让学生感到疲惫,甚至整个教学课堂陷入无序状态。

4 提出问题要有艺术性

“问题式教学”是将课堂目标转化为问题和任务,以问题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借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学生具有自主性,才可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者主导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逐渐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缺乏教学的针对性。高中语文新课改以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鼓励学生主导学习的进程和方向,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发挥自身的实践探索和思考获取所需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优越性。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手中交还到学生手上,让学习过程对学生更有意义。目前高中语文的教育改革尚处在摸索阶段,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打造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建立一个可行的自主学习系统,立足整体构建语文自主学习策略。

一、自主学习的提出及含义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就是高中学生在语文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自觉地运用学习策略,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合理评价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技能等。语文自主学习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指导。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的模式及实施细则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激发动机、自学教材、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反馈、知识延伸、学生小结等环节。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宏观指导模式是指高中学段,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贯穿课前活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复习检测等全过程,涵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方面,渗透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多层次,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由自主学习目标体系、训练体系和评价体系构成的不断激活、充满生机的系统,使其整体功能得到优化的新型的稳定的活动程序。学生主体地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

1、学生要成为确立语文学习目标的主体。 教学目标不能仅仅由教师确立,仅仅体现在教师教案上,更应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确定和调整,且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学期之初就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体系。每节课也努力让学生把握目标,有效地进行学习。

2、学生要成为语文技能训练的主体。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语文技能的学习,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获得必要的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认知技能和语文审美技能)的活动”。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训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得语文技能的能力。为了突出学生是语文训练的主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3、学生要成为语文学习评价的主体。 变学生是语文学习评价对象的单一角色为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的双重角色。让学生自评和互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总结有益的学习经验,而且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纵向、横向和深度上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四、丰富语文教学活动,增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从高中学生特点出发,组织高中学生能积极参加的语文活动,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培养语文能力。比如可以每堂课留5分钟给大家作为演讲和口才展示时间,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对语文学习很好的补充。书法比赛、网络资料编辑和查找、学生习作交流都易于开展。还可以开设语文课外活动课,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像宠物介绍、电影和文学作品推荐,原创课文剧目表演,原创相声小品汇报演出、诗歌朗诵、新闻社会热点辩论赛等。语文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摒弃传统的简单讲授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与他人合作,体会和总结出实用的知识。

五、为学生保留足够的课余时间以供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新课改中着重强调的要求。老师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的保证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可以将课文分为多个部分,教师对较难理解的部分做出讲解,将课堂剩余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讨论较为容易分析和理解的内容。改变现有语文教育观念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教师摒弃教学惯性,不能简单的灌输知识,给予学生机会自主的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是一个自主搭建知识网络的过程。老师讲授的知识并不能和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识划等号。因此,想要就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展示学生的自主性。

六、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

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热情。轻松的课堂情境,易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符合了新课改的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要新颖。自主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内容安排,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时,可自由选择表演式、问答式、游戏式、辩论式、讨论式、演讲式等多种展示形式。如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由于课文的故事情节较强,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将课文内容改造成现代文的剧本,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节目的编排。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出,共同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乐趣。又如《再别康桥》这些课本中的诗歌内容,可以开展朗诵比赛的形式,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能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敢想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的语文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热情。将教师的主要职责,定在引导学生建立语文学习基本框架,鼓励学生开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新。

七、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语文课课堂效果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授了多少内容,关键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教师提供思路,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教师给予适当的启示,学生自觉的拓展相关知识;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方法,学生将总结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在课文学习中,注重精读和泛读的结合,增强语句的赏析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见疑问,不急于给予学生解答,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的课外材料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像《演讲与口才》、《读者》、《语文报》等口碑较好的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随笔和文学创作。

八、结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绝不仅仅是一句口要,是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运用智慧,大胆创新,投入精力的一项有助于中国高中生教育水平提高的工程。文中的提及的一些方法还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灵活的运用,才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当然更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廖太红.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探.科学咨询,2009.7.

[2] 陈晓文.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策略探讨.读与写杂志,2007.8.

[3]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师生关系;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试行)》要求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而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后,广大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误尽天下苍生”曾遭到诛伐,认为语文教育中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成果的取得都给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好的机会。

因而广大高中生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及时改进原有的学习方式与习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在学科教师的帮助下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新形势下学习方法的改变,是一种不可回避的改变。俗话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本次新课改亦在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模式学习方式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教师的思维、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各方面的转变……

一、语文课堂中师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讲坛的圣人,高高在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惟教师是听,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每一节课,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前的备课内容,一读二讲三练习模式灌输完内容后一走了之。如今,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传统地位、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受到挑战,讲坛的“布道”受质疑。因而教师要顺应时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倾听者、学习者,不是执行者、传授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应该在课堂中自主地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改变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然而,教师并非成为课堂的旁听者,袖手旁观,撒手不管,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引导、点拔,并且让学生自己的理解或观点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因而每一节课前的备课需要更加详细,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课前准备的不是教案而是学案,要预见到学生可能会问到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学生在课前也要做充分的准备并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懂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等。而不是机械地等待教师的安排与布置。学生能否自主学习与教师角色能否转变有极大的关系。

其实,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怎样,关键是在于教师,教师先要转变,学生才会改变。所以,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时时保持自身知识的新鲜性,否则,就会被时代遗弃,被学生抛弃。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

二、学生获取语文知识途径的变化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可是在传统的学习关系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唯一且单一地从课堂中得到,教师传授怎样的东西,学生就全盘接收,这就是所谓的“灌水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行为已成为为异异物,人人皆诛之。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灵性。

如今的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了,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学习途径。网络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如春潮涌动,社会文化层次大幅度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阔,这也就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积极地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扩大知识面,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高中生。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懂得怎样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是被动者,敢于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要勇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了问题就去钻研,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学习语文,问题的提出可以是语文教师提,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发现问题,学生就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阅读课外读物、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去图书馆查找、网上搜索、询问教师或家长等。这些是新课程中学生学习的途径,也是语文课堂的外延,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学到课本内没有的东西。这种多角度的探讨学习的途径,是过去传统教学中没有的。学生要善于利用这些现代的学习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养。

三、学生之间关系的改变

学生间的关系是学习关系之一,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自身的影响也是较大的。一个班级体学生间的团结和谐与否,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方方面面。可能是受过去“千万人挤过独木桥”高考制度的影响,激烈的高考竞争,造成很多学生之间的关系形同陌路,严重者产生嫉妒、仇视心理,影响学生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即使有一个好的解题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一本好的学习资料,如同宝贝般生怕被别的同学知道……而今实施的新课程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何况新形势下“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许多国家被广泛运用于大中小学教学。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品质与学习策略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因而学生之间应该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团结协作、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所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家庭文化背景、性格、能力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分成若干小组(这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策划),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而语文科学习小组的划分更加灵活多变,有作业或作文评改小组、作文素材收集小组、课外阅读小组、新闻报道小组、班级报刊出版小组等,也可以根据每节课学习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讨论学习。

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必须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气氛,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修养,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5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和特有的知识层面及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在具体处理教材的操作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明确地认定:语文教师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是“职位最高者”,又是学生的“平等者”。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履行下列职责:【1】提供预备性知识,做好前期准备,【2】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3】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不能用既定的教案、拟订的程序去控制教学过程,而应该顺应阅读的自然进程去调节整个教学的进程与节奏,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实现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阅读行列中,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

新课标文本教学语文首席阅读基本素养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可谓高尚;却淡漠了教师劳动的自身快乐。教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花朵的发育与成长;却忽略了园丁的工作有永远不可修复的季节性和只能按照园丁的意愿来修剪花朵的强制性。人们还津津乐道地信奉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的信条,却忽视了学生不是简单的承载容器的简单道理,也放弃了教学活动本身该具有的创造成分。在新课标下,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所以,新课标下的教师重新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就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和语文教师所特有的知识层面及全面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在具体处理教材的操作中,语文教师不可能再去充当园丁或是知识传声筒的角色,那么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怎样才是贴切和妥当呢?我们可以明确地认定:高中语文教师,是教材文本的首席阅读者。

众所周知,在乐队中,首席一般指“第一提琴手”,他是乐队中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是不普通的,他起着自己独特的而且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指挥一样,是乐队的核心与灵魂。语文教师就应该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应该是“职位最高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平等者”。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必须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去捕捉和引导学生的灵感与冲动,并使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放弃对教材文本的最终和最高解释权,放弃中心发言人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由“俯视”变为“平视”,使“传”与“受”的关系变为平等关系。

当然,这种平等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意义的平等,它需要教师走在前面,学生的思维活动应该与教师的思维活动同行但不是同步,教师的阅读“牵”着学生的节奏而不是牵着学生的方向,这种新型的关系处理需要教师具有更高、更新、更广、更全的修养、胸怀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具体说来,教师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素质和修养:

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当教师从知识的圣坛步入与学生的平等行列之中,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乃至于荡然无存的时候,教师征服学生的唯一法宝便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敬业精神、知识储备、审美情趣、思想品味、生活态度、感悟层次、交流能力,都可能成为教师个性人格魅力的展现形式,甚至于一手好字、会玩琴棋书画、会踢足球都可能是使学生“服”你的要素。只有教师创设出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和教学环境,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和完美,才能让学生“信其道”,与此同时,教师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教师的宽容度和亲和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语文教师对文本教材的独特感悟和对阅读教学过程的独特呈现方式以及对学生多元反映的独特处理方法,都应该而且必须带有独特的个性印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个性风格,才能呈现个性魅力。

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必须消化吸收,将“千载之思”融于自我,具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更有属于自己也属于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得起“首席”的重任,才能不使自己沦落为“教参的奴隶”,才可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又应该承担起哪些职责呢?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的学识和阅历是不可能平等的,所以教师满足于表面的平等,一味强调“你的理由”、“你的看法”,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甚至被学生“篡权”,进而有可能丧失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有所“节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履行下列职责:

提供预备性知识,做好前期准备。在正式进行文本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获取与文本相关的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切实的帮助,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要务,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供必要的资源,建立一个结实的“脚手架”。教师的准备活动必须具备科学性、启发性,同时还要有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时代性,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的阅读欲望和表现欲望,保证学生的完全投入。

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在师生共同阅读中,教师不能够也不应该去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要充分保障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师决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做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和贬损,要具有平等与民主的阅读学习氛围,教师能左右的仅仅是节奏和方法而已。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的是真诚与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正确阅读的能力和潜力,要与学生彼此都敞开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阅读。

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开展文本阅读教学,教师除了要解决学生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卡壳、分歧等问题,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外,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进而将个体的思考转化为集体的认识成果,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防止出现部分学生乃至个别学生的小天地,要保证参与的“面”必须有足够的广度和信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多元阅读路径的对话路径,实现多种视角的沟通、汇聚、融合。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不能用想当然的问题、既定的教案、拟订的程序去控制教学过程,而应该顺应阅读的自然进程去调节整个教学的进程与节奏,教师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哪怕是错误的亦要如此,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在语文文本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阅读行列中,是一个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迎难而上,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文本教学的崭新天地。

【参考书目】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教学 问题 改革对策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设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早在建国前、建国初很多大学都开设有这门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这门课程中断了20多年。直至1978年,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大学语文才得以重新开设。

作为一门大专院校里开设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承担着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水平与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独特性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我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应突出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使其具有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新生语文基础差,写作和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都没有很好地形成。美国学者约翰钱斐在《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一书中提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格,思考能力,了解过去、创造未来的能力。[1]所以大学语文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创新意识方面还面临很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但就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些培养目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困境,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语文已经日益成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学生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整个文学的“边缘化”,大学语文也日益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沦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正如吕永林先生在《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一文中所说:“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内部的问题,说到底,在我们时代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危机源于整个人文教育所遭受的危机。”

(二)学校和相关的教学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的权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与政治理论课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课程要求的松散性导致了它在基础课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学生没有学习压力与动力,而与专业课相比它更是由于缺少“实用性”,得不到学校与有关部门的重视,久而久之其地位就越来越低。

(三)师资队伍不稳定,课时分配少,很难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与专业课老师相比,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好像不需要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许多老师宁愿选择教授受到学校重视的专业课,而不愿选择评职称慢、出成果少的大学语文课,所以学校在师资的安排上也不稳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在课时分配上时间太短课时太少,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要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使之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应用技能,我提出如下对策与方法。

(一)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永恒地传承和更新人类文化,而大学处于这一使命的核心地位,虽然由于高校扩招,大学已非精英教育,但建设我国未来的精英却大都出自大学,或者说经过大学熔炉冶炼的大学生们有更高的机率成为国之脊梁”。[2]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以传授有限的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要在更高更深远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明传承意识。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地提高学生内在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它通过优秀的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从而起到教育与感化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把握这一理念和目标,从对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到深入对整个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上,都要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上的调整。

1.确立以点代面、以史带文的授课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目前有很多版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自考语文课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步高与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两种教材的编写体例代表了大学语文课本的两种基本编写方法。一是以不同的体裁为选择标准,同一体裁内部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二是以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选择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代表篇目。我认为以文学史为主线的编写方法相对科学,更具可行性。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是按照课文体裁来编排的,如果大学语文教材编排依然遵循这样的体例,会引发学生思想上的疲沓,而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编排,则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弥补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漏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不管哪种体例都是通过对名篇的学习、欣赏达到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初高中的就课文讲课文的方法,在讲解某段文学史的发生、思潮、影响之后重点把握某一代表性篇目,让学生在特定文学史的背景下完整地体会和把握篇目,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我们应该避免那种把大学语文当作“高四语文”的一成不变的高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全新的视角下对整个中国文学做整体的透视和全面的把握,扩大、提高学生的文学视野与欣赏名篇的能力,同时也拓展教师的讲课思路。

2.创新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

很多人把大学教育理解为灌输与传授知识,其实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教学相长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从侧面也对教师的授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备好课,把教案的内容讲出来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备课只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量的工作要体现在课堂讲授的每一分钟里,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言谈、举止都会成为激发、鼓励、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很重要的暗示和动力。课堂教学语言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甘棋庭先生在《当前〈大学语文〉课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的讲课“三趣”教学法值得借鉴。讲课“三趣”谓之:理趣、情趣、谐趣。理趣是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阐发深奥的哲理,寓哲理于情味之中;情趣是讲课联系日常生活作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所讲授的内容。谐趣是讲课过程中机智巧妙地运用幽默、讽刺、戏谑等手法。在这“三趣”中理趣和情趣是目的,谐趣是手法,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达到思想上教育、引导学生,情感上打动、感染学生的目的,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改变认识上的误区和情感上的缺陷。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高效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一些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学生只带了眼睛耳朵和手,看听记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大脑的闲置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也不能发挥创新思维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充分设计一些课堂参与问题,在讲解之后进行提问与互动,这样能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自主创新思考的对象。

3.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成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达到“大语文”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变“小语文”为“大语文”,是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事情。其实很多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是较充裕的,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自己学习,不能自我督促,所以很多时间浪费了。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地提出一些没有讲解的专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图书馆找资料,自己思考一些与专题有关的东西,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其养成创新和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对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大有好处。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的效果也不可能像一些专业课一样立竿见影,所以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三)考试方式上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提倡素质教育不应该完全废除考试,但是如何利用考试这个杠杆来调节激励学生的学习是大有思考空间的。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考试还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惰性,语文学习的启发性、创新性、参与性没有体现出来,也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则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其实,语文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期末的考试受时间、考核方法的限制只能是以考查掌握的知识点为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动态的成绩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纠正这一方法的对策就是把最终的成绩分成几个部分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学习完一个专题或一段文学史之后,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讨论性的小专题,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观点的小论文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由于高职学院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更应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结合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进行演讲、朗读、和交际等方面的实际训练,把这些成绩作为期末重要的参考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期末的书面成绩更为公平和合理。

注释:

①[美]约翰著.钱斐译.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M].九州出版社,2006.

②李晓梅.强化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文化建警.四川警察学校学报,2008.4,VOL20,(2).

参考文献:

[1]陈兆金.关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3):71.

[2]吕新梅.从“边缘化”的困境中突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而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美]约翰・钱斐.决定生的八种能力[M].九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