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改革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改革的措施

教育改革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日本;大学;教育;改革;高等人才

日本大学实施教育改革的原因

今年来,虽然日本的大学升学率正在不断攀升,但是愿意念大学的高中生却逐年下降,许多学生会选择在中学毕业后就直接从事社会的工作,而不愿意进入大学接受传统的大学高等教育,日本的大学招生情况极为不妙,成为了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难题。不仅如此,当代的日本年轻人对于自身的发展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都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不同。随着日本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年轻人的思想也随之越来越开放,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老一辈的日本人截然不同,而企业也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导致了大学不得不进行适应时展的教育改革。学生们已经不太喜欢从前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而是更希望痛过实际的项目与课题来锻炼培养出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他们不但追求在大学期间学习到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渴望在大学期间能够锻炼出自己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从前传统的老师单独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育已经得不到当代日本年青一代的认同,他们更加推崇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相比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能够到处应用到的知识与常识。

为了满足当今日本社会企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以及青年学生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大学就一定得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其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积极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应用型人才。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就飞速增长,成为了自主研发高端前沿科学技术的科技强国,在大学教育领域,也从原来不断的借鉴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与方案开始,继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多种高等教育模式,例如高等专门学校与短期大学的成立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创新巨作,日本在高等教育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研发符合国情与本国现实情况的教育模式都收到了全球教育界一致的称赞。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项重点就在于要注重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如今全球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已经成为了如今不可抵挡的大趋势,经济贸易的往来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故大学生们作为高等人才一定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眼光,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在新时代培养出符合时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日本开创了普通的四年制大学、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受到社会认可与欢迎的实用型高等人才。具体实施方案是:将大学与企业想合作,培养教育产学相结合的高等人才,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再是像从前只是一味地学习专业日理论基础知识,而不关心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学习,解决了学生们与社会脱轨的棘手问题。通过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业共同合作的高等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些良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们中挑选合适的培养对象,让他们加入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将来就业环境,使得他们将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和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相结合,今后毕业后就不会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加快地融入到社会群体中表现出最优秀的自我。其次,日本高等教育尤为关注工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制造业兴国策略是日本一直以来走上致富的强国道路的秘诀,优秀的工业技术人员能够大力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的技术水平名扬海外,获得荣耀。一般四年制的大学的工科专业、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都一直致力于对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锻炼。由于要培养出优秀的工业技术人才,必须要锻炼其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工业实际运行能力,所以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教育资金来为这些学校的工科专业购买所需的实验设备与仪器仪表,并且给予他们做科研或科创项目的资金援助,以便于他们能够在学校既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并且对各种实验设备与仪器仪表熟练使用,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促进学们对专利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领悟。政府给予大学更多的科研与科创经费,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科创与科研中去,学生们参与了各种科创与科研活动后,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本专业的自主学习,从而摆脱以往被动的学习心态。另外,众所周知,日本的服务业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非常注重对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相比农业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名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国强民富提供快捷的道路。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服务型人才就显得极为重要,日本的大学对服务型人才在课堂授课期间不但对他们进行传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更注重教导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知道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更好地踏入社会的服务行业,从事服务的岗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

总之,日本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时展的特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计划,从教材,教师,教学设备,培养模式与策略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革新与开创,使得日本的大学教育更加受到了社会教育界人士以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与认可,而其培养的年轻大学生们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企业单位的欢迎,成为了国际教育界一个成功改革的典范。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周涵佳(1986-),女,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教育学的主要任务,作为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探求音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且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至于目标和任务更是不甚清楚。也有很多学生根本对音乐教育教学没兴趣,感觉太无聊,与正儿八经的歌唱实践不符合。本文结合实际,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1当前音乐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学生兴趣不高

有学生认为音乐教育很简单,稍微一学就会,或者就是认为临到考试再突击理论知识也不晚,完全是应付的态度。还有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意义不是很重视,虽说也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但是还是在学理论的时候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另外,音乐教育也是讲究实践的,没有理论做支撑,后续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所以,要告诫学生,对音乐教育还是要脚踏实地去学习,以免实践的时候出错误。

1.2缺少合适的教材

关于音乐教育的教材有很多,但是,真正能适合学生发展,能跟时代接轨的教材是少之又少,很多高校的教材都用了很多年,即使有学校使用自己编制的教材,大多情况下还是依靠老教师编写,没有创新,也比较老套,内容讲不到学生心里,也体现不出学科特点。由于教育改革的实行,很多教材也被迫做了改动,但还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革新,也没逻辑可言。此外,目前的教材都和实际情况脱离,虽说作为基础教材,但还是应该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因为理论也是从实践当中产生的。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科技的日益更新,音乐教育教学也要适应潮流发展,不能墨守陈规。

1.3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

如何看待一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在我国最基础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中小学逃不开考试,到了高校也是如此,成绩的高低直接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也是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因为考试答案都是在原课本里。另外,很多音乐高校临考试前,教师都会画乐理知识重点,学生为了不挂科,都是临时突击,这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平常上课成为了形式,学生也只是应付考试。大家都知道,临时抱佛脚只能一时理解,但那不是自己的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等到考完试,那些突击的知识也就随之忘记,没有任何意义。

1.4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合理

当前的音乐教育理论方面教学讲课还是比较传统,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听,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参与其中,由于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还是有区别,每门课程信息量大,重点多,不容花太多时间去琢磨其他事,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讲课内容,所以灌输式教育就很普遍。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应用到高校当中,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效率,但是教师是方便了,可是学生却只能更加被动接受,加上幻灯片的翻页更快,有时候还没搞懂什么情况,就讲过去了,根本来不及做笔记,遇到缺少经验的老师,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2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2.1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里从两方面谈起:其一,教师和学生都要从内心摆正好的态度,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因为理论知识会左右实践情况,没有说哪个学生乐理知识不通,就能在音乐领域取得很大成就的。如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很扎实,实践的时候也会比较盲目,处理不了复杂情况的出现。其二,经验少的新教师在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也是需要理论来进行指导,从理论里抽丝剥茧,找到答案。这样,教师可以通过亲自探索,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积极性。

2.2要选取合适的好教材

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要想音乐教育课程开展得好,高校就应该选择适合学生,能和时代接轨的精编教材,不应该像是完成任务一样随便使用一套过时的教材,这样对学生不负责,也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学校教研组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精挑细选,多做比较,针对学校定位和学生专业特点去选择。另外,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作为主导,教研组最后把关,然后把选好的教材依次评分,择优选用。除此之外,教材的选择面要拓宽,可以从网络上、期刊上选取好的内容放入章节当中,因为教材的选用始终是跟研究的内容不同步的,有一定的滞后性,网络上选材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

2.3要多创新教学方式

大多数高校在讲音乐教育理论的时候比较传统,教师在单位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提不起学生兴趣,而且课堂气氛也不活跃,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多提倡学生发言,多研究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情境设置教学等等手段,以此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能主动去学,独立去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多提为什么,勇于质疑,通过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直观,也便于理解掌握。另外,也可以分小组教学,让学生把所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解跟小组成员相互探讨下,看看别人怎么理解,对好的想法要多加学习。

3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选好教材,加以重视,教师多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要端正学习态度,懂得理论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把音乐教育应有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123-124.

[2]李章琼,封信福.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大家,2012,(4):182.

[3]顾媛.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57.

教育改革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师资素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求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方面、有针对地培养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于建立专业课程评价系统和导师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主观思想与客观行为的统一,促进师范生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对学生实施最专业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准。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网络系统

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经常性地参与到这一评价系统中去,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成立相关课程的专家组,不定期地到课堂上听课,并结合听课的情况,综合汇总,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鉴定评级系统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效果,确定好老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2.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导师制度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倡导老师的自由发挥,以名师的身份进行教育。学术界有句话叫“学术是生命”,这一口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加以落实,要求学校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效仿。

二、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打基础,必须要实事求是,抓好两大方面:(1)汉语言课程、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从教技能;(2)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承担的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拓宽精神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增设研究性课程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弘扬真正的学术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1.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穿行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比较性学习,引出趣味性的言语以及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和句式,并研究这些方面对语言发音的影响。在技能课程教学中多增设一些具体案例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增设能够起到很大的好处,(1)有利于改变师范生的思想,促进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效果需要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会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2.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可以适当增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理论,具有加强独立性的作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其教学的过程老师应该设置真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研究意识,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研究课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最终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与能力、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利于将老师、教学资料、学生紧紧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正视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技术精、教育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教育改革的措施范文4

一、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改革途径分析

1、转移重心、拓展功能

(1)以非学历教育为导向的继续教育

在高等教育方面,仍存在人们对于学历教育的需求远高于非学历教育的现象。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作为成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转型过程中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如何提高非学历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加强和拓展继续教育的功能成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2)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终身教育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要重视自身在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的意义。根据终身教育理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实现成人的全面发展上。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要涉及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教育。

2、突破传统、转变方式

结合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基本要素可以通过重新组合形成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结构:

(1)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师生观、教学观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尊卑观,重教轻学的“占有式”师生关系,使成人学习者在平等对话的和谐关系里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也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现在基础理论够用的同时,更加要注意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先进知识及技术的学习。

(3)教学手段是供成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并在其中进行个别化学习以及开展协作学习的工具,它为学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创造条件,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教学方法上可以?用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随即进入式教学”及“抛锚式教学”,对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提供支持服务。

3、加强立法、增强保障

完善法律体制,首先可以落实成人?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唯有得到相关政策、法律的支持,法制的保障,才能形成?放、自由、公平的教育环境,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才能更加健康、苗壮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改革的保障措施

1、体制的改变需要探索与实践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的体制,学者们大多是提供了建议和意见,具体的实施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由于教育体制不仅受到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文化发展状况,还受到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教育会形成不同体制,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教育体制特征。因而,体制的完善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断实践,才能日?完善。

2、质量的提高需要物质保证

提高质量需要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办高等教育对教育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基本物质条件的需求更是必须的。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经费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缴,但是当前我国严格控制学费标准,仅靠学费无法解决物资匮乏、条件不足的问题。因而必须要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联合社会、企业、市场,以联办、投资等形式筹办资金。政府也应采取措施,从制度上建立起一套鼓励捐资助学的机制,例如可以对企业捐赠部分?取税收减免的政策等,培养以捐资助学为荣的社会风气和环境。高校方面,也应“把钱花在刀刃上”,要提高教育效率,既要减少投入,又要提高质量。

3、转型需要坚强的理论基础支撑

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实践的过程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必须有坚强的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理论的支持,转型才不会变得毫无头绪,没有方向和侧重点。但我国的成人教育理论相较于国外完善和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说来,我国成人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学科体系尚未成熟,缺乏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据此,进一步研究和提供专业化、成熟化、特色化的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才能为成功转型做好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的措施范文5

一、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舞蹈是既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对每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呈现,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为人类精神方面的追求与反映,舞蹈教育也被放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各大高校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都将舞蹈教育列入了学校课程之中,但是各学校的实施方式与标准都各有不同。有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舞蹈课程并配备了合格的舞蹈教学设施,有的院校将舞蹈教育列入了选修课程,有的学校则是将其放入了体育选修课之中。

二、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大院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实施舞蹈教育,但是大部分时候,学校更重视的并不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在精神层面的熏陶与追求,而是才艺表演方面的呈现。因此高校舞蹈教育的实施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它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缺乏对舞蹈的正确认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舞蹈就是表演和一种娱乐。人们学习舞蹈更多只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或者说是为了有一技之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学习的舞蹈更多都是片面而浅显的。

(二) 师资力量的匮乏。这种匮乏不只表现在教师数量上,也表现在教学能力上。首先,舞蹈专业方面的人才并不充足,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远少于专科类学生,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能力的局限性,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学习舞蹈主要在于能跳舞。因此大部分的舞蹈课都强调老师的个人示范表演和学生的模仿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发展。其次,据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舞蹈老师已产生老龄化现象,缺少年轻舞蹈教师,老教师的比例较大,这种现象并不适宜当代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三)高校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规范。由于舞蹈教育是近年来才在各大高校受到重视,因此一方面舞蹈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得到完善,一般都将技能训练、艺术欣赏以及基本舞蹈知识糅杂到一起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其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并没有强调其舞蹈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艺术欣赏能力。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跳舞但是却不懂欣赏,也不了解舞蹈动作下的意义。

(四)学校资金的不足也是一大问题。舞蹈教学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虽然每所高校基本都拥有自己的舞蹈教室,可以保证舞蹈课的正常开设,但是舞蹈教室数目、表演道具以及服装材料的不足在一方面也限制了舞蹈教学的发展。硬件方面的匮乏无法满足当代舞蹈教学与舞蹈演出的需求。

三、高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改变对舞蹈的传统认识,树立正确的舞蹈学习观。首先学校和社会必须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舞蹈学习环境,并且认真严肃的对待舞蹈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舞蹈的真正意义,以便于学生从内心开始接受舞蹈并喜欢舞蹈。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加舞蹈教师的数量。如果要使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师资力量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与引导着,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把关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由于近几年来高校舞蹈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要关注老师的地方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也有质量上的。因此,高等院校舞蹈老师的培养和在岗教师的继续深造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另外,教师之间也要注意经常沟通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处。

(三)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并正确设置舞蹈课程。首先是课程的开设方面,舞蹈教学分为专业舞蹈知识学习、舞蹈技能学习和舞蹈欣赏。在这三项学习中,舞蹈技能学习是现今最受重视的,但是其他方面也是必须重视的,因此学校需要合理的安排舞蹈课程,将舞蹈欣赏和舞蹈文化知识也纳入其中。其次老师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杜绝一味的模仿表演,反而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让学生跳自己的舞蹈。

教育改革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调查分析;改革措施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中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面,加强师范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课程之一,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它在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显然,“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

新世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要改革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中学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素质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高等师范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山东省部分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

我们对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泰安学院、潍坊学院、山东教育学院、菏泽学院、滨州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4所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就该课程的各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我省的各个地区,能够反映出我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培养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和部分座谈。

调查内容包括: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设备及条件、师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认识水平、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

(三)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8%;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高师院校的化学实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

1.实验课程的独立设课

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就必须进行单独考试,必然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还可以保证实验学时,防止被理论课挤掉的现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调查中可知,有67.8%的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进行了独立设课,这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教师素质有较大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虽然单薄,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二十多年前多数院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化学教学论教师,到现今都有了专业教师,而且人数正在逐渐增加,33人中高级职称占53.1%,中级职称占25%,初级职称仅占21.9%,博士约占9%,硕士约占25%,说明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3.师生对实验课程比较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学生和化学教学论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调查统计得知,100%的教师和87.8%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作用(见表1)。“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教育功能认可项目调查见表2;实验能力的培养认可项目调查见表3。从表2和表3可以看到,学生对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及设计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表 1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教师

52.2

47.8

0.0

0.0

学生

43.2

44.6

11.0

1.2

表 2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调查问题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16.7

39.8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73.3

63.6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73.9

74.1

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

95.7

71.8

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80

78.7

表 3 实验能力培养认可项目调查统计

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

创新能力(%)

设计能力(%)

教师

93.3

83.3

48.7

80.0

76.7

学生

89.7

72.9

50.6

70.2

81.1

4.授课方式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教师正在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调查发现,教师授课大多采用引导思考(33.4%)、重点讲解(43.5%)、师生讨论(43.5%)、自主探究(32.6%)等授课方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实验考核较全面

实验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师对实验考核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内容分别见表4和表5。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只采用笔试考核的仅占8.7%。这样的考核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 4 实验平时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课堂提问

操作评价

指出错误

检查实验报告

演示讲解

分数(%)

43.3

70

50.1

76.7

56.7

表 5 实验期末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

口试+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口试

笔试

分数(%)

73.9

53.5

26.1

10.5

8.7

(二)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1.师资力量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问卷看,本学科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14所院校中,有两所院校有3位化学教学论教师,仅有一所院校有5位,其余院校都是2位或1位。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本专业教师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停开实验课。实验教学质量要提高,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而教师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研究、改进实验,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重视不够

从有关教师的访谈中可知,“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高校普遍不受重视:有32.3%的学校仍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上课的学时仅为40学时左右,只有两所学校超过50学时,这与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无法比较,那些课程均在80学时以上;有53.3%的教师认为该实验课学时偏少,68.1%的学生选择开设的实验课题数偏少。显然,由于课时少,安排的实验个数少,学生做的实验就少,并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63.3%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却很少,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3.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

实验室是师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教师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所以有71.3%的学生反映实验室平时不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不开放,就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选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不能使那些对实验研究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使那些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到实验室寻求解决。由此可见,实验室不开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不利的,从而影响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4.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

许多大学生仍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做实验时往往是“照方抓药”,仅仅是完成实验任务而已,不愿进行实验的改进与探究。42.7%的学生没做过探究性实验,55.4%的学生没有自行设计过实验,仅有44.1%的师范生在实验课以外偶尔设计过实验,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研究能力较差,毕业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缺乏实验教学评价措施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实验课几乎没有什么评价措施与指标,教学质量高低不分,奖罚不明,教师仅凭自己的责任心来指导实验。大多数教师只按照书本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外较先进的方法或实验的多个研究方案几乎不探索研究,不向学生介绍,对所教的知识很少拓宽创新,使学生得不到有关实验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方法,导致某些学生遇到实验问题时,束手无策,缺乏应对措施。

四、改革措施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虽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甚至还存在某些弊端。下面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学教师是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高师院校应重视师范生即未来中学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高师院校就必须建立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院校仅有1~2位化学教学论专业教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各院校应重视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实验课程之一,应该得到重视。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课时数偏少。要跟上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进行独立设课,增加课时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才能开出更多的实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主要是讲授法即“应答式”“填鸭式”方法为主,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学生消极的接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实验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发现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也应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四)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

科学探究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点、亮点,改革后的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探究能力。目前,师范生所做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等。[1]在这些内容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师范生的探究能力。

(五)增设实验改进和实验设计的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之一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不再仅仅是执行者)。[3]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实验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演示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分析问题,并不断改进和设计实验。对实验的改进和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应该选入某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难度较大的典型实验,训练学生改进实验的能力:选一些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此来改变目前学生实验研究能力较差的状况。

(六)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4]这种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实验课程是一门学生显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任何单一评价方式的结果都不利于指导教学。因此,实验课程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情感。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应当使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5]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问题讨论、模拟试教、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纪律卫生和合作情况等;期末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实验创新、问题答辩、环保处理等。评价方式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而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面评价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过程的实效性,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

面对新时代对创新性教师的需求和挑战,创新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未来化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地培养功能和学科的优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中学教师,从而开创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6,27(1):42,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李远蓉,李凤艳,卢一卉.构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2006,27(1):45.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