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职业素养

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职业素养;技能;实训;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5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素养培养和技能实训,帮助他们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一、进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

在学校的指导下,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与企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并和其中两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定向培养合作,为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学生开展校外实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实际情况,学生分期分批地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中,要求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并记录考核,要求指导教师上门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对此感到满意,学生对此感到满意,教师也对此感到满意。因此,开展以训练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合作多赢的举措。

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引领专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实训教学工作

教师是开展职业教育素养与技能教学的关键。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二十余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十余人。这些教师不仅科研能力强,还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现已在就业岗位上进行系统开发和维护。

三、广泛进行社会调研,为专业素养培养和技能实训奠定基础

目前,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专业教育和生涯设计中应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影视媒体、企业体验、毕业回访等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是学什么的,将来是干什么的,应当怎样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些来自计算机企业并担任班主任的专业教师,发挥自身双师资质的特长,与家长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理念的沟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使其贴近社会,了解专业,学校连续两年组织了暑期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明确了专业的性质和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为开展职业素养与技能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撬动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实训发展

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管理因素,引导学生开展各类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积极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力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将这些教改与科研项目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中。为了更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学校的就业指导站列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场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课,目的是利用就业指导站进行各个企业的岗位介绍、产品介绍。部分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企业提出了初步的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和业务流程,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纠正,这种现场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计算机实训环节上强调项目引入到教学环节,创新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企业专家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并从项目中发掘竞赛课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课堂教学手段上,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够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营造的职场氛围中认知计算机应用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有效解决中职校生编程能力弱的问题,体现教学的特色。

五、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类专业职业素养与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设置上、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循序渐进。首先,按照认知性、摹习性、操练性和仿真性的培养过程,由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入手,先临摹简单的原型信息系统;其次,强调实际项目的训练;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实战化项目训练模式,在计算机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中体现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在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包括会计类、物流类课程,让学生考取管理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与优势,使他们成为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拓宽了就业面,又满足了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课程的解构与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战德臣.计算机实用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2

计算机教学职业素养职业学校当今社会面临就业困难,对于学历比较低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让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更有竞争力,这无疑是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中学习相关技能外,敬业和道德也是必备的,对于这方面的培养更是应该重视,这是一块强力的敲门砖。体现在职场上面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很好的将职业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是计算机老师面临的课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企业面试的时候,因为表现的大方得体,有的会直接被企业录用;也有虽然技能比其他同学好但是因为面试紧张或者因为无法适应企业的学生被企业直接退回。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学生技能不行,而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够。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更应该渗透到课堂中。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将职业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计算机老师面临的课题。

一、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在生活中的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专业技能,在校期间专业技能课安排的比较多,所以专业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就比较长,对于计算机学校,计算机教学就是重头戏,而且学生大部分就业对口的单位都是计算机方面的企业。所以,提高老师在计算机课堂上的职业素养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在计算机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职业技能

课堂教学对于中职学校的老师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难以接受,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而计算机教学动手实践操作比较强,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会比较直接,而不会因为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而影响学习效果。

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职业技能。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需求,研究企业需要的技能,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讲授知识,结合企业的相关要求来规范学生的技能。

2.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职业道德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到企业工作的技能以外,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在计算机教学的每堂课中都要加入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很多计算机相关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基本上是蓝领,进入到计算机行业中比较多的是BPO行业,这个行业需要员工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进行录入工作,很多学生因为坐不住,太乏味等理由离开了工作岗位。所以,要求老师在每节课都要针对需要安排相关的职业素养环节,如可以增加单次录入时间等。教师应因材施教,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由不爱学到乐意学再到主动学,因为爱学习,所以才能更好的在企业工作。

3.通过与计算机相关的企业合作,将企业引入课堂,逐步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意识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签订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实习协议以及订单培养,进一步拓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校内直接接触相关计算机企业,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但是又不会因为在企业而显得拘谨。聘请校外企业专家到校讲座、活动、实践课程等使学生能在校内提升职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强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从教室到企业,身份已转变,自己调配的时间多了,自由度增多。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到技能训练上来,把技能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技能训练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同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技能骨干,让他们在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成为学生中当中的模范,带动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

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李红(196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职师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27-02

一、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西方各国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同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在高职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毕业生在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54.5%,专业能力47.7%,目前,高职学生技能适应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1】。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的广泛发展,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员工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是高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而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环境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方法单一,教师队伍薄弱。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职业素质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各高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丰富和扩大教学资源。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或者认为理论够用就行,技能培养为主,但光有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够的。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而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职业道德修养”一门简单的课程所能解决的,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2】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分析研究各个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样,有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信息课程开不了或者课程量很少,学生接受电脑的机会很少,因此入校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就表现不一样。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入校前接触电脑机会少,连打字都不太会,相关知识大多来自中学时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但课时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上网玩游戏和网上聊天获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因材施教,任课老师应该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当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会计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坏、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击、服务器意外故障等等,使会计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还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同时对不太重要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从而不影响课程总学时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3】安排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课外的作业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任务,可以采取分组形式,以小组计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自主进行相关训练。对于一些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有校园网络,可以让学生参与学院网站的日常维护,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电脑设计比赛,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们必须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以教学研究课题形式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课程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而老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学生作业,布置作业任务,回答学生提问,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是做不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多,涉及面广,尤其需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素质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笔试+上机考试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笔试,一卷决定最终成绩,运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反应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还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我们在试卷命题上改变过去只顾知识面涵盖范围的做法,而是转为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而且最好是按专业命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把课堂测试、课堂操作实验、课外作业任务、小组协作活动表现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全面、准确、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3】第三,明确考核流程及成绩评定标准,以前的成绩评定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不明显。应该打破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订立新的评价方式和评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中加大职业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组协作活动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同时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让学生明确考核的标准。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执业能力,同时又要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大多是常年进行公共课教学的老师,虽然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的理念,但还需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改变以往的对职业教育偏重技能培养儿而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误区,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发挥潜能,探索创新。此外,必需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高职教育中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我们的共同认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合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教学教育模式,真正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邝安全.21世纪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0(2):91-93.

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4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素质;计算机专业;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百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天津职业大学成为首批28所示范性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校在实践中探索了培养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与内涵

2.1 “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学术型而是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导致对教师素质要求上的差别。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素质是为了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现状提出的。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四条标准,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2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对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职业教育界的认识基本趋同。第一,“双师”素质教师是针对专业教师个体而言的,职业教育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即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指导实习实训的执教能力、丰富的职业实践技能和操作示范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了解企业运作过程,掌握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第二,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是一个专业团队,具有一定的结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与学校的理论教学形成互补,从整体上构成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理解为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部分是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专任理论教师、实验实训教师与来自生产、服务一线的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在范围规定方面,“双师”素质教师应只限于专业课教师;在形式上,要具有相关专业的证书,如“双职称”、“双证”等证书;在实际能力上,要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行业职业素质。

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3.1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明确“双师”素质教师标准后,我们制定相应政策,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取得与本专业相符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二十八所坐落在我校的优势,学校以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统一组织专业教师参加鉴定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劳动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还要取得包括程序员资格证书、信息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C#程序设计资格证书等在内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表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符合“双师”素质标准,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不一定都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2创造条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培训

“双师”素质的教师不只是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学院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或行业协会组织的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培训班。这样使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实际项目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法、技术前沿、岗位能力需求等。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师不仅有多人次参加天津华苑软件园区组织的新技术应用培训班、全国高校软件测试全程实践训练班、全国高校软件工程全程实践训练班的培训,而且还聘请行业专家,利用学校的实训和实验设备开设实践能力提高培训班,如我校开设的“网络双师训练班”旨在提高我校和周边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网络搭建能力。

3.3建立长效机制,分批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为了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教学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分批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行业职业素质。教师在实践中既可以熟悉实践环节操作,使自己成为“师傅型”教师,又可以探索教学规律,对准岗位开设课程,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

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院先后委派15名教师到天津道可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泰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公司、中环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商科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从企业顶岗回来的教师对示范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校规定毕业后就到学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先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一年后再到天津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参加教学理论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后才能走上教学岗位。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才可以走向职业教育岗位。

实践表明,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教师培养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不断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职业素质。

3.4 “产学研”结合,在项目开发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密切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往往偏重依托企业的条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种单向性的“产学研”结合往往使学校兴趣盎然,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要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学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体现对企业发展的服务和推动作用。

天津科委资助我校15万元,支持我校与天津道可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研发室。在研发室,由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的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其他专业教师开发了海关加工贸易企业联网平台、视频点播系统、天津职业大学年终考评系统等横向科研课题。“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践经验,带动、辐射其他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在提高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他们还为企业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双赢。

3.5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引进或聘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学校积极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这些工程师都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在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后,学校鼓励这些教师申报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的双职称。2000年前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先后从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了6名工程师,经过几年的培养,他们已经成为计

算机类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嵌入式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多媒体专业、网络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以及学院专门负责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副院长。

从构成上来讲,“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里既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因此学校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聘用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如电信学院长期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资深技术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并担任兼职教师。这些专家给学校带来了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

4结束语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离不开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素质教师是人才培养之本,是课程建设之源。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类各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双师”素质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我校的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级和天津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满足了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界不仅仅是合作,更是有机地融合,形成灵活的、开放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6-38.

[3] 孟祥林.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29):53-54.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Double Type” Teaching Staff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Jie, LI Qin¸ LI Hai-feng

(Sub-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信息素养;计算思维

1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现状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而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计算思维。因此,高职学生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还应同时具备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掌握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信息素养。

而目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加剧,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与专业教学脱节,与实际应用脱节。

(2)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以传统的办公软件应用作为教学核心内容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时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设计需要提升到“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2 计算思维视野下以职业生涯所需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与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职业行动能力社会化的过程。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是促进个体职业行动能力的途径和手段。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不仅为不同专业提供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而熟练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为人们终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及良好的学习工具与环境。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程,应该着重于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着眼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

因此,高职公共计算机公共课的定位是在计算机技术视野下培养学生具备就业生涯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其具体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3 课程开发原则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要从行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由传统的以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以应用为核心,“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课程定位上需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信息素养。

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从行业企业对员工计算机基本技能要求出发,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适当考虑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形成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3)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

确定好课程知识能力体系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教学内容,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典型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和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定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通过计算机文化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及当前计算机发展的热点与趋势,并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通过常用办公软件的学习,掌握高级排版的各种技术、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及制作专业演示文稿的技术。

(3)通过了解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利用程序设计的思想,采用基于流程图的算法原型设计工具RAPTOR进行算法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操作系统以及信息编码及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流程图的绘制过程。技能上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高级排版、处理复杂数据及制作专业演示文稿,能利用RAPTOR进行算法设计,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常规问题。

5 课程教学设计

(1)以“计算机文化与生活”开始课程教学,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和魅力人物,如冯・诺依曼、阿兰・图灵、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化腾等人物的相关事迹,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2)通过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例如,通过条形码、二维码的应用,来讲解信息技术的编码知识。通过微信、云计算、比特币等技术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在办公软件应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反思,改变以往的办公软件培训讲座模式,转换为“项目分析一知识点解析一任务实现一总结与提高一知识拓展”教学模式,即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EXCEL基本应用”教学中,通过项目分析,可以得到对应的知识点,如图1所示。

因此,教师只需要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解析(如数据的输入与填充、单元格引用、公式以及函数),学生就可以自己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由于项目任务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还需要针对课程目标,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

第1步:将黄晓雯的销售订单数据标识出来。

第2步:在标识的数据中,将销售额数据进行累加。

第3部:将结果填入到对应的单元格。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就可以从计算机的角度高,并通过知识拓展来弥补项目任务的不足。

(4)通过设计覆盖信息处理全过程的项目,培养学生信息查找、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分析的综合技能,提升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例如,要求学生作为某一家教育服务公司的活动策划人,对“XX小学的春游活动”进行策划,要求学生向XX小学领导层写一份春游计划书,并制作PPT,向XX小学领导层汇报。通过该项目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运用工具、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的全方位的信息处理的能力。

(5)在办公软件应用中,逐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基本能力。如图2所示,如果要计算黄晓雯的销售额等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来思考如何设计相应的功能函数,对函数的参数值和返回值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即学会了函数的应用,也掌握了计算思维中软件复用的概念以及函数设计的要素。

(6)将计算思维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问题建模问题分析寻求方案方案比较方案实现”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授计算思维的基本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讲解“二分法”查找时,设计的问题是:

在某一次晚会上,设置了1个抽奖环节――主持人从抽奖箱中抽取任意1个号码(号码范围为1-32号),再由现场的人员来猜主持人手上的号码是多少。规则如下:

①参与者可以问主持人问题,但每问1次需要向晚会捐款100元。

②主持人对问题的回答为“是”或“不是”。

③猜中后,可以获得晚会提供价值1000元的奖品1份。

请问怎么猜才能“物有所值”?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游戏:

假设同学是主持人,他们抽取了1个号码(16),现在由教师来提问:

①大于等于16吗?(同学们的第1次回答:是)

②大于等于24吗?(同学们的第2次回答:不是)

③大于等于20吗?(同学们的第3次回答:不是)

④大于等于18吗?(同学们的第4次回答:不是)

⑤大于等于17吗?(同学们的第5次回答:不是)

教师的答案是:你手上的号码是16。

通过上述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参与,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二分查找法的原理。

(7)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学生没有编程语言的基础。而通常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是需要编程语言的支持,因此需要避免学生陷入到对编程语言的学习,而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算法问题求解上。

为达到上述目标,通过引入Raptor快速算法原型工具,来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Raptor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环境,将其作为计算思维训练的教学提供实验环境,通过用基本流程图符号来创建并验证算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可视化创建算法,所求解的问题本身也是可视化的。

例如,在“从键盘输入2个数,按大小输出这2个数”问题求解中,首先可以描述为如图3所示的自然语言形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Excel中来实现解决上述问题,转换为如图4所示的流程图。根据流程图,可以在Raptor中实现算法的实现,如图5所示。在图5中,通过“运行”按钮,可以直接运行Raptor算法,得到的结果如图6所示。

借助Raptor工具,在教学中可以淡化对编程工具的学习,而专注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6 结语

通过探索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就业生涯所需要的信息素养,以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如何将面向知识的考核评价、面向技术技能的评价、面向工作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及将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平台为有效补充,是下一阶段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郑莉.培养计算思维,笃行创新实践: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5):106-108

[2]刘道文.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3):39-43.

[3]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 3(11):73-77.

[4]聂哲.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81-83.

计算机职业素养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学;计算机教学;就业能力

引言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基础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完成学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找工作。目前,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各个行业新的发展业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更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做好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1-3]。

1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教学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市场上对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有利于中职学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1.1能有效促进学生精准就业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直接进入社会找工作的现实,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教学,能够提前明确社会和企业的具体需求,从而确定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开展目标明确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的学习与就业需求充分结合,让学生发展与具体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能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达到精准就业。

1.2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中职学生自身存在文化知识薄弱、行为管理能力不强的不足,让他们在职业竞争上往往处于弱势,所以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为培养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软件,例如会计专业的“畅捷通T3”软件、国际商务专业的“单一窗口”软件、酒店管理专业的“OPERA”软件、室内设计专业的“CAD制图”软件等。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教学,要求在学校里就加强对这些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学习和培训,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信心。

1.3能很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精神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中职学校的学生想要拥有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就业“抢跑”。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就是要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提前让学生接受行业企业文化的熏陶,尽早熟悉和了解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并积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普遍现状

2.1中职生源的“先天不足”影响有效就业

中职教育具有特殊性,大部分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无奈选择中职院校就读,这些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规范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谓的“双差生”。再加上进入中职学习后,与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压力减轻的同时学习的惰性也日益增长,面对这样的“先天不足”,中职学生在职业发展与职业选择上,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是缺乏竞争力的,大部分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很可能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2.2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存在差异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仍以培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为主,计算机教学仍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应试教育明显,学习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比较粗浅甚至过时的,没有与市场接轨,没有与就业单位深度融合,泛泛而学不精不细。这样的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最终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就业目标不符,影响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找不到很好的工作。

2.3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只负责讲,学生坐在下面听,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教授过多实践操作的时间自然就少,而计算机课程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没有足够的动手机会根本无法提高操作技能。就业市场要求中职学生入职前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实践动手能力要强,尤其要熟练掌握一些专门的行业软件,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实训和实践的话,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3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策略

3.1设立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设立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应深入工作一线开展深度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就业市场的人才和岗位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相应的人才教学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社会实际、行业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

3.2创新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学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首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的模式,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最新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其次,中职计算机课程属于应用型极强的课程,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应以点带面,而不是长篇大论,详细的理论知识教学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这样可以把适当的理论教学部分放在课余时间,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可以留给实践操作,强化技能训练。最后,面对中职学生差异性较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更要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配不一样的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逐步完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注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实操要与就业岗位需求对接,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和劣势,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提高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的目的。其次,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赛”和“考证”,以赛促评,以证代检,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参赛”主要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让学生亲临企业第一线,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社会“考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检验,不同于学校的考试,社会“考证”与就业直接挂钩,拥有技能证书就等于拥有进入企业的敲门砖。技能证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业成绩和技能水平的有效证明,也是学生有效评价的方式之一。

3.4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教师作为计算机教学实践的关键主体,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计算机教学要改革,教师更要不断提升自我。首先,从招聘计算机教师环节入手,要提升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应聘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外,最好有企业工作经验,并接受过正规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定期举行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可以发展的平台。最后,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一线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创造条件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在实战的环境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3.5加强“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开发和运用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与社会就业需求不脱节,只有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有企业深度参与。首先,学校要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规范学生的职业技能操。其次,要积极引入企业的工作项目及标准,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提前熟悉就业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最后,学校要主动拓展企业合作伙伴,构建“校企合作”模式,通过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让学生进入企业去实习,不仅能在一线感受企业文化,还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