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1

[关键词]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建有企业的村、镇,富裕起来的农民更是有条件改善生活,他们纷纷到县城购买住房,举家搬到城里居住。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家长举家搬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虑,就是要让子女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当前,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普九”已达标,通过了国家”双基”验收,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改善。但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制约,与县城学校相比,广大农村中小学仍然普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数量不足、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城乡之间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的较大差异,促使家长送子女进城就读,他们希望孩子在城里接受好的教育,成长成才。

一、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的易发问题

跟随父母进城居住、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里,他们既紧张又兴奋,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然而毕竟是有别于过去生活的环境,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容易产生以下不适和问题。

1、学习不适。由于城乡教育教学多方面的差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学习不适问题。不适应学校的管理,不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方法……从而出现学习困难。学校的成就,教师的业绩,城区同学的见多识广、多才多艺,让进城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表现在他们身上或是胆怯、学习自信不足,或是对周围环境的抵触和敌视心理。

2、交往不适。交往不适尤其表现在插班的农村中小学生身上。对他们来讲,融入新的班集体有两重障碍:一是与城区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其他同学的眼光、言语非常敏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二是原班同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交往圈子。如何交往,如何融进班集体,农村中小学生无所适从,他们觉得很孤独。

3、安全问题。农村的社会环境比较单纯,社会治安相对县城要好得多,而这也使进城居住、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缺少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一是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二是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不强;三是被高年级同学或社会闲杂人员索要钱物、人身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自我保护能力很弱。

4、网络问题。农村中小学生来到县城居住、就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家里购置了电脑,街道上随处可见网吧,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刺激。一旦控制不住,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个网虫、网迷。这是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最难把握和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加大智力投资,物质上充分满足子女的发展需求

进城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落后于城里孩子,首先花大力气给子女选择了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有的甚至还择了班;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一应满足,购置了电脑和各式新型的学习机、学习材料;为子女请了家教,送他们上各种辅导班。总之,农村家长们按城里学生的标准和模式进行着智力投资。

2、重视家庭教育却苦于不得法

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有很大提高,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面对城市化浪潮和周边不断变化的环境,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不论是应掌握的家庭教育理论,还是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能力,都明显的欠缺,差距很大,其中甚至不乏错误的方面。因而他们无法跟上快速变迁的时代,有效地对子女进行教育。

三、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社区家长教育学校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区、学校共同组织的面向未成年人家长,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带有师范性的、业余的成人教育学校。通过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整合社区、学校、家庭教育资源,创建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体制,可以改善目前广大家长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状,从而有效缓解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1、帮助家长尽快适应城里生活,充分认识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居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尽快适应城里生活的问题,只有家长找准了生活位置,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城里生活。由于条件的相对优越,进城居住的家长们无需为生计整日操劳奔波,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再加之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上了辅导班,请了家教就万事大吉,这些都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通过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开展各种活动,要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清醒地意识到有许多知识等待他们学习,应该用好闲暇时间,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进行“补课”,比如学习营养配餐知识,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等。总之,进城居住的家长们一定要有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断破除落后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需要。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贫困地区方式方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农村的基础教育也不甘落后,充分发挥了农村的地理特点和优势,而且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累累的硕果。然而,社会、学校、家庭这三大教育阵地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家庭教育却远不如城区,而且与城区差距会越拉越大,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形势极不协调。特别是一些较穷的地区,家庭教育更是苍白。

一、基本情况

笔者就农村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家长自行来学校了解孩子的表现、学习情况、讨论教育方法等真是鲜见。有的请了再请,才姗姗来迟;有的干脆不来。每学期的家长会到会率都不超过60—70%(有的还是由爷爷、,奶奶等代替)。

此外,笔者就自己所带的班的58位同学又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没对孩子尽任何教育义务(除了交学费)。家长不在家家长在家由外婆或奶奶看管独立生活其他与孩子沟通、谈心教育方法不好很忙,来不及教育17765716家长在家的共30家,占全班的55.9%;家长在家的有28家,占全班的44.1%;在家的却又忙于自己的事占了22%;教育方法不当的,甚至手口皆用的又占了12.1%;能与孩子谈心、交流的仅占了8.9%。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二、分析原因

造成家庭教育这现状的原因是错综交错的,有来自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有来自学生自身的调皮、厌学等问题……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与家长息息相关。1.家长的知识水平偏低

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班级的58位同学的家长的知识水平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家长的知识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亲0242860母亲0362020从上表得知,家长的知识水平虽然已脱盲,但仍不乐观,高中毕业的母亲仅仅2位,只占了3.4%,而小学毕业的却占了大部分。这知识水平的缺陷,一方面,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能和无奈;另一方面,导致家长自身的观念的陈旧、阅历的浅薄、目光的短浅……

2.家长认识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的家长已重新审视家庭教育,但在农村有些家长的认识仍存在的偏离。认识:(1)认为读书没意思。因为①反正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又何必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②老百姓没靠山,即使考上了大学,工作也难找;③即使有了工作,工资也很可怜,还不如趁早学手艺或做生意。(2)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老师的事,跟自己无关。自己任务就是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3.实际问题

中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过得无忧无虑,农村中还有不少家庭为温饱到处奔波,于是不得不放下孩子,寻找出路。

三、具体措施

笔者在实践工作的做法为: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其认识与转换教师的角色,变老师为家长相结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其认识,并非易事,需要全方位积极参与、配合。笔者建议学校要定期的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的地请专家给家长上课,给家长以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其认识。同时班主任要做好积极的配合,务必请家长按时参加。

此外,班主任要尽最大的可能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笔者的做法为:多与家长“沟通”。沟通的方式:家长会、家访、借住现代通讯、书信等。沟通的要求做到:(1)真诚。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只要做到诚心诚意,很快会找到共同的话题,达到预期的目的;(2)耐心。人是各种各样的,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有时与家长的沟通不仅会白费口舌,而且难免会碰钉。但是千万别灰心丧气;(3)抓住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会光临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决不犹豫。

2.转换角色

家长(父母)没在家的孩子或家长忙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会变的孤僻、寂廖,有的会变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等。不管哪种,我们都要给予“爱”。特别对于前一种。笔者认为班主任就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变老师为母亲,给孩子以于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歌德,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把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只是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孩子得不到,学习也不会有所成效,而在这方面,歌德的母亲却给予了充分的弥补,她安慰、保护并鼓励歌德,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后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歌德后来说:“母亲从来不象父亲那样指责我,她总是给我以信心和勇气,母亲的一句话,比起哲学家上百句议论在我心灵中所起的作用都大。”歌德的母亲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母亲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

此外,我们还要象母亲一样,对孩子能宽容的尽量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一味苛求孩子什么,结果可能什么都不会。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原因是他的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的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他小学毕业。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老师才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他成了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科学家。由此而知,爱是教育的条件。

不过,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对那些够嚣张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老大”,就用另一爱——父爱给于教育,并向其提出合理的要求,并督促其做到,逐步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家庭,让我们携起手,填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M].2006.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3

笔者就农村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家长自行来学校了解孩子的表现、学习情况、讨论教育方法等真是鲜见。有的请了再请,才姗姗来迟;有的干脆不来。每学期的家长会到会率都不超过60—70%(有的还是由爷爷、,奶奶等代替)。

此外,笔者就自己所带的班的58位同学又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没对孩子尽任何教育义务(除了交学费)。家长不在家家长在家由外婆或奶奶看管独立生活其他与孩子沟通、谈心教育方法不好很忙,来不及教育17765716家长在家的共30家,占全班的55.9%;家长在家的有28家,占全班的44.1%;在家的却又忙于自己的事占了22%;教育方法不当的,甚至手口皆用的又占了12.1%;能与孩子谈心、交流的仅占了8.9%。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二、分析原因

造成家庭教育这现状的原因是错综交错的,有来自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有来自学生自身的调皮、厌学等问题……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与家长息息相关。1.家长的知识水平偏低

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班级的58位同学的家长的知识水平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家长的知识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亲0242860母亲0362020从上表得知,家长的知识水平虽然已脱盲,但仍不乐观,高中毕业的母亲仅仅2位,只占了3.4%,而小学毕业的却占了大部分。这知识水平的缺陷,一方面,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能和无奈;另一方面,导致家长自身的观念的陈旧、阅历的浅薄、目光的短浅……

2.家长认识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的家长已重新审视家庭教育,但在农村有些家长的认识仍存在的偏离。认识:(1)认为读书没意思。因为①反正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又何必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②老百姓没靠山,即使考上了大学,工作也难找;③即使有了工作,工资也很可怜,还不如趁早学手艺或做生意。(2)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老师的事,跟自己无关。自己任务就是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3.实际问题

中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过得无忧无虑,农村中还有不少家庭为温饱到处奔波,于是不得不放下孩子,寻找出路。

三、具体措施

笔者在实践工作的做法为: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其认识与转换教师的角色,变老师为家长相结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其认识,并非易事,需要全方位积极参与、配合。笔者建议学校要定期的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的地请专家给家长上课,给家长以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其认识。同时班主任要做好积极的配合,务必请家长按时参加。

此外,班主任要尽最大的可能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笔者的做法为:多与家长“沟通”。沟通的方式:家长会、家访、借住现代通讯、书信等。沟通的要求做到:(1)真诚。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只要做到诚心诚意,很快会找到共同的话题,达到预期的目的;(2)耐心。人是各种各样的,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有时与家长的沟通不仅会白费口舌,而且难免会碰钉。但是千万别灰心丧气;(3)抓住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会光临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决不犹豫。

2.转换角色

家长(父母)没在家的孩子或家长忙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会变的孤僻、寂廖,有的会变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等。不管哪种,我们都要给予“爱”。特别对于前一种。笔者认为班主任就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变老师为母亲,给孩子以于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歌德,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把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只是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孩子得不到,学习也不会有所成效,而在这方面,歌德的母亲却给予了充分的弥补,她安慰、保护并鼓励歌德,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后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歌德后来说:“母亲从来不象父亲那样指责我,她总是给我以信心和勇气,母亲的一句话,比起哲学家上百句议论在我心灵中所起的作用都大。”歌德的母亲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母亲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

此外,我们还要象母亲一样,对孩子能宽容的尽量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一味苛求孩子什么,结果可能什么都不会。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原因是他的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的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他小学毕业。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老师才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他成了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科学家。由此而知,爱是教育的条件。

不过,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对那些够嚣张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老大”,就用另一爱——父爱给于教育,并向其提出合理的要求,并督促其做到,逐步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家庭,让我们携起手,填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M].2006.

[2]林格的.黄金家教[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N].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4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主导了一项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政治决策的跨学科研究,这项研究来源于他自己对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而立之年获得一切,但是他发现自己最缺的是时间,脑子里总有几份计划同时要完成,但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有着惊人的类似。

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支配、利用,扶贫根本没有改变他们的状态。这项研究带来了他的著作《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书里进一步解释,不管是人的发展还是组织的发展都依赖于一些基本资源,其中有三种是最要长期供给的,那就是钱、时间、有效信息,凡是贫穷落后的地区都缺乏这三样东西。在基本资源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占据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忘了最终目的,也忽视了许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的忙乱状态,人的效率和判断力都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所以他告诫:长期太累太穷,人会变傻!

这其中的根源不是资源本身,而是“匮乏式思维模式”或者说“贫穷式思维模式”,它进一步加深对资源的渴望、追逐、焦虑、依赖,让人失去理性的判断,从而推延、忘却该做的事,直到无所事事,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项针对管理的研究对管理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帮助,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基本资源,二是对资源的控制。孩子成长中这三项基本资源都有吗?他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这不在于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而是你的孩子有没有属于自己可支配的钱?那怕不多,有就是富裕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关键是你的孩子有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那怕什么都不做,他是自在的,就是富裕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无孔不入,但对你的孩子成长有帮助的信息有没有?如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是自己找来做的事,那怕你认为一点也不好玩,他就是富裕的。资源本身都是外部的,孩子自己感觉能支配多少,他的心理营养就有多丰富,如果全然不能控制,全由父母主导,那就是贫穷的。

中国的状况与这项研究多吻合啊! 三纲五常的传统式教育一切控制权在父母,“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只要父母在,身体不能由你自由支配,财产也由父母一人总管,这一招很利害,没有自由的身体,再多时间都不是你的时间,你甚至不能离开家一步,没有钱,你什么想法都是空想,至于信息,只能是孔孟之道。

再看看现今的状况,孩子被迫上各种培训班,有时两个班之间只有10分钟,有可能还不在一个培训点,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完全没有他喜欢的信息,一切都由外界控制,强塞给他。我的一例个案正是如此,父母有成,家境富裕,其孩子是完全可以富养的,可是由于家长不懂家庭教育,又迫切渴望孩子比自己更优秀,于是就穷养起来:一周有六个课外辅导班,两次英语,一个作文,一个机器人,一个奥数,一个国际象棋,甚至雇佣一个专职人员接送孩子上辅导班,又雇佣一个家庭教师上门辅导。这个孩子整天疲于奔命,比穷人的孩子不知要穷多少倍,到初二时已经无法跟上班了。暑假放假两周时,孩子就急得直哭,“怎么办怎么办,作业做不完了!”父母说“假期还有那么长呢,怎么会做不完呢?”可是他真下决心做的时候,一天竟然没动一笔! 父母大骂“做不完为什么不做?”直到开学前一天家长继续骂,“做不完算了!”孩子大哭,“老师那儿怎么办?!”家长只好让家教老师突击完成,而家长最不解的是孩子的越来越“笨”。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社会稳定

一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家庭及家庭教育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特征是“三山夹两盆”。新疆最北部是阿尔泰山,中部是天山,最南部是昆仑山系。南疆地区位于天山以南及昆仑山系以北。较于北疆,南疆地区在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但是,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远大于北疆地区,其家庭、社会状况也比较复杂。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南疆地区人口占全疆人口的48%。全疆家庭户人口为20844283人,家庭总数为639395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6人。家庭是社会成员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是家庭中长辈对晚辈实施的,遵循一定社会规范和要求的社会行为。同一个社会中的家庭,其家庭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它的共性在于,处于同一个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态、共同行为规范(既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家庭,长辈实施的教育基本上也遵循该社会共同承认和确定的规则与要求,与共同行为方式与价值观保持基本一致。但是,孩子并不是社会批量生产的产品,而是每一个家庭个别生产的独一无二的“孤品”。家庭教育的个体差异性在于,每一个家庭中,由于长辈的文化程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所差异,因此他们对晚辈实施的教育也受其个别状况的影响,进而与社会基本状态产生一定的差异。另外,由于孩子本身的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增加了家庭教育个别差异性。就像俗话说的,“龙生九子,种种不同”。南疆维吾尔人向来都注重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他们深信家庭教育及家庭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该家庭的繁荣或毁灭。因此,每一个维吾尔家庭成员都遵循本家族或本家庭内部共同遵循的优良作风和习惯。高度重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和继承家族优良传统,注重培养晚辈的实际能力,是维吾尔家庭教育的两大方面。南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包括饮食、服饰、行为规范(既道德和法律)、健康、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饮食方面的教育与维吾尔医学密不可分,它不仅让孩子掌握基本生存本领、本民族饮食习惯、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还教育他们珍惜粮食、自力更生,有劳而获的价值观;服饰方面的教育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服饰、头发、每一个年龄段的修饰教养等内容;维吾尔族家庭道德和法律教育主要通过引导、鼓励、禁止、批评等方式,灌输具有民族文化的行为观念和行为方式,让孩子养成准确、得体的行为习惯,指导他们遵循一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维吾尔族文化中,各类禁忌性的谚语和俗语主要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比如,不能从长辈面前横穿过去,不能直称呼别人的名字,不能背后议论别人和嫉妒他人等等。另外,维吾尔族非常重视各类家庭及社会仪式。维吾尔族小孩参加各类仪式,慢慢培养自己的民族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教育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一个社会。家庭对个体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对社会秩序的确定与维持,对社会规范的传承与遵守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确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在核心地位,起到最基础的作用。正如所说的“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中华民族“齐家、治国、平天”的伦理境界,恰好也能印证这一点。家庭关系并不是温情脉脉的私人关系,家庭教育也不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家庭内部事务。由于家庭承担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教育、养老等问题,因此和谐家庭促成和谐社会,家庭稳定造就社会稳定。家庭的发展牵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反作用于家庭的发展。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程度。换句话说,家庭教育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家庭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纽带,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家庭教育从个体出生就开始,一直延续到他成家立业。它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发展和走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基本状况。家庭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了文明世界的重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与社会稳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维吾尔族本身而言,家庭教育具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功能;对社会整体而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1]。一般而言,家庭教育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家庭成员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家庭成员提供最初的基本教育,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家长主要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将把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和自己遵循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其他家庭成员。模仿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家庭成员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道德、文化、科学、情感等方面的个人素养的影响。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也受父母正面的影响,会变成跟他父母一样高素质的人。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第二、教育家庭成员拥有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助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方式的主要阵地。家长是培养和监督孩子生活习惯的第一负责人。孩子们不良的生活习惯能够在优秀家长的监督和纠正之下遏止在萌芽状态。家长的关注和鼓励,能够帮助孩子们发现和发展对自己和对社会有益的兴趣爱好。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也直接影响该社会的氛围和健康程度。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第三、帮助家庭成员培养自力更生,有劳而获的思想观念。一个家庭中,一般情况下就是家长工作赚钱为家庭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一个家庭的延续和发展,都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付出。爱岗敬业、勤劳工作的家长,能够在无意中培养孩子靠劳动致富,依靠自己争取幸福生活的观念。大家都独立自主,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幸福也是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第四、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帮助他们理性地看待和评价各社会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最初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情感交流、精神与物质的分享、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包容,相互支持和鼓励当中形成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模式,进而慢慢学会与如何其他非家庭成员和平相处,共同合作与发展。第五、提高家庭成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家长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安全常识和防范措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要学会有意识的保护自己,而且要学会有效防御来自社会的种种侵害。家庭成员的社会化从家庭开始,青少年在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中获取有关社会的第一印象和基本的认识。

三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也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和特点。某一民族的家庭教育观念深本族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该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等的影响,甚至是由这些因素综合而形成。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接受并信仰伊斯兰教是从十世纪开始的。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早已渗透到维吾尔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印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近现代以来,虽然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经被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所取代,但是伊斯兰教的印象依然没有被完全抹去。不管是维吾尔族饮食、服饰还是仪式文化,都具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气息,深受宗教的影响。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注重家长的榜样和模范作用。维吾尔族人遇到不礼貌、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和人,首先指责的不是做出行为的那个人,而是他们的父母。维吾尔俗语“轮子无罪棍子歪,女儿无罪母亲坏”恰好能印证这一点。“儿子跟随父辈的脚印”,“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等等谚语也是强调父母亲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第三、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注重民族风俗习惯。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地位,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家庭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家长通过讲述民间童话故事、歌谣、神话等,传授民俗活动中基本礼仪的言行举止与文化要素,能使孩子们学会相关的待人接物和家庭伦理道德。当然,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或者完全可取。它有其需要发扬和继承的精华、也有其需要抛弃和更新的糟粕。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不足。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精神的迷失。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家长都把精力集中在物质上的富裕,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匮乏,甚至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孩子。家庭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度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培养道德、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甚至有一部二分家长认为,道德、法律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跟家长没有关系。第二、过于浓厚的家庭宗教氛围对少儿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持久的,甚至是永远的。浓厚的家庭宗教氛围里,孩子们在入校之前就通过父母的行为和言论接触宗教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传统的、保守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与科学知识发生冲突,让孩子陷入一种混乱的思想状态。南疆地区有些家庭甚至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让家庭成员也参与到迷信活动当中。当这种混乱的思想状态和迷信思想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演变成宗教极端思想,严重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三、南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导致家庭教育的滞后和不足。南疆地区的大部分家庭,都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物质生产和基本生存问题上。尤其是农村山区与城镇地区相比,家长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部分家长虽然希望望子成龙,而且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能力教育孩子,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南疆很多家庭的中青年人纷纷到城市打工,每年有大批农民到内地或者到北疆地区务工务农,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父母一方。一年当中,父母双方都在家里的时间非常有限,除了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本谈不上教育和知道。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了,孩子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第四、南疆地区离婚率较高,单亲家庭数量较多。离婚意味着家庭的破裂。虽然离婚有诸多原因,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也比较多,但是离婚,尤其是家有儿女的夫妻离婚,将直接导致儿童失去接受家庭教育的稳定的环境和稳定的主体。南疆地区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家庭数量比较多是影响南疆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以和田地区墨玉县为例,在2005年至2008年的三年期间,墨玉县离婚率均在35%以上。不稳定的家庭关系,导致儿童形成比较叛逆、孤僻和冷漠的性格,促使他们产生仇视大人和社会的心理。他们就像定时炸弹,变成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四加强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稳定新疆

美国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改变他们的儿童教育方式,尤其是5岁之前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应改变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从而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文化。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观念,完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促使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第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教育。新时期、新形势下,把全疆的法制教育工作和经济建设、维稳建设共同推进,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宗教观引导维吾尔族家庭。价值观的树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价值观好比我们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才能保证后面的纽扣不出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流的价值观,它能够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督促人们爱岗、敬业和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教育,前者是宏观设计,后者是具体现实,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宗教观,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新疆的民族、宗教及社会问题也能得到妥善处理。第三、加强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维吾尔族家庭经济收入。经济稳定是家庭稳定的先决条件。因此,稳定的家庭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每一个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儿童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因为家庭贫困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第四、提高维吾尔族婚姻质量,构建健全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健全的家庭,稳定的家庭关系就是构建稳定社会的前提。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维吾尔族年轻人必须以正确的婚姻观为引导,全社会应该强调婚姻的严肃性,每一对夫妻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家庭美德,以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相互依靠的姿态,维持家庭成员之间比较亲密的感情,进而建造稳定而和谐的家庭。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谐和睦,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的个人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不仅仅是一对男女结合的合法形式,而且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培养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的摇篮,是人类掌握知识与智慧、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民族浓缩的模板。优良的家庭教育成就一个优秀的家庭,锻造一个优秀的民族。

五结语

强调,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黄国庆.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J].时代教育,2012,(21):83.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6

【关键词】学困生 单亲家庭 留守家庭 学困生转化

Research on students’ mind with trouble

Yang Haoshou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person with ability. The future society has a very high demand to our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ir parents have a very high expectation to them. Their condition in many sides is very good, but quite many of them have become the “students with trouble”. The author in this article has classified their reasons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atmosphere and family education to them. Aiming at the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methods of combining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to change them, which can make them have the self education ability, the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and the autonomic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n walk towards the road to the success.

【Keywords】Students with troubleOne-parent familyFamily without children living togetherChanging students with trouble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家政治经济与科技的需要,教育必须要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时代期盼的不是知识单一、能力低下的人,也不是只会继承而不会创造的人,更不是只有知识而品行不端的人,而是具有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如今,经济生活条件与学习条件好了,学习环境也好了,可是,资料显示却有相当多的学生成了“学困生”。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生理方面说,中学生正从少年期步入青春期;从心理方面说,他们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如何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成了教师、家长及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来自家长和家庭的各种影响。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学生的教育链条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家长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学困生的学困原因及分类。

1.1单亲家庭中的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家庭关系开始松动,夫妻离异,家庭解体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离婚率的不断上升,造成了学生中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夫妻离异,家庭解体,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灵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和伤害。他们缺乏正常的家庭温暖,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这不仅容易导致生理疾病的出现,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心理失衡,心理异常现象增多。而且,由于长期的压抑、忧郁和紧张,极易被品行不良的同学和社会人员拉下水,从而走向犯罪道路。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做些违反纪律的事情或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夜不归家,同时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小刚,男,12岁,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父母各自又重新组建家庭,用他的话来说:“在爸爸家里,小弟弟(爸爸再婚后所生)才是爸爸的孩子,我是多余的;在妈妈家里,小弟弟(妈妈的再婚丈夫所带的孩子)才是妈妈的孩子,我也是多余的。两个家庭我都不想去……”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离家出走,被找回后,父亲便一顿暴打,在父亲的武力镇压下,虽然“安分”了一段时间,但在强烈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时隔不久再次离家出走,父母两个束手无策,提起孩子便“痛哭流涕”,后来求助于心理访谈节目。

分析单亲家庭子女中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不健康或腐朽没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二是家庭的影响。一些家庭夫妻离婚前动辄大吵大闹,甚至拳脚相加,使孩子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一些孩子因而产生恐惧感。而另一类孩子则承袭了父母的粗暴,遇事不忍耐,打架斗殴。还有一些孩子,当父母重新组合家庭时,孩子成了包袱,你踢过来我踢过去,当孩子犯错误时,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亲子关系紧张,产生抵触情绪,拒绝接受教育,对批评教育满不在乎。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1.2留守家庭中的子女。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相当多的孩子成为“留守族”。由于这些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顾孩子的大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难以担当起监管和教育的重任。这些“孤独的花朵”往往因缺乏呵护和关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群体予以特别关注,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他们”。

根据教育观察,分析留守家庭子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2.1受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爱母爱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家庭子女生长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容易变成一个心理和行为问题学生。

1.2.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缺乏约束。留守家庭子女大多数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父母不在家,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隔代长辈无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家庭子女,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现代家庭中,留守家庭子女普遍都存在这种现象。

1.2.3受不正当家庭教育的影响。就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管理孩子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孩子拿钱上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中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丧志。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观念与思想认识的偏差,大大增加了学校对留守家庭子女学生的管理教育的难度。

1.2.4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就业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家庭子女看到没有文化的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待业在家,便产生了不如混个毕业证后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出工不出力”,懒学乃至厌学。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定会长期存在,能否教育好这一群体,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教师要站在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高度来关注这一群体。研究这一群体,为留守家庭子女营造一个心灵家园,让这一群体不再因缺乏爱而孤独,不再因缺乏精神追求而消沉。

1.3富裕家庭中的子女。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一些家庭逐步走上富裕道路,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父母经商下海比比皆是,父母忙于挣钱,早出晚归,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相应减少,对学生的成长、学习、交友从不过问,以钱来取代一切,滋生孩子“钱是万能的”的不良心态。家长之间相互攀比,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家的孩子也应该有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家的孩子也应该学,反正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都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有许多东西都没有机会享受得到,无论吃、喝、穿、用、玩还是学习及受教育,现在经济生活条件好了,于是舍得在孩子身上加大投入,以弥补这种缺憾,使自己的内心获得一些安慰,该花的钱花了,不该花的钱也花了,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很少对孩子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没有把钱用在“刀刃”上,爱子过度,投入无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在经济和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后,滋生了贪图享乐的心理,他们每天都玩得潇洒,却占用了许多本应该用于教育子女的时间,不去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都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好就行了……等等。

2.学困生转化的前提与途径。中外许多教育家用他们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同样的道理:教育的一切奥秘都在爱生。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就完不成育人的任务。对于学困生的爱更应该体现出理解、尊重、信任。关注单亲家庭子女,关注学困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

2.1爱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2.1.1理解学困生。学困生并非一开始学习就困难,许多学生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受家庭、社会或自身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对学习冷漠逃避。但是,影响学困生成绩的大多数并非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思想、情感、意志、习惯等)。学困生对自己的现状也很苦恼,他们也有成功的愿望和要求。

2.1.2尊重学困生。虽然大多数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薄弱,懒惰涣散,有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们也是学生,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不单要求教师不歧视学生、不体罚学生,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当学生“反抗”你时,你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他是否受到了委屈,若是受到了委屈,就要真诚地向他表示歉意;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批他个“体无完肤”,而是用宽容的心态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还是孩子,应该多引导他……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你,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会让师生心灵撞出火花。

2.1.3相信学困生一样能成功。老师对学生没有了信心,放任自流,只会加剧学生的自暴自弃,所以老师不能对学困生丧失信心。我们要相信学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和帮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学困生一样能走向成功。

2.2科学灵活的管理方法是学困生转化的途径。作为一个教育者,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还要会爱学生,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2.1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我班有两位家长,学生一有问题,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孩子,历数孩子的种种不是,让孩子颜面扫地、尴尬至极。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赶快把孩子请到一边去,单独和家长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尊重人格的高度婉转批评家长不理智的语言和行为,并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探讨孩子之所以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出孩子的自尊心正是被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一点一点销蚀掉的,没有了自尊,心灵便逐渐麻木,日常行为自然无所顾忌、满不在乎。我的深入分析让家长逐渐认识到自身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接受指导,最终改变了教育方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两个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埋怨辱骂到赞扬激励,表面看只是方法的改变,实质上却是家庭教育观念质的飞跃。前者让孩子在他人不断的否定中形成对自我的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对他人不满和仇视;后者却使孩子在别人欣赏的目光、言语中身心愉悦,在与人为善、与社会和谐的交往过程中,使自身潜能得以展现,能力得到发挥。

2.2.2正确对待学困生的反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学习习惯。从事教育的我们都很清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不太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保持这种兴趣和热情。当学困生出现反复时,教师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多采用表扬、鼓励等积极的方式为学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