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新闻专业;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92 -03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也不断处于调整与优化之中,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意愿。为了有效缓解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2015年7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提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创业江苏’行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工作,推动扩大就业与提升质量并重、创业带动与促进就业并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最大限度激发全民创业潜力、释放创业活力”。

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指导下,在南京晓庄学院大力支持下,新闻传播学院着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效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升学生的就创业的能力,加强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本课题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的研究。

一、数据来源

(一)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课题组主要依据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分析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状态。该数据库由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各院就创业办人员负责动态更新,课题组以截至2016年11月1日的数据来撰写本调研报告。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研

为深入、准确了解2015、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进行了“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研”,调研方式为网络问卷。调研时间为2016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共有491人,最终有效样本为452份。问卷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在校期间学习状况、求职过程、已入职者的工作状况、待就业者现状和就业后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方面等。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调研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评价情况,课题组进行了“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调研”,调研方式为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调研时间为2016年10月15日至29日,最终有效样本为47份。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年度招聘情况、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就业能力的评价等。

二、就业去向

(一)就业地区分布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有464人,占94.6%;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有19人,占3.8%;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有8人,占1.6%。

(二)就业省份分布

2015届、2016届毕业生在江苏省就业最多,其次是上海市,分别达到420人(85.5%)和39人(7.9%)。调研的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两个省份与此一致。

(三)就I城市类型分布

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为55.2%,在地级市就业的比例为22.3%,在县级市或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

(四)就业行业分布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在文化、体育与娱乐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就业的分别达到386人(78.6%),51人(10.4%)和48人(9.8%)。

(五)入职单位性质

从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分布来看,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就业单位主要是民营企业,达到95.6%,少量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三、就业质量

(一)名校深造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中进入名校继续深造读研的共有45人,其中在国内读研的有23人,到国外读研的有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2013届和2014届深造读研人数为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4%。2015届、2016届深造读研人数占的比例高于前两年2.7%。

(二)对口就业

调研数据显示,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中,认为所从事的工作同其专业对口(包括非常对口和基本对口)的比例为77.6%。有89.5%的学生认为学院开设的实践课程非常有用,在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能够做到学用结合。有67.2%学生认为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三)薪酬水平

调研数据显示,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薪酬均值为3000元/月,最高的达到8000元/月,最低的有2000元/月。在同一行业中,毕业生的成绩排名越高,薪酬越高,统计检验显著,成绩排名每提升一个等级,薪酬增加3%。就业单位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年薪分别比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低10%、20%,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和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年薪相当。

四、满意度调研

(一)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研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为92.4%,比2014届毕业生就业满意的比例高出2.5个百分点。

(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47家用人单位分布在江苏省和上海市,与近3年内所招聘的其他学校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认为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很好”和 “较好”的比例为82.8%。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67.6%)“学习能力”(55.1%)“解决问题的能力”(43.2%)。这与用人单位的访谈反馈信息基本吻合。

(三)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学校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参与比例最高的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讲座”,分别占52.2%和60.7%,但“创业大赛”“创业交流项目”“与创业者或企业家交流”的参与比例较少,只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已经创业的学生比例只占到总人数的5.4%,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都在班级排名的50%之后,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创业的活动。

调研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较高,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开发创新技术或激发创新思想”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都在70.0%以上,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提供所需的职场经验、人生阅历”“获得商业建议和商业经验”“加强创业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超过60.0%,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积累社会关系”“获得创业场地和孵化器”“提供商业机会”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也接近60.0%。

五、对学院和学生发展的建议

(一)学院应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新常态下,用人单位的岗位数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对毕业生的需求自然减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如何在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谋求一席之地,这是摆在学院发展和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一个现实问题。从调研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最满意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学院毕业生在和名校的毕业生同等竞争中应该寻求错位发展,名校的学生理论素养比较扎实,我院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所以要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到用人单位就能用起来,这应该是学院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二)学院应着力培养具有“知行合一”精神的新闻人

陶行知老校长教导我们要“知行合一”,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知识,也要身体力行去做,相辅相成。学习成绩排名较前的学生收入较排名较后学生的收入要高出3%,这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结果。但有创业热情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占总人数很少的比例,而且这部分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他们一般在学校比较活跃,重视课堂外的活动和实践。学院在培养学生时如何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这是摆在学院领导和老师面前的课题。

(三)学院应加大深造读研学生的培养

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深造读研人数和占总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届,就读的学校面也更广,除了江苏省,还包括了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云南省、江西省等省份,出国留学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韩国。学生读研深造的愿望一年比一年高涨,学院给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了专门的教室,学院领导鼓励看望考研学生。接下来学院还将根据学生的需求,让专业教师和考研深造学生结对子,在迎考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同时开始一系列的考研讲座和交流会,帮忙学生们更好地复习迎考。

(四)学院应加大创业教育的培训力度

在2015届、2016届毕业生当中,有创业意向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明显增多,并且毕业生们对创业课程、创业教育的评价较高。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在学生对创业需求明显高涨的形式下,学院应加大创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开设创业讲座,邀请企业老总担任创业讲师,深入课堂,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竞赛,要请专任教师和企业创业人员共同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的创业成才服务。

(五)加强与市县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与跨省单位交流平台

从调研中显示,2015、2016届毕业生到县市工作的学生人数明显比往届要多,到外省工作的学生也有所增加。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毕业生们认为在南京就业的成本比在市县要高,租房和出行的费用是主要_销,同时认为竞争的压力也较大,而市县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竞争压力也相对小些,同时单位还能提供毕业生工作施展的平台。毕业生们也希望学校多与市县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大四实习期间就可以到实习基地实习,为就业打好基础。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外省,大部分外省的毕业生也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作,这也是学院今后拓展实习、就业基地的一个方向,让外省的就业单位了解南京晓庄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博雅. 东部沿海就业形势和趋势分析――基于上海、天津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2014,(09).

[2]周曼.陈登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J].教育学术月刊,2015,(09).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2

关键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28-02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目的是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研究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特色、就业优势;分析和厘清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深入了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诉求,为加强专业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有效依据,从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对象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1届、2012届、2013届毕业生;

2.调查用人单位27家,其中10家大型规模企业、17家中小型企业;

3.调查人员为用人单位负责人、人事主管、部门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发出问卷,收集反馈意见。

2.电话访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咨询回访。

3.现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与企业管理层及一线员工进行座谈、访谈,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行咨询和调研。

4.第三方评价:通过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黑龙江职业学院所做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5.文献查阅:通过网络查找、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二)调研内容

1.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2.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毕业生的就业特色;

4.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5.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

6.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7.专业课程知识对工作影响程度;

8.素质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9.能力培养对工作影响程度;

1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利用寒暑假对近三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工作,重点考察了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阿城继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市龙飞焊接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宏宇整流开关厂等27家企业。对用人单位共发放调研问卷180份,收回有效反馈问卷170份。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共发放调研问卷153份,收回有效反馈问卷150份。

三、调研结论与改进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

1.毕业生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多数就业于规模企业。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区域看,超过67%的毕业生就业于黑龙江省,其中工作在省会城市哈尔滨的占50%,有近12%的毕业生就业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余部分毕业生就业于中部地区及黑龙江周边省份。63%毕业生集中就业于规模以上企业,37%毕业生就业于中小型企业。48%毕业生就业于国有企业,24%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8%毕业生就业于外资企业,7%毕业就业于行政事业单位,13%毕业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96%。

2.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定位服务方向一致。在服务面向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电子技术类岗位,从事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这类人员占18%;二是电气系统生产类岗位,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29%;三是自动化生产线类岗位,从事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整机联调、设备运行监控,这类人员占29%;四是自动控制类岗位,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与开发,这类人员占19%;其它人员占5%。调研数据显示65%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工作三年晋升到班组长、工段长等技术和管理岗位。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3%,高于全国骨干校对口率指标。

3.毕业生薪水及福利待遇好。从调研问卷毕业生所填写的“毕业半年月收入”情况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956元,在院六十多个专业(方向)排名靠前,也高于全国高职院校的2600元。

(二)毕业生就业有特色

1.毕业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获得企业赞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综合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比较不错,都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单位比较满意。毕业生在工作中体现了良好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优良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2.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优势。调查表明,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在需要人才高技能的同时,同样看重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了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证书、高低压开关板(柜)装配配线工证书、电气设备安装工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1届和2012届部分毕业生,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获得诸如电工维修证书等国家资格证书,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同样,毕业生也为在校期间专业组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工作提供的有力支持表示满意。

3.毕业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加薪、升职时间较短。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上岗1周内就能够适应本职工作,极个别需要4~6周的时间。多数毕业生在工作1年或2年时间可以加薪,而职位提升时间基本上要3年及以上。个别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在1年内就可以成为技术骨干。目前2011届毕业已经工作3年,晋升到中层管理岗位毕业生占25%,5%的毕业生能够晋升到高级管理人员。

4.专业订单班毕业生成为校企合作用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调研表明,85%以上被调研企业都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专业先后与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厂中校――“九洲教学基地”,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厂中校――“电机厂教学基地”,与黑龙江龙电电气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厂中校――“龙电电气教学基地”。三个教学基地承担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现场教学及实践教学主要任务,可以常年不间断安排教学,并且3家企业均与该专业签订了订单班,根据企业要求设置课程,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让学生从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学习到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工作,实现了零距离,大大缩短了企业对他们再培训的时间,降低了人才培训的成本,毕业生成为了校企合作用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

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的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规格是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上手快,能力强,工作状态好,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薪水及福利待遇较好,一半毕业生工作以来得到加薪、升职。毕业生整体上看,大都具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实践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专业定位准确。

(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都很高

从调查问卷和实际调查的统计情况看,毕业生普遍认为学院的教学质量较高,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比较一致。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综合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比较不错,都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单位比较满意。

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专项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近三年以来毕业生满意度评价各选项集中表现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综合占比达到97%。毕业生调研问卷中,“教学质量”、“实习实训条件”和“教育教学资源”选项满意度上升趋势明显。用人单位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总体评价”满意度达到了95%,“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这三个选项在近三年调研样本统计中满意度逐年增加,“综合能力”评价满意度较高。这种满意度的提升,标志着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符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求。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毕业生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数据显示,极个别专业课程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对毕业生工作的帮助较小,不能达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影响到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专业需要增强部分课程的新颖性、适用性,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面要窄化,而且要与市场接轨,才能学精、学深入。与此同时,增加更多的与实际生产或者工程项目相结合的科目及实践课程。在技术创新能力上,增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或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际操作能力。骨干院校建设期间,明显看到2013届毕业生由于在课堂上已经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技术创新能力要高于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这点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认可的事实。

2.存在毕业生盲目跳槽和离职现象,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研发现,尽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整体情况好,但仍有近27%的离职率,其中15%的毕业生有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5%,其次是“薪资福利偏低”占26%。这种结果体现出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为尽量减少毕业生盲目跳槽和离职几率,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认识,完善专业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尽早确定自己热爱的职业,在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企业之前,重点进行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面试注意事项以及诚信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针对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没有融入社会的良好心态问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校园还欠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调研中,用人单位反应少数学生心理素质不好,有些毕业生个人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少企业文化学习。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积极参加校园内外各类活动,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也较强,更能尽快适应社会。将针对这一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学生培养上进一步融入企业物质文化,重视环境育人功能。在营造整洁优美、文化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大格局下,精心设计、统一美观的企业文化知识、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通过电子屏幕、校企文化墙等在电气工程学院教学区、实训区展示渲染,将企业制度、标准和操作工艺等悬挂实训场所,形成规范性和职业化的气氛,让学生耳目濡染,得到熏陶,培养现代文化素质和优秀职业素质。融入企业精神文化,重视价值导向功能。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走进学院,对教师、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融入国学文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秉承“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方寸纳海、天成大器”院训,带动更多的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增长自身的才干,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3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基本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就业质量却让人堪忧。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仅为63%;且多数属于低水平就业,平均月收入为2749元;值得关注的是,转岗率较高,半年内离职率达到42%。由此可见,目前的高职院校在推动和解决就业问题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值得各界关注和重视。

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搜索“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有2242篇(1997-2016),其中,期刊论文2143篇,会议论文22篇,学位论文77篇。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数学建模等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研究。总体来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一、就业质量概念界定阶段

在国家面临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国内外学者从就业质量概念界定开始对就业问题就行研究和探讨。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QWL)到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体面劳动”(DecentWork)和欧盟的“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再到近期的“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Employment)和就业质量指数(EQI),都是对就业质量概念的探索。弗雷德里克指出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的过程就应该是高质量就业。我国大多数学者都秉承了“体面劳动”的理念,并将工作的稳定性、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就业满意度等纳入就业质量的范畴。刘素华则认为,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C上所述,从高职毕业生个人角度看,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其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从宏观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它一般用反映高职院校范围内毕业生工作状况的各要素的统计数据,如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来表示。

二、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阶段

从理论学术价值来看,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检视传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成果提供检验标准,为有关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从实际应用价值来看,可以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及其提升机制做出较为精确、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从而为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就业政策调整、校企合作等提供有实证基础的参考意见。然而,国内外学者在对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只是提出了应该从哪些方面对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进行评价的设想,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可执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的选择评价要素和合理的设计评价指标是准确评价就业质量的基本前提。国内众多学者主要根据高校需求来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其目的是更好地推动高校就业管理。柯羽独辟蹊径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3个客观性指标和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3个主观性指标,对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李翠轻等将高职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分为个体和群体两层:学生个体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就业机会、就业去向、待遇水平、个人发展、满意度五个主指标和15个子指标;群体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主要针对专业、学校、社会而言。冯庆媛在研究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过程中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认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不仅要考虑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满意度等各方面的指标,更需要关注和考量客观的就业率统计数据。由此可见,许多学者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操作化定义为: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社会保护、晋升机会、人职匹配性、工作挑战性、工作决策空间、利益表达机制、对上述工作特性的满意度等。如个人特性、院校特征、单位特性、政府政策、行业介入和社会因素等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目前,大多数学者偏向于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拟在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操作化定义就业质量评价的指标,从而验证每一项指标对就业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总体来说,已有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得出的结论缺乏普适性的推广应用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已有的研究很少有运用定量与定性真实结合的研究方法的。因此,开展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仍然是一个具有开拓价值的学术领域。

三、就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模型论证阶段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4

关键词:职业指导 促进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45-01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699万,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社会各界更是把今年喻为“最难就业年”。今年,济南某民企招聘会上,一些企业开出了高价,但优惠条件并没有打动多少求职者,这次招聘会达成就业协议的也不多。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指导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能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与定位,以健康心态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就业,提高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1]。

1 职业指导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情况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虽然各高职院校已建立起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学校指导方面

1.1.1 对职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理解有偏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毕业生工作而展开,狭隘的把职业指导理解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忽视了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择业教育功能,忽视其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深远影响。

1.1.2 职业指导只关注结果

职业指导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对专业学习有清晰的方向,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现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缺乏规范化、系统性。

1.2 学生方面

1.2.1 就业心态比较浮躁

由于指导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得不到重视,导致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以致于未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出合理分析,选择合适的工作。

1.2.2 就业方向盲目

在就业形势巨大压力下,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大学生自身期望值高,不能正视社会现实。其次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到基层建功立业[2]。

2 职业指导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2.1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对职业宏观和微观的认识[3]。因此,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给学生传授职业规划、求职、创业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2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接受挑战,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大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4]。这对他们职业素质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2.3 明确学生职业目标

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通常是模糊的,加之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感到茫然、困惑。目标的确立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能比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所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

3 “山科”在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山科”一直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从新生入学教育、指导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职业指导工作,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3.1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新生入学阶段,“山科”就为学生详细讲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及前景,让其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有个清晰的定位和目标,从入学开始就制定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2 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山科”通过开拓市场、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一方面通过宣传栏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组织举办各种专场招聘会,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3.3 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提供就业平台

“山科”坚持“特色办学,科技兴校,产学互动,效益双赢”的办学方针,建设了纺织、服装、化纤、机械、计算机技术、建筑安装、电气自动化等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创造了条件。

3.4 加强队伍建设,强调服务意识

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了“管理、咨询、教育、指导、教学、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和职业指导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

4 职业指导促进“山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果

为了做好本次论文写作,笔者设计了毕业生满意率调查问卷,对“山科”2012级毕业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研。自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来,学院实现了“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的三高目标。

4.1 职业指导的开展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山科”一直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据笔者统计,2012届高职毕业生3083人,其中三年制高职2940人,五年一贯制高职143人。截止2012年12月31日正式就业率为99.87%。

4.2 职业指导的开展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

“山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3.23%,达到了基本对口的要求。其中土木系、经管系对口率最高,为90.24%、83.79%。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4.3 职业指导的开展促进满意率的提高

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总体评价为,全院满意率为94%,其中纺织系100%、汽车系97.3%、经管系95.4%、电气系94.96%、艺术传媒系94.12%。毕业生对目前待遇满意度为86.6%,对现在工作状况满意率为95.02%,化工系和经管系较高,分别为98.51%和98.5%。

5 结语

通过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看出,职业指导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培养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应从新生入学开始,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兼职体验各种行业,明晰自身职业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设计,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出最大能量。

参考文献

[1] 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I):189-192.

[2] 陈纯.浅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223.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5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调查;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作为广东省内著名的独立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曾荣获“2010年度广东最具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称号。为了继续保持并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自我校首届毕业生进入社会以来每年毕业季我们都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其中对于就业竞争力的调查尤为重要。调查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调查我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和就业后对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评价,另一方面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的评价。学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39%,因此依据2011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数据,从教学管理方面探讨提高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竞争力的调查情况总结

1.求职中就业竞争力情况。如图1所示,2011届毕业生有

45%的认为我院毕业生和其他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相比有优势或旗鼓相当,有41%的认为没有优势。

2.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竞争力。如图2所示,在目前工作岗位上,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工作岗位的表现和其他毕业生旗鼓相当,其中25%要胜过他们。

3.同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优势和不足。2011届毕业生认为我校毕业生与其他同类学校学生相比在工作态度、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方面相对较强,但在专业知识结构、外语水平、科研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

大部分(近80%)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整体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对于工作能力方面,24%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与其它同类型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相比有一定的优势,10%的认为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就业竞争力,33%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最有待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和素质是:对企业忠诚和工作的责任心、学习与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自我调控能力、沟通能力和亲和力。

三、转型期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SWOT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总结我院毕业生的SWOT分别如下。优势(Strangth)是:(1)专业动手能力强;(2)专业热门,需求量大;(3)区位优势和母体品牌优势;(4)综合素质较好。劣势

(weakness):(1)自身品牌价值不大。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生力量,大多依托名校办学,据报道,2012年起广东17所独立学院将自授学位证书。这意味着,独立学院将不能依托原有的名校的“金字招牌证书”。(2)能力有待提升。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应该提升的能力有:对企业忠诚和工作的责任心、学习与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自我调控能力、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机会(opportunity):(1)国家认可独立学院的本科学位。(2)出身的时代好,平台高。现代信息发达,资源共享度高,同时由于依托母体名校办学其教学资源丰富所引用的教育机制先进。(3)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契机。(4)专业热门,就业渠道好。威胁(threats):(1)高校毕业生规模大、竞争大。对于广东省而言,广东省内共130多所高校,2012年毕业生约40多万。加上省内生源外地高校应届毕业生、外省高等学校前往广东省就业毕业生,2012届人数约为20万以上,约6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在广东就业的人数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一定的压力。(2)独立学院毕业生地位不高。对于独立学院同样是本科层次,但用人单位宁可选择“一本”、“二本”等公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对于有更高层次毕业生竞争时,用人单位也可能青睐研究生或博士生等更高层次的人才,因为现在人才需求呈现“高消费化”。

四、从教学管理方面提升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

(1)培养计划改革。首先应该注重大一新生的教育。可以延续高中学习模式,而不是当代普遍大学教育那样放松大一只进行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大多集中在大二和大三,另外,就业教育应该真正实现全程化,覆盖大学的每一个阶段。通过入学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会、就业讲座、企业参观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大学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为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另外继续实施我校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的旨在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三战略”。即在一二年级素质教育和基础教学基础上开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工程。概括起来就是以提高能力,培养“专长”,增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指导。(2)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向社会输入高技能人才,所以现阶段应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新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体系。教学内容可以加入专业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就业增加砝码。(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教育教学改革最主要还是要有创新理念。一是学校的“企业化”,学校应加强与世界著名企业的强强联合、深度合作,培养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学校的“国际化”,积极引进海外知名大学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探索多种形式智力引进,以培养国际化商务专业人才。(4)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学校应继续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除了教学这“第一课堂”改革外,还应对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进行改革,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以科技、文化、艺术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科技和人文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势必会为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加分。(5)加大教学资金投入。独立学院虽说是学院办学教育为本,由于没有国家财政投入,学校开销大都来源与企业投入和学生学费收入,因此在各方面崇尚节约,但是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教育教学的投入不可少,包括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教学师资队伍的引进等。因此,独立学院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应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高薪高福利吸引优秀师资队伍。学院引进人才的渠道也应多样化,一方面聘请高学历人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应积极从社会聘请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学院的“双资型”师资,为社会培养有理论修养、有熟练技能的第一线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楼锡锦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8(12)

[2]高伟芳.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生就业决策[J].就业与创业.

2008(1)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研范文6

1.1兼顾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地方行业高校既要服务行业发展,又要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尽管通过更校名、争取博士学位授权等措施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但地方行业高校的学科数量始终有限,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在理念、产业对接机制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1.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家取消“国家重点学科”的审批、严格控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学术型学位点总量、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2011”计划,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特别是今年初,教育部出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14〕4号),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分为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两个阶段,以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为主,从而使得地方行业高校急需围绕自身定位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学科评价体系,为研究生教育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3传统学科建设评价机制存在严重的泛化现象学科建设的内涵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平台等方面,但许多高校受困于重点学科评估或学位点评估引入的评价模式,追求大而全的评价指标,脱离自身实际,实施过程更多流于形式。相关学科的评价指标亟需要科学化,必须考虑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学校定位差异、学科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地方行业高校构建学科建设自我评价机制的着力点

2.1加大对学术带头人的行业认同度评价学术带头人的行业认同度可反衬出学校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是形成强有力学术团队的基础。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及带头作用都会对其在行业内的认同度起到重要影响,学科建设自评指标体系中均应具有一定权重。

2.2强调科研项目的协同创新评价交通行业中的重大工程一般会涉及多个学科问题,需要协同创新。强调科研项目的协同创新评价,有利于多学科组织力量解决工程中重大科学问题,更有利于行业高校打破内部学科壁垒,实现各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

2.3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自主创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校声誉至关重要。地方行业高校由于具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大多具有高的毕业生就业率。然而对于交通工程行业,因工作条件艰苦,导致许多毕业生不能长期坚守。因此,地方行业高校不仅关注他们的初次就业情况,也关注未来的工作状况,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机制。

2.4考虑学科平台资源的共享程度评价大多数行业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和高层次学科平台数量有限,学科间交叉融合程度不够,有的还存在严重的学科壁垒,学科平台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不利于多学科协同发展。

3地方行业高校构建学科建设自我评价机制的措施

3.1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地方行业高校重视增加学位授权点和重点学科数量,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学科建设氛围不够浓厚,而这却是构建学科建设自我评价机制的重要前提。

3.2建立学科信息跟踪系统为了制定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需针对不同学科和同行业、同地区高校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建立学科信息跟踪系统。但由于原始资料的不规范不完整,各类统计数据不统一,评价数据资料未能及时整理,从而难以使评价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和充分利用。因此,需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同行高校等单位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3.3重视行业评价主体的作用在学科建设自评过程中,相关学科所在单位、学校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人员均可参与其中,为建立特色有效的学科建设自评制度出谋划策,努力实现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同时,还需要吸纳社会行业人士的积极参与,充分尊重行业对学科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