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1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4-02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 。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2]谈新敏.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潘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素质教育[EB/OL].西南大学素质教育雨僧网,2007-05-17.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2

――创建百年油田。坚持“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城乡共建、稳定共抓”方针,支持油田“增资源、保稳产、转方式、夯基础、提效益”,到2015年,实现原油高效益、可持续、有保障的4 000万吨稳产。支持天然气勘探开发。力争油气当量稳中有升。支持多种经营、多业突破。未上市业务经营收入达到800亿元。支持开发国际市场。实现海外业务跨越发展,经营收入达到400亿元。支持和谐示范矿区建设,一年见成效、三年大改观、五年基本建成,百年油田建设再创新辉煌。

――壮大接续产业。围绕打造“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的集群产业和1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支柱产业”战略。推动石油化工、商贸流通两个销售收入已超千亿元产业实现倍增,分别达到2 000亿元以上;做大油化装备、新兴装备,推动现代装备产业销售收人超千亿;突破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形成整车生产和关联配套能力,实现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建筑安装、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工程、文化创意、现代物流10个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实现超百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绿色低碳理念充分体现,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非油经济比重达到60%。基本实现经济转型。

――打造宜居城市。坚持“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基本实现城市转型,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构建主城区核心组群、四县卫星组团、中心镇特色组团梯次衔接的现代城市布局体系。推进新城开发旧城改造,老区提升功能补位,集中建设配套完备的现代城市功能体系。增加航线航点开通国际航班,建成东西城铁路枢纽,开通城际列车,升级高速公路,畅通市区交通。完善农村路网,建成外通内畅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实施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工程,建设防护林带,恢复草原植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打造健康完整的现代城市生态体系。巩固“三城”创建成果,健全“四级”城管体制,落实“五化”机制,建立高效运行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眼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整体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巩固提升百亿斤粮食产能,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60%,棚室规模达到30万栋以上,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现代农村,改造升级乡村道路1500公里,基本建成新型农村电网,全面普及自来水、有线电视、互联网,城关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以上,绿化村屯800个。完成造林70万亩。培养现代农民。提高文化、技术、健康、文明等综合素质,增强创业创收和经营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构建和谐大庆。满足基本民生,建设小康民生,发展现代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35 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6 000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建立起覆盖城乡、优质便民的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中国北方文化名城。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推进城乡医保、城乡低保、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形成大保障格局。健全社会管理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增强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打造平安大庆。

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全市经济社会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5%。

1

服务油化经济。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全力以赴为油化大企业搞好生产生活服务。支持油田4000万吨产能建设。大力整治生产环境,拆除占压油气管线建筑,加快还油还绿,共建绿色油田。严厉打击破坏产能设施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生产秩序。全力保障油田用地、勘探开发等发展需要,服务原油持续高效稳产。推动石化产业延伸增值。

2

坚持项目牵动,加快壮大地方工业。突出抓项目抓企业抓品牌,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全力推进项目攻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人才科技支撑。

3

推进深度开发,繁荣发展服务业。适应多样化消费需求,打造都市休闲经济,做活生活服务业;适应经济快速扩张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大生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多层次发展商贸业。分类别突破旅游业。抓创意引领文化业。培育现代传媒、演艺娱乐、文博会展、体育赛事等文化产业市场。聚要素做活物流业。建体系培育金融业。壮规模扩张外包业。

4

统筹实施“双十”工程,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四大基地”集约高效发展,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突出壮大棚室经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农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抓好农村民生“十项工程”。

5

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形象。推进68项城建重点工程,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推动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开发建设城市新区。

6

切实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五和”社会。满足基本民生、建设小康民生、发展现代民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办好群众关心的具体实事。一是建设幼儿园。二是改善公共交通。三是建设停车场。四是解决农民看病问题。五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六是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七是改造老居住区。八是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九是加强物业行业管理。十是完善社区文化休闲功能。

全面发展卫生事业,整体提升综合医院医疗水平。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7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推进重点改革。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文化体制、投融资体制、警务体制等项改革。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

善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探索要素市场改革。全面拓展对外合作。招商引资重点在战略龙头项目上突破。争取引进超亿元项目50个以上、到位资金150亿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5%以上。

8

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的决定》,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继续推进行政提速、管理创新、执行彻底、结果问效,增强政府执行力,确保高效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按照“破满、破难、破旧、破靠”的要求,解决好思想问题。坚决克服满足现状,倡导争创一流,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坚持把思维起点放在于事成事上。困难面前不说不行,千方百计想办法怎么能行;切实摒弃惯性思维和陈旧观念,善于创新举措解决问题;自觉主动想事谋事,做到定下的事快干,安排的事快办。克服“十弊”,解决好作风问题。对照“十弊”现象,深入查摆存在问题,认真剖析原因症结,力求早发现、早防范。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方案,明确整改措施,保证问题整改到位。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从源头上、根本上防止和克服“十弊”现象发生。立足“两个提高”。解决好工作机制问题。坚持“三维分工”、“五定五保”、重点项目指挥部制,完善定期通报、现场办公、“三位一体”督办,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审批服务代办制度。创新产业项目推进、经济综合考评等机制办法。确保执行落实的力度和推动发展的效能。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3

关键词:学科文化;中学化学教学;育人功能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科文化是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知识体系、学科价值体系、语言系统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总和,它在理想人格塑造、价值取向引导、思维方式养成与行为方式导向各维度上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影响力。承担着学科文化传承任务的相应课程,既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科文化的载体。从学科文化视角研究和探索中学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学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更多地体现出对人的一种训练和培养,使中学化学学科教育真正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服务。

1 化学学科文化的构成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科学成果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化学发展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经历了古代化学时期、近代化学时期和现代化学时期3个阶段。今天化学已发展到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等几大分支,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

化学学科文化是指在化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化学学科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和人文精神、文化产品,以及教学和行为习惯的总和[1]。而化学学科知识、价值、思维、语言、教学和行为习惯等是化学学科文化的核心要素[2~4]。

1.1 化学知识和价值观点

化学学科知识与化学学科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化学学科知识的发展是化学学科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并丰富了化学学科文化。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道尔顿实心模型、汤姆逊糕枣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发展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和理论,其“依据事实-提出假设-抽象建模-实验验证”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也丰富了化学学科文化;人类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朴素酸碱概念、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等发展过程,丰富了“坚韧不拔、不断求索”的化学学科精神。另一方面,化学学科文化是维系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基石,也是化学学科知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科共同体成员坚信化学学科是造福人类的,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遵循化学学科研究的行为规范,以伟大的化学家为榜样,不断探索化学科学的真谛,使化学学科知识得以丰富和发展。如新元素的发现、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等,正是化学科学方法得以科学应用所取得的成果。

从哲学意义上说,学科价值是指学科对人类的有用性。这种学科的有用性包括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用性,个体与社会层面上的有用性等等,不同的学科有用性反映了不同的学科价值,形成学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化学是理论和实验结合、基础和创新并重的学科。化学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揭示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规律而得到价值体现,二是通过创造和识别能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物质而得到价值体现的。

1.2 思维方法和语言系统

学科方法实际上是学科内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不同的学科往往以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学科内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不同学科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科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思维方式)是学科文化的内核,是学科共同体所有成员特有的研究和思维方式。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归纳法、数学方法、假说与模型等等。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习惯于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维,习惯于从实物粒子的微观结构视角揭示物质变化本质的思维;习惯于关注环境因素对体系状态和性质影响的思维;习惯于提出假设、建构模型、实验论证的思维。

化学实验方法在化学学科方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础科学,即使是计算化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依然是检验化学原理和计算结构的唯一标准。正如化学教育家傅鹰先生所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载体和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与呈现形式,是学科文化的窗口。每一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方式或言语体系,学科共同体成员用这些专业言语体系进行学术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传递建立在学科知识和信仰体系之上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知识观。

化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丰富了自身学科语言。化学语言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等。普适、通用和简捷的化学语言,能将众多的物质结构、组成、变化和性质等化学事实表达出来(如化学符号CO,表达了一氧化碳分子的组成、共价键成键情况、孤对电子数目等信息)。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用化学语言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语言是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进行化学思维、学术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

1.3 化学研究和教学行为习惯

学科研究和学科教学是学科最主要的学术活动形式,学科研究习惯和学科教学行为不但是学科文化的重要要素,更是学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科共同体成员的学科教学与研究习惯具有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保证了学科及其学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学科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和观点逐渐内化成学科成员的学识和信仰,逐渐改变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取和传授,学科文化就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影响着所有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思想、规范、行为和习惯等,并成为他们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经验和手段。

化学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能力,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和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化学教学行为体现了化学学科前辈们进行研究和教学的行为习惯,化学教学行为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价值观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化学研究和教学行为习惯。化学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促使化学研究和教学关注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研究着力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化学教学关注对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化学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价值取向,要求化学研究应具有怀疑的、思辨的品质,促使化学教学教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重视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这一学科特点也同样决定了化学研究必须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化学教学也应引导学生进行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方式的探究学习。

2 化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

教育既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这就表明学科教育存在两个维度,一是知识维度,即以知识为中心,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体系的完备性,把对事物的认识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二是文化维度,即以文化为中心,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关注文化,使学科教育成为关注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学科文化是教育最主要的文化资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从文化视角研究和探索学科教育思想、方法,可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当前的教育理论,有助于开阔教学的视野,优化师生的知识结构。

今天的化学教育已经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育,通过化学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学课程结构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的化学,既是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教育科目。这就决定了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既必须符合科学知识本身的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要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要在化学课程实施中,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要通过化学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因此,化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指化学学科文化主体、学科文化场域,以及包括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价值体系等在内的学科文化核心要素,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形成、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施加影响的能力[5~7]。化学学科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语言系统等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规范作用。在中学化学课程实施中,在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育意义的同时,关注化学学科知识背后潜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教育意义,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又能培养他们形成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理想人格,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1 运用化学学科文化,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人格是人的内在品质结构与外部行为方式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综合特征。人格既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又是个人经社会化所获得的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学生的理想人格应该包括“有理想、有信念,具有与时俱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人格的塑造事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承载着帮助学生建构既适应时代的需求又不失学生个性特色的理想人格的任务。

徐光宪先生曾经说“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他认为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朝阳科学是下游。化学是中心科学,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地。尽管今天的化学看上去没有那些学科炫耀和光彩,却始终默默地发挥着本学科必不可少的作用。化学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化学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烙印,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化学学科中所进行的研究都是以服务于人类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化学学科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密切相关,而且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而产生了众多新兴的应用性更强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成果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并造福了人类。化学学科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报效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许多化学家为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事迹是化学学科价值的核心内容。化学家们的事迹是我们进行学科文化教育,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资源,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居里夫妇对放射元素镭的发现、候德榜制碱工艺的发明,无一不闪烁着为科学进步和为社会发展坚持信仰、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人格力量。而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每一进步,都体现着“在争论中坚持追求、在合作中取得创新、在坚守中获得成功”的特点,更能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

2.2 运用化学学科文化,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不同的学科中有着各自公认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衡量标准。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该学科文化定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即学会了本学科特有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了该学科特定的专业习性。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学科习性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之内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方式,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学生观察社会和世界的方式。

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化学科学研究方法是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素材。化学在研究客观事物及其变化、创造和识别物质的过程中,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假说、建模、概括、归纳和抽象演绎等科学方法,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例如,化学对物质结构认识所经历的“归纳事实提出假设建构模型发现新的事实实验验证……”的发展模式,化学原理和理论发现(如酸碱理论的发展)经历的“归纳实验事实提出理论假设实践检验……”的发展历程,都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整套科学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内化形成看待问题的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的实证精神。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化学学习,而且更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3 运用化学学科文化,规导学生的行为习惯

化学教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线索,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演进变革的总轮廓,并透过历史过程,认识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化学课程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具体地展示化学学科发展是如何依赖于化学实验的进步,在实验的推动下发展和更新理论,新的理论又如何反过来指导和开拓新实验、新技术;通过化学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明确化学发展的动力,认识化学发展同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通过化学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历史上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不畏艰难、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化学家,在曲折崎岖的科学征途上,为后人留下他们的业绩,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大胆的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治学道路,是永远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层次的实物粒子及其聚集体,实物粒子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化学学科具有真实性的特征。教真实的化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讲真话、做真人的行为准则。化学坚持将化学实验作为衡量化学理论和原理的准绳,以实验为基础,让事实说话。教实验的化学,在做中学化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科学精神。化学学科产生于社会实践,化学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而实验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合作学习等化学教学方式的应用,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

传承化学学科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化学课程的实施,一定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一定要重视化学方法教育,重视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化学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教育;一定要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学习;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要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26.

[3]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2,(2):72~74.

[4]高山,游玉佩,向应明.大学学科文化核心要素及其认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9~12.

[5]陈何芳.论大学的学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16~21.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思维能力;三重表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微习题

一、背景说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认为,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会上,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题组组长林崇德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五点:科学精神(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化学科学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化学

知识,更积淀了一种强有力的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等人通过多年的思考与研究,总结出了现代化学包含的三个基本成分,即“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学习和研究化学,不仅要从宏观的视角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三者之间自由灵活地转化,这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二、问题的提出――高考试题赏析、考点解读

例1.(2016新n标I卷28题)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 。

(4)“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

例2.(2016新课标I卷27题)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 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2-7(橙红色)、CrO2-4(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4)+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2-7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考纲要求: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②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③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④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

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老师在《深化改革 平稳过渡――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剖析》一文中总结道,2016年全国卷化学高考试题:贯彻改革精神,加强能力考查,特别突出了信息获取和独立思考能力考查。信息获取能力考查主要是通过提供物质数据信息、反应信息以及流程图等方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新信息分析和解答问题。

单旭峰老师也特别指出,高考化学试题继续提供一些对学

生而言未曾接触过的陌生信息(包括一些新颖的反应和数据图

表信息),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利用新信息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考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从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理论或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形成较全面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体系进一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新情境下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恰恰是体现了上述的考查方向,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近三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考查及变化轨迹

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1)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总体稳中有升;(2)题目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STSE的思想;(3)注重能力考查,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4)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核心,考查知识范围更加广泛、灵活。具体来说,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点主要有:①N、S、Cl、Fe、Cr、Mn等重要元素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②利用题目信息判断主要反应物和生成物。③利用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手段配平方程式。④结合题目溶液的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写出完整的方程式等。

三、教学设计――考点突破、能力提升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现代课堂注重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精讲精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构建,才能深刻理解,有效掌握,才能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1.知识构建: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例2)

(1)找产物(基础):认真审题,结合题目信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反应物和主要生成物。

Cr2O72-+HSO3- ― Cr3++SO42-

(2)看得失(核心):抓住本质,利用得失电子守恒配平上述方程式片段。

Cr2O72-+3HSO3- ― 2Cr3++3SO42-

(3)配系数(难点):结合题目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对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并结合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进行完整配平。

Cr2O72-+3HSO3-+H+ ― 2Cr3++3SO42-+H2O

(4)查守恒(保障):利用三大守恒规律对方程式进行检查。

Cr2O72-+3HSO3-+5H+■2Cr3++3SO42-+4H2O

2.练习提升(1)考点突破的核心: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得失电子守恒的基础计算

练习1.(2014新课标I卷27题)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2)H3PO2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 (填化学式)。

练习2.(2015年新课标II卷28题)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可用KC1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

3.练习提升(2)考点突破的难点:结合题目酸碱性环境将方程式补充完整

练习3.(2016年新课标III卷27题)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2)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1。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①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pH逐渐

(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练习4.(2012年新课标I卷26题)(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四、教学反思――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回归

1.根本出发点:立德树人

素养,决定于后天的养育因素和环境影响的那些部分,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大有可为,更应该有所作为。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从而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课堂的主体:学习内容、方法论、世界观,用三维目标来解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对化学主体的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结构与表述为:

(1)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念:化学物质观、化学变化观、化学学科观、科学技术观、科学世界观、科学发展观以及人生观等重要观念;

(2)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

(3)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品格:敢于质疑、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科学精神);积极、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强烈、持久的社会责任心、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心以及家国情怀等。

基于“核心素养”“三重表征”的这样一节《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课,既要注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提升,更要提升高度,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首先这节课的设计从多个维度体现了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和掌握规律,并学会运用,同时这节课也注重了多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①物质变化、守恒、三重表征等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渗透,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题目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学科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学科知识的构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科观、科学世界观、物质变化发展观;

③培养学生遵循规律、迎难而上、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2]单旭峰.深化改革 平稳过渡: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剖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7):62-63.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5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属于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教师应重视认识其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改进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时,首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深化学生对于化学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增强学生透过化学现象看到化学本质的能力,促使学生把握化学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化学的能力.

2.化学思想.化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化学本质、特点与价值应用科学方式的思想意识,主要包括守恒思想、控制变量思想、对立统一思想、验证探究思想以及绿色化学思想等.

3.化学方式.传统的化学方式主要包括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以及两点论等,而一般的方式包括观察、比较、类推、归纳、综合、演绎、实验、图像以及迁移法等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学科之间日益互相渗透,时常在化学研究中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如化学方式中融入生物、物理以及数学等方式.

4.化学精神.化学精神属于一种科学精神,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化学色彩.学习化学今后不一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但是化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化学方式与精神,化学精神也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内容.化学精神强调的是,在理解化学规律、原理概念以及解释化学现象时,坚持科学严谨、求实务真、坚强不屈、独立自主等高尚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

这里强调的化学信息主要指的是,关于化学学科的信息技术、书刊图表、数据模型、互联网、音像、化学资源以及化学程序等.首先,提高学生化学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信息工具与信息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取、显示、存储、应用、传递信息中具有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等能力.其次,培养学生获取与识别化学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传递与创造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化W试题可以发现,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等.题目中融入部分全新的信息,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与处理信息,从而总结与归纳规律.该类型的题目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最后,加强学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信息理论的形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加工与评价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整合与生成全新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应用化学信息与化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面临的各种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

1.动手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减少实验以留出更多的讲题时间,导致学生虽然可以在化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薄弱.该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与设计实验等,由学生自主或者以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与实施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与操作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团结协作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下,对于人才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能力是工作与科研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加强彼此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等.

化学学科核心价值范文6

关键词: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核心概念;学科本质;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6-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有“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样一个“化学与社会发展”类课题,在这个课题中依次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等四个方面的知识。课题中的文字内容比较多,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涉及到的教学素材也比较丰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很大,那么该如何讲好本课题呢?很多教师感觉到没有教学思路,或者讲不出“化学味”。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支撑“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学科本质是什么?

学科本质即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属性,比如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等等本质问题,它是一切教学法的根本,思考学科本质问题可以帮助教师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可以通过提炼课题核心概念的方法来突破这类课题的教学,提炼核心概念是揭示学科本质的一个很好途径,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基于学科本质的化学教学。

1.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化学与社会发展”类知识的学习要求是:“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有的物质或某些化学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学生也需要辩证认识“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面对丰富的教学素材和零散的学习内容,如何帮助学生从学科本质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有关燃料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化学视角中的“燃料”应该是怎样的?如何从化学视角认识燃料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利用化学的方式解决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之前需要思考的本质问题。

在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中有关燃烧的知识,知道了燃烧的定义和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这为学生学习有关燃料的知识和解决有关燃料的问题打下了基础。在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物质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用途中它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矿产资源、化工原料、战略物资等等,但是在本课题中它们的角色定位是“可以用来获取能量的燃料”。通过整体分析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深入研读本课题的知识内容,不难发现“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是理解与燃料相关诸多事实和问题的核心概念,最能体现本课题知识的学科本质。比如,燃料的燃烧是一种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燃料作为一种反应物会不断被消耗,在获取能量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物质,产生的某些有害物质会污染环境,等等,这些事实和现象看似杂乱无章,毫不相关,但是都可以通过这个核心概念将其学科本质揭示出来,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2.利用核心概念揭示有关燃料问题的学科本质

为了更好地利用核心概念揭示有关燃料问题的化学学科本质,可以把核心概念的表述方式变式成化学反应的文字式来理解(见图1)。

当把“燃料”放置到化学反应的背景中来理解时,与燃料相关的问题都会在其中找到根源。比如,(1)燃料燃烧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人们利用燃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能量。(2)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物质,产生的某些有害物质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吸收有害物质或者开发新能源避免有害物质的产生。(3)每种化石燃料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并且资源有限,燃料资源的开发会破坏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反应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不断被消耗直至枯竭,所以需要合理开发化石燃料或者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4)燃料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燃烧不充分或者未燃烧都会浪费燃料甚至污染环境,所以为了提高燃料的利用率需要提供足够的空气或者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课题内容表面上看起来松散、开放,但实际上有关燃料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核心概念将其化学学科的本质揭示出来,抓住了这些学科本质也就是会使得本课题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学科逻辑。

3.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思路

结合对有关燃料问题的学科本质分析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设计了教学思路(见图2)。

图2中“基本思路”体现了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的有机结合,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线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把“基本思路”细化成具有逻辑性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明确指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化学学科本质的思考,同时也为教师整体把握教学思路提供了保证;针对每个“核心问题”选择素材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教学活动,把思维和行为统一起来,在情感得到激发的条件下,自主地思考事实背后的学科本质。

4.教学策略及建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关注化学学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诸如“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化学与社会发展类课题的教学,要求学生占有一定量的学科事实和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教学仅仅是堆积大量事实而不去关注背后的学科本质则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也无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所以,教师要进行超越事实的化学教学,深入挖掘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学科本质,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做法:

4.1要善于借助课标和教科书思考学科本质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是唯一的标准。仔细研读课标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快速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教科书是基于课程标准编写而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灵活使用教科书,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教科书。一些高质量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上集中了很多专家的智慧,对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这都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科本质,对设计教学思路具有很好的启示。

当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教科书的良好习惯,通过阅读体味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熟悉化学学科的语言逻辑,要比多做几道练习题有价值得多。

4.2要善于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

教学内容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必修课,但教学内容分析却不仅仅是要弄清楚要教哪些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怎么样教才有效?

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就是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能够透过课题提供的事实和现象看到背后的学科本质,提炼出课题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提炼核心概念是进行基于学科本质教学的首要环节,提炼核心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揭示学科本质的过程,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学科素养的有效方式。核心概念不同于具体的知识,它是对事实和现象内在规律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科本质的一种具体呈现形式,但是不拘泥于具体的表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核心概念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提高化学教学的品质。

4.3要利用核心概念构建揭示学科本质的思维路径

由于核心概念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与具体事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还无法直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所以,教师还需要将核心概念进行逐级分解,或者从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中进行概括总结,深度挖掘核心概念和课题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形成一条清晰的、能够揭示学科本质的思维路径(如图1)。

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核心概念与具体教学内容脱节,究其原因是教师自身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思维路径,因而也就无法利用核心概念指导教学,所以,这个环节是实现基于学科本质教学的关键环节。

4.4要把揭示学科本质的思路和方法传递给学生

教学设计即为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基本过程,结合上面的思维路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勾勒出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在此思路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思考教学问题感悟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学科本质。

当教师对核心概念和思维路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活用教科书就有了基本的依据,教学素材的选取就不需要拘泥于教科书,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熟悉、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些素材背后的化学学科本质,从而把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