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1

摘 要 根据人体生理与心理特点,结合健身锻炼计划与方法,按锻炼的目的、锻炼的原则、运动项目、锻炼时间、运动强度与次数、注意事项等6个方面。科学的制订健身锻炼计划与方法来指导进行身体锻炼。以达到发达肌肉、增加肌力、改善形体、增强体质的效果。

关键词 计划 体型 体质

健身锻炼者要根据其年龄、健康、体力、体型状况与特点,科学的制订健身锻炼计划与方法。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存在差异,不可能预先准备适应各种情况的健身锻炼计划与方法,即使可能,而个人的身体或客观条件也经常变化,所以健身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一、科学的制订健身锻炼的原则与目的

可依据中国维尔维克体型评定指数,将学员分为瘦弱型、瘦长型、匀称型、粗壮型、肥胖型,根据不同的体型特点制订出相应的与锻炼目的与锻炼原则,制订出不同的锻炼方法和手段。

(一)“匀称型”学员锻炼的目的与原则

“匀称型”学员锻炼的目的与原则是发达肌肉、增加力量、改善身体形态。“匀称型”锻炼强度以脉搏130-150/分为宜。锻炼原则和方法为:次数由多到少、重量由轻到重,隔一天练一次。

(二)“瘦长(弱)型”学员锻炼的目的与原则

“瘦长(弱)型”学员体型瘦削,健身锻炼要遵循“全面锻炼、打好基础、逐步加量、有所侧重”的锻炼原则,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首先采用有所侧重地加强大肌肉块的练习,逐步加大练习量。锻炼目的主要是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发达肌肉,增加体重,改善身体形态。

瘦长(弱)型学员心肺功能正常者,分段锻炼,每段可分为6-8周,分三段,运动量循序渐进。脉搏每分钟可控制在130至150次/分。

上述几种体型健身运动的持续时间及锻炼方式为:初练时,每周练习三次,隔天进行,每次健身器材操锻炼安排一个小时左右,待身体素质和力量提高后,逐步加量和延长锻炼时间。初练时,每次练习安排5-6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4组,每组重复练习10-15次,重量一般采用50-70%为宜。适应后,每次练习安排7-9个动作,每个动作3-4组,第一组重复练习15次,重量为50-60%;第二组12次,重量为60-70%;第三组10次,重量70-85%;第四组8次,重量可达到90-95%。

注意事项:瘦型人的健身锻炼要增强信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作与意念相结合。瘦型人在健身锻炼中,最主要的是树立坚定的信心。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加强营养。

(三)肥胖型学员健身锻炼原则方法

1.肥胖者健身锻炼原则。近年来,国内外一致认为,适当控制饮食和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肥胖者健身锻炼原则是:“轻重量、多次数、间隙短、频率快”。同时配合较长时间的有氧代谢运动练习。如慢跑、球类、游泳、骑自行车等。

2.肥胖型学员锻炼计划与方法举例。锻炼目的:(1)增加体内热量消耗,提高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利用率,减少多余的脂肪。(2)减少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等酯类物质的量。

3.运动强度。根据学员中肥胖者多见于单纯性肥胖,且无心血管系统病变,运动强度可由中等强度逐步过渡到较大运动强度。即运动时心率在锻炼初期按110-120次/分,以后逐渐增加到130-150次/分,最高心率控制在180次减去年龄以内。

二、健身运动损伤与简易防治方法

健身锻炼时要注重以下几点:(一)遵循循序渐进规律,科学锻炼。(二)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三)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四)加强保护,不可蛮干和盲目练习。(五)发生损伤后,先诊断,再处理。(六)根据情况,采用冷敷、加固、平躺、送医等处理。

三、运动项目的选择与要求

(一)要考虑年龄与身体的特点,合理选择运动项目。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有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目的。如,身体肥胖者可选择散步、慢跑、徒手操、器械、太极拳等;呼吸系统疾患者,应避免静止的肌肉运动,如拔河、举重等;消化系统疾患者,应加强腹肌锻炼,如,仰卧起坐,应避免震动性太大的项目;贫血患者应选择散步、做操、太极拳、慢跑等。

(二)根据兴趣和爱好。在实施健身锻炼时,需保持心情舒畅,不能视锻炼为负担而强制性进行,应自觉主动、积极愉快地参加锻炼。

(三)注意事项。1.体育锻炼贵在坚持。要做到积极自觉、持之以恒,要明确参与锻炼的目的,强化健身意识。2.个别对待,自我监控。如前所述,健身锻炼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要做到个别对待,自我监控。只有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态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才能取得好的锻炼效果。3.运动量适宜的标志是:一般是锻炼后有微汗,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虽然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以消失;表明运动量适宜。运动量过大的表现: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胸闷、气喘、非常疲劳;倦怠易激动、睡眠不佳、食欲减退;脉搏在运动后15分钟尚不能恢复;表明运动量过大,应调整减量。4.健身锻炼中时刻不能忘记的是“安全第一”。由于年轻人性格易冲动,好开玩笑,健身锻炼时,应做到“五戒”。一戒“急于求成”;二戒“争强好胜”;三戒“过分激动”;五戒过多“屏气使劲”屏气易造成空腔内压骤然升高,使血液回流不畅,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头晕、目眩;眼花等脑部缺血症状,严重的可发生昏厥和其它心脑血管疾病。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健身内容、方法手段安排上,要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从而达到健身目的。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举重;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负荷

[Abstract] the“traning from hard,strict and actual competition and high intensity ”has been put out since 1960s,it used for troops training at the beginning.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the processing approach of the training principle in weightlifting training.our work handed out the basic training aims or content in actual competition;provided the intensity standard for high quantity training,probide accurate proportion for quantity and intensity training,for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cience training of weightlifting.

[Keyword] weightlifting;from hard;from strict;from actual competition;high quantity and intensity

1.前言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现代训练特点,不但要求训练的定性化,还要求训练的定量化,具体到举重的训练中,究竟如何具体的贯彻执行呢?如:从难、从严如何具体的要求?从实战出发,怎样从实战出发?这是“三从一大”训练的核心内容。科学的进行大负荷训练,这是“三从一大”训练的关键,但究竟多大的负荷量为科学的大负荷量呢?运动负荷包括运动数量和运动强度,多大的数量为大数量呢?多大的强度为大强度?大数量和大强度的训练应怎样安排呢?本文从:(1)从难训练(2)从严训练(3)从实战出发训练(4)科学的大负荷训练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2.从难――开发个体极限负荷

“从难”就是平时训练的“难度”应该紧跟甚至超越比赛的难度和标准。 “从难”,即“难”在个体极限负荷强度的开发程度。举重训练的核心任务,是针对举重运动技术,对举重运动员具有的发展潜能,予以最大的挖掘和开发。对举重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就成为了训练中的难题,也是在训练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将“从难”运用到举重训练中呢?笔者认为要在举重训练中加大难度,主要从加大动作难度和加大训练难度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加大动作难度。在进行举重训练时,可以通过增加杠铃的行程增加用力难度或减少杠铃行程加大某一点的用力难度这两个方法来加大举重训练的难度。在增加杠铃行程增加用力难度上,比较常用的就是垫人拉和垫人翻这两个动作,其通过使人站在木垫上做上拉或站在木垫上做高翻、下蹲翻而增加了杠铃的行程,从而加大了运动员进行提铃动作的难度,运动员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后再站在平地上进行训练就轻松很多;再减少杠铃行程加大某一点用力难度上,比较常用的就有垫铃翻和垫铃拉,其通过将杠铃放在木垫上做上拉或做高翻、下蹲翻而减少了杠铃的行程,从而使运动员在开始发力的这一点上由于缺少杠铃上升的惯性而用力难度加大,运动员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后再使杠铃放在平地上进行训练发力就容易得多。

第二,加大训练的难度。在原有的基础上,相应地增加训练的难度。比如蹲腿练习,蹲起后增加预加静力(静力读秒为6一85)加大对腿部股四头肌的刺激和提高胸廓抗铃力量,使预蹲上送力量得到提高。在做有效组数时,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地多举,能举三次决不举二次,每组的次数一般要求在2一5次之间,确保了技术运作的稳定性,增加了负荷总量,使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3.从严――加大管理、训练力度

从严就是要严格训练管理;严格遵守运动队纪律;严格执行教练员的训练安排;严格贯彻教练员的技战术思想。严格管理出战斗力是我国许多优秀运动队伍的成功经验。运动训练的全过程是对人的身心进行全面教育的过程,管理工作有教育的内容,是实施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教育工作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来完成管理和教育有机地结合是当前运动训练竞赛工作的一大显著特征。举重项目在目前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在管理工作上,一管就死,一放就活;运动队的纪律不严,教育方法简单,使运动员没有接受残酷的、艰苦的运动训练的思想基础。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增加队伍的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更加科学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加大对运动队无形战斗力的培养。

从另一个方面上讲,“从严”也可以理解为严格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对于举重运动来说,“从严”即严格遵循举重运动员的机体发育规律(尤其快速力量素质的发育规律),严格按照既定技术动作进行训练。举重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使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是由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 最重要的;而竞技能力中,体能水平又是起决定性的。因此,整个举重训练的侧重点在于运动员体能的开发,而体能发展中又主要是快速力量素质的发展。如,研究表明男子8~16岁,女子8~13岁是力量素质增长最快的时期,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就必须要严格遵循这个规律,在此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大力发展快速力量素质,为运动员以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

4.从实战出发训练――贯彻“赛促练、练为赛”的精神

从实战训练出发,这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核心内容。举重的运动训练必须以怎样达到世界体育竞技水平作为思考问题的发端,精心设计、管理组织、统筹安排、严密行事。举重训练只有从比赛需要出发才能练得准、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才能使训练真正成为比赛的保障。从比赛需要出发,不仅仅要求以比赛为最高行为准则,指导和规范运动训练的一切工作,同时也要求把比赛本身作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和有效的训练方式。“以赛促练”的训练方式,通过平时的比赛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在之后的训练、比赛中去解决。参加平时的比赛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大赛前集中、封闭式的训练不可缺少,所有的比赛和训练都要围绕总目标来进行,参加平时的比赛和模拟训练只是一种手段与方法。

要贯彻好“从实战出发”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从实战出发训练的时间。根据训练整体化的特点,从实战出发训练(抓举、挺举训练)的时间,应该是在训练周期的开始阶段(即准备期),只是在这一阶段,其所占的比例较少,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逐渐增加完整的抓举和挺举训练的比例。我们经常听到,在文章中也常常看到赛前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只是在赛前才进行专项训练。这种安排,对提高成绩不利。因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大周期,而通过这种训练会破坏了机体已形成的有序状态,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的形成。

第二,从实战出发训练的强度。通常会接近比赛或达到比赛强度的要求。这种要求,不全面、不具体。对于训练强度的要求,应该和训练的次数结合起来。如:运动员在一个训练周期内不可能每次都以接近比赛或达到比赛强度的要求进行训练,也不可能每次都进行抓举、挺举两项竞赛动作的练习。运动员的机体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后会产生疲劳,在这段时间就不能再以接近比赛或达到比赛强度的要求来进行训练。

另外,对于举重比赛而言,试举的成功率至关重要,较高的成功率是运动员取得比赛胜利的保证。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就要狠抓训练的成功率。训练的成功率越高,白信心就越强,比赛就越能正常发挥水平。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对队员的要求十分严格。首先要求队员对每次试举、每个重量、每个动作,甚至细小环节,在思想上都给予高度重视,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完成;其次要求队员在没有90%以上把握时,平时不要上最新成绩,宁可压下来做有效组数和次数,以便确保训练的成功率。

5.科学的大负荷训练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只有进行大负荷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从量变到质变。运动负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动数量,一是运动强度。在举重运动中,“大负荷”,主要“大”在强度上。对于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在一定练习量的基础上,主要放在符合专项强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练习上,主要“大”在爆发力的训练上。过去在举重运动训练实践中对“三从一大”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把“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科学训练、技术创新割裂开来,片面的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就是苦练,特别是对“一大”的理解,简单的理解为“大运动量训练”,由此,出现了一味的增加训练时间;但实际情况,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大”的标准,每个举重运动员都是不一样的。“大”并不是越大越好,脱离实际的“大”是不可取的。“大”应该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应该是根比赛的需要、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定的。同时在运用“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时还应该同时注意科学的恢复手段、伤病诊治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等方法的,从而真正做到训练要以科学做保障。

因此,为贯彻好“科学的大负荷训练”原则,笔者认为应该从运动数量和运动强度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5.1大数量训练

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是“三从一大”训练的关键,而大数量训练则是科学的大负荷训练的基础。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举重训练也是如此,训练的数量总是走在训练强度的前边。但是,这个数量必须有一定的质量(强度),没有质量的数量,练的再多,再累,再苦也不会提高成绩。“三从一大”,它是一条训练原则,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它绝对不是越大越好。但到底多大的数量为大数量?笔者认为在安排大数量训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勇于打破平衡,不断提高举重运动员承担运动数量的能力。整个训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变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使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提高机体的机能能力。在安排运动数量时,最怕的就是四平八稳、长期不变,试想如果长期都非常适应,舒舒服服,这样怎么能够促使机体产生深刻的变化呢?当然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去,总是一味的加大,使运动员长期不适应,那样也容易产生过度疲劳甚至运动创伤。要自觉的运用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这一规律,不断提高运动员承担运动数量的能力,提高训练水平。

第二,安排运动数量要有一定的节奏。大运动数量训练后,机体的疲劳反应就比较大,变化比较深刻,恢复过程也较长,但是,又不能等到机体完全恢复以后再进行下一次训练,因为还要考虑到痕迹效应的问题,所以就要依靠小和中运动数量进行调节,大运动数量训练后,应先安排小运动数量进行调节,然后中运动数量,以后再加大。即保持大、小、中的节奏。运动训练中不宜搞中等负荷法则,比如说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训练中,如果两种安排方法的总运动数量相等,那应该采用大、小、中节奏的安排方法,而不要采用一成不变的中等负荷安排方法、因为大运动数量的刺激深,训练后会产生较为深刻的超量恢复,促使机体产生较深刻的变化。当运动数量已经增加到本人的极限时,就要依靠运动数量的节奏性来保持对机体的新异刺激。

第三,安排大运动数量训练时,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启发运动员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关心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后的疲劳反应,以保证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5.2大强度训练

科学训练的精髓是“三从一大”,其中“一大”是指大负荷训练,坚持大强度训练是对我国“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认识的深化。大强度训练是大运动量训练的精髓。但必须认识到,任何强度(质量)的训练,都表现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在训练中抓举或挺举的质量再高,强度再大,但如果只举一次,是不会提高成绩的。大强度训练,究竟多大的强度为大强度?怎样安排强度才能提高举重运动员的成绩?笔者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大强度训练。

第一,负荷强度的确定。举重训练的负荷强度应该是有利于改善运动员肌肉收缩时内协调的能力,即提高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员肌肉的体积。发展举重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可控制在90%左右。

第二,一周的负荷强度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训练强度采用75%一90%的量做有效组数练习。我们对有效重量的选择是这样的:对水平较低、训练时间较短的运动员,采用平时较好成绩的75%一85%的重量来进行有效组数练习;对水平稍高、训练年限稍长的队员,采用80%一90%以上的重量做5组左右有效组数训练,完成2-4次,这样便可确保负荷总量达到一定的值,而且课与课之间的训练,必须是在机体尚未得到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通过这样训练可使肌体得到的刺激更为强烈,最终达到负荷积累,以适应比赛的需要。星期四为积极的调整休息,但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通过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负荷积累后,机体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机体机能水平下降,但这种下降是暂时的,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将安排间歇,使机体得到恢复,同时避免过度疲劳的产生。星期五无论运动员的体力、竞技状态如何,都必须按比赛的要求进行100%强度的冲抓举、挺举训练,并把这种训练当作一次测验或一次比赛来对待,思想上应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既可验证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训练效果及星期四的恢复程度,又可达到适应比赛的要。

6.结论

6.1在举重训练过程中贯彻“从难”训练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增加动作的难度,一是增加训练的难度。

6.2在举重训练过程中贯彻“从严”训练原则主要从加强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并同时加强教育;另外,“从严”也要严格遵循举重运动训练的规律。

6.3在举重训练过程中贯彻“从实战出发”训练原则,要在训练周期一开始的阶段即进行,训练的强度在接近比赛或达到比赛强度的同时要合理安排,避免训练强度过大,训练模拟比赛但不能完整复制比赛。另外,要狠抓成功率。

6.4在举重训练过程中贯彻“科学的大负荷”训练原则,要从加大运动数量和加大运动强度两个方面来进行,不能盲目加大负荷。加大运动数量时要勇于打破平衡,有一定的节奏,同时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运动强度一般定在90%左右,且在一周的安排不能每天都一样的强度,运动强度要有起伏。

参考文献:

[1] 钟秉枢.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9).

[2] 李素梅. 科学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J]. 少年体育训练, 2006,(05).

[3] 孙小龙.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新内涵审思[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7,(01).

[4] 张大超、李敏的.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竞技体育不同项群训练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J].浙江体育科学, 2005,(06).

[5] 洪长清,谢敏豪,严翌. 大负荷力量训练对举重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年(第43卷)第4期.

[6] 姚景远, 赵海涛. 举重训练新探索[J]. 辽宁体育科技. 2003年2月.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科学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78-01

1 高中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理想载体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使学生树立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以实验作为唯一检验标准的思想。

2、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途径可以概括为:观察、实验——提出命题——假设——实验验证——提出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等几个步骤。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掌握这种科学方法。

2 高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

1、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验为基础既是物理学的特色,也符合认识论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讲到“自由落体运动”时,课前请学生准备两枚硬币和两张纸,教师设问:一张纸和一枚硬币同时释放,谁先落地?学生回答:硬币先落地,接着教师请学生自己实验,把一张纸揉成一小团与硬币同时释放,结果纸团与硬币几乎同时落地。学生很是惊讶,思考究竟是为什么?释疑后教师再请学生把另一个硬币嵌在未揉成团的纸里,和硬币同时释放,有硬币的纸还是落得较慢,最后教师全班演示牛顿管实验,从而加深了“在无阻力时,一切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的认识。

2、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素质的重要表现。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电子的发现一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否定了汤姆生的枣糕模型一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一卢瑟福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一玻耳模型(经典电磁理论基础上加量子化的模型)一玻耳理论的局限性一建立在量子理论基础上的原子模型(选修),从预习和讲解中,学生不难得出“实验一实验现象一分析现象,提出假说一通过实验验证假说_,归纳总结形成理论一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3、活动课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开设物理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设想活动、组织参观、游戏表演等。把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组成开放的物理教学空间。

3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科学研究的原则:

A.简单性原则:如:一条万有引力定律就解释了从地面抛出的物体为什么会落回地面,为什么会出现潮汐,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旋转等许多不同的现象。

B.统一性原则:例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各种复杂的机械运动,它们的本质原因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C.普遍性原则:可以把我们在实验室内通过实验所知的物体的属性演绎推理为所有物体的属性。

D.任何理论都必须经受实验的检验。

2.研究物理的方法。

A.理想化方法:伽利略利用小球在无摩擦平面上滚动的理想实验了“力是运动的原因”的结论后,理想实验就成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理想实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实现,但实验表达了人类的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B.统计法: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我们无法对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进行跟踪研究,一个分子的运动也不能反映大量分子的情况。用统计法则可以反映大量分子的整体效果。单个事物相比较各不相同,对大量事物进行统计则可能从中找出规律性。

c.类比法:例如:将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场内做功的规律推广到在分子力作用范围内移动分子做功;在静电场中移动电荷做功;原子的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做功等,但重力场中只是引力做功,而分子之间和电场中既有引力做功也有斥力做功,在推广时要注意区别。

D.数学模拟法:如单摆振动周期T=2 7r√L/g,在LC振荡电路中,电流变化周期T=2√LC,我们就把这种运动称为电磁振荡,同样用振幅、周期、频率等名称来描述电流的变化。

4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如在讲解焦耳定律时,先请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家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吹风机、电风扇等和电灯泡、电饭馒的铭牌功率。用相同功率的一只吹风机和一只灯泡接入电路,经几分钟后,灯泡已经很烫手,而吹风机并没有,然后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引出电功和电热的区别,分纯电阻和非纯电阻电路来讨论。然后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焦耳定律和前面才学的电功,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找出区别和关系。

5 科学能力的获得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一环

1.师生共同参与定义、规律、结论的引入过程。

2.参与例题、习题的分析解答过程。

3.参与实验的设计、准备器材、装配、调试、操作、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分析误差,提出改进意见等全过程,掌握实验一一归纳的科学方法

6 科学观的形成是科学素质的背景和前提

高中物理教学通过对各种物体运动变化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各种运动的本质联系,了解物理世界的统一、和谐,培养对物理世界明快简洁美、均衡对称美、奇异相对美、和谐统一美的审美观。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实验研究

篮球运动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体育运动的重点,该运动集竞技性、趣味性、对抗性、游戏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全国高校打篮球的大学生占到总数量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沿袭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阻碍了篮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制约着运动人才的培养。情景教学法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策略,该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参与篮球运动的目的,转变单一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并养成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新观念。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篮球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也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1 大学篮球运动教学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片面化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的高校体育篮球运动教学在培养目标上较为片面,教师教学只知道运动技巧和战术内容,学生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缺少主动创新的精神。另外,高校篮球教学还停留在人才选拔上,忽视了篮球本身具备的趣味性特征,不利于篮球精神的彰显。

(二)教学办法较为落后

教学方法是篮球运动教学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目前的大学篮球教育还是以传统对策为主,固定套路过多,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且教学不够系统,理论化内容过多。与此同时,篮球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没有做好互动教学,彼此的沟通较少,运动游戏的特征无法体现,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高校篮球运动考核方式仍为考评的主要办法,对学生的测评都集中在动作技巧、训练态度、竞争能力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片面和单一的考评没有注重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2 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中的实验应用

(一)坚持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

在大学篮球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遵循三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学生主体。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整个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 其次要确保教学方案模式的符合科学规律!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有针对性的设计有效情境,而不能简单照搬现有的模式; 再有要结合篮球运动的竞技性特征,设定教学情境时要尽量贴近比赛实战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技战术水平。

(二)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的理论是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中的参考依据,也是教师需要坚守的准则。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奠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验完善教学,科学的引导课程,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科学的营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主动学习与篮球有关的战术经验。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

情境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情景,在真实的状态下激发学生的共鸣。设计情境时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例如在传授正确的投篮姿势时,可以结合大家熟悉的NBA神射手,讲解投篮动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其次,学生的实际体验是情境教学的关键,在教师设置情境后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灵活体验,并根据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反馈教学情境的设计效果;最后,在学生体验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在愉悦状态下进行思考和练习,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规范,实现学以致用。

3 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办法,在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中融入该种策略,有助于改变原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开展授课,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原则,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并开展科学教学,突出篮球运动的优势和作用,切实提高运动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卓.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运用――以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为例[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77-81.

[2]王戈.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92-194.

[3]王柱石.情境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130-131.

[4]徐立武,杨芙蓉,范平.体育院校篮球必修课中情境教学的实证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169-171.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5

兰克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的兴起标志着西方史学研究在经历了思辨哲学的洗礼之后开始走上科学化之路。当然,这种完全抛开了哲学思辨,过分依赖实证方法的历史研究同样存在缺陷:首先,由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具有局限性和不完备性,因此,单纯依靠实证方法研究历史不可能引申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规律,也不能预见未来,这就丧失了历史研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其次,过分依赖实证方法必然使得历史研究丧失其应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实证主义态度总是以无批判的方式肯定各种各样的经验,……我们甚至可以把实证主义理解为‘肯定主义’。”丧失了批判精神的史学家们只懂得以赞赏和肯定的目光来看待历史和现实,却不懂得历史的发展恰恰源自于批判和否定。单纯运用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历史,会把当下存在的社会现实当作永恒不变的状况,并从这种现实出发对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

“哲学”与“科学”的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研究没有因循思辨的历史哲学传统,也没有简单复制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在他们看来,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对事实的经验描述与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的。通过对以往社会历史研究的批判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哲学和科学交叉互补的方法论空间,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创造性地实现了哲学与科学的联姻。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批判思辨哲学,但并不否定哲学思辨本身。他们多次提出要“消灭哲学”,但是,他们真正“要消灭的不是一般的哲学,而是那种脱离实际的概念推演和思想上自我编织的幻想”。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哲学是有明确指向的。他们没有否定全部哲学,更不是要否定哲学这个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所要消灭的是那种自视可以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用主观臆造的各种联系强行替代各种客观联系的旧哲学,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就是这种旧哲学的典型代表。当然,思辨哲学只是哲学的一种具体形态,而不能代表全部哲学,思辨哲学的没落并不代表哲学思辨的价值也被同时湮没。“思辨哲学和哲学思辨之间更没有必然关联;……哲学思辨并不必然导致思辨哲学,思辨哲学的衰落也并不意味着哲学思辨本身不合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以往哲学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划分哲学和其他科学的界限,试图解决现实世界各领域中的问题。事实上,现实问题不是“以思辨和非实证为主要特征”的哲学所能解决、所应解决的,真正需要由哲学来研究解决的纯哲学问题只是逻辑与辩证法问题。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哲学的作用体现在对相应的经验材料的“处理方式及其前提”作批判的考察上。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沿用思辨哲学的方式构造虚拟的观念世界,但他们并不否定哲学思辨本身。他们关于哲学反思和批判功能的阐释就是对哲学思辨的充分肯定。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主张把历史交还给科学,但同时也强调辩证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曾多次表示,随着自然科学的日趋成熟和人类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社会历史研究应该归入实证科学领域。但是,他们同时也强调了辩证法在社会历史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都要实事求是,并尽可能详细地占有经验材料,“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历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和现实历史的起点相重合,历史研究首先是“对现实的描述”。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实证方法并非完美无缺。马克思曾就19世纪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单纯依靠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做法进行过批判,指出过度依赖实证方法的社会历史研究必然会陷入非批判性和保守性的误区。马克思认为,实证方法存在的缺陷需要由辩证法来弥补。将辩证法引入社会历史研究的优点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所提示的批判原则乃是使科学避开无思想的实证主义和引导到‘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的守护神”。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哲学和科学做了明确区分,但也强调二者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高度互补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研究就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

他们一方面批判了传统思辨哲学从抽象理性原则出发建构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观念世界;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单纯依靠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存在的局限性。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放弃过对现实世界的细心观察,也从未中断过基于经验事实的理性思考。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超越了以往的一切历史观,在曾经混乱不堪的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认识路径。后世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种种误解,“不管是依据马克思学说中的哲学性内容而将马克思解释为自觉发动了哲学革命的哲学家,还是依据他终结哲学并推崇科学的言论而将他塑造成旨在发现铁的规律的科学家,都是对哲学和科学在马克思学说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性程度认识不足的表现”。事实上,“哲学”和“科学”在方法论意义上的有机融合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研究的一大特色。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则,从联系和发展变化出发的辩证法原则,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哲学原则进行“科学化”改造的理论成果,是他们从事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研究过程中。“从抽象到具体”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p#分页标题#e#

(一)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则

唯物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源远流长。然而,长期以来,多数唯物主义者只能用这一原则去解释自然界,一旦回归社会历史领域,他们就彻底背弃了唯物主义。在旧唯物主义者中,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最为直接。由于他把客观存在的人引入了社会历史,因此赢得了马克思的高度赞誉。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缺陷也逐渐呈现出来,他虽然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却没有看到人的“感性活动”。由此,他也不可能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也不会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看到了“现实的个人”,而且看到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重新阐释了唯物主义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原则。实践的世界观的确立使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摆脱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在他们那里,唯物主义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原则,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的“原则”;社会历史不再是某种神秘力量统治下的观念世界,而是由“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交织而成的客观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发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原则重新“输入”了他们的社会历史研究之中。由此,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原则也就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内在的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研究中,他们始终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在占有丰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历史规律而不是在观念的世界中构造历史。

(二)从联系和发展变化出发的辩证法原则

在古希腊,辩证法曾是一种在对话中通过矛盾的揭示与否定而通达真理、理念的思想或认识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辩证法是一种一般的方法,可以运用于一切科学和知识领域。康德把辩证法同揭示客观矛盾联系了起来,从而使辩证法具有了客观的含义。此后,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进步意义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找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缺陷,即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容纳了一些“事实”,蕴含着批判的本性,但它的目的是构成一个与“事实”相对立的“概念”世界。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徒有一副“批判的外表”,实质上不过是“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唯心主义基础的同时也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精髓,并将其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逻辑先于历史,所以需要由逻辑来决定历史据以实现的模式,历史仅仅是逻辑的注脚;对马克思而言,从逻辑出发构想历史的实现模式是徒劳无功的,历史研究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历史的实现模式只能由历史本身决定而非由逻辑决定。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为他们自己的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辩证法原则。沃尔佩认为,的辩证法是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对立的“科学”的辩证法,这种科学性来自于它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

(三)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原则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原则最初是由黑格尔提出的。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是事物存在的第一原则,它的纯粹逻辑的发展是现实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现实事物只是思维的外部表现。由于黑格尔“将思维方法的结构本身直接硬化为逻辑本体”,从而彻底落入了绝对观念的陷阱。

马克思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马克思认为,在理论研究的两端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具体:第一个具体是理论研究的现实起点,第二个具体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结果(思维的具体)。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就是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再从“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马克思还认识到,科学研究并不等同于理论构建。理论构建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叙述的方式将理论呈现出来的过程,它只能以抽象作为逻辑起点。因此,从抽象到具体是理论构建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运动过程虽然表现为概念的运动,但它是在直观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脱离具体对象的纯粹的概念的运动。马克思认为,科学的社会历史研究应从感性材料出发,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人的抽象思维活动,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形成一系列反映着对象本质的概念和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社会历史研究工作业已完成的情况下,社会历史理论的建构才成为可能。因此,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前提和准备,叙述方法必须以现实的具体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研究的落脚点是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实证考察,正是因为这种“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内容为叙述方法提供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虽然也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但却完全不同于思辨哲学对于历史的空想和虚构。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运动解剖学;体育专业;CAI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n Sports Anatomy

CHEN Xiao-an,CHEN Jing. Physical Scientific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 Multimedia courseware (CAI)ia a kind of method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igue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teaching.This text tries to study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of sports anatomy,then can broad the teaching room,improve the quality and reduce the teaching resourse of sports anatomy.

【Key words】

Sports anatomy; PE major; CAI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主干课之一,是学习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它是在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人体结构机械运动规律及其与体育动作的关系等问题,对科学训练与科学健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学内容多而复杂,如人体9大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其中包括动作技术的解剖学分析,骨骼肌起止点与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胃、肠、肝、胰、肺、肾的微细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结构与传导通路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板书加幻灯、投影、挂图、模型或标本示教等辅助教学手段,需要大量挂图、模型、标本、尸体和解剖录像。学生很难在头脑里建立正确的空间结构,而且多种教学媒体间的频繁切换费时、费力,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受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客观条件限制。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图像、文字、声音的形式输入计算机,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为一体[1],研制“《运动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对拓宽《运动解剖学》的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节约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设计与实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和专著、学术期刊,有关CAI课件的研究资料和技术资料以及CAI课件制作技术的最新发展资料。

1.2 访谈法 通过访问与座谈的形式,征求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以确定《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课件教学目标体系;广泛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概况,使课件相关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1.3 研制开发环境 图像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生成BMP或JPG格式文件;动画用FLASH或ANIMATOR PRO软件生成SWF或FLG格式文件;声音用SOUND CARD音频采集卡生成WAV格式文件;活动影像用ADOBE PREMIERE视频采集卡生成AVI或MPG格式文件,图片用数码像机、扫描仪录入以JPG格式存放或通过网上资源检索获取。

2 研制课件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本课件以辨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选用的素材既生动有趣,又不违背运动解剖学的基本原理;既要内容正确、观点鲜明,又要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较好地反映运动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动态。

2.2 系统性原则 本课件在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分析的基础上,将其紧密的集合在一起,内容清楚,脉络清晰。

2.3 教育性原则 在设置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仅要体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特点,还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材内容的深浅程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切合实际,重难点突出,教学手段多样化,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2.4 实用性原则 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相应的具有针对性和广泛适应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如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练习方法的选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课件内容力争通俗易懂,文字描述简明清晰且有条理性。

2.5 方便操作原则 尽量增大系统操作的透明度,设置导航

标志和全程跳转定位内容的索引,使学生只用1个鼠标就能方便通过功能菜单、导航标志、问候与机器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方便而轻松地学习每一章节的内容[2,3]。

3 设计思路

3.1 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应根据新世纪教育部对高等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教育部下发的主干课程指导纲要,以基于Internet的“双主”教学(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教学模式来确定[4]。该课件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章节的划分、课后作业、阶段测验、应用等部分。设计如图1所示。

4 小结

4.1 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CAI课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简单易懂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等教学因素一目了然;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简捷化;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平台。

4.2 利用校园网和闭路电视网,将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扩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克服运动解剖学教学人力资源、标本、挂图、实验室面积等方面的不足,为学生、教练员、运动员、大众人群的全民健康教育提供随时学习、了解运动解剖学知识的机会和技术平台。

4.3 可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实现远程教学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对于偏远地区的体育教学及运动指导具有相当重要的教学价值,显示了优越的教育指导功能。

参考文献

1 吴秋峰.多媒体技术与创作.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2 司友萍.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问题及其遵循的原则.安徽教育科研,2000,(6):18-20.

3 董志平,马成龙.多媒体组合教学与体育教学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00,(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