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困难
一、造成学生困难的原因
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条件限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1)小学基础不扎实。许多初中生的数学能力低,尤其表现在计算方面,甚至连简单的计算也会出错。例如,经常出现■÷2=1,■+■=■这样的错误。(2)学习效率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不同于小学阶段,学生还在继续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其学习效率自然低。(3)逻辑思维能力差。学好数学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学生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导致思维能力差,数学成绩自然不佳。
二、改进学生学习困难的措施
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数学都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要改变学困生的状况,其先决条件是要改变学生的主观态度,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主动地学习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1)善于鼓励,树立自信。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良好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自信,学习就会充满动力。(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函数图象》这一章节时,由于其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造成许多学生对待某个函数题目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这时笔者告诫学生,难度太大的题目不能“紧追不放”,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应该先放在一旁,待有机会的时候向同学或者是老师请教,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在学习中查缺补漏、认真严谨。
总之,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主、客观因数造成的。教学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掌握好学习上的技能技巧,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2
一、情况分析
1.数学实验的自身特点。没有配套的实验器材和专门的实验室,并且实验内容、时间、场地等安排上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局限性。这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难于启动的客观原因。所属农村初级中学更为突出。
2.教师重视不够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尽管课标注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教”之前,不认真领会和研读课标的还大有人在;在“教”之中,真正联系实际时打折扣者为数不少。可能绝大多数只在教室内“谈”,至于“如何用?”则没有实践。其原因在于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不够深刻,观念上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一定时间内仍然摆脱不了“升学率”的困惑。教学时,“理论”在黑板上,“实际”也还在黑板上,把“实习作业”之类当做课外阅读教材,生怕为实验而耽误教学进度,导致“实际问题”脱离实际。
3.学生认识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实习作业”之类的实验课题在单元训练中见得少,考试中也很少遇到,再加上教师重视不够,所以他们更不会“节外生枝”。
二、转变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广大教师一定要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建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并真正落到实处,重视数学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配制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落实好数学实验教学。
三、教学实验的方式
1.让学生走出教室。打破数学课教学在教室内上的常规,走到生活实际中。例如: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一节关于“巧用材料”内容教学时,我带学生看铺设的地板,学生不仅为铺好地砖后的美观赞叹不已,而且领会地板砖的铺、贴方法。于是我借机提问:只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才能铺成平整又无空隙的地板吗?带着疑问,同学们回到教室后就立即着手对规则或不规则的四、五、六等多边形进行剪纸拼凑。通过拼凑实验,学生发现:不规则的四、五、边形都可以拼凑。然后我又问: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能够呢?同学们更兴奋了,最后他们结合内角和定理,讨论得出一个可喜的结论:在某顶点处的几个角,若能拼凑成周角,这样的n边形即可铺成,否则就不能。这种在室外实验的上课形式教师轻松,学生喜爱,而且效果很好。
2.把“师傅”请进教室。例如:七年级代数中有关存款、债券、销售盈亏方面的应用题,最好请银行职员讲。事实证明,“师傅”讲,事半功倍,在有关公式的记忆方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表现得更为突出。再如,请统计员讲统计知识的应用,统计图的绘制;请木工师傅讲内角和定理关于转角柜面八角桌面的画法,黄金分割知识在家具尺寸方面的应用,如箱子的尺寸“八、五、四”。请砖工师傅讲施工中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如用皮尺“三、四、五”确定直角等。这些实例,让学生惊喜地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无处不用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搞好实验教学的两点建议
1.提高数学教师的实验素质。首先要在认识观念上加强,通过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了解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实验教学作为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实验器材。如角平分仪、测倾器、找圆形工件圆心的“T”型工具等,在实践中正确操作和处理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3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学的基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要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本文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依据,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核心点,对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
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减少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课堂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从而体现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初中课堂教学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实施教学活动的,不是精英教育。虽然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听讲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达到的效果确实层次不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很透彻,部分学生则理解不透,这种学习效果的差异影响着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在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应用分析的机会不均,有1/5左右的学生参与应用题分析的全过程,有3/5左右的学生参与应用题部分的分析过程,有1/5左右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比较差,不能参与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很多教师抱怨课堂教学时间少,认为教学时间影响着教学成绩。但是,没有利用有限的时间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密度是指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与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尽可能提高教学密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处理学生作业没有完成,准备教学设备或者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废话,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但是过高的教学密度,减少了学生的理解时间,减少了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教学效率下降。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驾驭教材框架,进行宏观把握。如果从宏观上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将教学活动安排有序。学生对讲授内容全面的认识,才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一定的系统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数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在于建立一个知识系统,与数学知识形成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调整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实施情景教学问题,从建立的教学模式中激发学习思维,将数学理论问题生活化,进而主动学习。
2.提倡探究式学习。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类似的试题具有不同的问题,因此题海战术的作用不大,要让学生了解试题的精髓,抓住解决试题的关键规律,才能对数学试题游刃而解。在讲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二次函数:
y=x3-x+6;y=x4-3x+2;y=x3-x+4
(1)求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
(2)思考:都是二次函数,但是函数的交点数不同,分析主要原因。
(3)进入深层次的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跟什么有关?
3.重视课堂的互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的讲解,教师是教学中主体,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知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师生缺乏平等对话的平台和机会。在新课改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并且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建立了与学生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4.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在任何事情的处理上,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到达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存在着学生负担太重、教学时间太少等影响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二是考试依然是升学的主要依据。
四、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1.建立和优化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缩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2.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己走向了极致,动画、色彩、声音等等进行综合利用。运用PPT进行制作,通常用PPT替代板书,而且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与教师的设计思维不一致时,教师强行要求学生接受教学活动,如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难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重视数学在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并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清.关于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97-01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2.牢固数学基础知识,强大树根基础知识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应引领学生强化树根基础知识体系,为日后能力的提高灌注不竭的动力。
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形成解答数学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例如图形的认识与证明,点线(平行线、相交线、同位角、内错角等)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全等等)空间(投影、空间图形、垂直平分等),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由薄变厚,对数学理论深入理解、数学方法熟练掌握。
3.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讲解思路,最后教师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有一道习题是这样的:小明和小红两家相距500米。小红每分钟走20米。小明每分钟走30米,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同时,小明带的小狗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奔向小红,遇到小红后立即回头奔向小明。遇到小明后又立即奔向小红。如此往返,直至两人相遇。问:小狗一共跑了多远。
我和学生研究这道题目的时候,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做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讨。学生的传统做法是把小狗所走的各段路程加起来。这样,好几个量都是变化的,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各个面露难色。这时,我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量是不变的,我们能不能从不变量入手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继续探讨。他们发现:小狗所用的时间和小红小明相遇的时间是相等的,那么小狗所走的路程就很容易算出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思维,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1 增强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前提,是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其实也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平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相交流、讨论,彼此分享自己的见解、想法,彼此的交流理念与情感,教师真正地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学生也就成了课堂的主体.
4.2 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平等,教师就要关爱学生。教师要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的冷暖,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中关爱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进步了,有哪些地主掌握的不好,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充分的关爱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在课堂教学中,与老师是可以肩并肩的,是可以相互争辩、讨论的,是可以对老师的见解提出质疑的,这样他们也就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5.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层次递进,强化认知
5.1 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层次递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紧扣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好导学案,做到"浅"中见"深",深入浅出,层次递进,具有启发性。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练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分层训练,注意难度、梯度的递进,使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步步深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和进步的喜悦。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
5.2 强化认知,培养问题意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标,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真正调动起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6.参与实践探究,调动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实验探究思维培养能力
初中数学新大纲中突出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并增加了“数学探究性活动实验课”。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如:计算、作图、测量等许多探索活动都是数学实验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再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把握题目的特征,发现解题思路,使问题获得简捷解决。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巧搭实验平台,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验参与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依托数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常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定理教学时,要根据需要设置合理情境,巧搭数学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定理的建立过程,使学生在动手中弄清概念、定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概念、定理的实质。
例如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
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2、利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是(如图1):
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但接下去的“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1)输入大于1小于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在省略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1.414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
三、利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他们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提高群体的协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互相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来。话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同时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愉悦的情境关系中,能学会如何与人共处。这样我们的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老师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识,学习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活动实验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讨论的氛围,它必将慢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六、数学实验课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通过,又能心情愉快,得到激励。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开火车”、“抢答”、“分组竞赛”、“小制作”、“数学游乐园”等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总之,我们期待通过数学实验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其自我发展,进而用这把钥匙打开其它科学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国庆.快乐学数学(1―3)[M].海南出版社,2001
[3]谢云荪.数学实验[M].科学出版社,1999
[4]王波明.体验数学[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4(9)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6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明显难以跟上时代和改革的要求,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方式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合作能力是人们谋求生存与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合作教学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的人,是被证明了的比较适合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有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之间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关系。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仅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的合作,同时还包括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有化,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认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受过去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的理念一直没有转变,很多教师仍然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不愿意与自己的学生亲近,认为那样会失去自己做教师的威严。所以,总是刻意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就会常常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2)合作分组缺乏合理性。在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与学应该是相长的。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合作学习重要的实现形式,因此,合理的科学的分组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但是,很多的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努力做到在充分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组,随意性很大,大大地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3)合作学习探讨的内容缺乏实质的意义。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相互合作的探讨中能够互相启发思维,因此问题的设置应该以探究式的为主,很多老师忽视了这一点,在问题的设置上比较随意。比如,在学习“平方差的公式”时,很多教师的习惯做法只是让学生合作推导相关的公式,而不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其规律,然后推导出其他相关的公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策略探究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符合数学学科规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合理进行分组。虽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学生随便坐在一起进行合作讨论就会达到效果。合作应该要强调分工的合理性,明确各自的责任,但是同时又要考虑小组成员单独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最好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小组的合作整体效果的最优化。比如,有一个高等于20cm,地面半径等于4cm的圆柱,而在圆柱底面的A点有一只蜗牛,它要爬到圆柱的C点,需要爬行的最短的距离是多少?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合作解决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比如谁比较活跃能够引导小组成员进行探讨,谁写字的速度比较快,可以快速记录学生的意见。这都是分组时要考虑到的问题,最后应该要注意明确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具体责任。
(2)教师应该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地进行引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目前教育界可以说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还不太能适应。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适时引导,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辨析一些数学上比较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时要注意这一点。例如,初中一年级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学生就很容易混淆相关的概念。像两边一角是两边一夹角还是两边一对角。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理解,就会大大地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