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1

关键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参与;不同群体;途径和方法

一、参与式思想对发展中“农民参与”的概念界定与阐述

从参与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来看,发展过程中农民参与的重点在于:农民自主参与发展全过程的决策、实施、管理、利益分配、监督与评估,提升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农民有权力和责任发现自身的问题,指出自身的需要,评估自身的资源,并通过参与主体相互间的自愿贡献,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通过组织起来和自身努力,形成对参与项目有效的控制和创造;同时整个发展过程尊重乡土知识和农民的技术、技能,重视本地人的参与,由本地人进行调查、分析、做出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贫困地区不同群体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现状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叶敬忠教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一文中论述到:由于农村不同社区之间的异质性及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不连续性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多元性,运用参与式规划的理念及方法,使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话和互动充分并有效地参与进来。贫困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也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区别,对贫困地区不同农民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接受不同建设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差异性。本研究选择了是否参加村规划制定、是否参加村干部选举、是否参加过村里开会、是否给村里提建议来研究农民的决策参与,选择是否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是否参与村公共设施维护、是否打扫庭院卫生来研究农民的实施参与,选择是否参加新农村项目的管理研究管理参与,选择是否参加新农村项目的监督、是否关注村集体财财、集体财产是否公开、是否关注村财务、村级财务是否公开研究监督参与。通过四县五村(C县M村、T市C村、P县W村、C县Y村和S村)514份的问卷分析和其他案例分析发现:

1.不同性别的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参与上,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参加项目建设的比例85.1%高于女性的61.3%,性别对参与村公共设施维护基本没有什么影响。男性认为参加了新农村项目的监督比女性高15.5%;男性关注村集体财产比例比女性高12.2%,认为集体财产公开的比女性高16.1%,关注村级财务的比例比女性高11.3%,认为村级财务公开的比女性高17.3%。

2不同年龄的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

20—55岁的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百分比最高,其次是55岁以上的农民,20岁以下的参与最少。20—55岁的农民参加新农村的项目建设、公共设施维护的百分比高于其他年龄段。20—55岁的农民参与新农村项目管理、监督、关注村级财产、认为村集体财产公开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其次是55岁以上的农民,20岁以下最低。

3.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参与情况

文化程度越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百分比越高。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参加村级规划制定、给村里经常提建议的百分比最高,都是100%,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参加村干部选举,去村里开会的百分比最高,分别是96%,92%。文化程度的越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参与程度越高,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参与公共设施维护、经常打扫庭院的百分比都是100%。随着文化程度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的百分比越来越高,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参加项目管理的百分比都达到80%,而没有读书的仅有50%。随着文化程度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监督的百分比越来越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参加项目监督的百分比都达到80%,关注村集体资产、村级财务,认为村集体资产、村级财务是公开的都达到100%。反之,而没有读书的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监督的仅有50%,关注村集体财产和认为是公开的比例分别是87.5%、50%,关注村集体财务并认为公开的比例是62.5%。

4.不同收入的农民新农村建设参与情况

随着农民家庭年总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参与百分比越来越高,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规划制定的有94%,参加过选举村干部的、去村里开会都达到100%,经常给村里提意见的百分比也有55.6%。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施参与百分比越来越高,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经常打扫庭院卫生的有94.4%,参加公共设施维护的达到100%。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管理的百分比越来越高,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项目管理有88.9%,而20000元以下的仅有63.2%。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管理的百分比越来越高。其中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项目监督有88.9%,而20000元以下的仅有63.2%。家庭年总收入20000元以下的农民仍有15.1%不知村级财产是否公开,19.7%的不知道村级财务是否公开。

三、提高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分析

1.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

本研究对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意识和农民参与的相关分析,发现农民的主体意识与农民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的关系,因此,只有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

2.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现代农民

农民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参与、实施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参与的影响比较大,文化程度越高,参与百分比就越高。而参与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参与主体自我教育、自我培训,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衡量评价自己的情况,并把自己组织成一个有影响有力量的自我组织,从而对社区的发展变化起到创造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具有很大差距,如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或初中,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其有效参与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本身就包含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内容。可以说,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新农村建设所包含的应有内容,也是实现农民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途径。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但并非仅仅是指个体的农民,还包括组织起来的农民,组织化是农民参与活动的重要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协会在帮助和支持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对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有正面效应。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才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为根,以农民为本,以民主管理为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而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必由之路。通过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朝着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使农民高度关注于协会内部事务,政治上将其凝聚一心,经济上促其结成一体,文化上加强教育引导,进而通过协会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间接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并逐步促成农村和农民的自主发展。

4.重塑乡村价值观,引导乡村青年投入新农村建设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不仅是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也是传统乡村价值观逐渐丧失的必然结果。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比较忽视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价值体系,加上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影响,农村青年农民受到外来思潮影响较大,传统文化和乡村价值观受到挑战,青年一代已不再有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越来越不愿留在农村发展,更不用说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很多年轻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等其他产业,并且随着职业身份的变化,他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也有所降低。因此,摸清当前乡村青年的思想状况,总结提炼推广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诸如“立志建设家乡”等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运用这种价值观引导乡村青年,是使青年农民发挥积极性、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有效途径。

5.建立服务型基层政府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协调好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是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是“政府主导、农民配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的主体地位必然要逐步地突出起来,要逐步地改变当前政府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转变为“农民主导、政府配合”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因此,当前基层政府要逐步协助农民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学会自我管理,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让农民自由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他们在农村事务中所具备的长处。

注释:

①本文是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贫困地区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作用研究——主体自我认同、微观制度保障与作用发挥》第三章部分内容,项目批准号:08CJY037,结项证书号:20121384。

②作者简介:吴杰(1980年——),男,硕士研究生,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2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1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133229.coM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2.3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2.4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

3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3.1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形成后,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2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增多了,因此,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3.2.1国家财政投入。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3.2.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2.3政策扶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3.2.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3.3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3.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3.3.2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3.3.3成立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抽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理,狠抓工程质量。

3.4民主管理保障

3.4.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舆论保障。

3.4.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4.3构建水利管理新主体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切实帮助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3.5科技保障

3.5.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使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4]。

3.5.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3

要抓住一个龙头。就是要抓好规划这个龙头。一是要着眼长远抓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我们我们准备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我县20个乡镇263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包括村镇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事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方方面面的规划。二是要立足当前抓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必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制定规划时,首先要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三是要统筹兼顾抓规划。既要从工作上去规划,也要从建设上去规划;既要从经济发展上去规划,也要从社会事业上去规划;既要从“硬件”建设上去规划,也要从“软件”建设上去规划;既要从村镇整体上去规划,也要从单个农户上去规划。县新农村办要制订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考核办法,使出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单位分别拿出示范村今年的项目建设规划。

要打造一批亮点。主要是办点示范、积累经验。今年,我们计划每个乡镇自己办1个示范点,县里按市里的要求办10个点,在这10个中重点办好5个点。抓示范村的建设,主要是突出五个方面的示范:一是在发展经济上的示范。每一个示范村都要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做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各具特色。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示范。包括道路、沟渠、电网等各个方面的设施都要配套完善。三是在新型村庄建设上的示范。做到布局合理、事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方便。四是在村容村貌上的示范。重点是推进"五化",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和沟渠净化。五是在管理民主上的示范。实现村级组织协调运转,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们结合这次乡镇党委换届,在现有的党委成员中挑选了一批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骨干,到示范村兼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指导新农村建设,我们想,这批人员今后成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的重要来源和第一梯次人选。在办点示范的同时,抓好后进村的整治,通过整治,促进协调发展。

要完善一个机制。主要是完善投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光靠政府不行,光靠老百姓也不行,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群众自主投入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探索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二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政策投入机制。除了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本级财政也要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县财政初步安排1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联动投入机制。要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我们计划采取一个县直单位对口帮扶一个村,动员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口支持,进行点对点的帮扶。最近,我们与洞庭水殖的负责人联系,洞庭水殖准备在珊珀湖附近建一个示范村,我们县里的德成公司也准备建一个示范村。此外,我们还要努力争取安乡籍在外的老乡和老板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4

走进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寨,村寨美,百姓富,乡风优……美丽乡村魅力凸显,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点正由“珍珠”串成“项链”,成为多彩贵州全域旅游的靓丽名片。

政府引导 村民自建

初夏时节,走进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一栋栋布依特色民居倒映在湖水中,洁净的水泥路两边,上百亩薰衣草、格桑花、千日红竞相绽放,游客漫步花海中,不时举起相机或手机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这里风景优美,有山有水有花,省时省力省钱,很划算。”贞丰县龙场镇的黎先生专门带着家人来纳孔村游玩。

临近中午,纳孔村的10多家农家乐,家家爆满。在“布依民族农家乐”,村民余家芬一边熟络地招呼客人,一边为厨房里炒菜的丈夫打下手。“在景区做生意,一年的收入有七八万。”余家芬说,这几年,家里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原来的旧瓦房改建成了三层小楼,冰箱、彩电、摩托车等一应俱全。

离“布依民族农家乐”不远处,是村民余理勇经营的民族特色店。在店里,游客可以选购具有当地特色的刺绣、服装、蜡染画、土特产等物品。“一年的纯利润有七万多元。”余理勇说,自己以前在省外务工,看到家乡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就决定回家创业。

在纳孔村,像余家芬、余理勇家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还有很多,乡村旅游的兴旺让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16年春节期间,来纳孔村的游客就达1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25.8万元。

“在省、州、县各级部门及宁波市的大力帮扶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黔西南州农委党组副书记张丙乾说,纳孔村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共整合扶贫、农委、发改、财政、旅游等部门资金1.3亿余元,在全村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先后实施了民居立面改造、纳孔广场、村寨大门、滨湖栈道等项目。

“新农村建设基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围绕着农民这一主体开展。”省农委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处长杨泽琼介绍,2015年,全省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8.95亿元,充分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并且,在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标准中,也增加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参与度的测评――各地区将扩大农民参与、提高农民积极性作为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让农民全程参与规划制定、工程设计、项目建设与质量监督,“使其成为真正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享有主体”。

因地制宜 协同发展

“我们就想来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村寨旅游,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5月19日一大早,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林晓蔓和朋友来到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村,开始“养心之旅”。“他们的舞蹈、服装、语言,都很神秘,非常有吸引力。”林晓蔓说,岜沙村整洁、干净,吊脚楼鳞次栉比,掩映在古树翠竹之中,既现代又古老的感觉让自己很着迷。

漫步在岜沙村,特色民居交替出现,垃圾箱、公厕、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根据“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岜沙村已经完成公路建设2.3公里,完成村寨组干道硬化3053米、村寨青石板串户路17690米,完成100万元规模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293盏,危房改造56户,实施改厨改厕100户。

“岜沙是苗族聚居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的规划定位是因地制宜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将其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民俗体验、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原生态民俗旅游景区。”从江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小建说,岜沙村计划总投资10306万元,累计完成投资6112.55万元,占计划数59.31%。

在从江县,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比比皆是。离从江县高铁站15分钟车程的洛香镇四联村,侗族民居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四联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两条通组公路、两座寨门、三条长廊、一座鼓楼建设,安装路灯236盏。

2015年,全省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切入点,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把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优先向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倾斜。

各地各部门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造了许多可借鉴的模式。例如,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柏香台村探索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不仅保留了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形态,还解决了民族村寨的垃圾、污水治理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难题。

富学乐美 山乡巨变

“好花红嘞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哪朵向阳哪朵红……”在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悠扬的布依族经典名歌《好花红》不时响起。

6月的好花红村,秀美靓丽。清澈的涟江水宛如明镜,以雕花窗、石墙、石板、石瓦为特色的布依民居聚集在一片花海之中。干净的人行步道上,游客三三两或驻足拍照、或静心聆听布依山歌,感受淳朴的田园风光。

“这里环境好,交通也方便,适合周末来放松身心。”来自贵阳的游客陈平说,自己和朋友已经是第三次来好花红村游玩了。

村容靓、民风淳、自然美,是好花红村吸引游客的关键。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2013年,惠水县投资2亿元建设好花红千户布依寨。2014年,好花红村以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为核心,进行精品村提升建设。2015年,好花红村融资300万元完成千亩玫瑰、薰衣草、四季果园建设,打造旅游花卉景观。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好花红村的旅游人气不断攀升,2014年,好花红村旅游实现“井喷”――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余万元,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达80%,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00元,创历史新高。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好花红村实现了富、学、乐、美。

据统计,全省自2013年以来正式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到2015年底,六项行动计划共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累计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2.9万公里、通组(寨)道路2.5万公里、人行步道2.1万公里,完成县乡道改造3138公里;解决9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310万亩;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9.4万户,建成小康房5.1万户;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1.5万公里、变电站168座;新增通宽带村8325个、通电话村5014个,邮政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完成村寨“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工程145.7万户、垃圾收集处理项目910个、污水处理设施1.3万个。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5

返乡创业活动,是农民工一马当先兴起的,并且农民工还将继续担当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但农村历年外出闯世界的村民累计起来也为数不少,并分布在各行各业乃至世界各地,是“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极其宝贵的创业资源,如果将他们纳入返乡创业活动的主体之中,加以动员和组织,就会形成创建美好家乡的统一战线,形成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献智的齐建共创新局面,农村自主创业的力量和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破解“三农”难题就有了更足的底气和能量。

二、返乡创业的导向要着力于破解“三农”难题

1.着力破解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多数是难以外出打工的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如果返乡创业活动进展得好,很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一是现有近500万农民返乡创业者每人带动10个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就可化解一半难题;二是按现有近500万返乡创业者创办400万个企业、每个企业创造10个就业岗位推算,再动员组织625万个农民工返乡创办500万个企业,就可基本破解另一半难题,并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2.着力破解农业龙头企业短缺难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资料,中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中,只有35万个从事农产品加工,其中龙头企业只有5000个左右。创办企业,是返乡创业者的兴奋点。要积极地加以组织和引导,给予重点培育与扶持。

3.着力破解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难题。在我国,城市借助土地资源经营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使用效应与规模置换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山东梁锥村以非农用地的规模化置换与希森三和集团村企互动、共建新型农村,创造了“拆旧村建新村+公司带农户+循环经济改造”的“希森模式”,一举实现了梁锥村由“原始部落”向“农村新社区”的巨变。可以说,采用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化置换方式建设农村新社区大有潜力、大有文章可做。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6

[关键词] 新农村;留守儿童;改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或暴躁;二是安全隐患多,易遭到伤害、学习动力不足、行为习惯养成差;三是容易被社会闲散青年影响,造成青少年犯罪。

2、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2.1隔代家庭或暂时单亲家庭中监护不到位。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形态中。这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主要是通过监护形式的变异表现出来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监护弱化,是指监护人监护或是照顾能力不足或匮乏而导致的对“留守儿童”监护质量下降;(2)监护动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照顾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非稳定和动荡的状态;(3)“逆向监护”。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有能够照顾孩子的老人上,由于监护者的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等原因,许多留守孩子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

2.2学校教育的薄弱使“留守儿童”产生“反学校文化”的倾向。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较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预防犯罪的教育。在农村中,因工资太低,部分有正规教育经历的年轻老师,纷纷朝县城或县城周围的学校调动,造成师资力量不足。

2.3部分留守儿童自身的素质较差,不能做到自律、自立、自强,父母亲人出外打拼赚钱,最主要的就是为了他们的更好成长,他们反而趁父母不在身边而出现各种问题,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父母辛苦的无视,虽然是孩子,但自身也需要自我约束。

3、解决措施

(1)搞好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

(2)完善学校寄宿制度,配备高素质的生活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空间。

(3)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

(4)在城市教育管理体制充分接纳流动儿童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携带孩子进城上学。

(5)加强对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指导。

这些只是治标的措施,当教育好一批留守儿童,其他新的留守儿童又会出现,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农民工返乡就业或留守儿童进城生活。

第一种解决方案:农民工返乡就业。

加强软件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等政策改变现状,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1)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着手,不断对农民进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2)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创办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等;(3)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克服自身不足,提高素质,在软件上成熟。

加强硬件条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采取大户带动、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培训新型创业农民、构建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为此,就促进农民创业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首先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民创业。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瓶颈”,采取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状况。一是改革现行农村贷款制度存在贷款额度小、还贷期限短等弊端。二是通过政府财政专项拨入等形式,建立无息或低息的农民扶持基金。

其次制定扶持政策,激励农民创业 。农村是弱势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需制定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激励广大农民致富。在财政、税收、工商等政策方面给予实际支持。把农民就业纳入再就业优惠政策享受范围,促进农民致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加强技能培训,推进农民创业。建议在政府的牵头下,采取合理配置设施设备、捆绑使用培训资金等措施,积极整合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构筑起覆盖城乡的教育培训体系。组织高素质、高技能的培训队伍,对广大农民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分层次的教育培训和创业指导,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创业能力。

软硬件配合,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业的道路就铺平,配有政策帮扶,农村中的儿童就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第二种解决方案:留守儿童进城生活。

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子女中的一部分,没有与父母一起到城中生活,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已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但整体状态也较为混乱,读书落户成为一个家庭头痛不已的问题,虽然一家团圆,但又陷入另外一个难题。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为农民工子女多建立一些接受教育的渠道。鼓励爱心人士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解决教育问题。

4、高校如何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发挥作用

高校是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生产力的带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进推动时代进步的任务。在解决改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留守儿童问题上,高校如何发挥作用,从以下6种形式来努力:

4.1组织高校师生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团,通过各种活动强化爱心团体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影响面,帮助留守儿童通过写信、手机短信、通话视频等方式送亲情,缩短孩子们与父母的距离,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释放,达到亲子情感互动的目的。

4.2组织爱心辅导让孩子们在暑期得到高校师生的学业指导,解决孩子们学习中碰到的难题;教授学习方法,让孩子高效快乐地学习。

4.3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组织高校中的心理学教师给留守儿童学校教师讲课,让他们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并加强管理和疏导,有能力观察到孩子心理的变化;

4.4高校应“点对面”的给留守儿童学校以物资的支助,如图书体育文化用品等。

4.5邀请留守儿童走进高校校园,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愿望,使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积极进步的学习、生活。

4.6举行城乡交换学习生活活动,换位思考互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