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管理;外协件;生产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67-02

1 供应链协同管理概述

协同管理,是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组合,来完成某项工作和项目,是一种基于敏捷开发模式,以虚拟企业为对象的管理理论体系。虚拟企业实质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环境,协同管理就是通过对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其效应远远大于各个子系统之和产生的新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

供应链协同管理通过将供应链上分散在各地的、处于不同价值增值环节(如资源提供、研究开发、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的、具有特定优势的独立企业联合起来,以协同机制为前提,以协同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从系统的全局观出发,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在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开创“多赢”的局面。

供应链协同管理最终目的是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效率,通常情况下主要借助于营造敏捷意义上的供应链,改变物流模式的战略组合,通过协同化的管理策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冲突和内耗,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等,来实现集团公司物流配送的低成本化。其最终任务是要建立一种使参与协同物流的供应链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地工作的协同物流系统,高效、快速、敏捷地提供满足用户定制要求的解决方案。

2 生产型企业外协件保供现状及分析

2.1 生产型企业外协件保供现状

外协件与自制件在保供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需要依靠外协制造商的合作。由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集成,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通过通讯介质依次联系起来。由于这种供应链缺乏柔性,导致一个节点的作用出现无序或延迟对接,都会影响其他节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目前,外协件保供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2.1.1 外协商产能跟不上企业本身生产的需求

外协部件的制造往往利润空间较低,所以外协制造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于此同时,发展俱增的生产型企业集团的需求量增长很大,企业需求与外协商产能不足的矛盾得不到缓解,保供问题必然存在。

2.1.2 外协件质量问题得不到良好的保证

外协商一般为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外协件的质量问题而造成整体产品质量下滑的问题时有发生,进而影响企业批量化的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返修、退货等,严重的损害了企业的发展和信誉,增加了无谓的制造成本。

2.1.3 外协商与企业间缺乏信赖导致外协件保证欠佳

由于外协商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其在利益上的冲突常常会导致各成员间对抗行为的产生。而且,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组织、战略目标来理解和看待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容易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另一方而,企业在将部件外协时,担心将企业机密暴露给对方,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保护和防范措施,有保留地进行合作,导致供应链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使供应链的效率受到极大的抑制。

2.2 外协物流保供难问题原因分析

2.2.1 影响外协件保供的内部因素

(1)计划订单的要求不够准确和清晰。

采购部门在下订单时,交外协厂试制、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程序不够完善、技术图纸和相关文件的技术要求不够准确和清晰,都将致使外协厂在接受准备和制造中产生理解差异,从而致使订单执行出现延期或质量问题。

(2)忽视对供货商的资格评审和专业能力的确认。

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和产业规模等因素,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在选择供货商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价格,不够重视对供货商的资格评审和专业能力的确认。导致对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欠佳,致使外协件质量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从而影响交货周期和交货质量。

除此之外,采购部门物流工程师和商务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2.2 影响外协件质量的外部因素

(1)供应商对订单的选择性执行。

一个供应商通常有不同的客户,部分供应商在不同的客户间会做比较性选择,最后往往倾向于先给那些实力雄厚的大订单订货商完成订单计划,在供应商自身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耽误实力相对薄弱的订货商的订单。

(2)对承接的外协件缺乏透彻的理解和过程分析。

承接的外协件缺乏透彻的理解和各过程的有效分析,从而形成的加工过程的工艺不成熟,导致缺少稳定的控制手段,这种情况下,即使外协商能够按时交货,但由于质量达不到集团公司的要求,依然不能完成保供。

(3)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

供需之间、生产过程的各道工序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当出现生产异常时,不能及时将信息反馈,耽误了及时分析处理的环节。结果经常性出现批量产品难以保供。

3 物流协同管理提出保供策略

如前所述,生产型企业供应链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降低物流成本。传统供应链中各节点分散治理、侧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的弊端决定了,如果其中一个节点的作用出现无序或延迟,都会影响其他节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不利于大型生产型企业的扩大发展。

因此,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思想,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外协商和供应商树立“共赢”意识。

为了满足共同的客户需求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变各自为阵的松散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强了各节点企业及部门的内外联系,将整个链上节点企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要加强供需双方的互助意识,寻求共同进步。合作中的弹性、信任与守信有助于供应链关系的成功。在外协商与供应商之间必然存在相对的强势和弱势,建立互助意识,甚至建立相应的互助政策和机制,有助于避免某一方的投机行为,并能指出程序的缺陷,提高双方关系的价值。

(2)外协商和供应商充分共享信息。

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在于供求信息的共享,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平台之上,协同决策才会摆脱各节点企业单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分散地进行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绩效低下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克服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由单一的决策制定者来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障碍。

除了物料供求信息的充分、及时共享外,供应链成员应该主动让对方清楚自己的战略目标、价值趋向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取得,达到协调的目的。

(3)提高供应链柔性,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针对没有使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外协商,其内部信息化程度很低,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方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使得整个供应链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相应。此时作为需求方的实力较为强劲的企业可以帮助外协商搭建信息化平台,从而降低信息传递时差和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应变速度和准确率。

(4)完善外协商开发、考核以及淘汰机制。

问题解决以事前防范为最佳策略,因此,企业前期在为外协件选择制造商时就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并对外协商的生产实力和生产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严把外协商开发流程,充分降低其在以后合作中出现相关问题。同时,对已经建立合同关系的供应商应该定期的考核和不定期的抽查,对过程中不合格的供应商进行及时的冻结和淘汰,以“亡羊补牢”,避免外协件的保供难题继续延续。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视角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11.079

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能在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已经国际化,企业所采取的经营手段更加的合理化,以此来保证竞争力不断地得到提升。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客户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调整业务项目,从而使客户充分地认识到企业的优势,使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另外,企业根据掌握的资料,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管理好与客户的关系,这一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的内部系统中,供应链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企业通过对信息、资金、物流的管理和控制,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物流供应链的国际化。企业作为物流供应链的主体,要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 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外有关供应链管理的资料显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或是企业和企业之间所进行的商业活动,是保障商业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手段。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把商业活动转化成更为高效、有机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其包含了企业的一切物流行为,主要是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产品研发管理等活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产品增值过程的管理。

狭义上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指的是从有组织的供应者传递到客户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商业化的,不仅仅包括为顾客提供各种产品、服务、信息等资源,还包括各种附加价值。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能够实现物料流、信息流的系统化、多方位的管理。物料流的形成离不开供货商,供货商处于供应链的上游。供货商所提供的产品要通过工厂生产加工,然后再经过仓储运输,最后送到下游顾客的手中。整个过程物流企业必须发挥全面的、系统化的整合作用才能完成。

笔者认为,在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家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对处于供应链中的物料流、资金流、价值流、信息流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控制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把处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作为共同目标,用最少的成本来满足顾客最大价值的需求。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指导基础是企业同步性、统筹性的生产计划,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作为技术支持,从原料供应、物流合作、生产规划等方面来完成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分类方式可以按照运作方式进行划分,包括推动型和拉动型,两种不同形式的供应链最大的区别在于应用信息类型、订单释放形式、货物存放地点、生产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

2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已经成为不同国家间进行互通贸易的重要形式。这种贸易活动形式不仅突破了地域条件的限制,而且完全消除了时间上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各种物资在国际间的流通。国际物流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国际贸易的大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物流已经能够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迅速成长。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物流所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复杂的物流供应链环境

在目前电子商务发展阶段下,国际间各种经贸活动所处的物流环境各不相同,造成了国际物流主体之间的通信系统的设置呈现出复杂性。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程度不一样,物流行业法规等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有些是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有的是由于经济和自然因素导致的。

2.2 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

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不一。信息技术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国家物流在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不同国家建立的电子网络信息系统是发展国际物流的基础,如果这一条件受到限制,国际物流的发展将受到阻碍。

2.3 制度保障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并不顺畅,其不仅受到各国不同营销方式和竞争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不同的金融构建体系、物资配送渠道等多方面的制约。在这种国际贸易大环境下,国家物流行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物流供应链标准的统一化和制度化,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3 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所谓的供应链指的是围绕企业所形成的物流网络,主要是由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仓储、流通渠道服务商以及商品配送等不同部门的组成。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必须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控制,才能保证客户对产品信息有正确的认识,达到降低成本,实现最高效益的目标。目前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信息和物质的价值如果呈现增加的态势,就会给和供应链相关的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对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客户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国际间企业的竞争会转化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企业会更加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以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1 重视非价值增值成本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中的地位

在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是能够同时实施的。对各供应链的物资存储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成本的支出。另外,配送和转运过程之前,要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进行合理的组织,提高物流流通速度的同时,实现最少的运输成本支出。在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中的价值增值以外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视的。

3.2 重视及时生产理念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贯彻

在电子商务体系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依靠的是企业的准时生产。供应链体系中的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销售商共同制定统一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因此,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的及时生产模式的建设更加重视,及时生产理念必须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深入贯彻,这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前提条件。

3.3 重视价值链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

在物流供应链中,企业可以通过特定的经营活动获得价值,其中物流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通过实施价值链理念对企业本身的物流供应链进行管理,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4 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条件

4.1 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

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根本条件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各自的基础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是实现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规划,可以为满足用户的需求,降低物流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障供应链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在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对基础数据库进行完善。

4.2 编制供应链管理计划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制订供应链管理的详细计划,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数据库进行访问,得到其编制计划的各种信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销售商和供货商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翔实的编制计划。销售商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库存等信息进行编制。制造商的生产计划,要以配送计划和销售计划两项相结合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计划的制订工作。供应商的供应计划要根据产品的运转计划、供货能力等信息进行编制。

4.3 实现核心企业相对的集权化

在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市场需求非常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把各种需求信息通过信息技术传递给相关企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编制。核心企业要不断进行集权,从而可以控制和协调供应链中的各方利益。这种方式是应对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时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4.4 建立供应链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电子商务视角下构建国际供应链管理体系,要重视和上下游企业间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必须拥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既要和对手保持竞争的关系,又要有合作的态度,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合作的基础是资源和能力能够形成互补,而这种互补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竞争起到了压制作用。但是,这种资源和能力互补的合作形式,能够产生协同发展的效果,形成独特的竞争核心力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

5 电子商务视角下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

5.1 加快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的企业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本身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5.1.1 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

为了提高物流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就要协调和供应链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重组管理工作。首先,转变观念。企业要把一切生产管理活动和市场关联起来,找出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按照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要求组织经营活动。其次,重新认识物流供应链。企业要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重新认识,把工作重点放在和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核心业务上来。在物流供应链中寻求合作伙伴。

我国的优秀企业海尔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国际化物流供应链的建设。海尔集团之所以成功,取决于对传统的市场链进行了再造,构建了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海尔模式”。海尔集团的物流供应链注重企业不同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的责任归属和利益共享,认真对待每一个流通环节,最后共同构建成高度闭合的作业链条。

5.1.2 引进和培养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

我国物流供应链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和国际物流供应链相关的管理人才比较匮乏。随着国内物流供应链发展的需要,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正在深入开展,但是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

海尔集团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用户的满意度,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消除本企业处于基层的员工和基层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传递的效果。市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要保证正确、迅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积压和优化盘活企业的不良资产。因此,企业非常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培训,使得每一位海尔的员工都能够有面对市场、了解市场的素质。在海尔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上下级的关系,成为一种有特色的市场化关系。海尔集团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和整个“物流供应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1.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物流供应链的管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依赖于企业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共享。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信息网络的特点发展起来的,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资源。物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信息网络,是物流供应链经营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健全自身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进行供应链的管理工作。

海尔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信息管理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生产资料的采购、订单信息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等实现了以市场基础的业务流程升级工程,并在对全球和企业相关的物流供应链资源进行了整合,实现了和客户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5.2 积极参与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

随着商品和服务在国际上高度自由化的流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分配也更趋于合理化。我国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国家,必须对自身的优势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跨境大企业,他们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因此,积极参与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工作,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借助这一跳板,成功地参与到国家市场的竞争中去,从而主动提高竞争能力和实力。

5.2.1 摒弃陈旧观念,接受新思想

首先,要有参与国际化物流供应链的竞争意识,树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思想,有魄力开拓经营视野。国际供应链管理的建立基础是双赢,企业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有通过参与和合作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愿望。同时,企业要正确把握自身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合理位置,在同跨国企业进行业务合作时,还要把重心放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最终提升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影响力,取得应得的利益分配。

5.2.2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在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家物流供应链,实现了信息和利益的一体化。供应链中的企业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而且还要对实现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建立供应链中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整个供应链正常运行的保障。这种保障机制的最大作用是能够调节各个节点企业的合理收益。

5.2.3 提高产业集群化

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化来提高,完善企业发展环境,为企业参与国际物流供应链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并且能够为企业的运作提供一定的保障。通常产业集群化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进行,利用促进行业发展的竞争力来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会在很大范围内促进其他生产要素高效率的开发利用。集群化可以促进和主体产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为实现专业化的生产提供发展条件,主体企业在拓展核心业务方面将会更加专注。因此,提高产业集群化,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跨国供应链的形成,实现跨国经营的目标。

5.3 努力成为跨国物流供应链中的主体

(1)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的程度有了质的飞跃。在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注意到当前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企业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在国际市场的生产、销售、配送等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条拥有国际级别竞争实力的供应链,才能取得在跨国物流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

(2)企业要敢于开拓国际市场,将物流供应链向横向延伸。企业要有全球的战略目标,利用互联网络实现经营活动国际化,从而持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国企业单纯依靠国内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不能有长足发展的,必须走向国际,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他国际化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6 结 论

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新式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跨境电子商务视角这一特殊的背景下。新形势下的物流供应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跨国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降低产品流通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要求我们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现状、要求、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构建对策。构建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先建.基于供应链理论的SW公司国际物流管理优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夏雪冰.基于业务流程集约化的MS公司物流供应链管理方案设计[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陈娟.基于电子商务的精益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3

建立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的目的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使之以较低成本为项目提供满足要求的服务、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增长。通过供应链优化终端产品生产系统各环节的资源配置,使各供应链节点企业功能清晰,更有利于其提升核心业务能力,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研究发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建筑企业带来以下收益:1、节约采购成本。在供应链的生产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把多个工程的采购工作集中起来批量采购,绕过中间商,甚至可以直接向材料的生产厂家采购。2、提高报价质量,缩短报价时间。倘若企业已有成熟的产品供应链,就能将投标变成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的过程,掌握构成产品所需资源的动态价格,避免询价不实的风险。3、缩短工期。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承包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向供应商订货,供应商也可以与第三方物流系统合作,快速、及时、准确的向承包企业供货。4、应用新技术。为了管理和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必须应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要求有很好的信息技术支持,如电子商务(EC)、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SCMIS),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因此,在我国开展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于改变我国建筑企业生产效率低、工期长、成本高的落后面貌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1、建筑业供应链的概念和结构模型。目前关于建筑供应链还没有十分明确、统一的定义。建筑业供应链是指从业主的有效需求出发,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施工、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中,将材料供应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租赁商)、劳务分包商、工程分包商、业主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图1从建设过程参与者的角度给出了典型的建筑业供应链模型。建筑业供应链涉及到的主要的利益主体:业主、总承包商、工程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劳务分包商、设备租赁商,而且各分包商还有自己的供应商。众多的参与者增加了建筑供应链的复杂性。物料流由材料供应商、劳务分包商和设备租赁商最终流向业主,而资金流的方向与物料流恰恰相反。信息流则包括前馈信息流和反馈信息流,前馈信息流是需求方向供应方流动的信息,如工程合同、订货(加工)合同、采购订单等;反馈信息流指供应方向需求方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

2、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建筑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按订单制造的供应链,由于建筑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建筑业供应链是用户驱动的,每个客户都有其独特的要求,业主的需求是建筑业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第二,连接建筑业供应链各成员的纽带主要是合同和协议,但是,要想在要求的工期内,花费最少的费用,以最好的质量完成工程项目光靠合同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各方的信赖、承诺、合作以及信息共享;第三,建筑业供应链通常是项目性的,建筑供应链中各参与方的合作关系与项目周期等长,即建筑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第四,传统的建筑业供应链的各参与方往往站在对立的立场上,相互之间缺乏信任;第五,建筑业基本上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承包商往往不能在项目的早期即规划设计阶段介入,不利于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三、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目前虽有许多建筑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多数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式经营和外延式发展模式,即产出的提高基本上依靠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来提高,建筑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成正比关系,总产值的增加靠从业人员的增加来实现。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在施工生产中随意性强,管理上缺乏实用、先进的手段,网络的信息管理技术还处于空白,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软件应用水平也很低。就建筑产品生产本身而言是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的,其生产是流动的,工人和施工队伍辗转于不同的工地和建筑地区之间进行露天高空作业,周期性较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劳动强度大,但协助关系复杂。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在建筑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需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多不稳定,为临时或短期合作,未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且竞争多于合作。在供应商的选择这一核心工作中花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供需双方都执于片面追求各自的利益,使得信息流、物流扭曲与失真,难以形成产、供、销的有机协调链,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还带来了不必要的交易风险。库存管理的薄弱也致使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增大了生产管理的难度。由于信息系统与技术手段的落后,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对质量和交货期主要是事后控制,且不能针对供应链的不确定变化对用户需求进行有效的跟控管理。

2、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企业供应链由所有的节点企业组成。各节点企业在业主需求的拉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设计、采购、施工等),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增值。接点企业一般包括:业主、供应商、劳务分包商、专业施工分包商、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等等。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就是在接点上,目前建筑供应链存在问题根据项目流程可分为以下几种:前期准备问题:主要发生在总承包商接点上,它包括不准确的资料、信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对手的讨价还价;工程与设计问题:主要发生在工程设计、技术人员接点上,包括对所需资料的长久搜索、不正确的文件、对设计变化审批的延期等待;装配问题:主要发生在分包商接点上,包括不完善的供应、命令的变化、复杂的送货程序;运输与交货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供应商接点上,包括过长的仓库时间、不方便的包装、大量的装运,这类问题同时可能造成很高的额外成本;工地设施问题,包括非柔性的交货、不稳定的包装系统、复杂的定货程序。

四、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对策

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一系列个体商务活动的管理,更是一种集成的价值流的管理。在当今既强调竞争更强调合作的时代,要想解决建筑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新的全行业范围的集成化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集成化建筑供应链管理是指建筑供应链的所有参与方基于共同的目标(降低建设总成本)组成一个虚拟组织,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信息共享、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优化生产过程和组织目标,使建筑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获得持续改进。

要有效地实施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制定有效的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建筑施工企业在制定供应链管理战略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通过供应链网络参与战略联盟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采用快速反应策略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机遇。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选择那些能够为最终客户增值的企业为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供应链构建之初,对候选企业进行评估,评估候选企业是否对业主增值,尤其是竞争供应链中同一位置的企业。通过筛选,剔除不增值的企业,保留增值企业,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建筑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主要是建筑材料(包括预制构件)供应商、劳务分包商、工程分包商与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合作关系。能够与总承包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是少而精的、自身实力强大、在某些方面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筑企业应关注其早期的绩效和信誉,按照“最佳价值”的选择与谈判原则来进行战略伙伴的选择。这里的“最佳价值”是指将来的承包商(供应商)和设计商、业主之间的组合是一种最优组合,可以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降低建设总成本,创造最佳价值。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4

移动供应链管理是移动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平台,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各种移动设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围绕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特定关键信息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管理,从而帮助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种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移动供应链管理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将成为供应链管理新的发展趋势。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功能

在移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用户通过手持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等)、车辆上安装的无线扫描设备等,在采购、制造、配货、销售到逆向物流的全过程中,都能随时随地收发数据、处理业务、查询各种信息、访问网络系统,最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从而增强竞争优势。移动供应链管理集成了移动技术、lT技术、网络技术,取代过去的有线信息系统,可以让客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移动数据采集和传输服务 利用信息通讯终端、增值服务平台和客户端软件,如二代通信技术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SMS(收发短息)和传真业务,还有接近三代通信技术的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GPRS通信网络,为企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相关信息的采集、生产管理信息的下达和查询等功能。信业平台和专用终端可支持采集和传送客户签名、工作场景等图片信息。

2 移动定位服务 过去,货运过程一般是暗箱操作,只要货物已经发出,在途发生什么情况、其结果如何,只有等货物到达目的地才能知道。移动供应链可以通过集成的GPS、GIS和移动LBS接收器,为客户提供定位、轨迹跟踪服务。客户可以准确掌握货物情况,并针对发生的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发、收货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和录制货物的情况,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及时明确事故责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 短信查询服务 在移动供应链平台的支持下,移动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短信形式与移动终端的用户实现准时信息交互,甚至可以使用PDA直接收发邮件。由于现在手机短信收发的实时性、低成本及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将成为移动供应链系统主要的客户端移动设备。

4 语音通话服务 当事务比较复杂,无法用简单的短信进行表达时,专用移动通信终端可以为客户提供语音通话服务。目前已有语音VPN和短号码服务等基础语音服务和增值服务。随着互联网和无线移动网络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服务范围越来越广、通信费用大幅下降,此项功能将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推动移动供应链的发展。

5 其他功能 移动供应链可实现的功能还有信息服务、调度服务、大客户个性化管理服务、集群电话服务和统计功能服务等。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模式

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随时随地收发、存储、处理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关键信息,实现跨企业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效率,还可以提高双方交易的反应速度,使客户真正体会到增值服务所带来的超值感受。此外,移动供应链还能够建立和客户的交互活动,提供服务信息的实时查询、浏览、在线货物的跟踪、联机实现配送路线的规划、物流资源调度、货物检查等。

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主要有移动物流管理、移动供销管理、移动生产制造管理和移动库存管理四大应用领域(见图1)。

移动供应链管理模式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用户层,代表实际使用移动供应链管理的用户,包括直接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和使用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企业;第二层为网络层,是移动供应链信息流动的具体通道,包括移动通信服务商、电信网络、集成运营商和Internet网络;第三层为系统平台层,实现移动供应链的具体功能并管理着整个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因此其建立的业务模型就要从这三层去考虑设计。

在此模型中,集成运营商接收用户的信息后先行存储、转换、整合,然后通过网络到移动供应链管理平台,移动供应链管理平台对接收到来自客户的格式化短信,再次进行信息处理、短信调度管理、函件到达短信通知、提供专用短信查询号码、完成短信查询功能等。有些业务(如短信查询)中,用户也可以直接把需求按照格式直接发送到平台,直接和平台进行数据传输。

移动供应链的应用实例

完整的移动供应链一般由固定设备(即公司总部或移动供应链服务商的有线技术设施和设备等)和移动设备组成。例如,在作业现场,可以使用射频识别技术扫描标签,或手机发送标准短信向公司总部或移动供应链服务商进行存储和查询数据。这样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允许范围内各处进行作业,并能够及时获得最新信息以及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移动供应链拓宽了原始供应链的应用能力,由于信息的及时性,增强了各企业的信任度,提高了供应链整体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为了提高移动供应链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用下面的应用实例进行说明。

建筑行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业,对建筑工程的控制和管理具有相当难度,需要实时监控系统,并且帮助按时完成工程、进行工程预算。采用移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既可以解决固定、大件设备移动的不方便性,又可以让建筑工地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及时交流信息,使得工程师能即时把图纸、需求报表、每日报告等向总经理报告,从而消除了建筑时空的隔阂,提高了整体作业效率。此外,报表等的电子化节约了大量成本。通过实践,移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实现了如下几个目标:1 继承了原来供应链的优点,并拓展了供应链的功能和范围;2 集成的条形码和PDA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现场信息搜集的效率;3 通过与web的对接,增加了总公司和其他公司、供应商的准时信息获取和无线信息交流;4 提供给建筑工地的工程师以最新数据,也使得总经理能动态处理和控制工程进度。

除了建筑行业,物流配送、货物存储管理、特别是利于环保的回收物流等方面都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又由于其分散性强而难于管理,为移动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5

关键词 一体化 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内涵

供应链(Supply Chain),我国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供应链管理具有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计划控制职能,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信息流,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的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由于在当前的流通领域中,存在众多的流通渠道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反馈滞后,产生市场失灵。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优化配置供应链上企业的组合,加快反应速度,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供应链管理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可以使客户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地准确迅速的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厂商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的平衡。

(二)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整体合作和协调,减少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库存量,这样有利于企业拥有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研发提高。按照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统计,实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可以使库存成本下降7.9%~9.4%。较少的库存会使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和管理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第三利润。

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有45.3%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10%,物流成本则占总成本的40%,发达国家仅为10%,要提高利润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关键。供应链管理通过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合作,按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物流优化方案的选择与规划有效地降低了物流费用,获得第三利润。

三、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合作。

我国很多企业与供应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追求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转嫁给其他企业。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没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只有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供应链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缺乏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战略。

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是"纵向一体化",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技术更新快、投资成本高、竞争全球化的制造环境。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候大多都是短期的合作关系,没有正确认识企业间战略同盟关系。企业间是供应和需求关系,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系统正常有序的运作。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充分发挥链上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创造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企业,集中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

虽然供应链管理理论引进我国的时间并不久,供应链以其卓越的成效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应用水平上还是和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的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发展,并影响了供应链的实施绩效。供应链管理水平主要受到了人才和企业整个的经营管理效率的影响。

(四)组织结构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组织结构上进行重新设计,使之能够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运行要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实施变革,这样才能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五)未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应当引起重视的另一个现象是,国内企业在以全球供应链为依托,组织全球化生产流通方面仍相当薄弱。中国生产企业对利用全球资源重视不够,订货生产的资源主要来自国内,境外工业生产的商品自有品牌比重很低。这两种情况都称不上以全球化观念开展供应链管理。

四、提高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应链管理理论更适用于企业实际。要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管理人员。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共同推动供应链管理的运用,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建立互信机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积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信息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谋求最大的合作利益。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要求成员企业相互信任、彼此忠诚、信守承诺,促进供应链的长久生存和成员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信用等级评比制度,为供应链伙伴合作打下基础。

(三)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供应链管理。

企业要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传统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企业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作好准备。

(四)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应重建业务流程,将按工作分工、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沟通的扁平化网络结构,从而有助于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在软环境方面,要伴以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使结构重组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利实施。

(五)大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物流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企业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因此,我国应重视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应考虑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提高我国物流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

(六)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通过引进吸收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水平。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具有一套清晰的全球供应链战略是必须的。中国企业将普遍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对全球市场资源争夺将不可避免,只有采取全球供应链主动策略,才能获得建立长久竞争能力的机会。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深入展开,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霍佳震.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祝雅辉.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昆明大学学报,2008.

[3]朱剑锋.论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J].当代经济,2008.

[4]王清晓.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09.

[5]胡引霞.供应链管理国际化下企业关系的研究思路[J].科技与管理,2009.

[6]李亚琦.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协同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6

一、供求双方合作方式的变更

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供应链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有买卖双方组成的一对一的供应关系模型,这种一对一的模型是供应链分析的基础。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买方企业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而实现利润最大的目的,并且供销企业之间是一种敌对争利的关系。而在供应链合作模式中,则更看重的是整体,追求的是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这样,供应连管理作为一整套系统和关系的管理,他让企业和它的供货商等合作者都能从合作中获利。

在供应链运作的整个流程中,目的是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它的管理原则就是“通过与上游供货商与下游客户的关系管理,最终在市场上以最低的供应链整体成本创造更高的价值。”正是这种战略联盟关系,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可以站在公司整体战略的高度,审视公司及伙伴现在及未来的发展,从而达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联盟,联盟的出发点和结果都是围绕着市场,并突出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来进行的。

二、供应链流程的运作围绕顾客展开

顾客作为供应链上的主角,牵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顾客需求也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核心的前提。我们认识到顾客,顾客需求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指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个宗旨进行,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顾客(客户)。围绕顾客,顾客需求和客户服务,并且警醒客户关系管理,调整企业的营销运作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信息系统的应用在识别并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举足轻重,商业信息系统挖掘客户信息和市场潜力,保证客户的需求得到有效的响应与执行;客户反馈监控服务质量。

三、整合

在如今的买方市场下,企业在管理层面面临的转变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就是职能上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在顾客是核心的企业中,顾客主导着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而不是产品主导这一切活动,顾客是主要的市场驱动力。于是,顾客的需求、购买行为、潜在的消费偏好等都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必须争夺的重要资源。而顾客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的一环,在买方市场上,供应链的中心也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倾斜的。顾客管理要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传统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交易关系,考虑的是既得利益和均衡。从现代供应连管理思想上讲,为了增加供应链各方的利益就需要找到一条途径,这种途径就是要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关系管理,以使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例如,从供应商的角度而言,与客户建立了互惠互利和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实际上对竞争者形成了进入障碍。

1、供应连管理的成功不仅是生产管理的运作,同时也包括营销管理的运作。供应链主要在于以成本为核心,一切活动围绕着降低供应链上的总成本进行,那顾客关系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值得关注的。并且通过CRM的引进可以一方面通过优质的服务吸引和保护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CRM加大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CRM是custom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缩写。意思是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的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减低企业的成本。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CRM:他的资源配置特点是以效益为中心,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并以客户及其需求为向导。

CRM与SCM(供应链管理)的整合不仅可以使供应。CRM与SCM的整合管理不仅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还可以从营销角度加强联盟的客户服务和客户管理的水平。而且,供应链管理在服务客户水平的确定上,不应只站在供给一方考虑,而应把握顾客要求,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产品导向性客户服务是根据供应方自身需要决定的,难以适应顾客需求,容易造成服务设定的失败;而市场导向性客户服务则是根据经营部门的信息和竞争企业的水平进行定制,因而能更加接近顾客需求,并能对其及时控制。

在当前消费者面临众多的商业信息和选择机会时,长期客户不仅意味着商机的增大,还会降低争取客户的费用以及简化销售和服务的流程。CRM能够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根据对客户消费产品的信息反馈,对整个供应联的生产活动及流通流程做出调整,也就是给客户做出最及时地反应。于是,在整个供应联的管理中,CRM的大力支持,加深了客户知识的管理和挖掘。这不但拓展了开发新客户的渠道,也将客户关系贯穿他的整个消费过程。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2、促进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不仅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CRM的新的要求。由于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风险的存在,使得供应链的诸多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选择了信息的压缩和隐藏,使得原则上要求供应链系统诸节点企业采用系统思考方式,以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为企业决策标准,从而使最优的目标无法实现。而通过CRM这种营销理念的建立,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销人员中间建立这种客户信息共享的理念,是信息作为联盟中企业之间一种共享资源存在。并使之存在于企业员工心中和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成为围绕“客户准则”这种企业发展的本质要素进行管理活动。

3、充分认知顾客的核心需求。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商品进入成熟期以后,顾客对于商品的比较不仅仅在质量方面,而更侧重于伴随商品购买所得到的服务。为了靠近顾客,并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目的。当客户关系管理成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一方面,则可以更加重视顾客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