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育学范文1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要搞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研究的是什么东西呢?怎样进行教学呢?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懂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数学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呢?有的科学家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既然数学是生活和生产中的科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生活中也就缺不了数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明确给出了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对数学的教学目的有个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得要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全身心学习的积极性。第一,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以历史作为诱导,让学生对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第三,以现实材料为题材,教育学生要学会学已至用。第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其次: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再次: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反复训练,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适当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次来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
二、狠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长期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转贴于
1:课前,认真构思,创设适当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求知欲,既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又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的讲解时,我出示一张透明的白纸和一张简单的画,我问:你们能在这张白纸上给我画出和这幅一模一样的画来吗?学生马上回答:能。继续问:怎样画?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培养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初中数学教育学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 教育 趋势
1.前言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新课改为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数学是一门人人所必需的基础学科,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要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普及性,重视普通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初中数学教学也是由启蒙教育向高中深化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因此,数学教育要具有相当的发展性,可以启发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个人所需的知识成长。
2.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现状
2.1 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束缚。“教”与“学”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多被看作是一种对立关系而存在的。“教”是站在传授者的角度,带有灌输的色彩,因此,教师一直以来是以学术中的权威形象出现在教学关系中的,;而“学”则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带有被动的接受意义,因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再被忽视,从而造成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束缚。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单一的、直线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忽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需求与个性发展存在很大的束缚,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系统的培养,体现出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
2.2 传统教学缺乏引导性。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重视学法的指导。学习是需要有一定方法的,有效的学习的方法会使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同一种方法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学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即将面临高中数学难度的跨越,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自主学习是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学习引导的成果,传统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引导的重要性,而是从始至终的由教师来完成教学过程,没能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学生自学能力、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培养,使教学过程过于模式化。
2.3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现不够全面。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不仅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应。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托于成绩的体现,用一张考卷来解决所有问题,暴露出教学评价体系过于片面的弊病。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价,才能够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评价体系既是对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同时也应当是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予以正确的指引,并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不足给予纠正,从而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展。
3.新课改下的教学新趋势
3.1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终生学习能力密切相关,是逻辑思维的养成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重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一种培养,不同于单纯的知识灌输,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因此,开展素质教育要与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相结合,并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来对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从学生学习需求、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多方面入手,将数学知识、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机的统一起来,真正扭转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启基础教育的新纪元。
3.2 以引导式教学为手段。教学方式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天赋,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将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步向引导式教学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所承担的将是教学主导角色,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不同深度的设问,从而由浅入深的给学生以引导,教会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自我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从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4.结语
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采用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深刻领会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人的教学能力去理解和转化教学方式,使初中数学教学能够真正成为符合时展的教育学科。
参考文献
[1]周少良.浅议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初中数学教育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氛围;教学情境;教学评价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工作者的不断追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际需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潜力,通过教学工作,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相关教学策略的采用,而采用这些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策略
正因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更好的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相关的教学经验,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鼓励师生进行交流.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利用与新课相关的情境、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进行交流与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3.肯定学生学习进步,改进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创新教育的运用.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一些新奇的意见和看法,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学习成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善于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4.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推行创新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对优秀的,创新能力强的任课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教学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今后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俊琴.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J].吉林教育,2010(12).
[2]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4).
初中数学教育学范文4
一、转变观念,初步形成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大多数数学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自主学习空间萎缩。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死,形成了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依赖性强,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致使学习效率降低,导致厌学情绪。因此,在新时期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但关键在于如何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均衡发展,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问题
教学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数学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并勇于无私奉献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学中,要挖掘这些因素,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巧。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数学课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效果,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巧。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的领会教师的思想。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自己和老师提出问题,使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材料,既丰富了知识,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察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书面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比较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及联想能力。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三)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问题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度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回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等。
初中数学教育学范文5
>> 小学英语角色扮演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浅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策略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 试论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 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初探 浅谈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试论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新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主导作用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转换 中学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初中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 理念等。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有以下特点:1.传道者角色。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授业解惑角色。教师帮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这一过程中一定有许多疑惑需要老师解答。3.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还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角色。4.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等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确立?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许多教师。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
我利用在数学课堂上随堂听课的机会,对教师、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
总体上,绝大部分数学课均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落实学生主体学习的措施和方法。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有的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说新课程理念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扎下了根,是值得可喜的。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有以下状况:1.满堂讲。教师主导地位错误地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地位。教师是“权威”,学生听进未听进,听懂未听懂都不知道,学生也无法及时发表他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答疑。2.满堂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常常提一些答案是“对”、“不对”的问题,学生不需动脑筋,更不能跨越教师所教范围去思考。3.老一套。有部分教师思想较为守旧,不想有所创新,不希望出现变化。教学设计不是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学,而以原来备课时的设想那样,不出一点差错地进行,不希望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常见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够放开积极思考,问答问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4.求统一。喜欢统一格式、统一答案。按书本上的内容、模式去套,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思维固定在狭小的范围内,缺少自我思考的余地。例如:有一节公开课由于事先准备“充分”,结果一堂课非常流利地就上完了,其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究其原因,原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好生”,答案都是讲课教师预先给定的。5.大包办。课堂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操作、练习的情况较严重。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接受新知识,而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过多的包办代替,不仅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用成人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6.乱评价。在课堂教学时,表扬之风盛行。可是如果表扬用得过多、过频繁就会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助长了傲慢情绪,导致个别学生在一片赞扬声中学习,影响学生健康品质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有一个“度”,有时让学生体验失败也绝非是一件坏事。
以上林林总总的状况,反映的是传统教学观念,一切从“教”的角度切入,而缺少对学生“学”的关注。只重视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对话、互动”式的平等的关系。因而教师角色要实行以下变换:1.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交流,保持畅通,从而构建起平等和谐、探究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自主探究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不能把探究学习看成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应当看到,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探究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授学科知识的效率方面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另外更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实践操作、合作讨论。 2.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数学教师首先应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旁,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我的粗浅认识是:(1)积极的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进一步为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提高教学效益。
初中数学教育学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德育活动 教育方法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各阶段学科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人“明智”,更重要的是让人“树人”。教育性,是知识学科教学的根本特性。因此,学科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做人”。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更要培树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品质,不仅要完成“智”方面的教学任务,还要达到“德”方面的教育功效。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念和个人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之,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实施,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学生,成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发现,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教师点点滴滴逐步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下,实现德育、智育的同步提升。下面笔者简要论述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放大数学学科发展历史性,增强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数学学科知识内涵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形成的。历史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现在所学的初中数学知识点内容中,有许多内容都是我国古代学者刻苦研究出来的,并且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内涵的悠长历史性和丰富发展性,将这些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观念教育的有效题材,在新知教学或问题解答中进行有效运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角形三边性质”教学中,在讲授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勾股定理”的发展形成史,并着重向学生讲述我国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的卓越成就。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学习知识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主动学习成为内在要求。又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指出:“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等等,教师通过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能够激起强烈的爱国情和自豪感,积极进取精神自然产生。
二、放大数学学科现实应用性,培养初中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性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找寻到数学知识的“踪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就是为了掌握学习技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正好为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提供了帮助和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认识,从内心产生认同感,形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不愿学习、厌恶学习的情况,在问题案例的设置上,创设了“汽车由重庆驶往相距400千米的成都,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时,那么汽车距成都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用图像怎么表示?”生活性的问题案例,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基础上,向学生指出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要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活动。不锻炼、不实践,就不能掌握解题精髓,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进行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
三、放大数学案例探究合作性,培养初中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解题技能、解题素养的提升,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实施。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合作能力逐步提高,有效掌握探究技能,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显著增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在问题案例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析、讨论、解答活动,共同找出问题解答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谛,集体主义观念显著增强。如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物体的平移特征和旋转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个体进行自主探知知识内涵活动,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在探知活动中不能够对物体平移和旋转有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个体组成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各自特征。学生借助于小组合作和他人的有效互助补充,对物体的旋转和平移特征有了准确的掌握和认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并向学生指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特征。这样,学生在合作性的探知活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了合作探究的强大功效,不仅团结协作的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四、放大评价教学活动辨析性,培养初中生的辩证思维观念。
辩证思想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内涵,在知识点教学活动中有着具体而广泛的运用。评价性教学活动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反思辨析的能力水平,培养辩证思维的学习理念。教师在问题评讲活动中,可以开展评价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辨析、评价等活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效掌握,数学方法有效领悟,数学品质有效树立,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
总之,德育教育是初中数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能力培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真知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素养和品质;通过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