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教育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教育的核心

美育教育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对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所需的培养过程,也是赋予人高尚的情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音乐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塑造人,它通过各种形式的人类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挖掘及培养,达到培养人的心灵和人格塑造的目的。因此,探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俨然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以音乐作为审美教育模式,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6门功课中,音乐列为第二位。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乐”视为造就仁人君子的条件,也就是说,音乐能使人达到最高修养。可见音乐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俄国知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音乐像其他各类艺术一样,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能让更多的人体验与分享音乐。目前没有其他艺术能像音乐更能表现出艺术的真正涵义和本质。”在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音乐教育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它可以使人类个性发展完善,使心灵健康成长,开发智慧产生重要的作用[1]。学校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情趣有着高低之分,人类虽然对周围的事物以及人的行为与艺术形象有所感知,但是对美的欣赏、感受与表现是有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与人的年龄、学识、气质、教育等其他因素有关,但与审美教育关系更直接,在识别美与丑、善与恶、卑下与崇高,都需要审美教育和引导。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形象、行为、感染力为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它是以艺术形象的陶冶,情感的交融,使人心灵美好,人格高尚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广泛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以歌唱、器乐、表演、欣赏等方式来进行的,它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创新等能力,在主观情感上得到了审美体验与情感升华及心灵净化等效果。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音乐教育要比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更容易让大学生理解与接受。正因为这种自然与真实及愉快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审美的熏陶与感染,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思想品德等教育融入[2]。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因为我们知道,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正是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并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精神,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正确认识学校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也是能否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一个人健康完美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生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审美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所必需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跨入信息化社会和国际化时期,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多元化知识融合并渗透,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养与素质,所以审美素养目前也成为现代人的首要必备素质。未来社会与高科技发展要求新时代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作为正在学习与成长阶段的在校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与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还需具备超强的可塑性特点。他们偏向于幻想,但缺少社会实际经验;他们精力旺盛,但体力与意志力不健全;他们渴望得到知识,但兴趣广泛导致不稳定;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但对生活中的假恶丑、真善美还缺少准确地认识和判断。以上这些说明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他们中间开展长期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逐步培养学生对审美的认识与感受、欣赏与判断美的能力,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并加以循序渐进地感受美创造美的技能等训练,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美的追求。因此,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懂得如何在我们的审美教育工作中培养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的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等能力;扩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的同时增进人格的完善。

二、学校音乐教育在审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科学技术的发明及运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科学技术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程序化特性,使人类生动活泼的心灵活动产生障碍,人的感觉机械化,人越来越依赖技术力量,把技术当作解决一切的实用工具,从而漠视人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审美理想的需求,人的自身能动性越来越退化。当技术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时,人就异化为技术的附庸,致使人的审美潜能无法发挥,感受不到技术的美,也体会不到自身的能力之美。审美文化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关心人的修养、人格,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性心理的健全,缓和技术与人的矛盾。审美文化教育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彰显现实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人的心灵开阔、情感丰富,制衡着人过于追求技术力量的现象。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远远不够。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但雷声大雨点小,终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专业课的考分,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优劣,将专业课作为一种谋生的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和评判专业那则次要。有人还认为审美文化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又是艺术类院校的事,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就是教唱几首歌、跳几支舞、画几幅画,等等,对审美文化教育的认识还无法形成常态的教育观念[3]。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审美文化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探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人格,提升境界,着眼于人自身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失去了精神价值的追求,审美文化就变为快餐文化,放弃品格的修炼,人的需要就成为动物的需要。过去的审美文化教育偏重道德、理想,贬低人的幸福和现实的利益,强调教育功能和政治意义,忽略教育的现实价值。当下又过于讲究功利、注重实际,造成责任感、道德感的失落,理想信仰的危机和人格修炼的放逐。教育缺少审美的文化生态环境,大学生只看到技术价值与物质价值,忽略人的自身价值关怀,他们拼命追逐现代科学知识的技术因素,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因素为自身服务,似乎一切领域已被技术统辖,在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趣味个性的追求等人文精神层面上不屑一顾,尤其在审美文化的选择上存在不少误区。传统的人文科学普遍受到冷遇,工具性学科受到青睐。互联网被媒体大肆宣扬,人依靠电脑可以独立生活,人与人无须直接交往,学生可以在家里上课,切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的完整性、丰富性被破坏,人的感觉、经验、情感、想象被鄙视。大学生过于追求时尚,强调感官享受,拒绝理性的价值判断,让物质欲望的刺激湮没人文情怀的升华,精神价值的追求处于失落状态。

(三)教育者对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当下对大学教师的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职称的高低,致使有的教师无心从事基础性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无心教书育人。而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高低决定优劣,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课讲得粗糙,试题出得浅显,最后给学生一个分数即可,上课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忽视教学质量,教学之余就是为自己的学历职称而奋斗,只要高学历高职称到手即可安度生活。有的教师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书也没有教好。如此背景下谈何审美文化教育?同时,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脱节。理论研究者只管写自己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关注社会实际效应。有关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书籍数量不少,却很大一部分是闭门论道,缺乏精品和实际操作可行性。从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又大多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素养,不善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无法引导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结合,造成理论不断出现,而实际审美导向却苍白无力。审美文化教育更多属于经院式的,无法让美学走进学生心灵,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缺乏将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以营造审美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文化的品位。

三、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正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感到了美,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关键是艺术实践中,创造美、表现美、追求美。《礼记》里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不同的音组合起来,就是节奏、和声和旋律,它们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意境以及人心各种情感的起伏,也就构成了音乐艺术。当然,音乐艺术的功能具有包括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思想启迪功能、文化交流功能等的多元性。但只有当在接受主体那里对音乐艺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研究音乐时,音乐艺术所承载的审美经验才能传递和转移,通过审美体验这种最直接的感受,间接实现音乐艺术的其他功能。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

四、音乐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一)音乐教育也应是审美教育

音乐的音高、音调、节奏、音色、和声等元素生动地展示了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无论是纯粹的器乐音乐,或由外部因素的歌、歌剧、戏剧、音乐唱腔等为载体的音乐,都是基于“美”的表现形式以进行“美”的内容的表达。声乐旋律和谐自然的曲线,丰富多彩的音乐结构,复杂的音乐主题,巧妙的构思艺术以及技术熟练的作曲家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元素都体现在音乐教育中。

(二)音乐教育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育的氛围环境有着一定的审美因素,学生和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非常富有情感色彩的表演方式能够提供一个直观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的图像,创建一个特别的气氛和氛围。音乐教育课堂安排也有审美的因素,通过分析、欣赏以及唱、奏、评议等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音乐的元素和情感表达的相关经验,引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思维。教育者往往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演唱和演奏等方式实现作品的创作或者是再现。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它提供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存在的条件,同时也成为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审美教育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在古代的中国,伯牙在学了三年琴之后,基本的技术已经全部学会了,但只是在他经过外出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审美后,他的琴艺才有很大的进步,以至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曲目。这是因为审美教育与人的睿智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的音乐艺术的发展。法国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思想是艺术中的第一的美丽品质,第二是选择用于表达思想的演奏方式,这两种品质结合起来才可以创造的完美的艺术作品。”一个人只有先用机智和高尚的情操,才有可能使用他们的音乐和音乐技能知识创造真正的音乐,实现音乐审美情感的表达[4]。

(二)审美教育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服务

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从而带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继承康德的说法,认为美育可以担当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美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目的服务。

六、加强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引导,树立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中所提供的独特的主体体验方式是其他观念无法取代的。在音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应使之与多元的音乐意识相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

著名的作家王蒙曾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触发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创造激情的过程,是一种神圣的而崇高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创造一个良好的审美情境,可以让学生忘情地投入到审美的情景,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相关素质,是学生能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有利的氛围,“制造”特写的情境,让学生触发联想从而产生“顿悟”,从而产生具有创造性的灵感思维。

(三)体验探究,产生审美激情

大学生在“入境”后,通过情境体验,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并把自己的体验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要千方百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激发创造,发挥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同时在课内外教师要作短而精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五)注重课外拓展,力图发现美、创造美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合唱团、舞蹈团,举办音乐讲座、音乐鉴赏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才能,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总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理想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西方审美教育理论及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101-104.

[2]王玲.浅谈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特点[J].艺术品鉴,2015(12):363.

美育教育的核心范文2

(一)陶冶学生情操。

德育与美育相辅相成,德育是基础,美育是有效形式,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不像其他技能一样一下就能学会,只有慢慢地渗透到教学中,效果才会慢慢体现,不是填鸭式的填进学生脑袋就能改变他的思想,只能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才能起到真正的德育效果。先生提倡美学教育,认为美术教育是美学教育的主要部分,希望以美学教育来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对高中生品德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具体指出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依托美术教学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规划梦想,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学生来说,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以后的从事美术的大学生活及工作当中也更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有迫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及家长没有认清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位置,认为美术教学是有可有无,认为美术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并无实质意义,把重点全放在主课上。因而美术教育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就算是美术特长生也是迫于考试,只练就考试的本领,而在思想上忽略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设备和方法比较落后。

高中美术教学不重视,因而也导致学校的美术教学设备落后,无法满足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和创新教育。老师用传统的教具(教科书、挂图、摆件)来教学,教学模式简单,学生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进行创新教育。

三、探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德育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

1.在美术课堂教学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的借助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或是有意义的科学教具,丰富教学方式,比如,美术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名家的书画或是音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或是在教室内张贴一些教育意义明显的教育印刷品。教师尤其注意要根据不同的审美元素及学生所应该掌握的审美形态进行细化的分类,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美术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后,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外作业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比如让学生进行一些临摹作业,教师可以留一些名人的绘画塑像教材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同时学生能够在临摹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名人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可以根据社会实际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辨别失误美丑方向的感染和熏陶,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辨别美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创新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1.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设计有效的美术教学。在对高中生进行美术教学的创新时,首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讨论或是问答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这样恩那个为学生营造一定的空间,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为高中美术教学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2.利用多元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观察和想象是对他们情感和思维培养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学生认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的思维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图文提高学生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合理引导学生,创新美术学习思维。传统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而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创新美术学习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比如在对学生布置一个美术作业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充分的发挥,让他们运用新思维去学习美术知识。

4.提升美术教师综合素质,使美术教学创新有源头活水。要想对高中生进行美术的创新教育,首先应该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入手,教师是学生课堂教育的引路人和指挥者,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之前首先应该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学校首先应该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的意识和方法,保证高中美术美术创新教学更好的实施。

结束语

美育教育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审美 音乐教育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08-02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审美为核心的改革方略成为一个重大进步。音乐教育中的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思路。

1 音乐特点与审美认识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相比美术、文学等艺术,其本身具有一定非模仿性和非具像性。音乐是通过人们的感受来表达事物的状态。相比其他艺术,音乐的特点有非语义性和非概念性。音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单纯地注重音乐的理性信息,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的深刻感觉。

音乐审美认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音乐审美条件。音乐是不同主体的对象,人是不同对象的主体。人在成为音乐审美主体时需要满足3个条件,即以倾听为目的;选择适合自己审美的作品;直接的感性体验。其次是音乐审美状态,人在成为音乐审美主体时处于一种特殊状态,即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对于音乐的欣赏是一种投入的状态。最后是音乐审美规律。即在连续听一首音乐时会产生审美饱和。由于音乐审美没有可比性,因此,对不同音乐进行比较没有意义,音乐审美并没有高低之分,所谓的审美只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而已。虽然人的审美能力各不相同,但是只要能够满足需要,就能够获得审美满足。从这一角度来说,审美是相等的。音乐审美标准也十分广泛,无论是音乐批评、作品评比还音乐表演等,根据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也是相对的。对于音乐教育来说,这些审美原则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2 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但是,由于美学基础较弱,音乐教育发展仍然不够乐观。在当前的音乐课程中,仍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对某件乐器或音乐内容的讲解,学生通过倾听,将学习内容一一对应,以此来理解音乐。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加深了内容的记忆,迎合了传统教育的需要。例如在讲解一个音乐作品时,教师往往先放音乐,然后再分段讲解,最后完整地听一遍。听完音乐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思考音乐的启示与感想,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在考试时,也是播放某一段音乐片段,要求学生写出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及受到的启示。这种教化的教育模式,只是硬性地满足了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的教师会通过讲解音乐曲式结构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按结构次序听音乐,只要能够听出其中的结构类型就算学会了音乐,具备了审美能力。以上这两种学习方式都仅仅关注了音乐的内容,而忽视了音乐的形式,都不能称其为音乐审美方式。这样的音乐教育完全没有考虑到音乐是否能够打动学生,学生能否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3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

3.1 音乐教育关系的处理

音乐教育是拉近学生与音乐关系的重要方式,在音乐教育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特点,使他们能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在音乐课程中要考虑两方面问题:首先,学生是否有审美欲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音乐审美需求,但是在音乐课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既定的教学进度进行。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中了解音乐。这种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学生没有审美欲望的问题。其次是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是否喜欢。音乐课程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符合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和需要则并没有全面地研究,因此,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听同样的音乐作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倾听效果,有的人不喜欢,或喜欢的程度有所不同,这也会造成不同的审美效果。

由于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如果要音乐教育做到以审美为核心,就需要考虑教育关系的处理如何考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需求,使他们进入更好的审美状态,当然,这种考虑并不是完全听从学生的选择,如果一味顺从学生的选择,则可能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无法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这也是当前音乐教育面临的难题。因此,在音乐课程中,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审美体验。

3.2 音乐审美内容的选择

学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健康的音乐资源,这些音乐内容要符合教育规范要求,同时又具有多元化特点。例如,可以在原有的音乐作品中添加现代通俗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等,丰富音乐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要充分运用资源共享优势,丰富音乐教育资源,在多范围内选择适合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必将会给音乐教育带来无限生机。

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音乐的特性,也要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例如流行音乐一直没有进入课堂,而事实上,流行音乐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一味地禁止,只会让他们更好奇,更喜欢。流行音乐也有较多类型,其中有一些也适合于学校的音乐教育,因此,可以有选择地吸收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流行歌曲,同时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提升审美欣赏能力。

3.3 音乐理论实践与审美的结合

音乐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是审美的感悟与体验。如何使学生与音乐完美地融合起来,是音乐教育的难题所在。审美是学生感觉的体现。流行音乐之所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与学生的内心很近,那些歌词是他们心中所想,那种音乐方式是他们喜爱的方式,因此,他们与流行音乐之间更亲近。相反,民族音乐则离学生很远,而将民族音乐引入音乐课堂就需要解二者之间的距离问题,如果仅从书本上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深入民间体验的条件,组织民间音乐活动,拉近学生与民间音乐的距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此外,音乐审美还需要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学不能够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审美世界,亲身体验和感受审美。学生在最初接触音乐作品时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感受,但是经过自己动手尝试创作,就会从中发现许多可取之处,加强对音乐作品的体验。由此,音乐理论实践与审美相结合,不仅可以学习理论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审美体验,使音乐教学更加丰富直观。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从以下几个问题加以考虑和实施。第一,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概念,扩弃音乐审美资源。第二,在音乐教学中引进不同的音乐方式,积极把握音乐的审美意义。第三,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音乐类型,并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音乐。第四,教师要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求,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第五,积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音乐审美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最终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与审美的综合感受,进一步提升音乐教育的影响力和审美度。

参考文献

[1] 刘满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张颖.新课标背景下铜川市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 西安音乐学院,2013.

美育教育的核心范文4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比如:他们让学生课堂讨论、动手练习,表面上似乎学生都很活跃,思维也开动起来了,但是,老师最后还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无形中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虽然学生的绘画技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是,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把心中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甚至画得更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比如:八年级的《漫画》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名人漫画,使学生对漫画的多种形式一目了然;运用PHOTOSHOP的技术对图片进行修改,使人物的特征更加夸张,从而达到漫画效果;鼓励学生运用漫画的特殊功能把生活中的事物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使学生能够从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造。因此,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材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美术教学别注意学生从低年级的无意识被动接受教育,进入中年级主动的有意识的参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阅历有限,就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启发。提示学生对直接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景或物的联想;对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联想,如电影、电视等;对远古或未来世界的联想等等。例如在《联想与创造》一课中,我用仿生造型绘画作品:企鹅垂直起落式飞机,恐龙机器人,蜻蜓式两栖飞机为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我向学生强调,在欣赏作品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三件作品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形象相近;二是作品中的形象是根据什么东西的造型创造出来的?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说:那架飞机的造型象企鹅;那个机器人的形状象恐龙;那架两栖飞机太象蜻蜓,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这些发明都是科学家们根据某些动物的外型与结构,通过联想和艰苦的科学研究创造出来的。是科学家们利用仿生学的原理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在手工课中同样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实践,教师不用一种模式束缚儿童的想象力,学生可以表现具体的形象,又可根据材料特点去自由的表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创造和个性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活跃调动他们的创造热情,使每一次美术课都成为一次创造活动。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力求采取正确的观察方法与心灵感悟的方法,促进直觉思维与具体形象之间紧密联系,加速学生头脑中形象与概念信息的结合,通过想象,创造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想象是我们教师重要的任务。根据意愿,独立的创造性想象,是难度较高的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赖图样、模型、实物和文字描述现时独立创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师展示范画“鱼美人”,画面表现的是西方的鱼美人勇敢善战,一手拿着盾牌,一手举着宝剑,上身是美丽的少女,下肢是鱼的尾巴,卷曲着、跳跃着、非常有力量,是美人和鱼的结合,是柔美与勇敢的结合,展示西方神话中的女勇士。这就是作者根据自已的意愿创造出来的画面,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一般是在顿悟或灵感的出现和思维的多次积累才能产生。请学生说出我们已经知道的但现实世界没有的物象,学生回答“有龙”、“四不象”、“凤凰”等,请学生说出“龙”的整个全身由哪些动物组合而成?如鳄鱼的嘴、鹿的角、蛇的身体、鹰的爪子等。请学生想象画出世界上没有的物品,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梦想、幻觉,根据自己的情感意愿,通过想象定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如机器人、高速列车、宇宙飞船,地球卫星等等。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拓宽,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通过这一形式以丰富的创造力,修饰力,直接地表现他们自己的心灵”。

通过美术课的这种上法,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着,更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联想和创造余地,避免了由于教师的个人好恶或习惯束缚学生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从教学过程和结果看,更注重了教学过程。学生完成一张好的作业固然重要,但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完成作业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更为重要。而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就使得一个学生的作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了,下次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避免了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进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创造力。

美育教育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教学 整合 创新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的是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探究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一、新课程的改革加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综合・探索”的学习实践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描绘春天是生活的好题材,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新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无论是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对老师在更新业务和学习方面的提高,都是一个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在这些硬件方面有所保证,新课程的落实情况会不能有满意的效果。例如,在设计《春天的畅想》这一节时,把春天的话题进行跨学科整合,把这节课分为找春天、听春天、赏春天、画春天四个部分。并在导入时以做情景的方式,从猜谜游戏引出“春”字入手,通过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春”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来提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以拓展思维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说平时积累的词语:春雨、立春、暖洋洋、绿油油……成语:春风化雨、春暖花开……诗歌:《春晓》春眠不觉晓……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俗语: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满人间、满园春色……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主学习中感知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在品尝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的同时,了解春天的特点,热爱春天,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用音乐的韵律美来唱春天、激发、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强化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观察激思,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画面更加丰富。从中发现“造型?表现”的规律。观察,掌握审美的方法。

二、新课程的整合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收益匪浅

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美术课标给新的美术实验教科书带来什么变化?翻开美术教科书,我们看到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了,学生动手制作的内容多了。以尝试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能够保护和珍惜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渴求,在教学《旅游节》这一节课时,充分利用大量的图片和电脑信息以及范图、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表现画面的工具,并使用《旅游节》教学课件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向生活学习。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的旅游资源,突出教学主题,激思拓展。通过观察探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中发现“旅游”的丰富内涵。对于学生也要做很多大量的课前准备,比如收集必须的资料准备更多的工具材料都将是实际的问题,如果能很顺利的把课前和课中的问题解决,新课程的整合让学生收益非浅的。播放课件出示厦门旅游资源图,通过学生的描述及搜集的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景点概况。

师:厦门是很美,旅游资源也有很多,谁能说说厦门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生:“音乐之岛”鼓浪屿、海滨园林――菽庄花园、岛上的海底世界、万石园林植物……。

师: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厦门市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山海相依,四季花香,有“海上花园”、“中国最温馨的城市”之美誉。厦门自然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山、海、岛、城一体,是绿色人居之城。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厦门古今中外兼融,文化多元一炉,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也是闽台互通之门,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众好客、开放、文明,城市氛围温馨,历史曲折性与延续性留下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存。

生:来了厦门,别忘了去海上渔排,体验一下悠然垂钓的渔家乐趣。

三、新课程的活动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具有创造意识

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不仅关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师生在互动中体现个性的发展。在美术教学画春天的环节活动中,让学生资源共享、自主合作、学会交流。技能演示、尝试学习,师生一起共同完成综合和探究的创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保护孩子们的个性,因为虽然孩子在互助中学习,但是真正的创作过程还是个人独立完成,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审美水平等都不一样,老师引导就可以让孩子们创造出形状各异的新奇画面。一些学生可能画得不太好,但只要他们认真参与,积极动脑、勤于动笔都应给予激励性的肯定和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美育教育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整合;创新

结合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创设情境的整合与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

例如,初一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第四节“从不同的方向看”,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的景色,画面生动有趣,并由此引出小学所学过的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让学生很快有了学习的兴趣,为什么老师会在数学课上让他们学习起语文的诗歌来呢?为什么照片上的庐山同一个地点拍出来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进一步给学生展示《漫画“6与9”》,这些有趣图片,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从不同的方向看》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学生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1.多媒体辅助教学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长方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

2.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整合与创新

CAI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我在上《去括号》一节时,利用电脑设计了好几组错误答案,都是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比如“( )”前是“—”时,去掉“( )”和“—”都要变号,很多学生就只变一个数的符号或是两个,还在当“( )”前有数乘时,很多学生都不记得把数乘进去,或是乘不全,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就有针对性地故意犯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指出我所出现的错误,一人找一个错误,最终挑出了我设计的所有错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真正地掌握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