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措施;实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就应该承担起应有的教学任务和责任,不断提高新时期背景下中职院校学生的德育素养。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总的来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包括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好地与当前经济现状和社会发展轨迹相吻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新时期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教学工程,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很多因素干扰着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所以,在新时期,探究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时期探究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理论基础

当前快节奏的生活状况下,中等职业的教育也很容易受到社会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限制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效果。探究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有效性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开展德育教育。

(一)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发展理念和主题。作为引领时展潮流,把握时展方向的教育更应该响应国家的相关号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都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对一线劳动者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大多都是社会的一线工作者。“德技并重”是对新一代社会劳动者的基本需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而且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建设的时候能够发挥自身的人格修养,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满足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新时期,教育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中职德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中等职业院校要以此为理论基础和德育教学工作指导,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工作。[1]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教学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核心理念,特别强调了将“育人”作为教学核心之本。也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德育教学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意识。这给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德育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提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实效性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更是完善和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保障。

(三)是学生进入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我国当前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导致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成为了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元素。由此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就会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多样化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够正确地面对这种状况,受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极容易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加上当前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给了便捷的渠道,更是对人们人文修养、人格修养以及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作为将来会处于该社会环境的中职院校的学生,就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构建自身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经得起社会不良因素的磨练,排除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风影响,从而做一个新时期的合格公民,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坚守自己的信念。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传统长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新时期来不及转变,导致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不符合新时期德育教育的目标,从而限制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养成。总的来说,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他们都是在中考或是高考中失利的学生,严格地来说,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稍微不足。由于考试失利给学生造成了较强的心理落差,很多学生在中职院校就读都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或是其它原因不得以而为之,在这样的情况,学生极容易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等多种不好的特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2]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很多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引导,进而误入歧途,成为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少女,这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缺乏健全的德育管理机制

就目前来说,很多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管理、指导、监督以及执行不到位。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始终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从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很多职业学校没有成了专门的德育教育机构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缺乏健全的、全面的和科学的教学目标,直接造成了职业院校德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德育管理水平不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三)德育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在新时期被背景下,尽管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地开展了德育教育,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德育教学经验,加上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中职德育教育过于程式化和理论化,和学生的面临的实际德育问题不相符合,从而降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3]比如,当前的德育教学大多都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包含了太多的政治性和理论性,缺乏层次性和基础性,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问题,只是一味地建立一个远大的德育教育目标,使得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三、提高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探究

要想不断增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就应该正视当前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才能够在最大限度地增强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入了解学生,不失时宜地进行德育教育

当前的职业学生大多都是“00”后,是家庭的独生子女,相关教学工作者就更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德育教学。首先,关心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心学生,注意学生当前的状况,及时地为学生释疑,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从而对自身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其次,积极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4]比如可以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法制教育讲座、德育演讲比赛、就业形势的指导和社会热点的辩论赛,等等,让学生用高昂的兴趣进行学生德育教育,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利用一些社会状况、社会公德以及社会风气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让学生不断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状况和德育要求。

(二)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加上社会不良信息的诱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育人交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宽容之心,虚心接受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真诚地与人交往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素养,加强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再如,在向学生传输一些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的前提下,能够很好地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能够明是非、辨真假、晓丑恶,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独特的德育教育

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和共同组成了学生的德育体系。所以,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专业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对自身专业的德育要求。比如,营销专业的德育要求就是就是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营销过程中不夸大自己,不贬低别人。让学生用严格的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保障德育教学的时效性。其次,注重要素质人才的培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技术高,而且还要求道德高、素养高。所以,教师要针对社会需求和职业需要,不失时宜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培养,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总的来说,新时期的职业德育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需要相关教学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和改革,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教学,通过深入了解学生,不失时宜地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独特的德育教育等,保障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史晓鹤,陈济.实践德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以北京市商业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5):76-78.

[2]吴小凤.以生为本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5):188-415.

[3]马善国,王文竹,洪艳琴.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安徽中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寻[J].职业,2011(20):8-13.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文2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 专业钢琴教学 教学改革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学前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弹、唱、说、跳、画、做”等几项基本专业技能,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其中,钢琴弹奏就是每位优秀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学生的学习、就业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在教学内容上要与专业紧密结合,突出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钢琴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服务于教学目的,师生共同作用的素材及信息。针对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在校学习时间短、专业知识应用性强等特点,钢琴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

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校前绝大多数对音乐的接触为零,钢琴基础差底子薄,面对教学中五线谱的各种符号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中小型乐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钢琴教学首先应该是教音乐,技术与音乐相互促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理论知识与弹奏技巧基础都比较薄弱,而且学生基本已是成人,骨骼、手指机能已经定型,过多强调练习曲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失去钢琴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只注重手指弹奏,而不注意对乐曲的感受和表达,那么对其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减少技术训练,利用学生理解能力较强等优势,增加富有音乐表现力的乐曲,如加入一些幼儿歌曲改编的钢琴小曲,中外经典的钢琴小曲,以及根据流行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入四手联弹等合作性作品。钢琴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演奏的形式就有很多种,如独奏、四手联弹、双钢琴、钢琴协奏曲、钢琴与其他乐器的合奏等。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时间紧、任务重,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我们更多地选择了独奏曲,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然而这种能力却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十分必要的能力。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比如四手联弹或者双钢琴演奏都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易于完成的表现形式。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弹奏能力、应变能力及合作能力,又达到了轻松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工作在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单一地弹琴或者唱歌都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幼儿园教学模式,只有边弹边唱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因此,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课中加强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幼儿歌曲即兴弹唱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职业技能,其中融合了钢琴与声乐两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对常用的幼儿歌曲进行自弹自唱,这种技能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

笔者建议,除了二年级单独开设的歌曲弹唱课外,在一年级的钢琴基础课中,教师就应该贯穿幼儿歌曲弹唱的一些技术要点。这样既能在有限时间里最快地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只会弹不会伴的尴尬现象。比如教师可以将钢琴课技能训练的特点巧妙地与弹唱、即兴伴奏等知识点结合起来。在给学生讲解车尔尼599第23课时,除了要训练学生的弹奏技能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分析,这首练习曲是八六拍的,演奏情绪是抒情的,左手伴奏采用的是分解式的抒情织体,和声主要采用的是主、下属、属三个正三和弦。通过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这种伴奏音型与和声进行简单的歌曲伴奏。课后也要相应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弹唱、即兴伴奏的内容(如儿童歌曲小白船等),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的训练,使传统的钢琴教学与弹唱、即兴伴奏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钢琴的基础训练中重视对学生移调能力的培养,加强移调练习的训练。比如在各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的基础训练中,增加儿歌旋律的转调弹奏,使学生的钢琴演奏与钢琴伴奏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培养。

三、教学内容要有延伸性

钢琴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的学科,科学的理论是钢琴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仅停留在钢琴技能训练这一层面,虽然教师在钢琴课上也会讲授一些与钢琴理论相关的知识,但毕竟还是很有限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而且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薄弱,到毕业时最多达到849水平。所接触的曲目非常有限,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基本依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独立处理音乐作品。在浩如烟海的钢琴作品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奏掌握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问题 改革措施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满堂灌现象,仍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忽略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在课堂上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当今提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很多职业学校的英语堂还处于黑板、粉笔加录音机的传统模式中,这无疑压制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学习中,语言的交际性本质特征无法实现,无法形成语言交际能力。

(二)学生学习气氛不浓,厌学情绪严重

目前的职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英语基础更是相对较甚,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更无明确的奋斗目标。许多同学在英语学习方面都有惰性,不愿意背、记单词,我们都知道,学英语就像盖楼房,单词就像砖块,只有背好单词,才能像把砖块组合建成楼房那样把单词组织成为句子、文章。所以,要把英语学好,就必须首先过单词这一关。还有部分学生抱着英语对今后工作无多大用处的消极思想,教学活动被动应付,课堂交流不畅,课余不主动朗读,日常用语交流少,忽略了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导致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材不能配套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性质、地位、目标、要求看法不一,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导致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某些职业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对一些职业特定的用语,比如办公室文秘英语、酒店英语、旅游餐饮服务英语等涉及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而这些内容对职业学生恰恰是很重要的。可见如果职业学校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将会对职业英语教学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模式,实行分层教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参与学生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的特点,调整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用最能让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的手段,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把握英语语言的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形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面对不同特点的独立教学对象,教师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实施分层教学,把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选择合适他们的教材;对于那些程度较差而愿意学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实用的口语教材,教给他们一些日常的会话,使他们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程度较差又不愿学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修的课程来代替英语课,开设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学有所长。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英语课堂,一般先教单词,再讲语法,然后对课文作全面的分析,这样做,学生充其量只学到英汉对照两个版本,根本没掌握学习的方法。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求学习的方法,比如亲自查找资料,课前讨论在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不怕出错,并引用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的格言 “I am enjoying losing face” 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产生一种被重视、被聆听、被关注的感觉,由被动的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可经常采用一些挂图、创设情景角色表演、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方式更为丰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课余时间,教师还可利用QQ、电子邮件、微信等手段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学习自主性。

(三)改革教学大纲,合理选择教材

修改陈旧的教学大纲,将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是当前职校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职业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切合特定的职业用语,如办公室文秘、酒店英语、餐饮英语等,配以课外读物兼顾听说能力的培养,让教材能更好地为广大职业学校的师生服务。

(四)重视口语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对英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老师的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而光靠目前的教育体制、教学安排以及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口语课时,最好能利用课外时间由专人负责搞一些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朗读竞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单词拼写竞赛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在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下用英语进行交流,建立浓厚的英语环境氛围,拓展学以致用的空间,为整体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总之,应利用一切空间、时间及手段提高学生对听说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听说能力。

职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英语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困难,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好学习英语的方法,增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雪松.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思考和设想.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文4

1、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因我国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质量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完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淘汰危险。比如国内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办学规模过小,没有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民工提供高质量教学,最终造成农民工能力下降,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相关调查发现,现代农民工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并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乡统筹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农民工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教育发展的背景是具备的;而另一方面,农民工教育在当前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佳,甚至某些院校为农民工提供的教育并无效用,无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也无法实质性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此,农民工教育必须改革,以充分满足和适应在城乡统筹发展。

2、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1)不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发展难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部门不具备长远意识,看不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带来的作用。所以,我国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缺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全。尽管有关部门及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措施不当,没有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教育失效。另外,由于当前国内的农民工教育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机构,教育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无法配合工作,从而导致教育管理质量低下,影响到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加等问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除了以上两点缺陷以外,农民工职业教育还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由于国家及相关部门所投入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民工教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最终导致教学失败。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措施

许多学者对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具体建议对策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应该对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负主要责任,如果完全交由市场运作,政府置之不理,必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中,务必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使其具备教育使命感。而政府责任强化的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舆论导向完善政策、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统筹规划,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四个方面。

(2)增进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企业向农民工培训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设备并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培训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训课程改革,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承担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引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使农民工培训的师资队伍成为真正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以供给带动需求式培训

政府主动以供给带动需求,充分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与大中型企业结对子,利用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讲解、继续教育等形式送教到农民工中去。在市场哺育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送教上门,在招生期间不定期举办各种项目介绍、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农民工群体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继续教育学习项目。对培训后顺利拿到培训项目合格证的员工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树立学习榜样等。当这些形式的教育“供给”带来更多的成功个案后,将会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继续教育市场繁荣发展。同时,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可以带给农民工个体更多的创造发展机会,这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体育教学 改革措施

一、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直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体育教学,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中职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与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国家相关部门也表示体育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出来的中职体育教育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中等职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局限性。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1]

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导致其在中职学校中的运行和发展得到了限制。关于中职教育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目标设计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刚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其教育目标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目前来说,中职教育中更注重职业技术的学习,学生和老师基本都一致认为技术的学习才是教育的重点,体育只是技术学习的调味品。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体育教学应该强调身体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学习。但是,很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并不受重视。因此,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改变其体育教学目标。[2]

2.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体育教育的内容决定了体育教育的效果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感兴趣程度。而长期以来,由于体育教育的教育体系不完整,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全面的规定,这也就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内容的局限性与单一性。在中职体育教育中,课程安排大多是单调枯燥的,项目单一且学习时间过长。而且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课程,如:跆拳道、散打、网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了解很缺乏。同时,由于课程内容趣味性不足,学生上体育课往往缺少积极性,很容易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3.师资力量匮乏,教师关于体育教育的观念落后。

在中职体育教育之中,师资力量匮乏是一大难题。首先专业的体育教育人员本来就不足。其次,体育教育项目往往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体育老师要对各项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本身就是一大难题。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年轻教师比较少,这就导致新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发展,老的教师通常教育理念比较保守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课堂缺少趣味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忽视了学生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

4.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场地器械不足。

体育教育中器材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想成功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就必须有足够的场地与器材的支持。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校对体育教育重视度较低,因此,在体育器材场地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器材的匮乏又很大程度的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一,这种恶性循环一直影响这体育教学,另外,体育运动场地的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正常的进行一些体育想项目,同时也减少了学生日常体育运动的时间。

三、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目前各个中职学校中体育教学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因此关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是势在必行的,经过研究调查,其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中职学校师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3]

中职学校中师生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更新师生关于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是体育改革的基础。要让师生明白中职学校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还必须促进在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进行体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师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2.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中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往往还没有开始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很必要的。教学内容的设立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来制定相应的体育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

师资力量的匮乏是限制中职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应该注意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随时让教师学习新观念、新方法。另外,还需要引进大批的专业人才,因为体育项目的多样化,要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必须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因此,要想实现体育教育改革,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四、总结:

体育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虽然体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现状并不乐观,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只要相关部门坚持以正确的教育目标进行体育教学,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职教育体育教学将会的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桂祥.高职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走向[M];体育科技文献通报.7-8

[2]、董世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之我见[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3]、胡敬蕾.浅谈兴趣在职专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1年05期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范文6

(一)经济现状:基础设施短缺,经济增长低迷经过1961年到1972年“出口扩张”十多年时间的努力,台湾经济平均每年以10.2%的速度高速增长,工业增长率高达17.5%,轻重工业结构比例为42.4∶57.6。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为14.2:40.3∶45.5。到70年代初台湾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第一次飞跃,一只脚已踏上了经济腾飞的起跑线。然而,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台湾经济发展遭遇巨大障碍。

1.基础设施遭遇瓶颈由于6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快速增长,外贸持续增量,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拉动了消费,使台湾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出现严重短缺现象。“1961年到1972年,发电量增加了25倍,而工业用电增加了2.8倍,住宅及商业用电增加了3.6倍。各种机动车数量增长数10倍,而道路长度只增加7%。基隆、高雄港的压港时间比60年代延长了10多小时。”铁路运力、自来水供应等也存在同样问题,给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构成了第一道障碍。

2.能源短缺制约发展石油是现代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必需资源,石油价格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1974年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使油价每桶由原来的2美元涨到11美元。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使油价一年内从每桶11美元涨到32美元。两次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物价普遍上涨,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期,台湾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内的一分子,而无法成为这场灾难的局外人。

3.外贸出口增长减缓台湾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岛内消费市场有限,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极高。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70年代初的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消费水平降低,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湾岛外市场空间萎缩,产品外销受阻,外贸出口持续走低,1975年出口额比1974年下降了5.9%,严重影响岛内经济的发展。

4.技术人力数量不足台湾之前的工业经济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为主,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主要以半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为主。进入“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由于工资上涨,能源价格飙升,使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已丧失殆尽。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科技升级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然而这三大升级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的支撑。因而,提高劳动力素质成了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5.经济增长陷入低迷以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构成了台湾经济健康发展的多重障碍,岛内消费水平下降,岛外出口贸易受阻,经济发展陷入低迷状态在所难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经济成长率实际上从1973年的12.8%跌至1974年的1.2%,创50年代以来最低纪录。”

(二)改革措施:发展重化工业,促进经济升级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台湾当局制定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方针。

1.制定经济建设计划第五个四年经建计划完成后,当局制定了第六个四年计划。特别关注农业成本上升,工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不足,外贸增长缓慢,青年就业等问题。但因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无法执行这一美好的经建计划,不得不于1975年中止执行。1976年制定了一个六年计划代替,也因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而于1979年终止执行,成了第七个四年计划。但两个未完成的经建计划对经济发展也带来一定促进作用。

2.平抑物价,消除通膨由于世界油价上涨,美元贬值,台湾也难逃厄运。当局对此采取“管控物价,紧缩银根,调节贸易”等比较有效的措施。1974年颁布实施《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进一步控制有效需求,抑制通膨,稳定物价,以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收到了一定成效,“1979和1980两年内,经济分别成长7.4%和3.5%,出口成长率更高达23%。”

3.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制定第六期经建计划时,当局已注意到当时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成本攀升等问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成了当务之急。1972年9月,出台了9项《加强农村建设重要措施》,到1979年6月共投入农业建设经费达200亿元新台币。1979年至1982年,每年又投入20亿元新台币,用于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

4.加大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投入1973年12月,台湾当局出台“十大建设”计划,涉及交通运输、重化工业、能源建设等三大类,至1979年底计划全部按期完成,前后共投入2000亿元新台币。在十大建设接近尾声时,当局又于1977年9月宣布实施“十二项建设”,预计投资4000亿元新台币,包括农业、重工业、交通、能源、社会文化等领域,但这一计划未能如期完成。

5.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发展重化工业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十大建设”和“十二项建设”的重点内容。1979年底颁发的《经济建设十年计划》,要求大力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策略性工业”。1980年成立面积2000公顷的新竹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以加速技术升级”。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台湾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二、职教现状和改革措施

“第二次进口替代”是台湾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过渡与发展策略性工业的关键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投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不论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离当时的经济建设需求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职教现状:私学快速发展,工职继续扩张

从1961年到1972年十多年时间,台湾的经济发展在艰难中取得重大突破。职业教育作为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类型,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首先,办学规模扩大。中职在校生人数从88335人(其中初职42227人)增加到216905人,学校数从111所增加到171所。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占人口比例从7.88%提高到14.11%。普职在校生比从5.2∶4.8提高到4.8∶5.2。其次,办学层次提高。1968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初职停止招生。专科学校从14所增加到76所,在校生数从8366人增加到138310人,占人口比例从0.75%上升到9%。第三,私立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私立中职学校从25所增加到97所,在校生数从19630人,增加到116320人;私立专科学校从6所增加到56所,在校生数从3378人,增加到95943人。此外,职业教育的软硬件设施也处于历史以来的最好状态。课程标准经过修订后,技能教学得到加强,实践课时比重增加。单位行业训练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和轮调式建教合作模式的引进,使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为明显,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更强。类科结构也作了进一步调整,使之与经济建设需求更趋吻合,“尤其是工业类科呈现蓬勃发展之气象,工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数中达50%以上,成为台湾技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到70年代初,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措施:完善职教体系,优先发展工职

进入“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为适应“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方针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台湾职业教育继续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类科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建立职教体系在1970年台湾第五次教育会议上提出的“教育革新案”,要求职业教育“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要完善包括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在内的职业教育一贯制体系。1973年1月当局宣布专科学校只招收中职毕业生,不再招收普高生;同年7月,将“专科及职业教育司”更名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进一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1974年台湾第一所本科技术院校———台湾工业技术学院诞生。这一系列连贯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台湾从“中职———专科———本科”一贯制的职教体系的顺利建立,标志着台湾职业教育升学通道的顺利开通,为台湾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是台湾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2.完善职教“法规”根据第四期人力发展专案精神,当局于1973年了《台湾省加速职业教育发展方案》,确定了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1974年颁布《私立学校法》,1975年颁布《私立学校实施细则》。1976年公布了修订后的《职业学校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以教授青年职业智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之基础技术人员为宗旨”,开设农、工、商、海事、水产、医事、护理助产、家事、艺术、戏剧及其他类别,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在同年公布的《专科学校法》中,明确规定专科学校设五年制、三年制、二年制等三种学制类型。这些规范制度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更有效地配合和服务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春天,不论是质或是量都有较大的突破性发展。

3.改进工职教育7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向重化工业发展,以及“十大建设”和“十二项建设”工程的启动,工业经济领域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要求增加,质量要求不断提高。1973年,中职学校工业类在校生已超过半数达50.6%之多。专科学校工程类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2.1%。因而工职教育的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1974年教育当局对工业职业学校课程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吸收美国“单位行业训练”和西德“阶梯式课程”的优点,课程结构先广后专,突出技能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普通科目、专业科目和实习科目时数比率调整为31.6%:26.3%∶42.1%。同时开始了群集课程的实验。1979年6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第一期《工职教育改革计划》,投入资金达18.29亿元新台币,“加强工职工科师资之培育、罗致与在职进修;重点充实工科教学及实习设备;改革工职设科、课程与工职毕业生之进修。”此举取得预期效果,“对公立工业职业学校重点类科,如机工科、机械制图科、扳金科、机械木模科、电工科、电器冷冻修护科等,实习设备之充实及改进教学,确有很大益处。”

4.加强质量监控

由于职业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私立职业学校数量的猛增,如何保证和提高质量,成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1976年开始推行技术士技能检定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既定标准,每年对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测试,对合格者发给“技术士证书”。“至1980年,共有45101名学生接受了技能检定,其中14705人取得合格证书,合格率为32.6%。”80年代以后,合格率保持在40%左右。同年,推行“职业训练五年计划”,开展对工职教育的评监工作,举办职业院校学生技艺竞赛等。这些制度的推行,增强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对专业技能的教学,也有力促进了学生重视技能的学习。

此外,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对质量的发展必然带来影响。教育当局对此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对职业院校进行评监,开展技术士检定制度,修订课程标准,实验群集课程等,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特别是技能检定工作的开展,对于转变职业教育的培养观念,提高技能学习质量,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