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1
一、改变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平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必将引起真正的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顺利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保障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我校也配置了备受教育市场关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18套,同时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为全面开展教育现代化打下了
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一些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对现有的教学软件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熟练地使
用,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教师也在积极地使用教学型软件和一些优秀的工具型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Flash和电子白板
等。要对这些软件能够按照各科的不同需求,组织培训或交流。
三、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简称,它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了教学的突破与发展。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核心。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和交流。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的个别学习型模式;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所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能力培养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因此,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已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也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还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中,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原则和基本措施”谈几点认识。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可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反馈、完善,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
2.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和原则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2.1 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
课程整合是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2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的、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
3.发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措施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信息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创造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那么发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较需整合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3.1 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转变: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转变传统学校观;转变传统的师生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
3.2 新的管理机制的建立
3.2.1 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管理与奖励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3.2.2 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他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整合深入发展。
3.2.3 全面推进课程教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4.课程教学整合过程的实施
4.1 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加强教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掌握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以及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常见问题的解决与故障的排除等,为主导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再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 注重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启发引导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精神,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4.3 教材内容与教学安排的革新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3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可是社会却把成人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强加给他们。”很久以来,体育教学中那种命令式的口吻造成了师生双方立场上的隔阂,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无论学生有什么想法,都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导致本来喜欢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部分变得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体育活动了。
而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中教师“要我学”的强制型体育教学为学生“我要学”的主动型体育教学。如在教学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雏鹰起飞”时,我先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室里的大屏幕观看VCD。那优美的旋律,优雅的动作,整齐的操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看到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地跟着比划起来,我知道,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果然,下课后,就有学生来找我要图纸,找我要学操了。
二、细化动作,解决难点
体育课一般是靠教师动作示范教学,但有些复杂的技术动作需要分解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动作的结构和完成的过程,这时,教师边动作边讲解就有些困难,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根据需要,把一个技术动作分解成“组件”定格、慢放,不仅能清楚看到动作的全过程,而且关键性动作一目了然。学生边看边模仿、互相帮助、互相指导,就能化“难”为“易”,并配以逼真的音响效果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学生能很愉快地领会其要点,理解其精髓,而且保证了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如以学习“雏鹰起飞”这套操为例,在学生“我要学”的积极状况下,先在教室播放广播操的录像,学生对广播操的动作有个印象,再放分解动作,让学生跟着录象自学自练,由于录像形象,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各节的动作要领。教师只在一旁巡视指导,当学生的镜子,在学生动作有误时及时给予纠正,这样,不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克服了教师既要讲解示范又要巡视纠错而分身乏术的困难,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处身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浪潮,肩负着培育世纪新人重任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但是,传统的时空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而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等栏目板块,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没有了时空的界限,无形中提升了教师的个人能力。
如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体育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在新鲜感的驱使下,进行了积极活泼的热身运动。这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依葫芦画瓢,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语文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10
时代的进步要求语文的教学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这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能否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而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而做出的一次尝试。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名词中,共有三个要素:信息技术、课程、与整合。在这三个要素中,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各个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社会的信息化趋势不断增强,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本文运用当前先进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例,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收获。
一、整合课程的应用与开展
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开展为前期课程设计阶段,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目标来结合进行。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语文课程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需结合语文学科的相应特点,在整合中更加注重文学素B的培养,同时与信息学科的信息素养相结合。
对传统的一对多课堂教学来说,整合课程能改变老师的数量的缺乏和教学时间上的局限。尤其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一个问题的常常没有标准,需要同学们进行泛在思辩,而关于问题的解答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时间。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能最大程度的改变这种现状。课程结构的变革,是为了尽可能的改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程的整合设计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找到最合适的一种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应铭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对应的优点与不足。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设计者在设计中可以采取同课异构,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合实践。根据每种教学模式授课后的教学效果来甄别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而具体的选择莫一种教学模式后,整合的过程就必须遵循非教学模式的步骤与方向 ,而不是盲目地套用。
在整合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基于资源环境的主题教学模式。
基于资源环境的主题教学模式一般围绕一个主题,该主题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使学习者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强调对学习者有帮助的就是有用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对资源进行加工内化,在一定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任务,这些任务是突破语文学科本身的,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能够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知识,倡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愿意学,体会如何学。
2.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主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有不同,是把教学或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问题的解决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无明确目的不是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操作序列为:必须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与认知操作。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适合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方面。给出一个相应的情境,在该情境中首先由教师提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问题进行细化甚至对问题进行质疑。学生主动的关于文字能够进行交流感悟,提出自己的看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所带来的实用和人文价值。
3.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或查找的信息进行各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关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语文学科的整合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适合阅读报告,学生阅读书目或文章为主任务,最后形成读书报告或读书感想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阅读书目的章节分别进行阅读、理解、查阅相关资料等等相关的小任务,最后对整个书目形成一份自己的阅读报告。阅读报告的形式多样,可以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相关的形式体现。
4.WebQuest教学模式。
Webquest教学模式是一个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部分或所有能让学习者进行交互的信息都是来自互联网资源或录像等参考资料。Webquest关注的是如何运用信息,以帮助学习锻炼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信息搜集能力。通过构建脚手架的方式,螺旋上升式的帮助学生进行高阶认知活动。
但Webquest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对硬件设施要求高,需要资源量多,这些资源也需甄别;对比其他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难度大,耗时多,学生不可能每次课都保持高度的积极度和参与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投入,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二)教学反馈
在语文课程的整合中,教学反馈尤为重要。加涅曾说:“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反馈是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认可度,根据教学反馈才能够更好的优化课程整合的策略。整个课堂的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需要确保即时性。比如在课前基础学习中,教师需要给出相应的课前检测和奖惩机制。根据反馈的结果收集学生的易错点,根据结果灵活的改变n堂教学内容。而奖惩机制一般适用于小组学习中,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动力。小组长的促进和与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能够推进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进度,组员之间通过任务分配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成员间进行头脑风暴不仅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反思自我不足。
在整合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展阶段,教师需把教与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置于首位,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是一个学生主动适应的过程。
二、收获与反思
(一)收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语文教学中的的改善效果是显著的。比如文言文的学习,学习者课前对字词进行基础积累、在线的试卷检测,检测的结果通过数据整理出易错点,教师在课上针对性的复习巩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受文言文句子,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由空间里进行学习,深入探究,对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收集并以多种形式汇报展示;又比如作文的学习,语文中作文的学习是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作文的学习中,一方面是专题性的素材积累,另一方面就是怎样运用成文章。在语文写作中,积累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可以将优秀的作文,有益的书籍等相关资源搭建起专题学习网站。网站的学习是交互式的,论坛式的,学生在对应的区域学习与之对应有相应分数,在线的讨论和与老师的回帖问答等都是构成网站学习分数的一部分。
从整个教学实施的效果来看,课程整合一般在情境中学习,融入情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变更学习工具,转换学习理念,增强探索精神和求知精神,在训练时间中主动的去获得知识,整合知识。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表达与探究,整个课堂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而能够自然的延伸至课外。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不断的寻求答案,在广阔的学习平台和网络空间里解决疑惑。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超越语文教育的时空界限,真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学会信息时代下的生存技能,更为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时代公民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反思
注重利用新型的评价观评价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地完善探究学习过程。而在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常常需要进行反思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控制网络这把双刃剑在课程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客观来说,网络在使用于学习中本来就会引起社会的担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坚持吗?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由于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能尽量趋利避害,不能因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就因噎废食。
怎样控制学生在学习中高效的使用网络空间,确实是应该加以反思和控制的部分。因此,语文课的上课地点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地点,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师等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授课地点,学习者是在教师的网络监控下进行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袁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初步实践[N],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15-16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5
当满怀热情走上教育岗位的那天起,我就下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历史老师。学史使人明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为学生开启一扇时空之门,打开一片历史的天空。那时的工作热情是非常足的,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我就发现了许多问题,让自己开始感到困惑!虽然自己也是认真钻研教学大纲,仔细的设计每一节课,但是,有很多方面进行的并不是很好!知道自己缺乏经验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总是无法做到真正的结合。就比如说,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家长包括学生越来越关注的是成绩,而初中的历史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很多想要进行的实践课,讨论课都不容易进行下去。即便在课堂上组织的小讨论,也是次数越来越少,久而久之,还是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几年的教学下来,老师的教学经验倒是有了一些,可是,当初的钻研的热情也渐渐渐减退,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研究每一课都会有那些考试易出题,如何让学生成绩更高,而忽略了历史本来的内涵!一轮轮的三年教学下来,眼看着学生由最初的爱提问,爱讲历史故事的小孩子,变成了整日里埋头书本题海的可怜的“大学生”,自己也仿佛在多年的教学中成了一位经验颇足的老师。分数几乎就成为了衡量老师教学成果优劣的一个唯一尺度了。这样的教学即便有了高分,又有什么成功而言呢?
当课改来临之时,才突然有醍醐灌顶之感,这么多年过去了,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路了。
我想,很多人可能也都和自己一样,在应试教育中,也曾努力的按着课改理念去纠正自己出现过的问题,进行过许多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坚持的也有半途而废的。这条路其实是一条很艰难的路,它要求我们勇于探索,它需要我们的坚持。课改不是三分钟热血的事,也不能光说不做。那么如何才能做的更好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颗真心,真正爱教育爱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用心的去思考,才能有恒心毅力去坚持。只有用心的去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一个热衷于教育的有心人,自然就会去悟去做。
其次,我认为要有个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通过对课改理念的不断学习,我有以下一些感悟。教师必须真正的完成自我观念上的转变,重新深入的学习钻研新课标。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学习,也不应是三分钟热血。这对于一些有了一定教龄的老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多年的教学,虽然有经验,但是也极易陷入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虚心学习,那么就会被时代摔在后面的,这样的老师又怎么能叫出有朝气有进取心的学生。所以,要想学生学,首先老师要学习。在学习中,你的认识才能不断地提高,这是一个自我充电的过程。在学习中,我看到了新课标的几方面的大转变。
1 新课标的理念已有了许多的转变
1.1 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1.2 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如今,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家庭条件优越,而初中阶段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好的学科优势,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课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我始终认为,有才能的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品德才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反之,是很可怕的事情。
1.3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小孩子很聪明,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跟国外的小孩子比考试成绩,我们是很厉害的。但是,说到创新,说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恐怕落后的就是我们这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了,这难道跟我们的教育方法无关吗?如果我们都能真正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情况就会好转的。
1.4 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的孩子从小都是对许多事情有着浓厚兴趣的,但是,为什么长大后好多孩子都不爱学习了呢?这一点,我们要思考,要反思!
2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2.1 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现在我们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导学案的尝试,我觉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尤其是对于历史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在导学案过程中,学生会掌握基本知识体系和基础知识,同时还会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探究的环节中培养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如果我们能根据课表要求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学案,并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定会有好的成效的。
2.2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2.3 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6
关键词:Moodle;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33-03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启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期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进入“瓶颈期”和“高原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更多呈现出一种技术中介的课程内容陈述与传递。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要素。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早已证明,大多数教师是按照他们入职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要想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将整合的实践引向深入,必须首先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的有效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宗旨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本文将探索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教师教育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育模式的系统设计
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识记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而是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知识。开展高效深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基础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教师首先要具备职业转换的能力与素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以培养和提升教师适应这种变革过程的能力为指归。也即教师本身就绝不能仅仅是作为一个学科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而存在,而是要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因此,必须要探索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教育模式。一般而言,教师教育模式系指在教师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与教师培养直接相关的制度策略以及具体实践措施,该模式应具有明确的思想指引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以及实践者开展教师教育与培训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参照。
(一)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定向在小学,定位在教师。作为未来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整合的能力,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职业发展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个体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谈到主动作业在教育上的地位时,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游戏和工作可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知识的获得是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应付学校功课的结果。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日后绝大多数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也必将是其工作中面临的首要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应首先以小学学科课程实际教学中需要整合的项目为核心,项目应能提供给学习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情境体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项目应来源于小学课堂教学情境中,突出情境化学习,从而满足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那种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只能是非情境化的、纯计算机技能的习得。最终结果只能是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更多呈现出一种技术中介的课程内容陈述与传递,而并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杜威还十分强调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的习惯,并从思维过程出发提出了作为问题解决法的“教学五步法”。“教学五步法”在西方教育界被看作问题解决法的标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在学习中主要关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深入思考,将来在工作一线,难免不会出现严重的局限。事实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市属小学的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入整合有着迫切愿望,诸多实际问题期望实习生们能够为其解决。在杜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各学科的实际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就各学科的实际问题形成多个项目小组。各小组从实际问题出发,共同确定在线解决模式,而不是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各小组在探究中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块的结构与实施方法,并根据计划对此进行设计、开发与评价。
(二)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重在探究基于Moodle的有效培养和提升职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教育模式。吸收上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且鉴于Moo—dle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本模式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活动定位于课堂教学情景,问题解决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方法注重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主的混合学习。小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教学对象、学习理论、相关技术以及如何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对话和反思。各小组要确实开发出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整合技术的课程单元。要注重开展对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以及系统地反思。Moodle的模块化特征,决定了系统模型采用模块化架构,如图1。
基于Moodle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将其他教学方法完全排除在外,实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混合学习模式。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再辅之以Moodle在线学习,可使学习者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Moodle提供的各种在线学习体验活动可以为面对面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1.问题模块提供的问题是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关注的来自于真实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Trentin(2001)认为,通常学习通过诸如失败和错误,问题分享和解决,以及非正式的同辈交流等机制,作为内生增长过程的一部分而发生。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解决问题成为一种责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问题解决和概念技能的发展与应用,促进自我导向的学习进入课程相关的学习领域当中。
2.资源模块是由教师事先选定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将相关的重要文章与报告放置在数字图书馆中。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小组成员会挖掘出一些值得同伴分享的资源,资源数量也变得更加丰富。De Boer和Collis认为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成员分享的资源成为其他学习者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参与学习更直接的一种途径。
3.讨论模块是为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机制。特定的通信渠道,如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可以为小组的活动过程提供重要支撑。异步的电子布告牌与同步的聊天室有助于项目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真实的问题。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满意度,降低孤独感,为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4.信息模块提供课程相关的教学进度、教师、学生、交互评价等信息。小组成员的个人信息向整个群体开放。学生之家为每一成员在线介绍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每一成员提交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品以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教师要对最终的作品及评价标准做出评判。
(三)职前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培育,不可能仅仅指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门课程的开设而完成。至少应该在一个学年内开展基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式在线教育与培训,以辅助课堂教学。之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参与过市属小学的教学实习至少一个月以上。当他们开展基于Moolde的实践时,能将自身实习中形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观点和看法,通过实践与反思发展成为实践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纳斯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习,获得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问题与困惑,然后以问题为牵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不断加深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最终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必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向深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下:
1.基于课堂问题的项目开发。基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特别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进行技术整合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并开展行动研究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核心与关键。由于是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开发的项目,所以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在基于问题的项目开发实践中,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教育理念整合在内,教师并不更多地干预应该怎么做或不做。当然,小组成员和教师可以就某一整合项目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开发中提倡和重视个体以及小组之间的协作。通过专题讨论会,在线讨论,以及其他“教学实践”,可以营造一种协作、团队精神的氛围。责任、同伴与教师的反馈是成员完成项目的重要动因。
2.基于项目实践活动的系统反思。在项目实践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及其后开展的系统反思可以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实践的反思活动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工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项目开发者可以收集他人对课程整合项目的评价和反馈意见。通过反思,学生也在进行自我评价。这些最终可以作为正式项目年度实习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基于项目的汇报总结。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项目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开展关于对专业发展反思活动的正式汇报总结。小组每一成员要在组内汇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与成功经验,以供成员共享。报告为自己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吸收和借鉴的机会。在报告会或讨论会上,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要对共性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和讨论,总结成功的要素,以及超越或重复的有效途径。头脑风暴对于作为未来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取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就以及开展同行协作极具价值。这种体验对于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自信十分重要,可以促使小学教育学生与未来教师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顺利对接。
4.基于项目的协作与交流。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过程中,在线的与面对面的协作都十分重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大纲的指导下,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业发展展开群组协作,开发和分享课程与技术整合的计划与案例,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未来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不仅要能在面对面的课堂教育环境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而且要能在网络环境(比如Moodle)中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协作与创新。通过在线交流,可以使具有相似经验与兴趣的学生开展交互与支持活动。网上交流的项目报告帖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建构非预期的社会和情感支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整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乃至新课改顺利推进的动力源。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整合作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才能顺利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为日后在教学一线开展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模式,作为面对面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持,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为在线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作为职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