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文1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意义和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518-01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是人最宝贵的财产,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圣的,生命是无价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任何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都是具备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先进社会对与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历史的不断进步记录着人类生命的发展过程,有着相当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高中历史老师有必要运用历史教学中生命的教育资源并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升学生对生命更深入的认知,更完善的了解生命的涵义,从而爱护生命。

1.高中历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1.1 生命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目标就是:提升对历史上以人为本、爱护生命、重视人类生命的认知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要遵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对学生获取的历史知识多少加以重视,还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度,教导学生提升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涵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在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的生命教育,从而有效的将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历史教学结合在一起,开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主动的解说生命教育的熏陶。

1.2 生命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延伸到现实生活的需要 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联,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感悟过去,探索现在、展望将来。可是由于对教育过分的功利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怀,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积极健康的社会理想,对人类生命缺少敬畏和尊重。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高中学生的暴力事件、违法事件、自杀事件等现象,这些事件证明了对他们严重缺少生命教育。生命是人们存在的基础形式,必须要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珍惜,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现代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以育人为目标实行历史教育。生命教育是连接高中历史教学和生活的重要桥梁,通过历史教学增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存在价值的认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规范等。从而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1.3 生命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人文素养的基础 所谓人文素质其实就是要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核心精神,重点内容就是正确认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以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为基础,从而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着重解放人的个性。人文素养的质量取决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结果,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存的保障,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基本诉求,因为假如没有了生命,一切都化为乌有了,何谈身心健康?何谈教育?为此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善待生命"。"善待生命"就是要善待我们自己,善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用我们的善良去感知生命,去爱护生命。

2.高中历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2.1 构建生命化和生活化的高中历史课堂。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就是将思想情感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整个过程,而这种过程充满着生命力、感知力和体验力,所以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使课堂沉浸在有生命力和生活化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将生命放在重心位置,经过对历史和实际生活的重视,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个性张扬、人格提升,同时也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活力在共同经历、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中,第一要充分体现学生生命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认知、感受、探究过程,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舞台的,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第二要在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过程中,发挥教师引导、熏陶、启发的作用,通过选择教学新材料,创设问题新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搭建多维、灵活、开放和谐的平台,培养学生在历史中看现实,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迁移、应用能力。总之,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有思想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有生活的历史是我们每个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2 挖掘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探究生命价值 任何人类历史的生存都有着共同的前提,那就是需要有生命的人存在。这就说明了历史是一项非常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其将人类的成长过程和进展状况充分的展现出来,点点滴滴都记录着人类的色彩和光辉的生命历程,具有非常深奥的生命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是历史典故、名言警句,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生命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命启迪,树立生命意识和尊严,积累生命智慧和情怀;挖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焕发生命活力和光彩。

3.结语

总之,在生命教育中高中历史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带领学生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外,还应该引领学生打开广阔的视域,通过丰富灵动的视角,感悟人类生命历程的悲怆实质,反思人类生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对生命意义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探索,直面生命之真,心怀感恩,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担当生命,并"让生命成为艺术",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文2

“绿色·行动”校本课程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陶行知“做中学”教育思想为指导,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涯辅导”“ 生态教育与环保科技”“ 国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专业与体育竞技”“ 社团实践与义工服务”五个校本系列课程。

生命教育与生涯辅导课程 敬畏生命,规划人生 ,帮助中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健康,学会生涯规划。该课程帮助中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能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

生态教育与环保科技课程 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的能力,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创建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引领学生认同、接受传统美德,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促进道德认知和内化,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并诉诸实践。该课程的开发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意识。

艺术专业与体育竞技课程 办好艺术加强班和体育竞技运动队,把学生的差异化作为资源加以重视和开发,将艺术加强班和学生运动队的管理经验辐射到其他非特长类教学当中,尊重个性,发扬特长。该课程的开发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校园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生机勃发,实现了“ 人各有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目标。

社团实践与义工服务课程 在实践、体验、领悟、服务的过程中掌握本领,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经验。该课程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志愿者服务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 绿色·行动”校本系列课程各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围绕“ 绿色·行动”发展性校本课程总目标,形成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跨学科、综合性、发展性校本课程。

课程确立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生命价值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公布,“绿色·行动”校本系列课程结合了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专业部门和家长的力量,探索和丰富课程内涵,健全组织管理结构和课程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全方位、高品质打造绿色教育文化,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14-03

在我们眼前的天地之间,无数的生命体竞相创生、成长、发育,但同时也在衰老、枯萎、死亡。每个有正常寿命者,除必须面对自我之死的恐惧外,还必然要承受亲友过世的深重痛苦,这可以说造成了人生最大的不和谐。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提供给广大公众的生死观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战争年代中以“不怕死”为核心观念的内容与体系上,这已大大滞后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造成了现代中国人许多生死困惑,甚至严重的生死问题,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有必要通过生命教育来重构以“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及“由死观生”为核心价值的生死观教育。

一、为何要有生死教育

自有生命之物产生以来,便有了死亡现象;人类出现之后,才有所谓死亡问题。死亡是有生之物生命中止的现象,而死亡问题则是人对死亡这种现象的性质与状态的看法、评判和观念。

生死教育的意义:教育以人为对象,目的在协助人们面对并妥善地解决现在或未来人生中的问题。死亡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终点,也是人之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自然应该纳入教育的范围。实际上,死亡教育本质上不是“死”的教育,实为“生”的教育,当人们对死亡愈觉知、愈深入地了解之后,则对生命的看法会愈积极,愈能主动自觉地安排生命,去获得更有意义与价值的生活。所以,死亡教育不仅是教育人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失落,如何坦然地面对亲人之死及自我之死,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人们对死亡的觉解来为生命与生活添加意义和价值。

二、通过生命教育树立健康的生死观

生命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80年代逐渐推广,至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进入21世纪,则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教学门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最早进行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大学,应该是武汉大学与南昌大学。20世纪90年代段德智教授在武汉大学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自1994年始,我在南昌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最初也还局限于生死观教育,取名“中国死亡智慧”和“生死哲学”。

1994年我开设“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时,约有200余学生报名听课。而到了1997年,我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第一学期有1360余人选修,第二学期也有1230余人选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中国人迫切地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会推广生命教育,让青少年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

我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此“生命”既指“教育的内容”,又涵摄“教育的对象”,还涉及“教育的方式”。所以,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们要以之来指导整个国民教育,使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真正回归到原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更好地聚集生命能量及展现生命之美的空间与方法,而不是仅仅沦为赚取金钱、获得财富、只会物质享受的“生物机器”。而生命教育的核心与难点正在生死教育。

正确及合理生死观的基础:人之生命可以分为“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这样就可以实现人逝后生命的永存。人的自然生命是指人的存在形态,人一旦死亡,这种形态便会消失;但人又有“人文生命”,其内涵有三方面:一是“生理性亲缘生命”。人传承父母的血脉,同时也要繁衍子孙后代。也就是说,这种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铸就了人生命价值的延续性。换句话说,多年后,人即使死去,但子孙后代延续了你的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人之生命之所以称为生命,其关键就在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这即所谓“人际性社会生命”。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离开世界,但会有很多活着的人想起他,提到他。用一句话表述最清楚:“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三是精神性超越生命。人类的精神性超越生命其内核是精神、意识、思维,能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人创造出来的智慧,在多年后仍然会推动历史的发展,生命以另一种价值创造的方式延续。

所以,通过生命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健康的生死观,尤其是死后生命观。首先,人死不会如灯灭。因为人之生命有三重性,所以,“人死如灯灭”观念的根本问题则在于:仅仅看到人之生理生命,其“死”自然是“如灯灭”,但这无疑是把人的生死等同于动物的生死,人的生命等同于一般动物的生命;没有看到人在生理性生命之上之外,还有血缘亲缘的生命,还有人际的社会生命,更有超越的精神生命,而这些人文性生命的生死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并非同步。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八万生灵以其惨烈之死亡让无数生者痛彻肺腑的同时,也突然明白了一种普世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拓生命、追求永恒。也可以说,逝者以其消失了的生命拯救了生者鲜活的生命,让无数生者的生命得到了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坚信:从人文生命的角度而言,死亡是人生活的结束,而非生命的终结;逝者还活着,他们以另一种形式活着;死亡并没有截断一切,只要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其次,“死是人之生活的中止,但生命可以永存”,却不是肉体生命轮回的中介。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数十年,人际关系的建构非常复杂、非常丰富,即便其死后,仍可能有众多的人记得他或她,这样,其生理性生命虽然终止了,可其人际的社会生命应该还在延续。此外,人之精神生命的死亡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亦非同步。

从“生命的三重性”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命不仅仅是它的物质形态,人离开世界,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人的生理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仍然会得到体现,这样,我们便可以反思生命的意义: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还存在于未来。好好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使你的生命得到更好地延续,更加精彩,这便是我们关于生命意义之困惑的答案,这便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理由之一。

所以,人的钱不能全花完,我们还有血缘亲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的存在;人一生也不能只干赚钱、花钱两件事;更重要的还在创造价值,使自我之人际的社会生命及精神生命永恒。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世俗生活中就是求得幸福与快乐,避免困境与痛苦;在社会层面上则是培育能力与道德素质,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成功;在精神的层面,则是超越生死的限囿,获得永生与不朽。

生命教育告诉我们,人不可能不死,生命又是如此短暂,面对死亡,人们可能会走向悲观、走向消沉、走向纵情声色。但是,我们一方面要知晓:死是人类终极的不可逾越的存在本质,其存在正好彰显出人生奋斗的重要性,珍惜生命的必要性,善用此生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在生死教育中,我们要学会超越死亡的途径与方法,意识到超越死亡并非是“肉身不死”,而是从社会及人伦关系上和精神中获得永恒,来达到逝而不朽之目的。比如:许多人生前创造了一些永恒性的精神产品,如音乐、绘画、文学的创作,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明创造,如道德人格榜样的树立,如世间丰功伟业的创建等,那么,虽然其生理生命已完结(死亡),可因其“立德、立功、立言”了,则其精神生命永存于世了。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生理生命中止之后,其人文生命还在延续,这也即是对死亡的超越。通过这样一种生死教育,来让我们获得一种“由死观生”的视野,由此建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贯之于丰富的人生实践中。

三、正确区分生死抉择观与生命价值论

生死抉择观是说人们面对是生还是死的境况时,应该按什么样的价值准则来作生死的选择。一般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及意识形态,都会倡导一种价值的选择标准,让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某种社会国家、民族及政治的目标而放弃生命,勇于赴死。而生命价值论讲的则是,人的生命为“本”、为“体”,其余一切都是“末”、是“用”。因为,首先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让渡的、是会死的,所以,人生命的存活是惟一的;其次,人的生命是万物之“灵”,是天地之“心”,还是宇宙之“精华”,所以,生命又是神圣的。二者都揭示出一个真理:人的生命弥足珍贵,在任何外物面前,生命的价值最高最大;在任何情况下,保护人的生命都是第一位的。

但是,现代社会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自杀问题,对自我的生命毫不珍惜,这确实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如何从生命价值论的角度帮助人们避免走自杀之路呢?

自杀的人绝大多数都认为:生命是我的,所以放弃生命是我的权利。但是,人之生命有三重,人生有生命与生活之区分,所以,自杀并非是自我的权利。

在生命教育中要告诉青少年:生命是“我”的,却也不完全是“我”的,放弃自我的生命并不是个人的权利,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采取自杀的手段结束自我的生命。

实际上,当人们获得生命之后,便在人世间形成了一个“生命场”(血缘亲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与父母兄弟姐妹亲属和社会及历史文化结成了一张“生命之网”,由之派生出人们生命的责任与义务。所以,选择自杀决非仅仅是一个个人权利的事件,更是一个道德、社会、文化的事件。自杀既是对自我生命的否定,也是对自我家庭与社会的否定,从根本上而言,是躲避生命责任的不道德的行为。一个人选择自杀,放弃的固然是自我的生命,但是其血缘亲缘的生命与社会人际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表现在:引发出亲属的悲伤是何等之大,其造成的社会问题是何等之深。

所以,生命固然是我的,又不完全是我的。科学主义的生命观,是把生命完全实体化的一种看法,但人是家庭及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的,他的生命中还有很多的亲缘关系、人际关系的存在,而现代人构建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生命就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而非仅仅是实体。而关系性存在意味着个人的生命与亲人、他人、社会密不可分,如此个人便没有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也就是说,没有自杀的权利。

所以,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生理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家人、己与他人、己与社会的关系。人们还要去体会自我的精神生命,意识到人之精神世界是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故而在人生中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的知识水平、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人们还要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超越生命实质上即是超越死亡;超越生命意义的建构,也即是正确之生死观念的树立。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那么,我们的生死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必须有“重死”的教育,反对“轻生”(自杀)的态度。只有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死亡”,才能教育他们“重死”。人们总是把“重死”误解为“贪生怕死”,这是不对的;“重死”正是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

在生命教育中必须全面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的生理过程以及死亡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青少年反思生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亡具有四个基本的属性:一是死亡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当一种有生之物的个体死亡之后,将不可能再逆转――“活过来”。二是死亡之“普遍性”,亦即有生之物皆必死,不仅一切生物会死,所有的人也必然会走到人生的终结点。三是死亡意味着生命体的一切功能将全部停止,人生命的特征、生活的感受等全部丧失。四是死亡具有“因果性”,也就是说,死亡的降临不会无缘无故,既可能是外部原因,也可能是内部原因,或是二者综合的原因引起。由这样一些死亡的自然知识的讲授,要让青少年们懂得: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决不可能像网络游戏中那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让死去的人死而“复活”,因此,对我们惟一的生命、对我们不可重复得到的生存与生活,一定要万分珍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不怕死”,而是要“重死”,从“贵生”到“保生”、“珍生”和“惜生”,这就是生命价值论。

四、建构合理的生命价值观

我们不能用生死抉择观替代生命价值论。生死抉择观应该包括在生命价值论这个更大的范畴之内,是生命价值在特定状态下的一种表现,亦即为了某场正义的战争胜利,或某个崇高的事业,我们要勇于献出宝贵的生命。而生命价值论所确立的标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何种事件,人的生命都是最宝贵的。因此,保护学生们生命的安全是学校及老师的第一要务;而呵护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长应该置于所有人最优先考虑的事情。

我们应该建构合理的生死价值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走放弃生命的自绝之路;而且在灾难降临时,要尽可能地保全自己宝贵的生命。特别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自我生命的宝贵,也要推而知之他人的生命亦弥足珍贵,对任何他人的生命的残杀都是不能允许的。这样做才可能获得人生的和谐。

当人们从观念上先行一步,立于人生的“终点”,立于生死之界来反观我们的人生时,才能真正察觉自我的生命缺少了什么,人生中应该去追求什么;而且也会真正明白人生幸福与快乐的真实含义,人生痛苦与悲伤的真谛。由“死”观“生”的结果,可以使人自我定位,使人生活中的一切均具备好坏、优劣、美丑、是非的价值判断,这就为我们的人生确定了方向、性质和内容。所以,一个人仅仅关注“生”,未必能很好地“生”,只有透悟了“死”,并能立于“死”的视角观察“生”者,才能更好地“活”,从而在人生中创造出更大更多的意义与价值,让人生更辉煌。

我们要记住汶川大地震中的所有逝者。惟有实践“由死观生”的生死观,我们才能真正珍惜我们宝贵的生命,丰富我们快乐的生活,开掘我们美好的人生。一句话,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这即是在推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重建中国生死观教育核心价值的意义所在。

(稿件编号:091019003)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7S”管理;生命教育;研究

这里所说的生命教育是指联系学校“7S”管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内涵、生命意义和价值等教育的一种活动。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珍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他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那么,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在那里。

一、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7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因其7个管理环节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故称“7S”。

“7S”管理中有一项是“安全”,要求每一位员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建立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安心、放心、用心、安全地工作。这一管理理念对于我校加强对中职生的安全教育、珍惜生命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说明在我校实施“7S”管理中开展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及时的。

据报载,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自杀或杀他人的报道时有所闻:2006年1月16日,年仅16岁的浙江省某校一女生,由于考试期间没扎辫子,被拒考场,她最终选择了轻生;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

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面对一个个怵目惊心的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报道,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与关注。课题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过和谐生活。包含以下内容:

1.重视生命,树立意识。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2.尊重生命,提高质量。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3.热爱生命,培育希望。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内涵,使他们明白生命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那么,在“7S”管理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

二、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以“7S”管理为基石,深化养成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深入分析“7S”管理的内涵,领会精神实质,吸收国内外、兄弟学校的良好做法,制定适合我校实际的“7S”管理模式。通过实施“7S”管理,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严格要求、注重细节的作风和习惯,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降低内耗,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教育的生命意识在于对生命的引导,即对人之尊严引导,人之生活引导,人之德行引导,人之求知引导,人之智慧引导。将生命意识体现并贯穿在生命教育之中。

1.在“7S”管理中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教育内容的规划,单从学校层面的角度讲,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指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7S”管理中重建和反思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生命乐章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点燃生命。从而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2.在“7S”管理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7S”管理涉及到实习、实训室、教室、寝室、食堂等各个领域,其实每一个领域教师都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等的教育。要让每个专业、每个学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对中职生唤醒生命意识可从三方面着手:即讲解生命知识、和谐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

(1)讲解生命知识,这是生命德育的基础。我们要在“7S”管理的各个方面中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生命历程、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的生命成长要经过生、老、病、死的历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衰老与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正视现实、去面对困难、去迎接挑战;教育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看到生命的可贵,又看到生命的脆弱,以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学习、工作,去正确处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发展其内在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关爱生命。

(2)和谐生命关系。即学校要在“7S”管理中把生命德育上升到“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领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互珍互爱、和谐共处。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他人及自然界中的生命;关心弱势群体,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3)提升生命价值。即在理解生命意义、内容、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领悟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认识到生命价值的多元化而非单一化,懂得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与他的生命价值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及能力有关;明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他只要有乐于奉献精神,敢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那么,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意于人民的人。以此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

(二)各环节抓落实,注重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在“7S”管理中开展生命教育应在各环节上下功夫,贵在落实。譬如对学生就餐管理,应教育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离不开食物的滋养。人的健康与饮食卫生和安全息息相关,人的生命的延续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休戚相关,否则,人就易得病。要珍爱生命必须注意饮食的营养、卫生与安全。又譬如在实训室实习,无论是钳工、车工、电工、数控、化工、烹饪等都应注意实习、实验的规范操作与安全。尤其是钳工、车工实习中的磨刀室砂轮磨刀,电工实习中的带电操作,化工实验中强酸、强碱的使用等。稍有不慎将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应从保护自己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提升生命价值。

同时应注意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室是“7S”管理的重要场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应以“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教育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应积极开展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在各自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如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文本的独特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课文渗透生命教育。餐旅专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科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电工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学科,教师应努力从电工实习中教育学生保护自己、注意操作安全的重要性。车工实习中教师在讲清操作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着重要教育学生注意操作安全,避免事故发生等等,努力构建绿色生命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习实验中受到珍爱生命、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等的教育。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学得知识,获得能力,使生命在获得知识与智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美妙和快乐,实现心灵的自由飞翔;让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总之,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须注意部门配合,上下齐心。各教职员工人人都是生命教育的组织者、引导着、教育者。学校要有生命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各学期计划,并落实到各教研组、各教师。制定“7S”管理与生命教育奖励措施,定期考核。并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陈新富 魏建.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生命质量[J].职业,2009(14).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3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重点项目“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KYY12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永贞(1982―),男,山西寿阳人,硕士,江苏理工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陈丽娜(1983―),女,黑龙江密山人,硕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孙杰(1980―),女,河北保定人,江苏理工学院教师,讲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但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却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取向工具化、教育内容知识化、教育手段技术化等现象。[1]从生命的视野建构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推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作为人自身生命的一种状态与自我认知,从属于生命,内在于生命,是人整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内在动力。

从心理健康与生命这种内在关系来看,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生命的视野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新理解与反思建构。它是以职校生生命为基点,遵循职校生生命的特性,用合乎职校生生命本体的方式,对职校生进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是在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优化重组而形成的一整套实施程序和操作规范。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性,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生命,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共在性,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体认和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第二,强调将生命的核心议题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心理、生命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教育;第三,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用体验、反思、对话等“属人”的方式,来增进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二、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1.基于职校生生命的内在诉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生命诉求。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加之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使得他们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生追求以及学习、成长、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生命困顿。职校生这些生命成长中的诉求都应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关注点。只有积极关注职校生的生命诉求,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2.关注职校生生命的整体生成

人的生命有三重维度: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一个“中介”,将肉体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2]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这种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人的身心割裂开来,只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忽视生命自我保护和生命意义价值等层面的教育。

3.为了每一个职校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特定化蕴含着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实现的冲动。”[3]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用积极发展的眼光关注每一个职校生,相信他们的生命潜能,相信他们都可以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生命心理问题的治疗矫正,而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和谐发展。

三、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体系

1.基础目标:关爱生命,增进生命健康

关怀生命是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旨趣。一方面是针对少数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疾病、危机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矫正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另一方面是引导所有职校生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惑入手认识生命的现象、问题、本质,提高身心健康意识,掌握保护生命的技能、方法,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2.发展目标:优化品质,促进生命和谐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保护生命、增进健康的初级层面上,还应该从积极的层面上立足职校生现有的心理发展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培养他们乐观、希望、爱、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抵抗生命挫折的能力,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生命的和谐。

3.终极目标: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

人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以价值、意义和目标作为归宿。当前部分职校生对生活的茫然感和无助感恰恰反映了生命意义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直面学生心灵的教育,不能不关涉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开发职校生的生命潜能,引导职校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帮助职校生找到生命的价值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四、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1.生命健康教育

“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4]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存在是人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关于生命的特性、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次是关于生命情感的教育,通过对生命唯一性、独特性、不可逆性、短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2.生涯发展教育

人的生命是一个共在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他人、社会、自然。生涯发展教育主要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教育。人与自我方面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够调控自我的情绪和压力,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学会学习,提升就业能力,等等;人与他人方面包括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正确处理亲情、友情及异性关系,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合作等;人与社会方面包括学会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团队的关系;人与自然方面包括树立民胞物与的情怀,尊重生物的多样性,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等。

3.生命价值教育

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活着总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最终落脚于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内容。生命价值教育主要是引导职校生从自身生活出发,体悟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造自我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1.激发生命情感,唤醒生命意识

“情”是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5]当前职校生存在漠视生命、轻掷生命、挥霍生命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命情感的缺乏。只有激发了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唤醒职校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2.强化生命体验,培养积极人格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体验教育。“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6]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激发职校生生命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体验的方式增进职校生对生命的理解,提升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行为,最终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3.挖掘生命潜能,引导自我实现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使职校生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人格,更在于挖掘职校生的生命潜能,促进职校生生命的自我实现。每个个体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潜能,只有当个体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潜力的时候,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因此,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职校生了解自身生命的潜能所在,引导职校生在生命体验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

六、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注重生命心理型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生命状态和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加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这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还要掌握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因此,职业学校既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生命教育理念的熏陶,更要注重对心理专业教师生命辅导技能的培训与提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在理念上,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生命教育的视野提升心理健康的境界;在内容上要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生命问题和生命现象,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向度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加入生命教育的版块;在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心理咨询、团队辅导等)的优势进行生命知识、技能的教育,在生命意义价值的教育中要更多地用体验、对话、反思等“属人”的方式来进行。

3.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生命工程、幸福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配合。职业学校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负有主导作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主要靠学校来确定。家庭是与学生生命链接最为紧密的地方,争取学生家长对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至关重要,学校可向家长宣传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方法与技术。职校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易感染性,因此,社会方面要为职校生的成长营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做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才能提升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永贞,陈丽娜.中等职业学校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其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8):86-89.

[2]光.生命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9.

[3]周琢虹.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5(12):50-52.

[4]高青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13.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范文6

一、逐步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小学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充满人文情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任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机地融合、运用和渗透进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寓珍爱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如运用孝敬父母、敬重老人、珍惜时间、讲求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运用英雄人物舍己为国为民的事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教育;运用教材中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教育。《真诚对待他人》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节好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北朝明山宾卖牛”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待人,是与人友好相处的秘诀”,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我们充分结合禁毒日、世界环境日、预防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月等节日开展了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1、开展生命价值的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命体的“活着”,更重要的是活出价值,体悟人生的意义,这是热爱生命的升华。我们把理想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动力,让学生懂得正确的理想能使他们更加欣赏生命、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同时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成长档案袋”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识、自省、自励、自律”,让每一次的成功与进步成为生命成长中的新动力。

2、开展生命责任的教育。生命与责任相伴而行,缺乏责任感的人生是自私、狭隘、颓废的人生,可以说,责任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是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动力源。一年来,我们坚持开展“生命与责任”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提升广大学生爱国情怀,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人生的价值与祖国需要、民族振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在“感恩节”那天,我们及时提醒学生们亲自动手做一张卡片,送给你所感恩的人,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是平时不好意思表达的语言用贺卡的形式作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感恩。

3、开展“热爱生命,体验生活”的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活动中将知情意行融为一体。在主题黑板报评比中,各班班主任和板报小组的同学共同构思,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个个灵动的集体的精神面貌,彰显生命的活力。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各班别出心裁地打出了响亮的口号:“以珍爱生命为荣、以轻视生命为耻”、“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成长没烦恼”、“快乐每一天”等,真正使其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宣泄情感、感悟生命的舞台,点燃了孩子们生命的激情。在“热爱生命,安全出行”的主题演讲中,同学们倾听善待生命的感人故事,明确生命的价值,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激发了全体师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提升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取向,也震撼了一颗颗纯真之心,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三、发挥了环境育人功能

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这是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墙壁、橱窗都可以成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的实践阵地,让每一个人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警示语”,不仅巧妙地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德育室内,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交互辉映,在各国国旗的衬托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各年级教室里都有励志标语和宣传园地,适时的宣传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

四、促进了学生精神成长

其一,学生的精神状态出现明显的改变。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有明显提升。尽管我校是普通小学,我们的学生也是相对普通的学生,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善待自然,普遍呈现出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特别是通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渗透认识到了生命诚可贵,贡献价更高的道理。不但能够珍视生命,还能做到让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这为我们学生的发展、乃至未来人生的幸福,提供了相当重要的保障。学生的精神自由,个性得到飞扬,看到的是阳光般的少年,不再是被考试压得愁眉苦脸的可怜的孩子。学生更乐于参与学校的一切活动,并充满信心和快乐。

其二,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各种生命教育及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各种自护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了。各年龄段学生的活动自护能力、身体自护能力、意外伤害自护能力及心理自护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大的提高。

其三,学生的人格与发展的内动力出现新的提升。生命教育本身的开放性、实践性、发展性,在逐步形成我校的学生文化,建构着他们开放、自主、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学生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存在,体验到生命实践活动本身的魅力,更加自信、自觉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

五、提升了教师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