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1

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起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探索与研究。鲁子问提出:“一直以来英语学科关注方向多在于语言学习,未来应更关心学生素养的养成。就教师角度而言,建构核心素养的中心是从重言传到重身教。”王蔷认为:“英语学习使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程晓堂、赵思奇指出,“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之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梳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修订中的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吸收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批判接受外国文化,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沟通。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与英语学习过程紧密相关,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学习能力体现在对学习能始终保持较高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进行合理学习。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与发展自身能力

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养。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不能只以语言能力和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而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目标。英语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转变观念,改变局限于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 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修订中的英语新课标明确,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课堂教育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要以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延伸,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互交流,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英语解决问题。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外语教师 培养模式 实践性 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44-03

[作者简介]孙二军,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既是当前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基本诉求,也是外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关系到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我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仍然面临着系列困境,需要我们去努力破解。

一、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

“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整合与质量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特性和趋势”。就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而言,学术性侧重于外语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师范性侧重于教育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解决“如何教、如何成长”的问题。然而.二者却总是处于顾此失彼的状态之中,成为所谓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一)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分离,顾此失彼

对于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而言,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是两大基础学科,二者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然而。在以往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且二者的分化泾渭分明,缺乏应有的交叉与融合。外语专业的“学术性”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则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即便未能满足“师范性”的专业诉求,仍然可以勉强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若不满足“学术性”的专业诉求,则在教学中会寸步难行。这或许是“重外语、轻教育”做法大行其道的现实出发点。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外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外语师资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会越来越高,具备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处理好兼顾共融的发展方向,并逐步确立自身的特色,这是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亦是外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此外,在外语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也存在着外语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顾此失彼的现实问题。外语教师职前教育中师范性色彩普遍偏弱,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性较为明显,不仅影响了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也直接制约了外语教师后续专业发展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支撑。在职后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将专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外语学科与专业的持续跟进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远离教育专业,或停留在教育经验表层,不能将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融入到外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之中。因此,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兼顾与融合是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及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必须重视的根本性问题。

(二)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的困境折射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诉求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外语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成为外语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外语专业的课程与教材体系需要顺应这一趋势,改革固有的课程理念与模式,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然而,复合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双学科、双专业的基础之上的,这内在地要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持续性地实现“外语+专业方向”的双重提升。对于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而言,一方面,需要重新整合教育类与外语类的课程,教育类课程指向实践性和应用性,克服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外语类课程指向有效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外语教师培养模式下特色课程的开发,即立足于外语学科的专业优势,通过对教育学科内容进行“精加工”,将相关的教育专业知识融入到外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实现“外语+教育”双专业的协同发展。在这样一种专业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展外语教师培养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及相应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专业学习需要,从而提升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

(三)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

研究表明,“当教师理解了如何将学科知识传达给学习者时,教学更有效。教学法内容的关键是知道学生是如何理解特定内容的,并以相应的策略去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学科的核心观念”。因此,要在外语教师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更新外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建构起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为自主发展奠定核心基础。然而,在外语教师培养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观念束缚了手脚,表现在:重外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轻外语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理论性教育类课程偏多,与中小学外语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比重过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外语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课程之中。

(四)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负面效应

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外语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改革实践,同样影响到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模式重视对外语知识与技能的强化训练,教与学的目的在于应付各类考试,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外语教师培养模式中依然普遍存在。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负面效应降低了专业教学的含金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未来的外语师资缺乏教育思维,也缺乏对外语学习的认知和领悟能力。对于外语教师培养模式而言,单靠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既无法高效地提升其外语学科的专业素养,也严重制约着其教育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因而,在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负面效应,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做出调整,回应中小学课程改革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诉求,重视未来外语师资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累积与提升,重视未来外语师资外语学科专业能力与教学业务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超越与创新:我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兼顾与共融

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兼顾是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忽略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共融成为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选择,能够体现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特色。在兼顾与共融的改革背景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保持外语学科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基础上,突出教育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在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等层面实现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外语学科建设立足点要体现“宽精结合”的特点,即在拓宽学生外语语言素养的基础上,凝炼外语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教育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则要体现“厚重有度”的特点,即在夯实学生教育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教育学科发展特色,回应或引领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共融要实现“1+1>2”的基本诉求,教育学科需要面向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强调教育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而外语学科则应围绕教育的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专业教育。教育学科与外语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等方面谋求提高教育专业素养与外语语言综合素养的有机结合。

(二)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有两个方向与路径可供选择:一是将其纳入外语大学科之内,外语教育专业独立设置;二是打通传统师范类的专业壁垒,各类高校的外语教育专业均纳入教师教育系列,获得教师教育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前者而言,不是简单地恢复199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而是进一步明确外语大专业下的教育方向,体现外语专业建设的基本走向。对于后者而言,传统的师范专业系列需要发生变革,正如很多学者所建议的,要独立设置教师教育专业系列,将外语教育划到教师教育大专业之下,体现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走向。两种路径的选择虽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外语+教育”的专业建设方向是共同的,这也反映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诉求。事实上,后一种路径的选择更加符合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适合高层次化的外语师资培养,如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等。但这种路径的关键在于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让更多的外语类高校或院系参与到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中来。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3

【摘要】文章着眼于分析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紧紧围绕四个维度,并结合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中国语境下如何才能真正扎实有效地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落实好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文件中针对现在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的现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中心概念。虽然国内许多研究者根据国外的理论与概念体系,做了大量不同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理论都集中体现出了培养健全个体的重要思想。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关注到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线教师,要牢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回归“培养人”的本质。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英语教学有很大的误解,尤其是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是为了高考和出国的需要,将来的生活、工作中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使用英语。高考改革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很多学生、家长甚至媒体认为英语的地位和权重被弱化。他们没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自己的育人价值。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由英语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英语学科教学需要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内容(词汇、语法……),以及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但这并不说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英语学科教学的意义仅限于此。英语学科教学同样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使命。

《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同样阐述了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其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技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显而易见,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息息相关[1]。

那么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蔷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四方面构成。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

三、英语课堂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情景,培养语言能力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在他的博客中曾引用德国一位学者的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溶入情境之中的知识,才会绽放光彩,拥有活力。

例如,外研版《高中英语》选修七Module 5 “Ethnic Culture”。本模块的英语语法专项是过去分词作状语。传统的语法课堂单向传输,课后题海巩固的方法诟病甚多。与其让学生在一堂枯燥的语法课中睡过去,不如把发现总结规律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Reading And Vocabulary(1)语篇理解学习之后,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过去分词作状语的句子,例如:Spoken by fewer and fewer people these days, the Naxi language may disappear in the future.(because)/Seen from above, the old town is a maze of canals, little bridges and tiny streets(when)/Passed from father to son, the music has not changed for eight centuries(because)...通^分析这些句意和句子结构,学生可以很轻松自己总结出过去分词在句子中作状语的规律以及可以采取的做题方法。借助于课文文化内容的依托,既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的情景中学到语法知识,发现这种语法表达对于文章表达的意义所在,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景中归纳总结表达自己的思考学习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巧活动设计,发展思维品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一些具有开放性的课堂内学习任务的设计,引领学生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能较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认知能力。

例如,我在课前会有一个“Micro-writing for topics”的活动。课前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段小视频,或者一组图片,或者一则新闻,引出今天写作的主题。学生根据课堂主题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并做好相应的笔记,然后班级内观点搜集,为完成50字的写作积累素材。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与伙伴分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了思维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来讲就是有效运用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其他素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深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高中英语教学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英语网络教育平台”“平板授课”“微课自学”等彻底颠覆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教学模式,也赋予了学生学习的时代性与多样性的特点。翻转课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很多学校的平板教学其实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英语正反观点作文写作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平板推送素材,学生课下观看推送内容自学,并填好自学表格,做好笔记。关于个人的观点表达,例如:I firmly hold the belief that.../ Personally, I fully approve of the latter/ The opinion concerning this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在课前学生自己是可以做到独立解决的,不需要再占用课堂的时间。再配合课内小组成员互动,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和解决疑难,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四)扩展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离开文化渗透的高中英语课程,就好比植物缺少了阳光雨露的滋润,毫无生气。例如在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的模块四“Carnival”中,课文详细介绍了狂欢节的历史、发展、庆祝方式、饮食、服饰和习俗。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查阅网络资料,查看平板推送资料,自己制作有关狂欢节的课件,并可以适当添加精美的图片说明和小视频,向班级展示巴西、德国、古巴、阿根廷等国家的丰富多彩的狂欢节文化,为课文的学习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借助于狂欢节再引入中国的特定节日,深挖其中的背景知识,介绍中国节日的历史和发展,以及人们的活动、饮食等。通过体会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态度,解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最终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敏感度和文化鉴别能力。

四、结语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英语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要坚持紧紧围绕新课标,以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为指导,真正扎实有效地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落实好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文中观点尚有不成熟之处,但是我坚信,只要全体英语教育者共同努力,一定会让英语课堂发挥实效,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构建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全面性人才、打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图书馆正以飞快的速度由传统型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地位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在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同时兼备深厚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1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提高的意义

1.1促进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近些年飞速的发展中,图书馆员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图书馆员决定了图书馆发展的速度和成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服务机构必须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迅速发展,尽快建设具有高校自身鲜明特色的数据库,促进与信息机构的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确保高校图书馆与世界接轨,保障学校的科研、教学与世界同步,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支专业素养高的馆员队伍。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是否能针对不同层次读者(教授、专家、学者、本科生、研究生等)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直接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1.2促进高校竞争力的提升

科研水平、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等均是衡量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科研、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整体水平及知名度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直接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优劣。图书馆员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料,还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同时还要对特定的学科提供学科推送服务,加入到科研小组中,为小组提供和开发充足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具备超宽的知识面、超强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也要求高校图书管理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2高校图书馆员专业能力现状

2.1知识结构单一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科高度细分,新兴学科不断产生,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导致单一的知识体系已经无法胜任目前学科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作为高校信息工作的提供者,目前主要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图书情报方面的知识)学习敷衍,不透彻。相关学科、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当前世界前沿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及时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信息服务,更不用说提供学科信息推送服务。

2.2基本技能缺乏

2.2.1语言技能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的交流、协作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学科知识的碰撞与交流成就了学科的不断突破。国际通用语言主要为英语,经济、科研等发达的国家基本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各种最新研究的论文、信息大多使用英语,但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对于英语的掌握也十分有限。现代世界各国出版的书刊、报刊、书籍,为保存文献的原始性,基本均以各国的母语出版,并且在图书馆信息系统程序中也存在大量的外文词汇,这需要每个图书馆馆员懂得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出现的基本的多方外语,才能够轻松自如和熟练地完成馆员工作。

2.2.2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碰撞主要表现为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突破,已经把传统图书馆推向了一体化、网络化进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很大一部分人员不愿意改变,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漠不关心。计算机故障、网络查询等基本依靠专业人员维护,对于建设和维护数据库、软件升级等工作更是力不从心。

2.2.3沟通协调能力差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主要的服务窗口,馆员直接面向全校师生,与读者面对面接触,对于师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如何通过语言以及服务态度,让读者领会意思,感受人文关怀,这就需要馆员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员主动服务意识差,服务态度生硬,语言沟通惜字如金,导致目前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颇有微词,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2.3信息服务能力缺乏

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中的信息服务成为重要指标。然而图书馆员对于信息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觉悟不高,被动要求居多,不能及时把握有用的信息,被一些无用的垃圾信息吸引,工作效率低下。图书馆员对于自身信息素养要求不高,对于如何获取有用信息,怎样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等无法通过理论的高度加以把握。信息技能的运用则更加不熟悉。尤其对于最新的信息方面的理论成果不熟悉,最新的信息技术难以消化,更谈不上运用。

3提高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科研、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员要具备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图书情报服务。具体来说,需要通过以下途径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

3.1强化基本技能,夯实服务水平

3.1.1强化外语、网络技术学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联系、交流日益紧密。高校间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外语水平,并且需要懂得多门基本外语以及学习外语的能力,及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高校图书馆员作为高校信息收集的导航人,必须掌握国际交流的主导语言。目前世界各国的科技论文等信息资源大部分以英文表述,但是高校对于馆员在外语学习方面的培训较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加强馆员外语培训,将外语培训常态化,每月定期学习。在图书馆中成立英语角、学习小组,促进馆员学习英语。对于其他语言的学习,鼓励校内老师互帮互助。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图书馆由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馆员必须有危机感、紧迫感,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在实践中应用。在日常工作中能及时处理计算机故障,并指导读者进行网络检索等。图书馆在数据库、网络管理的建设中,应当让馆员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网络开发商技术人员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在数据库建设中,明确馆员使用、维护的培训,使馆员在日后的工作中能独立完成数据库的维护、升级等工作。

3.1.2强化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图书馆员作为直接面对读者的服务环节,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的服务态度将决定图书馆的声誉。图书馆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加强馆员主动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激励。鼓励馆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主动提供推送服务,为读者主动提供多种信息资源,积极为读者加工信息资源。定期开展沟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养馆员讲话技巧。进行内部精神文明评选,开展微笑服务评比,建立服务评级制度,逐步提高服务水平。

3.2拓宽知识体系,深化专业技能

高校图书馆员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需要面对各个专业的读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还要面对师生专业问题的咨询,并分析、整理各种文献信息,使其成为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这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有超宽的知识体系,还要精通图书情报、信息分析等专业技能。因此,馆员在注重强化自身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余,对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应进行广泛涉猎和补充了解。

面临新时期对馆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首先应从人员选聘方面加强管控,在馆员的选拔上应选择具有图书情报学背景的人员,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馆员多方位的培训,邀请高校各专业教师对馆员进行专业培训,拓展馆员知识面。鼓励馆员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馆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拓宽视野,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水平。同时,图书馆应积极鼓励馆员开展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学术论文,有计划地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

3.3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如何分析并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项基本能力。高校图书馆员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一员,对于自身的信息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加强馆员的信息素养,提高服务能力,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信息整合能力也是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的产量极大,更新速率极高。高校图书馆员采用原有途径收集文献信息资源加以整理和加工,会造成信息资源缺乏时效性并且工作量巨大。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快速、精确的信息加工整理,并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员应拓宽信息传播途径。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时效性是信息时代对馆员要求的重要标准。各种多媒体、网络等设备的熟练使用将有助于馆员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3.4增强馆员创新思维,推进图书馆全面发展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

近年来,学界积极开展了对英语教育核心价值的思辨。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称,具体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六个方面。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特征和侧重,在这一目标下,如何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论体系,以指导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的相关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等。由此可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新课程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何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素养

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程所应具备的第一种能力,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维度。听、说、读、写是四种经典的语言技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者面对各种图表、数据等形式的资料越来越多,如何通过“看”获得第一手和最新的信息成为英语语言技能的又一独立元素。听、说、读、看、写不仅是语言技能,还是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的基本方式。语言能力要求学习者整合这些语言技能并经由语境与语篇等传递意义,进行人际交流。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教授新知识。要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就要合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中涉及核心素养的内容,针对教材中具体的语言知识,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一节课上,新的知识如果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呈现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样的教学媒体,把新知与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等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成功的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另外,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学习状态下可达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独特效果,在固定的小组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交谈,探索性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无须就意见分歧而辩解,无需对不认同的观点假装认同,学习者可用“或许”这样的词语表达不确定的看法或尝试提出新的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的特点,采用自然、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情境体验,以便让学生在场景中运用语言知识,从而获得更高的语言技能。

二、课堂教学问题逻辑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素养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个体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思维品质的提出与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思维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的提出打破了学科教学知识单向度的取向,这一概念首次在核心素养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列出,表明这一品质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只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H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题引领。所谓的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由于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特点不是很了解,导致对英语的学习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不应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步一步让学生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学生跟着教师的启示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思维品质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三、课堂教学活动情景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强调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通过知识获取、内涵比较、异同分析、精华吸纳等手段,学习者应在自尊、自信、自强的价值观引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运用外来异域文化,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沟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情境浸润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英语知识,并拓宽他们的语言空间,让他们更热爱学习英语。在课堂教学中,频繁的重复练习是英语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克星。学生在感触新知时积累的兴趣极易被枯燥的、机械的语言操练压抑。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新知进行交际活动,那么,不但不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兴趣持续稳定。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另外,在课堂上创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英语与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多高,学生依然学习的是中国式的英语,对学生核心英语素养的培养不利。针对此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家乡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学生在了解外国友人家乡的风俗文化的同时,会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而这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与外国友人交流结束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就是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及文化,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四、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学习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相关。作为21世纪的学习者,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拘泥于以书本、教室、传授为核心主体的教育情境,社会的深度变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对英语学习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种学习能力体现在对这一学科能保持学习兴趣、有明确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通过监控、反思、调整、评价等方式进行合理的学习。

表现性评价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评价文化。“表现性评价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主要的方式包括九种:观察、角色扮演、事件任务、访谈、小论文、日志、方案策划、学习记录和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有助于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及激发其学习情趣,应该与传统的标准纸笔测验一样,成为学校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要知道效果如何,作业是重要途径。应当看到它还是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纽带,承担着复习和预习的重任。多重的作用要求作业设计多元化,例如作业设计的形式除了老师给学生设计,还可以是课代表给其他学生设计,小组长为组员设计,同桌相互设计等。作业内容可以是各种书面练习,也可以是一次交际活动,一件教具的制作,一项朗读或背诵的任务,甚至是一些资料的收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任务已逐渐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丽.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15):42.

[2]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3):50-57.

[3]黄丽燕.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J].英语学习,2016(01):32.

[4]钱峰,刘萍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目标英语”探究[J].江苏教育,2016(13):7-10.

[5]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07):58-59.

[6]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

[7]姚惠娟.核心素养:指向“语用与情感”的作业设计[J].新课程(综合版),2016(03):32-33.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文知识;核心知识教学

语言知识是发展技能的重要基础,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12)。[1]英语课文学习承载着发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价值。从单元教学来看,课文教学指向写作,其有效性表现为单元写作能力的提升程度。课文教学能否有效实现其所承载的课程价值,取决于课文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的教学。然而,当下课文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存在偏颇,忽视核心知识的教学,影响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认真反思课文知识教学,积极探索核心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变。

一、 当下英语课文知识教学的误区

当下,在课文知识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语言知识的累加必然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累加又必然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英语课程标准五维目标的孤立理解,导致课文知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出现偏颇。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单一。在制定课文知识目标时,教师大都直接列出课文中的词汇,学习要求停留在认知识记层面。纯知识的教学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解题能力,很少关注知识在课文语篇中的表意作用及写作特点,很少考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以及如何学以致用。脱离生活运用的知识教学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用分离的英语学习观。

2.教学内容片面。在确定课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需求,而是罗列出课文包含的所有知识点,唯恐遗漏。贪多求全的“地毯式”知识教学平均用力,缺乏对课文核心语言知识的聚焦,难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纯语言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话题知识、语篇知识,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缺陷”,不利于培养语篇中整体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式机械。受单一知识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往往撇开课文,直奔知识点讲解。学生则面对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学案,反复读背默练。这种抛开课文教知识的方式导致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得到很多“惰性”知识碎片,却失去了深度理解课文、体验写作技巧的机会。同时,“注入式”知识讲授的方式也使学生失去思考以及语境中主动建构生成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方法。

课文教学中,我们要走出纯语言知识教学的误区,就要从有效发展语言能力的角度,思考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对英语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思考

核心知识是指学习一门学科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在一节课上,核心知识是指与教学目标实施直接关联的重要教学内容和项目,是教材文本中最基本的课程知识,是在课内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2]外语核心知识是怎样影响核心能力发展的呢?学者指出,语言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不仅有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世界性知识、文化知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种因素。[3]我们可以把以上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确定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内容:语言知识(词汇、语法、话题等)、语篇知识(衔接、连贯等)、学习能力(策略、方法)、人文素养(思想、情感、文化等)。课文知识教学要拓宽视野,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搭建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学习策略、人文素养的四维核心知识和素养框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外语能力的发展。

三、英语课文核心知识的教学路向

1.重视核心语言知识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采取分类的方式描述各项语言知识的要求,对各项知识目标的描述也比较笼统。而教学参考书一般只提供课文中的“三会”或“四会”单词或短语,这些导致知识的呈现和教学随意分散。课文包含了围绕单元主题的词语集,包括主题单词、主题词块(短语、句式)等单元核心词汇。[4]这些词汇构成了话题语篇的内容,是单元写作的重点词汇,因而是课文语言知识教学的核心。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上 Unit 5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文中的主题词块be present to, show an interest in, make music with, go on to study, win an Oscar for, make sounds from…by…, successfully bring… together勾勒出音乐家谭盾的成就和成功的经历,构成了课文的核心语言知识板块。以课文主题和内容确定核心知识的好处是,知识教学有语篇的整体感,有利于学生建立基于话题的知识图式。

2.关注知识的语篇衔接作用

只注重词句而忽略篇章生产和解读的外语教学会导致学习者不能获得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5]课文知识教学要牢固确立语篇意识,在教学核心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部是怎样组织并保持衔接和连贯性的。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下Unit 1课文介绍了北京和桂林旅游景点,文中出现了很多倒装句:In the middl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Beijing is the Palace Museum./ Next to the Palace Museum is Tian’anman Square. In the Northwest of Tian’ anmen Square is the Summer Palace.不少老师的教学止于孤立讲解“倒装句要注意主谓一致”,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什么。笔者在教学中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引导学生品读比较两种句式,体会使用倒装句的语篇组织功能:突出强调相关内容、保持与前文的紧密联系、使行文更为连贯。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的语法用法,也感受了其语篇衔接作用,增强了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

3.渗透知识创生的策略方法

唐露萍(2014)认为,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建基于生命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有效交往,即在真切情感的依托下和真实的思维碰撞下才能生成和建构知识与意义。[6]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创生出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个性化”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活”性“真”知。[7]英语课文知识教学要避免单向的灌输,通过信息转换、情境体验、角色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提供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机会,构建“学用”课堂。在“学用”课堂上,学生不是在接受“惰性知识”,而是在灵活运用、内化创生知识,促进心智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创生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上述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课文教学中,笔者提供了一只玻璃瓶,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位置、改变敲击速度和力量等方式创造玻璃音乐,然后推选最佳音乐作品并颁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真切体验了make music with, make sounds by…,be presented to, win a prize for…等核心语言知识,而且积极主动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制造音乐的过程,增强了“学用”英语的学习策略意识。

4.领悟知识蕴含的思想情感

王道俊(2011)认为知识具有认知、自我意识和实践的教育价值,重视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发展而忽略知识的实践运用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对知识教育价值的窄化,难以实现从“知识”到“德”“美”的转化。[8]课文知识教学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表面意义,还要体验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人文素养。例如,上述课文通过make music with…, make sounds from…by…等核心词汇表达了谭盾对音乐感兴趣却又没有乐器使用,就运用石头、纸张、水来创造音乐,教学时就应避免机械讲解和读背,而要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词汇表达的谭盾喜爱音乐和大自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然产生对名人和伟人敬佩和向往之情。学生只有感悟到知识表达的思想情感,才会感受到知识传递的精神力量,也才会增强运用知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意识和能力。至此,知识教学才达到应有的宽度和深度,实现其教育价值。

核心知识是形成外语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知识教学是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教师要增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意识,确立核心语言知识、语篇衔接知识、学习策略方法、领悟思想情感等知识和素养要素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应改变纯知识讲解、读背默练等机械方式,努力构建“学用”英语课堂。通过立足语篇、创设情境整体设计课文核心知识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加深理解文本、主动创生知识、体验写作技巧、形成学习策略、升华思想情感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2]张立昌: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效课堂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3]王静: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7).

[4]冒晓飞:初中英语单元主题词汇教学实践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3-166.

[6]唐露萍:“真语言”:本真教学的有效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7]黄聚宝:英语教学中知识创生的实践探究[J].教学月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