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调研工作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调研工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调研工作方案

国有企业调研工作方案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 专业群

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瞬息万变,高职院校如何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来保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产业需要,促进学校由扩张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型,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阐述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一些思路。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与欧美国家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职业教育陷入停顿状态,到1978 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特色职业大学诞生,到1980年全国共有7所高职院校。从1985年到1998年,我国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二级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重点中专、成人高等学校等六类高校共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从2004年起,高等职业教育先后开展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评估、示范校建设工程。到2007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18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在校生人数超过860万。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从规模发展转向提升质量发展的阶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现有职业大学、部分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的改革和少数中专“举办高职班或转制等方式作为补充”(简称“三改一补”)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薄弱。面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专业建设及管理的问题,探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策略,不断调整与完善专业结构布局,从而实现面向区域经济需求设置专业的转型,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我院经历了企业办学和政府办学两个阶段,在深厚的行业办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中,面向社会办学的服务宗旨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获得认同。短短三年时间,我院的专业数从15个发展到28个,按照国家专业目录划分,我院28个专业分布在9个大类、17个二级类中,涵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四大产业门类。我院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专业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一个教学系部承担多个大类专业建设。其二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其三,专业建设及管理的模式尚未形成,管理缺少计划性。

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依据与思路

1.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依据。第一,教育部的两个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可持续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支撑的专业群……”

以上两个文件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根据各院校的办学条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思考建立龙头专业和支撑专业的专业群。

第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还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为区域高等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需要大量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二是急需现代制造业的专业人才;三是重视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四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专业人才。

2.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作为珠三角区域以培养工业、交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高等工科性职业院校,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不断调整,我院亟须主动适应我国特别是广东省新时期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广州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机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做强制造业类专业,做实服务业类专业”的专业发展策略,做优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等轨道交通类特色专业;积极发展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支撑专业;依托轨道类特色专业和支撑专业,前伸后延发展电子信息、财经和管理类等电子信息与服务类专业,逐步形成涵盖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四大专业类,构建与区域现代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专业体系。同时,随着我院规模的迅速扩大,我院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课程安排等方面迫切需要与《纲要》接轨,稳步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专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按照《纲要》的要求,根据我院各个专业现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行业调整的重点,针对我院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四大类专业,按照整合、拓宽、开发、组建四种措施实施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我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

1.整合相关专业,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我院从2009年开始,依据市场需要,规划将主干课程相似、就业方向基本一致的专业进行了调整与合并,构建符合宽口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我院各专业一次就业率及第一志愿录取率三年平均值,涉及14个专业为本次两个阶段整合专业对象,占专业总数的50%。第一阶段2009~2010年完成8个专业整合,将供用电技术整合到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将电子工艺与管理应用、法律事务两专业分别整合到应用电子技术及文秘专业,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整合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二阶段规划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类的6个专业进行归类再整合,实现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在专业整合过程中,被整合专业的教学资源转入相应专业,既有利于优势专业的建设,也有利于将专业结构调整与系、院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相关专业的整合使教学团队与实训基地共享,既符合广州市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教学单位集中力量做好特色专业。

2.拓宽相关专业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坚持少专业多方向,即对现有专业已达到相当规模,但尚有较大市场前景和生命力,在相当时期内仍适合广东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采取加大专业改造的力度,拓展专业方向,拓宽专业面,使其向宽口径的专业办学模式发展,以增强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现有文秘专业主要是培养涉外文秘,毕业生只能从事国家事业机关、国有企业、独资、合资企业等公关、文秘工作。为了突出该专业的特色、我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进市场、企业对文秘专业的新要求和文秘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本专业原有的培养方向上再增加法律文秘、会展文秘两个方向,以增强该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为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我院2009年适时调整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为行业服务的优势,拓展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方向,在涉外旅游专业下增设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旅游乘务方向。

针对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达、进出口贸易频繁、外向型和开放型经济等特点,根据对市场、企业和兄弟院校的调研,我们发现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两大就业岗位群,即涉外文员和外贸从业人员,因此我院在商务英语专业下增设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方向。本次拓宽8个专业,拓展方向19个。

3.开发工业交通类新专业,突出特色。我院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结构的现状,立足于现有专业的办学优势,从优势专业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和其他办学资源,进一步突出我院专业优势,结合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同时根据各大城市迅猛发展轨道交通的机遇,大力开发轨道交通类新专业,计划新增市场需求旺盛或潜力巨大,技术培养难度较高,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为社会急需、具有竞争优势、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满足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和工程施工企业的用人需求。

依据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重点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控制、铁道工程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10个带动能力强、服务轨道交通建设的新专业。

4.组建“4+4”特色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为加强专业建设的集约性,增强各专业间的相互支撑,根据我院的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数控技术4个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按照专业群链接产业群思路优先建成4个特色专业群。

经过不断探索,4个特色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标准引入国际国内轨道交通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群内13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社会培训服务能力建设,形成4类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院从自身实际和轨道交通产业链出发,不断调整服务方向,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到“十二五”末,再建轨道工程、电子信息、汽车维护及财经服务4个专业群,形成“4+4”专业群统领、带动我院各专业整体发展,全面提升我院专业建设的水平,从根本上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

四、专业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

1.成立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小组。我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深入推进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务处、人事处、高职研究所以及各系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规划。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各系部组织分专业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第二,我院分专业类别组织专业带头人、专业指导委员会、毕业生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系部负责人等五类专题研讨会;第三,落实专业调整方案研讨会,确定专业群规划及相关保障制度。

3.开展专业结构调整调研。为掌握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我院领导带队、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员参加,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合作企业共同就专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研讨,广泛征求相关企业与历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的要求,将调研任务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安排了专项调研经费以保证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4.建立专业调整运行机制。第一,建立专业群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增加学生专业群内专业再选择机会。第二,建立老专业整合机制,实行招生、就业双考核,对招生报考第一志愿上线率连续两年处于末端专业停止招生,启动我院专业整合评估工作;对就业率处于末端专业限制其招生规模,促进加大专业建设力度。第三,建立新专业培育机制,对专业重点发展专业,优先安排专业申报及招生指标,给予一定专业建设启动经费,设置专业负责人提前介入专业建设。第四,建立优势专业强化机制,对获得省市示范性建设的专业,在招生规模、专业带头人评选、专业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