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景观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模块化景观设计

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1

1.专业基础教育模块

大学专业与学生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设计类专业更需要学生的图面感,所以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就是引导学生,为今后设计课打基础。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设计初步。设计素描与色彩是塑造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觉,三大构成是所有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色彩的构成思维、空间立体思维、点线面综合运用等能力。设计初步更偏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包括线条的运用、园林制图规范、马克笔表现是正式进入专业设计的第一步。

2.设计教育模块

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就是设计,设计教育模块的二级模块包括:设计类、设计思维类与设计史类。设计类包括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景观雕塑设计。设计思维类包括景观学导论、设计原理、设计学概论、环境心理学概论。设计史类包括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设计类以风景园林设计为中心,从大二贯穿到学生毕业,包括校园景观、居住区组团景观、滨水景观、商业街景观、广场景观、公园景观、度假区景观规划,从小到大使学生们系统的掌握现代社会景观的主要类型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其他设计属于景观设计中辅助组成要素,例如园林建筑小卖部等,广场中心的主题雕塑等,都为专业课的核心风景园林设计做点缀。设计思维类主要是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设计方法等,为设计课做铺垫,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3.专业选修模块

专业选修模块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选择。专业选修模块包括风景摄影、创意景观鉴赏、景观工程施工技术、景观材料、景观工程预算等。创意景观鉴赏由教师点评优秀景观实际案例的优缺点,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把好的创意经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今后的设计课中。通过景观工程施工技术的学习,能让学生在设计的同时不脱离实际,是现在的施工技术能达到的。所以专业选修模块的学习能对主要专业课学习起辅助作用,却又是模块化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实践训练模块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实践训练模块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按市场上的景观设计行业面对的工程项目类别,分别设置对应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每一教学模块应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模拟实际工程项目操作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面向市场的景观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实践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实习、认知实训、毕业实习,每一个实习都搭配一个设计项目,使学生能真正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小结

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岗位能力;模块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8-03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我校关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和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摸索与认识中。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2005年秉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我校的办学资源,以及按照《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归并调整表》,将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调整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几年来,在总结建筑装饰技术专业1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清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面对建筑设计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模块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具有学科覆盖面广、岗位辐射面大等特点。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工程、暖通设备、人文地理、艺术修养;从建筑方案设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城镇规划设计、场地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及室内外装饰设计,都是本专业涵盖的范围。而面对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因材施教”这个传统的术语是建筑设计专业这些年来教改实践的指导原则。今后将继续化分模块化教学改革,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发展意愿出发,通过科学调研,筛分归类,更科学地设置建筑专业相关模块,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会是今后改革的主要内容;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又有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模块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的分模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学科教育,教师对其的认知不同,教学的效果显然会有很大不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设备是影响“模块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鉴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要实现全方位的情景教学还有一定难度,如何保证“模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实训”这一环节能得到切实施行,在教学中如何克服设施建设和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岗位越来越难找,尤其是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岗位,如果落实不到位,“模块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学生毕业后还将面临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注册师制度的实施,所以要求学生要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能保证练就扎实的应职能力,又能保证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使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真正发挥“模块教学”在增进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还须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业.建筑教学模块化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85-86.

[2]梁熠葆.基于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6):157-158.

[3]季翔.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3

高层居住区消防与景观整合

基于消防的景观设计原则同步性原则景观与消防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两者设计的先后顺序,即先有消防设计,而后进行景观设计。优秀设计师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时,总是同景观设计同步进行的。安全性原则由于消防用地的实际使用频率是极低的,甚至永远都不会受到车轮的碾压,在景观设计时往往会忽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消防难度。因此在高层居住区消防和景观处理上应该精心组织,以安全性为前提进行景观设计。整体性原则高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包括空间布局、建筑设计、交通组织、消防安排、景观绿地等方面,协调好消防与景观两者的关系,需要从设计程序、专业合作和设计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相互协调、合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居住区景观成为一个完整系统,打造优美、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9]。多层性原则针对高层居住区特有的建筑特点,为了增加居住者的交往空间,丰富景观观赏点,高层居住区景观更趋向于立体化设计。为提高高层居住区消防时效性,应结合立体化景观设计建立多层化消防用地,使居住者即能欣赏优美景观,又能在发生火灾时确保财产及生命的安全。消防设计的景观性对策整合思维指导下的景观设计在高层居住区规划的初始阶段,应该组织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对规划设计进行讨论,使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相辅相成,提前考虑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并统一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让设计方案达到最佳的效果。景观与消防用地的一体化消防用地结合功能性景观空间,比如把消防车道结合在广场或绿地里面,让其成为整体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缓解过于生硬笔直的消防车道。但在广场或者绿地的设计中需要有可识别的边线,为消防车提供易于区分的行驶路线。立体景观空间的有意识利用为丰富高层居住区景观观赏性及提高人均户外绿地面积,其景观营造多利用底层或屋顶造景。针对高层建筑的人员数量大、多集中、疏散困难的特点,消防空间也应结合景观分层设置。比如裙房屋顶的景观营造应预先留有消防疏散场地,方便快速疏散,保障居住者的安全。景观小品的设计为了增加景观观赏性、突出主题,在造景中会加入小品雕塑[10],其中不乏园林假山、亭台水榭的布局,这些必然影响到消防用地的设置,甚至阻断消防车道、占用登高操作场地、停车场,或阻碍消防车的扑救作业,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他们的可移动性及可拆卸性。

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瑞海尚都综合地产开发项目简介瑞海尚都位于广西防城港市西海湾北岸,是聚集居住、高档酒店、商务会所、时尚商业街的综合地产开发项目,面积19hm2,项目开发围绕山海自然环境进行精品景观打造。因此景观设计师在总体规划阶段就进行参与,并对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和景观设计进行了统一定位瑞海尚都小区是由多个高层单体建筑组成,由于小区内部地形高差变化大,北侧山体立面陡峭且距离周边道路距离较短,设计中建筑首层紧挨山体,首层空间内侧为停车场,外侧为商铺。高层住宅楼出入口以及消防道路设计在首层屋顶,因此景观打造需要精明利用一切空间,形成户外客厅,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交往和绿地空间。小区南侧地势开阔,结合山水在设计中把自然景观在此浓缩,形成如诗如画般的景观环境。由于瑞海尚都对于景观环境的足够重视,因此在消防设计中同时融入丰富的造园要素,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法力求透过景观变化,使场地空间展现出寓意深远的人文情感内涵[11]瑞海尚都项目消防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消防车道设计消防车道是指发生火灾时供消防车通行的车道。瑞海尚都的道路在设计中考虑到人、车、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保证小区内各部分都有安全、舒适、方便的联系[12-13]。这意味着联系最为紧密的各功能单元之间需要充分考虑之间的衔接方式,因此,针对项目设计中不同的场地情况,运用了3种消防车道景观处理方法。1)复合利用。在设计中结合瑞海尚都小区内部交通组织,利用车行道和人行道,把消防车道作为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既有利于交通路线不重复,不浪费绿化面积,亦有利于住户装修时的材料运输。2)隐藏处理。小区南部以中央水体为中心组织步行交通系统,设计通过步道、广场使得人车分流,不论业主居住在哪个单元,都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小区的核心景观区、会所、运动场以及地下停车场等场所。此处区域设计在不影响消防车道通行的功能前提下,将消防车道设计成一条优美带弧线的景观欣赏廊道[14],尽可能地软化了消防车道这类硬质道路景观,按照中国园林景观“以曲为美”的设计原则,将人性化融于消防车道的设计之中。3)景观点缀。小区北部室外空间在首层屋顶上部,其道路设置仅服务于消防。在设计中结合景观表现,可更加合理利用空间,将消防道路与活动场地复合设计,最终成为休闲活动场所。在设计中需要有易于识别的边线,以便消防车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行驶。景观小品设计考虑到小区北部室外空间的屋顶荷载以及功能,景观小品的设计在满足观赏要求的同时需要更多的体现出小品的轻量以及可移动性[19]。结合景观设计理念以及主题,在小品的外观设计上主张使用几何纹样,利用简约新颖的外观,做到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便于景观小品进行随意地组合拼装。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使用轻质、可重复利用、抗风防潮、削减太阳辐射、亲水等功能强的新型材料。可移动景观小品突破了传统景观小品的诸多限制,将景观小品与可移动功能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模块化设计。

结语

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09-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园林为支撑的环境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及花园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能够从事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完善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现状

在当今“跨学科、多技能和全视界”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环境艺术专业中景观板块的核心课程体系――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是当今全国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短板。全国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主要分为三类:土建专业为基础的综合大学、以农林类为基础的园林院校和艺术类为基础的专业美术院校。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有着坚实的园林植物教学基础,所以农林类院校偏重于园林植物认知,对于园林植物应用教学也是基于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主,缺乏对空间意识的培养。土建类和艺术类院校对于园林植物教学培养基本处于空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也是2009年才引入园林植物学课程,共48学时,主要讲述园林植物识别和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设计初步与表现2、3分别引入园林植物认知和园林测绘两部分教学内容,但是还不成体系,无法达到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尚未形成层级关系明确的园林植物课程体系。(2)教学内容不够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3)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4)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和园林植物课程教学特点相匹配。

二、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构建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知常见的园林植物的特征及应用,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并设计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植物造景设计的程序,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以及了解现场绿化施工等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要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首先要了解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然后对所有的园林植物类课程进行梳理,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情况,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并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然后把模块化的知识内容和要点结合到现有的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渗透性的融合。(见图1)

2.理论与实践并重。园林植物类课程具有实践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探索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在课程体系规划中要凸显实践教学的地位,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手段,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3.教学特点。基于建筑学学科背景的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把空间意识培养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环节当中,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植物空间的基本理论,在这样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视野才能更为开阔、对植物造景的理解才更为深刻、未来的从业范围才能更为广泛。

(三)n程体系的构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培养分为四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和园林植物类教学模块密切相关的都集中在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和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在基本不改变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条件下,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划分的模块(见图1)融入到现有的教学课程当中,并增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室内植物应用》等选修课。(见表1)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环境艺术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靠实践性教学来强化。脱离了实践性教学无法实现正常的教学目标。立足现有条件,本着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教改要从园林植物观察与识别,园林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园林植物景观测绘和种植设计四个环节训练,结合这四个环节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此,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作为调查参观实习场所。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日常养护工作当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苗圃或者到施工现场学习,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种植设计是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设计训练,种植设计训练可以纳入到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中环境设计一、环境设计二、景观设计和综合环境设计这四门课当中,完成该环节的实践教学。

三、结语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的基础,也是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更是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对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构建,更要注重完善教学内容,发挥专业特点,优化专业知识体系,促进我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专业知识全面、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

[2]王英.艺术设计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08,22(4):145-147.

[3]白志川,王海洋,李先源.《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45.

[4]姚晓洁,冀凤全.景观学专业园林植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3-9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in Environmental Art Specialty

―Tak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ANG Jian-hu

(College of Ar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饰、平面设计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是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个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国内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1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1  不同类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目前,在国内的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专业教学上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依靠国内外的一些专业参考书作为专业教学内容的补充,这就造成了不同类型院校偏重的方向不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也出现不同特点。

1.1.1  建筑类院校课程体系

建筑类院校是倾向于建筑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较多的是参照建筑系的课程,再结合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来安排教学,最终成为具有建筑特色的艺术专业。

1.1.2  艺术类院校课程体系

艺术类院校是倾向于室内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我国前二十年的环艺专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近几年为了拓宽专业层面,使其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这一类的院校正在相应地增加诸如景观设计或有关建筑城市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

1.1.3  农业类院校课程体系

农业类院校是倾向于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植物造景运用方面比较擅长,所以课程体系多参照园林专业安排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

1.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过分重视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在教学中脱离了实践的环节,学生不了解设计的整个流程和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实践课程只是在教学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其次,一些院校对艺术专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为了扩大招生开设艺术专业,而在投入上却非常少,造成实践教学的环境简陋。再次,师资力量上为了评估盲目的引进大学刚毕业的研究生,有些老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很难在实践上指导学生,使得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不足。

2 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的领军方针,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优秀人才,可是很多农业职业院校的环艺毕业生还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能使农业院校环艺教育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我们必需坚决执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而为了能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阶段,真正做到掌握专业技能,关键措施在于必需对农业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3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根据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人才所需专业技能,将环艺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为室内外装饰设计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告公司的装饰方案设计、制图、设计表现、工程管理等岗位。围绕岗位定位,我们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根据农业院校特色,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划分课程模块,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3.1  分析行业企业背景,构建平台、模块为基本模式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我院将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为四个平台:基本素质平台、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其中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以项目课程模块为主线,操作技能为核心,以项目学习成果为目标。根据调研,环艺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分为三部分:策划组织能力、方案设计及设计表达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根据这三个核心能力,确定课程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扩展技能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力。

3.2  建设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结合环艺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学习并运用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先进课程开发理论,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建成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体的环艺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充分体现岗位特色。

                   表1 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换表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广告设计(招贴设计)

广告设计(招贴设计)能力

展示场地设计

展示场地设计能力

计算机制图

计算机制图能力

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能力

3.3 开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与环艺专业结合紧密的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社会行业上的综合竞争力。

3.4 实施课证融合,推行"双证"制度的课程体系

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融入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获取学历证书,还必须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我们结合国家和地方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确定了室内设计员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作为环艺专业的工种证书,这两项证书也是和《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制图AutoCAD》两门课程紧密联系的。

3.5  建立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的课程体系

一个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对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缺,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学习者的能力鉴定方法采用书面考试和口头陈述结合、理论测试与作品制作结合、小组项目成果与个人贡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等,并建立课程学习方法分析和反馈制度,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学习者认可度进行评价。

4 课程体系优化的实施过程

4.1 通过市场调研,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

4.1.1 培养目标

我院环艺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满足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牢固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应用软件的运用,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室内装饰设计、 景观园林设计、制作及工程管理工作的,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4.1.2 职业岗位群

通过调研发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方案设计师(含设计助理)、设计绘图员、监理员、施工员(含预算员)四大岗位群,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4.2课程设置优化

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岗位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要求,我们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设置,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我们做了以下优化措施。

4.2.1 调整专业课程名称,确定教学内容重点

《素描》与《色彩》两门课程一直都是环艺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调整前教师基本上都是以纯美术专业的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来训练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美的自由表现。而在环艺设计中,单纯的美脱离了设计,实际是无法存在的,故而按此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基础较弱,在专业教学时设计表现力受到制约,很难达到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将这两门课程分别调整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在确定教学内容重点时要求教师需要将美的表现融于设计中,对色彩和素描的理解和表现是偏重于理性的。

4.2.2 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增加专业方向课门类

     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合成《设计基础构成》一门课,课时数由原来的三门课周课时共12学时调整为8学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从高职高专的学制、学时出发,原有三门课基础课时量太大,而且专业面尖、狭,部分内容在三门课中不断反复讲述,如"点、线、面"作为"三大构成"基本造型的共同要素,课程内容重复,调整后不但减少了重复性,在作业的布置练习上也能达到统一的效果。

另外,还将原先专业基础课《景观规划设计》、《展示设计》等调整为专业方向课,并增加了《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与应用》、《室内装饰工程装修实务》、《实用装饰工程预决算》、《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四门专业方向课。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2.3 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核心课程《设计初步》和《设计速写》整合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整合为《景观规划设计》,原先的教学大纲中这几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都只占总学时的30%,现在调整到理论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各占总学时的50%,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2.4 增设学院专业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结合学院农业院校的优势,增设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室内绿化装饰设计》、《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环艺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2.5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突显实践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色是实践教学,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院在环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一方面保留了部分原先课程内的实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将很多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取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实训课程,采用一周课程实训的方法,配备专业实训教师,进行专门的能力训练,如《设计素描与色彩实训》《环境艺术制图AutoCAD实训》《设计基础构成实训》《室内设计实训》等。我们还采用综合实训的方式,安排2周时间,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环境空间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集中实训,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足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4.2.6 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实践考核

     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除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和《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进行理论考试外,其他所有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如上机考核、快题考核、作业考核等,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这种改革,更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充分地重视起来,从而很好地完善和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5 课程体系改革的反思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仅仅知道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我们要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我国社会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相结合,吸取他们课程体系的先进经验,遵循教学的普遍性和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特殊性,拓展课程体系设置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满足高级技术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形成新时期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新的课程体系。

虽然我院目前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时代会发展,专业会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必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胡议丹.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22-123.

董  翠.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科技信息.2008,(36):200-201.

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_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视觉杂谈.2008,84-85.

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6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园林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9-02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在剖析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的雏形。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后勤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四个一”并用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具体如下:“一颗心”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之心,具备从事园林行业的基本素质;“一张图”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能将一块地变成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能力;“一个景”是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管理能力,能将施工图纸所指定的地域进行施工管理,最终形成景观的能力;“一把种子”是指具有植物栽培管理能力,能进行植物的栽培、养护、修剪等操作技能。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与措施

从2009年学校开办以来,学院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一直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双证化模式的设置。该阶段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结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的实施,加强相关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年不断线;“理论够用,专业实用”为能力培养主线,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专业课程达标指标,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模块化模式的设置。(1)实施两个无缝对接工程。两个无缝对接即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其中第一个无缝对接措施是一年级增设“专业认知”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简单的观摩实习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第二个无缝对接措施是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进行第二课堂选修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拓宽学生就业面。(2)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划分,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小型景观的规划、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二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培养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修剪、维护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等主要施工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3)培养多种技能。按照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后,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钢筋工、园林施工员这四个证书才能毕业。除此以外,学生在校期间仍可参加CAD制图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十三种技能培训。(4)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修建园林情景教室一间,园林工程实训中心一个,园林花卉种植基地400平方米,园林制图室一间,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一间。

3.工学交替化模式的设置。(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在总结模块化模式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从而使得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要求教师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授课。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课程实训,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和施工等。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学生进驻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训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训报告。(2)精选教材、整合资源、压缩课时。选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教材,将施工员、花卉园艺工、CAD制图员和园林景观设计员的培训内容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压缩基础理论课时,增大实践课时,使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3.22%增至50.90%。(3)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考核。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分开,两项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植物基础与分类课程考核,分为植物基础卷面考核与实训考核两种方式。卷面考核占50%,实训考核50%。其中,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进行40种校园植物鲜标本科属种分类、性状描述、栽培要点阐述。(4)工学交替,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入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长达4个月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分析企业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上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工作过程化模式的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后,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实践课程则“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应用性项目”。在工学交替化模式的基础上,对实训课程进行工作化过程具体设计,采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另外,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新校区校园植物的养护管理,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形成了3个园林实训基地,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砭时事,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教学,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遵循高职教学一般规律,以就业岗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摸索。该专业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具备一般性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工员或CAD制图员等多项技能证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转化实用性强专业技能扎实。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探索,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充实,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毛燕.园高职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9-30.

基金项目: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专业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