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1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05
一、认识化学核心素养
“素养”一般是指对传统“知识”、“技能”的扩展与升级,核心素养则是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核心素养的演变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褚宏启教授把“核心素养”简单界定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2]林小驹等中学教学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指:每个人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具备的关键的、重要的、不能缺失的品质、知识、技能、才干、精神风貌等集合。[3]中学名师房宏则将中学 “化学核心素养”归纳表述为:化学学科最具学科本质的、化学科所固有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中学 “化学核心素养”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和实践性等特征。[4]
二、探た翁媒萄培养策略
1. 关注两个前提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环节,要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我认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关注两个前提:第一,化学核心素养并非神秘或遥远的,它就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应有强烈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意识影响行为,教学中教师才会朝这个方向思考与追求。第二,化学教师应创设一个真正民主且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此课堂教学过程应具有以下特点:师生明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共同遵循认可的教学流程规则,在针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不同视角的探讨过程中,师生都能够充分地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展示,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欲望与机会,也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与展示方法。假如没有一个真正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为承载,课堂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空中楼阁。
2.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侧重培养
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指出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五个维度”并非同等地位,更不是要求教师在某一节课中都必须要体现,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培养。例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所以在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而在物质转化的教学时,则适合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变化是化学的核心之一,任何的变化都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则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譬如在浓硫酸中加入足量锌粒,依次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因此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要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诸多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解与分析。再譬如,通过浓、稀硫酸的性质对比来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让学生知道浓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钠块在常温下与加热条件的不同产物,让学生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通过氯化铝溶液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研究,让学生体会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会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等等。
3. 抓住化学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点,适合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改进、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例如,在氢气验纯教学时,我让学生探究除了“试管收集爆鸣法”外的其他方法。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又归纳出“塑料杯倒扣底部小孔点燃法”、“氢气气球爆鸣法”、“氢气吹肥皂泡法”等一些有趣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源自平时的积累与锻炼,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突然冒出的创新想法,不能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或者“与标准答案不符”等原因加以否定,而应给学生多一些指导或鼓励。例如,我在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教学时,为增强产物分层的观察效果,先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使之呈红色。收集乙酸乙酯后,振荡试管红色褪去,这时让学生探讨溶液褪色的原因,想借机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探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褪色是因为碳酸钠与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减弱造成的。这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提了一个很新颖观点:酚酞属于有机物,有可能被乙酸乙酯萃取,造成碳酸钠溶液红色褪去。这时候我并没有贸然否定他的想法,反而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因为能够产生这种观点,体现出该学生有较强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4. 突出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能力培养
有人把化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证据推理”、“建模认知”都属于重要的“程序性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其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1)证据推理能力
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一般是针对问题提出假设,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手段找到证据,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得到合理结论。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锻炼学生证据推理能力。例如,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适量氯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探究其褪色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推断验证:假设1,氯水显酸性,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氯水后,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褪色;假设2,氯水有氧化性,可以将酚酞氧化,所以溶液褪色。进行推理分析:用试管取适量该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如果溶液又变红,则假设1成立,否则假设2成立;用试管取适量该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溶液变红,则假设2成立,否则假设1成立。
(2)建模认知能力
模型有多种,除了常见的分子结构模型、晶体结构模型等“实体类”模型,还包括解题方法模型、操作表述模型等“方法类”模型。笔者认为,在这一维度上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起到更好效果的,应当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模型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模型。例如在离子检验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建立离子检验的操作步骤表述模型(以溶液中SO42-的检测为例):取试样(用试管取少量的该溶液)加试剂(向其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说现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得结论(则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O42-;否则,溶液中无SO42-)。而将沉淀洗涤是否干净的操作步骤表述模型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试剂(与洗涤液中某离子能产生特殊现象的试剂)如果无反应现象产生则说明洗涤干净;否则,洗涤不干净。通过建模的方式将知识规律化、程序化,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仍难以量化,以及在高考或日常测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制约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易产生功利化的思想,甚至提出“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口号,课堂教学仅是围绕如何“得高分”进行。所以尽快实施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评价方案,借此引导中学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真”,显得尤为关键与紧迫。“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课改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探寻“培养策略”的征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 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5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中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新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向
(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教学传递。核心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是为了适应新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知识新挑战而出现的新名词,它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并能够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1]。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划分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传递,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建构,这也为我国学校的教育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二)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或知识传授者所采取的方法。它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者能够通过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特有工作方法。目前我国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在有效的单位教学特定时间内向学习者讲授一定的知识信息,而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具有高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一般来说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实现以下目的:在完成传统的知识传授指导的基础上,要侧重提升学习接收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构建发展能力。当然在核心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科研建设、教学思路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重视学生对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有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1.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的信息量比较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局限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另外采取讲授法也是我国课堂教学常见的方法之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讲授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开展教学。一般在开展讲授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造,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中,不仅包括教材中的信息,还凝聚着教师的再创造,学生在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学术见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智慧与风格,并且可控性强。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和进度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控制。讲授法的缺点:因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是单向传授,所以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且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时接受太多新知识也会比较困难。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以求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预设目的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式的知识体系构建引领。当然问题教学法虽然师生互动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教师难以操纵学生思维等缺陷也影响着核心素质教育的发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一定指导下,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案例而进行的讨论。讨论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讨论教学法因为其具有传递信息的密度较小的特点,所以也存在着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可控性差的缺点。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也是适应我国“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减少了教师重复书写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会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将精力放在画面播放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选择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3]。
二、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部分中学教师在通过使用教学方法,贯彻核心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只是纯粹的形式模仿,并没有了解到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实质。文化基础,是支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文化底蕴也就是人文底蕴,中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保护好民族基因和优质内核[4]。文化底蕴,是个人在其语言文字与其思想方面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自身锲而不舍地对文化的沉淀。它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人文思想的完善和提升。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主要是指,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表面改革,如讨论法,只纯粹让学生参与讨论,而并未注重讨论问题的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现行我国的应试教育系统的考试制度一直作为评价一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得到高分,许多中学学校的教育实际是打着提倡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的教学还是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中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还是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也强调注重终身学习,在注重终身学习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于被传授知识,更多的应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培养。(三)教学活动缺少社会参与。经调查信阳市某所中学发现,中学学生文化参与活动注重与学习的相关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会安排很多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社会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而初中课堂的很多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参与,在国外的教育计划改革中,也制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制,比如日本,而且这种与别人交流形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增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探究,让中学生能够在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三大原则下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多种教方法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与智慧型的教学发展六大素养。
三、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倡智慧文化型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应当注重提倡智慧文化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文化底蕴进行传授知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转识为智是更重要的,智慧是对文化修养境界的更高超越或升华。知识是形而下,智慧是形而上,文化是一种介于上下之间的交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一定要避免硬知识不软化与软知识硬化这两种极端[6]。提倡智慧型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广阔的想象天地。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讨论法,讲授法,在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二)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应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现获取知识,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注重的是反思的鼓励,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从而促进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美国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促进优质教学。(三)重视中学生社会参与。中学生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学校中学习书本知识,而比较少接触社会,可能会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足,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据调查河南省信阳市A中学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都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下成长,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能全部都用普遍的教学方法,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调整,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在课堂使用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实践中去,进行综合。教师也应当很好地利用书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以往认知水平和经验,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活实践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对人与事、社会与环境、国家与世界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3]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2:12~20
[5]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6]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7]郑海红.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刍议[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
[8]王世英.学习者自主视域下英语教学环境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1,10
[9]郑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
[10]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3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3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w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2.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再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
3.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3.1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教师用语;教学价值观;历史教学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师语言行为已有很大改善,但还存在教师用语不规范的问题亟待改进。相较初中而言,高中内容更偏理论化,而且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认知层面也有很大变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并不断规范课堂教师用语。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存在的问题
教师用语是教师职业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师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的衔接性用语,它是有效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规范的教师用语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在真实的课堂里常发生突发状况,教师在教学引导时会有“打开第五页”、“老师给大家说”、“跟老师学”等用语。伴随教师队伍建设的完善,这类教师语言已有很大改善,但仍有不规范之处。
1.1教师用语语气苛责强硬
在课堂中常会有一些教师消极应对教学突况且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这就会容易出现“你总是这样”等应激教学语言。历史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行为的能力并培养包容的心态,教师用语不规范只能徒增课堂的负能量,这与历史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且不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更不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行为和心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往往会堆积教学消极情绪,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会拉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增加职业懈怠情绪。另外苛责强硬的语气是教师教学观和学生观等不完备的表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进行自我规范,便能有效解决该问题。
1.2教师用语语脉单向主导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跟着老师学”这类不规范用语。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和抽象逻辑能力,并能进行自我约束与规范,单向语言形式不是将学生视作独立的思维个体,而是将其视为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自我核心素养,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以上目标着实不易,但单向主导的语言环境更加大了目标实现的难度。
1.3教师用语语态惯用标签
“某某是好(坏)学生”这种教师用语,是以贴标签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分类的表现,在课堂中传递着“成绩好就意味着一切都好”的思想,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喜爱程度来衡量学生,属于语言冷暴力行为,课堂教学中必须避免这类用语。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与完善的时期,而且他们已有基本的自我定位和理性思考能力,非理性的教师用语极易对学生自我认知造成误导,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不规范的原因
2.1自我意识不强
新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会模仿有经验的教师,但又无法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缺乏教育机智,便会用教师的身份来获得职业威严且在课堂教学中被动使用“老师说”等消极的教师语言,企图通过外界赋予的威严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是教师自我意识感不强烈的表现。有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纪律问题,而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经验,且在自我思维体系中并没有可参考的有效教学方式去调控课堂。当他在对自己与学生都没有准确认知的情况之下展开教学活动,就不能把握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且会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动性,在教学情境中处于被动地位,新手教师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就容易出现这类言语不规范的问题。
2.2专业功底不扎实
新手教师专业功底不够扎实且在教学中常常害怕自己出错,注意点局限于自己的表现状态而不能转移到学生和教学的意义上,就容易出现教师用语不规范的问题。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知识目标是显性目标也是基础目标,容易实现,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形目标并且较难实现。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属于情感目标,但教师由于专业功底不扎实,在具体教学中一味重复课本知识的教师局限于知识目标的培养,不能灵活带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学得无趣,教师也教得无趣。在这种缺乏教学乐趣的情形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不会很顺畅,如此下去,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3教学价值观不完善
在课程改革取得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教师教学价值观不更新导致教师用语不规范的问题。受传统教学价值观念钳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是重点,这个要画一下”等用语,这样的教师用语出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且教学目标只局限于知识目标层面,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权依旧在教师手中,师生未真正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史使人明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从实际生活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历史从“无用之学”转变为“必要之学”。
2.4师生沟通关系不对等
个别教龄较长的教师,其教学用语干净准确,但会存在一些问题:一味地相信过往的教学经验,把学生当作孩子并常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希望学生能少走弯路。这样的慈爱之心于无形中会给学生施压,教师以一种不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无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在教学中会出现“这个必须做完”、“要全部正确”等强硬的教师用语,这种本心是善意的,但结果却是把学生推到了对立面。有人说教师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职业,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学生心理且须适时倾听他们的声音,而非居高临下对其进行指导。
3规范历史课堂教学教师用语的对策
3.1形成正确认知,明确为什么而教
历史教学中,学生不但要获得知识,还要完成真、善、美的培养和塑造。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意识,在展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先明确定位自己,再把学生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且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在充分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明确为什么而教,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
3.2相信学生的自觉性,更新教学观
历史学科有属于自己的结构群,只有知识结构群不断内化才有可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学生的主宰者,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知识结构的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其用机械化的强制性指导用语,倒不如换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探讨一下这段历史”这类用语,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要之时予以指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的目光不要只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授,还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中学生的感性思维相对活跃,但也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约束与控制并自由分配学习与娱乐时间。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可将学习的自交给他们,让他们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3.3建立平等沟通关系,培养教学智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坦诚交流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有智慧的教育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平等与尊重,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沟通理性,教师要在加强自我意识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建立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关系并建立健康互动的交流机制。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感,进而乐学和好学,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有勇气也有自信,成长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公民。比如对于上课铃响之后教室安静不下来的问题,可以运用“我们可以铃响前就坐到座位上”之类的用语,这一用语没有责备、训斥及威胁之意,而是用平等语气进行沟通,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也提出了对学生的美好期许,是有效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在对等的沟通关系中学生能够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放下心理戒备,才有可能各抒己见,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3.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批判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有利于教师重新建构自己和发展自己。“教师不仅能够与生命发展有关的一切理论和思想对话,更能够与生命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其他教育者对话,与自我对话。”在这样自我反省与改进的对话中提升历史专业素养,规范课堂教学语言且不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透过零散的教学现象解析形成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和自成一体的教育理念,借用教学工具灵活自如地重组教学内容并用形象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以此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推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只是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从而在师生心中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倒不如换成这样的教师用语:“甲这一部分很擅长”“乙这次作业有许多涂改之处,需要下次注意”。
4小结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核心是以人为本并促进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认同感并发挥主导作用来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相互尊重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才能更有效推进教学实施与改革。真正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不断进行自我认同与自身完善,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成长为善良丰富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要时刻完善教师专业素养及规范教学行为,并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祺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素质教育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下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本文立足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内涵
目前,国家缺少专门的以中职学生为对象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参考同等学力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理念,有四个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问题值得重视,即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应用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学习及创新,与此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还需要注意职业素养在核心素养中的突出价值,即中职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应当以学生业务能力发展为依托,不同专业所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既有其通用性,也是有所区别的。
二、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工作环境等,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信息素养成了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具有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获得大众的认可。而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则能够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发展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要求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而在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全面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方便学生在不同空间、不同维度进行互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落后
虽然新课改的教学标准明确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就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自身缺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导致其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信息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味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形式单一又死板,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又无味,无法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繁杂知识点的教学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普遍偏向理论性,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深入体会信息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非常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专业结合不紧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普遍以“单打独斗”为主,即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是学科专业,二者的结合情况较少,即使偶有结合,也只是教师在授课完成之后的临时强调,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动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乏力。
四、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人才的必备条件。为此,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术;其次,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从而能够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二)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教学“图文表混合排版”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等信息方式,将复杂抽象的文字教学内容转化成直观、简易的短视频,并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至云平台,学生可以自主观看短视频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并在线上教学时,跟随短视频中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在课下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布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培养中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基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完善和补充,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学“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概念知识的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之间联系的认知。又或者是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以及对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和放映等知识点,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与传统PPT课件之间的比较,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从而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促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
(四)增加专业化的学习项目
中职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外,还需提高学生的基于学科专业的素养及对应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学生需要基于学科专业接受独立处理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训练,并依托敏锐的观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内容,再借助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等形式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为了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活跃性与积极性,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在安排实践内容之际,采取模拟项目等形式,增加专业化的学习项目,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把信息技术课堂理论知识同专业实践内容相联系,让中职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功能及价值。另外,这种从“模拟项目”出发的实践操作,也可以防止学生出现无趣感,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当面对Excel的操作与练习时,其枯燥感是可以想象的,而若是把将Excel表格置于学科专业内容之中,如置于财会数据表项目之内,那么学生将更容易充满动力与兴趣。学生在完成具体财会数据表项目任务之际,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每一学生个体分别负责项目中的某一具体环节,学生将有序面对构建表格大小、确定表头名称、对字体和边框底纹的设计,以及数据的录入与核对、填充,通过Excel表格完成函数公式的排序、求和、筛选计算。这些环节难度依层级递增,学生将在多次交流和论证中,最终通过与学科专业结合的做法,掌握Excel内容的真谛。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美术学科特征,使学生可以解读不同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和理解能力;同时,发挥乡土资源、民间美术、手工艺品等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美术思维,开展美术创作;此外,更要注重美术文化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将美术的美融入生活,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良好品质。
一、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内涵
1.图像识读素养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图像识读这一核心素养体现了这一特征。图像识读素养主要指识别、解读图像的能力,其中包括美术形象、色彩或其他美术元素等,还可以是数字影像、社会或生活符号、影视作品等,总之,是一些视觉可见的图像。教师通过美术教学,要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这一素养[1]。
2.审美判断素养
高中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感悟能力。审美判断素养主要是学生判断获取到的“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判断能力,并引入生活实际,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这种审美判断能力,进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美、解读美、运用美。这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表现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应的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由于高中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已经初步形成,教师在开展美术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上,而需要多方面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表现方法,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4.创新实践素养
学生只有具备创意思维,才可以实现创新活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培养其创造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2],使美术教学可以积极、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赋予美术教育实用性、价值性。
5.文化理解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文化理解素养。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创作者的美术作品体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意义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观念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学会尊重历史和文化,积极传承、传播传统文化。
二、现阶段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中学校缺乏对美术学科和审美意识重要性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考的影响,这些学校将教学任务集中到考试科目中,将美术课程当作“副科”。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忽视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部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学习美术会占用学习考试科目的时间,因此片面地认为学不学美术没有区别,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未来的发展[3]。其次,由于对美术学科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难以认识到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而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实践,这导致一些学生的美术潜能难以被挖掘,其整体素养不佳。最后,美术教学内容较为固化。高中美术教学主要由绘画、美术鉴赏、设计三个模块组成。但从当前的美术实际教学过程看,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绘画教学,对于美术鉴赏、设计部分的内容设置不合理,美术历史、美术文化等的讲解比例更少。这种教学内容安排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美术就是绘画,影响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4]。
三、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对策
基于上文对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内涵和目前教学面临问题的分析,相关教育者需要全面思考并落实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对此,下文主要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1.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
以往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为辅,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别、解读、判断能力。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并灵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5]。如,在鉴赏课堂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时,将设计的问题汇总并整理成导学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收集资料,形成知识体系,从图像形式特征、艺术内涵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形成审美批判思维,进而有效地提高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
2.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
在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关键的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使学生形成美术造型表现意识,这是激发学生表现创造力的前提。对此,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组织学生融入情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形象、文化等。如,在鉴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演绎达芬奇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将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展现出来[6]。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罗丹的《思想者》,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使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提升[7]。
3.延伸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从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看,鉴赏部分的素材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鉴赏要素、知识解析。但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往往未真正体验到美术鉴赏的魅力,自身的鉴赏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此,美术教师需要积极作出改变。以《呐喊》为例,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鼓励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再创作,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8]。又如,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学生、课程的实际情况,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美术博物馆参观,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良好的机会,通过近距离地观看、了解,使教材内容可以延伸到实际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美术知识。同时,欣赏美术作品时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运用微课,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积极应用微课、慕课、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先进技术与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创新性的美术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知识,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讲解《清明上河图》前,教师可以将有关视频、资料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清明上河图》的概况。而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创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内容、形式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维度视角,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化理解素养。
5.融合地方美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离不开创作,教师可以在设计绘画教学时引入地方、民间的美术资源,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京剧脸谱的绘制过程,而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绘制具有个性的京剧脸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体现的美术特点,如“年年有鱼”“花开富贵”等象征吉祥的图案,而后让学生自由描绘,将自己当作设计师,发挥想象力设计美术物件,如,制作环保手提袋,利用软陶捏制一些器物模型,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美术表现素养。
四、结语
在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欣怡.“图像识读”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20(18):152-153.
[2]谢赠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30-131.
[3]范敏.新视角下高中美术教育方法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32-33.
[4]应芷祎.问题与情境: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9):164-165.
[5]刘龙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进策略[J].艺术评鉴,2020(9):142-143.
[6]赖意媚.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