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教学;学生参与

一、初中数学探究

数学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它具有逐级抽象性特点。从客观实际、现实世界中的抽象只是数学的低级抽象,脱离具体事和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研究的抽象是数学的高级抽象。高级抽象是在低级抽象基础上的进一步抽象,它的研究对象不同于低级形态数学抽象的研究对象,而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思维材料,是经过人加工了的思想,一种人对自然界的概括和认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抽象往往是直接从科学实验或大量实践的材料中归纳、概括、抽象出理论来的。

数学的逐级抽象性特点,说明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因而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分层次的。

1.学习的最低层次是“做”数学的过程,即数学的组织。

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测、探索,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及其规律性,对问题有整体理解,这是学生数学地组织经验材料的活动层次;

2.学习的第二个层次是将数学问题组织成原理,并用数学语言模式去描绘原理。

即通过对脱离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研究,构建抽象理论意义上的数学原理。这是学生组织经验领域的活动,是在“做”数学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数学材料并提炼数学原理的过程。

3.第三个层次是数学原理的验证、推广阶段。

如果说前两个层次是“发现”原理的过程,那么这个层次就是验证、推广的阶段。验证的过程实际是将“发现”的结果的演绎推理的形式系统化、逻辑化的过程;最后一个层次是反省上述学习过程,将抽象结果应用于实际,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此层次的反省活动,是对一前述认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是对前述学习活动的反思,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调节和监控作用。可见数学的特点说明了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分层次的。

二、探究教学实施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即使不作数学研究,只是看看书与论文,要理解数学证明,也只有一步一步循着走,因为这一过程不只是确认证明没有错误,还是自己重新尝试进行思考试验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否则只看看定理而跳过证明,一册书可能很快就能看完,但结果是:几乎一无所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似乎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只有启动心灵进行思考试验才能实现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例如,平行符号“//”的使用,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实验,若用“=”或“”等其它符号甚至不用符号表示平行,会是什么情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妙处。

2.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和联想能力。

数学创造性需要想象,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现。数学猜想不仅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也是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而创造想象正是数学猜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与想象物。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崭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还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众所周知,微积分的发现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果,它是牛顿在许多数学家长期研究求切线斜率、求瞬时速度和研究曲边形面积求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形成了粗糙而可贵的最初思想的。这种发现是基于几何的直观和物理见解,并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3.营造和谐激进的问题化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欲望。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策略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要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它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2.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它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三、总结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地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它的推导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境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会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唐绍纶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吕传汉 汪秉彝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数学阅读;特殊性;意义

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此即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当今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谈谈看法。

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文4

【摘要】数学是一个理性乏味的科目,很多学生因此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积极有效地使学生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设计问题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数学教学情境设计

1.设计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他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他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1.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2.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3.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4.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他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5.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三、总结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他的推倒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唐绍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实验

1让自然实验器材进入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初一“等式性质”的导出,教材安排了天平的实验,这样的内容,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切不可贪图简单,只用投影片讲解,而放弃把天平带入课堂。因为初一学生对天平还感觉新奇,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较生动、具体地体验等式性质的“来历”。然后把它抽象成为数学知识,并不感觉陌生,还似乎是遇见了经过另一番包装后的老朋友一样,亲切依然。

这样的新课导入,既使学生得到了实验的参与,绝大部分同学引发了兴趣,提高了注意力,又使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概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充分照顾学习困难的同学积极参与,积极投入。当然要真正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老师还应及时编拟几个练习题,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强化概念内涵,理解概念中的具体要求,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制作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内在的规律性

让学生制作数学模型,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做前的准备工作上,仔细地学习,仔地观察,仔细地琢磨,甚至测量和计算,使在制作中体会到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例如,初一新生一开始要学习“数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师不妨在前一天布置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然后在上新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先说。接下去老师提问:(1)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2)刻度是否均匀?(3)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4)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5)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6)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一般能回答上来,然后我们把这支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不光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对于数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接下去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和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下一节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3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原理

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从而理解更深刻。如《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通过实验:同学们,你们能否利用你手中的矩形白纸裁出一个正方形并请你把刚才所做的实验图形表示出来,然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矩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请学生演示说明,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得出正方形的一种识别方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小组讨论探究得到数学原理。并同样通过实验得出正方形的另一种识别方法,并为最终得出并理解正方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4精心设计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直接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仅仅是灌装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在教学中剪辑一些发现者的经历,让学生重复再现,其结果是学生好像自己发现结论那样兴奋。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学习时,课前先请同学准备三根细竹条和一把剪刀,先让学生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可在投影仪上同步指导性操作。设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请同学各自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围三角形,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测量三边并记录,再剪去一小段,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测量记录,这样重复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根据实验和记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路:三边长度(数)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形)的变化的,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部分同学会很自然地导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最后让学生口算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初步巩固实验结论,然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结论,还要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引证,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来稳固实验结论。这是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归纳和论证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再现了发现数学结论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手脑并用,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程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数学;文化;教育功能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花费更多的时间讲解数学知识,而忽略数学文化的熏陶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事实上,数学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人类强大的创造能力的体现,同样的,数学也是人类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工具.在数学领域中,不管是数学知识的深入发展还是实际应用,都很容易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人员此时需要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形,对问题和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全新的,解决办法自然也是需要通过创新思维来进行推导,这其实就是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以及应用问题的自主探究,实际也是一种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具备很强创新意识的人也会拥有超乎常人的精力,比常人更加努力奋进,也更加坚强,具有强大的斗志.创造能力的发挥,能够让人更加自信,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让人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向上.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鼓励发展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批判精神的本质是在怀疑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活动.人们在对某种事物进行批判时,需要首先对事物本身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思考事物的逻辑特点和其他特性,对事物有误的地方进行批判,人在批判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能力,强化相关知识掌握.判断题是数学中的一种很简单的问题,恰能很好的体现批判精神,数学其他方面也一样,严格的数学逻辑会让人面对事物时能够客观的进行评价和批判.探索精神在数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的深入理解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断探究,找寻数学知识的真理.而且,数学中各种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也是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的,在新思想提出的过程中,创新精神是其源动力,促进数学的发展.

2.养成数学思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具有很强的学科特性,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抽象思维.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抽象意味着数学剥离事物的表象,深入解析事物的本质,这也让数学知识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而且,数学还具备很强的概括性,能够把事物的本质性特征概括起来,用于简化描述事物本体,并将这一事物的本质性特征拓展到同类的事物中.此外,数学在抽象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的抽象化,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能够代表含义丰富的抽象数学知识.例如,数学符号∥代表的数学概念是平行,平行描述的是空间中直线之间、平面之间以及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其二,逻辑思维.在所有学科中,数学是逻辑性最强的,数学领域里,新的内容的创造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证明.数学逻辑思维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演绎和归纳.演绎可以让普适的数学原理一步一步落实到个体事物上,体现在特殊条件中,归纳则能够将个别现象进行总结推广,增加普适性.在数学领域,逻辑思维是数学真理的体现过程和检验过程.在数学文化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对某一论点的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其三,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出现之前,形象思维依然在人群中广泛存在了,数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非常抽象的,但这些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就会在应用的过程体现的更加形象.实际的上,数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就是数学形象思维的体现.

3.发扬数学精神

在数学文化中,对于数学精神的发扬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数学思想、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方法,全都体现了细心、严谨、认真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被人们所推崇的高尚品质,所以,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还是对数学精神的发扬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表现出更优异的能力和品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人去努力思考,深入探究,这能够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同时,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品质,发扬数学精神.数学文化的教育是和美育教育以及科学教育精密相关的,对学生科学审美观念的树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数学文化作为没学四大中心建构之一,能够对事物进行细致描述和精确概括,数学的美感有很多形式,如对称美、简单美、统一美、和谐美以及奇异美等等,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数学美也是人们共同认可和欣赏的.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很特殊的文化,既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有人文科学的特点,能够有效的作为工具游走于两者之间.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对什么程度数学学习者都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够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渭清.论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0.